播放地址

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综艺英国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2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3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4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5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6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3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4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5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6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7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8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9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0:33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主人公丁尚彪的近况

看完这一集之后,我知道女儿去上的是SUNY,也很好搜索,就想查一查丁家人如今在美生活的情况。在谷歌上可以很好的找到丁尚彪先生在《世界新闻网》上的投稿,有好几篇。显然丁先生其实在生活中是活泛之人,有一颗活跃的心。下面这篇文章出自丁先生亲笔,大家在墙外或者能翻墙的话,也可以点击这里
《社會文化》我成了紐約洗碗狀元
/丁尚彪
April 24, 2016, 6:20 am 2799 次

<图片1>
<图片2>
[img=3:C]紐約市賓館業協會優秀員工獎狀。
[/img]
<图片4>
<图片5>


非法黑工 感動日本

1989年,我去日本北海道自費留學,由於那無法打工,我們中國留學生集體跑到東京成了非法滯留者。後來我為了提供女兒在美國留學的費用,在日本整整黑了15年,終於把女兒培養成美國執業醫師。

我在日本的經歷,被日本富士電視台和CCTV大富電視台跟蹤拍攝了十年,拍成電視紀錄片「含淚活著」(谷歌可搜到視頻)。2000年,該片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2005年,日本富士電視台將該片改成專輯,在黃金時段竟前所未有地連播二次,感動了億萬日本國民。由於好評如潮,又被轉成電影在日本全國公演。中央電視台崔永元主播當時正好在日本訪問,他說放映期間萬人空巷,滿座率竟超過同時上演的「阿凡達」,創造了日本影視的奇跡,該片獲得當年日本放送文化基金會最佳紀錄片大獎。無數的日本觀眾被感動得熱淚盈眶,顛覆了日本人對中國非法滯留者的惡劣印象。

2013年至2015年間,該片又在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前後播放三次。2014年,我在「世界周刊」發表「西藏行」的遊記。上海「新聞晨報」看到後,通過「世界周刊」的介紹,對我采訪後發表「了不起的丁尚彪」的長篇訪問記。我的「光輝事跡」在中、日網評竟達數百萬條。無意插柳柳成蔭,想不到我在日本打黑工這一行,竟也能成為「譽滿天下」的黑狀元。

老當益壯 獨闖賓館

2004年,當女兒考進美國醫學院,取得助學貸款不再需要資助。我即回到中國,進日資企業當了日語翻譯。2009年,我隨女兒來紐約定居。初來乍到語言不通,又是55歲的老年人,已經當上住院醫生的女兒叫我在家養老當寓公。可我覺得自己還有可以打工的身體,有在日本打工的經驗,又有正常打工的身分,這可是了解和融入美國社會的機遇。於是老當益壯,重拾當年在日本打工的勁頭。語言不通咱在日本經歷過,插隊落戶啥苦都吃過,就差沒在日本背死人了。我放下身段,一切從零開始。去建築工地當小工背垃圾,去中國超市跟車送貨扛箱子,去韓國飯店洗碗打雜,去日本飯店當廚師。雖然很辛苦,但我把這一切當作體驗美國生活。

聽說賓館工資高、福利好,法拉盛有培訓賓館工作的學校。要交數千元培訓介紹費,我去報名學習。結果想送錢,人家還不收,說我一句英語都聽不懂沒法幹。後來看到免費報紙登載賓館招工信息,我叫女兒幫助寫英語履歷,她說老頭子了,又不缺錢,幹嘛再去拚命。無奈之下自己用谷歌翻譯寫了履歷,大雪天第一個去排隊應試,感動了正在現場的廚師長。接到面試通知的電話聽不懂,請路邊的華人幫忙聽。收到聘用通知書看不懂,拿到培訓學校去請教,老師都楞住了,直呼不可思議。結果沒花一分錢,獨闖曼哈坦五星級賓館的廚房打雜洗碗去了

紐約是商業和旅遊城市,所以賓館業不僅工作機會多,而且在服務行業中工資最高、福利最好、管理最規範。對新移民來說,能夠進賓館工作,等於進了中國的國營企業。與在小飯店打工相比,簡直是天地之差。賓館餐廳都是高級法國菜,廚房的環境、設備、待遇都是一流的。員工以西語裔和非裔為主,他們年輕、英語好,且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許多是廚師學校畢業的專科生。但和我這樣新移民一起打雜的人,卻都是些流氓加文盲,身上紋花的美國小痞子。他們「吊兒郎當把活幹,喇叭舞曲震天響,遲到吸毒又盜竊,偷懶睡覺無忌憚」。只要瞞著白人廚師長就可以了,因為小領班全都是他們同族裔的哥們。這讓我看到美國低素質青年的工作態度竟是如此地懶散,和日本青年認真的工作態度完全無法相比。同時也看到美國管理的人性化,和日本嚴厲管理也完全不同。

遠交近攻 與人奮鬥

工作中,小混混不僅偷懶,還欺負我語言不通。和我搭伴工作時,他們會不聲不響地躲起來玩手機或吸毒去,而且一躲就是個把小時不見人影。一開始,我認為他們和我一樣都是同期員工,結結巴巴地責問他們,但他們非常凶狠,趾高氣昂地說一大堆聽不懂的理由,還反誣我為何不幹活專找他們的麻煩,而且所有同族裔都會互相幫忙攻擊我。華裔同事翻譯後勸我千萬不要和他們鬥。

有位英語很好的華裔也遭欺負,因此和西語裔爭吵對罵,結果一群同族裔聯合到人事部誣告。由於人事部經理也是西語裔,勤勞的華裔反而被倒打一耙,說他在工作場所無理取鬧被解雇了。看到這種職場微歧視,我深知自己的短處,既不敢和他們爭鬥,也不願同流合污。有怨不敢說,有理也說不清。眾口爍金,積毀鎖骨,只能默默地忍耐。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高薪工作,我以勤補拙,發揮日本養成的敬業精神,運用「遠交近攻」的古代兵法進行軟抵抗。

