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追月2022

剧情片中国大陆2022

主演:何赛飞  袁文康  娄宇健  涂凌  高子沣  许歌  郭小璐  闾汉彪  钱漪  

导演:乔梁

 剧照

追月2022 剧照 NO.1追月2022 剧照 NO.2追月2022 剧照 NO.3追月2022 剧照 NO.4追月2022 剧照 NO.5追月2022 剧照 NO.6追月2022 剧照 NO.13追月2022 剧照 NO.14追月2022 剧照 NO.15追月2022 剧照 NO.16追月2022 剧照 NO.17追月2022 剧照 NO.18追月2022 剧照 NO.19追月202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8 04:05

详细剧情

越剧名伶戚老师(何赛飞 饰)年轻时以一出《追月》红遍全国,多年后功成名就的她突然归乡想与家人重聚。被抛弃的大儿子秋生和小儿子夏生却难以与她亲近,一个突发事件让过去隐秘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影片改编自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艾伟小说《过往》,主演何赛飞荣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长篇影评

 1 ) 没去见,还是见到了;没得到,还是得到了

改编自艾伟的小说《过往》 《追月》越剧获成功后,我就像嫦娥奔月去了,追呀追呀,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是秋生喜欢吃甜的,不是我(夏生) 反正你也喜欢的 我,第一次吃你烧的饭(母亲偏爱秋生,夏生和冬妹有爱但不多,结尾也是,含蓄之至,感谢凌凌对夏生的照顾和爱,但自己一直都没亲口说,对秋生反而是亲口说救了他两次命) 黄鼠狼下的窝,一窝不如一窝(比喻也是有意思,演戏的人不如,看戏的观众也不如) 越剧团的人,说我们三兄妹,就像你下的三个蛋(琢磨一窝和三蛋,过去的场景都通过舞台情景剧的方式来演,探监到去精神病院,把过去的那些干巴巴又忘记不了的人与事鲜活于舞台,跟纸上一样,效果依旧出彩) 我今天才晓得这些事,你说的我都不记得(何赛飞演的戚演员,作为母亲,这时不用管有意还是无意,但作为母亲的责任她是没有尽到,尽的就是一个演员的职责) 我不是一个好东西,好母亲,好妻子 你是一个好演员,戏里你才是个正常人 当一个好演员你知道有多难吗,我也只是个演员(很多事都无法掌控,包括潜规则,观众),把你们爸爸的剧本追月拍好 对我来说,除了演戏,什么事情都不重要。 你除了你自己的事,你还记得什么(母亲的第一句与秋生的第二句,说的都是一件事,不是痴迷演戏,而是为戏而生,戏里她是光彩伊人,戏外她不过是等着下一场戏) 自幼学戏,对亲情没啥概念,自从遇到你们爸爸,爱我,宠我。你们爸爸失踪了,我天都塌掉了。你们看到我一个一个换男人。是因为我找不到像你们爸爸对我好的男人家(虽然有点不符合道德,但感情线,不好把握) 救场(戚让女角b王给女角a庄安眠药,许诺b上,最后借坡下驴说b谦虚不行不如让自己来)还是救人(戚病前想最后一次上台演戏的心愿) 入戏,就自带光芒 其他一点都不重要,除了演戏 你和你哥都一样的,都把话当刀儿用的(母亲对夏生说,话,真的就是留下伤痕的刀) 我也没脸再见你们的(但戚还是见了,不是拉扯,因缘际会心境不同) 有两场戏对于何赛飞老师演的戚演员很有意思,一场是舞台情景剧中的过去,三个孩子被妈妈许诺扇10下就得五分钱,妈妈在躺椅上凉风习习入睡,醒来三个孩子还在扇,她承诺的却忘了,完全沉醉在自己演员的世界里,孩子随意使唤 另一场就是伤人后头套掉了化疗后的头上,形象全无地走进越剧院喊夏生出来 荧幕上,《白蛇传·情》之后的戏剧电影元素,这次看的是越剧。何赛飞的表演对得起金鸡影后,而且整部片对她是一点都不吝惜,结尾病床前都依然是她的戏份,哭的层次,还是含蓄的,埋在心里的,说三分话的,非常值得欣赏,连死前都没有浪费她的最后一滴眼泪。结尾上岛与父亲合拜,骨灰撒向当时插队的海滩,这一家子也算是平静放下,3.5分,何赛飞老师自带光芒,其他演员前面还能入戏,后面就有点工具人了

 2 ) 电影《追月》: 女人成为母亲后到底还有后悔药吗

1

“不疯魔,不成活”,这是《追月》海报的标语。

现在的电影宣传大概是最契合现在人的社会状态的,不是在发疯,就是在发疯的路上,上一次我进电影院看电影是因为《涉过愤怒的海》,宣传是“弄他”以及一小排建议十八岁以下谨慎观看,只差把发疯的男女老少各种形态嘣到观众脸上了。

反正看上去主打一个精神状态相当美丽就是了。

这让我想起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这部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其中有一个高频词就是身体。为什么女性很容易以自己的身体体验为轴去写作,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去描述自己身体比如疼痛比如行为动作,为什么大多数关于女性的作品里总有一个堕落的女人、发疯的女人具有自毁倾向的女人?

