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笔记

剧情片英国2006

主演:朱迪·丹奇  凯特·布兰切特  汤姆·乔治森  迈克尔·马罗尼  比尔·奈伊  朱诺·坦普尔  

导演:理查德·艾尔

播放地址

 剧照

丑闻笔记 剧照 NO.1丑闻笔记 剧照 NO.2丑闻笔记 剧照 NO.3丑闻笔记 剧照 NO.4丑闻笔记 剧照 NO.5丑闻笔记 剧照 NO.6丑闻笔记 剧照 NO.13丑闻笔记 剧照 NO.14丑闻笔记 剧照 NO.15丑闻笔记 剧照 NO.16丑闻笔记 剧照 NO.17丑闻笔记 剧照 NO.18丑闻笔记 剧照 NO.19丑闻笔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4

详细剧情

  希芭·哈特(凯特·布兰切特 饰)是学校里新来的美术老师,她年轻美丽,气质高雅。老教师芭芭拉(朱迪·丹奇 饰)悄悄地关注起希芭,并渐渐和希芭结成好友。希芭把芭芭拉当成密友,向她倾诉年迈丈夫的无趣,女儿的叛逆和儿子的低能。两个女人结为看起来温馨又和谐的忘年之交。  无意中芭芭 拉发现希芭与学生的不伦之恋,她逼迫希芭承认了奸情,并答应保守秘密。可是两个人的友谊却由此变质。保密人芭芭拉对希芭的占有欲越来越强,希芭在秘密被泄露的威胁下一次次屈服。然而秘密总有被泄露的一天,保密人事无巨细的日记转瞬成了记满丑闻的笔记。

 长篇影评

 1 ) 希巴式婚姻

朱迪.丹奇演得出奇的好,而面对如此老戏骨,凯特.布兰切特也能做到毫不逊色表现出自己的角色,好像看《血色将至》一样,欣赏两个好演员精彩对戏,非常之过瘾。
内容暂时抛开不说,单就希巴的生活,让我印象很深。
希巴嫁给一个大自己二十多岁的男人,她的儿子是弱智,女儿没有教养,丈夫温和而平庸,她做家庭主妇做得疲惫不堪,亲戚瞧不起,认为她是个花瓶。
其实不光是巴巴拉,在观众眼中,那家庭与亲戚,也是个和她细腻优雅毫不相干的地方。
家人并不了解希巴,她有自己的角落,独自一个人,或者接待她的好友,希巴实际上很寂寞,就像她对巴巴拉说的:婚姻很幸福,但是——也就是那样了。
幸福,而且,寂寞。不相配的婚姻一般都会平稳,各取所需,但是也容易产生失落。
丈夫是个正常生活的平庸丈夫,妻子是个有点敏感小资的“伍尔芙”,其实很多“伍尔芙”都渴望找到一个这样的丈夫,因为她们不能面对现实,所以需要金钱和完全真实给与的安全感。但是安全感同时也意味着乏味与平淡。“伍尔芙”又是不甘于平淡的。
“伍尔芙”们的悲哀在于,生活上她们依赖性如此之强,自理能力如此之弱,所以精神上她们“高”于众生,现实中她们又“低”于众生。她们的细腻与优雅在亲友面前不值一文,也就没人珍惜,没有地位。就像希巴,生活优越,单纯,很可爱很美好,然而得不到别人的承认,不是好老师,不是好主妇,她是个被排斥在社会圈子之外的人,一个花瓶。
她们自视甚高,所以认为很多问题,即使说出来,别人也无法理解。同时,她们的生活太早就按部就班了,希巴年轻时候也有过个性时代,但是很短暂,她很早结婚很早要孩子很早经历家庭生活,所以,她也很早就厌倦。
文艺女青年的最大悲哀是,永远认不清现实,也无法勇敢面对现实。这样的希巴在强势的对手面前,就总是显得过于被动也过于软弱。开始她面对小男生追求的时候,就单纯相信这是个很美好的故事,结果发现自己被一个十五岁的小男生给耍了。
一直到玩火自焚,希巴终于被迫面对丈夫的愤怒时,她也能说实话了,她的寂寞,她的孤独,她的不满,她的压力。
如果她能开始就与丈夫公开谈一谈婚姻上的危机,是不是这些能够避免?就像事发后,希巴离开丈夫,躲避到巴巴拉家,丈夫在她临走前,愤怒已经转变成悲哀,说出那些责备和自我责备,然而充满情感的话,是很令人感动的。
为什么不能和丈夫先去谈自己的寂寞和厌倦呢?是不是每一段婚姻,都面临着,越相处,话就越少的寂寞?希巴不知道怎么和丈夫去解决这种问题,而她的丈夫似乎也没有发现妻子的这些问题。人与人,是不能互相沟通的,哪怕亲密到一张床上,每个人仍然是孤独的。这就是希巴的孤独。她的婚姻可以引申出一种类型,一种互补婚姻的不相配隐患,变成某种婚姻模式,“希巴式婚姻”引发的“希巴式孤独”。
希巴属于倒霉透顶的一个,她被勾引和十五岁的学生发生关系,最后又逃避到了同性恋老师身边。她的一生都被自己的愚蠢毁掉了。讽刺,但是也值得同情,被单纯蒙住了眼睛,自以为聪明的玩禁忌,结果赔得惨兮兮。从希巴的角度来说,这种结果让她感到愤怒和委屈,明明一切似乎是美好和浪漫的,可是不知怎么一来,一切都不对劲了,她的感情变成了可笑与可鄙的,为人所不齿的。她成了被人羞辱和嘲笑的对象。
没错,活该,中年孩子妈,世事百态都该认得清,该做不该做的也应该明了,何况,她自认为自己在玩一玩,耍小聪明,结果是最后被人家耍了。对方毫不负责任利用自己年轻加学生身份的弱势去勾引老师,这样的不伦之恋中,最后是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小白老师承受一切惩罚,代价太大了。
当然,这不是电影想表达的最终目的,这只是电影主题“两个孤独女人”的副产物。

