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

恐怖片英国2017

主演:布莱恩·考克斯    

导演:乔纳森·泰普兹    

播放地址

 剧照

丘吉尔 剧照 NO.1丘吉尔 剧照 NO.2丘吉尔 剧照 NO.3丘吉尔 剧照 NO.4丘吉尔 剧照 NO.5丘吉尔 剧照 NO.6丘吉尔 剧照 NO.13丘吉尔 剧照 NO.14丘吉尔 剧照 NO.15丘吉尔 剧照 NO.16丘吉尔 剧照 NO.17丘吉尔 剧照 NO.18丘吉尔 剧照 NO.19丘吉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0 00:49

详细剧情

影片聚焦1944年5月盟军登陆日之前的48小时该片由乔纳森·泰普兹执导,卡司包括米兰达·理查森、约翰·斯拉特里、詹姆斯·鲍弗等。

 长篇影评

 1 ) 这些高分影视作品,是英国二战史教科书

本文已发表于《澎湃》,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放出第一支预告片开始,影片《至暗时刻》就因为主演加里·奥德曼的精湛演技而备受期待。果不其然,这部讲述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传记影片刚刚上映,立刻引来好评如潮。

2017年似乎是英国二战历史的聚焦年,关于诺兰的《敦刻尔克》的讨论尚未完全退却,《至暗时刻》又将观众的焦点引向了1940年5月那个决定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生死存亡的关口。听到电影中频频出现在内阁讨论中的“敦刻尔克”,小伙伴们是否有想把两部影片连着再看一遍的冲动呢?

事实上,不止《敦刻尔克》与《至暗时刻》,2017年前后,英国还出品了几部高分电影及电视剧,贯穿起来,恰好就是一部英国二战历史的教科书。那么,重点来了,就让我们一边拿起爆米花,一边把历史学起来吧。

二战前:《唐顿庄园》

大热英剧《唐顿庄园》中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剧情,这大家都是知道的了。第六季全剧终的时候,剧集中的时间最终停在了1926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彼时,距离二战爆发还有整整十四年的时间,似乎离得还有点远。但认真看剧的小伙伴定会发现,《唐顿》中其实暗暗埋下了许多和二战有关的情节。

早在第三季的一次家庭晚宴中,当唐顿二小姐Edith向家人告知自己应报社之邀投了稿,Maggie Smith饰演的老夫人率先以“贵族之女不应在报纸上发表意见”为由站起来反对。二小姐立刻以英国最早的战地女记者之一“Lady Sarah Wilson”为例进行反驳,说她身为堂堂公爵之女,依然可以身赴前线报道战争。老夫人对此的回应相当巧妙,她说:“She’s a Churchill. The Churchills are different.”

对,你没有看错,Lady Sarah Wilson在婚前的姓正是Churchill,她是英国第七代马尔巴罗公爵的小女儿,也就是温斯顿·丘吉尔的姑姑。从老夫人的评论中,我们已然可以看出丘吉尔家族的不同之处,他们热衷于政治,家族中出现过多位身居要职的成员,同时行事作风也有别于一般的贵族家庭。拿Lady Sarah Wilson来说,她成为战地记者的时候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报道战争还曾被捕过,这在20世纪初的英国是非常惊世骇俗的举动。

Lady Sarah Wilson

到第四、第五季,《唐顿庄园》中直接出现了开始在德国政坛崭露头角的希特勒和未来的纳粹党。铁粉们应该都记得,唐顿二小姐Edith的前男友Michael为了去德国和有精神病的妻子离婚,正赶上了希特勒于1923年11月8日在慕尼黑发动的“啤酒馆暴动”,莫名死在了德国。剧集中同时还借格兰瑟姆伯爵之口说出了“啤酒馆暴动”之后,德国当局对希特勒的处置——他虽然被捕入狱,被判了五年监禁,但其实只服刑了9个月就被释放了。正是在这段服刑期间,希特勒写下了被视为法西斯理论和行动纲领的《我的奋斗》。

《至暗时刻》中因奉行“绥靖政策”而被迫辞职的英国前首相张伯伦也曾在《唐顿庄园》中出镜。在最终季中,时任英国卫生大臣的张伯伦受老夫人之邀前往唐顿做客。唐顿的仆人们在厨房里议论纷纷,他们援引当时报纸上的评论,说出了张伯伦所在的保守党对工人阶级的不友好,以及张伯伦被看好成为下一任首相的人选。

《唐顿庄园》中的张伯伦

《唐顿庄园》没能继续演到二战一直是很多粉丝的遗憾,但好在还有之后的许多作品能让我们全面了解二战时期的英国。

二战中:《至暗时刻》《敦刻尔克》《繁华酒店》《国王的演讲》

作为二战“三巨头”之一,温斯顿·丘吉尔一直是中国观众最为熟知的英国政坛人物。在2002年BBC举行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全民调查中,他也获选成为英国民众心目中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但看过《至暗时刻》之后,或许你会从影片的种种对白中看到二战爆发前丘吉尔在政坛和民众中的不受欢迎。

史实的确如此。虽然出身政治世家,且很早就因为在南非报道战争被捕又独自越狱的事件而闻名全国,但丘吉尔在正式成为首相前的政绩一直饱受诟病,其中就包括影片中提到的“转换党派”(从保守党转到自由党,再从自由党转回保守党)、任海军大臣时期批准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失败行动、以及任财政大臣时期搞坏英国经济等等。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从平民到政府都不相信短期内会再次爆发战争,而丘吉尔偏偏大唱反调,在二战爆发前的十年间,不停的警告纳粹德国与希特勒的威胁,令他更加不受待见。

