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情片西班牙,法国1999

主演:塞西莉亚·罗特  玛丽萨·帕雷德斯  坎德拉·佩尼亚  安东尼亚·圣胡安  佩内洛普·克鲁兹  罗莎·玛丽亚·萨尔达  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  托尼·坎托  埃罗·阿索林  卡洛斯·洛萨诺  费尔南多·古林  曼努埃尔·莫龙  乔斯·路易斯·托里霍  胡安·乔斯·奥特圭  卡门·巴拉格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剧照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2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4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5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6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4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5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6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7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8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9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2 16:47

详细剧情

玛努埃拉(丝莉亚 洛芙 饰)的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妻子,玛努埃拉成为了单身妈妈,带着儿子埃斯特班来到马德里生活。儿子从不知道爸爸的事情,玛努埃拉只好对儿子说父亲已经过世。然而,儿子终究不相信。他在日记本里悄悄写下对父亲的想念。   车祸来得那么突然,儿子被一辆迎面撞来的汽车夺走了生命。母亲悲伤不已,决定去找孩子的父亲洛拉,完成儿子心愿。然而她却得知,洛拉已经换装成女人,当了妓女,而且染上了艾滋病。更不幸的是,修女罗萨(佩内洛普 饰)怀上了洛拉的孩子。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长篇影评

 1 )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阿莫多瓦的女性赞歌

阿莫多瓦是谁?

仅仅是世界电影史上颇为有名的电影大师吗?

不全是,因为这个头衔只是对他漫漫电影路的总括罢了。

但在真实的影像世界里,他荒诞,有张力,娴熟,且超出感知范围。后现代的审美,鲜艳而明烈的色彩,极具话题性的故事主体,超出常规认知的边缘人物...这些才是他影像的内核。时至今日,他共执导拍摄了23部电影,最新的一部《痛苦与荣耀》如同他人生的回望录,里面都是他的经历与感悟。

《痛苦与荣耀》海报

阿莫多瓦的很多电影都是对女性主义的探讨,《烈女传》、《我为什么命该如此》、《崩溃边缘的女人》、《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和《回归》里都有他对女性的认知和他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这些电影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可以说是他艺术成就的一个新高峰,同时也是他表达女性主义的新起点。在以往的影片中,他擅长以荒诞的后现代手法进行人物刻画,但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他却将叙事和情感放在了首位。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剧照

就是在这部电影里,阿莫多瓦视角下的女性逐渐“成型”。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玛努埃拉的妈妈,因其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她,所以她成为了单亲妈妈。不料一场车祸夺走了她儿子的生命,她在日记本里看到儿子写下了他对父亲的想念,于是她决定去找自己的丈夫。但事情却并非她所想的那样,她的丈夫已换装成女人,一位修女还怀上了她丈夫的孩子。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剧照

这个故事且荒诞,且悲情,且可笑,且不知所措。

但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一面多棱镜,透过这面多棱镜,便能够看到阿莫多瓦想要表达的内核。

1、女性图鉴:

温柔的、宽容的、善意的、有力量的

在这部影片中,男性要么变性,要么痴呆,要么早逝,要么无关紧要。但女性却有力量,有情感,细腻,认真,美丽。她们有人失去儿子,有人出身高贵,有人怀孕,有人做着脱出常规的工作,却无一例外地宽容、有底色、温和、充满善意。在狗血的、荒诞的世界里,这些女性们遭遇了各种各种的事情,但她们仍然进行以自我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影片的主角玛努埃拉身上似乎集齐了女性所有闪光的特质。他的丈夫伤害她,她却宽恕他、原谅他;她将儿子的心脏捐给需要的人,忍着痛去看望儿子的那颗心脏;她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女性,给她们很多温和的鼓励。

玛努埃拉 剧照

修女罗莎,美好,善良,像是所有男孩儿心头的白月光。在她最美好的年纪里,她爱上玛努埃拉的丈夫,并怀上了孩子,最终染上了艾滋病,甚至在临死前都没再见过这个让她怀上身孕的男人。但她并不埋怨他,还坚持想要生下孩子。她经历了爱,也经历了不爱,但却并未丢掉自己身上那些熠熠发光的特质。

修女罗莎

罗莎的父亲,从未在家庭中尽过应有的义务,还是个老年痴呆患者。但罗莎和罗莎的母亲对他却始终宽容、爱护如初。

这样的女性,她们一边拯救着、宽恕着身边的人,一边用自我的力量对抗着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鸡零狗碎的事。她们不需要依附男性去实现社会价值,也不需要跟随男性去决定她们的人生取向,更不需要以男性为坐标而去生活。

她们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是阿莫多瓦在影片中构建出的女性群像。当男性的缺席和女性的在场形成对比时,阿莫多瓦已经颠覆了以往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从而推翻了传统影像中性别构建的方式,并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实现了女性地位的隐性提升。

在这样的视野与表达下,女性不再是推动叙事的牺牲工具,也不再是男性的审美工具。影片里,女性成了唯一的表达主体,在温情的、强大的叙事下,男性被逐渐消解了。阿莫多瓦赞扬女性这种天然的、独特的力量感,以及她们自身散发出的独立光辉。

2、母亲一角:

性别的、家庭的、遭遇的、自我的

在阿莫多瓦的很多电影里,都能看到他的“恋母情结”。《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之后,他还拍摄了《回归》。

《回归》海报

其实,母亲的角色在传统的性别构建和家庭关系中尤为值得探究。传统视野下,家庭中的女性往往是男性的附属,她们的自我占比很少。女性是需要被保护的,是被动的弱势群体。

但在阿莫多瓦的这两部电影里,母亲只是母亲,与父亲无关。他甚至以父亲的缺席来构建母亲的强大和独立。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玛努埃拉和罗莎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形象。前者经历丈夫的变性、儿子的去世,后者经历丈夫的痴呆和质疑,但她们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女性力量是十分坚硬的。她们用自己的宽容和爱对待那些“伤害”她们的男性,并且她们始终处在一个主导而非被动的地位。