 2 ) 说点题外的题外

关于角色

   我是在读完小说后不久看的电影,虽然之前已经知道电影版的主演是谁了,但是在看文字的时候却一点也联想不上凯特和朱迪。而在看完电影后,我也觉得他们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希芭和芭芭拉。凯特很美,但缺少了希芭那种爱幻想不切实际的特质和略带神经质单纯气息。凯特在电影里给我的感觉是理智克制的,没有书里傻乎乎的劲儿,更谈不上天真浪漫——我想这是希芭这个人物很重要的性格要素。不过我觉得这不能怪凯特没有演好,相反我觉得她尽了最大努力来诠释这一连她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的角色。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就道德来说它是我拍过得最困难的影片之一,这个故事让我震惊,在道德方面我是个非常保守的人,我必须思考希芭为什么这么做。”但我认为她不能算十分清楚。 我认为是由于凯特自身的阅历和性格使她不能充分认同角色,虽然她凭此片获提名,但我认为她没有演出真正的希芭,当然是就小说而言。
    另一位重要角色芭芭拉由朱迪饰演。不得不说导演是花了心思来塑造这一角色的,而朱迪的实力也不容质疑。但是就与原著相比,芭芭拉多了几分凶恶,少了几分自怜自艾。芭芭拉说到底还是一个孤独清高的老处女,而电影里的芭芭拉成了使人寒颤心理变态的怪老太。这点变动应该算是导演的改编,可以从结尾看出来。但是不得不说我还是觉得小说里的芭芭拉这个人物更有回味。

对待弱者,强者该有怎样的姿态

   这个感慨是在看小说的时候一直想到的问题。是应该假装和弱者一样的境地,貌似平等的为他们打抱不平?还是实实在在站在强者应该站到的位置,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显然,强者们永远都不会理解那些弱者身处的境地,他们只能想象着弱者的悲痛。比如那些出席慈善晚宴衣着华丽的名人在台下为了失学孩子而流泪,比如希芭说自己懂寂寞,试着抱怨自己看似光鲜实则不幸的另一面,比如明星最爱说的就是其实明星不好当。比如希芭向芭芭拉诉说着有孩子烦恼。弱者们也许最反感的就是这种貌似平易近人实则高高在上的姿态。

