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弗特

动作片以色列2007

主演:奥斯瑞·科恩  Itay Tiran  Eli Eltonyo  欧哈德·诺勒  Itay Turgeman  

导演:约瑟夫·斯达

播放地址

 剧照

波弗特 剧照 NO.1波弗特 剧照 NO.2波弗特 剧照 NO.3波弗特 剧照 NO.4波弗特 剧照 NO.5波弗特 剧照 NO.6波弗特 剧照 NO.13波弗特 剧照 NO.14波弗特 剧照 NO.15波弗特 剧照 NO.16波弗特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3-09-04 01:48

详细剧情

2000年,长达18年的南黎巴嫩武装冲突接近尾声。爆破兵阿莫兹(阿米?温伯格 Ami Weinberg 饰)被派往波弗特堡,一座12世纪十字军东征时建立起来的要塞,进行拆弹。前哨指挥官里拉兹(奥斯瑞?科恩 Oshri Cohen 饰)因其傲慢的态度和强迫阿莫兹不顾危险拆弹的命令引起了哨兵们的不满,尤其是一名叫克雷斯(伊泰?提伦 Itay Tiran 饰)的哨兵。与此同时,以色列即将从波弗特堡撤兵的流言在军中散布,而黎巴嫩真主党的导弹攻势却一日强过一日。里拉兹面对战友们一个接一个的牺牲,精神状态日益消沉……   本片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以色列电影协会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像、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四项大奖,并被提名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获以色列电影协会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奥斯瑞?科恩)、最佳导演(约瑟夫?斯达)、最佳剧本、最佳服装和最佳音乐六项提名。

 长篇影评

 1 ) 苦守寒窑十八年,一场游戏一场梦

《前陷风暴》是一部以色列电影,获得2007年柏林影展最佳导演银熊奖。单就影片的拍摄手法本身来说,称不上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然而若是把这部电影放在时代的聚光灯之下,却自有重大的意义。

《前陷风暴》的导演约瑟夫-席达出生在美国纽约,六岁后与父母一同移民到以色列,在取得哲学和艺术学位后,他又回到纽约攻读电影硕士。由于接受过正统的电影训练,约瑟夫-席达的运镜手法显现出影剧学院特有的熟练与精确,滤镜、轨道与脚架,三机取镜与切换,铺垫、冲突与终结。相较于中规中矩的运镜与叙事方式,这部作品所采取的视角立场以及拍摄的时机更吸引眼球。

《前线风暴》的故事讲述的是以色列于2000年从“波佛特堡”撤出这一真实历史事件。波佛特堡是一座由12世纪时的十字军所建立起来的碉堡。在过去九百年间,历经无数次的血腥战斗,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罗马人与阿拉伯人都曾占据过这座碉堡。波佛特堡位于黎巴嫩南部,黎巴嫩是一个小国,土地只有1.04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11万人。在数次的以阿战争中,许多巴勒斯坦难民从以色列逃到相邻的黎巴嫩,其中自然也包括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成员,这使得黎巴嫩成为以色列的眼中钉、肉中刺,使其在1982年和2006年两次遭到以色列的战争攻击。

在1982年的第一次以黎战争中,以色列派出了十多万军人进攻黎巴嫩,一举攻占了波佛特堡,而这一占就是十八年。2000年,在强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下,以色列终于决定从黎巴嫩南部撤军,《前陷风暴》讲述的就是以色列军队撤出波佛特堡时,堡内军人所面对的状况与心情。不同于一般的战争片,《前陷风暴》并非从英雄主义或爱国情操来切入,而是以个人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的荒诞本质。

■以色列军队驻守波佛特堡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情况非常异常。一直以来,真主党人就持续对波佛特堡进行炮击,而以色列当局给驻军的指示是:坚守堡垒、不得还击。在决定撤军之前倒也还好,真主党人的攻击只是象征性的,一天来上几次无伤大雅的炮击。然而当以色列将要撤军的消息传出来后,攻击就变得密集和强大,意图呈现出一种以色列人被打跑的态势。结果堡内军人开始出现伤亡,撤军通知却迟迟不来,不得还击的指示也始终不变。

