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吞噬灵魂

剧情片其它1974

主演:布里吉特·米拉  埃尔·赫迪·本·萨利姆  芭芭拉·瓦伦汀  伊尔姆·赫尔曼  

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剧照

恐惧吞噬灵魂 剧照 NO.1恐惧吞噬灵魂 剧照 NO.2恐惧吞噬灵魂 剧照 NO.3恐惧吞噬灵魂 剧照 NO.4恐惧吞噬灵魂 剧照 NO.5恐惧吞噬灵魂 剧照 NO.6恐惧吞噬灵魂 剧照 NO.13恐惧吞噬灵魂 剧照 NO.14恐惧吞噬灵魂 剧照 NO.15恐惧吞噬灵魂 剧照 NO.16恐惧吞噬灵魂 剧照 NO.17恐惧吞噬灵魂 剧照 NO.18恐惧吞噬灵魂 剧照 NO.19恐惧吞噬灵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1

详细剧情

  艾米(布里奇特·米拉 Brigitte Mira 饰)是一名60岁的清洁女工,辛苦工作的她拿着微薄的工资,生活很是清贫。机缘巧合之下,她结识了40岁的阿里(El Hedi ben Salem 饰),他们一起跳了一支舞后阿里提出送艾米回家。夜深了,阿里错过了末班车,只得在艾米家留宿。两个孤独寂寞的人相见恨晚,秉烛夜谈,当艾米为此感到深深的疑虑时,阿里只是淡淡的安慰了她。果不其然,艾米留宿男人的事情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邻居同事的指指戳戳教她如坐针毡,无奈的她只得编撰了一个谎言,她说阿里是她的未婚夫。这门婚事毫不意外的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大家尽己所能的排挤、诋毁这对夫妻,这使得他们决定外出旅行避避风头。回来后两人的境遇有所好转,并不是街坊邻居接纳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有了新的排挤对象。没有了外界的压力,艾米和阿里的感情却又因为内部的矛盾而产生了裂痕。  影片用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冷漠、刻薄的社会,探讨了这个社会之中存在的各种歧视以及人性之中孤独又灰暗的一面。

 长篇影评

 1 ) 人与人的隔阂如何消弭?

40岁的黑人阿里脱下了所有的衣服,露出了健硕的身体,他刚与酒吧女人倒在床上,便没了多余的动作。镜头在门外静静地“注视”着这对男女,门框左右两边笔直的线条将他们死死地“锁”在里面,整个构图显得非常狭窄,压迫性十足。画面中的阿里十分疲惫,这显然不是在寻找出轨的激情,此时的“性”只有悲伤和孤独。这种运用空间造就的困境,正对应了阿里的艰难生活。

在德国,从摩洛哥而来的男主阿里始终是外人,这些外来务工者在德国人看来,是不洗澡的脏猪,是被歧视的群体。阿里只是对黑皮肤外籍工人的统称,在这个国家,他没有名字,找不到“身份”,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喝醉酒,无法融入当地生活。而女主艾米是一名60岁的寡妇,身高偏低、体形走样、相貌平平,在一栋大楼里当清洁工,儿女们不怎么关心她,并没什么社会地位。男女主角都是容易被忽视的那类人,这种相似的遭遇和心境是他们得以走到一起的基础。从酒吧初遇时的相拥漫舞,到领证结婚,两人因各自的孤独而聚到一起依偎取暖。前期一切顺利,可结合之后,他们得不到任何祝福,年龄和种族成了婚姻的双重阻扰,等待他们的只有社会各方的冷眼和热骂。

整部电影是建立在一出通俗情节剧的基础之上的,讲的是两个人的事,指向却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电影最大的魅力便是:简洁有力。德国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尽可能抽掉故事里的“戏剧性”,减少演员表演时的“动作”,其结果是:没有了“起伏跌宕”,只剩下“静水流深”。电影所传达出的绝望情绪,都是深埋着的、积压着的。它通过摄影技术和场景构图,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大或将人物囿于笔直线条所造就的“囚牢”之中,疏离压抑的情感呼之欲出。片中不仅阿里被“困”,艾米同样被“困”。在自己和阿里结婚的消息被工友们知晓后,她们将艾米视若无物,此时的艾米遭到排挤和冷遇,一个人坐在楼梯上,镜头前景里充斥着圆柱和楼梯的围护构件,这些竖向的线条把艾米框住了,她孤独地咀嚼着食物,无助又令人心酸。

