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阳2007

剧情片韩国2007

主演:全度妍  宋康昊  赵勇进  金英在  张慧珍  高瑞熙  李熙俊  李星民  李胤熙  金美京  朴明申  鲜正烨  

导演:李沧东

播放地址

 剧照

密阳2007 剧照 NO.1密阳2007 剧照 NO.2密阳2007 剧照 NO.3密阳2007 剧照 NO.4密阳2007 剧照 NO.5密阳2007 剧照 NO.6密阳2007 剧照 NO.13密阳2007 剧照 NO.14密阳2007 剧照 NO.15密阳2007 剧照 NO.16密阳2007 剧照 NO.17密阳2007 剧照 NO.18密阳2007 剧照 NO.19密阳200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1:50

详细剧情

申爱(全度妍饰)带着儿子来到亡夫的故乡——小城密阳。她在那里开了一家钢琴学院,希望和儿子寻找一段崭新的人生,让儿子在亡夫小时候成长的地方成长,感受密阳的阳光和人情。然而车在半路抛锚,幸遇宗灿(宋康昊饰)前来相助,他是名汽车修理厂的老板,平凡的他热心地帮申爱找房子、拉拢客户,定制奖牌,然而这过分的热情让申爱感到不安,只得坦白告诉他不要打自己主意。   一天灾难不幸降临到申爱和儿子身上,她几乎丧失了继续生存的勇气,直到宗教给了她精神救助。然而,信教之后的心灵也没能平静多久。申爱很快又陷入自我矛盾的分裂中,转而不信任它并报复性地攻击。在整个过程中,只有宗灿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直到申爱重见一缕阳光。

 长篇影评

 1 ) 关于几处细节 对女主角死去丈夫的三点猜测

猜想一 丈夫死前应该确实是有外遇的
详见女主角跟她弟弟的第一次谈话
女主角说俊儿他爸只爱俊儿和她自己 是一种自我保护
她其实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 从编故事说自己买地炫富就可以窥见一斑
她逃避面对那些不光彩的过去 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 这一点我会在猜想三里集中提到

猜想二 女主角来到密阳真正的原因 绝对不是对丈夫无比的深爱 至少不是只出于这点
她自己曾说过,“这里没人认识她,可以重新开始”
离开首尔 也许是因为受不了丈夫死后周围人的闲言碎语
也许是因为要彻底跟自己的杯具人生道别(关于女主角的杯具人生 也请详见下文。。。)

