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春天

剧情片内地2019

主演:陆运坤  李桂贤  

导演:陆庆屹

播放地址

 剧照

四个春天 剧照 NO.1四个春天 剧照 NO.2四个春天 剧照 NO.3四个春天 剧照 NO.4四个春天 剧照 NO.5四个春天 剧照 NO.6四个春天 剧照 NO.13四个春天 剧照 NO.14四个春天 剧照 NO.15四个春天 剧照 NO.16四个春天 剧照 NO.17四个春天 剧照 NO.18四个春天 剧照 NO.19四个春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2:01

详细剧情

《四个春天》是一部以真实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15岁离家,在异乡漂泊多年的导演以自己南方小城里的父母为主角,在四年光阴里,以一己之力记录了他们的美丽日常。在如诗的乐活慢生活图景中,影像缓缓雕刻出一个幸福家庭近二十年的温柔变迁,以及他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流转的时间、人生的得失起落。

 长篇影评

 1 ) 《四个春天》: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四个春天》值得很多人——尤其是每一个身处一段婚姻关系中的人观看,你会明白,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教育和生活教育

即便《四个春天》曾在2018年获得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纪录长片奖,也入围了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与最佳剪辑奖项,并且上映后口碑极好,豆瓣评分8.9分,但它还是一部容易让人忽视的电影。纪录片的形式,平淡的主题,不是大制作,也没有什么大明星加持——都让它噱头寥寥。上映几日都维持在1%左右的排片,每天也仅有不足百万元的票房。但相信我,它是那种最值得到院线一看的电影。

《四个春天》是一部以真实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它主要讲述的是一对结婚50多年、恩爱俏皮的老夫妇诗意的退休生活。导演陆庆屹正是他俩的小儿子。陆庆屹曾是豆瓣红人,他在豆瓣上的两篇短文《我妈》《我爸》,以及相册里关于父母的记录,被广泛传阅,许多读者都羡慕他有这样一对可爱恩爱的父母。后来,陆庆屹换了一部带摄像功能的相机,每年春天回家,他开始把镜头对准父母,记录他们的生活。

《四个春天》记录的时间从2013年的春节开始,到2016年的春天结束。陆庆屹家在贵州独山,家中成员一共五个人,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和他自己。和中国的许多家庭一样,陆庆屹仨兄妹都在外打拼,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与父母团聚,因此《四个春天》记录的时间点,也主要是围绕在春节前后。

《四个春天》剧照

父亲陆运坤是个退休教师,温和寡言,多才多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怀抱着强烈的好奇心,他的一个口头禅就是“好玩”。他喜爱音乐,多种乐器信手拈来,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拉二胡、吹笛子、拉小提琴、拉锯琴、拉手风琴;他一直有记录家庭影像的习惯,即便已经80多岁了,还跟着儿子手写的操作步骤一点点在电脑软件上学习剪片、配乐和特效;他细心地观察着每年燕子的来来往往,为燕子来筑巢感到欣喜,也为燕子离去“心又灰几天”。

母亲李桂贤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是操持家务的一把能手,她做针线活、缝纫、熏腊肉、种花种菜。她性格比丈夫外向多了,俏皮可爱,大笑时总会带上语气词“哉呦”。她与丈夫一样热爱生活,有事没事,就会哼起歌来;与丈夫走到田埂上,兴之所至还会扭几个舞步。

父母感情极好,形影不离、琴瑟和鸣。父亲在这屋摆弄电脑,母亲在另一屋做缝纫;或者父亲在楼上拉二胡,母亲就在楼下做针线活。两个人都闲不住,都有自己喜欢的事。闲着在一起了,就有说不完的话,相互打趣。母亲双手忙个不停,父亲做好粥,一边说着“真香”,一边给母亲一勺一勺地喂粥。两人都热爱劳动,事事亲力亲为,一起到山里摘东西,一起种菜,一起熏腊肉,一起“每天为家里做一件事”……他们相互尊重爱护,关心柴米油盐,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但生活并非没有苦痛。第三年春天将近的时候,姐姐因病去世,这是全片最意外也最重要的转折点。姐姐开朗乐观,一直是父母的开心果和贴心棉袄,她的离去让父母万分悲痛。父母似乎一夜之间老去,原本乐观的他们也开始变得沉默,他们经常翻阅往日的照片,看女儿的视频,到女儿的坟边开垦,也开始想到死亡的话题——如果夫妻俩其中一个先走,另一个怎么办?

两个老人内心是否已从丧女之痛中走出?不得而知。但最打动人的是,他们在悲痛中逐渐对正常生活秩序的重建。父亲开始剪辑往日的视频,养起了蜜蜂,对蜜蜂心心念念以至于让母亲调侃“你的蜜蜂差不多就像你的初恋情人”;俩人照旧到女儿墓前,但会哼几声曲;哥哥教会了父母微信,两个老人对这个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第一次发语音时笑了半天,母亲“哉呦”个不停……

这已经是第四个春天,父母在老去,但生活仍然在继续;人生有痛苦,却依旧要走过。

《四个春天》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下了父母在四个春天里琐碎平凡的日常细节。如果从技巧的角度看,《四个春天》的确有着明显的不足,它并没有什么鲜明的电影意识。陆庆屹不是科班出身的导演,他一开始只是想做个普通的家庭录像,因此他有时会拍着拍着就停下来拍照片,完全没有考虑过记录的完整性、延续性问题。纪录片中许多独立的镜头和桥段都很美,但连贯起来时,却缺乏叙事的流动性。即便如此,这部纪录片依旧深深地将人打动。原因就如同一个豆瓣短评说的:“倒不是说这片子拍得多么惊世,主要是这对老人家太令我羡慕和感动了,这就是中国家庭最缺失的爱的教育啊,小时候梦想中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他们将岁月的苦难化为财富,展现出超乎常人的乐观、豁达、坚韧与感染力。”

《四个春天》剧照

一屋,两人,三餐,四季。这对平凡的中国老夫妻活出了生活该有的模样:充实、坚韧、诗意、达观。充实、坚韧,一向吃苦耐劳的中国人都具备这样的品质,但让平凡的生活开出花来的诗意,却相对罕见。我有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朋友,曾跟我说过这样一个观察,他感觉中国人静态的脸与外国人的脸有很大的不同,这不是指涉五官上的差别,而是一种精神状态。如果你在十字路口看中国人的脸,可能会发现很多人的脸是耷拉的、严肃的、没有微笑的;相反外国人的脸,五官整体是向上提的,他们乐观、自信,“仿佛没有被生活欺负过”。