因为女人能拥有的实在是太少,尤其是在过去,现在也是,比如男人可以有战争、有政治、有金钱甚至有体育,就像2024年三八妇女节的今天,我依然能听到在社群中,还有人会发出“足球群里还有女生吗” 这样的疑问。

那女人还有什么呢?当女人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拥有不被房间之外打扰的时间,依然并非大多数时,女人自身的身体成了她们为数不多能掌控的资源。当然有时候女人连这具身体都不能全部属于女性自身,它可能还得属于生育资源和性资源……

于是被各种空间挤压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女性,身心灵,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着,她们身体上的疼痛病痛成了她们心理体验痛苦的来源,而她们心理痛苦的体验,又成了她们灵魂感知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碰撞的主要方式,当她们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中产生巨大的撕裂,被一片片撕成破碎的棉花时,她们第一直觉一定是再次感受到高强度的疼痛。

当疼痛贯穿了女人们的身心灵,女人们认知、情感和感官意义又常常以疼痛的形式存在于她们的身体容器里,任谁又不会发疯呢。

就像之前看到的一个团队做得调查报告,农村的女人容易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激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是因为在她们失语的环境中,她们只能用她们的身体意愿,身体语言,身体资源来强烈表达她们的抗议。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疯的女人才是常态,我们每个女人都有可能是阁楼上那个发疯的女人。

所以这才有了我们“不疯魔不成活”的《追月》女主角,越剧名角戚老师。

2

在聊戚老师和《追月》之前,我想聊聊这个电影的取景地。

《追月》第一个剧团镜头出来时,我眼睛就亮了一下,这个剧团不就是之前看影视剧《八角亭迷雾》的取景地吗,一模一样的剧场、剧团排练楼、水边的江南建筑、落魄的堆着杂物的大门……

后来我留心看了一下,两部片的剧组的确在一个取景地,都取材于嵊州的越剧之家。这个越剧之家坐落在嵊州城内的一座山上,周边有着复杂的地形,上下的一节节台阶曲折多变,那些唱腔唱段似乎就顺着这些曲里拐弯从山上悠悠传到山下,在南方这样阴阴的潮湿的斑驳的古街古巷,人、城、戏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包围下,在水乡的是非曲直中,形成了一种现代文明的奇观,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两位讲越剧团背景故事的取景地都设在这里的原因。

更有意思的是《追月》和《八角亭迷雾》还都出现了悬疑即命案的元素,《八角亭迷雾》更是出现在了某平台的悬疑专场中,但实际上两部有着悬疑元素的片子讲的都是有关女性议题的故事,像《追月》讲得是关于一个女人一个越剧名角在爱与欲望,艺术和生活平衡挣扎的一生,《八角亭迷雾》则把这种挣扎和平衡扩大到了一个家庭,扩大到了一家三代人,三代女人的命运叙事中。

也就是说在这两部影视作品中,阁楼上发生怎样的命案都只是表象,它只是引导我们看到了阁楼上有这样一个或者一些在戏中疯魔,也在生活中疯魔的疯女人。

而在看这两部片之前,我对越剧只是仅限知道名词,只知道像何赛飞这样优秀的女演员是从越剧团走出,至于越剧是什么,什么唱腔唱段,有什么历史故事我一概不知。等到我下笔之前去查阅资料的时候,我才发现在这江南水乡产生的越剧,不仅是天时地利人和更是这一代女性反抗叙事的史诗,换句话说,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女性叙事,无论成疯成魔,都是合理的。

所以要了解电影,我们就得先回到百年前先看看越剧的诞生。

3

1906年,在浙江嵊县东王村几个稻桶上铺的门板上演唱的男演员们他们唱了几出小戏,那时候还不叫戏,只能叫歌班,为了混口饭吃,这些男演员们数次闯荡上海,做了很多“走出绍兴”的出圈行为,这便有了这种地方土戏登上大舞台的机会,而这戏种为了宣传也被命名为“绍兴戏”,带有极强的地方特色。

虽然说这个戏种的起源和女性没有绝对的关系,但这个戏种的发扬光大,和女性新消费阶层的崛起是密不可分的。

五四运动之后女性解放、女性的人权、教育权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女性有了一定的选择,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开始形成了新消费阶层——女性消费阶层,包括但不限于阔太太、工厂女工、家庭妇女、女学生。

