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高跟鞋

爱情片西班牙,法国1991

主演:维多利亚·阿夫里尔  玛丽萨·帕雷德斯  米盖尔·波塞  安娜·莉莎兰  Mayrata O'Wisiedo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播放地址

 剧照

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2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3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4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5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6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3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4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5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6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7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8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9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1:51

详细剧情

在蕾贝嘉(维多利亚·阿布里尔 Victoria Abril饰)的童年时期,作为当红歌手的母亲(玛丽莎·佩雷德斯 Marisa Paredes饰)就为了事业而远走他乡,抛下女儿独自长大。蕾贝嘉一直想挽留母亲在身边,不惜间接害死继父,这一切都是枉然。   母亲的光彩太耀眼,蕾贝嘉尽其一生去模仿追赶,想要成为母亲那样的人;同时,母亲的无情和永远无法超越的高度,却令蕾贝嘉对她充满妒和恨。她当上了新闻主播,嫁给了母亲的旧情人,力图让自己变得强大。但是母亲回来后,和蕾贝嘉的丈夫爱火重生,这让蕾贝嘉非常生气。她一怒之下把丈夫杀死,并坦诚了自己的罪行。   蕾贝嘉入狱后,母亲反省自己和女儿的关系为何变成这样。她要赎罪,要把正当盛年的女儿从监狱里救出来,让蕾贝嘉继续寻找幸福的归宿。

 长篇影评

 1 ) 阿莫多瓦作品《情迷高跟鞋》观后座谈会纪要

阿莫多瓦作品《情迷高跟鞋》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2年10月20日(星期六)上午10:55-11:1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阿莫多瓦作品《情迷高跟鞋》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马以乐、金爱武、李春华、袁康、武蔚(观影者:陈杏生、何吉、姬伯庆、方永根、蔡智云、张云、吴疆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武蔚

女主角蕾贝嘉在全片中等于是先后间接、直接地杀了两个大男人
范达明:《情迷高跟鞋》是阿莫多瓦1991年导演的片子,和上一次看的片子《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在风格上有一致的地方。本片这个女主角——电视台的女主播蕾贝嘉,实际上还在她是小女孩时候就是个很有心计的、心很狠的那种孩子,与通常的天真活泼的那种孩子不一样,她甚至通过偷偷把继父的药瓶换掉,导致了他车祸的死亡。在全片中,她等于是先后间接、直接地杀了两个大男人:一个是她的继父,一个是她母亲的情人也最终是成为她丈夫的男人。而他俩都是与她母亲有密切感情关系的男人。

片子里最大的悬疑点其实是那个法官
马以乐:这电影的情节还是蛮曲折的。人到底是她自己杀的,她妈妈杀的,还是外边人杀的,我们先是搞不清楚,到最后结论才下来。片子里最大的悬疑点其实是那个法官,法官对整个事情都清楚。法官想救她,也喜欢她,法官其实是当事人,他只是在想怎么帮她,怎么救她。结果,我们还知道这个法官就是那个人妖,这都是出乎观众意料的。
范达明:法官多明尼可以说是个“三栖人”,除了职业为法官,有时又成为“人妖”勒达尔,吸引了想念母亲的蕾贝嘉,因为“人妖”在秀场专门模仿她母亲的演唱风格——后者因想念远去墨西哥的母亲,就常去罗莎秀场看“人妖”演唱;此外,法官作为警方的眼线又扮演了穿红皮夹克的雨果,成为在监狱做女义工的葆拉的未婚夫。影片实际上是赋予了法官这个角色以某种超现实的、令人有点不可思议的功能。

影片的戏剧转折与最大的奇异有两点,并且都表现为角色的转换
范达明:影片的戏剧转折与最大的奇异有两点,并且都表现为角色的转换。一个是女主播蕾贝嘉在自己的直播节目中直接承认是自己杀了自己的丈夫——由原本是媒体新闻的客观陈述者转换为面对全社会的凶案自首者。一个是法官如同全知的神那样竟然对于蕾贝嘉与人妖单独在后台化妆间的全部活动包括性活动了然于心——原来人妖就是法官装扮的。这里,我们或许会问,究竟人妖与法官原本就是同一个人,还是法官仅仅是偶然去装扮了人妖——影片在这点上似会让观众产生一些疑惑。当然,至少蕾贝嘉那天晚上到后台去所遇到的那个人妖,正是法官本人。
武蔚:应该法官与人妖始终就是那一个人。

母女之间压抑的爱与矛盾的恨,以及女儿对母亲的爱与恨及其转化
金爱武:最后女儿被释放了,慢慢自己调解出这个事情的结果,是妈妈对女儿的爱导致妈妈去那样做——母女之间的爱,以前的种种,使妈妈为解救女儿,也为了“赎罪”而来承担这个杀人的结果。最后大家的感情通过沟通舒畅了,以前是那种压抑的爱,矛盾的恨,最后恨没有了,只有爱。
范达明:影片的基本戏剧冲突,主要是围绕着母女关系的爱恨情仇构成的,母女之间的感情其实是很深的。但在影片最终也让我们看到,当母女的紧张关系完全释然之时,也是女儿永远失去母亲之日,这是异常悲凉的。