可每个人都被生活欺负过,差别仅在于我们该怎么对待生活。我们的文化和教育,似乎少了一种浪漫和诗意的生活观。按费孝通先生的论述,这与中国的乡土社会传统有关。费孝通说:“中国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之间只是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这就导致许多中国式婚姻,实际上是无爱的婚姻,大家只不过是搭伙过日子。婚姻无爱,父母无爱,生活就无爱,而爱才是诗意和浪漫的根本来源。《四个春天》的生活之所以动人,是因为这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妻的爱情动人,他们平凡的日日夜夜都有着诗意流淌——爱浸润着每个细节。

《四个春天》撕掉了中国人不会生活、不懂生活的刻板印象,就像金马奖终评评审美国人白睿文看了该片以后,特地发文说的:“这是我在金马影展所看的34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一部。有太多的中国纪录片,把镜头对准了社会黑暗的一面……但这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但它的更大的意义在于,对国人做了一次正确的生活示范。它值得很多人——尤其是每一个身处一段婚姻关系中的人观看,你会明白,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教育和生活教育。

——首发澎湃新闻——

 2 ) 捕捉春天的陆家天井

我至今没怎么弄懂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的“日常的诗学”究竟是什么。但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当我缓缓走在雨夜里回味它的时候,脑中却不自觉的蹦出了这几个字。特别是那个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家,因为那方小天井的存在,因为有了这对热爱生活的父母住在那里,而格外显现出诗的气质。原来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建筑可以那么简单,而里面的生活却仍然可以那么丰富。

这方小天井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了无数次。然而日常甚至平常的小天井因为时间和气候的变幻,因为导演镜头抓捕的随心所欲带来的真实感,因为父母不同的活动而带给我层出不穷的新意。众观全片,几乎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天井镜头。

影片中的这个家不新也不旧,和别家联立在一起。从外表看,它因为太过平常而完全为环境所淹没。四个春天,每一个春天的开始都几乎一致:进入一个不起眼的门,随之而来的是一条窄窄的小径,小径的尽头就是家之眼--陆家天井。昏暗悠长的小径尽头就是那精彩真实的喜怒哀乐的父母的日常生活。空间上的转折和叙事上的铺叙吻合得天衣无缝。

建筑空间上的中心和家的生活场所的中心同样在这方小天井中凝聚。它并不华丽也不具有传统古建筑那样的雕梁精刻。但它自有它独特的动人温暖。天井大概两层,高窄通透,留下一片方形轮廓的四角天空。这是我印象中贵州一带民居天井的尺度。方形天井的中心是一个圆形水池,水池的中心是一口圆井,圆井上盖了一顶纱布做的圆帽。水池的池台高约400-500,正是人可以随意坐卧的尺寸。台宽也做得极大,足有半米,以致它能容纳任何的锅碗瓢盆。母亲还在这个池台上切雪菜。浮石水草点缀池间,游鱼几尾,玲珑晶莹。作为一个建筑师的我,被这样一件充满功能充满愉悦充满身体性充满各种使用可能性的天井中的“家具”深深吸引。饮用的井水,天上落下的雨水,营目的池水在这方天井中交融却又分割。因为水源在这里 ,所以淘米洗菜在这里,烧水在这里,喝茶吃饭在这里,赏鱼也在这里。在第四个春天中,两人还拿出了古老的石磨盘在这里兑水磨豆浆。这真是把传统村落城镇中的井台空间搬入了自己的家呀。池台以白瓷砖打底,各种花色瓷砖点缀其间,清新明亮而不落俗。四周天井以淡红淡黄两色间杂的铺地铺砌。室外的天井经过这样的地坪装饰仿佛有了室内的感觉。如果仔细留意会发现此处的铺地甚至比室内更精彩。母亲将山上采来的金银花插在花瓶里,放在池台上,香气氤氲满院。世上无上的韶华由此渡过,也未为生长不出安贫乐天的勇气。

他们在这里拉琴,他们在这里欢唱,唱出“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宽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穿森林过海洋,来自各方,千万个青年人欢聚一堂,拉起手唱起歌跳起舞来,让我们唱一支友谊之歌。”母亲拉开了她的红扇,左右摇摆,伴着父亲的琴音翩翩起舞。也许正是那欢快动听的歌声吸引了天空之上的精灵。燕子从四方之口中飞进来,衔着它秀翘的燕尾,来探一探这深口之下的空间。它们到天井的檐下做窝,叽叽喳喳,欢腾喧闹,整日儿唱着欢快的歌。父亲开心得像个小孩子 他用乡音欢呼“今年,燕子又来喽。”母亲却有点忧虑“我喊你爸少高兴点,以免将来燕子走了又伤心。”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人家,日常的对话中竟然有着诗人般的赤子真心,那么可爱 那么淳朴又那么真实。他们在每一个春天和正归来的孩子们说“欢迎回家”,他们也在这里目送儿女们“离开故土即将远行”。电影中有太多迎来送往的场景都发生在这里。上一秒还是儿女忽还乡的喜悦下一秒就已经要依依惜别,劝衣加饭多敬酒。我看到了他们满目春光,也看到他们沉默不语,就像看到自己的父母。

家的二层,环绕天井设有挑廊,父亲有时候在这里跑步运动,一圈又一圈,有时候又在走廊的一头拿出他的萧,轻轻吹奏。导演在这走廊上用他的镜头固定了父与母在两个相邻房间里平行活动的画面。父亲弄着他的音乐,母亲踩着缝纫机。世界静寂,只有他们各自发出的声音。那种美好安闲的劳作,那种寻常的家因为镜头捕捉角度的独特而给人带来了崭新的诗意。

除了这方小天井中的寻常人的生活,导演时不时淡开一笔,将镜头伸向四角天井光口剪辑下的天空。它剪出明月穿过薄雾,它剪出蓝天上行云的流动,它剪出春雷雨夜,它剪出漫天升起的烟火,它剪出春燕呢喃在空中,它剪出蜂群密密层层的经过。它广邀风云日月,雾霭山岚,它将雪花请进来。这一切并不是我为了写作而刻意形成的排比,而是导演一次又一次通过镜头语言,透过天井的光口捕捉下的世界。静止不变的天井形态和仰视的角度,与随时间变化的万事万物间的对比和协作。它足够让我们想象现实中,它的变化又远远多于电影。流动的生活和轮转的喜怒哀乐都在它的背景之下。