艾米被孤立

阿里和艾米的“被困”无疑是由于社会的冷漠和病态所致,导演借由男女主角的遭遇,来对“大多数”进行批判的意味非常明显。但更为微妙的是,法斯宾德也借艾米的行为进行了“自我的反思和批判”。当工友们因为“涨薪事件”而拉拢艾米形成统一战线的时候,艾米和工友非常自然的孤立了新来的南斯拉夫女工。这时,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在同样的构图中,原先在阶梯上独自一人吃东西的艾米,摇身一变为南斯拉夫女工,这是多么讽刺。

南斯拉夫女工被孤立

片名来自阿拉伯人经常挂在口中的话,“恐惧吞噬灵魂”。德国人对外族者的偏见里自然包含着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于不了解,正是不了解对方,才导致以讹传讹,再加之每个人的自我联想和发挥,阿里这类人就变成了骗钱骗感情的、不洗澡的恶人形象。偏见看似根深蒂固,可改变起来也是转瞬之间。在电影里,偏见的改变和矛盾的消解,有一个重要基础,那就是艾米和阿里对别人而言,有了利用价值。商店老板的笑脸背后,是为了争取艾米这个好顾客、儿子的到来,是为了妈妈能帮忙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邻居的主动搭讪,是为了有更大的储物空间······艾米似乎很愿意以“被利用”来换取别人表面的“善意关注”,她让阿里去帮助邻居搬东西,让阿里在自己的工友面前展示肌肉,阿里希望吃阿拉伯食物的请求被她一口拒绝,这一系列的事情再次让阿里陷入苦闷和绝望。艾米的行为让人警醒,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人物,也照见自身:艾米对阿里有多少真的爱和尊重?

电影开头和快结尾处,分别有一场两人跳舞的戏,这似乎是一个呼应。第一场舞戏的相识相吸,第二场舞戏的重归于好,好像在预示着一切都回到了美好的原点,生活里又只有两人在一起时的,相互鼓励和关心。可最后出现了变数,阿里突然发病,因为胃穿孔而住进医院,这场戏放在整部电影里看,是充满戏剧性的。在病房,艾米紧紧握住阿里的手,她在抽泣,表情痛苦又富有怜悯心,电影无疑有着一个“大团圆”结局。也许艾米的哭并不意味着她明白了自己行为的错误,明白了自己对阿里造成的伤害。也许艾米懂得了。这都是猜测,不能确认。可凭借着阿里因为在异国生活的重压之下,而生出的病,我们可以确定,这肯定不会让他们两人今后的生活变得轻松,结果无疑是苦难和不定的。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如何消弭,电影给出的答案是——利益还有爱。至于,艾米和阿里之间有多少是爱情成分,有多少是互相利用的成分?选择相信什么,无疑代表着每个人对人性的看法。

 2 ) 法斯宾德的温柔一击

   《恐惧吞噬灵魂》是法斯宾德作品序列中比较特别的一部:第一,它好看而且好懂,叙事上是明朗化的,不像法斯宾德其它作品多少总带着隐喻,多少总有沉闷、晦涩之处,《恐惧吞噬灵魂》基本上一气呵成,形式通俗而完满;第二,法斯宾德通常是绝望的,但这次例外。据我看,这似乎是唯一的一次,他其它的作品,即使搞怪如《撒旦一击》,也还是难掩其绝望的。只有在这里,他完全剔除了绝望。差点被影片名字骗了,看的过程中,我还一直在既担心又暗暗期待着绝望,谁知到头来却扑了个空。