猜想三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细节 大约在两小时处
女主角色诱牧师的那天晚上 到大叔家去献媚 然后被激动的大叔吓跑
在路上有一段独白 我想或许可以解开很多问题
“12岁的时候 那时候只要我一哭 就被关在浴室里受罚 在自己家里抽烟 用勺敲自己脑子……真是的……”
从这段可以推测出 她有一段并不愉快的童年经历
而童年的阴影也直接导致了她害怕失去 因为害怕失去所以失去以后也就更难以平复 并且造成了她性格里自我保护和自我毁灭的倾向
自我毁灭的倾向表现在小的时候是吸烟 还有”用勺敲自己脑子“ 长大了就变成更极端的做法 比如居然选择色诱牧师的方式来试着嘲讽上帝 以及末尾的割腕自杀
而自我保护的一面更是几乎随处可见 从这个女人来到密阳开始 性格就表现得克制而疏离 虽然也在做各种必要的社交 比如跟幼儿园的家长还有街坊邻里吃饭 虽然她的性格里也存在着热情天真的一面(比如好心建议服装店换装潢,比如跟儿子相处时候的活泼) 但是整体看来始终都是跟他人保持着一定距离的 特别是对深爱着她的大叔。
而以下几个情节也都是她自我防护机制的体现 包括逃离首尔 包括谎称丈夫只爱自己和孩子 包括炫富 包括加入教会以后在教友面前表现出极度的喜悦和满足 她从死亡证明处出来 偶然进到教堂的那次放声大哭 那个应该是她真实情绪的释放 可是从那以后她仿佛一夜之间就完全从悲伤中走出来 出现在教友面前永远都是满心喜悦和感激的样子 因为全度妍出色的表演 一开始我确实相信她真的被万能的主拯救了 可是看完全片 加上几篇精彩的影评之后 越发觉得并不是这么回事 这其中有她做戏的成分 她确实在为走出阴影做出努力 争取在又一个重大打击后 再一次“重新开始” 所以她尽量在众人面前表现出大家期望她所表现的情绪 但实际上她却远远没有痊愈 这样表现 一方面是做样子给教友看 更重要的是做给自己看 给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 骗自己说”我没事 我信上帝 我已经好了“。有一场她面对窗子自己一个人吃饭的戏 大概在1小时20分 她吃着吃着 突然悲从中来 应该是想起自己之前喂俊儿吃饭的画面了吧 然后强忍住泪水 开始做祷告 可是 如果我没听错的话 她做的是饭前祷告 。。。饭吃到一半 因为悲伤才想起来做祷告 可见她并不是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了教义中 基督教只不过是她内心苦闷的一个临时出口 就像密阳也是她逃离首尔的生活的一个出口一样
包括她对杀人犯的“原谅” 也有表演的成分 一方面是表演给教友看 展现自己层次的高尚 一方面也是表演给自己看 以洗刷自己的罪恶感 毕竟某种程度上说 是她的炫富直接导致了俊儿被绑架乃至撕票 而通过自己居高临下的“原谅” 既然层次低于自己的杀人犯都能被原谅了 那么层次远远在他之上的自己 理所应当的也会被赦免
不巧的是 罪犯也信教了。。。 而且是真的信教了。。。 把自己养得红光满面不说 还早就在精神上取得了超脱 女主角见到他第一句话就是“脸色不错啊 比想象的要好” 这应该是她内心真实的表达 按照她居高临下地原谅的设想 犯人应该是过得越惨越好 这样她心里会好受一点 而这之后 她才反应过来自己应该处在的高姿态 说“不 人要健康 不管犯了多大的错上帝都会给你一个健康的身躯”

说回到女主角的那段精彩的独白 第一句反映了她不幸的童年 而造成她不幸童年的 应该是她的父母 对于她的父母影片中完全没有正面描写 只是从弟弟的口中我们得知 二老对于女儿的离家出走非常生气 还说是女儿想要跟他们”断绝家庭关系“才这样做的。
我们可以想象 如果是一个充满了温情的家庭 父母完全不应该只是责备女儿 而不去关心她 甚至是提出断绝关系这样的话。女主角的父母 要么就是家教森严 要么就是对女儿漠不关心。

而接下来的第二句也是至关重要
“还问我为什么要去音乐学院 我多么想去 是你不让我去的 你个臭小子 猪狗不如的家伙 色狼”
这也是比较费解的一句 以至于我一度怀疑是不是字幕翻译错了= =|||
重点就在她口中的这个“臭小子”说的是谁。。比较靠谱的猜测是 她的前夫 那么这就更验证了我的前两点猜想 她的婚姻生活并不是那么幸福 而她对丈夫也远远不是深爱至此 非要跑到他的家乡来生活
如果所指是她前夫的话 结合这段话 我们甚至可以做如下的假设 前夫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意外 让女主角怀上了俊儿 女主角中途辍学 跟前夫完婚 生下俊儿 同时让父母脸上蒙羞 更免不了流言蜚语(之前有提到过女主角结婚早 而且钢琴的手艺也貌似不是十分精湛 包括女主角想要逃离人多嘴杂的首尔 都可以验证这一点)


真的是耐人寻味的一片……好吧 如果真的是这样 那女主角李申爱小姐可以说是集杯具之大成。。。家庭不幸 婚姻不幸 婚后还要更不幸。。还好片子的结局是开放式的 我真的愿意相信 她与大叔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2 ) 信仰在身边