其实在1939年9月1日德国正式进军波兰之前,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一直是英国政坛的主流思想,英法两国都希望以和谈和签订条约的方式换取纳粹德国的停战。就像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那样,直到逼不得已对德宣战,甚至在荷兰、比利时相继投降之后,英国政坛中仍有不少人对希特勒的野心认识不足,幻想可以与之和谈。

从1940年5月10日奉命组阁到6月3日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的三个多星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丘吉尔或者说近代英国的“至暗时刻”。英国不仅要面对欧洲盟友的相继投降,还极有可能在敦刻尔克丧失绝大部分陆军主力。就像我们在电影《敦刻尔克》中看到的那样,德军从海陆空三面夹击被困在敦刻尔克海滩的英法联军,丘吉尔政府最初的估计是能撤出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很不错了。

《敦刻尔克》剧照

在民用船只的征用和英国空军的火力掩护下,33万英法联军得以从敦刻尔克海滩撤出。但法国也同时宣布投降,整个西欧地区只剩英国还在抵抗纳粹德国的入侵。

今年早些时候,我曾撰文推荐过一部名为《繁华酒店》的英剧。这部由ITV电台于2017年1月推出的英剧中,衔接了1940年间从张伯伦下台到“不列颠空战”的所有重大事件。

《繁华酒店》剧照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希特勒指挥德国空军向英国发动了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空战。《繁华酒店》的主要剧情便发生在“不列颠空战”期间。剧集中的首都伦敦,随时都要面临德国战机的轰炸,市区建立了多处防空洞,只要防空警报拉响,人们便要立刻避入就近的防空洞中。这并不是剧集的戏剧化处理,历史上,1940年9月7日至11月3日,德军以每晚平均200架战机的数量连续57天对伦敦进行轰炸,白金汉宫也未能幸免。

酒店在这一时期的伦敦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消息汇聚与传播的中心。在《繁华酒店》中,有英国上层人士的亲德立场,有空军士兵的顽强抵抗,有犹太难民的悲惨处境,有美国摇摆不定的中立态度,也有伦敦市民在猛烈空袭下照常工作生活的乐观与从容。直至1941年10月,一方面由于在空战中损失了过多的战机,另一方面又制定了进攻苏联的计划,纳粹德国停止了对英国的进攻,不列颠空战告一段落。

《至暗时刻》中有一段丘吉尔在卫生间给美国总统罗斯福打电话请求支持的情节,并未得到罗斯福的回应。事实上,为了顺利撤军,英军在敦刻尔克丢弃了大量武器和物资。且至1940年年底,英国的外汇储备也行将枯竭。好在在不列颠空战期间,丘吉尔终于通过罗斯福说服了美国国会,得到了美国在军事物资上的大力援助,并与罗斯福一起签订了《大西洋宪章》。也是在不列颠空战期间,希特勒对苏联宣战,丘吉尔暂时搁置多年反共立场,与苏联结成同盟,为日后的全面反法西斯联盟奠定了基础。

丘吉尔卓越的演讲才能也在《至暗时刻》中再现,其两篇在下议院的著名演讲都得到了很好的演绎。相比这位依靠演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天才演说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克服口吃、在1939年底发表的“与民同在”的演讲也同样在英国二战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几年前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想必大家都还记得,讲的就是乔治六世的这段经历。

《国王的演讲》剧照

英王乔治六世同样是英国二战史中不可不提的人物。前面提到在不列颠空战期间,白金汉宫也遭到轰炸,乔治六世和他的王后在二战爆发后拒绝内阁“离开英国”的建议,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民众与纳粹德国斗争到底的士气。而关于王室与丘吉尔之间的摩擦和渊源,《至暗时刻》中点到即止,若想深入了解,还得去看下面这一部剧集。

英王乔治六世

二战后:《王冠》第一季

Netflix去年推出的高分剧集《王冠》(IMDb 8.7分,豆瓣9.2分)是想了解英国历史的观众绝对不能错过的一部剧。虽然剧集的主角是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但因第一季主要讲述的是女王登基前和登基过程中的事,所以同样是学习英国二战历史的样本教材。

《王冠》剧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的王室也很不太平。英王爱德华八世继位仅仅325天,便因决意要赢取离婚人士辛普森夫人而退位。这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引发了英国的宪政危机,由于没有子嗣,他自动退位后,他的弟弟、患有口吃的英王乔治六世才逼不得已接任王位。(爱德华八世在《唐顿庄园》第四季中作为威尔士亲王也有出场,还和表小姐Rose共舞一曲,表小姐就是在《至暗时刻》中饰演丘吉尔女秘书的Lily James)

唐顿庄园第四季圣诞节特辑中表小姐Rose与威尔士亲王共舞

在爱德华八世与英国教会、英国政府磋商迎娶辛普森夫人期间,丘吉尔是少数支持温莎公爵的议会成员。也是因为这一点,乔治六世对丘吉尔心存不满。

历史上的温莎公爵夫妇

《王冠》第一季始于1951年。这一年,丘吉尔在卸任战时首相五年后,二度出任首相。接下来的几年中,乔治六世去世,伊丽莎白女王继位,丘吉尔扮演了女王导师的身份,帮助王室顺利过渡。在十集的故事中,能看到丘吉尔、温莎公爵、下一任英国首相罗伯特·安东尼·艾登(在《至暗时刻》中也有出场)等人轮番登场。同时,更重要的,是看到二战对英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虽然得益于美国的援助赢取了战争胜利,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重创了英国,使得其世界地位及影响力被美国取代,海外的殖民统治纷纷瓦解。