随着攻击的增强,堡内驻军们的心情益发动摇,开始私下讨论当年攻占波佛特堡的情况。据说在1982年的以黎战争时,上头曾经下达一纸命令,那就是不要占领波佛特堡。然而不知怎么的,这纸命令并没有被发放执行,以色列军队不仅占领了波佛特堡,还持续占领了十八年。

影片的主角是只有22岁的基地指挥官李拉兹,就和其他坚守堡垒的年轻军人一样,李拉兹也是不顾父母反对而加入军队,如果说有什么让李拉兹区别于其他驻军的,那就是他有着更强烈的爱国情操。因此当准备撤军的消息传来时,李拉兹的感受其实是失落与不舍。然而,当攻击越来越猛烈,当自己遵从上面指示而对下属所下达的命令开始造成死亡时,李拉兹的信心动摇了,他突然明白爱国这个抽象意识在战场上所代表的真实意义。

撤军的行动终于开始落实,50辆军车载着数吨的炸药来到波佛特堡,准备在撤军后将碉堡炸毁。在布置炸药的同时,李拉兹下令驻军们收拾碉堡内的东西,连国旗都从旗杆上拿下来,当晚便要撤出波佛特堡。可是临行之际,上司却又通知他们留在原地继续坚守。属下们对此群情激愤,但是李拉兹只能无奈地将国旗再挂回去,继续派人到碉堡上冒死驻守,继续等待那遥遥无期的撤军命令。

透过电视新闻,驻军们得知以色列国会对撤军一事尚在争议当中,未能达成最终的决议。与此同时,新闻播放了一则对战亡将士父亲的采访内容。这名牺牲的军人属于拆弹部队,他被派到波佛特堡来拆除一枚炸弹,尽管这名军人当时的判断是炸弹过于复杂,暂时不宜拆除,但在李拉兹以及军队总部的坚持下,他不得不冒险进行拆除,结果不幸牺牲。在电视上,这名军人的父亲含泪说道,他有三个儿子,每个都不顾他的反对加入军队,他始终不知道这三个儿子在那里,如今他终于知道三儿子的下落,在棺材里。

终于,驻军们撤出波佛特堡,当悲伤凄婉的音乐从荧幕中传来时,映照的是年轻军人们欢欣鼓舞的笑脸。

■在整部影片当中,碉堡不断受到炮击,然而却从没看到炮弹来自何方、也没看到任何一个发射炮弹的敌人,只听到驻军们说敌人似乎是那些疯狂的真主党人。在碉堡之上,放置了许多身穿军服的假人,用来吸引敌人的攻击,对这些假人,驻军们戏称他们为“盟友”。而在地下碉堡内部,是绵延不断的曲折回廊,既没有指示牌、也没有警示灯,驻军们每日在这如同迷宫般的地下通道中来回穿梭,稍有不慎,便会迷失当中。

关于攻占波佛特堡的理由,只有一个难以证实的传言。关于坚守波佛特堡的理由,只有一则国会争议不休的新闻。既然要坚守堡垒,为何下令不得还击?既然不得还击,为何不干脆撤离? 在《前陷风暴》中,导演便用这几个场景安排来呈现波佛特堡驻军的荒诞困境:不知为何而占、不知为何而守、不知敌人是谁、不知盟友在哪、坚守不离但不能还击。如果说影片中有什么是波佛特堡驻军们确定的,那就是一个失去儿子的人的眼泪。

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第二次攻打黎巴嫩,经过34天的交战,两边终于签订停战协议,由1.5万名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以及1.5万名的黎巴嫩政府军共同驻守黎巴嫩南部。黎巴嫩真主党在7月12日抓了两名以色列士兵,这便是美国所主导的西方媒体对这场战争的官方说法。从战争发动的时间便可以明显看出来,这是一场美国和以色列早就筹备好的戏码,只是这次以色列刻意避开波佛特堡。