阿莫多瓦的片子关注亲情比较多,并和许多边缘的元素有趣地结合起来
李春华:我看过阿莫多瓦的几个片子,他关注亲情比较多,但是他的亲情和许多边缘的元素,就像把人妖这种元素很有趣地结合起来。之前有看过一个《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就是亲情多一点,我很喜欢他电影里面的类似歌剧的形式的运用。在另一部片子《对她说》里面,有一段默片,非常棒,我很喜欢。
范达明:你刚才讲的几部片子,我们都还会放,下个月还有他的4部片子。

影片的颜色、音乐与基调
朱未帆:原来《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也是阿莫多瓦拍的啊,这两部片子中的风格是比较一致的,里面突显出来的是颜色的冲击——红色,红色的高跟鞋,红色的衣服,像血一样的红色。还有片子里西班牙式的音乐。音乐有两种:一种是比较怀旧的回忆性的音乐、背景音乐,有比较浓厚的音色;一种是监狱里跳舞时的音乐,是整个影片中基调比较扬起来的音乐。虽然电影的主色调是红色,但整部电影的情感基调还是阴郁的。

母亲作为当红歌星魅力无穷,却绝不能由谁来单独占有
范达明:这部片子里的母亲作为当红歌星与《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里女主人公佩帕一样,都是演艺圈里有很大社会影响力的明星人物,她们本人都魅力无穷。影片事实上也反复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一是女儿蕾贝嘉,她对母亲是尽其一生去模仿追赶,一心想要成为像母亲那样的人;二是即使已经娶到了母亲的女儿的人(母亲的旧情人),一旦再次见到母亲后其旧情也还会“死灰复燃”;三是人妖所进行的秀场表演,也完全就是对于母亲的全部举止与演唱风格的模仿。
影片潜在地似乎还向我们表明了这样一种认识关系:母亲如此魅力无穷,如神一般,因此只能作为大众情人为大众所共同欣赏,而绝不能由谁来单独占有(至少在女儿蕾贝嘉心目中就是这样),否则给他带来的就必定是死亡。对此,似乎只有法官真正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法官也迷恋母亲,不过是适可而止,最多是男扮女装(异装癖地)以“人妖”的形象去模仿母亲,或者是仅仅达到占有母亲的女儿就可以了。影片中我们看到,法官通过变身人妖实现了对母亲的成功模仿,不仅相安无事,自己也出了名(当然是人妖的名)。相反,母亲的丈夫与情人(蕾贝嘉的继父与蕾贝嘉的丈夫)都因占有了母亲而死于非命;蕾贝嘉自己也一样——她想追赶母亲却由于自己天性不足(例如身材矮小等),永远无法达到母亲的气质与艺术高度,这不仅令她心中充满妒和恨,还成了杀人凶犯,毁了自己的前程。

影片关注视角是在人际关系尤其是母女关系中情感与道德因素的一面
范达明:影片的结局是:杀夫嫌疑人蕾贝嘉因怀有身孕而被保释出狱,法官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就是蕾贝嘉所怀新生命的父亲,他还要向蕾贝嘉求婚);与此同时,母亲在心脏病发作濒临死亡前,因对女儿的成长有负罪感而诚心地替女儿承担起了杀人的罪责。阿莫多瓦的影片显然把其关注视角放在人际关系尤其是影片特定的母女关系的情感与道德因素的一面。如果说在现实社会层面,常理中应是“法律高于一切”或“法大于情”的话,那么在影片的这个艺术故事中,这种关系则是被颠倒过来的。

2012年10月31整理,11月2日补充(纪要最后两节系会后笔谈)

 2 ) 《情迷高跟鞋》影评

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在本片中用丰富的色彩和场面调度讲述了一个女儿以母亲为偶像并不断追逐的故事。阿莫多瓦从女性视角出发,展现了女性的情欲、欲望、女性之间、母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涉及异装癖、人妖元素,仍旧展现了富有特色的导演风格。


一、主题

在阿莫多瓦作品《黑暗的习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我为什么命该如此》等作品中,母亲、女性的形象始终是他关注并探索的话题。本片的题材和阿莫多瓦其他的作品一样,都涉及了女性题材。丽贝卡作为影片的主角,故事从她的视角出发,跨越时间与空间讲述了丽贝卡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母亲在片中是位高权重的代表,她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女儿是低下卑微的代表,只是碌碌无为的新闻播报员。丽贝卡无论是从自己女儿的身份出发还是从下等阶级身份出发,都是一直在追逐母亲的道路上。丽贝卡渴望和母亲一样获得成功获得瞩目,却屡屡受挫。丽贝卡和母亲的见识与思维截然不同,这也是她频频受挫的原因。导演在画面上通过场面调度和美术设计对母女二人的性格特点、人物关系进行了暗示和象征,巧妙的构图与色彩深化了母亲与女性地位的主题。