英国前首相罗伯特·安东尼·艾登

《王冠》第一季中比主演出彩的丘吉尔

在《王冠》第一季的后期,核武器的诞生、世界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都初现端倪。刚刚放出的《王冠》第二季或许能带给喜爱研究历史的观众又一种新的角度,来审视大冷战期间的西方世界。

 2 ) 这位丘吉尔执政基本靠吼

这个Victory剑指奥斯卡

《至暗时刻》的亮点也真的只有狗爹的表演了。

最失望的是剧情吧,看完以后觉得丘吉尔执政主要靠吼,电影为了展示丘吉尔/狗爹的魅力,已经完全放弃讲历史的逻辑了。

看电影的时候我的脑回路是这样的。(这不能算剧透,因为历史早已剧透了一切。)

张伯伦被弹劾下台。

—为什么张伯伦要下台?

小黑屋让哈利法克斯继任,但本人回绝了。

为什么哈利法克斯会拒绝做首相?但后面又存心把丘吉尔给做掉?

工党支持丘吉尔做首相。

工党看中了丘吉尔的什么?

丘吉尔上台以后,坚持主张要反抗。

—为什么他认为值得殊死一搏?电影给出的解释就是丘爷爷教导小姑娘——做人要有courage,爱拼才会赢。这样就把历史归因简化成个体的感觉、气质与性格,充满了偶然性。支持丘吉尔主战立场的历史事实、政治立场、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什么?电影回避了这些问题。

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主张议和。

—问题和上面一样,电影没有试图为他们议和的主张铺垫一点点历史根据。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都是老政客了,丘吉尔看得出来墨索里尼靠不住,为什么他们就看不出来呢?电影并没有为这两个人设置强有力的动机去主张议和。以致于三人在战时内阁争论的戏,主要靠演员的演技在撑,因为台词真的太苍白了。“试试墨索里尼吧。”“说过多少次了,墨索里尼靠不住!”“你是说你真的不会考虑墨索里尼吗?”“不考虑!”然后摔门而出,除了情绪,观众看不到各自政治主张的理由是什么……

至于地铁群众戏和外阁演讲的戏,就是剧情全面崩盘的高潮。这两场戏的坏,不在于矫情,而是它尝试给丘吉尔的主战立场以合法性,但这个合法性又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很多人都赞成打仗,所以打仗就对了。

一部好的历史作品,应该能贴着历史的脉络去讲述历史。而不是因为历史证明了他是错/对的,我们只要记住结论就可以了。他为什么是错/对的,当时为什么会作出错误的/正确的决定,这些就没有讲的价值了,并不是这样的,回答后面的这些问题正是历史地理解人物的关键,让人物从历史神话变成活生生的可以被理解的人的关键。而《至暗时刻》显然是不希望观众像我这样提那么多问题的,它希望观众记住结论,不要质疑,要去崇拜银幕上的丘吉尔,感受他的暴怒、孩子气,这是光环和魅力,要沉浸其中。太多问题会影响你感受电影的美。

总而言之这不是一部很好的历史传记作品。但会是一部不错的丘吉尔/狗爹迷弟迷妹迷汉迷婶作品。(但还是会为狗爹的奥斯卡打call的!)

乔·怀特本来是我很喜欢的导演,因为他的电影语言很风骚。《至暗时刻》里,他的那些胡里花哨的东西都不见了,痛心疾首。如果想感受一下可以看《赎罪》《安娜·卡列尼娜》

这是我的公众号「小雷同」,专注Twenty Something的日常与心事,偶尔写电影review。欢迎关注~

 3 ) 夸加里-奥德曼演技好时,我愿展开夸夸这些

《至暗时刻》讲的是二战期间,丘吉尔如何克服困难、异见,号召民众积极抗战的历史片段,时间上与《敦刻尔克》完美衔接。人人都在夸男主角加里-奥德曼演得好,“全身都是戏”、“教科书式”、“听力材料”、“奥斯卡稳拿”,可是摹仿喜怒哀乐、控制身体尤其脸部肌肉、恰当吐字……不过是一个实力演员,尤其是接受英国舞台剧反复训练的演员的基本功。如果单纯列这些点,谁并不比谁差多少。

加里-奥德曼最称道的地方在于,他对角色有着系统性的认知和构建,这来自于他对戏剧的领悟力和艺术修养。而且他的构建是成功的,他把自己缩小为零,并把角色以一贯之。

如果把情节称为政治人物形象的血肉,那么筋骨则有三个部分:一个是,出演政治人物,如何演好最关键的几场演说。如何调度身体,增强语言感染力,演讲间的细微情绪流露如何应和“来自现场的回击”,演讲开始和结束瞬间如何刻画人物内心的张弛。

第二个是,政治人物做出选择的时刻,选择分两种,一种是当下即时的,比如“我们需要把情况告诉人民吗”那段,丘吉尔盯着对方说不要。一种是重大历史拐点的抉择,算是高潮戏,表现他的坚毅、魄力、反复的自我怀疑、迷茫、痛苦、孤独。