    《密阳》里的女主角李申爱的困境是,在没有完全了解基督教的“罪”与“宽恕”的体系的情况下,只为了求得一时的心灵安慰,而加入了基督徒这一行列。却以东方式的人与人之间的“恕道”来理解上帝与人之间的宽恕,从而导致了基督信仰的破灭。
    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所以他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是一条很明显的建立在道德律上的人间法则。就是说,孔子——更可能是宋儒,预设了一条超然于人类而可以独立存在的道德律,人生的一个高超目标,就是在实践中去体验它,并奉行它。这条形而上的道德杠杠是朱子的理论核心,他把伦理学形而上化。很多人一辈子都在默默地追寻这个高深奥妙的道德律,也有一些人认为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认真而努力的平凡生活之中,可以通过“顿悟”来感知它,如王阳明,或如影片名字所暗示的Sceret Sunshine。
    影片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表演上都无可挑剔,尤其它对剧情的剪裁大可称道,但更有价值的东西似乎也如片名一样深蕴其中,这个东西可能牵涉到现代人的秘密心灵领地,更可能牵涉到东西方两种思维的信仰态度。
    简单地分析李申爱的心路历程:1、【未开悟的懵懂的生活】:失去丈夫后决心带着孩子回丈夫老家努力开始新生活;2、【依赖上帝的生活】:失去儿子信教后的心灵慰藉状态;3、【绝对自由的生活】对上帝失望后无信仰癫狂状态;4、【找到真谛的生活】回归第一个生活状态,但已经拥有了更强大更坚定的心灵,也可以说是找到了更坚强的信仰。(这个阶段影片没有正面描写,只是以最后一个镜头和片名来暗示)。

    在西方人看来,《密阳》里的困境可能并不是困境,或者说他们可能已经解决了这个困境。当信仰成为罪恶心灵的庇护所时,我们怎么去理解“主”?
    当然在西方古典神学看来这是一个荒谬的问题,因为对于主,我们只有信或不信,而没有“去理解”的权利。这种以天然的曲格臣服为前提的信仰,与现代社会的人格张扬形成了一种持久的怀疑张力。启蒙运动以后的西方思想企图逐步贬低上帝来张扬人性,但当世界大战使人性的光环褪色后,上帝又重新地回到人们心灵的最深处,20世纪对上帝的拨乱反正总还保持了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底线:上帝的归上帝,理性的归理性。
    韩国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占全国人口40%的基督教徒不可能对韩国人的精神层面没有改造,而作为一个典型的儒教国家——而且还是程朱派理学,韩国人,特别是韩国的知识分子,是怎样把朱子的道德理性与上帝的终极实在相统一的?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调合客观唯心主义无神论与客观唯心主义有神论的问题。
    李申爱本来可能已经碰触到这种问题——她失去丈夫。但她还有儿子,现世的温暖还没有完全失去时,她可以把精力完全投入到对现世的关怀中,办钢琴学校,教育儿子,而且丈夫在死完全是一个意外。但当儿子是被他人故意剥夺时时,她的灵魂开始拷问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极端的处境为信仰的交锋提供了回旋的余地。

    对杀人凶手的原谅是把所有矛盾交织在一起的节点。当她在上帝的怀里得到关怀,并逐渐医好心灵的创伤之后,她萌发了原谅凶手的念头。这本来是一个天性善良的人的内心所自发形成的道德感,她一旦有了这个念头,她就有了某种成“圣”的可能。而基督教与朱子理学的分歧就在此处:基督教认为这是上帝的荣耀,人一旦把这种道德感据为己有,就是觊越;而朱子认为这是人所固有的神圣性,贩夫走卒,皆可成圣。当李申爱在痛苦之后逐渐发掘出某种人类的神圣性时,她却发现上帝已经盗用了它,并假之以慈悲之名,行庇护罪恶心灵之实,于是她彻底失去信仰。
    只是此时她未了解的是,上帝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仰。上帝并不等同于信仰,抛弃上帝,真正的信仰有可能就会浮现。她出院之后,在理发店出来时,怒向天空的一瞥,宣告了与上帝的彻底决裂。而真正帮她找到信仰的,就是平凡的、毫不起眼的生活,包括那个她一直不屑的男人。
    宋康昊的精妙之处在于他从头到尾都甘于当一个这样不起眼的老男人,而当女主角与观众在影片结尾时,都会突然意识到,他原来一直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3 ) 李沧东,人生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