廚房剛開張時,所有用品堆放得亂七八糟。勺子、鏟子、量杯等都扔在一個個大塑料箱中,尋找十分不方便。日本職場有「改善提案」的企業文化,就是獻計獻策技術革新,職工都踴躍參與。送的提案被採納,就有獎勵。但美國是「各人自掃門前雪」,沒有這種企業文化 。我主動發揮在日本養成的企業精神,將舊雨傘柄綁在碗架上,一根根分門別類地挂各種攪拌器、夾子、勺子;用廢舊攔網做成冰庫壓縮機保護罩;將壞鋁盤鋸開做成擋板,放在水龍頭前,防止沖掉的髒物濺到牆上;把丟棄的不鏽鋼網拆掉,做許多S型鋼鉤,將所有鍋盆瓢漏斗等都分別掛在牆上。我還用鋼絲把碗棚架分隔幾塊,將沉重的各色砧板分別放置,取用時十分方便。得到大家的一致讚揚。

工作中,廚師們需要幫忙找用具,拿東西等,我都優先幫忙,而且有些並不屬於我的工作範圍。但無論是誰吩咐,我都有求必應。我當過機修鉗工,在日本也長期在機械廠打工。看到廚房的物件設備壞了,我就想盡辦法,利用學到的機械知識去修理。我將更衣箱用木板分為二層,下層都是鉗子、螺絲刀、錘子等工具。為了維修方便,我還自費買來電鑽、電鋸、砂輪機等用品。看到扔掉的機器物品,我都會拆下一些零件備用,儼然像個廚房專用修理工。

現在,只要設備壞了,廚師長都是首先叫我去修理。問題嚴重了才叫廠家來修。因為美國修理人工費高昂,而且物件壞了,有時根本就沒有配件,只好重新買一個。例如冰箱抽屜壞了廠家不修,幹脆叫廚房買新的,而且價格相當貴。而我會想盡辦法修理,有時甚至拉著小推車坐地鐵,送到華人門窗廠自費去焊接,為廚房節約許多修理費,以致大夥兒都叫我工程師。連廚師們家中用品壞了,也會拿來請我幫忙修理。通過義務修理服務,不僅贏得了廚師長的讚賞,也得到所有廚師一致認可。

老外對我倒貼錢為公司修理的行為感到不可思議。但我認為,這正是表現自己的好機會,是外交手段。只要給我工作幹,一月薪資數千元,區區小錢又算得了什麼。其實廚師長心裡很明白,他總會在考勤中給我加班費予以彌補。最重要的是取得了廚師長的信任後,我「狐假虎威」,使他們不敢再隨便欺負我了。

我們是紐約市最好的A級衛生廚房,雜工最基本的素質要求是見到髒、亂、差立即整理清掃。而年輕人根本沒這種概念。我一旦發現髒亂差的情況,就主動整理、清掃、收藏。就像日本人那樣愛廠如家。

我們使用大型洗碗機,兩個人共同工作。前邊的人負責把髒鍋和碗裡殘留物沖掉,有些雞蛋和燒焦的東西黏得很結實,必須用鐵鏟刮、鐵絲擦,然後放在碗架子推進洗碗機。後邊的人把洗乾淨的碗分別放在架子上,每人幹半天再前後對換。 有個西語裔特別惡劣,故意欺負我,只要和我搭班,遇到黏結物從來不用鐵絲擦,沖一下直接放進洗碗機。而我在後邊收碗時,一格裡面的碗,有許多還黏著穢物,只好撿出來再送到前邊重新洗,但他仍舊不擦再送過來,故意讓我不停地前後跑。我向他提意見,而他卻說機器能自動沖洗,這樣做較容易。輪到我在前邊沖碗時,我也故意不擦就送過去,使他也不停地來回跑,我也說這樣簡單。他去同族裔的小領班那邊告狀。結果使我挨了一頓批評。而我不會英語,有理也說不出口。請華裔同事去爭辯,他們也不敢,因此受了好幾年氣。我在廚房站穩腳跟後,有一次把整盤沒有洗淨的碗捧到新廚師長辦公室去評理,從此他再也不敢欺負我,不久他終於被解雇了,正應了中國那句名言「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借刀殺人 一擊致命

在軟抵抗中, 我依據自己微薄的力量施以「借刀殺人」之計進行反擊。新廚師長來了之後,有次辦大宴會,廚師長親自上陣忙得不可開交。可中午時間一到,西語裔搭檔毒癮來了,就大搖大擺去吸毒。我知道反擊的時機到了,就故意慢慢地幹。一只鍋、一只盤反覆地沖洗,洗好的碗盤不取出來,讓自動洗碗機不停地運轉,造成洗滌室蒸汽瀰漫,聲勢巨大,髒碗盤堆得滿桌滿地都是,看起來一個人好像忙得不可開交。新廚師長來問,我說搭檔不知道去哪裡了,讓他去找。結果他通過監控錄像,將正在樓頂吞雲吐霧吸大麻的癮君子逮個正著,當場解雇了。多少年來受盡他欺淩,我一直隱忍待發,終於一擊致命,而且兵不血刃,將老祖宗的兵法用到了極致。

創造奇跡 洗碗狀元

2012年底,我已經在賓館工作三年了,我是全賓館年齡最老、英語最差的新移民,但領導還是把我推選為紐約市賓館業協會優秀員工(紐約大蘋果獎),而且全賓館僅推薦了我一個人。在紐約市的頒獎大會上,賓館總經理對我說,雖然這是沒有實物的獎勵,但卻是無價之寶,是紐約市賓館業最高榮譽。今後萬一賓館倒閉了,只要拿著獎狀去任何賓館應聘,都會最優先被聘用。我終於在美國金榜題名,成為大紐約賓館業的洗碗狀元了。

後來我與紐約華人賓館業協會黃華清主席聊天,得知我的情況後他感到十分驚奇,他實在無法想象一個60歲的中國老人,又是不會一句英語的新移民,怎麼能夠混進老外賓館?又怎麼能夠在完全英語環境中混下來? 更想不通的是,怎麼還混個狀元大獎?其實,他哪知道,俺早已是威震東瀛,讓億萬日本人都流淚的抗戰老英雄啦。

如今賓館已經三易其主,廚師長也換了幾任。我了解到美國人喜好自我表現,所以只要新領導一上任,我就把獎狀複印後送上去自我吹噓一番。有了這張護身符,無論哪位老闆都會信任地讓我留任,使無價之寶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去年來了位強悍的廚師長,他發現這幫人工作時吊兒郎當,就果斷地將他們解雇,再新招一批年輕人。現在我已是三朝元老,再也沒有人敢欺負我了。

世間七十二行,無論是新移民還是非法移民,無論在哪一行,只要忍耐、認真、勤奮,行行都能出狀元。

 2 ) 《含泪活着》:生存的信念是奋斗与坚守

     《含泪活着》开篇介绍日本每年自杀人数达三万人,是交通死亡人数的五倍。在这个经济危机的年代,或许我们更需要一部电影来告诉我们:人,为什么活着?