演讲和抉择只能体现政治人物的魅力。

第三个也是最关键的是,如果摘除特定历史空间,他如何让我们相信他饰演的就是丘吉尔,而不是罗斯福、斯大林、铁托,要知道政治大拿都会煽动,都会抉择,都有魄力。这得益于加里对丘吉尔性格特点、行为习惯惟妙惟肖的摹仿、捕捉和精心演排,哪里找打火机,哪里喝酒,哪里“丘吉尔瞪”……这些琐碎细节构成人物的灵魂,包括他的情绪化、自言自语、与他人关系的疏淡,以及在字句细节上的较真。丘是唯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当我们看到他对用词反复琢磨的专注,听到他张口而来的诙谐段子传达出的乐观,就会意会到这是丘而不是别人。

也因此,夸赞男主演技好,不能忽视这本就是一出独角戏的剧本,给予他巨大的空间,还有优秀配角给戏,尤其来自戏剧演员斯蒂芬-迪兰饰演的哈利法克斯子爵,片中唯一对手。来自镜头对戏点的捕捉,化妆,剪辑,甚至摄影的烘托,于他也是一种成全。

工整的剧本其实无突出之处,国内影视剧表现毛爷爷也常常这般设置,(高瞻远瞩,演讲,被质疑,被边缘,反对有效,取得胜利。历史题材,不怕这样笼统的剧透。)正因此,表演对这部电影来说意义越发重要了。

电影除了表演以外,我觉得基本都相对普通,相对。但敦刻尔克前夕,英国在抗战还是和平谈判之间的抉择,是现代文明之光,没有不屈服于独裁和霸权的英国,就没有欧洲的现在、世界的现在。故强烈推荐观看。

如上是非常浅显的东西,是我拿到一个片子,去关注每个角色时必会想的基础步骤。我会基于这个步骤做出更深的解读和判断。在这里写出来,我只是为了讽刺那些信口开河、乱下定论、跟风、当你细问他却支支吾吾谈不出个所以然来的家伙。我们说空话说多了,大家互相抄袭,却不好好的去分析细节和样本,这样很不好。

 4 ) 英国的至暗时刻,丘吉尔一生的闪光时刻

任何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都应该首先,即使不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应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使用者,更别提曾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Winston Churchill,他或许是西方近代百年政治历史中最懂得运用语言的政治家。

而1953年,早已距离敦克尔刻撤退的关键时刻过去了有13年之久,在这对于丘吉尔的晚年来说极其漫长的13年、而对于英国战后历史来说又如同沧海一粟的13年,正是丘吉尔离开英国政坛,回到离群索居的自己的13年。丘吉尔的晚年,深陷抑郁症的困扰之中。英语里有一句谚语‘Churchill’s blackdog’指得正是让许多杰出的天才挥之不去的精神病痛,而即使失眠、吸烟、酗酒以及暴躁都是丘吉尔常年的旧友,他依然活到九十岁高龄,目睹了冷战世界的形成,目睹了英国把世界霸主的地位拱手让人。他应该嘴里一直骂骂咧咧,脑中闪过千言万语对付美国人、俄国人,仇视着上下议院里的庸才们浪费时间。他晚年的铁血演讲更为直接,或许是因为他早就已经知道自己无力回天,即使被当成战争贩子也无所谓了,所以只好用利刃般的言辞引起哪怕微波的涟漪。

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关于这位政治家苦闷的晚年,而是他人生最辉煌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丘吉尔熟悉人物传记、深谙英文历史,如果让他自己来撰写自己的一生,或许开篇就是这部电影中的时刻,因为这是他毕生政治事业的巅峰,虽然是英国乃至欧洲的至暗时刻,但却是他人生的闪光时刻。

除了故事里的英国人民、议会成员,丘吉尔如此强硬的战时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得到了国王的支持。虽然历史中,他们彼此都给对方带来了巨大的不愉快,但是最可贵的是他们从未被如电影中的哈利法所说的和平的“鸡汤”所误导。目睹了他的哥哥在战时放弃了自己的国家,乔治六世是明白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可以去加拿大的,虽然有些口吃,但他是非常勇敢的君主。法国人曾戏言说投降是为了保护巴黎的古建筑和卢浮宫的艺术品,这才是二战最大的一句鸡汤,来自据说最擅长革自己的命的国度。

1953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深知,投降是保不住‘Piccadily’的,只有守住到最后一条街巷的抵抗,所谓‘论持久战’哈哈哈哈,天下伟大的政治家不一定都是这么盘算的,但却都是这样呼唤的,毕竟,英国国王还没有蠢到那大英博物馆当挡箭牌。历史上,乔治因为二战每周和丘吉尔的午餐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疾病的困扰,战争结束后不久1952年去世,也就是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一年。如果他尚在的话,想到曾经丘吉尔用语言给他带来的种种压力,不知道他该是喜还是悲。

和平年代的名鸡汤就叫‘做最好的自己’,茶道花道文艺美好,其实不过每日三分钟自拍全部搞定,但是到了战争年代,全都毫无意义。理智的反面并非不理智,而是放任。在完美与缺憾中选择,看似毋庸置疑,实在困难重重,因为其实根本没有完美这一选项,从来都只是在不同的缺憾中选择解决的方法,目标才是首要,以及是否敢于承担利能否最终大于弊的责任,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最好的自己,只有至暗时刻仍然坚持下去的决心而已。至暗时刻,才能看得清仍然敢于发亮的星。好剧本、好演员、好历史、好人物、好故事。