    这实在不大像法斯宾德了,这个故事的前三分之一部分甚至让我觉得温暖、感人,有阶级关怀的成分在里面,呵呵。其实这俩人挺可怜的。她,名叫艾米,德国人,是一个年老色衰的寡妇,独自一人住在一栋公寓里,工作是擦玻璃。他,名叫阿里,摩洛哥人,比艾米小20岁,身体强壮,大胡子,像大多数外来移民一样住在猪圈似的地方,职业是汽车修理工。按理说这样的两个人是不可能产生爱情的——艾米虽也不富裕,但总是正宗德国公民,而在几乎所有德国人看来,阿拉伯人都是猪猡,强奸犯,哪个女人要是嫁了阿拉伯人,就再也不会有人和她说话了。按理说这样的两个人也是不可能相识的——要不是艾米为了躲雨走进一家阿拉伯酒吧,而友好的阿里走过来请她跳舞的话。其实再分析,这两人之间的也不是爱情,而是同情,是两颗孤独而宽厚的心碰上了,自然而然地要互相关怀,互相依附。我觉得这样的关系是比爱情更可贵的,大多数情况下,也更可靠。总之,两人很快地在一起了,然后又很快地论及婚嫁。艾米知道,一旦嫁给这个人,就等于抛弃了原有的社会身份,投靠到另一个低等阶级去,但她是一个心地纯洁而又很有主见的女人,顶着来自同事、儿女、邻居的压力,他们终于还是去领了结婚证。

    两个人中间,艾米的处境是更加两难的。她一方面要去赢得阿里的阿拉伯朋友的友谊,另一方面还要同白人圈子的歧视作斗争。你不得不佩服这个女人的勇敢,她并不止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她知道这是不现实的,她要做的是改变这个触手可及又不可逃脱的社会,重新获得作为一个人的被认同和被尊重的权利。所谓“恐惧吞噬灵魂”,也就是指的人类之间的互相孤立与互相摧残所导致的恐惧。两个人在一起的小小温暖,是不足以与整个社会的冷漠相抗衡的,看到那时候艾米发出濒临崩溃的呐喊,我几乎认定这电影会是一出悲剧,甚至我觉得肯定要以死亡收场。没想到剧情突然来了180度的大转弯,人们纷纷向这对夫妇伸出了谅解之手,所有的关系一下子缓和了。这倒不是法斯宾德心软了,而是他高明的讽刺和揭露。因为实际上这些人伸出了两只手,一只手是给予,另一只手是获取;他们给予的仅是虚假的同情和怜悯,获取的则是切实的利益。在法斯宾德疏离的胶片世界里,人类所有正常和反常的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往往是利益,只是利益。可悲的是,很多时候,这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

    在法斯宾德的电影里,还有一条铁律,那就是:人与人之间永远不存在牢不可破的关系。法斯宾德深知人类是永远不能完全彼此信任的,人生永远在互相猜忌、排斥之中消耗着,因此他索性把这个用最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该毁灭的都要毁灭。这部电影,要不是因为有艾米这个太过好心,又对生活看得极为透彻的女人在,恐怕也难逃这样的结局。前边说了,这电影中的感情不是爱情,所以艾米在发现阿里与别的女人有染时并不如何愤怒,她知道两个人之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也知道自己有义务去维持这段关系。而阿里之所以偷情,也不是因为肉欲,而是因为艾米对白人朋友的妥协让他感觉被疏远,他便去另一个女人那里寻找依靠。可以说,《恐惧吞噬灵魂》是法斯宾德难得的比较温和地正视人心灵上的互相需求的作品,男女主人公的婚姻没有走到摇摇欲坠那一步就被挽救了。影片结尾,法斯宾德安排了这样一个镜头:阿里胃病发作,住进医院,此时两人的感情已回到起点,艾米看着熟睡的他,呜咽起来。艾米的哭是出于什么样的感受呢?可能法斯宾德只是为了呼应片头字幕所提示的影片主题:人生是充满不幸的。但是在我看来,这个结局倒没有什么强烈的不幸意味,更谈不上悲剧效果,我更愿意这样解释:尘埃落定,一切归于平淡了,可能最终什么都没有改观,然而生活还是得继续。哦,对了!或许这恰好就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吧?
       