       如果你是一位刚从农村或小城镇来到大城市打工的青年,由于工作的艰苦、收入的微薄、生活的无望、梦想的破灭,又无颜回到家乡面对穷山恶水和江东父老,而多次萌生轻生的念头,请你看看这部电影《含泪活着》;如果你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习惯了在家父母的娇惯包揽,习惯了在校的悠闲放纵,突然面对残酷的就业竞争和苛刻的老板压迫,甚至被派驻到偏远贫困的分部驻扎,于是多次起念自寻短见,请你看看这部电影《含泪活着》;如果你是一位家境富裕自费出国玩乐了几年,回国后依然靠父母的家底养活,靠着出租房产食利,成天玩电脑游戏、泡妞、臭美、混夜场、打麻将、斗地主、酗酒甚至吸毒,终于感到人生的空虚,多次割腕或者嗑药自杀未遂,请你看看这部电影《含泪活着》……

      本片讲述了上海知青丁尚彪和妻子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知青下乡,返城回沪之后却因学业耽误,身无一技之长,在充满变革的社会举步维艰。在向亲友举债的资助下,丁尚彪于1989年6月飞往日本,开始了求学创业之路。在北海道的阿寒町,他和一众同胞为了未来努力学习,最后却不得不迫于生计逃往东京,成为一名非法滞留者。在此期间,他的想法发生转变,眼见自己的学业无望,于是将全部心血寄托在了女儿丁晽身上。拼尽全力打工,只为将女儿送往美国留学。15年的日本岁月,一家人在中、日、美天各一方,分离、孤独、艰难、辛酸、挣扎、拼搏、感恩、牵挂……《含泪活着》从1996-2006历时十年,辗转美国、日本、中国三地拍摄而成,作为十集大型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完结篇和导演张丽玲的封山之作,荣获“日本放送文化基金奖”纪录片大奖。

       在中国,像丁尚彪夫妇一样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约有1600万人。文革结束后知青陆续返城,但当时城市国有企业就业机会有限,1977年和1978年恢复高考,报考人数达1160万人,录取了67.5万人,除此以外,大部分知青因为年龄偏大、知识技能缺乏、身体病弱而收入微薄、生活困苦。80年代城市允许经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部分知青得以自我解决就业问题。知青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人群,在城市移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案例,虽然他们经历坎坷、教育缺乏,文革红卫兵和80年代崇洋媚外的大潮又一次次洗刷了他们的思想,让这些草原部落陷入迷惘和彷徨,但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在生活的阵痛中锻造了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90年代之后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中年学者、技术骨干、商界精英和社会的中流砥柱。而丁尚彪夫妇则是其中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平凡的知青缩影,但仍然可见知青所独有的淳朴、忠诚、勤劳和骨气。

      丁尚彪的女儿丁晽,生于七八十年代之交,作为知青的下一代,又是今天中国青年的写照。她在上海长大,毕业于复旦附中,在父母拼命打工支持和寄予无限希望之下,考取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赴美留学。这一代中国青年,与上一代人有明显的时代割裂感,他们没有经历过动荡年代,有一个不断强大的祖国可以引以为豪,他们在网络时代初创的信息大潮中度过了青春期,有着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想。像丁晽这样走上成功道路的孩子,毕竟是一种理想图景。对于大部分80后90 后,不一定有她这么可爱的父母,不一定有她这样幸运的机遇,也不一定有她这样的压力和刻苦,懂得父母的“接力棒”和“垫脚石”的沉重和珍贵。而更多衣食无忧的孩子,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的“小太阳”、“小皇帝”,或许学会的更多的是享乐,而难以想象父辈曾经经历的那些岁月。“农民工二代”也同样降低了忍耐度而提高了对生活的期许,不再那么容易被血汗工厂盘剥。对于这样的孩子们,如何面对未来就业的竞争?如何将断裂的历史承接下去,将知青甚至更老一辈革命和爱国志士的精神状态延续下去?不是一味的迷恋城市的灯红酒绿和夜市阑珊,不是沦为电脑游戏和黑帮电影的受害者而消沉堕落,不是在享乐的空虚和竞争的落败之后自暴自弃,如何让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学会丁尚彪那样的坚韧和忠诚,学会奋发有为、自立自强,懂得感恩与珍惜呢?

     人,为什么活着?不是衣食,而是信念。《含泪活着》告诉我们生活充满了艰辛与痛苦,或许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不必像丁尚彪一样刷盘子、洗厕所、扫地道、倒垃圾,干那些社会底层的工作,生活在狭小的蚁族空间里。但是,总有人在做那些工作,在那样生活,或许是农民工,或许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一样有着自己的哀愁和梦想。对于更多生活安稳的人们,人生仍然充满了困苦,生老病死、减薪、降职、失业、破产、犯错、悔过、失恋、分离、孤独、无助……仍然是人生不断的考验。真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马加爵和赵承熙……当我们被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当我们面临不幸而跌倒的时候,攥紧拳头、咬紧牙关,倔强的站立起来,还生活以奋斗和坚守的礼赞,给生命涂上关爱与温暖的颜色。纵然含着眼泪,也要活下去。

 3 ) 说点儿题外话

     看完片子感觉心里堵得慌 流泪是因为心酸不是感动 含泪活着 是谁让他们含泪活着?