 5 ) 历史转折中的丘吉尔

丘吉尔的领导是二战的转轭点,但其人本身也是历史进程的缩影

离开历史无法理解作为政治家的丘吉尔,但“历史”并不仅仅是大敌当前的“至暗时刻”。《至暗时刻》实际上描写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战后,西方世界天翻地覆的历史进程中的一卡摄影。这让他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主旋律献礼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堪称世界历史发展的断层线,布尔什维克革命、去殖民化,美帝国的崛起这些主导二十世纪的潮流都沿着这条断层线延伸开来。但是欧洲人自由帝国主义的世纪在十九世纪末就已经危机频现。抛开最终导致大战的地缘政治因素不谈,大英帝国本身内部的发展就预示着某些未来的迹象。

经历一系列选举改革后,代表世袭贵族和土地贵族的议会上院被剥夺了为数不多的对下院的抵抗力。英国的政治中心彻底转移到以普选为基础的民众院。虽然保守党(托利党)以及贵族政治世家仍然掌控政治主导权,但是自由党、工党的崛起预示着大众政治是英国的未来。大战的残酷让英国贵族阶级最优秀的年轻人灭绝,但也只是加速而不是改变了本来的历史进程。现代大众民主意味着国家需要整合民众的力量——需要倾听他们的声音、满足他们的需要、动员并组织无数无名的男男女女。

电影中提到丘吉尔曾经反出保守党,加入自由党,而他的自由党时期(1904-1924)恰好就是该党最后的辉煌时刻。带领英国走向大战胜利的劳合-乔治首相是自由党末代政治巨头,在他任内英国掀起了一波社会福利立法的高潮。丘吉尔在内政上和自由党一脉相承。1908年他推行了英国最早的最低工资标准,1924他主张开征高额继承税,这些政策都和十九世纪意义上的“保守主义”精神不同。所以在影片一开始,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才揶揄丘吉尔是工党(取代自由党成为保守党的对手)唯一能接受的大联合政府首相人选。

影片最后丘吉尔坐地铁接触“人民”,然后在下议院慷慨激昂,打败议和派阴谋的剧情设置被不少人说成庸俗和俗套。但放在历史背景来看,这其实恰好表现了两次大战之间时代精神的变迁。从纳粹德国到民主的美国,收音机和传媒机器的发展使得领导人可以绕过政治建制派直接对“民众”施加影响、从“人民之声”中汲取力量。希特勒的人民收音机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都是在大众政治的时代,利用最新政治手段拓宽政治可能性的边界——这和川普绕过建制派直接在推特上对“人民”发帖没什么本质区别。丘吉尔在保守党建制派中碰壁,转而寻求“人民”的支持,好事者自然可以简单指责为“民粹主义”,但这种肤浅的看法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历史地形变动,以及丘吉尔这样的伟大人物对政治脉搏的把握。虽然他接受的是维多利亚的教育,有着典型的维多利亚式贵族的履历,但他其实是埋葬维多利亚时代的合唱团中的一份子。丘吉尔仍然有着旧时代的品质,但却必须适应新时代的逻辑带领国家前进。他在“小事”(虽然加里波利绝不是什么寻常小事)上不断失败,但是在大事上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敏感和意志力。

由于希特勒作为大反派沦为背景板,戏剧冲突就只好围绕丘吉尔+英国人民vs张伯伦+哈利法克斯。为突出丘吉尔的抵抗意志和特殊品质,影片不得不过度丑化张伯伦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他和哈利法克斯历数丘吉尔“罪状”时提到的挪威远征,就是张伯伦战时内阁为了对抗纳粹入侵挪威而派遣盟军的战役。和丘吉尔比起来,张伯伦其实更坚守欧洲和英国传统的政治规范和思维模式。根据A.J.P.泰勒富有争议的说法,慕尼黑协定放在19世纪的政治话语里其实稀松平常。哪次外交成果不是强权之间的私相授受?哪些谈判不是闭门的讨价还价?哪些和平靠的不是政治精英们 精明的算计、理性的自利、谨慎的克制?但是大战已经彻底埋葬了旧世纪的外交准则,民族自决和公开外交让“替别国做决定”不再能摆得上台面。最重要的是,希特勒不是十九世纪的政治家。驱动他的不是理性的国家利益和政治算计,而是不计代价的狂热和仇恨。张伯伦本希望在德奥合并与吞并苏德台之后希特勒可以绅士地见好就收,但希特勒却得寸进尺进攻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被骗的张伯伦倍感愤怒,宣布英法会武装保卫波兰,并开始英国的战争准备。在低地国家沦陷,哈利法克斯主张和谈的关键时刻,张伯伦实际上站在坚决抵抗的一边,帮助丘吉尔稳住了战线。电影里的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讲求“逻辑”和“理智”,却没有意识到这套推理所依托的整个结构已经不复存在。张伯伦的世界是君子协定和势力均衡的世界,而丘吉尔却理解他看不到的新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寇松、俾斯麦这样的绅士的家园;而是意识形态家、理想主义者的乐土。你要么成为民主斗士,要么沦为希特勒之流疯子的牺牲品。

丘吉尔不止看穿了希特勒,他也看穿了斯大林,看穿了罗斯福,看穿了新世界的游戏规则。所以他能放下自己对布尔什维克的彻骨仇恨,在二战期间和斯大林通力合作,他也能放下大英帝国的体面,把统治世界的钥匙交给新大陆的守望者。正如他在演讲中提到的