关于寂寞

   没有人比芭芭拉更理解寂寞的含义。小说里有一长段她关于孤独的描述十分精彩。
  “像希芭这种人认为自己懂得寂寞的滋味,她们所了解的寂寞就是回想起一九七五年与某位男友分手后,忍受的那一整个月的煎熬,直到再交上另一位新的男友。……但是对于长夜漫漫、点点滴滴、永无止境的无边孤寂,他们一无所知。他们不会懂得计划整個周末只能围绕去自助洗衣店洗衣这件事的感觉;……或是让图书馆的管理員的对着妳笑着說:“噢老天,你读书读得真快!”只因为你借了七本书回家,把它们从头读到尾,一周后就拿去还书了。……无论我坐在公园长椅上、地铁火车上,或教室椅子上,都会感觉腹中累积了一股像石头一样庞大的爱意,从未使用过而且漫无目的,直到我深信自己就要哭倒在地上,双手拍打着自己。”
   反感时下某些年轻人无病呻吟,不是一天到晚说没有人了解你就是自言自语式的玩颓废。我承认我跟不上时代了,也很刻薄。但是实在是受不了那些虚无缥缈的词语乱飞,那些使用它们的人有几个能真正解。

关于电影结尾的改动

   也许是对由文字改编的电影有偏见,我总是觉得原著的结尾更有力量,小说的最后希芭替代那只叫波波的老猫成了芭芭拉的宠物。而电影的结尾是希芭回归家庭,芭芭拉寻找下一个猎物。小说给人你思考和回味更多,电影的结尾悬疑感更强。小说看完,可以说是两个女人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的另类升华,而电影的结局则给人一个心理变态的老女人的连环作案寻找下一个目标的感觉(原谅我措辞不当)。。。甚至有种好莱坞式惊悚片的意味。好吧,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要的,只不过不是我所期待看到的。


杂七杂八说了几点,也没什么条理,都是看片和看书过程一点小小的感悟,算不上影评和书评。权当自己抒发下感慨吧。

 3 ) 还是写给没有人。

     闲来无事,翻出了各种多年积攒没看的电影出来看。两天里看了6部,看完了,激动地到处问人,“有没有看过《丑闻笔记》?去看去看!”

    话说我已经很多年没干过这种推荐别人看电影的事儿了。一般都是别人推荐我,我还懒得看。本年度上一次这么沉痛的激动还是年初的《朗读者》。跟《朗读者》一样,《丑闻笔记》也是改编作品。如同《朗读者》曾让我震惊的关于尊严的讨论一样,《丑闻笔记》是凭借对孤独的探索触痛了我。

    原谅我用了这么多言之无物的形容词。我实在很不会在不复述剧情的情况下讲出我到底是哪一点被打动了。可是这次不同,不是40岁的女人被15岁的少男勾引又抛弃的难堪,不是老女人一点点试探一点点部署的爱的宰制,甚至不是其间无数次让我想起亦舒小说的那些尖刻有趣的台词。要怎么说呢,就像一个人的早晨,下了点雨,沏了杯茶。你只有自己一个人,站在窗户边,手指头能碰到点温热,可是,终会冷的。楼下也有别人家的猫猫狗狗,小孩子老头儿在笑闹,跟你没关系。你只有一个人。

    就是这种孤独感,无法被救赎的,除了你不渴望的那个人,全世界都没办法替你体会的孤独感。因为孤独,出身名门,嫁给中产阶级老公的熟女被秘密的禁果吸引终至沉沦,凯特布兰切特坦白秘密的那段台词简直是天才写的。没有体验过孤独的女人,怎么会写出那样目眩神迷义无反顾的沉沦?也因为孤独,朱迪·丹奇扮演的老女人所有的眼泪都是为那只老猫流的。跟《朗读者》的经验不同的是这次我是先看了电影再去找小说来读的,非常愉快的是,我没有失望。小说特有的长处甚至更加助长了我关于这个故事的战栗,比如下面的句子——“象希芭这种人以为自己懂得寂寞的滋味,他们所了解的寂寞就是回想起一九七五年与某位男友分手后,忍受的那一整个月的煎熬,直到再交上另一位新的男友――但是对于长夜漫漫,点点滴滴,永无止境的无边孤寂,他们一无所知,他们不会懂得计划整个周末只能围绕在去自助洗衣店洗衣这件事的感觉――他们不会懂得久久没有人碰过,以至于公交车司机一个不经意碰到肩膀时,都会象触电一样,一股渴望的震撼直传到两腿之间的感受” ……“邪不胜正,我母亲常说,但是我倒认为这一点她错了。邪恶是存在的,只因为时机未到,才能保持相安无事” 。