《回归》里,阿莫多瓦同样以一种平淡的温情刻画出了母亲这个角色。在这部电影里,母亲的角色是女性的中心。父亲被杀,男性消失,只剩女儿之间的互通互爱。而母亲的力量则更为强大,她们经历了生活的坎坷,但依然保有美好的特质:乐观、善良、强大。她们不需要依赖父亲,便可以给女儿一个坚实的怀抱。这展现的是阿莫多瓦对女性命运和内心的真正理解,即女性本身便拥有不竭的生命力。

《回归》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一样,都是一副女性群像。影片里的女性世界近乎完美,她们互相谅解,有爱,有信任,有温暖。其实,这是阿莫多瓦的一种隐喻,他希望通过电影表达真正的女性解放,实现女性在社会上的主体性身份。

放大母亲的身份,以母亲的身份作为女性的表达,会让阿莫多瓦的力量更增一倍。人们对母亲这个角色具有天然的崇敬感,再通过影片进行情感的内化和外传,便足够让这份力量传递的更远。

3、女性主义:

阿莫多瓦的多样表达

阿莫多瓦影像里的女性主义的表达,渊源已久。

1980年,在他31岁的时候,他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烈女传》。彼时,西班牙电影中的女性极度压抑,在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下被挤压成了一个工具和符号。但阿莫多瓦却用自己的镜头去探讨了女性的内心。《烈女传》里的女性极端,反常规,有自我意识,甚至做作。但无疑带来了一种女性揭露与女性解放。

《烈女传》剧照

阿莫多瓦喜欢将镜头聚到边缘女性群体的身上。在《黑暗的习惯》里,他的故事主体是一群“极为特别”的修女。这群修女住在修道院里,但她们抽大麻,注射海洛因,还养老虎。但行为夸张的她们也有柔软的内心,追求欲望的同时她们也在追求自己的命运。

《黑暗的习惯》剧照

阿莫多瓦始终在以一种平等的视角观察西班牙社会下的女性。他解构了传统的、好莱坞式的女性的存在方式,以一种平等的视角打开了女性电影的新局面。

在《我为什么命该如此》里,他的主角换成了一个抑郁的、愤怒的家庭主妇。葛络瑞娅对家庭的不满意,使得她对生活全无期待,最终失手将丈夫杀死,但法律却给了这场意外以宽容。这部电影里的阿莫多瓦,对女性变得感性、悲悯。但他却在最后设计法律给意外以宽容的结局,这实际上表明了他对女性所秉持的态度。

《我为什么命该如此》剧照

这部电影之后,阿莫多瓦还拍摄了《崩溃边缘的女人》。他用《崩溃边缘的女人》探讨了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影片中的女性在用自己的方式隐隐地反抗着男性,反抗着世界。阿莫多瓦正是因此解构了男性主导的传统视域,从而为女性带来了一种以自我为主导的精神视域。

《崩溃边缘的女人》剧照

这便是他影片里的女性主义。

阿莫多瓦的这些影片里,很多都在国际电影节上受到过嘉奖,《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也曾获得过第72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外语片。

第72届奥斯卡奖 阿莫多瓦

阿莫多瓦正是想通过这些边缘的主体来传达社会真实的一角,以及他内心对女性的包容性,并以此来表达了他视野下女性的精神世界。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结尾字幕上,写着“献给所有演出的女演员,献给所有的女人,献给所有扮演女性的男人,献给所有想成为妈妈的人,献给我的妈妈。”

这是阿莫多瓦给女性最好的见面礼,以影致敬,以女性自身致敬。

当这种平等的视角延续现实世界时,一切都刚刚好。

撰文 | 张茜

校对 | TOW杜茜 王施澳

购票链接请点击:公布 | 2019山一排片单及抢票攻略

相关链接:公布 | 2019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完整片单 “全球狂潮”单元 |女性电影与目光 “非凡女性”单元 | 反抗、遗忘和死亡:三位女导演的传奇电影人生 “华语力量”单元 | “女人是‘一切无’”,是自由

特别鸣谢

场地支持

方所成都店

官方网站:www.oneiwff.com

官方邮箱:contact@oneiwff.com

官方微博: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官方微店: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版权说明: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感谢喜欢的朋友转发,转发时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用途时,请务必联系我们。

 2 ) 感动如斯

  看这部片子已然是两天前的事,但心理总是莫名地觉得我该为此写些什么。在我短暂而又碎片化的观影经验里,似乎没有一个导演,像阿莫多瓦这样,将镜头如此毫无保留地托付给女性,让人嗅不到任何一丝男性气质的味道,又如此执着而细腻地去表现、赞颂由女性所诠释的人性之美。对此,除了深深地景仰与震撼之外,我早已在心中,为阿导树起开拓者的丰碑。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绝对是空前的,绝对是颠覆任何既往的范式的,绝对是阿莫多瓦两性观念的全景展现。在这里,阿莫多瓦就像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洞察者,站在早被夷平的两性世界的废墟上,用温柔的镜头重新建构一个充满女性关怀的美丽世界。整部片子甚至看不到任何一个正常的男性:车祸身亡的少年,成长在父爱缺席的单亲家庭里,会极无安全感地对母亲说“你愿意为我出卖肉体吗?”;两个孩子的父亲,因为变性和艾滋困扰而忧郁孱弱,只在临死之前回归了父亲的角色;变性人阿悦,除了第一性征还保留之外,全然是一个女性美的化身,烟花生涯和率直的个性反而让人对其多几份欣赏与怜惜;老年痴呆的父亲,亲生女儿近在眼前也全然不知,凭其无助哀伤黯然落泪只留下一句“爸爸我爱你”然后消息在茫茫人海无尽街头;罹患爱滋的新生儿,似乎是全片希望的聚焦,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虽然尚在襁褓之中……男性的缺位恰恰彰显了女性内心的坚强独立,这种决绝的、浴火重生般的温柔与勇气绝对是前无古人的,整部片子将女性的爱情、友情、亲情等人性之美展现得细腻温柔而又不显得做作,温婉动人而又摄人心魄,难怪当年片子自公映起便横扫各大影节,成为继《对她说》之后阿导女性关怀的又一杰作。