天井上更有屋顶露台。父母时常爬上来经营他们的菜地花园。他们你一口我一口的吹散蒲公英,天真稚子之情无不抓住你的心灵。父亲也在这里找到了拉小提琴的秘密角落。露台边一株大树枝叶繁茂撑开一宇。迎春垂碧,黄色的花朵星星点点,将女儿墙掩映得生机傲然。

春去春又来。导演多角度的诠释了陆家天井的角角落落。它是这个片子里最抓捕我的场景。与那个罗甸山洞的精绝奇幻相比,这方以天井为中心的家却胜在平常,胜在无穷尽的变化。我抛开感人的故事本身不说,来絮絮叨叨的说它的拍摄场地,确实有种偏离主题的意味。但我以为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以天井为中心的家的空间格局,这部电影将会失去一半颜色。我觉得陆家天井是一个具有天然的电影语言的场所。

图片来源:豆瓣《四个春天》主页

 3 ) 《四个春天》:用爱雕刻时光

素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4年的拍摄时间、250多小时的影片素材、1年零8个月的后期剪辑……使得这部即将登陆全国院线上映的纪录片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其他院线影片的独特气质,然而如果你热爱生活、相信真情,就会发现任何对这部纪录片的溢美之词都实至名归。

一、对生活的真诚凝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诗意”

众多优秀的电影导演如伊文思、安东尼奥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小川绅介都曾强调在影片创作实践中对生命的凝视和倾听的重要性,只有用心灵去观察生活、摒弃虚伪空洞的陈词滥调才能拍摄出真正的艺术影像。《四个春天》无疑就是一部用真诚的眼睛去凝视故乡的人和风景的影片,正是由于这样的创作理念,才使得影片可以透过深情质朴的镜头捕捉到个体生命的生动气韵和自然风物的美好变幻。

(一)切近平视的拍摄视角和客观的人间观察

由于是拍摄自己的父母和熟悉的故乡,《四个春天》获得了纪录片创作中最难能可贵的拍摄视角,儿子目光的深情凝视使得观众可以最近距离地走近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而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使得导演陆庆屹的父母在镜头前毫无压力,自由本真地呈现原初的生活状态。

深情切近的拍摄姿态使得影片成功捕捉到了一家人四年间在小镇生活中的无数美好细节和暖心时刻。摄影机镜头自由欢快地游走在这个充满爱的小院里,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和故乡小镇的和谐温情被真诚的创作者如实地记录在这份家庭影像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并没有因为是拍摄熟悉的家人和生活就过多地介入自己的个人感受。相反,导演选择了冷静节制的影像处理方式,通过如实还原生活中的自然片段给观者留下由自己经验去填补的感受空间。因此,在《四个春天》里很少看到人物的特写镜头和刻意的情感渲染,即使在后半段姐姐去世的悲伤段落,导演也依然选择使用中近景镜头去记录一家人生离死别的痛心时刻。

(二)深情质朴镜头下的坚韧生命力量

导演陆庆屹对父母最崇敬的地方就是两位老人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那种面对各种生活困境却依然“强韧,又柔软的精神力量”在《四个春天》中最显著的体现便是一家人贯穿全片的歌声,大家时常会在饭桌旁、山间小路上随时哼唱起欢乐的山歌,擅长各种乐器的父亲更是常与母亲在庭院里开心地合奏。

音乐的力量不仅带给父母一个个明媚的春天也支撑一家人最终走过了姐姐患病、离世的艰难时光,两位老人并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所击垮,春天燕子归来时我们再次在父亲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天台上的花次第盛开,一家人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歌声又开始出现在这个可爱的院落里。

“坚韧而温柔的人,会对生活怀有感恩之心。”在陆庆屹深情质朴的镜头下,父母丰裕的生命力量被一点一滴地汇聚起来,最终形成了整部影片宝贵的精神气质。陆庆屹曾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诗意。”影片中的“诗意”既体现在导演父母对生活、子女、艺术和自然的热爱上,更存在于人们在面对生命易逝和人生苦厄后依然能够继续乐观坚强地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中。

(三) 时间、空间作为重要角色

除了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在《四个春天》中另一类重要的角色便是时间和空间。片名“四个春天”就简明地点出了影片所记录的时间切片,全片的整体叙事结构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在这四个不同春日光景中发生的故事。大地回春、柳树新枝、刺梨发芽、燕子归来、万物生长等季节轮回中的风物变幻成为了影片的重点呈现对象,在这四年间的时光流变中出现了众多反复重复的日常场景,人与时间的关系及对自然变化的依恋便无声地通过镜头语言表达出来。

《四个春天》还使用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中的“观物取象”和“赋比兴”手法来进行主题表达和电影剪辑,如姐姐在影片中的第一次出场以及孩子们过年归家的场景便与春日燕子归巢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几次“燕子归巢”与“游子返乡”不仅是串联起故乡“四个春天”的重要时间符号,也是形象表述和有效承载子女与父母之间亲密关系的情感元素。

此外,位于黔南地区的故乡小镇独山也是作者镜头的深情凝视对象。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曾写道:“一部成功的电影,风景的质感必须要能够让人充满回忆和诗意联想。”在《四个春天》中,家中小院的天井、故乡的野山和平静的水塘等场景多次作为人物活动的重要空间出现在影片中,美丽家乡的自然风光不仅倾注着导演对这片土地和风景的情感,更是感染观众、唤起人们对故乡思念的重要因素。

将时间和空间作为重要角色,使得《四个春天》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回归现象学叙事的纪录片,它通过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让影像呈现出一种本真的生命质感,并与影片热爱自然和生命的主题完美地实现了契合。

二、现代性语境下的心灵救赎

《四个春天》对父母生活和故乡风物的本真呈现让观众暂时忘却了现代都市里的喧嚣生活,获得了一种人与世界和谐统一的难得生命体验。在这个世界里,父亲、母亲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并乐在其中,劳动不再是现代社会使人异化的生存手段,而是重新成为了目的和自由、幸福的显现。燕子是“四个春天”接连到访故乡小镇的使者,使用机械钟表和数字计量时间和季节的现代方式被影片摒弃,让生命回归到了久违的自然节奏和律动之中。