 3 ) 07年度电影


一直想要写这个,意愿很简单,就是记录一下自己去年里最喜欢的电影。



1. 法斯宾德《恐惧吞噬灵魂》

阿里说,不要害怕,恐惧吞噬灵魂。

电影中的片段,阿里拥抱着艾米,对她说,

我和别的女人睡觉了。
这不重要,一点也不重要。艾米说。
我不想找别的女人,只是感到非常不安。
你是一个自由的人。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对彼此好一些,否则生活就没什么可留恋了。
我很爱你。
我也爱你,我们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

    领教过法斯宾德对于人性的透彻和深刻之后,你才感觉,很多的同情和悲悯都太假模假式了,没有人能依靠同情生活,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吧。

   
2.《大开眼戒》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对,世界著名的情色片。能拍到让人震撼的地步,不愧大师。没有人能逃得开欲望本能,你别急着诽谤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不如先审视一下你自己。欲望无穷,犹如深渊一样。

但也别想得那么可怕,我们都只是太寂寞并且太脆弱,这世间风光无限,也要有胆量去看去经历。若要平安而有趣,在家中看看电影也不错。

3.《夜奔》

台湾导演徐立功作品,2000年10月14日上映。

是的,那个时候我还不认识你。我只是喜欢着黄磊,刘若英的歌,为了王菲的《寓言》着迷,关灯在黑暗的房间里听许美静沉静如水的声音,在《橘子红了》的水乡和小巷里沉迷,喜欢周迅如花的容颜……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认识你做准备吗?

《夜奔》里,刘若英在最开始的台词中说,我们已经这么熟悉,怎么可能还没有相遇?

2003年11月,我们相遇了。后来你为《夜奔》写的文字,很美。


4. 《蓝色大门》

周杰伦当然是有眼光的,他既不选小S,也不选徐若瑄去演他的女学生,他选了桂纶镁,这证明他至少有基本的审美。

《蓝色大门》是简简单单的青春电影。关于青春,每个人都有它各式各样的记忆。蓝色大门向清晨的一道阳光一样的,是明亮的。这很好,谁说青春都是晦暗和残酷。

而我们的青春,真的已经是经过了。


5.《草芥》

大声展上放映的影片,我写过一些观感。

http://clover1.blogcn.com/diary,9967352.shtml

看着《草芥》,她慢慢想起了很多事情,很多人,某些记忆中的片段不请自来,在她脑海中一一闪现。

蚂蚁从对面的楼偷窥着走过来的蝴蝶,疯狂得捡回一袋她的垃圾,将她撕碎的纸片慢慢抚平……她想,距离她第一次看《小武》已经有多久了?

当蝴蝶读起诗来,一群人都忽然安静了下来,当蚂蚁用沧桑的嗓音唱出:你去了遥远的广东,我流浪在北京的街上……她想到了吉他歌手流浪在北京的早期岁月,当他声嘶力竭的唱出两天,是否也曾如此潦倒落魄?

         蝴蝶和蚂蚁在荒凉的黄草地中张开双臂,向鸟儿一样的奔跑,他在桥下对她说,这就是我们的宫殿,你就是我的公主……她想《新桥恋人》的台词是怎么说的,有人爱你,若你也爱他,明天就对他说,天空是白的,如果是我,我便回答说,但云是黑的,如此,便知道我们彼此相爱了。

诗人把书放在铁轨上,然后平静的躺上去,蚂蚁失控的叫喊……她想到了蒙克叫做《呐喊》的那幅画,年少时竟然买到了书签的版本,被她夹在字典里很多年了。

她想那个女子曾经是否也如她一样,经常跑很远的路,只为看一场电影。她怎样在陌生的影院中痴迷流连,泪流满面,却只用镇定的语调来讲述,不轻易透漏热烈而天真的内心激情。她想到了在中途遗失掉的和她一样热爱电影的朋友……

湖水淹没了一切,渐渐归于平静 ……《草芥》,落拓而真诚,很好很好。


6.《雾中风景》

看安哲罗普洛斯的雾中风景。就象是一场大雾弥漫开来。起先我在这迷雾中昏昏欲睡。几乎都已经睡了过去。后来又醒来了。女孩坐在卡车的边缘,血顺着腿一直流下来。她的神情静默,甚至并没有哭泣。那个男人跑走了,弟弟在大雾中呼喊着姐姐的名字,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他如此静默地讲述了一场伤害。是的,真正地痛苦发不出声音。一直都是这样。那该是一种缓慢而压抑地折磨。

而在雾中偶然出现的那个青年,成就了女孩的初恋。他在雾中的公路上拥抱了她。他说:“刚开始的时候,谁都是这样的。心脏好象要碎了似的……腿在抖……好象要死了似的”……而成长的残酷,终究会过去的吧,是在这条路的尽头吗?