  天才总是不会放弃任一个为镜头增添感染力的元素,阿莫多瓦就是这样。为了渲染女性柔美的品性、坚强的内心,他极尽场面调度之能事,每个画面都如一幅浪漫主义油画一般,色彩温婉丰富、节奏舒缓流畅,令人不胜感动。印象中,除了安东尼奥尼和他的《红色沙漠》,严井俊二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似乎再没遇见一个导演,将色彩和性格如此入木三分地融为一体了,这种静默之美甚至让人分不清剧中那些美丽的女性是在身边,是在荧幕里,还是犹在画中。我想,很久很久以后,我仍会一直记得,这个伟大善良的母亲——玛努埃拉,她的包容、真诚、善良、美丽、正直……以及由美得令人窒息的佩内洛普饰演的修女罗拉,她的美,真,善,还有变性妓女阿悦的乐观、善良、豁达……女性之美,美如斯。

  在这里我不想唱任何女性主义的高调,因为由一个男性导演,自传体式地呈现的这部影片,最好地诠释了女性美的极致。我想,自阿莫多瓦起,我可以跳出意大利、瑞典,尽情地领略西班牙电影导演的“艺术写作”了。

 3 ) 电影课的一篇影评论文

一、关于这一切
第一个埃斯特本:
    一个被爱情像蜜糖一样浸泡着的女人,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深爱着的男人不再是男人了,他把艾斯特本更为罗拉,并把他变为她,然后离开了深爱“他”的女人——曼妮拉扬长而去。殊不知曼妮拉正孕育着他们的爱情结晶。

第二个埃斯特本:
    成为单身母亲的曼妮拉独自抚养着自己与罗拉的儿子——另一个埃斯特本。他们彼此相依为命,并彼此相爱。命运之神再次作弄曼妮拉,简单幸福的日子就在一次意外中又被打破了。那天是儿子的生日,他们一起去看了由儿子的偶像——哈玛主演的话剧——《欲望号街车》。这激起了曼妮拉心中无限涟漪。就是这部话剧,曼妮拉与艾斯特本共陷情网,不同的是,当年主角登场的是曼妮拉和埃斯特本,而如今却是另一班人马。演出结束后,儿子在索要哈玛的签名时,意外被车撞死。伤痛欲绝的曼妮拉决定返回巴塞罗那寻找十八年未见的罗拉。

第三个埃斯特本:
    在曼妮阿拉寻找罗拉的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类型的女人,以及看到了她们的悲喜遭遇。如众人吹捧得耀眼明星私下却是个同性恋的哈玛,最终茕然一身烟不离手;如被哈马深爱着的双性恋并混迹社会最终因吸毒过量而亡的尼娜;传统保守的罗莎之母,忍受逐女之痛并照顾着老年痴呆的伴侣;还有好久未见的好友为了生计摸爬滚打,不怕拼得头破血流的——变性人阿哥达,并通过阿哥达结识了善良却爱错对象的修女罗莎,进而惊讶得知这个修女竟然怀上了自己正在寻觅的罗拉的孩子!不幸的是罗莎被罹患艾滋的罗拉传染了。几经挣扎,曼妮拉决定收留被赶出家门的罗莎,并伺候她等待分娩。分娩时,罗莎丧命并留下同样罹患艾滋的孩子——又一个埃斯特本。
最终,在罗莎的葬礼中,第一个埃斯特本出现了,等待他的是——第二个埃斯特本已死去的噩耗,第三个埃斯特本已诞生的讯息,还有第一个埃斯特本即将死去的事实。