我们将战斗到底……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6 ) 这个老胖子抽烟酗酒爱裸奔,可他却用V字手拯救了世界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

1939年9月3日,英法两国迫于利益问题,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宣而不战。

百度百科对“绥靖政策”的解释

27天后,波兰全面沦陷。

纳粹德国势如破竹,1天拿下丹麦、23天攻陷挪威、5天搞定荷兰、18天收服比利时……

在人们被迅猛凌厉的“闪电战”震惊时,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却躲在全长390公里的马奇诺防线背后,得意洋洋地以为希特勒这个小瘪三,根本不可能突破固若金汤的防线。

马奇诺防线的工作原理图

但天性烂漫的法国佬没想到,德国人太TM狡猾:

他们居然在1940年5月越过防线左翼,从后方进抵马奇诺,迫使驻守在此的40万英法联军,紧急撤退到敦刻尔克。

这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敦刻尔克》里,通过海上、陆地和空中三个维度,全景展示英法联军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时,仓惶撤退的情形。

相信看过此片的观众都会有一个疑惑:

40万英法士兵在海滩上挣扎求生时,那些大人物都干什么去了?

——这就是《至暗时刻》,要说的事情。

英国的大人物在干什么呢?

忙着窝里斗!

1940年5月8日,“在野党”工党,在“党魁”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带领下,在上议院“攻击”一直以来对德国主张“绥靖政策”的张伯伦,胁迫他辞去“首相”一职,另选贤能,否则工党拒绝与执政的保守党合作。

这是两党之间的“窝里斗”。

被逼下台的张伯伦

以张伯伦为主席的保守党内,觉得应该随便选出一个人,比如66岁的老胖子丘吉尔,丢出去当靶子。这样既可以堵住工党的嘴,又能继续执行“绥靖政策”,跟希特勒进行和平谈判。

这是保守党内的“窝里斗”。

丘吉尔的政敌,保守党内竭力主张和谈的哈利·法克斯子爵

为什么非得是丘吉尔呢?

因为他名声不好,在内阁里毫无威望,没有人会听他指挥。

我们现在说丘吉尔,都说他是在“二战”中拯救了全世界的伟人(之一)。但在他出任首相之前,这哥们就是同僚眼里彻底的loser:

老爸得梅毒死的,老妈也是个情夫很多的风流货;

他本人则在保守党和自由党之间,来回切换自己的党籍,成了大家都不待见的“墙头草”;

更要命的是,他的政绩一塌糊涂。

尤其“一战”中由他指挥的“加里波利之战”,英军一次性损失士兵2万余人——这成了他在英国政坛上最大的丑闻。

加里波利之战时的英军,和他们倒在战壕里的坦克

另外,丘吉尔被推出来当靶子,“德国疯子”希特勒也帮了不少忙。

1939年夏天,丘吉尔在报纸上声称:

“德国纳粹代表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邪教组织’。”

这话传到希特勒耳朵里,有着奇特小胡子的他发飙了,直接在广播开骂,说丘吉尔是“肮脏的骗子”、“臃肿的肥猪”。

大家都知道,德国口音本来就很劲道,再加上希特勒演讲时的亢奋,立刻就抬高了丘吉尔在英国人民中的声望。

这个时候推选丘吉尔出任首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政府承受的舆论压力。

也就是说,丘吉尔不过是执政的保守党和在野的工党相互妥协的结果。

他们只是想把他当成摆设,堵住民众的悠悠之口。然后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希望能通过墨索里尼这个中间人,跟希特勒商量和谈的事情。

于是就有了电影里的这一幕:

1940年5月11日,丘吉尔任职第二天,在上议院发表演讲,决定与德国纳粹抗争到底。但张伯伦用手帕,示意保守党沉默不语;至于工党,他们也对跟德国开战心里没底,所以也默不作声。

对于傀儡和摆设的身份,丘吉尔心知肚明。对于自己的不受待见,丘吉尔也心知肚明。对于以前丢人的政绩,丘吉尔更心知肚明。

但这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怎样才能让英国,免遭德国荼毒。

也正是在这里,《至暗时刻》展示了伟人何以成为伟人的过程。

首先,他是盲目且愤怒的。

面对德国“闪电战”,法国大溃败,和被困在敦刻尔克的40万大军,他既不完全清楚危机的严重程度,又不了解英国民众的具体态度,而是抱持着对希特勒的愤怒,一腔热血地自说自话:英国要对纳粹德国抗战到底!

但具体怎么抗战,英国要付出多大代价,后果会怎样,他完全不清楚。

这种盲目,还表现在他会见法国代表时,希望法国人能打起精神顽强抵抗——他似乎没意识到,法国士兵已经和英国士兵搅在一起,被围困在敦刻尔克,军心涣散到毫无斗志了。

这也是法国代表坐车离开时,骂丘吉尔是神经病的原因。

很快,他就吃到盲目导致的恶果:他让被困在加莱的4000英军,牵制正往敦刻尔克集结的德军,导致4000英军不到一天就全体阵亡、无一幸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政府内阁成员,尤其是保守党主席张伯伦,和被丘吉尔选为内阁成员的政敌哈利·法克斯子爵,同时以辞职为名,威胁丘吉尔同意他们与德国和平谈判的主张。