7.《勇往直前》

《异域 / 移民》电影展上的片子。导演是费斯• 阿金(Fatih Akin),2004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以及国际影评人奖,介绍上写这是十七年来第一部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高奖项的德国电影……但这些都重要吗?

都不重要。在我看这部电影前,对导演和影片的声名一无所知。然后,他从这部影展中的所有片子里独立了出来,一直被我牢记着。

是爱让人重新活,而美好的邂逅瞬间击中你心,尽管错过的永不再来。


8.《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在影片的最后,小明对小四说一样,她说,原来你和别人都一样,你对我好,只是为了要交换我对你的感情。我是不会改变的,就象这个世界是不会改变一样。

是的,或者,我们能改变的只是自己。


9.《我们的幸福时光》

韩国片。宋海明作品。自杀过三次的绝望女子,我喜欢她的白衬衣和她的样子。还有温和善良的而莫明其妙成为死刑犯的男生。然后,我就一哭再哭。有什么好悲伤的呢,有什么好感动的呢,
你看了就知道了,有本事你别流泪……

金基德后来也拍了同类型的影片,叫做《呼吸》,但不客气的说,很一般,金基德的突如其来和残酷惨烈早就让我厌倦了,他一向热爱表现神经质和不正常。

眼泪多好,一如温热的幻觉,洗净我们每个人的罪。

即使在绝望的境地中,我们也要相爱,这样才能幸福。


10.《苹果》

这还真不是凑数的影片,07年我进了不少次电影院。从年初看到年尾。所有的,所有的这些国产电影,包括《色戒》,都是华丽奢侈的幻梦。没有导演把眼光放在现实中的人身上。李玉是个女导演,我不认识她,也不了解她,不想评价那些关于独立关注的标签,或者所谓色情噱头背后的任何动机。

我只知道,在她的电影里,我看到了那个我每天都在生活着的北京,如此而已。

 4 ) 《恐惧吞噬灵魂》现在你不需要再害怕了

   法斯宾德只用了15天就完成了影片《恐惧吞噬灵魂》的拍摄。按照导演自己话说,拍摄这部电影只是为了填补大制作之间的空白时光。但这部由零散资金拍摄而成小成本电影却成为了法斯宾德整个电影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恐惧吞噬灵魂》的故事依然是法斯宾德最为擅长情节剧模式,讲述了一位60多岁的本地女清洁工和年轻的外籍劳工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灵感来源于道格拉斯•塞克的《深锁春光一院愁》,该片同样讲述了一位中年寡妇和年轻园丁之间情感纠葛。
  影片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方式展现了阿里和艾米在相爱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非议和变故。
  阿里和艾米之间的爱情有着年龄和种族方面的双重差异。这种差异,让两个人的爱情在他人眼里显得格格不入。法斯宾德在影片中大量使用远景镜头,用来隔离这对恋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同一栋楼里的邻居,饭店服务生,杂货店老板,甚至观众都被导演放在了围观或偷窥者的位置。镜头的冷漠与两人之间的亲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阿里和艾米这对备受非议的情侣被导演隔离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自顾自的相爱着。
  影片中其他角色一直想要瓦解阿里和艾米构建的这种与传统价值观相违背的亲密关系。导演为这对情侣设置了各种障碍。艾米同事对外籍劳工的歧视和偏见,邻居们的冷嘲热讽,儿女们的暴怒,阿里的朋友不停想要把他拉回原来的生活。但这些障碍非但没有抵消他们相爱的热情,反而让阿里和艾米产生了一种反叛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他们不顾非议和挑衅毅然决然的走进了婚姻殿堂。
  当时间慢慢的冲淡了歧视与非议。周围的人也对这对夫妻习以为常。那份反叛的决心也渐渐的失去了激情。归于平淡的生活却给两人的爱情带来了致命一击。艾米想要回归正常的生活,阿里却开始怀念过去单身的美好时光,无法调和的情绪在两人之间互相拉扯。
分析这部电影的取材时,官方的说法是当时德国人的普通生活和外籍劳工题材一直都是法斯宾德一贯关注的焦点,而老少恋情则是受到法斯宾德童年时期记忆的影响。
  除了时代背景和心里分析,其实这部电影的取材完全来源于法斯宾德当时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饰演外籍劳工的男演员,艾尔•海迪•本•萨勒姆是法斯宾德当时的恋人。可以说这部简单的电影真实再现的是法斯宾德与同性恋情人之间所面临的真实状况。导演用外籍劳工和本地人之间尴尬恋情来影射自己的同志身份在现实生活遭遇的种种尴尬和非议。可以想见的是,影片中那些让人揪心的小细节全都来源于法斯宾德的亲身经历。比如当艾米和同事们讨论外籍劳工时的欲言又止,想尽力辩解又不想被拆穿的暧昧态度;面对儿女们不理解时的尴尬和无助;在公共场合被人当成异类指指点点;常常被人说成是肮脏的、变态的,无法接受的等等。
  影片拍摄完成的八年以后。艾尔•海迪•本•萨勒姆在压力和酒精的双重作用下在柏林持刀捅伤3人,并最终在监狱里上吊自杀。入狱前他对法斯宾德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现在你不需要再害怕了。”同年6月,三十七岁的法斯宾德死于毒品和酒精。
  这就是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