因此影片之所以能够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唤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情的主要原因无疑在于成功用记录影像的方式暂时缓解了现代性语境下人类的心灵危机。海德格尔曾说,“都市社会面临着堕入一种毁灭性的错误的危险。”在这个“欣赏和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审美教育书简》席勒)的由众多无生命部分组成的机械生活世界里,人类被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每个人都把自己变成了冰冷机器上一个断片。对于处于无“家”可归状态的现代人的这种巨大矛盾困境,海德格尔寄希望于精神“还乡”,席勒则主张回到“审美的王国”实现心灵救赎,在那里人类摆脱了一切束缚,从各种物质和精神压力中解放出来,并恢复了遭到近代文化和技术时代割裂的人性的完整和自由。

此外,不同于其他类型影片被人为建构和操控的虚构影像,记录影像复制现实的独特能力也被格里尔逊、安德烈·巴赞、克拉考尔等众多电影理论家视为“对现代性中人类状况的一种深刻救赎”。通过复归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所言的“辛辣,珍贵和具体”的事物直接经验,记录片得以通过拍摄具体的“生活世界”而与被重新编码的拼贴、虚假的后现代拟像和媒介景观实现了成功的对抗。

因此,《四个春天》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重返自然规律的乡村生活的真实记录,对于纯洁本真的人性、充满爱的人际关系的温暖呈现,让人们重新看到了一种“完整性”和“无限的潜能”,而父亲、母亲对艺术的挚爱更是让异化、分裂的现代人重新通向自由之境,进入审美王国,并实现了内在统一。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极具象征意味,同时也是蕴含着导演最深切情感和奠定影片整体基调之处。姐姐死后,去山上的墓地陪伴女儿成为了老两口的日常生活,他们在女儿的坟边种上了土豆、辣椒等作物,让曾经荒芜哀伤的空旷之地开始出现了勃勃的绿色生机。在第四个春天的细雨中父亲、母亲撑着伞望向远山,再次携手唱起了那首熟悉的《青年友谊圆舞曲》。

同一个镜头画面中“生”与“死”两种视觉元素对比强烈地并置其中,在一个原本象征着死亡的空间场景中我们却被画面右边两位老人的身影所深深感染:在时光流逝的生命残酷中父亲和母亲互相扶持一路走过,他们维持着自己生命的尊严,并始终保有向上的力量。“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在《四个春天》娓娓道来的影像叙事中得到了最终的体现,影片结尾以一组家庭影像日记的快速蒙太奇剪辑记述了父母的最新生活,他们快乐地在天台上吹着蒲公英、演奏起新的乐器……歌声再次回旋荡漾在故乡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歌颂着幸福的时光。

(本文首发于“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微信公众号,作者徐立虹)

 4 )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我们不惋惜

搬进山里后,经常被问:山里住久了会不会腻?

答案是:会。

某天我和lisa出门买菜,村子里静悄悄,狗不再吠我们了,远处的山被云雾笼罩着,空气又湿又冷,我们俩揣着手一言不发的赶路。

我心里咯噔一下,糟了,我们习惯这远山近雾、田园农舍了,感受不到最初那种美了。

久居之处无美景。

只有当你不再拥有,或者不再属于,某地、某人、某物时,你才能重新去审视它的美。

所以当我看《四个春天》时,对陆庆屹还原出的,那个美得出尘的故乡,一点都不诧异。

北京和独山中间这几千公里,每年只在家待的这一个春天,给故土蒙了一层滤镜,蚊子血成朱砂痣了。

一切都是美的,天台的迎春花是美的,贴了瓷砖的养了锦鲤的小池塘是美的。

老式脸盆架上的搪瓷洗脸盆也是美的,一眼望去只有一方天空的天井也是美的。走廊里未干的水迹,也是美的。

那些曾经厌恶,想要从自己身上抹去的标签,都有笨拙的美。

美是美的,但当做院线上映的电影,好像有点粗糙了。

电影开头,镜头从天井往下探,父亲在二楼走廊上跑步,我小声跟lisa嘀咕:现在要拍电影这么简单了?

但再往下看两分钟,我就忘了这个问题。

我成为这个家里的一员,在两个小时里,感受了一趟喜悲。

好的电影,和小说一样,都有强大的共情能力。

即使导演陆庆屹已经足够克制了,没有煽情,只是简单的记录父母的日常,把拍摄者,也就是自己,尽量的从影片里去除,也不妨碍我们被感动。

我们之所以被感动,被震撼,不是因为生死离别,相聚重逢。而是这对夫妻,他们对生活,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天赋。

正如导演陆庆屹所说,他们这一家,普通,但不典型。

普通的是同样都在这鸡毛蒜皮安的生活翻滚,不典型的是,两位可爱的老人,在这一地鸡毛里,还保留着感知美的能力。

不需要惊涛骇浪,一阵风,都能撩拨他们诗意的心。

年夜饭前供奉先人,父亲郑重的磕头,母亲站在一旁打趣,保佑你快快长大好好吃饭。

母亲捧着一束金银花,像少女一样郑重的插在瓶子里,说有花香干活来劲。

母亲和父亲被子女们撺掇着喝交杯酒,母亲嗔怪父亲看都不看她一眼时,我听到身边都是笑声。

燕子来了,父亲得意洋洋,像献宝似的的叫儿子去看。

一家人上山打厥苔,父亲的鞋底掉了,也不恼,一边拿芦苇绑鞋底,一边说,好玩得很。

从田里营生不易,然而父亲上山要柴,去水边洗衣服,帮亲戚家收庄稼,他从不觉烦,自己带相机去录影,自己解说,回来剪成片子保存。

对熟悉的事物保有热情,不能不说是一种天赋。

然而再有天赋的人,面对生离死别也是无力。

姐姐一离世,整个片子就蒙上了一层阴翳。

姐姐在病床上,痛得大声哀嚎,家人们围在床,愁云惨雾。

那种场景我再熟悉不过,我爸坠楼时,躺在病床上,每天疼得直叫唤,上钢针打孔时他都忍着没流泪。我赶到医院,和他四目相对,他眼泪就流出来了,我真恨不能代替他去痛。

电影里,姐姐病情稍有好转,大家就让她和儿子合影,大家嘻嘻哈哈,就像没事一样。

有个友邻骂,在病人面前笑,怎么不考虑病人的感受。

能说出这话,怕是没经历过家人病痛,病床前最忌讳的就是眼泪和哭脸,再苦也要作乐。

我爸在医院那一个多月,每个人都在跟我父亲打趣,给他鼓劲。我给他洗完脸,就拿洗脸盆放旁边,让他把两只手放到水里晃动,说,小鸭子要来浮水啦。他就笑,用干涸的手去感受水的流动。这种对于自由和快乐的渴望,支撑着我爸出院。