就像现在女性去玩电子游戏游戏,一样,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电子游戏的世界,就会感到女性叙事的匮乏,她们不仅仅满足于过去以男性视角探索为主的电子游戏,得到的结果就自然是有更多女性视角的电子游戏开始得到重视。

百年前也是如此,那些曾经活生生的女性前辈,她们的消费,她们娱乐的项目,听戏,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帝王将相的家仇国恨、朝堂内外的阴谋诡计,越剧中那些题材为才子佳人的、民间伦理的、爱恨情仇理所当然征服了当年女性消费者们的心。

由于长久以来越剧的受众是女性群体,逐渐地,越剧的班底也都转变为以女性为主的班底。而且在当时越剧团还时兴一种叫做“拜过房娘”的同性行为叙事,放到现在大概约等于女金主包养女顶流。

演出的是女人,出面的是女人,捧场的还是女人,这样的戏种在初创阶段自然会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被所谓的主流文化排斥在外。

不过恰恰是这样被排斥在主流文化圈以外的越剧,在建国后能登上的舞台越来越大,比如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以越剧为表现形式;比如《打金枝》成为新中国招待外宾专用剧目;再比如因了新中国时期《西厢记》到《红楼梦》的改编上演,女子越剧的流行和传播,女子越剧成为拍摄戏曲电影最早、最多的剧种,也成为当时流传最广泛的地方剧种。

然而这样表现表明缠绵悱恻情感的,传播千回百转细腻人性的,在风云诡谲的政治正确中,天然会被打成政治不正确。如同抑制女性写作一样,对于女性创作、女性情感体验的描述,总会被认为是“不稳定的”、“不重要的”。

就像当年萧红说,“我们永远不可能和生活隔离,比如躲日本人飞机的警报,这也是战时的生活呀。假如我们上了前线,有了打仗的生活,但人都没了,那还能写出什么生活”,这番极其具有女性在抗战文艺中代表性发言,被打上了“女人惜命,胆小如鼠,写不出抗战澎湃”的标签。

所以当一个时代政治生态全面占领生活的时候,任何“不稳定的”“不重要的”,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不该存在的”。

于是以女性内容班底的越剧,自然更容易成为那个年代的众矢之的,一句“什么是靡靡之音”能带来的可能是一个剧种在时代中的灭顶之灾。

其实哪怕到了多少年后的今天,对越剧和对从事越剧演员工作的人,部分偏见论依然还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八角亭迷雾》还是《追月》中都有体现,那些在越剧团中的男性,总会被指责为“脂粉气重”、“不务正业”甚至是“变态”。

现在都不能够被正视的,在当时只会更扭曲,且不说越剧演员,当年谢晋导演那部同样以越剧舞台为背景的著名电影《舞台姐妹》,在他们剧组中,就有三位以结束生命的惨烈方式来对抗时代。

再等到浪潮过去,曾经的越剧姐妹们复出,属于她们的黄金时代早已经被熬成了残渣。好在,女性总是有韧劲的,当年的越剧十姐妹,她们绝大多数还是顽强活到了千禧年之后,而她们又用了后半生的时间,慢慢磨砺以老带新,终于恢复了越剧的那一丝丝元气,比如小百花越剧团里出了个何赛飞。

4

何赛飞,如果不是越剧迷,大多数人认识她应该是在影视剧中,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姨太,《色戒》中的姨太,《大宅门》中的杨九红。在很多影视剧中她总是以一个“不成疯不成活”的姨太太形象出现。

她也的确是爱戏,在这次金鸡奖之前,她出圈上热搜,是痛斥越剧剧团中的行业乱象,那一句句怒发冲冠为戏曲,实在是符合绝大多数人对于她这样一个“戏痴”的想象。

“戏痴”何赛飞遇到“戏疯子”戚老师,只能说是绝配。

所以当电影《追月》里出现戚老师以顾问的名义出现在家乡剧团,为后辈拍戏,不管是剧团食堂、排练厅,还是在家里,那种因痴迷越剧,专业探讨而浑身散发出的光芒,足以让人会心一笑,那些因越剧表演而形成的高光时刻,是一次又一次电影中的戚老师和演员何赛飞的完全合体。

但是谁都会为欲望付出代价,电影里的戚老师,为了她的戏比天大,为了她的那句“要上更大的舞台”,付出的代价是众叛亲离。

在那场激烈的母子对峙戏中,戚老师站在女人欲望的立场辩解着自己为艺术的艰难奔忙,痛苦牺牲,但站在子女的角度,戚老师作为母亲对家庭的不管不顾和对子女的自生自灭,所造成的伤害同样无法挽回,无法抹去。