 5 ) 恐惧吞噬灵魂的镜头运用

如何表现具有疏离感的亲密,如何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法斯宾德通过这部影片告诉了我们。

1,阿拉伯人的阿里和大他20岁的德国女人艾丽有着种族,年龄之间的差距,他们的亲密关系始终具有一种隔阂。一开始艾丽走进酒馆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用一种奇怪的,警惕的眼神毫不避讳地盯着她,这是一种看“局外人”的眼神。而女清洁工同事们对阿里这一类毫不掩饰的鄙夷和艾丽的女儿儿子漠不关心的嘲笑都在提醒这两个相爱的人:你们不是一路人。这种隔阂仅仅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吗,我不这么认为,所有人都会被集体无意识所影响,他们自己一定也确确实实明白两人之间的巨大差别,恐惧始终萦绕在他们的心底。他们拥有的共同语言,是灵魂层面的,恐惧也是灵魂层面的,两种力量始终在拉扯这段亲密关系。

2,法斯宾德在影片中运用大量前景遮挡镜头,营造出逼仄空间和不舒展的氛围,楼梯,窗户,桌上的摆件,无一不在提醒着:隔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包括阿里和艾丽的隔阂。哪怕是阿里在艾丽家吃饭这种极为私密性的场景里,这种遮挡也无处不在。而前景具有明显遮挡物的固定镜头,给我们一种稳定压抑的感觉,最典型的是女清洁工们聊天的那一段,楼梯几乎不做太多调度。两人在吃饭时,始终存在的沉重的红色门框,也是同样的道理。

3,两个相爱的人,本应该有多种亲密的举动,法斯宾德省略掉了,多用中景和全景镜头,使我们始终在视觉上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除了省去亲密举动外,法斯宾德也没有描述两个人领证之前任何的心理活动,我们以间离的方式得知了这个消息,就像影片中其他人一样感到意外。

让观众参与疏离感,法斯宾德巧妙地做到了。

4,而非主角之间的疏离感是如何做到的呢,在拍摄对话的过程中,法斯宾德直面拍摄说话的人物,以此做前景,对焦于此,是实景,而其他人做后景,为虚焦,由此产生了一种虚实结合的视觉效果,例如在艾丽告诉女儿和儿子自己结婚的消息的场景中。

5,除了疏离感,紧张感也充盈在影片中,尽管它并不常见,但就像一剂提味的调料,把影片稍过沉闷的气氛一下子提了上去。除了直接用剧情表现邻居,房东,杂货老板对艾丽的排外以外,镜头的运用技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房东排斥阿里时,法斯宾德拍摄艾丽在那一刻的震惊,从中景快速拉近镜头,切换到全景,由此制造出紧张氛围。另一方面,法斯宾德通过直面拍摄人物,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感受到周遭人的排斥和冷漠,关系中的紧张感也由此而来。

 6 ) 你们都觉得这是个温情的结尾吗?