记录别人是容易的,但记录至亲的死亡,对于任何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何况陆庆屹对美的敏感高于常人几倍,对悲伤的敏感亦然。

父母亲在葬礼上表现得很冷静,只在接女儿灵位回家时,才克制不住,悲痛的哭起来。

一直在镜头之外的陆庆屹呢,我看电影时,一边哭一边揣测他的心情,葬礼上那一段听不懂,却让人莫名悲凉的歌,就是他给姐姐的挽歌吧。

姐姐活着的时候像太阳,离开才更加惨烈。

所以我看到友邻说陆庆屹卖惨,用家人来卖钱时,悲从心来,到底是多阴暗的人才能萌生出这种想法呢?

相比起记录来说,向众人坦露这种悲痛,才是更难。

我很庆幸,陆庆屹能说服自己,撕开伤疤,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温情和悲伤。

当母亲和父亲渐渐走出失去女儿的背痛,能在女儿坟前唱她喜欢的歌,甚至是脚步松快的跳起舞时,我相信,镜头之外的那个人,也释怀了。

就像父亲在山上唱的俄罗斯歌曲: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我们不惋惜。

但现在拥有的,要好好珍惜。

拯救世界自有超级英雄去,我们这样的普通儿女,就安心陪在父母身边,多过一个春天。

长按二维码关注

 5 ) 采访 | 陆庆屹:“人需要去凝视自己的生活”

7月西宁FIRST,我和饭叔在索菲特大堂聊了半小时,采访内容收录在当日场刊里。聊完午饭时间也到了,饭叔请我去吃青海酸奶,哉哟。

Q:除了片尾处全片没有采用配乐,父母的歌声点缀其间。父母对歌唱的热爱与他们乐天知命的性格的形成不无联系。导演怎么理解这一点?

陆庆屹:其实我觉得跟地域文化有关系。在西南地区,一方面山里人喜欢唱歌,喜欢呐喊,人们的表达就是用很自然的方式,有时候两个人会站在山头上通过大喊来沟通。还有就是少数民族喜欢唱歌,他们一般是农忙半年,闲下半年来娱乐,而唱歌也是一种娱乐方式。我父母不是一个独特的例子,他们就是在那个地域环境下产生的一个代表。只是他们的性格会让他们对歌声更投入,会喜欢抒情。

Q:在繁多的生活素材中找到影片结构不是一件易事,听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您几乎足不出户进行剪辑工作,这个结构最终是怎么找到的?

陆庆屹:最开始,就是想记录整个独山的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变迁——在时间影响下的变化。 因为我离开家太久,总是在试图找童年的影子,所以看到这些东西,我都会尽量记录一下。一开始决定剪纪录片之后,我也是想要描绘小县城的状况,还有我的亲戚、家族、街坊,把这些都放到影片里去,但后来发现这样做一个片子体量不够,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规模。所以最后还是集中在某一个清晰的时间线上去讲述。

素材非常多,所以必须舍弃一部分,像类型化的、会影响观感的章节就暂时不去考虑。我有考虑以后再剪一版和现在不一样的片子,有可能是人文介绍的片子,但也很难去找线条找架构。我现在有这个想法,因为素材里面有很多风俗以后可能就没有了,包括一些生活方式很“田园”,它不是“田园牧歌”式的,而是那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农业社会最后的写照。我挺感动的是我们家那边的农民,他们可能会觉得累,但没有人觉得生活苦,而是把劳作当作日常。他们有时候挺乐观的,在洗菜洗着就开始唱山歌。

所以这不是我爸妈的特殊的现象。但是我爸上大学的时候就参加军乐队,他会很多乐器,所以他的音乐熏陶是从大学就开始的。他喜欢唱那种苏联的进行曲,比较有劲儿的旺盛的。我妈喜欢唱比较抒情、缠绵,人生哲理一点的歌。我爸比较喜欢唱宣言那种的,还有意大利歌剧选段。

Q:电影名叫《四个春天》,电影的内容也是这个家庭在四个春天里发生的故事,那必然要有详有略。导演如何做内容的取舍?

陆庆屹:因为我是一个情绪比较稳定的人,我在生活当中,对于别人的生活,或者我眼见到的生活的参与感不是那么强。在我的观察里,大多数人也都是这样,对于生活看到的大多数是片段,很少有对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有欲望。大多数情况下人都是生活的过客。

我希望这部片子不要过分代入个人情绪 ,不想渲染太强烈的感情,所以我在悲喜两头都有抑制。我希望让观众用自己的经验来填这个留白,这样可能比直接把所有事情讲清楚更好。但也没有什么事情,主要就是生活片段、情绪这些,最主要是对生活有态度。我对我爸妈最崇敬的地方,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我这辈子从来没听过爸妈对生活说过一点抱怨的话。我还是想把这种既强韧,又柔软的精神力量,呈现出来做某种参考。

Q:片中有一个段落,将父亲和姐姐拍的视频剪辑到正片里,这个尝试听上去挺冒险的,但是最终效果非常好。导演是怎么想到这个方式的?

陆庆屹:我姐姐走后那一年,我爸包括我妈经常会把以前的东西拿回来看。一种气氛一直笼罩着这个家庭,那种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是很强烈的。我虽然拍了4年,但呈现的是将近20年的家庭变化,每个人都会面对这些东西。如果记录下来,我觉得我活的时间会更充足,因为会有这些东西让我体验当时的状态。当时有很多东西不是我拍的,但是他们记录下来让我在脑中填补这段生活,这对我来说很幸福。

我爸是天生的记录者,对什么事物都会观察,对世间万物都会怜爱。对于发生的事情会有一些感叹。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我爸妈和我姐出去玩儿回来,我姐和我妈走在前面聊天,我爸总会说“归家的路”。我听到这句话心就变得柔软了,很感动。我有时候觉得不可思议,隔了五十多年,我爸都能指着照片记住那些同学的名字。虽然你感觉他在片里存在感没有我妈强,但其实他是饱含深情的。他很少跟人交往,但每个交往就会记得很深。

Q:纪录片拍摄要求客观性,拍摄者从生活的参与者转变为观察者。以这个视角介入日常生活,是否会发现一些从前忽视的细节?

