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圆

剧情片内地1948

主演:石羽  吴茵  卫禹平  孙道临  

导演:丁力

播放地址

 剧照

大团圆 剧照 NO.1大团圆 剧照 NO.2大团圆 剧照 NO.3大团圆 剧照 NO.4大团圆 剧照 NO.5大团圆 剧照 NO.6大团圆 剧照 NO.13大团圆 剧照 NO.14大团圆 剧照 NO.15大团圆 剧照 NO.16大团圆 剧照 NO.17大团圆 剧照 NO.18大团圆 剧照 NO.19大团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2

详细剧情

1938年,住在北平城胡同的张老太太与四个儿子三个女儿过着安乐幸福的日子,但好没多久“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家人被迫各奔东西。终于抗战胜利,儿女们陆续地从各地赶回家,一家人总算团圆了,可社会却越来越乱,日子越过越穷。张老太太不得不咬牙卖掉房子。儿女们又各自追求自己的理想去了,张家不知何时才能团圆。

 长篇影评

 1 ) 7.0分

1.“我要抗战!我要抗战!” “马连良我没有听过” 上海小男人在落魄时,西装破破烂烂,套上外套一样一表人才 “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爱!爱!” 片子里有些笑点真的挺有意思,脑洞大开,现在人估计编不出来 2.四弟和三姐埋鸽子的戏很出彩,两位小演员演的很好很自然,天真可爱。 3.在百度上看了摄影师冯四知的介绍才来看这部片的,有些镜头在同时代的电影里真的算少见,比如90度俯拍一家人吃饭。镜头纵向活动很频繁,主观镜头比较多。就是有些地方剪的太碎了,镜头过多,可以精简一些。 4.韦伟女士的嗓子像含了口痰,《小城之春》里,怨妇腔低声说话还好,在这里嗓门一提高,听着就有点违和了,不过习惯了就好 5.感觉有点用力不足,看不出战争的残酷和紧急,家庭的离散好像都是成员们主动的选择,而非时局所迫,让人悲伤不起来;小妹最后奔向理想,本该是对银幕前观众的号召,情感升华,却只流于喊口号,没显示出xx意识形态的魅力,“新生活”看起来不是那么诱人,来个闪回展现农民在小妹号召下,振臂一呼,打土豪分田地,效果好很多(不过这样就过不了审…) 6.有豆友说家国同构,很有道理,导演把这么一群风马牛不相及的人聚到一个大家庭里,肯定是想以家喻国,但是民族大义在这里显得有点空,正如三弟突然撕掉美国女朋友照片这一行为莫名其妙,涉嫌强行突出主题。民国的家庭片我只看过《太太万岁》和这个,《大团圆》让我不能因战争拆散家庭而悲伤也体会不到它的伟大革命理想,相比之下还是喜剧更有自然的家庭气息。

 2 ) 算个观后感

我是冲着朱嘉琛去看的这个电影 结果她戏份好少,不过电影很让我惊喜。先说说我不喜欢的方面。电影拍到了抗战胜利并没结束,还接着拍,但又一笔带过。最后就有三人追随你党了,而且特正义凛然,小妹对妈妈表示你们之前活错了。可是她三个哥哥,一个翻译官,一个空军,还一个算是侠客,真都算是为了抗战出过不少力呢,她就一直后方做农村工作,不知道这自信从哪里来啊妹妹。写到这里我觉得可能编剧是在高级黑吧。。我很喜欢的就是电影的京味儿以及轻松幽默。电影的观感的确是很私人的东西,角色的性格,生活状态,精神世界如果让人有认同感,就会看的很愉快。这电影写的是老北京人的故事,虽然演员很多不是北京人,说话南方口音。。书香门第,住四合院,妈妈在饭桌上很自然自豪地对来自上海的未来女婿说,我们这一家子啊,都是神经病,上海女婿就说没事,我更神经! 就很多这种搞怪台词。三哥说,我觉得世界大同的前提就是国际联姻,然后畅想他未来组建的国际家庭,二哥就没事唱两句无所事事有民族大义但终极梦想就还是闲着,大嫂贤妻良母但也不放弃风情二字,大哥不得志但也不会乱发脾气,二姐爽朗但也是有度,妈妈自己的话就是我们张家人从来不着急。一家子没有勾心斗角也不假热情虽然观点不一致也都客客气气为了对方着想,虽然贫但绝不会招人讨厌因为是真的逗而且真诚。脏字那是一个没有。还有很多细节确实让我怀旧,比如遇见人必微鞠躬打招呼,家里的钩针的窗帘布啊暖水袋啊。很家常。里面那个上海人也是写了现实精明爱老婆那面,但也没有丑化,一点也不小气。上海人见了二妹的很久不见的男朋友来家里,一家人吃饭呢,二妹见到男朋友来就回屋,上海人马上说你别在这里应酬了先去找她吧。这样的一家人才真有家的感觉吧。非常好的电影。