二、摄影机调度

从构图方面看,常使用双人镜头构建丽贝卡和母亲的关系。例如在丽贝卡儿时是母女二人的双人镜头,此时母亲在左丽贝卡在右,母亲在画面的所占比例略大,权重也大。在母亲成名回国取行李这场戏中,母亲先在画面中占据主体地位,摄影机以母亲为中心逐渐推进从而带出从后景入场的丽贝卡。母女拥抱后这个中景二人间隔较大,象征着阔别多年而产生了生疏与隔阂。导演随后利用助理的入画把三人关系拉拢,但此时母亲位于三角形构图的中心,暗示了稳定的地位。同样的三角形构图在三人看海报时也曾出现。丽贝卡出狱与母亲相见时,母亲站在高处,丽贝卡站在低处,在视觉上展现了母亲处于强势,丽贝卡处于弱势。随着母女对话的深入,母亲充满歉意的台词流露,母亲的调度也从高处走下来和丽贝卡平齐,最后二人坐在相同高度的长椅上,暗示了关系的趋于平等和缓和。

此外,在打破丽贝卡和母亲的和谐关系时常分别使用单人镜头并放大主体突出矛盾。母女在机场因记者问题产生分歧时以对方为前景进行了单人脸部特写,值得注意的是丽贝卡作为前景时比例较小,母亲作为前景时比例较大,象征着母亲的强势。在母女二人乘车发生争执时也使用了单纯的单人脸部特写,即使如此,母亲的画面比例仍旧大于丽贝卡,再次强调了母亲的权力。

从摄影机运动方面看,以摇和推拉为主的运镜方式灵活展现了人物关系。在运动镜头中,如果母亲在本场景出现,那么镜头常以母亲为中心进行运动。除了之前提到的两个三角形构图之外,在母亲和丽贝卡丈夫共进晚餐这场戏中也是以母亲为中心进行镜头运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心从丽贝卡和母亲在法庭大吵这场戏开始,镜头就变成了以丽贝卡为中心的运动,这暗示了丽贝卡在母亲面前地位的提升、母女差距逐渐变小。在此之后的救护车对话、临终遗言,母亲始终是躺位,丽贝卡始终是坐位,象征了母亲地位的逐渐陨落和丽贝卡地位的逐渐提升。


三、色彩运用

在置景方面无论是资产阶级之家还是酒吧舞厅都充分展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班牙风情。在人物的服化道方面,不同颜色的运用对人物刻画起到有效作用。黄色代表了希望、光辉、功名,在影片前半段丽贝卡和母亲之间存在隔阂时丽贝卡的主要色彩为黄色,在本片中主要象征着丽贝卡对母亲成就的渴望。而母亲的主色彩为红色,象征着热情、幸福、女性权力。例如在母亲准备离开祖国时身后的靠枕为红色,而少儿丽贝卡头戴黄色装饰。从此时起,丽贝卡对于母亲的追逐逐渐生长。再如母女二人在机场重逢时,母亲身穿红色套装,而丽贝卡身穿白色上衣,显示了丽贝卡的边缘化,突出了母亲的地位。母女二人在海报前对话时,母亲背景为红色海报,丽贝卡背景为黄色花朵,因此也象征了各自的心理。直至母女二人在法庭争吵过后,母亲的衣着颜色逐渐变暗,变为黑色、灰色,而丽贝卡的衣着颜色逐渐变得鲜艳,变为粉红色、红色。在影片结局时身穿白色睡衣的母亲安然去世,身穿粉红色衣服的丽贝卡在她身上依偎,暗示了母女地位的变化。


四、隐喻与象征

在片中出现了许多带有隐喻色彩的物品或者符号。最主要的富有象征性的物品便是高跟鞋。母亲和高跟鞋常常同时出现,由此高跟鞋代表了地位、权利,而丽贝卡也在穿高跟鞋的过程中追随母亲的步伐,但是屡屡失败。比如在丽贝卡和莱塔尔在更衣室时说自己穿着高跟鞋会摔倒,就暗示了丽贝卡从心底的自卑。片中对于性别暗示也很常见。开场丽贝卡的倒影与窗外的树干相叠,而树木的圆形形状象征着女性,暗示了母亲在丽贝卡心中不可撼动的地位。而与之相对的是手枪的出现。丽贝卡丈夫决定一同前去表演秀时佩戴了手枪,随后也有许多手枪的镜头,暗示了男性与暴力。当丽贝卡枪杀丈夫、出狱回到家后翻出手枪的行为都是为了打破阶级差距、掌握话语权的斗争。其他关于性符号的表现更清楚地诠释了导演对于情欲、性别之间的探讨,比如落地破碎的红色星星盘子充满了性暗示,配合激情戏阐释了丽贝卡作为女人的欲望。


五、结语

导演借助“高跟鞋”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斥着欲望的世界,不完美的女性形象构筑起女性敏锐而坚韧的内心世界。影片中母女二人从对峙到和解,流动的亲情让人感动。极具现代感的画面、随心所欲的色彩与电影中离奇混乱的情节和离经叛道的人物相得益彰,从女性潜意识层面表达女性的身体、情欲和性别诉求,展示女性深层诉求上的空缺。