陆庆屹:这个肯定是的。你能够把当时时光记下来,重现,一遍又一遍看,肯定会发现忽略的细节很多。我之所以对外参与度不高,是因为在家里的参与度太高了。我们几乎是无话不说,包括银行卡都随便乱用,家人之间没有任何阻碍。

我也没有觉得自己变成一个彻底客观的记录者。因为我在拍他们,对他们来说也没有特别之处。我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抽离感,没有完全跳脱出来。只是我在做这件事情,他们知道,仅此而已。

Q:但是后几年可以看出来您入镜次数降低了?

陆庆屹:电影不是你的热情就能支撑起来的。当我想要做一部结构完整的片子,不止剪辑上,画面上也要提升,它能帮你讲述你的片子。后两年,我就开始买电影方面的书来看,从里面吸取了一些经验,结合我以前平面的那种拍摄意识,就需要一点时间来改变和磨合。最后的很多镜头,都是之前抓不到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预判性。

Q:您之前有提到纪录片的空间意识,您能再具体聊聊吗?

陆庆屹:我后面基本上就是固定镜头。但固定镜头里面有它那种内在的洞视,可能是一个非常微小的点在动,你才能感觉到空间的厚度。比如站在水渠上那个镜头,如果没有上面的树枝,这个镜头也没有意思,就是因为上面有那个树枝也在微风里微微晃动,才和它产生一个空间对应的视觉感。

我越到后期拍特写越少,觉得不应该放大人物本身的情绪,而是更应该体现他在生活中的状态。有些细微的东西不需要你那么清晰地去看到。人都很聪明,有那种敏感。除非你要拍强烈的情绪,你再去拍特写。有些选择和我拍那么多年照片有关系,会有一个本能的选择,一个画面里的松紧度是很重要的,这个意识我认为是应该有的。

Q:您的电影在后半段多采用固定机位,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侯孝贤导演。您之前在提到创作动机的时候,也说到是侯孝贤导演的一句话鼓舞了您。您是否受到他的影响?

陆庆屹:我自己觉得那个时候没受他到影响,可能更多的是成濑巳喜男。可能有一些吧,但是也不像。从影像的表达来说,影响我最大的是小津安二郎。他需要的也是一个客观的视角,然后里面的人自己在发生一些事情,他是一个很近很近观察的角色。到后期我可能更倾向于这样。但我不会拍夸张一点的镜头。早期会,比如说我想强调熏腊肉的烟,然后会贴近一点。但后来我会越来越远,这是一种自然的变化,我也没有刻意,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Q:您曾说过“每个普通的家庭都有它的诗意”,想请您进一步阐述一下您的创作理念或者主题。

陆庆屹:我觉得人需要去凝视自己的生活。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产物,人应该爱自然,这个自然不止是世间产生的,包括时间带给你的变化。人应该接受它,就是再烂的状况中,你可以愤怒可以怎样,但你应该知道所有的这些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


【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诗意》:6月我对饭叔的线上采访。

 6 ) 这个普通人家的故事,展示了幸福家庭的一个重要本质

前几天和朋友们一起去看纪录片《四个春天》,这部电影可以说是2019年华语影坛给我的第一个惊喜。故事讲述的是贵州的一个小城镇上,一户普通的五口之家在四年的时间里发生的故事。导演,也就是讲述人,正是这一家的小儿子,他用镜头记录下了自己的家人,特别是自己的父母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家的故事,打动了大多数的观众,让和我一起去看电影的朋友们,都成了“自来水”。我和大家一样,感慨命运无情,人间有爱。但除此以外,在看完电影之后,我还想到了另外一层面的事情,觉得有必要随便和大家聊两句。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相信大多数观众和我一样,会感受到这是个非常有爱的家庭。从年迈的父母互动之中,能感觉到他们的感情深厚,两个人在结婚纪念日时,陆妈妈给孩子们讲起当年是怎么嫁给爸爸的,简单的一间房,还不是自己的,收拾了一下,第二天就结婚了(大意),结果借的钱好多年才还完。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大概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个,后来我看到群里朋友们分享导演陆庆屹立的一篇文章,讲自己的父母,果然是年轻的时候曾经吃过很多苦。这些细节,大家可以看我后面附的导演的文章。这里我就不一一细表了。但是《四个春天》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两位老人每天知足常乐的生活,虽然儿女一个也没留在身边,按理他们也算是空巢老人了,但却从来不寂寞,弹琴弄曲,上山下地,两个人一起,把个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

成年后的孩子们回到家,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那份融洽,一起去爬山,扫墓,一起吃饭喝酒,贴春联,和父母聊天,和父母一起唱起歌来,这些生活的细节,可以看出绝不是在摄影机前摆摆样子。特别是导演本人的镜头,就是一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的眼睛,一直追随着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观众可以感觉到这个儿子眼里的父母是多么朴实和可爱,他不像许多子女那样,成年后就把头别过去,转头不再看自己的父母,他在仔细的端详自己的父母,希望记住他们的样子,那种对父母的依恋是克制的,但对父母的喜欢,都是发自内心的。

虽然电影里孩子们只是父母的配角,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老两口日常的互动,但是陆家的三个孩子都开了家乡,走出了这个小城,各自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去发展,说明三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都不错,都是有自己生活追求和有主见,也可以猜得出,是基本上生活态度积极和成熟的成年人。抛开感人的那些因素不谈,这部电影这让我想起现代心理学,对家庭关系一直以来都有的一种说法,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永远要优先于亲子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一个家庭,如果父母的感情非常好,那么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会自然的更有安全感,更自信,心态上也更健康和舒展,亲子关系也自然会好起来。

我回想了一下,如果我身边的哪个朋友的父母感情非常好的。这个朋友基本上和父母的感情也是非常好的。包括我自己在内,我曾经说过,我和父母的关系在我长大之后变成了融洽和互相接纳,好几个读者曾经问我怎么做到的。其实这都是运气,因为我父母年轻时聚少离多,各忙各的的事业,但是在婚姻的后半程,我的父亲生病,母亲尽心尽力的照顾他,在父亲生前最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的感情非常好,我打少年时开始,和这样一对相亲相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十七年,许多事情,就水到渠成的改变了。