 3 ) 记录备用

根据话剧改编而来,具有比较明显的舞台痕迹,都在一个院里,小场面调度。靠人和人之间的行动线完成场面调度和镜头。

读老三发表文章一段,基本奠定了大姐和大哥的性格。

“二姐,我们为什么要打日本呢”,这句话引出卢沟桥,完成时间跨度和进入第二幕。三姐和四弟,三哥和表姐在家。

孙瑜的表演太好玩哈哈,把一个初有情感的演得很真实:情感的扭捏与暧昧。

四弟: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抗战?三连问问出了当时那个时代或者人生的终极问题。在被人欺负了以后,就说了一句话:我要抗战。四弟和三妹一起去了大后方成都。

二姐被盯上,二哥挺身而出,帮忙传递消息。炸了军火库(?),被通缉。二姐和二哥逃亡。二哥哽咽,想说的很多,最终只说了一句娘放心。

1942年,大嫂吃了流产的药,为的是少一个人吃饭,养活不了。老大想去洋行,但不做汉奸。张老太不同意,说是父亲教导和弟妹做的工作都不会让他去做。

二姐夫:衣服下襟做领子,袖子半只说人越穷越要挺。

老大要卖房子筹钱做拍卖行,老太不同意,说总有一天弟弟妹妹们都会回来。

日本投降后,纷纷回家。三哥当了翻译官。

小妹回来,一家人开心落泪。

团圆饭上,四弟一句我们还用得着轰炸机吗?开始转场,时局急转直下,内战爆发,物价飞涨,张家卖房子。说沦陷的时候都没卖。小妹带四弟和二姐去做农村工作。二哥折断了马鞭,大哥卖了小提琴,二姐写给杨斌的信都被退回。

房子卖了以后,二姐小妹和四弟离家去做农村工作。

 4 ) 民国商业片原来是这个样子

民国商业片第一:大明星。影片的主角都是大明星,而导演却是小青年,这没关系。
第二:综合各种社会潮流,有文艺青年,有没落的中年,有万事不关心的戏迷和影迷,还有张口闭口爱国的青年,有上海金融人才,有信基督教的小朋友和老人,张家人,基本上把当时的主流的人群都囊括进去了。
第三:政治上必须有所表达,本片就是一个家庭在政治动荡中的生存,有的奔赴国难,有的逍遥自在,有的流亡,有的留下。
第一部以北京为背景的民国电影。之前看的都是上海的小弄堂的电影,感觉有太多的概念,说话都不生活化。唯一让人觉得有趣的就是那个上海小男人,他算是正常老百姓的模样,穿的衣服没有袖子,套上西服,头发上抹上油,照样是绅士。他也有原则,不饿死就不去当汉奸。
八年之后,回来了。小孩子长大了,还是那么忧郁。小女儿也回来了,基督徒变成了游击队。浪漫的维特还是幻想世界和平,革命女儿变成了大家闺秀,唱戏的还是唱戏,郁闷的还是郁闷。就这样,轰炸机依然在头顶飞旋。

 5 ) 《大团圆》一个小院的家国演绎

    拍在建国以前,定不及现在大片的制作精良,可却是我看的一部不想放过一丝细节,不敢让眼睛离开银幕半刻的老电影。
    影片开幕,女主角二姐和杨斌骑着自行车,穿过城门楼子,来到胡同里一个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一进院中,通过让主角先后和院中每个人打招呼,便将各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展示出来,极为清晰。
    住在四合院的一家人当时生活的也算安乐,父亲是牺牲的国军将领,母亲也是一个开明持家的女人。一家四子性格迥异,大哥是一个充满艺术情怀的教书先生、酸文人,二弟则是一个典型的老北京“闲人”,唱戏遛鸟、无所事事,三弟动不动将自己比作西方戏剧中的某个主人公,一脸呆萌的四弟则是刨根问底,对世界充满好奇。而四个女人也各有特色,大嫂代表了本分持家的传统女性,大姐则多少有些资产阶级的做派,女主角二姐充满理想抱负,至于三妹则在后边逐渐展现出来。再加上男主角杨斌、“上海女婿”大姐夫、表姐等人,基本上把当时背景下,各个阶级、各种类型的人物都给展现出来。而吴茵饰演的王妈活泼巧逗,为影片增色不少。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打破了万千家庭的安宁。生活在四合院中的这家人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做地下工作的二姐四处奔波,二弟也跟随二姐参与了打击日本鬼子的工作,三弟去国军当了翻译官,四弟三妹则被送到了西南地区。支离破碎的家庭,留下的成员勉强度日,期待团圆。
   最后,抗战胜利前夕,家人陆续回来了,从大后方回来的三妹,成了结尾处最耀眼的人物。这一次的团圆,每个人身份地位的转变,其实也暗示了国共两党、国内局势的变化。
    记:一个小院演绎家国,正是该电影的集大成之所在,个人感觉从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上是非常成功的。不过也正是因为包含了太多的政治因素,在今天看来,又会觉得多少有些卖弄。

 6 ) 活泼的语言

——二表哥,唱得真好,真像马连良。 ——真的?哪点像? ——我想着是像,我没听过马连良。我不喜欢听戏,就爱看电影儿。

这完全是相声语言。

又: ——当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 ——有点辣。 ——有点酸。

阿姨也会开玩笑: ——这就害臊啦?你们俩自由乱爱,就不害臊了?