和妈妈一起看完李沧东的《密阳》,看完她一直在追问我,你看上帝就是不存在的,导演是不是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果然被李沧东一语中的,看完这部片子,不信基督的人一定会认为这是一部反基督教的影片,而基督徒看了又一定会很不舒服。李沧东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回答的很巧妙,当然曾经韩国文化部部长的位子让他害怕他的回答被人更多拿来做政治上的解释。实际上要说这部片子和宗教无关那绝对是在扯谈。
李申爱死了丈夫带着儿子到丈夫的出生地“密阳”,然而没想到的是,她的儿子却被人绑票最后撕票,尸体被扔在河里,凶手是儿子的老师。经历到人生最大痛苦的她被当地的一名基督徒传了福音,之后她在宗教信仰里得到了安慰和平静。就在这时她下了一个决定,要去监狱宽恕那名杀人凶手从而宣传上帝的爱和福音,但没想到的是,那名凶手虽然在监狱里但却红光满面,原来他在监狱里也信仰了神,并且得到了神的宽恕。这让李申爱大受打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仰彻底崩塌。之后她做出种种奇怪的行经去挑战上帝的存在。
我觉得此片最巧妙的地方在于他最大程度的暴露了基督教教义中争议最大的赎罪漏洞。
李申爱信仰上帝,因此她觉得要“爱自己的敌人如同爱自己”,所以她才会去选择到监狱里宽恕杀人犯,但问题是这个宽恕只是单方面的,她通过宽恕这个行为得到心理上的补偿,但实际上,她却不认为上帝会宽恕他的,但实际上又是怎么样的呢,李沧东在这里做了巧妙的安排,这个罪人也恰巧信了上帝,这里就进入了基督教"因信称义"里的概念,天主教里讲究功德赎罪,马丁路德改教后被提出的"因信称义"却不同,只要向上帝真心忏悔就能蒙准上帝的恩赦。李申爱信仰彻底崩塌的原因是她从来没有想到过罪人也可能信仰上帝,并且在她没有宽恕他之前,上帝就可以先宽恕他。于是李申爱质疑如果罪能够轻易就被赦免掉,那么长久以来她忍受的痛苦又有什么意思呢?
这里提到了痛苦的意义,这是我觉得本片里李沧东最想表达的一个东西,李沧东很显然觉得痛苦是有意义的,这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隔着车窗仰拍天空,最后一个镜头恰恰相反,是俯拍地面。中间没有隔离物。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李申爱一直在寻找生命意义,她来到丈夫的老家“密阳”,就是要寻找生命的意义。一直寻找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是所有人的目的。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地过去。李沧东认为一般人觉得人生最大的意义存在宗教里,许多人在人生的某一点中最终会寻找宗教得到依归。然而李沧东更多的想表达的是,不管上帝存在不存在,人生的意义都不在天上,而是在现实里。虽然现实本身丑陋而粗糙,却是生活的基础。但是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
李沧东想要抛开宗教去讨论人生命痛苦的意义何在,但是在影片的最后,他自己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有很多人不喜欢这个结尾 ,我认为并不是大家希望让李沧东给出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于对痛苦意义的追问。
李沧东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做讲座的时候就这样说到,他说他本人不信神,但是有宗教性,他说美国有个机构进行过有关宗教的一项调查,他的问题并不是直接问你有没有宗教,而是问你觉得人生中经历的痛苦有意义吗,如果回答有的话,那就是被认为是有宗教性的人。如果拿这个问题问他的话,他也会回答有。因为他觉得人生中经历过的痛苦是有意义的。他说他就是想通过他的电影给观众一个答案,对人生经历的痛苦的一个答案。
很遗憾的是,在密阳里,我们看不到这个答案。
如果他想给出的答案是,抽离掉宗教后,人生的痛苦将不再有任何被寄托的可能。它仅仅成了单纯的痛苦,一种无法避免而又绝望的痛苦本身。
"密阳"的意思是秘密阳光,但我更喜欢它另外一个解释,"阳光密集的地方",在《圣经》里《创世纪》永远是最让人着迷的,"要有光",耶和华大声地下达了他的旨意,于是便有了光,光代表的是生命的开始,是生存的希望,正如李申爱第一次来到密阳的时候透过车窗看到的那一屡阳光,她说她喜欢密阳不仅是因为这里是丈夫的家乡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她可以在这里重新生活重头开始,而在影片的背后阳光被投上了阴影,然而不再看得见阳光的李申爱最终去哪里找寻她所不断在承受的痛苦的意义。
李沧东狡猾的避开了。