二、纷繁坚韧的女人世界
    阿尔莫多瓦尔如是说:“《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一个女人,不必一定要是职业演员,也能很好地去撒谎、去表演、去做戏。男人和女人有着一样的寂寞、痛苦,但女人对此的反应要戏剧化得多,也惊心动魄得多。从这一意义上讲,男人看上去确实要比女人少了一些什么。”
女人的世界里,纷繁复杂而又多彩多姿,并充满坚强意味。大片、大片的红衬托着繁杂的杂色斑块,构成女人那华美,坚韧的精彩世界。
    我们温绵香暖温绵香暖,这是女性世界里的特质。在阿莫多瓦的内心世界里,这些女性都是不幸的,她们承受了太多苦痛,但她们又都是是美好的,她们可以在那么多苦痛中依旧保持着美好的姿态。而这个美好的世界不仅包括那些天生的女人,还有渴望变成女人的变性人和以女性面目出现的双性恋者。趁哈玛来到曼妮拉的住处为妮娜的粗鲁道歉的机会,她们把阿哥达也叫来了。大家共进下午茶,欢乐祥和,温馨惬意。只谈女人的话题,只想女人的事情,营造着只有女人才可以诠释出来的气氛,那是多么陶醉的时刻啊。怀孕的罗莎躺在曼妮拉的腿上,金色温和的阳光洒下来,勾勒出罗莎初孕之美,甚至你可以闻到从她体内散发出的幽幽乳香。而曼妮拉所散发的又是另一种更加成熟的母性气息,带有智慧,慈祥并豁达。哈玛也放下了咄咄逼人的光环,展现出从未有过的温顿,宽容,豁达与柔美。最可爱的就是阿哥达,只要有她在,就会有欢乐,在几声逗人的吠声中,在几句轻松的黄段子中,这几个女人彻底抛开了现实中的纷扰,烦忧,猜忌,隔阂,紧张,压抑的状态,忘记伤痕累累的躯体以及千疮百孔的情感,完全沉浸在轻松惬意的欢乐时光中,她们互相鼓励,互相抚慰,展示着完全本源的自我状态。女人间特有的心灵沟通就好比母亲温暖的怀抱,带着体香兼有熟悉的心跳频率。
    真正的女人不是什么时候都会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作为女性的那些人们,往往忽视了自我的价值,略掉了女性本身的特质,甚至放弃了本可以享受的女性之美。于是她们失去了自然的散发着女性味道的本能,这正是懦弱逃避现实的表现,从一开始就是。身为女性该是自豪的,女人,她是妖精,她是仙灵,她散发魅惑,她拥有温绵香暖……女性该拥有的,就不该放弃,不但不可放弃,还要把它发扬光大,为什么?就因为我们是引以为豪的女性!
我们苦痛但坚强
   “我总是喜欢依赖陌生人的仁慈”。哈玛把这句《欲望号街车》的经典台词标榜为自己的内心独白,这正是她内心柔弱的一面:孤独,无助,忧伤,恐惧……这与她光鲜亮丽的舞台形象形成极大反差。但是她从未放弃奋斗,她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崇尚情感,她活得感性而充满艺术,就像艾斯特本所说:“我敬佩哈玛。她让灵魂起舞,她让心飞扬。”
    承受更多痛苦的曼妮拉,也表现出了坚强的神力。她海誓山盟的恋人,离她而去;与她相依为命的爱子,不幸死于车祸;她承担照顾罗莎的重任,她收养又一个埃斯特本。这么多的生活艰辛,人生苦痛,全部都由她一人承担,如果不是她足够坚强,足够宽容,足够豁达,又怎能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呢?这源自于其母性的伟大,女性的仁慈。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
    在曼妮拉寻找阿格达时,这位变为女性的人正遭受一位失控顾客的虐待,但最后,她还是扶起将自己打伤的那位男子,并告诉他回去的路。她辛苦的赚钱艰难的度日却仍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享受生活,心满意足地欣赏自己女人的身体以及所有连带的权力。有点像想失明的人重获光明,为每一样常人所不在意的事物开心满怀。非但如此,她帮助回到巴塞罗那的曼妮拉找工作,关照并劝解吸毒的妮娜,为哈玛的缺席解围等等,无不体现出她对女性善良,温柔,体贴,细腻的完美诠释,甚至胜过许多天生的女性。我想她该是开心的,她决不理会社会的偏见,生活的困窘,肉体的痛楚,就算天塌下来重重砸在她身上,她依旧乐观,因为,她已经得到了最好的——“我是女性!”
    阿哥达是这部戏里我最喜欢的角色,她热爱生命,尊重自己的意志,懂得享受生活,在苦痛的社会中寻找美好。可以说,天性乐观的她比女人更懂得怎样做一位真正意义上女性。也许,正是因为她深知这个权力的来得多么不易,才会那么用心去经营吧。她展示出了女性该有的所有魅力,让与生俱来的女性们惭愧自己的惯性忽视思维。女性的世界并不简单,但绝对美好。这种美好源自于女性自身美的力量气韵,而非世俗对美好的定义。她们的生活可以是不幸的,阴暗的,压抑的,嘈杂的,但是只要她们懂得尊重自己的情感,知性的化解矛盾争端,宽容的对困难微笑,豁达的直面人生,坚强的做个纯粹女性,那么她也是会得到幸福的,她的生命将会无比精彩。

三、争议
    也许是阿哥达的表演太过抢眼,甚至盖过了女主人公的魅力。这位母亲的形象不是很鲜明,虽然她善良,她豁达,她坚强,她果敢。但这些表现仍觉十分平淡,没有太过强烈的冲击力,未为给人们留下太多的印象。倒是阿哥达的表现盖过了她,让人甚觉精彩,个性鲜明,特质新鲜,生动形象地阐释出那些渴望“女性”的人们的执著与其变为女性后的珍重。
    这部影片展现的女性都是不幸的,阿尔莫多瓦残忍的把女性抛到不幸的深渊里,让她们承受,看她们挣扎,然后对观众说,看呐,我们可爱的女人们多么的坚强勇敢,宽容豁达?她们在困境中依旧坚强生存。可是,为什么女性生来就该是那么痛苦的呢?她们坚强的活着,以永不绝望的姿态勇敢面对残酷的世界,够可以的了,还要附加给她们更多灾难么?如果那样的话本身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因为他把女性首先摆放在了弱者位置,然后,看着弱者步履蹒跚的前行,还要夸她们几句,这样的赞扬宁可不要,女人们绝不会接受同情者的赞扬与布施!
    对于形形色色的女人们,怎么会有那么多不幸的遭遇向她们汹涌而至?这些不幸同时也向观众们扑面袭来,令人窒息并且头晕目眩。影片中每个人的遭遇,都是值得费尽心思,细细捉摸,慢慢品味的。但一气看下来难免会有劳累、疲倦之感。想诉说的东西太多,就会导致顾此失彼,主线模糊。我想这也是造成女主人公形象模糊的原因之一吧。
    令人费解的是,导演安排罗拉这个角色,究竟是要我们唾弃他的自私,还是赞美他的勇气?敬佩他的艺术追求,还是厌恶他的逃避责任?这个角色,个人感觉争议颇多,导演也没有明确指明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结尾是好的,因为令人欣慰。历经苦难的曼妮拉,就像感动了上苍,第三个埃斯特本奇迹般战胜病魔顽强生存,可偏偏,他却是个男婴……