 3 ) 《高跟鞋》的欲望

   阿尔莫多瓦这部代表作如雷贯耳,好不容易才买到,译作《情迷高跟鞋》,不如“高跟鞋”直白简单。
    再一次证实了我和阿尔莫多瓦的心心相印,我不得不喜欢他的电影。近来一直沉不下心来观看电影,但是当拉丁咏叹调响起,艳丽的大红色浮现,我完全进入了西班牙的时空。
    我设想过一千个高跟鞋的故事,怎么也没算到他描述的是母女感情。当蕾贝卡孩子时必须听到母亲“咔、咔”的高跟鞋响起才能入睡,她如此依赖母亲,但身为明星的贝基却时常忽略女儿,甚至在答应和她共同生活后独自去了墨西哥。一分离便是长长的二十年。待到母女相见,贝基对女儿涌起万千柔情,她想补偿亏欠的母爱。但面对昔日情人的女婿,她显然无法平静。怪异的三角恋注定了悲剧的结局。蕾贝卡并不爱丈夫,她仅仅是为了证明她可以取得和母亲一样的成就而选择抢夺母亲的情人;当母亲再度出现并且与自己的丈夫旧情复燃时,蕾贝卡的不堪也是可想而知的。她杀了丈夫然后自首,都是对母亲的报复,无关乎爱情。
里面的爱情只有多明尼哥警官对蕾贝卡的爱。又是易装癖,阿尔莫多瓦始终撇不下这些边缘人群。多明尼哥化妆成俱乐部的舞女时爱上了蕾贝卡,两人在化妆间的激情戏无疑是阿尔莫多瓦设置的迷宫,它为影片增加了极大的娱乐成分,但也是谋杀案的一条隐线。阿尔莫多瓦的影片总是极尽娱乐,谋杀、爱情、同性恋、易装癖、明星崇拜,很好莱坞的元素却掩盖不了他社会学的犀利眼光和满腔的温柔情感。
    他的影片决不仅仅是故事吸引人,尽管他的故事的确离奇充满玄机,但作为一部电影的其他元素无一不令人着迷。音乐统统采用拉丁咏叹、吉他和多明尼戈舞曲,西班牙民族特色浓重;演员可塑性极强,适合千变万化的造型;美工永远是大红墨绿的暖色调,和简约的家具,极其刺激感官。
    有一个情节处理令我感慨。蕾贝卡自首后和母亲的第一次见面,她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对贝基的复杂感情,用了《秋天奏鸣曲》来做比喻。本来阿尔莫多瓦完全可以用他自己的生活来比较,直接引用就行,一样生动深刻。但他用了伯格曼这部描述母女紧张的经典影片。我不会硬生生说是向大师致敬,或许他只是认为《秋天奏鸣曲》确实太贴切完美了。一直很迷恋于探讨母女的话题,加上最爱的伯格曼,对这一情节我牢牢记住了。
母女既是朋友也是敌人,她们互相模仿互相嫉妒,她们可以亲密无间,但更有可能暗自较劲。假如有一儿一女,母亲一般更喜欢儿子,为什么呢?异性相吸适用于任一场合吗?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但我能确定母女的感情是有分水岭的,在女儿结婚生子之前对母亲的确怀有敌意,当自己也成为母亲后却能关系180度大转变。这种敌意来自于被他人类比,人们总会将同类作比较,由于女儿在未成年时总不自觉模仿母亲,于是她往往比不过母亲,于是自我否定之后就是对母亲的暗暗排斥。她开始希望自己独一无二,开始拒绝母亲意识的渗透。等到自己成为母亲,经历过孕育的神圣,她不自觉会将自己和母亲归为一国,那么感情自然加深了,关系也随之扭转。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说到:“女人在轮到自己作母亲时,在某种程度上,她便会取代她自己的母亲:这意味着彻底解放。”从此作为对等的独立的人格出现在母亲面前,而之前她或许都一直在母亲的束缚之下。


    附:阿尔莫多瓦的影片
    《贝比、卢西、鲍姆及其他女孩》,1980;
    《激情的迷宫》,1982;
    《黑暗的习惯》,1983;
    《我为什么命该如此》,1984;
    《斗牛士》,1985;
    《欲望的规条》,1986,里约热内卢电影、电视、录象节最佳导演奖、洛杉矶电影节新人奖;
    《神经濒于崩溃的女人》,1987,获欧洲电影节青年导演奖,1989年北美票房总收入最高、也是西班牙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影片;
    《捆着我,绑着我!》,1989;
    《高跟鞋》,1991;
    《姬卡》,1993;
    《我的秘密之花》,1995;
    《鲜活的肉体》,1997,入围该年度戛纳最佳影片以及英、美当年十大最受欢迎影片;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戛纳最佳导演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大奖、欧洲电影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对她说》,2001。