   老丁夫妇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 扭曲的政治路线 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能寄托于下一代 他们从此忘了的喜怒哀乐而心甘情愿的当起了孩子的垫脚石 只是因为他们年轻时候失去的太多 他们要让孩子带着自己年轻时的梦一起飞翔 这样父母很伟大 也很悲哀 他们的人生好像从来都不属于自己 前半生是给那个时代买单 后半生是为了孩子的起飞买单 一生都在为别人买单 而从未有人为曾经对他们犯下的错误买过单 即使这个错误伤害过很多人 老丁一家的故事无非是因为放大了空间(上海-东京)拉长了时间(跨越近20年)而使痛楚更清晰可见罢了
    
    整部片子看下来 正面讲述的是老丁一家的奋斗史 反面是一部文革造成的微观伤害史 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在一场运动一句口号面前总是显得那么风雨飘摇 如果政治不能让人民更幸福 那至少请不要让人民更痛苦

 4 ) 我唯有致敬,为他们一家如此坚韧的坚持

《含泪活着》,看介绍说这是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最后终结篇。《我们的留学生活》,我也是看过的,十许年前的电视里,应该是上海记实频道。十多年前上海这个频道有不少纪录片。

《我们的留学生活》,因为这次完结篇的重提我才是重又想起来,里面的一个个人物的面孔都还有记忆,最记得的两个人,一个是北京月坛小学三年级的小留学生素素,随着家庭怯生生地来了,学校里一句日文不懂,两年后回国时,成绩全班第一名,收获了友谊和真诚。另一个是妻子洗碗打零工担负一家开销也不舍得让读博的丈夫干一点儿活,最后丈夫被骗人去全家全部300万日元积蓄,夫妻终于因此而分开的故事。最难忘离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妻子还是让丈夫回来一家三口包饺子,窗外是白雪皑皑,未知的将来,经济的困顿,还在为博士论文而奔忙的丈夫,唱起了“我的太阳”。

《我们的留学生活》十多集吧,历时四年,跟踪拍摄300多人,采访66人,最后收录在十余集纪录片里的,不过十许人而已。更多的人失去了联系,还有的去世了……

这部终结篇《含泪活着》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丁尚彪的男子,89年6月间,以35岁的尴尬年龄从头开始,离妻别女,举债数万只身赴日,进入北海道极其偏僻地方一所谓的语言学校学习。想着一边打工一边读下语言。可现实是根本无工可打,无力还债,最后这个语言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们纷纷逃往大城市,老丁自此黑在了日本。

一个人,几分工,各种体力活。所有的钱都寄回家去,年复一年,老丁消耗着自己,调整了目标,新目标是挣钱供女儿将来度最好的大学。复旦附中的女儿真是争气,在老丁黑在日本八年以后,高中毕业,申请到美国医科名校,赴美就学前,绕道东京,与父亲一见。这是老丁八年来第一次见到亲人。

这些,我记得在《我们的留学生活》中,都有看过。这次的完结篇,继续往下:

女儿去美国后,妻子开始年复一年地申请赴美签证探望女儿,申请了12次,五年后终如愿。一样,先取道东京,夫妻分别13年后,第一次重逢。女儿后的再一次相聚,老丁老多了,几年间,牙齿纷纷脱落,满口假牙,只有八颗牙是自己的。

再2年,女儿行将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即将成为一名医生。镜头跟到了2005年,老丁终于可以结束日本的黑身份,回上海和妻子团聚了。

我说的是经脉,片子聚焦更多的是细节,是血肉:重聚,离别,列车,机场,陌生,隐忍,眼泪,迟疑,落寞,结婚时候妻子绣的红色枕套,寂寥……

这是老丁一家人的选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人生。换做我,一开始便是“不”。不易的是,他们一家人没有抱怨,齐齐为一个目标而各自努力。他们在镜头前屏住情绪,可镜头后呢?付出的是一家三口各自16个最美的年华,丈夫与妻子,父亲与女儿,16*365*3 个相携相守的缺失,春去冬来,日暮晨昏。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个风华的十六年呢!所幸他们终博来了个守得云开见日出的结局。

我唯有致敬,不为他们的取舍,不为他们的结局,只为他们如此坚韧的坚持。

 5 ) 2020年丁尚彪近况,幸亏老丁爱写作

《含泪活着 》这是我非常热爱的纪录片,所以一直在跟随寻找丁家的情况。

大致来说,女儿读书后,丁尚彪就从日本回到上海,后来到昆山一家日企做翻译。后来女儿在休斯顿医院就职,结婚生子。丁尚彪和妻子一同移居美国休斯顿。

忙不住的丁尚彪,让妻子照顾女儿和外孙,自己去纽约找到后厨工作,工作努力,多年,直到2020年退休。2020年遇到纽约大疫情,他的人生就像一部大电影。

下面是他2020年投的一篇稿件。

想看看第二故乡——东京

在纽约看完2020年时代广场落下大苹果的直播后, 我和全世界人民一样,满怀美好愿望地期盼着热闹非凡的好年头来临。今年的预定计划是,五月份结束整整半个世纪的颠簸劳顿,在美国光荣退休。手持老美护照,以宾客身份重返日本看奥运,并去追忆曾经生活十五年的第二故乡——东京。

山手线拥挤的电车、池袋打工串烧店郁香的木炭味、新木场钢铁车间隆隆的机器声……,都是我当年梦回牵魂打黑工的鏖战之地,然后回到祖国无忧无虑地领略大好河山。12月底再赴南极看企鹅,顺道南美五国游。我憧憬着丰富多彩的退休美景,趁身体尚健抓紧时间看夕阳。

2019年11月初,在休斯顿医院急诊室当医生的女儿来电话商量。我妻子要回上海探亲过春节,两个小外孙需要照顾,希望我干到年底,提前辞职退休去帮忙。而我正在曼哈顿四星级宾馆的餐厅干得欢,准备站好最后一班岗,到年龄正式退休。而且2019年的税要到明年2月份才能够报,接下去还有养老金,老年医疗卡等事项要办,于是决定干到2月底提前退休。

2020年1月底,我递交了辞职信。但是和我搭班的同事正回广州过春节,因为新冠病毒的影响,航班被取消,无法按时回纽约工作,白人厨师长请求我帮忙干到同事回来再辞职。我在这个厨房已经工作了九年。虽然年龄最老,英语最差,但老外同事对我都很友善。盛情难却,只好舍小家,为大家,在美国给海外华人争个好形象,为公司鞠躬尽瘁吧。