让人产生共情的,有深刻讨论价值的作品从来都是复杂的——戚老师在台上做万丈光芒的大女主,得到所有人欢迎,那是真的,在台下总要面对亲人朋友的不理解甚至是审判,也是真的;戚老师的两个儿子他们爱他们的母亲,是真的,就像痛斥母亲的大儿子也会偷偷看母亲的演出碟一样,但他们恨他们的母亲不着家,把一个艺术之家弄得七零八落,这恨也是真的。

欲望是真的,代价也是真的,这才是作品应该表达出来的,立体的人,而看见立体的人,立体的女性,才是改变的开始,毕竟阁楼上的疯女人,她们都不是一夜成疯成魔的。

由此当《追月》中母子对峙时,该片想表达的,对女性的社会性别身份与母职身份的冲突探讨高潮,达到了顶峰,即很多女性演员直至现在都会被问到的一个古老采访话题就是,“你怎么平衡家庭生活和你的演艺事业”。再扩列一些就是任何一个有些年纪的职场女性,都会被问到的——你怎么平衡你的家庭和你的事业。

然而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女性就应该和母职,家庭捆绑。比如在电影中,的确戚老师作为母亲,显然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电影视角也大段的展现了对她全方位的审判,包括她的自省,但是她的丈夫呢?

你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她的丈夫也是人性和欲望的受害者,而且还是被动受害的,他也为艺术做出了自己的牺牲,付出了代价,但是在承受不了这样的牺牲和代价之后,他作为男人,作为老公选择到庙宇里躲清净,这又何尝不是他作为父亲的一种逃避行为呢?

电影视角在透过儿女对母职进行大量审判批评时,对消失的父职,依然采取了温情脉脉,不声不响直至死者为大的处理。似乎大家已经默认了,追求自己的更大舞台的女演员、女人,就是充满野心、欲求不满、自私自利、贪慕虚荣的,在家留下来照顾孩子的父亲就是做出牺牲的,似乎只有父亲去省城追求事业,戚老师留下来照顾孩子,才是自然而然。

更有意思的是,这与戏外何赛飞本人的采访,形成了一个互文。

在何赛飞通过这个片拿到金鸡奖,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她自己对戚老师这种为戏疯魔,完全不顾生活,不顾儿女的行为并不认可,她的原话是,“怎么能不管孩子呢”以及“成为母亲在工作中是要有一定的牺牲,要不然生他干嘛?”

所以你看,连饰演戚老师这个角色的,那么飞扬的何赛飞,都会不免落入母职即天性的惯性思维里,那么当一个女人成为母亲之后,她到底该如何面对个人发展成长的欲望,和繁衍后代、抚育新生儿的自然属性呢,依然是需要长期探讨的女性结构性困境。

5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追月》本片电影叙事节奏的创新之处和问题吧。

先说创新的,整个影片在回转讲过去的故事时,都是用戏台唱腔来演出戚老师和家庭成员里不可知的过去,戏、影、角色、人达到了高度统一,真正的人生如戏之感,这是这部片用越剧舞台叙事的创新之处。

问题嘛也是很显而易见,不知道是不是导演之前拍电视剧过多,又或者是本片实在是经费匮乏,在表达架构矛盾冲突or推进戏文高潮的时候往往都是靠角色的嘴说出来,而不是通过角色的动态去呈现。

比如戚老师和她的儿子,母子对峙剑拔弩张的那场大戏,当然吵架靠嘴输出这个没有异议,但是是不是只靠嘴输出呢。母子之间间隙积攒了二三十年,是一个总爆发,但又不应该只是一个总爆发,尤其在母亲还是爱孩子,孩子也还是对母亲有感情的情况下,只靠嘴吵着输出过去的积怨,实际上还是比较扁平化的处理。

同样还有以说带戏的还有两个兄弟之间,弟弟夏生前后找了两次哥哥秋生,都是靠嘴去说母亲的情况,自己的态度,这二三十年间兄弟隔阂,兄弟之间的摩擦,兄弟之间对母亲的态度不同,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只做了扁平化和标签化的处理,并没有完全立住兄弟之间的感情关系。

特别是在母子吵嘴那场大戏中,弟弟夏生完全成了一个被忽视的“工具化”角色。妹妹冬生的故事也是同样,由于大多数时间妹妹一直活在别人嘴里,导致兄妹三人最大的这场悲剧,也就是妹妹因流产而成为真正阁楼上的疯女人时,给人戏剧前后冲突张力缺少勾连,很难达到沉浸的共情。

而这个节奏问题更突出的是在影片一个半小时的时候,戚老师突然面目全非再次出现在排练室的众人面前,跟小儿子说她杀了人,此时整个影片节奏就在不可控的下坠,以至于后面近乎有半个小时,都是戚老师在病床上把戏靠交代后事的方式“说”完的。

当然也有一说是由于原著母亲和大儿子的关系,更为不寻常,涉及到伦理关系,所以影片在做改编的时候尽量把戚老师和儿女们的这条线在往亲情的方向上收。但是这依然很难掩盖影片长达半个小时都是在“说戏”的拖沓病。