 4 ) 肮脏的纯洁

【】里为电影情节概述,无兴趣者请跳过。。。。。
        

        浓烈的色彩,夸张的服装,突兀的歌舞和马德里大街的繁荣与败落,还有那连珠炮似的西班牙口音,再加上几个对待感情热烈又极端的神经质角色,构成了阿氏影片的大多数要素,他拍了那么多电影,拍来拍去,却都逃不过他那深埋在骨子里的情结。阿莫多瓦的童年经历就是一部电影,贫穷的生活带来的是神智的早熟,八岁时他被神父性侵的遭遇和信仰的丧失使得他的生活如同坠入了地狱,但是上帝将电影送到了急需逃避现实的他面前,他毫无悬念的沉沦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阿莫多瓦要在他日后的电影里不厌其烦的向我们展示离经叛道的情感——变性人、恋尸癖、同性恋,更别说那些无处不在的背叛和谎言了。
    《情迷高跟鞋》是部标志性很强的阿氏电影,说不上好,但也算是轰轰烈烈,他的电影总给人一种粗粝的感觉,说好听点是豪迈奔放,刻薄一些,即粗制滥造。
     【我先要顺一顺剧情,阿莫多瓦镜头下的人际关系总是让我头晕。瑞贝卡是当红歌手贝姬的女儿,她从小就羡慕着母亲的美貌和名气以至于当父亲想要阻止母亲去墨西哥发展事业时,瑞贝卡竟然对父亲痛下了杀手。她本以为没了父亲她和母亲就能永远在一起,没想到母亲丢下了她独自出国而且一去就是10年,这10年中,瑞贝卡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于母亲的效仿和超越,甚至勾引了母亲的前男友与其结婚,但最终,她也只得是一个小小的郁郁不得志的新闻播报员。10年后,母亲回到家乡举办一场演出,重逢的母女二人却处处显现出尴尬和隔离的迹象,电影里瑞贝卡去机场接贝姬的那一场戏拍的很妙,母亲根本就认不出来站在自己面前的女儿,而当她认出她后,第一件事情居然是夸赞她的香奈儿套装很衬她的身材。贝姬作为一名母亲是自私和自我的,一切的行程均是围绕着她来安排,留或是走,从来不会被一个小女儿的依恋所左右。瑞贝卡对于这样的重逢当然失望透顶,但她意在同母亲冰释前嫌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亲密关系,所以她一一忍耐了。然后母亲来到瑞贝卡家,得知了瑞贝卡的丈夫居然是自己的前男友,而这个该死的花心男居然当即表示想要和贝姬再续前缘。这个诡异的组合在吃完一顿杀气腾腾的晚饭后移驾到了一个更诡异的地方——人妖俱乐部,今晚的主演是瑞贝卡的朋友同时也是她的情人勾魂女,她正是以模仿贝姬的台风而出名的。我想瑞贝卡和他(她?)打炮的原因大概也就是因为他很像自己的母亲吧。之后,出现了一个大胡子法官和他常年卧床的母亲,大胡子法官接到了一个电话,原来是有人发现了一具尸体,而这具尸体不是别人,正是瑞贝卡的丈夫。
    在审讯的过程中,瑞贝卡坚持否认人是她杀的,但而后又在电视上公开承认人是她杀的,当她被逮捕后,又开始否认她的罪行了,到这里为止,大胡子法官和我都有点抓狂了。瑞贝卡被拘留了,贝姬痛苦万分,觉得女儿的堕落完全是源自自己的抛弃,她暗暗决定要补偿这些年她所犯下的过错。瑞贝卡在狱中认识了一名志愿者,志愿者告诉她她的毒贩男友是警方的线人,前阵子失踪了,而她对毒贩男友的描述,都和瑞贝卡所认识的勾魂女惊人的相似,之后,瑞贝卡因为怀孕被大胡子法官保释了,现在她又开始承认人是她杀的了(oh my god)……她告诉大胡子法官她知道警察的那个失踪的线人是谁,但不知道此刻他在哪里,大胡子给了她一个地址,瑞贝卡过去后果然找到了卸了妆的勾魂女,结果,结果,这个勾魂女居然就是大胡子法官!!!!!好吧,我又晕了,毒贩男友,勾魂女和大胡子法官原来是一个人,而且毒贩男友那个身份根本就是打酱油的吧!!!当大胡子向瑞贝卡激烈表白的时候,瑞贝卡通过电视得知母亲在演唱会途中突发心脏病被送往了医院。两人赶到医院,母亲此刻已经生命垂危,她将瑞贝卡叫到床前,两人又展开了异常类似于“you killed him”,“no I don’t ”,”really?” ,”oh yes I did ”的这种超纠结的对话。好吧,至少真相已经浮出了水面,人的确是瑞贝卡杀的,而母亲的救赎就是临死前顶替女儿的罪名让女儿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在一场罪恶的交替后,母亲与世长辞,而女儿悲恸的扑倒在母亲的遗体上。】

    故事总算讲完了,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啰嗦,但是,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在不产生误解的情况下陈述剧情了,这就是阿莫多瓦的电影,它百转千回的如此动人,让你不忍心忽略任何一个哪怕是无意义的细节。

    影片的最后一段是很令人动容的,贝姬已经虚弱到连枪都拿不住了,但是依然在上面留下了足以治罪的指纹,这不是罪恶的赎回,却是罪恶的传递,瑞贝卡的弱点是无法走出母亲所制造的阴影,而现在,她将一辈子都活在这阴影下了,因为她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也是母亲用清白替她换取的。影片中的瑞贝卡有着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只不过里面的娶母,是以对母亲的疯狂依恋为表现形式的,但是这种疯狂却是常见的,因为羡慕甚至嫉妒而模仿某个人,为了某个人而活着,所有的行为和表现都在发出一种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快看我,快来夸奖我”。这种疯狂的东西可怕又可悲,但是细看来又有一点点可怜,那是多么纯洁的情感,才会因为一点点瑕疵和摇晃而摧毁殆尽。但这种肮脏的纯洁,就是它打动人的地方,越是纯粹的东西就越是脆弱,而正是这种不长久,赋予了它格外动人的魅力。