生活在贵州的陆家是一个多子女家庭,我们家也是。虽然陆爸爸和陆妈妈不会像当年我的父母那样,玩命的工作顾不上孩子。但我想,哪怕是无意为之,那个年代的不少多子女家庭,都更有可能是夫妻关系优先于亲子关系。但这对于现代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就不好说了。多少夫妻的感情基础原本也不错,在生了孩子之后,就变成了一切为了孩子服务,亲子关系要比夫妻关系重要的多,渐渐的就变成了妻子忽视丈夫,丈夫冷淡妻子的恶性循环,有一对关系不好的父母,孩子的心态也是受影响的。最重要的是,大人们渐渐的失去了自我,而孩子却未必能成受得起承担父母的自我。

因为有一对相亲相爱的父母,所以对陆家人这样的生活的感同身受,也因为家族里有非常关心的独生子女家庭,对痛苦也同样感同身受。看完《四个春天》,我觉得它除了那些眼泪和欢笑以外,还具有心理学,和社会学上非同一般的意义。我们中国人,很少有机会可以这样近距离的全程去看到别人的家庭,这不是什么新鲜的理论,但这部电影可能比你读多少篇文章都有用。它为我们展示了好的原生家庭的一个很重要的本质。当孩子看到相爱的父母,这无形中可以给他们以安全感,哪怕他们年纪尚小还体会不到,哪怕他们早早离开家,但是这种来自家庭的安全感会留在他们心中,然后有一天,当父母老了,孩子们会重新发现父母给予自己的东西拿些无价之宝。而在必要的时候,当一个家庭面临苦难的时候,孩子也会用某种方式来反哺父母。这样的家庭,在风雨飘摇之中,才能抗过风暴。对于我来说,《四个春天》的这个故事,不仅仅是电影里的,也有电影之外的。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小时候觉得这简直是句片汤话,长大后渐渐明白,这一句话包含了多少内容。父亲和母亲,哪怕不是原配的,都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他们的关系亲密,牢固,才是直接关系到这家庭里的成员的最重要的感受。孩子,早晚是要离开父母的,大人要把自己的日子先过好,把自己的关系都维护好,孩子们肯定也错不了。中国人最喜欢把“一切为了孩子。”挂在嘴边上,但是大人们一厢情愿的自我牺牲,常常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反倒把孩子也给搞拧巴了。所以建议大人们不妨和你家孩子他爸他妈一起去看看《四个春天》,愿你们重拾昔日的美好情愫,到老的时候有相依相伴的人生。

 短评

导演一家人,一直有保存和记录家庭影像的传统(片中最早出现的素材是1997年),加上知识分子的文艺情趣,人物鲜活不拘谨,张口都能来上一段曲——已经有中国家庭很少见的乐观达然一面。尤其是导演确立了要创作的想法以后,对摄影拍摄的思考(机位、角度、构图),也令电影不乏美感。《四个春天》是家庭录像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度,所能做到的极佳案例。甚至对比《日常对话》,它来得更加随心所欲。父亲姐姐拍摄的素材(印象最深一段是父亲配了《水边的阿狄丽娜》),参与到电影成片当中,也仿若李珞《河流与我的父亲》的实践版。第三个春天的沉默,晦暗与情感凝重,也道出了生之多艰。中国人很少能记住三代以上的亲属,但对于从小陪伴,日常成长的亲人,一旦割舍道别,难免会有切肤之痛,正如每天春节,归家的燕子,总能唤醒相似的生命记忆。

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这个片子有多好呢?看完回家,放下包我就抱着我妈哭了一会儿。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坚强,每个爸爸都有自己的忍让。为什么我们总想把自己的日子过程别人眼里的样子,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诗啊。

3分钟前
  • 沈入忘🌟
  • 力荐

最喜欢父亲兴高采烈地说“今年燕子又来了”,母亲:“我喊你爸少高兴一点,到时候这些燕子一走,心又灰几天。”

4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日本有《人生果实》,韩国有《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我们也终于有《四个春天》了。辛波斯卡写“就让那些从未找到幸福爱情的人,不断去说世上没有这种东西,这信念会让他们活得较轻松死得较无憾”——是真的没错,毕竟平成的我们要上哪里去找一个会五六种乐器、会唱歌会跳华尔兹、会书法会视频剪辑、会修家具修电器、会种菜会养蜂、会做家务还超关心我的爱人啊!!!

5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3.5;以本片收官2018堪称完美,散场时邻座一阿姨寥寥一句抓住精髓:“又悲伤又欢乐,人生的悲欢离合啊,全在这里了!”四季时序的轮回暗合生老病死、聚散离合的天道恒常,朴素而真切,挚诚且感人,美轮美奂的空镜与配乐、台词搭配得相得益彰。日常记录琐细如无声细流般徐缓静柔,燕子归去来兮,几度花开花落,那些永远无法预知的悲哀,意识到终将分离的苦涩况味,竟神奇地在古意丧歌中被精准描绘,父母的生存技能和智慧指代了人类繁衍不息的根源。剪辑甚好,对庞杂素材的梳理和采纳都是一种私人的生命体验。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真挚的记录,有一对普通老人能遇到的欢乐:香肠熏得好,燕子回巢,邻人送来腊梅苗,「闹热」。也有一个中国家庭能遇到的悲痛,这些我的祖辈也有,但十多年来一直被大家刻意回避掉了。片子叙述极为简洁朴素,没有任何刻意的技巧。凝练了日常生活的韵味,又高于日常生活,这个家庭的生活自有旋律,就像那些餐桌边、山野里、病榻上、坟前、旧视频里响起的歌声。

12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看哭了。倒不是说这片子拍得多么惊世(当然导演本来就是一枚文艺大叔&很棒的图片摄影爱好者,对影像有很强的敏感度,拍出一份质朴的诗意),主要是这对老人家太令我羡慕和感动了,这就是中国家庭最缺失的爱的教育啊,小时候梦想中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他们将岁月的苦难化为财富(生活能力极强,除彼此不依附任何人,对一切事物尤其文化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展现出超乎常人的乐观、豁达、坚韧与感染力,拍成连续剧我都愿意看。古稀老父自己拍DV学剪辑和后期太可爱了,十八般乐器唱歌书法才艺简直不要太多!姐姐病逝,但她还在他们身边。老照片和家庭录像有效拓展了背景信息量,同时也很抓人。个别处剪辑可以再精炼一下,但总体来说作为非专业出身处女作,扎扎实实不炫技,已经给我太多感动和余味了。