就影片本身的手法来说,《前陷风暴》不如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在2009年推出的《黎巴嫩》。然而,就影片拍摄的时机和意涵来说,在以色列第二次攻击黎巴嫩、在美国控制西方媒体的情况下,这部由出生于美国的以色列人所拍摄、讲出许多人心声的电影,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

《黎巴嫩》是以1982年第一次以黎战争为背景的反战电影,从这两部电影作品可以看出,有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人开始对持续不断的战事有所质疑,对以战止战的极端策略感到厌烦,也对美国这个从不现身的盟友产生反感。当欧洲影展陆续将奖座颁给这两部电影时,希望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强国能有所触动,也希望以色列政府能早日摆脱无谓的政治游戏。



是的,在这事上,我立场鲜明。

 2 ) 《波弗特》:驻守焚毁与回家

(芷宁写于2008年2月2日)
    始建于12世纪的十字军要塞波弗特堡垒,位于黎巴嫩境内,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几百年来,这个遗迹见证了无数的杀戮和硝烟,往昔的峥嵘沧桑也为它平添几分神秘感,驻守它俨然代表着的“英勇”象征。1982年,经过一场激烈又充满争议的战争后,以色列国旗最终飘扬在要塞上空。18年后,面对公众的不满与抗议,以色列政府最终决定撤离此地。
    这是以色列影片《波弗特》的史实和事实背景,虽是一部战争片,但该片完全没有通常意义上战争片那激荡惨烈的攻防对抗,也没有眼花缭乱的动作场面,它能获得2007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确有它的长处,长于对战争中人性深层而细腻的剖析,也长于对历史政治事件的客观视角,还长于它对战争真切而细微的感受描绘和贯穿全片的绵绵反思。
    虽是一部借助于政治历史背景的影片,但导演约瑟夫·斯达却没有站在任何立场上表述观点,而是淡化了政治气氛,客观而人性地呈现了一段往事和特定的人物状态——2000年以军撤离波弗特前夕,驻守在要塞的以军士兵独特的经历和心路。在这个18年前以军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山头上,驻守的士兵们因相关协定,被明令不准撤退,不准反击,幸运的话能活到完全撤军的那一天,不走运的话只能成为对方导弹的活靶子。
    大多数士兵对此已习以为常,年轻的脸上流露出疲惫麻木甚至是迷惘的呆滞神情,双眼也逐渐失去了神采,对生命和生存本身充满了无望感,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军人的信念和渴望正在逐渐消退,他们困惑于为何而战,也不知道为何而守,更不知道这最后的一班岗要延续到何时?何况,他们撤离的道路上近来被敌方布满了地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敌方铺设地雷的方式还是向以军学习的。
    兹弗是一个排雷新兵,在总部呆了很久,还没实战过,影片伊始,他被直升机送到了波弗特,以完成排雷工作。通过监视器观察后,兹弗认定这次任务很危险,拒绝执行,可上司命令他去做,且波弗特的指挥官里拉兹也强烈要求兹弗像一个军人那样去战斗,结果致使兹弗死在了排雷现场。兹弗死后,上面改变了计划,两天后,排雷车到来,快速排除了危险——这也极具讽刺意味,仿佛兹弗的死是白搭的。