 4 ) 舒琪:《密陽》笔记

- 單以《密陽》一片的成績論,已足斷言李滄東是當代亞洲影壇最出色的導演。
 - 能夠生產一部像《密陽》這樣的電影,並且獲得國家與國民的尊重與重視,也足證韓國電影無論怎樣過熱過剩,已無愧於本土的歷史與文化。
 - 《密陽》不是一部反宗教的電影,絕對不是。它甚至從來沒有質疑過宗教(有過質疑的是片中的人物)。它探討的是信仰(faith)的問題。不獨是對神的信仰,還有是對人的信仰。
 - 探討的意思就是提問,審視每一個可能性。信仰是一種必須經過scrutiny的自主的選擇。沒有質疑的信仰只是一種盲目的迷信。它又是一種責任的承擔,而不是一種對神的依靠或仰賴。明乎此,申愛(全度妍)皈依宗教其實只是另一次的逃避(一如她來到密陽,其實是為了逃避喪夫之痛)。她周邊的那些教徒們,特別是那個藥房的老闆娘,都是盲目的迷信者(李滄東不是沒有他的幽默感的:有什麼比藥房更適合來比喻這些把宗教當作止痛藥來販賣的笨蛋?)
- 申愛問:「神在哪裡?我沒看到!」她後來摔倒在地上(李滄東就是一個這樣細致入微與不著痕跡的作者!),抬頭時看到教會的橫額,便以為「看」到了神。諷刺的自然是:救贖其實一直都在她的身旁(那個魯頓得毫不起眼的宗燦),她卻自始至終沒看到,一如最後一個鏡頭裡照在那角落裡的密陽。
 - (是以鏡子 ——「看」的象徵,由頭到尾充斥著電影的每個段落。)
 - 全度妍讚:大概再沒有第二個女演員可以有她的能力與魅力演活這個角色。她讓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申愛那份心如刀割的絞痛。
 - 報導說:她最初接到劇本時婉拒了演出,原因是害怕自己演不來。我猜她是害怕人物的那份痛楚。不是說笑:演這個角色是會死的。就以教堂裡申愛淘哭那場為例。那一聲聲內心像被撕裂成碎片似的嘶喊,你能想像會把演員折磨成什麼樣子嗎?(我想起了林權澤的傑作《天涯歌女》裡那一闕闕道盡了天地不仁的歌曲——同樣的聲嘶力竭,同樣的教人不忍。)
 - 得獎後,在不同的場合,全度妍的回答都是:「我很高興,因為我知道我進步了!」
——不僅是得體,而且是多麼humble的一個演員。
 - 跟她一樣humble的是宋康昊。換上是我們的演員,宗燦的角色恐怕會一個接一個的辭演。因為表面上看都沒有戲演。是宋的謙卑,演活了一個謙卑的小人物的偉大。
 - 可以跟這樣出色的演員合作,簡直是一種幸福,一種blessing。 - 給我?可以死而無憾了。

 5 ) 李沧东访谈:绝望的叙事者【译】

作者:Andrew Chan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李沧东在形容他的创作过程时,用了「绝望」这个词语。对于任何了解他作品的人来说,这不该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1997年,43岁的他推出了长片处女作《绿鱼》(在此之前,他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小说家),自那以来,这位伟大的韩国导演,一直展现出自己对于黑暗的趣味。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他那些最为无情、残酷的作品里,他处理了如下主题:祖国近来的压迫史(《薄荷糖》)、对女性造成的性侵害(《绿洲》与《诗》),还有一位年轻人在日益神秘的世界中感受到的绝望(《燃烧》)。他采用的是一系列不详的题材,他还为自己的作品赋予了完美主义的艺术水平,这一切为他的作品赋予了一种特质,仿佛每一部影片都出自一场伟大的斗争。在2010年的《诗》与他根据村上春树作品改编的《燃烧》之间,隔了八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李沧东放弃了一些项目,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最能激发紧迫感的项目。最终,他的选择似乎是对的: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职业生涯中最广泛的好评。这部作品涉及了许多最近的人与事,譬如唐纳德·特朗普、阶级差异、大男子主义以及朝韩之间持续不断的冲突。这一切让这部惊悚片非常贴合当下这种毁灭性的政治形势。

上周,李沧东参加了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回顾展——这是他八年来第一次访问纽约。借此机会,我与他谈了谈对于电影和文学的热爱,以及他成为叙事者的原因。

记者:你在电影院看到的第一部印象深刻的作品是什么?