不觉得这是一个温情的结尾。男人是在赌输了以后坦白的,他感到不安,然而在几次女人去请求他回来的过程中,男人无动于衷,只有在赌输了的那一刻,并且是响起两人相遇的音乐的时候,他才去坦白。这样的坦白更像是一种告解,一种忏悔。

我们不妨看看,影片中两人的爱情是在何时幸福的?是在两人被别人排挤 被他者排斥 看不起 的时候,他两才是幸福的。可是一旦,当女主角的邻居、同事甚至家人直视他们感情的时候,男人却感到不安了。为何?其实片头就给出答案了,“幸福和快乐并不总相随”。只有当外界或是自身的危机来临的时候,对于两人,这才是幸福的。 而当一切顺利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幸福。

所以,你们不觉得这样很绝望吗?

 短评

只有当被排斥的时候,他们选择紧紧相拥。人本质上是孤独,都是与此作战,战友不同。

8分钟前
  • 虎折
  • 力荐

我和别的女人睡觉了。   这不重要,一点也不重要。艾米说。   我不想找别的女人,只是感到非常不安。   你是一个自由的人。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对彼此好一些,否则生活就没什么可留恋了。   我很爱你。   我也爱你,我们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

11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推荐

这才是爱比死更冷吧。法斯宾德把同性恋之间的感触放到这一对异国老少恋身上。你看,摧毁我们的从来不是外人,因为外人总有所求总有顾忌,摧毁我们自己的总是我们自己。#好喜欢艾米,她那么勇敢那么智慧,人生所给予她的她都得到了。所以最后不是她来求阿里回头,而是阿里对她忏悔。她包容。#

13分钟前
  • 惘然
  • 推荐

男主角是法斯宾德情人。。后来我忽然想到,其实老女人艾米就是法斯宾德自己,其实是一样的。

15分钟前
  • 我不像小船
  • 推荐

延续《卡策马赫尔》的排外主题,冷漠社会里,偏见和刻薄才是吞噬灵魂的元凶。布景的撞色令视觉鲜活,却温暖不了两个孤独的边缘人。外部压力内部矛盾络绎不绝,纵然法斯宾德难得温情地用开放式结局来避免主角境遇的进一步恶化,他们之间跨越年龄、种族和阶级的爱情自始至终都弥漫着窒息的无望感。(歌德学院)

19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与你相拥,心就不再孤独,简洁的叙事与布景,衬托着百无聊赖的生活,大量景深镜头凸显人性的狭隘与冷漠。法斯宾德的这部电影关注的不仅仅是受到种族偏见影响的人群,而是整个带着深深恐惧感的社会~

20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画面中躁动的黄色和浓稠的黑夜,仿佛法斯宾德狂躁抑郁的内心。他和魔鬼学会的如何蛊惑人心——把心中的敏感,恐惧和厌恶巧妙糅合成简单粗暴的影像世界,然后保存爱的幻影,让它具备儿童式的天真。这里每个人都冷酷又软弱,互相攻击又离不开彼此。在艾米卑微爱情的背后,是她也没有能力给予阿里温暖。对孤独的恐惧就像吃人的黑暗,把他们驱赶在一起,像两个不知所措的孩子。

2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法斯宾德有那么好懂的东西真的让我太震惊了,简直不像他。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孤独,两个人共享一份孤独时,它甜蜜又厚重,但是外界再次向你示好,你抛弃了它关系也就不复存在。所以,叶子唱的好,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而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就是个人的局限性,它本质上就是剥削的

24分钟前
  • 🫀Psyche
  • 力荐

估计阿基·考里斯马基受其影响很深,主题先行是简约主义的天敌,所谓张力因人而异。男主是导演的男友,男主的女友是导演的女友,导演是双性恋,他在片中扮演女主的女婿,这个八卦比电影更有意思。