    事实上,里拉兹不是一个冷酷的人,他只是一个军人,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这也是他被上面派到波弗特做指挥官的原因。然而,手下人却因兹弗的死,对里拉兹产生了质疑,认为他对生命缺乏起码的尊重。接着新一轮的导弹袭击轰掉了绿岗哨卡,岗里的人死了一个又一个,里拉兹的忍受底线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当好友被炮火击中,躺在掩体外向他求救时,他呆掉了,完全不知所措,恐惧令他的面部肌肉微微抽动。在之后的军事会议上,听到上司决定重修绿岗、继续布哨的决定后,里拉兹终于爆发了,质问为什么还要他们做不能还击的人肉靶子?
    在现实战争中,普通人的生命得不到尊重的现象屡见不鲜,往往高层和政客的几句话或权衡利弊的决定就能决定普通士兵的生死。在撤离时,波弗特要塞只留下12个人布设炸药、做最后的清理,可是,那个最终的命令却迟迟下达不了,原因是内阁不肯表态,于是那12个被越来越密集的恐惧折磨的人又多熬了些时日。离开时,那块记录着18年前“英勇之士”名字的铁牌,无论如何也拆除不了,里拉兹意味深长地叹道:“也许他们愿意留在这里。”
    终于得到了命令,炸药被引爆了,在里拉兹等人最后的瞩目中,波弗特堡这个承载着太多历史和血腥的地方结束了它的使命,火光过处,崩裂坍塌,硝烟弥漫,十分壮观,那块记录着曾经英勇事迹的铁牌也在爆炸中消散,一如当初占领此地的枉费一般。冲天的火光和震耳的炸裂声,无不在暗示着当初的攻打和如今的撤离一样,都是那么的无稽,而那些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只能如满天的灰尘般跌落在不知名的角落。
    这部风格非一般的战争影片,有着鲜活而真切的人物塑造,特别是心理层次饱满的里拉兹,不论一贯的坚决还是片刻的脆弱,不论内心的超负荷还是找不到出口的愤懑,都被拿捏表现的丝丝入扣。当绿岗被炸后,里拉兹面临着重新布哨的难题,他先安排了自己的岗,失去战友的沉痛和特殊的境况促使手下人一改平时的不满,报出了自愿承担的岗时,里拉兹虽只是低头记录,但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激动;上司告诉里拉兹,兹弗的父亲想和他谈谈,里拉兹拒绝了,之后他在电视上看到兹弗的父亲、这个失去儿子的老人面容凄凉而镇定地在采访中表示,他不抱怨任何人,这是政治上的失误,和哪个具体的人没关系。闻听后,里拉兹的内心十分复杂;每次绿岗遇袭,里拉兹都是第一个赶到,当史坦兹轮换了他的岗,他回到了掩体后,没过几分钟,监视器里就出现了惊人的画面——绿岗再次被导弹轰掉,里拉兹飞跑过去,狂呼着史坦兹的名字……而这样的场面,他已经历过好几次;当内阁对撤军不做表态,12个人和大量炸药被滞留在危机四伏的波弗特时,士兵克雷斯劝里拉兹自作主张炸毁并离开这里,然而,里拉兹不能也不愿做一个逃兵,也不能容忍别人这样,遵守命令这个概念仿佛烙在他的心脑中;当部队终于安全撤回后,里拉兹跳下坦克,走到空旷处,脱下了沉重的装备,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微弯着腰,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如释重负。
    该片的配乐十分动人,简单清澈却具有直达人心深处的力量,片尾的音乐舒缓清新且发人深省,而片中的一段弹唱则更是将影片的情绪烘托到了高潮——在几个战友死后,里拉兹让会弹琴的史坦兹弹唱一首歌,史坦兹唱道:“……父亲为儿子流泪,也为父辈们哭泣,母亲们撕心裂肺,谁能回答我们为了什么而战……”闻听时结合波弗特堡的史实、片中兹弗父亲的话语和彼时发生在以色列的“四母亲反战运动”,令人感慨不已。
    曾经,身为士兵的他们守卫着一个英勇的神话,然而,过往的云烟难以尽述其本真,而今,映天的火光焚烧了过去,换回的是回家的路。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6809764_d.html