 4 ) 死亡与情感的交响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是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于1999年拍摄的,这是他从事导演生涯之后的第十三个长篇,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一、 死亡
影片以一组医疗设施、不断打印僵直曲线的脑电图开始,展现了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死亡图景,作为整部“交响”的引子,预示了死亡与再生的矛盾主题。死亡之时,生命一切特征只剩下身高、年龄、体重。这个死亡的身份象征在后面两次重现:罗莎的父亲分别问罗莎和曼奴埃拉几岁几高,体现了父亲身份的死亡和曼奴埃拉身份的重新确立。这也是死亡主题的深入。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父亲角色的缺失作为次主题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中被多次表现,在本片不仅体现为罗莎的父亲由于老年痴呆忘记了自己的父亲身份,也体现为罗拉一开始对于两个埃斯特万的存在干脆毫不知情。此外,乌玛对尼娜的感情之浓烈、全身心付出毫不索取的特征无疑含有母爱成分,这一点也传达着难以摆脱的炽烈母爱的同时父亲角色的缺失。
第二个死亡图景是埃斯特万被车撞中的场景。埃斯特万的视角镜头,雨中昏暗的倾斜街道与母亲的红色风衣一角的构图加上仿佛遥远的悲痛哭喊,透出很强的悲剧感染力。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中很少出现成功的自杀,乖戾无常的命运往往直接执掌了死亡,因此死亡的最大悲剧感在于其带给生者的离丧之痛,而非死亡本身。下一个通知曼奴埃拉儿子死讯的场景,模拟短片复沓,此手法多次出现譬如四次往返于巴塞罗那与马德里的火车。情节复沓蕴含着预示与追忆的双重寓意,且必然建立在复沓物被呈现之时,因此表达着重现的不可能以及预示的欺骗性,或者说预示的后见之明。正是复沓的“不可能”使情感加倍,甚至不堪其负。模拟短片宣传了怎样接受现实同意器官移植,却没有说明这之后该如何从巨大的悲痛中得到救赎,如何在生命的意义骤失已如行尸走肉之境实现自身的再生,而这正是影片要表现的主题。
第三次死亡的复现是在罗莎的葬礼,但更重要的层面是罗拉--曼奴埃拉口中的恶魔和瘟疫以一个绝望美艳的形象第一次出现,阿尔莫多瓦称其为“死亡的出现,有点像《第七封印》中那个穿黑衣服的那个白脸男人”“一种高雅的、伟大的、粉饰的死亡”。罗拉丰富的人格和内在被不断讲述而从未被呈现,她是永远的缺位者、解构者、将死者和伤害者,而这也正是死亡的特征。于此相反,变性人阿格拉多无所不在、生机勃勃。罗拉在成为女身之后仍保留有某种男性特质如父爱,这也许是最美的情感。罗拉他太高、太漂亮、太男人、又太女人,他没有分寸;阿格拉多则几乎完全女性化:“我们越接近理想中的自己,就越能成为自己”。变性人的这两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生活信念,无论怎样极端,都是生活凝华中呈现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罗拉对生命的过度消耗与曼奴埃拉的内敛悲痛也形成强对比,而前者最终由死亡得到救赎也与后者在奉献自己中得到自身的再生形成对比。
二、女性与情感
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中内质酷烈残忍的绽放如西班牙斗牛者的红布般的情感是情节发展和人物行动的唯一动力,情感成为了这部交响的第二个主题。
本片中曼奴埃拉的丧子之痛是整个情节的推动。阿尔莫多瓦说过“直至现在我谈论的痛苦都是因失恋、孤独和对爱的不确定引起的……但丧子之痛,它们是无法比拟的。”曼奴埃拉完全绝望,她的一系列行动都是在生活的巨大惯性下不能自已的机械化行为:在捐献器官的同意书上签字、追寻儿子的心脏、乘上开往巴塞罗那的火车。阿尔莫多瓦曾评价塞西莉亚(饰演曼奴埃拉):“她的面孔很有张力,但这是因为她面无表情”。女人的身体是储存全部的悲痛的容器,面孔的无表情正体现了行动的机械化。她暴露于每一个可能性之前:帮助被殴打的妓女、走进开着的化妆间、回答乌玛“没有,你要去哪?”, 毫无知觉的每一步都如踩在虚空之上的不真实同时反而愈发勇敢,在自身身份缺失下反而希望尽可能的帮助别人。而她也在对别人的帮助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在与罗莎的儿子组成新的家庭中实现了自身的再生。
乌玛对尼娜的情感是另一个动力。乌玛说 “她迷上了毒品,我迷上了她。”从乌玛的出场那张印有惊诧的对峙的不妥协的脸孔的巨幅海报到最后对曼奴埃拉说“我看见你了”时的绝望眼神,直视观众的某种纯洁性将绝望的爱情贯穿始终。排练《怀念罗卡》那场戏,乌玛用力揉搓混着血的泥土,将情感高度概括到艺术。她是这样一类女子的极端:斯人优雅独立,掌控一切又完全被爱掌控,孤独而烟感(“我的生命好像一缕烟”),拥有强大的情感知力和表现力,通常是作家或演员。
在四个女人偶聚一堂的场景中,导演表达了其女性主题。即使她们经历着各自的悲伤绝望和永恒孤独,女人天性的的善良也可以使她们自然的走到一起。或许比天性的善良更重要的,是不必倾诉就已互相理解的能力,像曼奴埃拉的对乌玛的一针见血的评价“你戏演的一流,感情上却当局者迷了。”这基于她们拥有同样身体、同样储存痛苦的容器的懂得的慰藉,是冰冷的异性群体难以给予的。在之前的看医生的场景中,曼奴埃拉对罗莎讲自己的故事,说“女人为了怕孤独什么都可以忍受。”罗莎说“女人是宽容。”而后曼奴埃拉却说“女人是狗屎”。女人溶解生命之绝望的能力才是阿尔莫多瓦试图探寻的而非仅仅礼赞女人的宽容,而女人内心的答案,也许正是“芳华怕孤单”。
三、艺术表现特征
影片叙事紧凑,运用大量省略。譬如一个镜头在拉科鲁尼亚曼奴埃拉窥视接受儿子心脏的人出院,咚咚的心脏渐隐到马德里儿子房间的镜头,而后切到火车上的特写,三个场景跨过了曼奴埃拉最绝望的时间,紧凑使画面和事件具有倾倒感,带来强烈的心里震撼。又如几个火车场景,没有车外风景,没有其他旅客,没有站台,一张特写一段独白,与仿若没有尽头的记忆之隧道紧接。不同于庸常的火车场景,导演叙事如此精准,正所谓“没有新鲜的故事,只有新鲜的嘴唇”。
导演在本片加入了很多他最喜欢的元素--创作,例如埃斯特万作为作家,罗莎的母亲作为二流画家,乌玛、曼奴埃拉和阿格拉多分别以专业或业余的风格化创作方式演戏和生活。埃斯特万无疑带有导演本身的影子,他们经历过类似的创作过程,只是形式不同,他们都想听母亲讲创作的事,他们甚至可能都喜欢在咖啡馆里创作或构思,导演在这个人物上倾注了很多个人情感。在这部影片中女主角们几乎都不同程度的有演戏的天分,乌玛、曼奴埃拉、阿格拉多,她们在演戏中将生命之美舒展到极致。
影片对电影《彗星美人(All About The Eve)》和戏剧《欲望号街车》的借用具有后现代和元电影特征。除片名(本片英文名为《All About My Mother》)外导演还戏仿了《彗星美人》女主人公夏娃的经历:原片中夏娃怀着成名和报复之心而偷记下台词,而曼奴埃拉则是为了帮助乌玛和救赎自身。让-马克-拉兰内写到:“曼奴埃拉这位‘新夏娃’……推翻了起源神话中赋予她的不良角色,她安抚每个人的痛苦,全身心地帮助他人。”阿尔莫多瓦逆用《彗星美人》其实也是改写起源神话女人受邪恶的蛇诱惑的原罪而使其回到最初繁衍一切、包容一切、安抚一切的角色,对基督教潜意识的男权的嘲讽。
《欲望号街车》作为本片最重要的线索之一,两句台词反复出现:“我总是仰仗陌生人的仁慈”、“我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永远不”。前者突出乌玛的入戏,更是对抵住生活的考验的女性团结的礼赞,后者则应和了曼奴埃拉的生命轨迹:她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史黛拉,彼时她带幼子离开罗拉时,这句话也许曾在她的脑海里盘亘不去,后来她在马德里又一次重复了史黛拉的经历。
四、结语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主题丰富而有层次,几乎包含了阿尔莫多瓦电影中贯常的每个主题。死亡与情感如两条交织的主旋律,潜入、旋转、滑行、飞荡,一些乐句的复现贯穿于整部作品,嵌构成绵密而扑面的重奏,而那个唯一可能的中心则是阿尔莫多瓦的西班牙,永远的马德里。