加莱战场失利,联军被困敦刻尔克,以及内阁成员前赴后继的“逼宫”,让本就孤军奋战的丘吉尔,陷入了绝望的处境里。

这时的丘吉尔,既怂又脆弱。

跟内阁开会前,他会趴在门缝上偷看,然后深呼吸让自己别紧张;

被内阁成员怼了好几次后,他开始自我封闭,或是躲在厕所里抽烟,或是坐在地下室里关掉灯。

甚至他本来就有的怪癖,因为焦躁不安变得更变本加厉:

没完没了地喝酒、抽雪茄、喃喃自语着骂希特勒是下等杂种,甚至不顾及女秘书在场,光着身子在屋里走来走去……

他害怕做决定,甚至想通过寻找外援来帮自己脱离困境。

他偷偷摸摸地给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打电话,以近乎哀求的口吻,希望美国能出动军舰和飞机,把困在敦刻尔克的英军撤出来(富兰克林以1937年的《中立法案》婉拒了他)。

这时的丘吉尔,跟遇到挫折的我们一样:

怕见人、怕说话、怕负责任,幻想着有股神力从天而降拯救自己,或是自怨自艾、神神叨叨,甚至面对否定他的内阁成员敢怒不敢言,觉得别人的指责可能是对的,或许跟希特勒和平谈判,就是他身为首相的一部分职责。

此时的他脆弱时得像个孩子,万念俱灰、孤独绝望,索性就扑倒在妻子克莱门汀的怀里,哭泣、撒娇……

看着丘吉尔腹背受敌、孤立无援,连不喜欢他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都觉得心疼了。

乔治六世为什么也不喜欢丘吉尔?

看看“脸叔”科林·费斯勇夺奥斯卡最佳男主的《国王的演讲》就知道了:这个说话结巴的国王,是被包括丘吉尔在内的人逼上台的——

因为丘吉尔等人同意他哥哥爱德华公爵,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提出的退位要求,于是就有了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乔治六世国王。

在《至暗时刻》里,这位一激动就口吃的国王,是怎么帮丘吉尔振作起来的呢?

他在地下室里找到丘吉尔,用丘吉尔常用的“精神胜利法”鼓舞他:让他把自己对局势深刻的分析,对英国民众和纳粹德国的了解,以决绝的态度讲出来。

让被鼓舞的民意来做决定,而不是一个人抗下全世界。

受乔治六世鼓舞的丘吉尔,变得刚毅而果敢。

他不但拒绝出席吵着要和谈的内阁会议,连上议院都懒得去,而是直接去更能代表英国普通老百姓心声的下议院,询问他们对纳粹德国的态度。

他在地铁上遇到的永不妥协的伦敦市民,和坚决不同意和谈的下议院代表,极大地鼓舞了丘吉尔抗争到底的信念和决心。

这时他才明白:自己并非孤立无援,而是一直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所以他才底气十足地到内阁,置那些斥责他要把英国毁于一旦的反对派于不顾,坚决要号召全国人民同仇敌抗,同纳粹德国抗战到底。

于是就有了电影里最激动人心的一幕: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著名演讲。

“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我们就无法生存。”

丘吉尔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获得了英国民众要对希特勒抗战到底的支持。

丘吉尔演讲后,下议院代表们欢欣鼓舞的场景

由此来看,《至暗时刻》不是那种采用流水账式的传记片。

电影更在乎的,是要还原这位被后人当成伟人的丘吉尔,在当时腹背受敌、孤立无援时的盲目、愤怒、绝望和脆弱。

没有人天生就是伟大的。

也没有人天生就能战胜一切。

丘吉尔也是如此——从最开始的“盲目且愤怒”,到后来的“既怂且脆弱”,和最后的“刚毅而果敢”,我们感受到到丘吉尔脆弱、孤独和恐惧的一面。

把这种复杂性有层次地传递给观众心的,是被粉丝送昵称“狗爹”的加里·奥德曼

曾一起合作过《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娜塔莉·波特曼,在2012年奥斯卡上为最佳男主颁奖时,看着因《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被提名的加里·奥德曼惊叹道:

“天哪,真不敢相信,这居然是你第一次提名奥斯卡!”

《这个杀手不太冷》时期的加里·奥德曼和娜塔莉·波特曼

很多人可能都没注意到,这位演技精湛的英国演员,尽管塑造过很多形象和角色,其中也有很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我们却没注意到,其实奥德曼只被提名过一次奥斯卡。

猜猜看,这些是加里·奥德曼在哪些电影里的形象

“狗爹”这次剑指奥斯卡,为了丘吉尔投入大量精力和心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每天我都是最早来片场最迟走,有时凌晨两点就到了,等其它工作人员和演员开始彩排时我已经是‘丘吉尔’了,导演三个月里就没见过我‘本人’——而那个‘丘吉尔’的妆容,前前后后大约花了200多个小时。”

开拍前,他阅读了大量丘吉尔的传记,拜访了丘吉尔的故居,还采访了丘吉尔依旧健在的家人。

为了完美还原丘吉尔的声音,“狗爹”甚至请来一位歌剧演唱家,来指导自己的说话的声调——上妆之后的“狗爹”,气场强大到什么程度?

剧组人说:只要他上妆后出现在片场,我们不自觉就严肃了,甚至会背靠墙壁立正

(左):丘吉尔本人;(右):加里·奥德曼饰演的丘吉尔

这气场,就跟他霸道、粗鲁又无礼地申斥一直主张和谈的哈利·法克斯子爵一样震撼:

“当我打断你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不要打断我?!”