尾声

我们总说现在我们的荧幕缺乏复杂的女性角色,复杂指的是什么,是对女性多面化的表达,是像戚老师这样,既有艺术上的完美追求、又有生活上的各种欲望,还有对子女感情亲疏的任性。

尽管本片作为女性主义片,在视角上依然容易代入主创尤其是导演作为男性,在思考女性问题上依然带有社会规训的思维惯性,但仅仅从那句略带戏谑的,“你们妈骂我,那我就要教训教训她儿子”,可以看出导演在女性视角的思考上是下过功夫的。

男性并非不能拍女性主义电影,也并非不能用他们眼中的女性视角诠释一个作品。不过在男性和女性生命体验大相庭径的时候,男性如何去拍女性的生命体验,视角观感,也的确是未来在女性主义觉醒的道路上,男性创作者需要思考和注意的。

只不过这些角色,这些戏,这样的讨论还是应该有更多人看到,而不是一个偌大的武汉,在三八妇女节过后的第一天,依然只有19家电影院愿意为这部有着复杂性女主角的电影排上片吧。

 3 ) 《追月》的主角是“疯女人”吗?

想来想去还是写一下《追月》的影评吧!涉及剧透,但文字是不会影响大家欣赏何赛飞女士的精彩表演的,所以先看看也没关系。

我主要想探讨《追月》与《青衣》的相似与不同,以及“疯女人”问题。

《追月》和《青衣》真的很相似,女主的辉煌都是嫦娥奔月的戏,甚至有一模一样的关键情节。两位作者是不是互为好哥们咱也不知道,反正没有版权争议,毕飞宇还给原本小说艾伟的《过往》写推荐语呢。

《青衣》的女主属于被名利和嫉妒心侵蚀了心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她根本不是喜欢演戏或者舞台,她喜欢的是当主演被众星捧月的感觉。不反对现实中可能确实有这样的人,但我还挺不喜欢这种故事的。

所以我看《追月》之前很担心它的主角会接近那种没来由的“作”,大吵大闹一个人搅开一锅水,或者是所谓的“出不了戏”。台上台下有心理差距属实正常,但想活在戏里真的有点妖魔了。再重申一次我的观点:更出不了戏的,永远是观众。

话题顺理成章地来到了“疯魔”和“疯女人”问题。我更倾向于用“不完整”来概括《追月》的主角戚老师,而不是“疯魔”。疯魔都快成戏曲相关影视剧的必要属性了!就算ta做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也不证明ta疯了,总归是有原因的!尤其主角是女性的时候,更需要警惕“疯女人”的帽子。《追月》的一个优点就是把个中原因向大家完整道来。

戚老师道德感低,因为她根本没有获取正常人生观价值观的途径,原生家庭缺失,早年间的戏校教育别指望了,谈恋爱结婚,也不可能在忙碌的生活里,在性格特质不是很强的老公身上获取到什么启发。所以,戚老师对家庭责任、两性关系没有社会性的概念和她展现出天真、激昂的人格魅力是一体两面的。

本来对小儿子要演的戏满不在意,看完剧本之后,觉得会是个好戏之后又无比认真。证明她不是看到主角就想当的人,更不怕暮去朝来颜色故之后被后辈打败,一窝不如一窝是多么明显的事实!但她抢那出戏首演的主角,主要还是因为大限将至,再加上她对自己曾经的风光持续怀念着。看到有短评说:老明星看这班小演员技术不行怕砸了招牌,亲自指导还是扶不起来,干脆设局自己亲自上,这才保住颜面(?)我都不知道他是看了个啥……

何赛飞教戏,已经成为我心目中,非戏曲电影影史里,最好的戏曲片段了!太精彩了!如果用文字描写,就算作家把所有词汇量都拿出来,写上个一万字,也不可能带来电影里这一段的鲜活感。飞姨把影视的独特性和表演的魅力完完全全展示出来了。

这部电影除了飞姨演技之外最大的优点,是十分耐心地给了越剧足够多的篇幅。只有这样,整个电影的语境才不会悬浮!才能让所有人都真切直观地感受到戚老师是怎么对待越剧的!才能明白她不是钻牛角尖,而是真的保留着追求。而且电影里排的戏竟然是才子佳人的传统戏!用首页一位友友的话来说就是:“竟然不让台柱演中年男人心路历程,还不搞历史厚重不搞叩问思辨”,戏迷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话虽如此,但电影后半段依旧拉垮,在人物说话的时候放风景ppt依旧是灾难级迷惑。

好的,说回戚老师——对戏曲有执着和艺术追求,因为这是戚老师从小到大获取人生价值感,最重要的方式。不停换男人,是因为她在感受到爱的美好之后又失去了爱,虽然有点像为她找理由,但确实是个理由,尤其她在那些关系里反复被骗,啥也没落下,电影补充了这一点还挺周到的。