 3 ) Beaufort

名字美麗, 真實卻不美麗, 一群末代以色列駐守Beaufort 的部隊, 除卻了英勇無敵的面紗, 其實每天遭受四方八面不知從何而來的導彈和迫擊砲襲擊, 一個又一個的同袍受襲而死, 卻連軍人最根本的原則: 以牙還牙, 以血還血都做不到, 被迫躲在地堡中等待撤軍的命令, 度日如年. 電影一改戰爭片的爆炸格局, 只集中描述士兵度日如年的心理, 以及同袍一個一個死去的創傷. 電影節奏緩緩推進, 連第一個拆彈專家在地堡中迷路都去了十幾分鐘. 電影中後段開始精彩, 指揮官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受襲, 卻無能為力, 開始失控. 到最後成功撤退後, 指揮官第一件做的是, 竟然是除下軍服大啖喘氣. 電影中嘗試拆除以軍霸道, 無敵的一面, 連訪問死去的拆彈專家的父親, 都不是為國捐軀為榮, 旨在表現在以軍軍人面對四方八面的攻擊的恐懼及人性的一面. 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雖然我稍嫌描寫軍人的恐懼不夠深入. 反而, 危險的地方是, 這套電影表達的: 原來以軍軍人也是脆弱的表面, 替換了現實的情況. 或許最需要思考的是, 既然以色列知道他們的行為必然導致自己置身於危險中, 但為何每次當以巴之間快要靠近和解的時候, 希望最終以軍事行動扼殺於萌芽之中? 以巴問題背後以一種什麼邏輯運行著. 或許問題離開了電影本身, 但卻是我看完電影後第一個想到的問題.

 4 ) 这地球有个角落叫波弗特

波弗特城堡,一座始建于12世纪的十字军要塞。几百年来,几经争夺,几度易主。血雨腥风的洗礼为它平添几分神秘色彩,俨然成为“英勇”的代名词。1982年,黎巴嫩战争首日,历经一场激烈、充满争议的激战后,以色列国旗最终飘扬在要塞上空。18年后,面对公众的不满与抗议,以色列政府最终决定撤离黎巴嫩。

  这是电影开始的字幕,紧接着就是波弗特的全景镜头,没有宏伟的堡垒,就一个土山头。电影描述了驻守这里的士兵:一群帅哥,20出头,棱角分明,挺拔健壮。这个年纪,应该在校园游荡、谈情说爱、听摇滚或者打cs,可惜他们只能在间歇的炮弹袭击下,守着这个破山头,站岗。
  没有敌人,即将撤离。如此平静的战场,还是有4个小伙死了。其中有人拥有音乐梦想,有人拥有远在美国的女友,他们的生活原本有更多可能,但是他们死在了波弗特。我为他们不值。其实他们任何一条生命,都比这破山头重要。
  导演只是客观纪录这一切,如果他有什么观点的话,可能要表明攻打和撤离波弗特是一出真实的荒诞剧。片中两次提到,18年前的攻占似乎是一个失误的指令,而如今的撤离也是朝令夕改混乱不堪。
  永远的无奈,高层的几句争吵就决定了底层个人的生死。
  只欣赏好莱坞白痴片的儿童请绕行,这里没有火爆场面香艳美女,这里只有波弗特,地球一个角落的日常生活

 5 ) 再見美麗堡



名字美麗, 真實卻不美麗, 一群末代以色列駐守Beaufort 的部隊, 除卻了英勇無敵的面紗, 其實每天遭受四方八面不知從何而來的導彈和迫擊砲襲擊, 一個又一個的同袍受襲而死, 卻連軍人最根本的原則: 以牙還牙, 以血還血都做不到, 被迫躲在地堡中等待撤軍的命令, 度日如年. 電影一改戰爭片的爆炸格局, 只集中描述士兵度日如年的心理, 以及同袍一個一個死去的創傷. 電影節奏緩緩推進, 連第一個拆彈專家在地堡中迷路都去了十幾分鐘. 電影中後段開始精彩, 指揮官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受襲, 卻無能為力, 開始失控. 到最後成功撤退後, 指揮官第一件做的是, 竟然是除下軍服大啖喘氣. 電影中嘗試拆除以軍霸道, 無敵的一面, 連訪問死去的拆彈專家的父親, 都不是為國捐軀為榮, 旨在表現在以軍軍人面對四方八面的攻擊的恐懼及人性的一面. 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雖然我稍嫌描寫軍人的恐懼不夠深入. 反而, 危險的地方是, 這套電影表達的: 原來以軍軍人也是脆弱的表面, 替換了現實的情況. 或許最需要思考的是, 既然以色列知道他們的行為必然導致自己置身於危險中, 但為何每次當以巴之間快要靠近和解的時候, 希望最終以軍事行動扼殺於萌芽之中? 以巴問題背後以一種什麼邏輯運行著. 或許問題離開了電影本身, 但卻是我看完電影後第一個想到的問題.
# 0 Comments
# Filed under: 其他影話