    影片之所以会叫《情迷高跟鞋》,是因为从母亲童年时生活过的那个地下室的窗口望去,总能看到一双双造型各异的高跟鞋,而她每次从瑞贝卡身边离开,都伴随着渐行渐远的鞋跟点地的声音。高跟鞋,代表了女性的强势,正如阿氏作品里的大多数子弹,都是由女性射向男性那样,是一种性别的回归,阿莫多瓦又何尝不是时时刻刻在追随着这脚步身,用他的镜头,一次次的给予女性她们曾经丧失的自由。阿莫多瓦爱用红色,凡是陷入欲望漩涡的人们,身上无一例外有一部分是红色的,多到红衣红裤,少到嘴唇上的那抹艳色,那是一种标志,一种红到极处化灰的决绝。

    恋母本来是个很让人有共鸣的主题,却在阿莫多瓦的浓墨重彩之下被掩盖了,这是他的弱点,却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我喜欢那个男扮女装的勾魂女,也喜欢总是被瑞贝卡的反复无常急的跳脚的大胡子法官,还有那对在监狱里的同性恋情侣,一人特意犯下罪行只为了进班房陪她的女友。这些人,可以说是离经叛道的,是不洁的,但就如同破旧狼狈但姿色依旧的马德里那样,她们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姿态又是美的,虽然阿莫多瓦的配色夸张又做作,但我想那或许就是这个世界的颜色,它是一朵娇艳欲滴永不枯萎的鲜花,上面落满了灰尘。

 5 ) FIFF11丨DAY5《情迷高跟鞋》:我离得开你,但又离不开你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情迷高跟鞋》,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奇怪母女们藕断丝连的评价了!

法罗岛帝国皇后:

是卫士,是鬼魂,是替罪羊,是母亲。

我们敏熙:

阿莫多瓦一贯的有情但剧作糙。这里面男人写得挺莫名其妙的。

张瀛:

阿尔多莫瓦巧妙地将我们短暂而虔诚地相信的东西的荒谬与永恒的真理并列在一起。

kc512:

女儿和模彷自己母亲的变装皇后做爱,杀死作为母亲旧情人的丈夫,阿莫多瓦这次真的太大胆了。

Kai:

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最难看的阿莫多瓦电影,节奏拖沓,那些阿莫多瓦式的荒唐笑点也几乎没有了!

zzy花岗岩:

阿莫多瓦的绚丽色彩,配合着恋母情节,总给人一种惊奇之感。爱产生的恨之果足以令人遗憾终生~

球球糖:

异装癖+线人+法官这角色还是让我瞳孔一震。色彩艳丽,但情感没我想象得那么浓烈(或者说真挚。曲折的剧情还是挺有意思的。

果树:

阿莫多瓦的悬疑序列,在这部里因为带入了大量的温情元素,中和掉了许多荒诞感。唯一的不满是案发前的交待稍弱,太多内容交给了后边的叙事,有点失衡了。

KIDult226:

形式>>>>>>>>>>内容,过分的戏剧性导致角色甚至有些错位,所谓的爱与包容与女性主义都不够热烈也不够充实,只剩下性感(五彩斑斓)的艺指和牛逼哄哄的情欲戏可以一看。

曲有误:

就像片中提到的秋日奏鸣曲一样,一样是聚焦于母女之间的关系,女儿对母亲有着偏执般的依恋,母亲也苦于无法拯救女儿的困境,高跟鞋是她们之间纠缠不断的符号,即使是恨,也在恨你的同时爱着你。

野凡:

阿莫多瓦一次酣畅的挥洒,不仅尽情洋溢自己的美学,还在剧本上用心注入大量个人的哲思。救赎,爱的缺失,找寻,嫉妒,信仰,欲望让这部电影棱角分明,极具个人特色又包揽了大量普世伦理反思,十分成功。

我略知她一二:

奇男奇女奇情,女人的个性被模糊化,男人的个性被怪癖化,所有的情感仿佛都浮在空气中,因为不重要所以被随意吹散。所有的人物都是生猛的,没有最夸张只有更夸张,但是让你纪念的仍是那些最纯粹而原始的情感,那些歇斯底里而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用死亡来句读,一片荒凉无法消解的真相最后被仓促陈情,不可谓不爱恨纠缠。

chriseternity:

意外地好看!阿莫多瓦真的是比女人更懂得怎么拍女人的男性导演,五彩斑斓的色彩设计无疑于是对女性繁复杂乱内心的真实反映,而大胆的情节设计和颇有悬念的故事发展使得电影的可观性大幅度上涨(其中的情欲戏无疑是最精彩的),而女演员的表现更是锦上添花。一开始还觉得《情迷高跟鞋》这个标题没有什么意义,直到影片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高跟鞋才是影片的灵魂,它象征着这对母女之间早已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子夜无人:

“这三个小时里,有三个女人见过他。和一个做了爱,和另一个进行了激烈的对话,还有一个发现了他的尸体。现在我想问,是否是你们中的某个人杀了他?” 异色和奇情的碰撞,无法熄灭的欲望与难以割舍的依恋,在阿莫多瓦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会被冠之以“病态”的,他们用大口大口的方式呼吸着,用热烈的气息搅动了你梦中的狂想曲。母亲有舞台,女儿有主播台,两个人的生命亦步亦趋地发生着追逐,一同把心碎的时刻用来娱宾;而男人的角色意图掠夺女性的地盘,于是变成垫脚石、牺牲品,变成只能住进女人的身体获得垂怜、然后不断变换身份迷失自我的万棱镜。她无法戒断对她的执迷,她也无法救赎对她的余孽,我们习惯在感情上论对错、分输赢,可是对错和输赢本身却不讲感情。爱与恨代代相传,日复一日地相互痴缠,可我只会更爱你、永远爱你、越来越爱你。

#FIFF11#DAY5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高跟鞋

把情感纠缠于悬疑和谋杀,把泪水掩盖于纯正艳丽的温暖色块之下,把高跟鞋混合于手枪……《高跟鞋》是个古怪的片子。

不能否阿莫多瓦影片中人物的痛苦,他们的痛苦大多来源于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重重障碍,然而阿莫多瓦执著于交流,并且对交流进行了深刻贴切的阐释和表达,因此,他在九十年代的全球化进程时期成为大师级人物决非偶然。在他的影片中,人们的情感交错着在时空中彼此贯穿,互相撕扯黏附着,只有用最怪异的方法才能将这纠葛解开。

看看这纠缠不清的复杂情节吧——这样的故事并不讨好,有人说:“一部电影中,需要观众记住的要素绝对不许超过十六项,除非这片子是拍给黄药师他老婆看的。”但是一旦深入其中,它却如此令人着迷——因为它的主线和思想都非常清晰。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神经质的女儿先后杀死明星母亲的丈夫和情人,她认罪后坐牢,母亲突发心绞痛,在临死前替女儿抵罪,女儿后来和一个人妖法官生活在一起。

对于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题材(我喜欢耸人听闻。阿莫多瓦一定也非常迷这个。),导演却并没有直指谋杀——甚至颇有些轻描淡写。与此相反,在影片开始便让女儿在机场等候母亲的时候去回忆往事,这样就奠定了本片精神分析的基调。

我们注意到母亲和女儿的高跟鞋:母亲一直穿红色的,女儿则是不打眼的黑色。两双高跟鞋暗示了两个人的身份和命运:母亲光彩照人,她是一个强大而有天赋的人;女儿则是“一幅苦瓜脸”,性格孤僻。母亲是女儿心目中的偶像,女儿爱她爱得发狂。我们看到女儿固执地带着十年前与母亲一起买的耳环,在机场等待母亲时激动得浑身发抖,她一直模仿母亲,学母亲那样走路、说话,像母亲一样向文艺界发展。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她根本没有天赋。她是生活在母亲阴影下的可怜虫,并且始终无法摆脱这样的地位。她的爱是不完整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女儿略微有一点受虐倾向,她必须使自己成为他人生活的一部分,否则她便感到无比的孤独和痛苦。她无法靠自己的力量站立,“穿了高跟鞋的脚跳下来会摔伤”。母亲的离去让她备受打击,她有些病态地嫁给母亲从前的一个情人,企图从中寻找母亲的影子——她把自己看作母亲的影子,她嫁给贝尔纳这个行为更像是一次假想式的从自己到母亲的转化仪式。

母亲则因为强大而过于独立了。她离开女儿只身前往墨西哥,一去便是十年。她依然爱着女儿,但是却害怕这种爱成为自己事业和生活的障碍,结果是她什么也没能带给女儿。但母亲并不幸福,她除了事业成功之外一无所得,“红色高跟鞋”也未必就是美丽的。影片中母亲住在地下室里,她解释道:“我从小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从通风孔能够看到街上行人的鞋子。”她从自己的贫困童年联想到女儿的不幸童年,并且感到内疚——甚至是一种恐惧,她固执地住在地下室里可以看作是对自己不负责行为的一种惩罚。

第一次谋杀来源于女儿对母亲爱的索取,只因为母亲随口说到:“如果你父亲让我去墨西哥,我就永远和你在一起。”这个才十三岁的女孩便间接制造了一场车祸导致父亲遇难。然而母亲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依然离她而去。当母亲归来时,女儿的第二次谋杀便无疑是一种报复了,或者说是“爱杀”。她哭诉道:“我什么都不如你,只有一点,我得到了贝尔纳,可是你一回来就夺走他!”如果把女儿对贝尔纳之爱看作是她对母亲的爱的移情,那么女儿杀死贝尔纳无疑也是对母亲的谋杀——后来母亲之死可以看作对此的映证。用手枪来驱散高跟鞋带给她的阴影——这一点在电影画报上表现得非常清晰。她要摆脱母亲,摆脱自己不幸的源头:对母亲的爱。

替代与模仿导致自我损耗,这就是女儿的悲哀。影片安排了两个次要角色与此呼应。一个是模仿母亲唱歌的人妖,一个是想要取代女儿地位的手语播音员。人妖同学是影片中起关键作用的角色——只有他一个人正确处理了爱与自己和他人的矛盾。他钦佩母亲,于是他模仿她,但是他不是她,他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自由和爱别人的权力。而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分裂——分裂是后现代主义提出的大问题,阿莫多瓦表现了它,却没有对它表露更多的警惕和关注。