27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歧视、偏见与冷酷最终让位于利益,被排挤的受害者翻身后又来迫害新的弱者。写实的镜头语言和简洁通俗的剧情,深刻而精彩。法斯宾德的机位构图极佳,不少以门墙窗棂等障碍物包围主角的远景固定长镜头渲染了冷漠疏离的气氛。片头酒吧的纵深感、踢电视机前的慢摇特写镜头和楼道八卦场景绝赞。(8.8/10)

2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开始以为是爱情故事,后来发现是移民问题,再后来变成了种族歧视,最后竟然回归到人性丑恶,甚至反过头来开始质疑爱情本身……阿里被迫展示肌肉之后,艾玛轻描淡写说了句“他有情绪,这是他们外国人自己的心理”,此一句真是永远的伤痛。最后的胃穿孔更像是对艾玛的惩罚,或者说是对爱情的。

29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我们好有钱啊,阿里,我们应该去买一小块天堂。”

34分钟前
  • drunkdoggy
  • 推荐

在我看来,法斯宾德1973年的电影《恐惧吞噬灵魂》里的 Emmi 比绝大多数人都要通透,开阔和浪漫。她60多岁了,大半生从事清洁工作,清贫而居。身处的环境并没有让她失去自我的开放性和反抗能力。 偶然遇到Ali 后,迅速陷入了这场饱受亲邻排斥的恋情,坚持用自己的风格处理跟外部世界的关系。在旁人冷嘲热讽的热恋中,她脱口而出“我们可以买下一小块天堂”,这个灵魂是诗性的。即使遭遇变故,她也绝不会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你是个自由的人,我老了。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对彼此好一些,否则生活就没什么可留恋了。我很爱你。

36分钟前
  • shu
  • 力荐

Arte大概大前年还是前年播的这片子,有两处镜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其一是在杂货店买东西时,摩洛哥人说的德语他们故意装作听不懂,后来艾米生气下来理论:“就是因为他是外国人才故意说不懂,而要是德国人他们就懂了”这样的种族歧视;其二是最后摩洛哥人病而如死,片子在无奈中结束.别的忘了

4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艾米从坚决维护阿里到夸示阿里,又落入了歧视的窠臼把阿里当作异物。阿里只接受艾米,不接受艾米的食物和她的整个世界。最后两人把壳都打破,还是能够在既非德国也非阿拉伯的音乐声中跳上一支舞,幸甚!大荧幕重看。法斯宾德与斯特劳布夫妇共享一种动静之间的舞蹈性:Emmi出画右坐地铁,Ali出画左坐电车,两人各自回望。Ali压在酒吧主人的身上,像一块岩石叠在另一块上。

44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有些时候,法斯宾德刻意用矫饰的视觉形象来表达某个观点。他经常用交替的长镜头把艾米和阿里跟社会上其他人分开:首先他们离得很远,然后那些看着他们的人也很远。他让两人挤在双人镜头里促狭的房间中,在摄影机前利用摩洛哥人天生的拘谨,来描绘两个在冷漠世界里互相关心的人。

47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相比《深锁》《远离天堂》的细腻,这部更多的是孤独,两个本就是边缘的人,走在一起必然遭到更多的抵触。而这种抵触往往是没有来由的,它来得莫名,去得更莫名,因为这本来就只是因为人们对周遭生活有太多的恐惧。法斯宾德本人竟然还客串了,我没忍住给笑场了。。。

5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4.5。第一部法斯宾德。乐观得现实,通俗得高级。探讨了诸多当代电影习惯性回避的隐蔽/延展面,首当其冲即立场的正确决定不了实现轨迹的“正确”。真正引发隔离的不是种族或身份差异,而是即便偏见缓解也不能及时改变的社会语境;当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理由是爱而非呼唤欲,方知幸福和快乐并不总相随。

53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法斯宾德是先知者,他在四十年前如此敏锐地捕捉到种族偏见,民族疏离。情节剧以小见大,折射出今日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顽疾。

5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绝望中,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反抗。萨特说,人的主体性和人际关系的交互性是一对矛盾,对交互主体性的探讨越是深入,人们越是陷入困境,越是感到受压抑的痛苦。所以法斯宾德借阿里之口说,想的越多,泪水越多。还有二战后的德国仍然有种族主义,仍然认为别的民族是肮脏下等的,即使大家同样被生活吞噬

56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