参考文献:
《欲望电影》 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斯,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颠覆传统的人》 保罗•奥巴迪亚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电影批评》 戴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影片精读课的论文,思路混乱语言不通,被小o定性为定理证明,现在只会写一句中心句然后举例展开的东西了,且仅剩下初级词汇了,譬如怎么想也想不出替换“很强”的词~题目和结语是写完后加的,装且不搭调~
只是放在这里作为上过影片精读课的纪念,嗯~

 5 ) 他仍然是那个阿尔莫多瓦

这段短评是看过电影几年后的最近才写下的。我是从《对她说》开始看阿尔莫多瓦电影的,《对她说》是一部结构相对简单的电影,要表达的东西也很集中,是我习惯并且欣赏的。相对而言,这部电影中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和他所涉及领域的边缘化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太能适应,沉淀了许久,才逐渐有了一些领悟。

首先这部电影表达了阿尔莫多瓦一如既往的对少数群体的极大尊重,甚至是对他们的致敬。虽然片中涉及到的变性、双性恋、同性恋、非婚生子和继生家庭看上去仿佛很能博眼球,也能满足很多人对亚文化领域的猎奇心态,但其实这些情感关系本身的脆弱和黑暗却是身处性别惯常秩序的人所不能体会的。但导演却尽了最大努力将这些东西展现了出来。这背后,其实是基于对人性共通点的巨大信心。

第二,电影用了“母亲”来统领全片,这不是一个随机的选择。这里的母亲也不是指一个和孩子形成血缘关系的生理意义上的母亲。因为电影开始没多久,这个母亲就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导演觉得真正可以统领一切的,是处在精神位格中的母亲,即母性。母性,跨越性、性别、血缘,它能够产生切身的痛苦(亲身儿子的去世),但也能让这痛苦得到愈合(领养前夫的私生孩子)。这里头当然有许多过于理想化的成分,这也是这部电影经常被诟病的地方。阿尔莫多瓦明确地表示过这部电影是用来回忆和致敬自己母亲的,可见有个情结在其中。而且事实上,要去安慰这个边缘群体中每一个具体个人的孤立感和幻灭感;去保护好他们的存在合理性和情感纽带,光靠硬性的法律保障和基于政治正确的社会认同接纳仍然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出于人性的,自发的,且趋于永恒的东西作为一个轴心式的存在,去弥合这支离破碎的一切。而在导演看来,唯有母性是能够做此担当的。