不过我真的真的不太理解“和别的男人睡觉是为了实现我和老公的梦想”这种行为,属实有点内个……谁会信啊!不过根据上面关于道德感的分析,可能她真的会觉得实现梦想比道德更重要吧,毕竟她是真的觉得孩子的成长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也没什么不可能的,这个角色被骂太正常了。

戚老师“不完整”,其他角色的性格也有各自独特的薄弱之处,每一名演员都演得挺好的。

大儿子对自己的行为也没什么清晰的认知;二儿子恋母情结过于明显;戚老师老公典型的无能狂怒加逃避问题;庄凌凌面对可能会被人指指点点的爱情拿不出直面的勇气。

剧团里那个小年轻演员是有一些刻板印象在身上的,但处理得挺有分寸,有点嘲讽,有点幽默。

我没有看过小说,据一位友友的评论说,冬妹那条线其实挺悲情的,但是没拍出来。咋说呢,那条线在说不清楚的情况下看着太抓马了。

要是剧情里的扣少一点,别搞得像剧本杀解谜一样,这部电影真的会很棒!

电影片尾字幕出来的那一刻,完全可以站起来大喊一句:何赛飞演得好!

 4 ) 由《奔月》到《追月》,关于本片的一些碎碎念~

食堂讲戏与现场指导两段好到太超过了(果然在映后谈里导演说这些很多依赖于何赛飞的即兴创作),用舞台剧的方式讲前史的idea不错,何赛飞老师的细腻表演果然抗住了大量特写,六组空境里,几乎伸沁到水里的那片树枝最有味道。

但《御带花》的“好”很是浮于表面流于口号(毕竟连导演自己都说不清楚这个故事完整是什么样子),根据现在的蛛丝马迹,女主开场人设与故事环境令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婚约还相爱不知是否会发展为《刘巧儿》,但应该是个悲剧走向,毕竟戚老师读的时候满眼泪光。没有落实这个故事太可惜了,令戏中戏的互文性大打折扣。

狗血是近四十年来的大多数所谓现实主义小说家的通病,但好在戚老师这个人物立住了(哪怕其他人差不多全都是工具人)。本片写戏曲演员而非越剧演员(只是正好何赛飞老师是越剧演员),年代也颇架空,地域倒凭借着方言接上了地气。

“杀人自首”之后太拖沓。珍惜化疗妆可以用来宣发,不必拍那么两大段戏。不过何赛飞老师确实努力,本片宣传戏曲,也算是功德一件。

PS:领衔主演应该是夏生的。这个番位也算是映照了现实。

 5 ) 难得的演出,乏力的影像

让何赛飞来出演这样的题材让人惊喜,不仅因为她是越剧女演员,更重要的是何赛飞早期在大银幕上的形象几乎都是以对命运和权力的反抗者出现的。从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风月》再到李少红的《红粉》,她不惜用生命歇斯底里地追求自由,反抗封建、父权和秩序。

本以为这部电影会继承到对于母职的反抗,可惜如此丰富的、复杂的、脆弱又自我的母亲形象最终塌落成一个面向家庭、亲情的赎罪者。

同样的设定题材可见伯格曼的《秋日奏鸣曲》,相较伯格曼深深刺入母女、亲子关系中的利刃,这部电影显得不够坦诚,可以原谅一切、覆盖往事的“圆满”和“爱”掩饰了真实的自私、虚伪、偏执又渴望对方的亲子关系拉扯。

片子的亮点在于越剧元素并不只是“景观化”的道具,排练细节都是真实且生活化的,大概是排练素材都来自何赛飞本人的缘故,甚至关于那段“胸大”的桥段也是她在戏曲节目评审席上的原话。

从影片结构上看,中段和尾端过于冗长,情感都集中在半个小时里密集地、无间断地、无递进地剖白展示,观众的共情感动在抻长的情感戏中被浪费了。

而舞台和大段空镜都有些单调,创作者在将故事影像化时调度有些乏力。

片中台词篇幅很大而主要功能都是为了叙述往事,剧作上没能将角色丰富的多面性和内心剖白展示。一部女性表达的电影,短板在于表达女性,这是让人觉得遗憾的。

何赛飞的表演非常亮眼,在没有呼吸节奏的电影里贡献了最有呼吸的表现,情感分寸和张力节奏都是精准的。很惊喜国内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仍有生动的、复杂的、有生命力的“大女主”故事可以展现功,希望之后有更多元的题材。

 6 ) 《追月》究竟追得是什么?