    这句子你们熟悉么?于我而言,简直是《东邪西毒》附体到年轻时候的黄碧云身上然后又被亦舒抄袭了一水。

    在出门开会的前夕,在漫长的假期终于结束的早上。写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实在是再切题不过了。

 4 ) 可以重拍一个版本吗?

   周六晚上看了在硬盘上放了N久的一部英国电影〈丑闻笔记〉,据说是根据真事改编的,有小说,后来又拍成电影,从名字一望便知是表现人性阴暗面的,我也做好了拷问灵魂的准备。
 
  片子是典型的英国电影,一个老女人平实的旁白,演员表演扎实,拿捏的恰到好处,几段戏剧性的冲突煽情而不显做作,相形之下,咱们的土导演在处理类似题材时就显得太低能了。当最后Cate Blanchett扮演的老师结束这段不伦之恋后回归正常生活,而 Judi Dench扮演的老处女又瞄准下一个猎物的时候,我的心里稍稍有些失落,虽然这部片子已经在进行一个相当有深度的讨论了。

   上了豆瓣,准备打上三星,表明是可以看看的片子,不做特别的喜好,习惯性的翻翻别人的评论,一行标题触目惊心: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先照抄一下这个真实故事:
   真实版的她当年33岁,他12岁,9年前,他们“坠入爱河”,当时的她已经结婚,有四个孩子,8个月后。东窗事发,她锒铛入狱,却发现自己怀了他的孩子,第二年,他们的女儿诞生,她也获得了假释,出狱没几天,她不顾禁令,又去找他,这一次,他们在车里被警察发现,法官再也不能原谅这个女人,让她坐牢一直做到到了2005年。在狱中,她再一次怀了他的孩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   
  8年的铁窗生涯,8年的相思苦,出狱后,他们再次请求法官让他们相见,这个时候,他已经长大成人,别人再也管不着,还好法官不是法海,终于网开一面,2005年,在同居几个月之后,他们举行了婚礼,花童是他们的女儿,还有和前夫生的四个女儿。如今,他们秘密的生活在一起。英伦的报纸上报道了他们的婚事,标题是:《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百度了一下,我始终没有找到这篇报道的原文,显然,真实版的故事比电影更加震撼,我给电影改打了四星,不是推荐电影,而是推荐电影背后的故事。

   小说写于2003年,没有预见到真实版的结局,电影拍于2006年,导演仍然安排了一个商业片的结尾,可见标榜自由的西方仍然是不乏卫道士的,也是讲究主旋律的。同样是英国电影,〈英国病人〉中男女主角的爱情虽然不伦而且自私,但是在西方价值观的尺度容忍之内,电影歌颂他们,称之为爱情,但是这个真实版的不伦之恋更加的惊世骇俗,以至于连虚幻如电影都不敢把他们的爱情加以歌颂。