 6 ) 心灵的要塞

《希望》

只要心灵深处

尚存犹太人的渴望

眺望东方的眼睛

注视著锡安山冈

我们还没有失去

两千年的希望

做一个自由的民族

屹立在锡安山和耶路撒冷之上

 

    记得赵汀阳老师在其《论可能性生活》中表达了其对一些貌似深刻的文艺作品的不满“刻意制造一个伦理两难,让主人公在两难中矫情做作的挣扎一番后或者大团圆或者全毁灭”,很多我看来的好电影在赵老师的这番话后失去了获得更高层次意义的可能,但是我相信这部片子赵大师您可能会喜欢。

 

    第一不说人——没有一个戏份很重的主角;也不说事——以巴冲突背景根本就没有大面积的展开;更不是说感情——全是男人,在一个相对封闭安全的环境中也没什么可歌可泣的兄弟之情。整部片子中要表达的东西在我看来只有两个“荣誉”和“死亡”。

 

    军人大凡是为荣誉而存活的,其生命的最高价值不是存在而是悲剧性的毁灭,将自己的生命元素融入宏观的历史事件中 ,片中Liraz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在狂热的荣誉感和森严的科层体制束缚下的军队里你是很容易忘却你作为一个鲜活的人的存在的,但是随着三名战友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夺去生命,随着撤离命令的下达Liraz渐渐意识到“夺去这个要塞是因为错误的命令,如今放弃他也是混乱的政客所为”。荣誉是军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但不是政客的,在这一对价值冲突下这个士兵显得是那么的反调和不合时宜。片中实际上Liraz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幡然醒悟”过程,撤离他也是带着疑惑和尊严离开的Liraz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定位并没有发生变化,“政客的事情士兵不懂,士兵的执着政客也永远不会明白”可能是对这个角色最好的注脚。

 

    而“死亡”这一元素在片中更是俯仰皆是,开篇便是在一片炮击的混乱以及“落弹,落弹”的报警中开始的,先是Liraz为了执行命令完整的获取路边炸弹,兹弗就这样成了一队骸骨。之后是在绿营中执勤的两位战友,都是在平和而无先兆的环境中被导弹击中——呼啸的导弹划破宁静,钻入掩体化为一团火球。确实军人的生命用来牺牲无可厚非,但是若要探究“牺牲的价值”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了,政客眼里你的牺牲只有实现目标的价值,但是在Liraz眼中,军人的死永远死神圣而具有历史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Liraz其实也预感(甚至期盼)自己的牺牲,但是命运弄人的是他活到了最后看着自己心中的要塞化为废墟。世上最有震撼力且最为残忍的事情恐怕就是能以他者的眼光看着自己意义世界饿崩解吧,真是一幕杰出的黑色幽默。

 

    导演的高明是没有让以上的两个主题过于突出的表现出来,全部蕴于Liraz的眼神,动作和环境之中,不愠不火可谓恰到好处。其实这实在是一部值得好好思考的片子,作为生命个体的Liraz究竟应该在政客的嘉奖和命令中获得价值还是在自己对军人职业的理解和对历史的膜拜中取得自己什么的意义?和政客在不经意间形成共谋的理想主义者还算是“好人”么?战争究竟是一场交易还是一幕悲壮的戏剧?