于是影片中出现了一处断裂:女儿向全世界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却在法律面前撒了谎;母亲对上帝说了实话,却对所有人撒谎。创作者用情节上的巧妙转换——人妖对女儿的信任和爱慕掩盖了这处断裂,从而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监狱生活重唤了女儿对爱的体验:对自由和热情的向往,封闭状态中的舞蹈,友情的美好。她忽然晕倒,医生告诉她她怀孕了,同时这意味着她的新生。可是她不知道怎样洗刷自己的罪恶——表现在她不知道怎样安放那柄作为杀人证据的手枪。一个有罪的人还能够重新去爱么?一个亲手扼杀爱的人还能够继续爱么?母亲在临死前成为她的拯救者,同时拯救了自己。

由此影片制造出真实与谎言的完美和谐——一种适当的坦诚,保持一定距离的爱,人们彼此相爱,但既不过分依附,也不相互孤立。这个观点在对当时(91年)的世界局势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

 短评

【B-】看过的阿莫多瓦中相对一般的

6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早年买的看是看过,早就忘了,说忘了也不确切,变态的情节还记得,却不是影片来的,是封套上文字来的。文字比影像的力量更强大,倒也离奇。

11分钟前
  • 还行

鲜艳到跋扈的色彩,伦理与欲望的针锋相对,总觉得看阿莫多瓦早期的作品,板鸭人那股骨子里闷骚的热情就要从镜头里夺框而出了,永远充满不那么沉稳却积极的活力——当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美好繁荣的8/90年代,或许那是人类文化盛极而衰的最后转折点吧——如今的阿莫多瓦也开始沉默思索了(我反而更爱了)。

16分钟前
  • GIVIND
  • 还行

惊喜,饱含激情与热泪。

1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恋母。阿莫多瓦能把任意性别年龄辈分种族的两人或多人扯上关系

1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意思神馬的都知道 監獄那一小段歌舞太霸氣了~整個顏色夠狠 但是就是不喜歡這種類型 母女的牽絆 莫名的3個身份 都是不行的點

19分钟前
  • T.V.Zoe ி
  • 推荐

早期的粗粝荒诞

24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每次看阿尔莫多瓦总能勾起学西班牙语的念头。

2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色彩大胆,对比鲜明。女儿以母亲为最终追求的榜样,甚至到了争风吃醋的变态,最终母女竟然能冰释前嫌,拯救女儿。真的是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不了我。

31分钟前
  • 菜根
  • 还行

剧情比较曲折,人物关系复杂,但和喜剧有什么关系?小蕾贝嘉很可爱。A girl's mother returns after 15 years to find her daughter has married one of her (the mother's) old boyfriends. They try to mend their broke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deal with their common lover.

36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西班牙的监狱条件这么好 唱歌跳舞真欢乐 西班牙歌曲真好听 旋律跟最近在听的爵士专辑很像 是一个源头的吧 三星半

39分钟前
  • 河原宏
  • 推荐

第一次看阿的片 从乍眼的平淡 然后随着追思越品越香……女人 母亲 认同 欲望 死亡……非常“精分”的一部片子 想写女性主义主题的可以好生借鉴番~

40分钟前
  • H.弗
  • 力荐

唯一一位会让我因为他而选择去看片的导演。我太爱阿尔莫多瓦镜头下的女性,人物塑造和故事构建都足够饱满。坂本龙一的原声也出彩,片中那曲Año de Amor很有演歌的风韵在。

41分钟前
  • Enliven
  • 力荐

C / 观感神奇,明明各方面都欠了点,但却愈发有大师气象,一种对各种“杂质”段落的自信整合?

4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真是临场发挥般的叙事,讲到哪儿算哪儿的风格格外阿莫多瓦。一人分饰三角,活在母亲阴影下的女儿,故事永远那么离奇。然而半地下室的窗前走过的高跟鞋将世代不变,那是人们对于自己憧憬之物的仰望,是一切欲望的根源。

4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推荐指数:★★★☆ 颜色依旧绚丽,故事依旧缠绕心间,但是这次近乎乱伦的谑恋,不喜。

48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第三次被阿导打动~也许很多感情关系无来由也无任何理智可言,但总有些人本性的发挥,比如母爱。。。母亲是个很爱自己的女人,种种细节表现她会为自己放弃很多,包括女儿。可她始终也是爱女儿希望她好的:挑剔她小毛病也好,夸赞她有进步都好,最后关头,她所做的是一个很性情化母亲的行为

51分钟前
  • 兜小猪
  • 力荐

二流的Film Noir+二流的希区柯克,异装癖变法官,以及对谋杀案的追寻这块,都是它们的影子,而实际上,沙发上藏手枪哪个段落,恰恰也正是希区柯克悬疑手法的经典运用。(炸弹爆炸,5秒和5分钟,区分惊奇与悬念。关键在扩大观众的视角,给予其更多超过剧中人物限制性视角的信息

53分钟前
  • 江寒园
  • 较差

恋母,《秋日鸣奏曲》的片段解读,最后母女的理解与心灵的沟通,母亲的救赎。

5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高跟鞋的回音,女儿难免要走母亲的老路

1小时前
  • Over5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