但这最后的一个多月,却是我来美国十年中最恐怖的时刻。

老丁退休了

美国宣布禁止中国旅游者入境

2月2日,美国突然宣布禁止中国旅游者入境。但老外们却自信满满地认为此病毒与流感差不多,根本不当一回事。不仅没人带口罩预防,反而人照聚、戏照看、马拉松照跑。“春江水暖鸭先知”,此时所有华人都早已从国内媒体中得知,冠状病毒有极强的传染性。华人都绷紧了神经,纽约华人三大社区都开始戴口罩自保预防。一时间老外都感到莫名其妙,似乎纽约的冠状病毒源头就在华人社区,每一个带口罩的华人都感染了冠状病毒。致使昨日还门庭若市的华人餐馆,一夜间竟变得门可罗雀。

但在如此振聋发聩的预警声中,纽约的白人市长和州长竟浑然不觉。面对华人带口罩而代表的尖厉哨声,不仅没有引起丝毫警惕,还傻眉愣眼地要求健康者不要带口罩,以免造成恐慌。在如此麻痹大意的糊涂官领导下,老外们依然陶醉在岁月静好的自信中。为了消除民众不敢去中餐馆吃饭的忧虑,市长亲自来法拉盛华人餐馆就餐,不仅不带口罩和手套,甚至还在路上亲民地和华人市民握手拥抱,正是“举世裸奔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我每周三天在法拉盛图书馆成人英语夜校读书。学校在地下室,几十名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好几个班同时开课,近百名师生同时聚集在一起。华人学生都带着口罩,而西语裔、非裔等学生都不带。白人老师和外族裔同学虽然看不惯华人在课堂上还带着口罩,但出于礼貌和法律的约束,也不能够公开歧视带口罩的华人。

老师在提问时,要求我们脱去口罩回答问题。华人们就和老师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回答时将口罩提到鼻子处,留出嘴答题,回答完立即把口罩再拉下,我们就怕鼻子吸入病毒。老师又让我们和其他族裔合并成各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些讨论题。但那些不带口罩的外族裔学生,有些还正在感冒咳嗽。吓得我们进退两难。只能尽量保持社交距离。华人觉得老外太傻,毫无防范意识。而老外觉得华人神经过敏,是亚洲胆小鬼。我们就这样在不同的文化差异中战战兢兢地共处。

车厢里唯一戴口罩的华人

女儿得知我们学校的情况,就叫我不要去读书,以免被传染病毒。学校虽然是免费的,但规定缺课三次,就作为自动退学处理。因为每次报名抽签时,许多华人都争先恐后来报名,这个学习机会很宝贵,所以我也舍不得轻易放弃。但好几个同学为了保命都退学了。随着纽约市疫情爆发,中小学被迫停课,图书馆也关闭了。我终于逃离了学校。

可我还要上班,工作的宾馆远在曼哈顿市中心,更要在人流最繁忙的中央火车站转车。媒体已经报道,发生多起华人因戴口罩在地铁、巴士中被殴打,甚至被推下铁轨的歧视事件。

我每天凌晨五点多钟就要赶乘地铁去上班。但这个时段还没有到上班的高峰,地铁的班次很少。乘地铁的都是赶早班的非裔、西语裔的底层打工仔,总是把地铁车厢挤得满满的。而我往往是整节车厢唯一戴口罩的华人。

女儿深知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所以千叮万嘱,叫我在通勤的地铁中一定要带口罩、眼镜加强防护。我怕传染,想戴口罩。但又怕遭到蛮不讲理的异族歧视殴打,被推下轨道沟。因此每天等候地铁时都是胆战心惊地靠在站台后墙边。通勤路上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测。

靠咳嗽药盒躲过群殴

有一天在家里手被划破,去找创可贴。突然看见药箱里有一盒使用过的咳嗽药盒,是以前感冒咳嗽时在药店买的,服用后还剩几粒,就没扔掉。盒子上有一组大大的“12”字样,是12小时只需服用一片的非处方常规药,美国人都能够认识。我灵机一动,何不用这个空盒子去懵那些想找茬的老外呢?于是把药盒装进小塑料袋,放在包里备用。

法拉盛是7号地铁的终点站,人们都习惯在固定的站台上下车。我怕在固定位置乘车,因戴口罩被同车人盯上引起麻烦,就有意每天换不同车厢。同时,我选择靠车厢尽头的角落坐着,以避开人群。因为起的早,已经习惯利用这段时间打个盹补觉。但现在还要戴着眼镜防控病毒,我就只好改变习惯,戴着老花眼镜看手机。

有一天车到中途,车厢很挤。我戴着口罩、眼镜,正低头看手机,突然脚被踢了一下。我以为拥挤被碰到,就把脚向座位底下收进一点,谁知又被踢了一下。我抬起头,面前站着两个怒目圆瞪,胡子邋遢的年轻非裔,活似两尊黑面金刚。一个人凶狠地对我说了几句话。我听不懂,只隐隐约约听懂最后的“why”(为什么)?” 看到他俩那挑衅的面孔,知道来者不善,感觉他们在指责我为什么带口罩。

我看到他们那肉鼓鼓的,纹着花纹的大手已经捏成了拳头,就像两头非洲黑狮马上要扑上来撕咬猎物。这时候周围所有人都扭头鄙视地看着我,好像我就是个病毒投毒者。那阵势就像非洲大草原上一群饥肠辘辘的狮豹,流着馋涎欲滴的口水,对着包围圈里无助的鹿儿,准备分享这顿美餐。我清楚地知道,车上既没警察,也没监视器,更无路可逃。只要大拳头砸下,我这把脆弱的老骨头必被众拳乱棒打死。为防疫带口罩躲过了天灾,却死于仇恨犯罪的人祸,岂不成冤魂啦。

我定了定恐慌的心,故作镇静地学着老外的样子,向他俩耸耸肩、摇摇头,然后慢慢地从包里取出那个咳嗽药的空盒子,给他们看了一下。那大大的“12”字样的药盒,所有人都认识。虽然我不会说英语,但我的药盒清晰地告诉人们,我不是无病戴口罩的预防者,我只是普通的感冒咳嗽病人,但不是冠状病毒患者哦。他们俩对着我歪嘴笑了一下,我看到那捏得正紧的黑拳头松弛下来了,周围的人也都转过脸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紧张的空气在狭小拥挤的车厢里,被小小的空药盒悄悄地驱散,使我躲过一次被歧视的麻烦。我低下头假装干咳几声,继续看手机。心想,“空药盒懵老外,是诸葛亮老早就教过的空城计。跟上海老爷叔白相脑子,侬黑赤佬还嫩来!”