最后一点,还是想要讨论一下理想这个问题。显然,这电影是有那么一点理想,它的符号化,观念化都是这种理想指向的具体表现。片中呈现的许多人的生存状况,其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所以被认为过于观念过于抽象,乃至于被抨击为不切实际,也是一部分的实情。但,关注边缘群体,关注亚文化,本就需要跨越现实的藩篱,去试图建立另一种人际的,情感的秩序。但这种秩序又不可完全与现实切割,并且与现实形成某种平行关系。这也是母性的内涵会在电影中被极大扩宽的原因。导演寄希望于能挖掘出母性中的神性因素来,而这神性超越了血亲,并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相处和情感关系理解成唯一的事实。相对的,他也非常冷静地指出了这个边缘群体的脆弱本质和时时面临着覆灭的危机。而这危机,放眼望去其实已经不单是边缘群体独有的危机,而是整个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危机。我们身处的现实不是一样的脆弱,一样的不堪一击吗?即便是异性恋,即便是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我们就可以得到文明体系绝对的庇护和帮助吗?现代大厦摇摇欲坠,人人自危,我们的归处在哪里?唯有母亲,母亲是一个人的来处,是一个生命体得以诞生并成长的基座,于是它也终将成为一个最终的归宿,就如我们每个人都终将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当然,你可以说只是导演的一种个人化的不成熟不全面的理解,它存在很多的漏洞,比如有将母性神圣化的危险等等。但阿尔莫多瓦的好处是他的电影拍得总是非常深情,充满热情,他不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但他绝对是个艺术家。艺术家的思想本身就是有局限的,过于理想的,甚至也有些冲动和浅薄在里面的,但他的艺术感觉和情感上的丰沛多少还是可以弥补这些缺点的。我猜测,他本是希望借着这部电影达到某种思想高度的,他有这个野心,且不论成功与否,他终于没有丢掉他电影里一如既然的那些打动人心的元素,他仍然是那个阿尔莫多瓦。

 6 ) 阿莫多瓦电影中的身份追寻与哲学解读


                                                                                                                   
阿莫多瓦无疑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西班牙导演,许多文献和评论中都将他与整个西班牙的现代性相结合。但与此同时,他的作品又不仅仅是西班牙“大决裂”①的产物。事实上,他的作品承载着西班牙电影中某种历来的本质,他的成功体现于他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无论是从叙事结构,还是从电影手法。作为创作派的导演,他将整个西班牙的文化风情跟自己的特质结合的淋漓尽致。


1:阿莫多瓦的电影世界

60年代初,巴尔登②曾经在《萨拉曼卡对话》中表述:“西班牙电影工业存在的60年中,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在社会上导向错误,在思想上泛善可陈,在美学上一无是处,在产业上气虚体弱。”③ 而对于弗朗哥统治时代之后的西班牙导演来说,体系成了一个全新的金矿,与电影等同,电影人则成了或大或小的掘金者。而80年代萌发的马德里新潮派则催生了以阿莫多瓦为代表的一批新电影人的崛起。阿莫多瓦早期的一些作品,如《佩比,路西,伯姆和别的姑娘们》《欲望迷宫》都属于新潮派的代表作品,而阿莫多瓦本人,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新潮派的代表人物。

阿莫多瓦的电影世界,是一个充斥着谎言,华丽,与悖论的世界。他凭空的捏造出来一个与常理向悖的空间,与世俗违背的道德观,并强迫你去相信它。而观者则会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它精心营造的影像陷阱。他也许是当今仍在世的大师之中最无法定义的一个,你永远说不清他是什么类型的导演,爱情?惊悚?犯罪?喜剧?都是,亦都不是,很多人都觉得阿莫多瓦一生都在拍摄同一部电影,从艺术风格,主题创作上来讲,他的电影个人色彩及其浓烈,且无法被归类。阿莫多瓦的成功在于他从不局限与任何一种电影体系,他只从题材的切点入手,以欲望为引,人性为根,把故事的蕴意发挥到最大化。

阿莫多瓦早期的电影,如《佩比》《激情迷宫》《我为什么命该如此》等,以戏剧化的成分居多,主题上的探讨也相对来说较为弱化,以身份丢失与认同为主。这也许弗朗哥时代的西班牙文化有关系。中后期,阿莫多瓦的作品有着较为明显的改变,以《我的秘密之花》开始,导演越来越讲戏剧的情境植入于人物的内心,这种变化在《对她说》中达到极致。

2:身份的幻化,迷失,与整合

挣扎,是阿莫多瓦电影中的主要坐标。《神经濒临于崩溃的女人中》的佩芭,《活色生香》中的班德拉斯,《捆着我,绑着我》》中的里奇,《对她说》中的班尼诺。几乎每一部电影里,都是通过人物的挣扎与解决来构建整个结构,而毫无例外的人,所有的人物,都会陷入异常的焦虑和不安中,他们永远挣扎不休。

这些化名的一再出现不仅表现了人物面临的处境,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主人公身份的一致性。在阿莫多瓦的电影里,人物的身份都随着这些看似无意的化名而变得逐渐微妙起来。情节的不可预知性一直是阿莫多瓦电影中的一大特色,《在黑暗中》里,修女决定要向大众告知自己才是小说的作者时,却意外的发现亲生妹妹冒名顶替,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取代了她。《欲望法则》中,警察们一口咬定laura p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她的消失则恰恰让怀疑的目光都落到了帕布罗头上。而在《我的秘密之花》中,里奥厌烦了一次又一次的写作爱情小说,导致她的编剧用化名去威胁她,要暴露她的真实信息。

通过这一方式,阿莫多瓦在早期的作品中提出了身份的复杂性,而不是已经被通俗化的人格分裂。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提出了身份的复杂性之后,又如何重组这些复杂点的元素呢?