1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人无艺术身不贵,不会娱乐是蠢才

20分钟前
  • 笋茶佛
  • 力荐

共情真的是一种很高级的情感,无论悲喜都如沐春风,是燕子回巢的呢喃,是半亩方塘的春水搅动,是厨房的乒铃乓啷,是迟迟不愿挪步的送别,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噙着的泪,是用DV记录家庭生活的镜头。父亲这一代知识分子拿的起乐器学的来剪辑,即使年纪大了“每天也要为这个家做一件事”,母亲总是囿于厨房但总能笑呵呵地唱起旧曲,还经常地木楞停住想起亡去的姐姐。两位老人鲜活可爱,我也是第一次注意到我有时候竟然会错过这些身边类似的细小美好的东西,我突然懂了离别车站奶奶的驻足,懂了外公每次提前煨好的鸡腿,妈妈微信上时不时的关心和回家爸爸严肃又关切的谈话。冬去春来,花谢花开,蓬勃如朝阳上升,情似春水粼粼,踏着三部舞曲,哼着小歌,等一个一个春天来。

24分钟前
  • 澈南
  • 推荐

纪录片直击穷山恶水黑社会是一种力量,记录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一种力量。我们的家庭叙事中很少见到这样豁达与乐观的父母辈,他们对生活中具体的一餐一饭一花一草一事一物真心好奇,真心感恩,真心享受。父亲无论遇到什么事,都笑着说“好玩得很”,看见红亮腊肠慨叹一句“安逸”,看燕子筑巢,看荆条发芽,吹一支蒲公英,这些不是文艺青年的摆拍,是来自真实生活中的点滴情趣,它本应是生活的本意,只是长久地被尘埃覆盖。这其中也有死亡和告别,甚至是最惨痛的那一种,但即便如此也是透亮的。这两位老人没有被时光钝化,没有被窘迫打垮,没有抱怨没有唉声叹气,过好每一天,生命都有界限与终点,所以意义是什么?不过就是盼树叶返绿,等燕子复归的这个过程。

27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家庭私影像,两个老人的生活态度很棒,特别让人羡慕。这样的故事会让很多感动,是因为,这其中的夫妻关系与生活态度,恰好是很多人不曾有,却又非常向往的。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放映、观看私影像有什么意义?一部被摄对象既不够典型又不够非典型的纪录片,有什么意义?是借由共享的环境和共享的影像,将个体经验上升为共有经验,以昭人类悲欢并非不相通;是当下性总在蒙蔽我们对生活更宏观的感知与观察,而影像能帮我们完成与当下性的对抗——这其中的秘密是:之于光阴,宏观往往就来自微观之和。前面又没说人话了是吧?好:衡量这部电影是不是好电影,我觉得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你看完有没有拿任意设备去记录日常的冲动。我有,所以我说它是。

33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时光荏苒,你已不记得毕业照是什么时候拍的。岁月无情,前一秒还说你像八零后,下一秒美好的生命就转瞬即逝。珍惜当下,珍惜眼前,因为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血浓于水,能在茫茫人海中成为家人就是缘分。相聚太难,上一次全家团圆已是1994。不要因为离家太远,而忘记了回家的路。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3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每天为家多做一件事” 朴实如自己的父母,宁愿多走两公里去挑井水,也不愿喝便捷的桶装矿泉水…几处泪点,越大越体会家庭的不易,生活的苦与乐,父母知足常乐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带去北京的家乡菜,每次送别的不舍,最戳心。

4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一年多前冬天刚刚开始的时候,在饭叔那里看过一小段粗剪的片子,当时已很感动,感觉饭叔的爸爸妈妈真是一对极难得的父母,这难得不是说他们对子女的爱,而是他们生命中无时无刻不充盈的艺术的氛围,对自然的醒目的观看。那时尤其觉得饭叔妈妈像是地母一般的存在。昨晚第一次看完全片,却觉得爸爸的形象在影片里更丰富了起来,站在山坡上和在电脑前歌唱的那一幕太动人了。整个影片的节奏其实非常清楚,也很紧凑,虽然它看起来像是年复一年的碎片,但周而复始之中流变产生,第一年春天营造的是过年气氛,第二年春天则着重在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第三年亲人逝去与回想,第四年缓慢的复苏,如同深冰的河流,在又一年春天终于裂开新的裂缝。人生的意义,老年的爱情与相伴,生活的辛苦与诗意在这里凸显。

45分钟前
  • 沈书枝
  • 力荐

劳作、闲聊、歌唱、出游山野、病、死、丧葬、祭祖、告别......人可以活得这样真实、坦然、艰苦中富有尊严、有大自然和艺术伴随、有美——艺术就是人的表达。

48分钟前
  • 锦瑟
  • 力荐

之前已经看过不同剪辑版本,以为会麻木,但看到放映的最终版,还是忍不住泪崩。这对父母实在太独特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透露出鲜活的诗意,也让我看到婚姻可以如此融洽。片中他们时不时唱起歌来,还有音乐、舞蹈和大自然的滋润,极有生活质地。开头收尾都很好,丧歌和击鼓声十分震撼,看完后余味悠长。

49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很感动。见过太多不幸的家庭,所以对西方的悲剧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我在想如果这样的家庭是社会的主流,那么整个艺术的面貌或许都会发生改变……作品带给人的影响毕竟有限,需要长期积累,而一个活生生的人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更直接,也更深刻。这是我昨天和一个朋友说“养育孩子也是很大的成就”的原因。

51分钟前
  • 远子
  • 力荐

我自己的片子,我打五星。。。⁄(⁄ ⁄•⁄ω⁄•⁄ ⁄)⁄

53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四个春天最打动我的,一是这对老夫妻在花式劳动与自娱自乐中所创造的自洽晚景,二是人与在地食物、在地环境、在地习俗的民族志关系,三是这个家庭在改开时代的大国流散中体现出的难得的内聚力,二老日常拾掇姐姐坟头的段落真的很戳心。

57分钟前
  • 胡子(胡续冬)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