《追月》讲述的内容有很多,一个戏疯子女演员一生的一些部分,有爱人有孩子有她的戏,从真实的电影片段和舞台上饰演的真实桥段结合,去把何赛飞老师饰演的戚淑珍戚老师的故事娓娓道来。

其实这个电影本身的剧本不算是最特别亮眼的那种,但是演员们的一些演绎撑起来了,有些剪切点会让人会有点疑惑,但是这些疑惑和突然感倒是不影响整个故事的讲述,依然是完整的。

前期在看电影营销时候的一些片段,确实是电影里很精彩的高光时刻,戚老师作为这样的一个资深演员她的一生都在为了戏,但是也不止是为了自己,她爱过所以她付出了更多,你说她是自私为了出名也好说她是为了爱人而付出了自己也好,都是她,因为用剧里凌凌的那句话说,她只要穿上了戏服,就是自带光芒,她有那种让人原谅她的魔力,这是对一个优秀演员最好的描述了吧,虽然现实里并不是个常规意义上的好母亲,让三个孩子都丧失了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受到很强的争议。

其实我没想到戚老师会快到电影20分钟的时候才正式出现,她刚进房间说二儿子剧照的时候就能知道是个戏疯子,哪怕已经累到不行了,进了房间高跟鞋立马脱了,但是看到剧照立马跳起来了,对戏有关的所有她都很在意。

还有那句我是个普普通通的女演员,只是想把《追月》搬到更大的舞台上去,我对亲情没啥概念,其实也点出了很多为什么她也给予不了自己的孩子太多爱的原因,但是这样的一位女演员一位母亲,最后还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虽然戏永远是比天大,但是到人生弥留之际的时候,她依然做出了一个母亲会去护犊子的行为。

我很喜欢最后病床前的那段穿插着植物果树的镜头,真好,生机勃勃,讲述着一些新生和热爱。

这样一个角色的感情是复杂的,而且谁都不会想到一个女演员,生病的女戏痴在生病后,看到一个好剧本也依然想要自己去上台的那种执念,她的很多行为都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但是依然是那句话,穿上戏服,她就自带光芒,一切都可以让人原谅了。

#电影追月今日上映# #电影追月# #电影追月口碑# @电影追月

 短评

导演拍电视电影绝对是一把好手,但它终归不是电影叙事体系和电影视听,剧本后半小时有些墨迹哦。何赛飞老师唱念演俱全,教戏那儿演得疯魔,简直是为这角色而生。

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很羡慕如此赤诚,有所信仰的人。

7分钟前
  • 麋鹿间人
  • 推荐

水鸡配水片 实至名归!!真当自己戛纳呢 不公映就拿奖呢 也不看看配不配

10分钟前
  • lvan.x
  • 很差

比现在的某些越剧好看,爱看何赛飞骂人。

13分钟前
  • 40oz下弦月
  • 推荐

近年看到过的电影中,人物塑造最让我触动的一部,尤其是戚老师这个角色,将人性的复杂阐释的非常丰满和立体,且不说戏痴的设定,其作为极端利己主义者的身份做的每一个选择,我都能在现实中看到对应。两个亮点:回忆的舞台化呈现、“刚刚你妈妈教训我,现在我来教训教训她的儿子”

14分钟前
  • 费又穆
  • 推荐

#2022BJIFF#三星半,浙江方言有味道,何赛飞老师宝刀未老浑身都是戏,以一人之力撑起了这部“人生如戏”的大戏,丝丝入扣演活了一个绝症母亲的自我救赎,是今年北影节影后的有力竞争者。越剧团的萎靡不振,原生家庭之痛,两代错综复杂的关系,女演员成名的辛酸史……故事完整但味道不对,各种主题糅杂在一起,力有不逮难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不懂取舍张力不足,虽然剧作很工整严谨,但看得出导演的功力一般,拍电视剧应该不差拍电影就不伦不类。如果用第五代导演诠释这个“追月”故事,应该会是另一种味道吧?说不定会成为国片中的经典。

18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来罗列一下影片里出现的元素吧。出轨,偷情,绝症,怀孕,殴打,流产,精神失常,坐牢,总裁,下药,杀手,谋杀,出家。堆砌无数夸张的事件却依然立不起人物,想要寻求深刻却只得到了拙劣,更别说无处不在的男凝和对女性单薄的想象。对国内电影已不要求有怎样优秀的视听了,求求先把剧作捋顺吧。优秀的导演的确化狗血为神奇,拉胯的导演只剩下了遍地的鸡毛和搞笑的悲情场面。

23分钟前
  • kerouac
  • 较差

剧情支离破碎 后期到底在想什么 调色莫名其妙一团乱麻 各种溢色染色细节毫不在意 画左只出现一秒的人脸就不用管了吗?蓝的发绿 连白平衡都在飘 ??? 还有那个无意义的叠化到底想表现什么 三段同一景别的大特挤在一起 光线角度都不一样 皮肤的细节一会有一会没有 到底想干什么