 

    这些问题Liraz可能有他的理解,我也有我的理解,看过的其他观众肯定也会有自己的理解。一部电影能引起那么多的“理解”自然不能说不成功了。就连我对赵大师的那一番话也有了新的理解——他者的心灵永远比自己跳动的那颗冷漠一些。

 

-----------------------------------------------------------------------

注:熟悉历史的朋友大多会知道波弗特这个地方,美西斯二世当年东征就是被阻于此。到了12世纪的时候这里成为了十字军要塞,处于两种文化两种宗教斗争的最前沿。几百年来,几经争夺,几度易主。1982年,黎巴嫩战争首日,历经一场充满争议的激战后,以色列国旗最终飘扬在要塞上空。18年后,面对公众的不满与抗议,以色列政府最终决定撤离黎巴嫩。

 短评

这种电影看起来特别的沉闷

8分钟前
  • 乌糟猫
  • 还行

7分。1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血缘很近。2,极端。以色列如今极端的猛完全是二战时极端的怂刺激的。3,战争在个人层面是残酷和无聊的。4关于战略和战术层面的不同。

9分钟前
  • munianhe
  • 推荐

以色列人口少,所以实行义务兵役制,日复一日的炮弹来袭钝化了驻守要塞的士兵,沉寂的背后更多是压抑与迷茫.一位拆弹专家的死变成了转折点...

14分钟前
  • 畅在路上
  • 推荐

介是文艺片吧。。。。。好吧,战争时期人最不值钱了

19分钟前
  • 阿鲁鲁~
  • 还行

无辜的士兵之于地图上的敏感地带,最多也仅仅是隔靴搔痒.!

20分钟前
  • WAKEUPSTUPID
  • 力荐

作为获得柏林最佳导演的影片,确实很吸引人。独特的地理、视角展现了不同一般的战争影片,摄影、剪接非常棒,记忆深刻还有简单而直达灵魂的配乐。

24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到现在偶尔还能发现漏标的,想当年这部片的碟是在天河买的啊。

27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Ziv爸爸接受采访,Liraz自己爬回去挂国旗等桥段戳泪点。但是Liraz居然也是个segen,未免有点太弱,这个心理素质怎么当commander啊。。。

31分钟前
  • De Ajacied
  • 力荐

第一次看是实在看不进去,不愿意浪费时间还特意标记避免再次撞车。忍不住第二次还是用1.5倍速和2倍速飘过,安静的话痨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需要民众上战场不是谁反战就能选择逃避的。6.8/566 短评99条 【IMDb6.7/4700 预算2500万美元,北美票房10.25万美元,全球票房27.13万美元】

34分钟前
  • 安心
  • 很差

平平

37分钟前
  • 水水
  • 还行

很感人很有趣的一部电影 @2008-08-03 16:52:50 @2022-11-28 16:58:59

38分钟前
  • Ti
  • 力荐

跟第九突击队类似的片子

41分钟前
  • ZEAL
  • 还行

第一是无聊,第二是犹豫不决又高瞻远瞩的领导,第三是敌人,

43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战场上的他们,也是在上班。然而何其不同,然而又有什么不同?有多少事情,人们是出于自愿而做的?又有多少时候,大众只是某些意志底下的棋子?于是又要问,自我意志和国家意志之间真的存在公平关系么?刚刚想着这样的问题,炸弹突然就落下了,随后是一阵作动,再随后,人们瘫坐着,想着自己的结尾,想着为何来到这里,想着想着,雨下起来了,刹那间,所有思绪退潮,而在短暂平静背后,是明日依旧照常升起的太阳,又要继续这样活下去了,在新的一天,承担旧的自我,努力假装,努力活下去。(临场感十足。音效做得很好。另外,背景音乐也做得很好,藏起来似的,不抢戏,和环境音完美融合在一起,听起来就像没中断过一样。

48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战争,毁灭一切的战争!

53分钟前
  • 北极光
  • 推荐

无数事实证明战争里头最可以牺牲也是最不重要的兴许就是人了吧。

58分钟前
  • 的云
  • 推荐

论怎样才算一名好军官?

1小时前
  • cb1030
  • 力荐

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只有人一个个的倒下。

1小时前
  • Jarod|而已先生
  • 推荐

战争只是政客的游戏 很多无谓的牺牲

1小时前
  • 银色艾草
  • 推荐

还行,是个很值得思考的电影,毕竟是以色列的电影,战争,导演把这样的一个枯燥的故事导演的不慌不忙很见功底的,还行吧,我那个碟子翻译的一点都不好```````看的不是很懂

1小时前
  • Ernest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