李沧东:那是在六十年代,我大约十一岁的时候吧。有一部动画片在韩国上映,讲述的是一个叫洪吉童的角色的故事。他有点像韩国文学中的罗宾汉,这个形象起源于一部古老的、古典时期的小说。我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在期待这部电影的上映,所以我也特别想看。但是,我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所以我没有足够的钱,没法买票。我的表哥知道我想看,我的表哥知道我想看,所以他给了我票钱。我去了剧院,那里挤满了孩子。我加入了队伍之中,但当我越来越接近售票厅的时候,我开始有了一种感觉:我真的不想再看这部电影了。我无法肯定这种想法的缘由。我一度很想看那部电影,但就在我发现自己不得不买票的时候,我就想从那些孩子中脱离出来,做一个独立的个体。

最终,我去了隔壁的剧院,那里正在上映(理查德·布鲁克斯的)《吉姆老爷》。我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但我决定去看一下。当时我太小了,所以我很难理解那部电影。它太黑暗、太可怕了——大海和暴风雨啊!这是一家比较老旧的、二轮放映的剧院。那里的观众没有那么多,当然,观众里也绝对没有孩子。我独自坐在黑暗中,充满了恐惧与焦虑。当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意识到主人公正走向不幸的命运之中。这实在是太难忍受了。在这之前,我也看过电影,但这真的是我第一次自己选择电影、购买影票,这是一种原始的体验。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恐惧与共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记者:那时候你可以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李沧东:如果你问的是那些影响我的电影,我可以说,很多电影都和你眼中的「杰作」没什么关系。《吉姆老爷》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虽然它改编自一部伟大的小说,但它其实并不能算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尼古拉斯·雷的那部《北京55日》也是这样的例子,这部作品我也非常喜欢。直到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我可能才发现你印象中的那种“伟大”的电影。我年轻的时候,大概二十岁之前吧,韩国有一个制度,每一部外国电影的引入都必须经过政府的批准,就像中国的制度那样,所以我们很难看到这些电影。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三十多岁了,我开始看到了这些伟大的电影——当然,只是通过盗版。当然,在这一时期,有很多导演影响了我,比如卡萨维蒂。

记者:在你成为电影导演之前,你写了很多成功的小说。你用这两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自我,你能谈谈两者在表达方式之间的区别吗?

李沧东: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家人在不断地搬家,我们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所以我一直都是独自一人,交朋友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我写小说是为了与外界的某些人交流,虽然我可能并不知晓他们确切的名字和面孔。无论我采用何种形式,这种目标都未曾改变——我渴望交流。其实,在几年以前,我又开始写小说了。我写了好几个月,但我发现这太花时间了。如果我继续这样下去,我不仅无法写出一部小说,也无法拍出一部电影。我总是想要写作,但在那段时间里,我发现自己拍不了电影。

文学与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当我写小说的时候,我期望某个读者与我一同经历一系列的情感,但在拍电影的时候,我想影响更多的观众。对我来说,写小说就像是写情

记者:在《诗》与《燃烧》中,主人公都可以算是新人艺术家。你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努力,他们试图弄清楚的是,艺术创作的活动该如何去适应这个狂乱的世界。

李沧东:是的,这些角色的自我认同是很重要的,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是艺术家。他们作为艺术家向这个世界提出问题。《诗》的女主角努力想让一首诗走向世界:她苦恼的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即便她因为痴呆症失去了语言能力。而《燃烧》的男主角凝望着这个世界,他想知道在这样的地方,什么样的故事是有意义的。这两部电影都聚焦于艺术家的处女作,这种首创性是很重要的:这是艺术最为纯粹的时刻——艺术家在寻找艺术的本质。在村上春树的故事《烧仓房》中,主角已经是个三十多岁的老牌作家了,他可能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在电影中,这个男人还不能算是一个作家。他还年轻,他刚刚起步,这让他对这个世界更加敏感。

记者:有趣的是,这两个角色在非常不同的年龄开始创作他们的第一部作品。你是否曾经想过,如果你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开始拍摄电影,你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电影创作?