女儿当医生在一线抗疫

好不容易熬到3月初,武汉已封城,美国对华也封国,中国人出国如同逃难。同事也历尽艰辛,碾转万里回到纽约。但还要自我隔离二周。我心急如焚,得到他回来的消息后,决定14日辞职,并立即买了4月初的机票。因我还有一个私心,3月24日是我们皇后区长的选举,有位华东师大毕业的上海老乡,也曾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留日同学的尹导先生,首次作为华人挑战区长大位。而我刚入美籍,很想为同胞投一张最神圣的票,过一把公民权的瘾,尝一下主人公的味。

天有不测风云,16日是周一,我刚在人事部办完辞职手续,公司接到市政府通知,为阻挡新冠病毒的流行,纽约餐饮业全部停止营业,区长的选举也暂停了。女儿也慌了神,怕纽约封城走不了。希望我尽快逃离纽约,到她那里去避难。我遵照女儿的嘱咐,高价购买了N95口罩、防护眼镜、橡胶手套和塑料雨衣,准备全副武装乘飞机。女儿还要求我说,飞机上要坚持四小时不吃不喝,不拉掉口罩。届时她会带个垃圾袋到机场接我,见面后立即换掉全部外衣和鞋,才能上她的车。到家后再自行隔离14天。

我密切注意纽约的疫情,但是到月底,纽约疫情大爆发,已经完全失控。女儿所在的休斯顿地区疫情也开始大面积扩散。她在急诊室的工作也进入战争状态,每天诊治大量的新冠病毒患者。这时我看到大量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新闻,也得知染疫的老年人最容易死亡。更读到武汉电影导演常凯全家染疫灭门,而儿子在英国留学才得以幸免的报道。这一切不祥的消息,不禁使我感到深深地忧虑。

我想到武汉的封城,就是为了阻止病毒的扩散蔓延。纽约虽然没有封城,但疫情和武汉完全相同,都是重灾区。漫长的旅途,无论地铁,候机室和机舱,都是密封的易感染区域,也许坐在身旁的人就是病毒炸弹的携带者。另外。女儿在一线抗疫,虽然她会做好充足的防备措施,但只要头发丝上带回一个病毒让我吸入,我这个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必会中招。最可怕的是,常凯一家灭门的惨痛案例,使我不寒而栗。毕竟瘟疫不是战争中的逃难,需要相互搀扶流浪。瘟疫中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宅家和相互分离,即使不幸染疫过世,至少还有幸存的家人来料理后事。想到这一切,我当机立断马上和女儿联系退掉机票。至于损失的费用,将不惜一切代价,只求活着。

上海阿姨纽约染疫孤独死

我们同楼有位早年从香港来的上海阿姨。已经八十多岁。老伴去世后独自一人居住,子孙都在外州,由政府派人上门护理照顾。她每天在楼底下晒太阳,经常和我在大门口相遇。因为都是上海老乡,也就经常停下来陪阿姨聊一会天,所以很熟悉。

宅家之后,我看到《世界日报》报道,一位独居的华裔染疫在家死亡。尸体抬出的照片就是我们的楼房。我就向大楼管理员询问,得知就是上海阿姨。疫情爆发后她从不出门,是被护理员传染上的。仅仅几天就独自死在家中。她孩子因为电话联系不上才报警,撬开门进去才发现早已去世。

疫情下写遗嘱寄深情

因为我也是一个人在纽约生活,天灾人祸天晓得。我想起坂神大地震时,几个福建黑户口住在“阿爸躲”的木造屋,地震中倒塌引发火灾,全部遇难。银行卡也毁之一炬而人财两空。于是我就开始考虑后事的安排。为了防止染疫猝死,我未雨绸缪地将银行卡、保险箱、电脑的密码都写在遗嘱上发给女儿,并把备用的房门钥匙寄去。

遗嘱上写道:万一我染疫去世,一,电话联系不上就报警,门钥匙已经用胶布贴在大门外擦鞋的地毯下;二,不要来送葬,电话联系有关部门立即火化。因为旅途有感染风险,即使来了也不让看;三,不要建墓地,不用骨灰盒。日后骨灰在女儿驻地附近的海边撒掉。我不想让孩子日后纠结,更不想给子孙后代添麻烦。瘟疫中的遗嘱,虽然冷酷无情,但寄托着老爸对女儿那暖暖的深情。

期待中的2020年是多么美好的岁月,但小冠球却把大地球闹得天翻地覆。唯愿人类早日战胜新冠病毒。

 6 ) 改变命运有多难?上海男子举债赴日打工15年,如今一家人在美定居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洗稿必究)

文|诸神的恩宠

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旅居日本的中国导演张丽玲被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所吸引。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叫“丁尚彪”旅日打工人。

后来,她几经辗转找到丁尚彪,提出想对他进行跟拍的想法。丁尚彪没多想,点头同意了。

没想到,这一拍,竟拍了十年!

张丽玲用摄像机真实记录下丁尚彪一家三口的故事。后来,她把这部纪录片取名为《含泪活着》。

2005年,《含泪活着》在日本富士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反响巨大,创下当年全日本最高收视记录。2009年,我国上海电视台引进播出,随后收获了无数赞誉。至今,它在豆瓣上的评分,仍高达9.2!