25分钟前
  • 华稽技术有限公
  • 较差

最喜欢食堂嘈杂中何赛飞如入无人之境地讲戏。但整体节奏非常拖沓,故事本身的张力被消解了。我很遗憾这么一个本来应该可以残酷地美丽的故事被这样平平无奇地呈现。三星全给越剧本身魅力和何赛飞老师。真的人保戏。

26分钟前
  • Euras不想说话
  • 还行

我不明白为什么秋生每次都要把脸冲上人女子,这事儿跟剧情一样离谱。电影的视听都死翘翘了。还有,主创交流没有何赛飞,一帮“男人家”,无聊聊。还有,我不应该翘掉电影音乐课。

28分钟前
  • 笼盖四野
  • 较差

提前预祝何老师喜提金鸡最佳女主

29分钟前
  • 南烟淮
  • 力荐

艺术臻美之境,本是追月广寒宫。戏曲电影与戏曲一样,皆为角儿中心制,没有何赛飞老师就匮缺灵魂。

32分钟前
  • CelineSiYuet
  • 推荐

食堂讲戏那段,可以进本年度十佳。对何赛飞有浪费,但何赛飞没有浪费。喜欢乱伦戏,喜欢不自知的乱伦戏,喜欢危险扭曲变态亚健康母子关系。女人有不原谅自己的权利,也有说原谅妈妈的权利。导演电视剧拍多了,对越剧过于外行。温暖现实主义还算是现实主义吗?你的以己度人就是以自己之幸慷他人之慨是吧?更长或更短也许都会更好。

34分钟前
  • pessoa
  • 还行

导演或许也没想到这部电影和现实有这么贴合。电影中的越剧请名角戚老师当顾问,试图通过吸一吸过气老明星的流量蹭蹭热度,结果老明星看这班小演员技术不行怕砸了招牌,亲自指导还是扶不起来,干脆设局自己亲自上,这才保住颜面。对于《追月》这部电影的观感也是一样,除了何赛飞外,导演、编剧、演员全都不在线,全片靠着何赛飞的越剧部分拖着全剧组在走。

38分钟前
  • 电车
  • 较差

#BJIFF 2022这可是何赛飞耶!色艺双绝!这部影片让不懂戏的人看简直就是糟蹋,戚老师在食堂给凌凌讲戏时候观众的笑声听起来太刺耳了。戏曲的衰败就是因为戏痴太少了!讲故事的方式是花心思设计过的,但有时候还是难免落入俗套,且空镜略多。戚老师从导演手里抢过剧本的时候,大概已经知道是谁写的了,所以才费尽心思去抢那个主角。但我没往秋生那想,现在想想坐在观众席里的秋生的那个眼神真是意味深长。就像映后所说的,事业和家庭是我们永恒探讨的话题。很高兴有越来越多女性题材的影片出现在市场上,但是如何才能真正讲好恐怕也是个需要用漫长时间来探讨的问题。(我之前怎么就没有发现袁文康这么有魅力,西装的儿子和旗袍的母亲,那一段确实张力拉满。

42分钟前
  • 梁的的的的的
  • 推荐

乔梁继《老闺蜜》之后,又整了部老年片。何赛飞风采不减当年,至情至性,至清至真,魅力逼人。袁文康的表演也颇有张力。最后还是冗长了,砍掉十分钟无疑更好。另外,这种电影怎么能带小孩来看呢?

47分钟前
  • 马二
  • 推荐

北影节day2|只能给3星。原著中篇小说搬到银幕上,成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人生散文。要说的太多,人生太长,罪与罚失去文字的铺垫与描绘,显得单薄苍白。离奇的情节沦为烂俗的故事背景,回归的母亲角色身上有无数未知,绵长的语言可以形容,断裂的叙事却做不到。影片在某些段落的处理上完成度并不高,只留下些许靠演员表演推起来的亮点。何赛飞老师演活了戚淑贞,戚老师这个角色身上那些顽强的生命力,百分之百献给了热爱的舞台,留不下分毫给儿女。一个无比成功的女演员,同时也是一个狼狈、失败的母亲和妻子。这样的女性角色在银幕上及其欠缺,因为她只为自己的梦想而活,无私和自私都让她占了,可惜了。

52分钟前
  • Ber_雪碧
  • 还行

电影版《青衣》,这种普通国产剧的水平是怎么进到北影节的??

54分钟前
  • 喜是欢喜的喜
  • 还行

戏里戏外都是“戏”,量体裁衣稍微不合适就很明显。另外家庭关系的内容全删了真正换成“不疯魔不成活”会更好点。

59分钟前
  • 克莱德的鲸
  • 还行

呃 就是如果是我拍得我会死死捂住不放出来 或者剪成何赛飞老师纯享版。。

1小时前
  • Oh là là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