李沧东:你很难去推测这种可能性。如果我从小就出身于电影业,上过电影学校,我想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我有时会观察周围拍电影的人,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电影是最重要的东西。电影对我来说可没有这么重要。其他的一些东西要更为重要,我不知道如何确切地定义它们,或许是这种沟通的想法吧。不管它是什么,我考虑的并不是艺术形式本身。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仍然觉得自己很像《燃烧》的男主角,他总是在想,他写出什么样的故事才能走向世界。虽然我是个年纪比较大的艺术家,而且我是在职业生涯晚期才开始拍电影的,但我仍然会考虑这样的问题。

有没有一些艺术家以你特别感兴趣的方式探讨这个问题?

李沧东:很多艺术家拍电影的方式和我不一样。有些人和我是同代人,比如说侯孝贤,我特别喜欢他的早期电影。我在一些导演那里感受到了某种私人的联系,一种亲密无间的感觉,其中大部分都是亚洲导演,比如侯孝贤、贾樟柯和是枝裕和。每当我观看一部好电影,特别是一些不知何故被吸引的电影,我就会感觉自己在和导演交流。不过,说实话,虽然我经常从电影中获得激励与灵感,但真正对我产生最大影响的还是阅读,读书最能让我产生创作的欲望。我经常受到年轻作家的启发,不过如果让我回忆这些年来阅读的作品,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名字仍是卡夫卡、契科夫、福克纳、海明威。如果更接近当代的话,我还可以说出雷蒙德·卡佛。你可以说,对我来说,文学是一种通道,我可以通过它来思考世界。

 6 ) 一个没有希望的故事

遭受不幸—痛苦沉沦—自我救赎—再度爆发—归于平静,电影呈现的就是女主角李申爱这段并不复杂的人生际遇。唯一和宗教扯上关系的无非是申爱在丧子的悲痛中泥足深陷时选择了宗教作为精神慰藉来试图自救,自救虽然失败了,但显然影片的主题并不是攻击现代宗教的虚伪,因为片中的牧师至少在铸成大错之前及时提起了裤子。

女主选择信教。但是还是不足够。罪犯的自我原谅刺破了她信教的虚假。这样的一种罪,和痛苦。女主一度崩溃,自杀自残。应该是被送进了精神科医院接受镇静剂治疗。 最后的片子并没有展现她得到了疗愈。但是展现了创伤的过程。男主真心的陪伴是故事的一抹暖色。 关于创伤,我还是觉得心理治疗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药物也是。还需要主人公自己的求生意志。 孩子的意外死去,不管是片子里的还是新闻现实中的,都是对于生活撕开了一个口子。照拉康的理论,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想象界的破缺,需要象征的东西来填补。宗教是一种。还有其他的。

 短评

他都说已经被原谅了,我还原谅什么?在我还没原谅他之前,上帝怎么可以就那么原谅他了呢?

1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人在绝望的时候真的需要信仰,但是信仰谁都知道它不是真的…“《密阳》之中的信仰问题,或者说是对于宗教、信仰的怀疑,似与上帝无关。那些揪心的痛楚,那些令人发指的罪恶,仍然是人间舞台的一出苍凉悲剧,在李沧东的镜头中,这样的悲剧依然未有一个了局,未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未有拯救之光的来临…”

1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长。

13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只有恨能让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更坚强的活着,信仰太美反而容易破坏

1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一直装睡,竟然会无法苏醒;假装迷藏,真的能把人弄丢。一个被抛弃的女人,击碎虚伪的空窗,呕出道德的秽物,剪短烦恼的青丝,割破无望的经脉。用肉体引诱虚伪,用灵魂唾弃道德,镜子里如遗像般心死,阳光中似鬼影般复活。密阳站像阴阳门,伴着圣歌有人以为来到天堂,却葬身地狱,可这里并没什么不同。