看完该片后,许多观众后都表示,它能给处于人生低谷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01被耽误的青春

丁尚彪,50后,出生于上海农村。

学生时代,他正好赶上了十年浩劫。初中毕业后,他到安徽农村插队。在那里,他结识了同为上海知青的女孩陈忻星。

相同的境遇,让两人彼此走近,直到相知相恋,成为一家人。

婚后,他们有了一个女儿。丁尚彪给女儿取名丁晽。晽,是光明美好的意思。丁尚彪给女儿取这个字,是希望她能有个光明的前途。

1981年,丁尚彪和妻子响应知青返城的号召,回到了上海。此时,他们才恍然发现,自己已到中年,却无一技之长,只能从事社会底层工作,实在心有不甘。

为了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丁尚彪自学读了中专,还想上夜校大学。但因为孩子太小,需要有人照顾,最后只得放弃上夜校的机会。

当时,陈忻星是制衣厂的工人。后来,她通过自学考试,被一家外企录取。但是,工厂领导死活不放她。这让丁尚彪夫妻非常寒心。这件事,让他们看清楚了一个真相:如果不跳出现在这个“圈子”,他们一家人永远只能生活在最底层,永不翻身之日。

1989年,丁尚彪每个月工资100块,陈忻星的工资更少,一家三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丁尚彪是家里的顶梁柱,几乎每一天,他都在为钱发愁。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天,他花5毛钱买了一份报纸。报纸上刊登有一则广告,大意是,某机构正在办理留学日本的手续,到日本后,可以一边读书一边打工。

看到这个广告,丁尚彪立刻两眼放光。

八十年代的日本,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当时,电视机在中国还是奢侈品,可对日本人来说,电视机电冰箱电话就是普通家庭的标配。去日本打工, 成了当时的一种潮流。

然而,42万日元的留学中介费,又让丁尚彪心里凉了半截。42万日元,那是他们夫妻俩15年的工资啊!

思来想去,丁尚彪还是决定出去闯一闯。随后,他带着从亲朋好友那借来的钱,于1989年6月12日踏上了飞往日本的航班。

那一年,他35岁。

丁尚彪不认命,他决定用行动改变自己一家人的命运。然而到日本后,迎接他的,会是什么呢?

02非法打工15年

丁尚彪留学的语言学校,位于北海道阿寒町的一处郊外。学校位置偏僻,附近是一座废弃的煤矿。

丁尚彪怀着改变命运的想法,千里迢迢来到日本,最后却发现,原来,这是一座野鸡学校。连当地人都找不到工作,更何况是他们这些外国人。

边学习边打工?简直是白日做梦!

理想破灭后,丁尚彪痛定思痛,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无论如何,都要留在日本打工赚钱。女儿从小立志要当医生,将来,他要把女儿送去美国留学,决不能让女儿再走自己的老路。

确定好目标后,丁尚彪决定逃离阿寒町。说干就干,当晚,他就趁着夜色爬上火车,去了东京。但因为他私自逃离,学生签证被作废了,从此,他在日本成了黑户。

到东京后,丁尚彪很快就找到了工作。白天,他在工厂做工,晚上,还要去餐厅打工。为了赚钱,他全年无休。

在国内,他一个月工资100元人民币。在日本,一天就能赚1000元人民币。丁尚彪说,这等于是白捡钱,忙着赚钱都来不及,还哪有时间休息。

他这一干,就是7年,直到导演张丽玲开始注意到他。

丁尚彪每天早出晚归,生活条件却异常艰苦。每天回家再晚,也要下厨做饭,因为第二天要带饭。租的房子没有浴室,想洗澡,就在厨房搭个塑料盆洗。

每天,他都在劳累和担忧中度过。因为是黑户,怕被检查,他不能回国。每个月,他都会按时把钱寄给远在中国的妻女。他的房间里,挂着一张女儿的照片,只要累了,他就会看看照片。

丁尚彪常年背井离乡,他心里始终怀着一个信念:多多赚钱,一定送女儿去国外留学。

正是怀着这种信念,他在日本一待,就是15年,无怨无悔。

03分别与妻女相聚

丁晽从小就学习很好。丁尚彪出国时,她还在上小学。

8年后,她从复旦大学附属高中毕业,考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为给女儿攒留学费,丁尚彪不仅没回国,还比以前更卖力了,同时兼做三份工。常年的辛劳,导致他刚四十出头,就已经谢顶了,一口牙齿,也变得稀稀疏疏。

丁晽去美国纽约上大学,中途要在日本转机,有24小时空档,父女这才有机会见了一面。

因为是黑户,出入机场要查证件,丁尚彪不能进机场,只能在地铁日暮里站等女儿。

父女8年未见,再见已有些生疏。丁尚彪发现,女儿长高了,变胖了,也变美了。随后,他带女儿去自己曾经打过工的饭馆参观,还和女儿去吃了一顿大餐。

24小时转瞬即逝,父女俩即将分别。送女儿去成田机场时,丁尚彪只能提前在成田站就下了车。地铁门关闭那一刻,女儿已泪流满面。

五年后,丁尚彪和妻子也在日本见了一面。

那一次,妻子乘机去美国探望女儿,中途在日本转机,可以停留72小时。这次见面,是夫妻13年来第一次团聚。丁尚彪早早就做好了准备,还拿出了结婚时用过大红枕套,小小的出租屋里顿时喜气洋洋。

三天里,他陪妻子逛东京,吃大餐,像小情侣般甜蜜。彼此看向对方的眼神里,满满都是爱意。

这些年来,妻子陈忻星独自守上海,又当爹又当妈,很不容易。丁尚彪寄回的钱,她一分钱都舍不得花,都用来还债和给女儿存学费。女儿在家时,她会换着花样做好吃的,女儿不在家,她就随便吃点烂糊面对付一下。

女儿出国留学那一天,夫妻俩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等来了结果。他们知道,最难熬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04一家人要拧成一股绳

直到女儿医学博士毕业,丁尚彪才决定回国。

回国前,他专门去一趟位于北海道阿寒町的那所语言学校。这时,学校早已成了废墟。

回到上海后,丁尚彪到昆山一家日企做了几年翻译。2009年,55岁的他随女儿定居美国,一家人入了美国国籍。后来,女儿成了一名妇产科医生,也有了自己的幸福小家。

至此,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两代人最终得以团聚。

2019年,丁尚彪接受电台采访时说,其实,自己当年是有机会合法待在日本的。办法是:先和中国妻子结婚,再找日本女人结婚。和他一起出国的其他中国学生,有些嫁给了日本人,有些娶了日本人,最后,他们都留在了日本。

丁尚彪说,自己想在日本结婚并不难。但是,日本有一项规定,丈夫要把工资卡交给妻子保管。他想,自己出国的目的,是改变家庭的命运,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生活。如果自己抛弃妻子再婚,那不是违背了自己出国的初衷嘛。不行,不能干那种缺德事!