也正是加里·奥德曼这种强大的气场,以及他对丘吉尔脆弱、孤独、无助状态的完美拿捏,才让观众在两个多小时的会议和辩论环节,没有感到枯燥乏味。

看看电影里:多年抽雪茄导致的沙哑嗓音,时常饮酒带来的微醺语调,因年事已高嘴角经常流出的口水,演讲时抑扬顿挫的话剧感,以及愤怒争辩时拍桌子砸板凳的霸道……

还有什么比看国际演员这样飚戏更爽的?

2018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多半会是加里·奥德曼的囊中之物了。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短评

丹尼尔戴刘易斯息影了,加里奥德曼的时代来临了。杰作。#TIFF2017

8分钟前
  • PureSucker
  • 力荐

Gary终于成了oldman

9分钟前
  • Chloe
  • 力荐

置于黑暗空间独自明亮的电梯间/房间勾勒出无可名状的孤独感,俯拍视角的上升镜头传达出无路可退的决绝,选题切口和光影氛围一骑绝尘。如何营造无声的压力,如何表现厚积薄发如岩浆一般喷涌而出的力量感,如何用剧情节奏调动观众的情绪,这部电影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13分钟前
  • 露苑
  • 力荐

夜晚乔六推开了邱团长的房门。“还没睡么”“首长,俺睡不着啊,作战动员做了,同志们思想不统一,还有些抵触情绪”乔拍拍他的肩膀,“老邱,尽管放手去干,我和组织信任你。另外别忘了咱的制胜法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一定会给你答案的!”皎洁的月光下,邱的眼中闪过湿润的光……

15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我很喜欢结尾,结束在最高潮的一刻,至暗之后、破晓之前,不留多余的陈述总结。

19分钟前
  • eastenluis
  • 力荐

这部和诺兰的《敦刻尔克》算是事件的side-A和side-B,比较起来还是乔赖特赢了。他电影音乐和摄影一直很棒,打字机音效视效贯穿了好几部,战争场面也一向很诗意,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剧本太中规中矩,太主旋律,没有挖更深的东西。预定奥斯卡的最佳男主和摄影。

23分钟前
  • 张大水
  • 力荐

邱吉尔真横,在特殊的历史时刻做出了也许影响整个人类发展进程的决定。

25分钟前
  • 张春[阿卡纳]
  • 力荐

真的男人从不回头看鼓掌。

28分钟前
  • 小海
  • 力荐

也太可爱了吧这个丘吉尔。应该搞一个国王的演讲+至暗时刻+敦刻尔克连映套餐,简直太连贯了嘛!

29分钟前
  • Tadashi
  • 推荐

看完内心涨满正能量,随即又转为黯淡。外部的敌人早点晚点总是有办法打败的,内部的敌人要难对付百倍。只能在意念中与之作战,在梦乡中与之作战,在幻觉中与之作战,在网上匿名与之作战,指桑骂槐与之作战,借古讽今与之作战……终无损其一根寒毛,更解不开自己身上的镣铐。

32分钟前
  • 胡小猴
  • 力荐

国王的演讲 赎罪 敦刻尔克 至暗时刻这4部可以连连看了!

37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四星半。从他出现第一个镜头开始,Garry Oldman消失了,Winston Churchill复活了。Joe Wright以极其古典而不花哨的方式,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不被建制派同僚所认同,但最终在平民中找到力量的伟大领袖。这片真的太适合与Dunkirk作双片连映了

4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第9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加里·奥德曼!

41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在习惯了那么多廉价奖项之后一巴掌告诉你什么才是影帝级的表演 拜托奥斯卡今年拎拎清

42分钟前
  • Line
  • 推荐

7分,加里·奥尔曼的表演就是,我从头到尾,都没法把这个角色跟加里·奥德曼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奥德曼,这就是丘吉尔,太厉害。整体就是个正常发挥的奥斯卡式传记片,乔·赖特电影的摄影仍然很老道,摄影非常至暗时刻。该燃的时候也很燃,结尾有点热血感。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与国王的演讲、敦刻尔克、赎罪可组成英伦二战风云麻将桌,贯穿各个阶层、视角和情愫。在故事毫无新意的前提下,我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我太喜欢充满个性的英雄了,太喜欢充满气魄的奋力一搏,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故事刚刚开始,我已经激动不已。从丘吉尔的视角,他从婴儿时代就在渴望的位置,在至暗的时刻到来,他毫无惧色唯独担心时间太少,这个承受着千钧重担的老酒鬼,在接下来的五年,从孤军奋战,到无奈颓丧,到感染了他的妻子、国王、民众、议会全部都站在他的身旁,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我也真诚地希望这样冲破至暗寻找光明的时刻可以兑现在每个人身上。

48分钟前
  • Mirorio
  • 力荐

“He mobiliz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sent it into battle.”台词秒绝配得上原始素材。Oldman请得奖。片中领袖坚持要告诉人民unvarnished truth,一个恍惚不知道谁才真的活在darkest hour。

53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这样绝不和独裁者搞绥靖的西方政治家现在都去哪儿了?

58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我已经看到石头姐给狗爹颁小金人的画面了

60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我觉得这几部片子和剧完全就是一个系列:至暗时刻、敦刻尔克、国王的演讲、王冠……

1小时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