   客观说来,片子的导演立意不在这个不伦之恋的本身,而是着力在刻画巴巴拉的内心世界,从这点上说,批评导演似乎是诛心之论了。

   突然想,如果这个故事以B级片的方式拍摄,或者发生由法国人来拍的话,或许可以拍成另一个版本。

 5 ) 寂寞压人,此城将倾

片 名:《丑闻笔记》 (Notes on a Scandal) 导 演:理查德•艾尔 主 演:朱迪•丹奇、凯特•布兰切特、比尔•奈伊 原 著:左伊•海勒 出品时间:2006年 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 推荐指数:五星 推荐理由:两个顶尖演技派飙戏,还需要说别的么? 基本上,这是一部阴沉的电影。 阴沉到就连凯特•布兰切特珍珠一样的白皮肤和浅金色的头发都不能令影片的基调柔和些明亮些。 因为其中的寂寞实在是太凶猛了。 故事说某间中学新来一名艺术课老师,很美也很寂寞。 很快她与班里十五岁的少年成其好事,却不料恰被一直觊觎她的老处女教师窥到隐情,引以为把柄,来索取比友情更多的东西。 呵,你看,果然再复杂的故事都可以在三句话之内讲完。 是这样的复杂,难得影片竟也拍得流畅,从之前的暗流涌动到之后的狂澜既倒,情绪层层递进,丝丝入扣,而演员张弛有度,能放能收,如潮水般自然而然。 把人性的阴暗面拍得这样精美的电影,我是长久没有见过了。 艺术课老师名叫示巴(凯特•布兰切特)。 西史上曾有一位示巴女王令智慧无比的所罗门王倾慕,裙下称臣。而今次我们电影中这一位,也有颠倒众生的美相。 她细瘦,修长,美而不自知,走神的样子尤其狐惑——面孔上带着个懵懂表情,以指尖徐徐绕起颈项上的散发,不晓得在想些什么——无疑她这个人就在你面前,但她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 电影中曾出现示巴年少轻狂时的相片,哥特装扮,眼影浓重唇红如裂,坐在街头吸烟,举手投足都是厌倦。 而此刻她四十一岁,丈夫已是个老人,膝下一双儿女,一个桀骜,一个呆笨。 大概她也不是不快乐,但绝望滋生于日常,毁人于无形,她察觉到,这才极力找了份工作,逃到人群中去。 接着,那十五岁的少年就来追求她,小动物似的,四处跟着,是爱么? 呵,并不,但他的追求却是真的,而她,已有好多年没被人追求过了。 故事这么讲下去,充其量是另一部《教室别恋》,但是,且慢,这才不过刚刚起了个头。 那转折性的一幕拍得又妖冶又克制:窗缝间有女子平坦的腹部和少年细实的腰,而窗外有一双窥视的慌乱眼睛。 朱迪•丹奇,只要是看过007的人,谁会对“M”感到陌生呢? 今次由她出演老处女芭芭拉真是再合适不过,她鄙夷的薄嘴唇,矜持的伦敦腔,甚至是她的抬头纹、鱼尾纹和法令纹,无一不在诠释这个复杂诡谲的角色。 在遇到示巴之前,芭芭拉已经摧毁过一个女子,并且她并不忌惮摧毁另一个,以及再一个。 影片进行到五十七分钟,芭芭拉请求示巴丢下家人去陪伴她濒死的猫,哀恳不成,她便胁迫。 只见她面孔上泪痕犹在,目光中却已闪出凶狠,于是我亲眼目睹人性的跌宕,那感觉当真是只有惊悚一词方能形容。 这场戏不过短短两分钟,但却有刀光剑影的激烈,两个女人的对垒,带出山雨欲来的危险气息。 果然,紧接着,丑闻便曝了光。 关于寂寞,芭芭拉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示巴自认为懂得寂寞,但其实她一无所知——整个周末无人探访,呆在浴缸,漫长的日子里渴望肉体的接触,不小心碰到别人的手,激起旧藏的欲念——她对这些感觉根本毫无头绪。” 呵,要知道上帝造人,并非用水和泥土,而是拿寂寞当主料,配以草药、刀箭、砒霜还有玫瑰,令人兼具伤口和芬芳。 而人性的旷野上,寂寞是一座一座孤立之城,即使人人都为之所困,也很难彼此安慰,彼此碰触,或是彼此应答。 不过,万幸世间尚有“懂得”这回事,所以示巴的丈夫才会在门边闪一闪身子,再次放她进入。 假如,我是说假如,他不是那么的老,而她不是这样美,假如他懂得她早一些,或是她投奔他早一些,也许就不会有这个故事了吧? 时光不再,而寂寞迫在眉梢。 在那张可以俯瞰整个雾伦敦的木头长椅上,芭芭拉再次出手捕捉她的猎物。 我记得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古往今来最有权势的老处女——在临终前曾叫道,“以我之所有,换一刻光阴”,但对芭芭拉来讲,倘若不得不心怀恐惧地孤独终老,要那一刻光阴所为何来,所为何来? 2007-7-27