年轻时,丁尚彪不安于现状,在异国他乡吃苦赚钱;妻子陈忻星全力支持丈夫,一人扛起家庭重担;女儿也不负众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丁尚彪说,他们一家三口,虽然天各一方,但精神上始终拧成了一股绳。他和妻子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给女儿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最终送女儿出国留学。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他、妻子和女儿,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这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尽管他们一家现在的生活相当富裕,但丁尚彪还是不愿闲着。到美国后,他用谷歌翻译写了简历,自荐进入一家五星级宾馆打杂。在日本生活多年,养成了他做事认真的好习惯。就连干洗碗工,他都拿到了纽约市宾馆业协会优秀员工奖。

2020年,纽约疫情大爆发。丁尚彪在当地华人报纸上发表了一封书信。信是写给女儿的。信中写道,他已经将银行卡、保险箱密码等重要信息都寄给了女儿。万一自己染疫猝死,骨灰撒在海里就行。他不给子孙后代添任何麻烦。信中虽然在交代后事,但丁尚彪对女儿的爱,已溢于言表。

纪录片《含泪活着》,用镜头真实记录下了普通人十年间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的情感世界。影片里,没有惊天动地大场面,但具体的生活细节,平淡而真实,反而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一位49岁的日本男子说:“我失业五个月了,压力很大,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很受触动。我要以丁尚彪为榜样,做坚强不屈的男人!"

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一粒沙。然而,想改变命运,最稳妥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理想。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真切看到了小人物身上爆发出的惊人能量。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缔造者。能把这条真理落实到生活中的人,最后,大都成了人生赢家。

参考资料

1.纪录片《含泪活着》

2.《谁来午餐》20191129采访丁尚彪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写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

 短评

老丁,你现在应该是57岁了吧?回国过得还好吗?牙齿是否换新的了?女儿结婚了吗?

6分钟前
  • 透明
  • 力荐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 上天一定要给这一家人一个完满的结局

9分钟前
  • 散步四季的人啊
  • 力荐

这部纪录片让人对人生、时间、家庭、爱、责任都有强烈的认识。而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媒体,也应该去发现、传播这样的真善美。而不是肤浅的“娱乐到死”。

10分钟前
  • 黄晶
  • 力荐

那些隔着玻璃车窗涌动的离别。我下车时不敢看你,下车后我在月台凝视你而你不敢看我,车开动了,你飞速瞟我一眼掩面而泣。

11分钟前
  • 推荐

纪录片与电影不同点在于:当爱人之间十多年未见,盼来第一次见面时,彼此不是热烈的拥抱,而是无言的微笑、流泪、注视、搬行李。

14分钟前
  • J
  • 力荐

十年的纪录片,不容易

19分钟前
  • 鲁拉拉
  • 力荐

老丁不会恨,也不会坐以待毙,他永远挺直腰板,永远在向目标冲刺。诚恳、正直、努力、自控、善良,他的眼泪只流给家人,从不投降。看到这样的生命总会被迫意识到自己有多不堪一击以及无病呻吟。“我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21分钟前
  • DAMreality
  • 力荐

太感人了 伟大的父母 哭成泪人~~

24分钟前
  • Supernova™
  • 力荐

首先要向历时10年追踪拍摄成此纪录片的工作人员致敬。像丁尚彪这样底层中国平民,在广州火车站就能找到不少,他们默默付出,不去抱怨太多,不大声喧哗,他们所经受的在许多人看来让人感叹不可思议。只是离开了屏幕,他们就什么都不是,消融在几亿人身边真实的中国脸孔:渺小、朴实和执着着的活着

29分钟前
  • 阿素喇
  • 力荐

大爱无言。煽情并不代表俗,有时候该煽的情就得煽。老是装酷的人也挺傻逼的。

32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那个年代人,那个年代的三观。。。虽然无法认同但这一份拼命真的也是挺感人的

33分钟前
  • hazy
  • 推荐

跪求女儿从大妈变成女人的过程!

38分钟前
  • A-sun*
  • 还行

这周跟本片主人公丁老师吃饭来着,大家都劝他在美国笑着活下去。。。跟我想的不同,他倒不是全为了女儿活着,这么想,人生还有些盼头呢

42分钟前
  • 涡锅头
  • 力荐

一度眼泪泛滥。我不认为价值观有错误,人各有志嘛,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怎会理解他们的痛楚?即使现在在国内全家团聚也未必就是幸福就有亲情。再说,人家一家人牺牲这么多、隐忍这么久难道不是一件挺励志的事吗?十五年的坚持难道这不是真的诠释了亲情、爱和责任吗?父女、夫妻再见时没有多言语,惟有泪千行。现在全家都移民了。那些指责别人的,何不食肉糜?8.8

4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一家三口分离在三个国度,动不动就是几年、十几年不见面,多看看这种片,也算提醒自己心怀感激。只是,主角形象好、精通普通话上海话日语,又做事认真,为何如此执着于体力劳动,以及妻子为何工作20年还是工厂女工?这是我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的。倒的确是非常迎合日本的价值观。导演跟拍10年了不起!

51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所有留过学、正在留学、准备留学的人都应该看的,问问你自己,自己人生的责任究竟是什么?

5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大爱无声 父母把生命的一大部分献给了孩子 含泪活着 任劳任怨…虽不是每个父母都如丁氏夫妇 但每个孩子都应该和丁琳一样努力回报~

1小时前
  • 夏至线
  • 力荐

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贵国不给机会,还拦着不让别人出去另找出路不成。谁愿意没事妻离子散的异国生活这么多年,其中的辛酸是没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的。只愿这个国家早日好起来,人们不再背井离乡找幸福。

1小时前
  • 推荐

很催泪很催泪很催泪。以前上海台就放过《我们的留学生活》,看了人要哭的。这里面的老爷叔真是含辛茹苦的上海老爷叔啊!看到就会想到自己的阿爸!这种为小拧奉献一生的爷娘我估计自己这辈子是当不了了我没有这种吃苦精神的。

1小时前
  • 王小能
  • 还行

为了送女儿去美国念书,牺牲10多年的亲情,值得吗?即使女儿出人头地了,那10多年的亲情空白如何弥补?太不值得。很多人看了觉得感动,我只觉得残酷。感动何来?我不知道。

1小时前
  • 狂熱的自由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