女人之间: ——你说一个女人拿什么抓住男人呢?还不是风情吗?你不要以为结了婚就不卖弄风情了! ——可是我不会嘛。 ——这没什么会不会的。

——我认为啊,促进世界和平的唯一办法,只有促进国际婚姻。 ……这样世界不就大同了吗?It's going to be one world, one world.

——你们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没有理想。一个人要是没有理想活着,就跟做梦差不多。

——你还是跟从前一样,什么事情都是“对极了,对极了”,有的事对,有的事就不对。 ——你这话对极了!

 短评

没去成资料馆,在1905上自己补看了一下,非常有趣的文本,如此含蓄又如此明白,纪录片里的周恩来。

6分钟前
  • xīn
  • 力荐

虽然不完美但真的在电影院痛哭一场,前半段太完美了,小小四合院一大家子,几个小细节就捏出鲜明人物,笑着笑着就流下泪来。时间跨度虽然很有野心,但这种过渡方式还是不够自然;结局也太缺乏一个真正高潮。至于意识形态,如今看来,无论对于电影本身,还是那时的人,都是一种辜负。

7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6.5,说到底还是控诉国民党,日本人在还能活下去,光复后反而要卖房子,真是讽刺,以家庭聚散离合表现国家的兴衰浮沉。电影前后两段团圆戏很喜欢,其中角色的转变和倒置真令人五味杂陈。

10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资料馆

14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人人漂亮,孙道临最漂亮。推荐大家都来看穿短裤的孙道临。

17分钟前
  • helenharris
  • 力荐

记得孙道临演一个心比天高的小伙子。

20分钟前
  • 笨锅
  • 推荐

这个世界变了,变得连咱也不太懂了,好像得换个样活着了

24分钟前
  • 茉琉
  • 还行

北平一家人,剧本底子很好,野心勃勃,明星云集演得也好。最后十分钟太直露,当年算是勇气大胆,现在看是干瘪宣传,毁了全片。

26分钟前
  • 某位
  • 还行

最近看了很多民国电影,这部给1949年之前的时代划上了句号。在开头最不起眼的三妹加入了CPC,片尾已然成了家族的核心和领路人。“像我们从前那样过日子,根本不对。可是,我们总得活下去。至于怎么活下去,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孙道临亮了,俊俏得惊人。

27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北京。这个版本看到了1小时06分。时代特色下的家庭生活。是爱,是暖。

30分钟前
  • 紫领 爱
  • 力荐

这才是京味啊

32分钟前
  • tomshiwo
  • 还行

#z#有趣有料的一大家子,台词妙语连珠啊~朱小妹好萌,孙道临好个西派文青,还是最喜欢沈浩然的豁达;中间抗战部分居然一笔带过,结尾也仓促了点,扣一星吧

36分钟前
  • 穿山
  • 推荐

当现实比对理想,谎言和辜负即刻昭昭

37分钟前
  • 旋转楼梯
  • 推荐

好妙的台词。北平的城墙和注定的四散分离。虽说家是颗被层层鳞叶裹住紧绕花茎生长的蒜,但最终免不了是要被剥开的。16.1.6 @中国电影资料馆

41分钟前
  • 说了我是黑无常
  • 推荐

一个四合院里的家国,每个人的个性都很鲜明,结尾朱嘉琛太亮眼了,年轻飙英文的孙道临也出彩。团圆即离别,别样意味的“大团圆”。

46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推荐

我爱我家1948。

50分钟前
  • 拖延者费边
  • 推荐

清华公司!感觉戏都在老太太身上……政治对日常生活的侵入,不同角色作为对不同社会阶层与政治观点的提喻,颇有些后来《茶馆》的感觉。电影化程度一般,台词风格和场景切分明显是舞台范。结尾(准)大团圆(毕竟差了从未出场的大狗子和被当做道具的孩子们)之后的反转堪称神来之笔,直指社会现实

53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战时家庭十年变迁,儿女们的不同抉择在战争阴霾中境遇却相同,政局动荡下团圆变成奢望,挣扎求生背后是面临着又一轮生死离别的漫长等待。剧本有着绝佳悲喜元素,人物形象和关系对应鲜明,可惜碍于当时电影各种局限,执导方面和演员表演上挖掘有限,时间跨越割裂感较重,角色最完整反倒是演沈浩然那位。

55分钟前
  • 蓝笔风
  • 还行

黄宗江照着自己家庭写的,先有话剧后有电影,分四幕展示老北京四合院内一家人在战前、战时和战后的聚散离合。基本是以老太太为中心,通篇主题是“抗日”所辐射的方方面面。台词写的有契诃夫的味道,蓝马的戏迷、孙道临的文青、冯继雄的“十万个为什么”写得比较摩登。

5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印象中第一次在影院看黑白片,故事简单,但有始有终,有起有落,有情有理。人物个顶个的都那么鲜亮,都那么抢戏。时隔多年,若拂去那一层层苦闷忧伤,还能换之以温暖的笑意。40年代电影的完成度令人感慨——抛开上帝视角,踏踏实实地讲一个故事,究竟有多难

60分钟前
  • DREAME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