我的公众号:逍遥兽

 6 ) 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今天才补看了电影版的丑闻笔记。有些感慨,不是因为这丑闻本身,而是因为,电影不如书,书不如真实的人生。看电影下面的评论,多少都以电影本身出发,却不知道,那只是,人为的故事,终究是格局太窄小。于是翻出当初写的这篇关于丑闻笔记真实版的故事贴出来,可惜照片不能直接贴上。

——————————

《丑闻笔记》我读了小说,还没来得及看电影,就被告知结局,当然,既然结局也不重要,那么被剧透也就不是看不看电影的首要因素了。但是没想到,还是被电影的结局搞得很扫兴,但是并不深想,只是前两天和媛MM聊天的时候,她提醒我以前看到的一则新闻,应该就是丑闻笔记的真实版,突然,觉得那电影的结局,真的开始不舒服了。
 
真实版的她当年33岁,他12岁,9年前,他们“坠入爱河”,当时的她已经结婚,有四个孩子,8个月后。东窗事发,她锒铛入狱,却发现自己怀了他的孩子,第二年,他们的女儿诞生,她也获得了假释,出狱没几天,她不顾禁令,又去找他,这一次,他们在车里被警察发现,法官再也不能原谅这个女人,让她坐牢一直做到到了2005年。在狱中,她再一次怀了他的孩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
 
8年的铁窗生涯,8年的相思苦,出狱后,他们再次请求法官让他们相见,这个时候,他已经长大成人,别人再也管不着,还好法官不是法海,终于网开一面,2005年,在同居几个月之后,他们举行了婚礼,花童是他们的女儿,还有和前夫生的四个女儿。如今,他们秘密的生活在一起。英伦的报纸上报道了他们的婚事,标题是:《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这是段不伦之恋,但这是个伟大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重新看了一遍,突然明白了电影的结局,书的结局为什么和这个故事的结局如此不同,在这一系列故事里四个人——两个主人公和一个作者,一个导演,各自的立场互为对照,非常有趣,作者是女人,专栏作家出身,爱漂亮衣服,爱帅哥,上流社会游走,所以她化身芭芭拉,站在两个爱人中间,虽然尽量去理解这场情事,但忘记不了自己冷嘲热讽的本事,终究是在这么伟大的故事里只敲了一小块下来。让人感慨,就这样离永恒的作品擦肩而过,但与她,也是本分,能力所致。况且这本书写在2003年,能写出这样的结局,也是很了不起的,谁能想到这场不伦恋会终成正果,女专栏作家也不会知道。我们总以为可以嘲笑生活,结果反倒经常被生活嘲笑。但是我终究明白女作家的善良,她最终没有选择以希芭入狱为结局,还留了点希望的由头。
 
最恍然大悟的是电影的结局,这个电影是2006年拍摄的,那时候两个主人公其实已经结婚,但是导演是个男人,世界也是男人的,于是男人们,把它改成让希芭回归了家庭,如果真实生活中她死不悔改,那么就在电影里将她救赎,多么骄傲啊,道德高尚的宽容的丈夫再次扮演上帝的角色,最后接受改过自新的女人,离经叛道者渴望回归,最后终于走上征途。这是男人的胜利,也是道德的胜利,离经叛道的女人,怎能让她修成正果?我觉得有趣且讽刺的事,女作者和女主人公,似乎都没有提过“原谅”这种词。到是男人……
 
我呢,自然是喜欢最真实的那个结局。她就是走了,一去不回头。
 
于是突然明白,易卜生不是上帝,原来挪拉出走之后,也不一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即便当妓女,也未必就是最后的且是最坏的结局。而原来伟大的作家,真的需要勇气和胆识。原来,上帝才是最伟大的作家,而当上帝赐予一个凡夫俗子以永恒,它也未必能抓得住,有时候它们擦肩而过,在不可企及的高度之处。有的人看得到它,有的人看不到。
 
附一张照片。她的名字叫玛丽凯,他的名字叫维利·法劳,看上去,都是普通人。祝他们幸福。


PS1:

照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d4fc8301000835.html

PS2:

当然绝对不可以说真实生活中的主人公做得对,因为任何对错,都是应该在相应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标准下才能够判断,因为没有人类的社会,其实就没有这些对和错。所以,你肯定不能说他们对。

我只是想说,在一些地方,十五岁的男孩子,已经娶两三个老婆了。所以,所谓未成年的定义,本质上来说,是我们文明社会的标准,不是大自然的标准。

所以,还是不能说他们对,只能说,人性是复杂的,有时候文明的标准,不能代表人性本身。

片子我给评了三星,因为和真实版的故事相比,这个故事也就是三星不到。西方人也讲究主旋律,这我理解。

又,布兰切特越来越有味道。
 

 短评

没恋爱,没结婚的老处女真可怕……7.9/10.

3分钟前
  • 浴神
  • 推荐

控制欲的爆发,Cate Blanchett和Judi Dench表演妙绝。

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朱迪丹奇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女同性恋,一直用这种称为好友,掌握对方弱点以威胁的方式与年轻女性交往。其实是个渴望触摸,渴望感情的可怜人。她就是一个长大了的巨婴,会耍手段,会很自私的索取,不顾后果,不替对方考虑,不达目的不罢休。

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可怕的老处女,以及朱迪-丹奇可怕的演技。

9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暴强的对手戏

10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推荐

资本主义实在太水深火热了,我们要去解救他们!

13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力荐

内心的黑暗更可怕,想想真实存在这样一个人真够惊悚的,有可能真实世界这样的人还挺多的。

16分钟前
  • 鬼 鬼 ™
  • 推荐

应该不错,我喜欢这样子的故事~~~

20分钟前
  • 珍珠大爷
  • 推荐

因为之前看过原著所以知道两人之间根本不是同性之爱,甚至连爱都不沾边,只是一个没有自己人生的可怜虫对另一个看似美好的人的生活的,窥视,侵占,掠夺,毁灭,虽然看起来荒诞,但女生的社交圈里,处处都有这种人

24分钟前
  • 我累特
  • 推荐

居然很喜欢这种剧情设置 其实经常有点恍惚那时候Cate就像金发的李小冉。。妈呀。。一定是错觉。。

26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B】和菲洛梅娜一样都是剧作格局不大,从一个很巧妙的故事切入点去讲述,配乐上也有共通,当然风格是完全不同。丹奇奶奶这个角色和菲洛梅娜里的反差太大了吧我去,CB最后的发飙戏看得到日后蓝茉莉里的影子。

27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丹奇奶奶演得太好啊不寒而栗!!!占有欲果然是人类最可怕的情绪——没错,扑倒布兰切特女王的小鬼,我要杀了你!!!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太压抑了。。。两个演员大赞!!

3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6/10。趁落井下石践踏恋人人格控制所爱《坏子小》似的欲望黑镜,讽刺的是精神恋爱还要用出卖肉体的方式达到终极占有。受社会意识形态打压的性取向一旦曝光成为被勒索的现实问题也是整片重点,但英国电影常见的老毛病旁白过多,而不是表演和画面上的细节剥开角色内心,况且视角单一会局限其它人物塑造。

3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大半夜的看这个真是有点反胃,和《钢琴教师》一样又抹黑了老处女群体……不过看着两大女演员飙戏还是蛮紧张刺激的。朱迪丹奇要是皮肤再光滑一点我一定支持她掰弯凯特!

38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两位女戏精演技炸裂。

43分钟前
  • Hachiko
  • 力荐

Sheba你終究骨子裏還是那個叛逆的朋克少女。

47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片中性格或许是被夸张表现的,但总也读得出自己。2个人身上都有些东西,是我们身上也互通的。一种压抑自己,却极度渴望。我恶意丑化那些还没得到或许再也得不到的人,其实是因为太吸引我了无时无刻,我知道那是美的。大胆自由生活,不想是否承受得住。应该不聪明。孤独寂寞的人在任何场所用误会取暖。

50分钟前
  • Mang*
  • 还行

凯特布兰切特有风情,朱蒂丹奇有演技结尾有点俗套

54分钟前
  • 胡子大王
  • 推荐

少年不够美嘛。。

58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