1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多数人仅有自救的动机,而没有自救的能力。最后还是要依靠“关系”,抓住他人他物伸出的稻草,尽管正是这根稻草曾经把人推向深渊。

20分钟前
  • 57
  • 推荐

有时天使是以怪大叔的样子出现的。杀戮你的和救赎你的,都是身边人。可惜人总是不喜欢平视,而总想通过仰望获得解救。

21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与上帝决裂,与生活和解。

2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李沧东能把苦情戏拍得这么深刻,简直就是当代伯格曼啊有木有!画外空间的使用太赞了,结尾甚为美好。

2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归根结底还是韩式的慢动作,只是掺杂了宗教的意味就换了一股味道。似乎有很多东西在讲,也确实讲了不少东西,但每每都点到即止,缺少深度,唯有全度妍的演技堪称精彩。★★★☆

33分钟前
  • Q。
  • 还行

重看。在申爱辨认儿子尸体之前,镜头从车里望向天空,与全片的第一个镜头几乎相同,那是他们刚搬到密阳时对这个小城的畅想,之后哀伤的音乐响起,镜头远远地跟随着申爱近乎虚脱的身体,我们无须通过表情得知真相,声音预示了一切。信仰的坍塌等同于生命的重建,电影的重点不在于悲恸,而在于冒犯。李沧东的镜头拥有极为强大的自主意识:在申爱濒临绝望的时刻以微弱的速率推近试探着情绪崩溃的红线,在申爱感激于上帝对她救赎的时刻又冷漠而戏谑地拉远,它兀自闪躲或凝神注视,对观众形成如军令一般的感召,正如上帝对申爱的救赎/冒犯。而我们究竟应该接纳还是对抗这股力量?它对此不屑一顾。全度妍完成了一次凯特·温斯莱特《幻世浮生》式的表演。

3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B+】电影的主题既非讽刺宗教,也非宽恕与原谅,它所展现的是一种错误人生,女主将自身生活的缺陷永远寄希望于他物拯救,先是男人,后是居住地,再是上帝,不断的自我欺骗和逃避终导致一次次崩盘至谷底。“密阳是个什么地方?跟其他地方没什么差别,人生活的地方哪都一样。”这句台词直指核心。

41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宗教这个东西根本就是无法自洽的,电影对于人心人性虚伪揭示很有功力。

45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一个女人,寻找平静,失去平静,又找回平静的过程。密阳,秘密的阳光。孩子是她的密阳,宗教是无法面对后选择的逃避。最后,生命中的触底反弹,没有原谅、没有救赎,只是找回了密阳。这个女人的心理历程是一个圆,内里有了东方哲学的禅意。

48分钟前
  • 畸小山
  • 推荐

惨片,女主演得好。宗教神马的是浮云就对了,现场配乐版圣歌那一幕简直是集体神经病发作……这片似乎在说“男人蠢就蠢吧缺就缺吧低俗就低俗吧只要没安坏心真心对你好就可以了”大脸叔其实就是性子直一点EQ低一点啊……小镇生活太可恨了

50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当普通的救赎片去看的,没想到这么丰富、残酷,非常震惊。监狱一场短短几句话道明信仰从建立到突然坍塌的过程,实在久久难忘。给上帝献出自己前,应该不做任何要求吧。韩国作为资本主义已经相当发达的一个国家,基督教普及率也非常高,其实挺难判断李沧东的态度,最后有点“上帝就在身边”的意思

5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阳光、白云、蓝天,她选了个好日子去刺杀上帝。踢开门,她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上帝露出笑容,手上拽着用来算命占卜的塔罗牌,恭候她多时。

55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大赞女主角的表演

60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力荐

大韩民族特色主义基督教。

1小时前
  • 幻影刺客
  • 较差

1.全度妍细腻动人的表演牢牢抓住我的眼球,戛纳影后实至名归;2.手持摄影+长镜头+极少量配乐,李沧东冷峻的诗意现实主义;3.含蓄蕴藉的细节处理,反煽情,需全身心融入的观影体验;4.有反基督教成分,但李申爱在苦难,虚荣,宽恕与仇恨中的心路历程更重要;5.结尾对角落一缕阳光的凝视,大爱。(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