阿莫多瓦也很快的给了解答。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这也是第一次,在西班牙从属的电影体系中,提到变性人这个概念,不论是曼纽拉的前夫罗拉,还是好友阿格拉多。他们都对身份的复杂性做了一次完美的解构。罗拉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濒临死亡,作为整部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他在临近片尾的时候才出现。就是这个人,给了曼纽拉和她身边的人无数的困惑与灾难,使得他们的生活一度坠入地狱。关于罗拉的一切,是身份崩溃的表现,她最终带着她黑暗的人生走向了死亡。而阿格拉多则截然相反,在影片中,阿格拉多只要一出场便会点亮整个环境,她依靠与她再造的身份得到了新生。罗拉向死而生,阿格拉多却像初长的草木一般欣欣向荣。她热情,单纯,丝毫不畏惧的去过着自己的生活。罗拉身处罪恶与悔恨交织的地狱,无法被救赎。而阿格拉多却活的自由自在,真真切切。

所以,导演给出的途径便是,在目前男女在现代生活当中的身份处境上的焦虑,大部分由阿格罗拉去化解,而另外一部分不能被转换的,则留给了罗拉,这是面对身份的另一种可能性,一个化解的充满焦虑的未来。从这层意义上讲,阿哥罗拉限定了一个虽然算不上温和,但究其本质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身份。这是一种全新的身份,而这个身份使得阿格莱拉挺身跨入了身份异质化的时代,人物也有了更高的层次感。

而毕竟《关于我母亲一切》是阿莫多瓦中后期的作品,在前期的那么多作品里面,依然有很多人物,男女老幼,以形形色色的方式,或直接或隐晦的表达着他们对身份的焦虑。
 

而有趣的事,这些经常迷失方向的人,即便不因自己而迷路,也会因他人而迷路。而正是这个半路出现的“他人”,往往会改变情节的走向,甚至反客为主。而在这之后,“他人”便不再是原先的对象,而空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曼纽拉追随者死去儿子的那颗心脏,这是她所有的人生意义,而在经历了这次旅程之后,曼纽拉又开了第二次的旅程,而这次不经意的旅程,却改变了她的一生。

在阿莫多瓦早期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那些马德里新潮派的狂热与生机。以此给阿莫多瓦的电影生涯画上一个坐标的话,这些作品也许不够出色,但却在最深处去引领着阿莫多瓦前行,那些电影中的人物,不管现实在发生着什么,世界怎么改变,他们总会离开。换言之,这也正是“身份”移位之后所付出的代价。

在《捆着我,绑着我》里,里奇对玛丽安娜说:“这张纸便是我的人生,就像是一条地铁线路。三岁的时候,我被遗弃,成为孤儿。八岁那年,我离家出走。十六岁的时候,我进了精神病院。直到一年前,我认识了你。那改变了我的整个生命,从此,我的心中便只有你。我不再发疯,我恢复了健康。”④

在阿莫多瓦的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丢失,这几乎也证明了人本质的存在性,身份或者说是物理的缺失,对于自然人本身是没有影响的。而对于这些如同棋子一般的人物来说,很大一部分原因,“丢失”是因为人物在自我定位的过程中,遭受了现实的困难。这是无解的。

而这些人物的性格,仔细研究的话,会发现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异常强烈的自我意识:玛丽安娜对制片人的引诱充耳不闻,阿格拉多对自我太过执着。然后他们却又困扰与同样的人生,玛丽安娜最终让自己成为了导演的幻想之物,而阿格拉多却依靠出卖肉体去谋生。

阿格拉多说:“我们越接近梦想中的自己,就越能成为自己。”

但这在所有的观者眼中,事情却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他们始终被失败所笼罩:玛丽安娜的反抗被完全废弃,阿格拉多的生存却也如此的不易。这些理想主义的人们,这些主体,却只有通过丢弃他们的身份,才能进行动作。




3:阿莫多瓦电影中的哲学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阿莫多瓦可以划分为两个,一个是早期的情景剧,一个则是后期的文学剧,甚至在某一个方面,他还算的上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哲学家,他后期的电影大多都在探讨着一些形而上的问题。他影片中所有的主人公都在问:我是谁,我在寻找着什么。《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曼纽拉失去了儿子,从而也失去了自我,这使她不得不逼迫着自己去完成一段可能不会有结果的旅程。《捆着我,绑着我》中,玛丽安娜深受制片人的骚扰,自己却又深陷毒瘾,无法自拔。《活色生香》中,维克多因为一个错误让自己无辜入狱,出狱之后面对着仇人和爱人的错位却变得不知所措。

再生与出入世占据着阿莫多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比重。还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曼纽拉和儿子在家中观看着Mankiewicz的《all about eve》⑤,而这部片,正是最为主要的引用对象。在《all about eve》中,eve接近贝蒂戴维斯的原因就是要取代她,而在《关于》一片中,huma的女友nina亦是对曼纽拉进行了此番的质疑。

而在原作中,eve正是通过一系列的阴谋与伤害来换取自己的成功过。可是曼纽兰拉正好相反,她是通过无私的奉献与馈赠去度过自己的一生。而阿莫多瓦给出了一个讽刺的结局,eve成功的操纵了命运,却终将跌入地狱。而曼纽拉虽然一直被命运牵绊,却成功的摆脱了命运。

正是曼纽拉,展现了整部电影中“再生”的含义。

美国著名影评人Jean-marc lalanne曾经在评论中写道:

“它与《all about eve》息息相关,但eve在这里并不单单指女演员扮演的这个角色,她同时也是被上帝创造出来的人物,那个《圣经》里的夏娃,繁衍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但阿莫多瓦修改了人类起源的神话,曼纽拉这位新“夏娃“推翻了神话中所展示出的不良因素,她安抚了每一个人的苦难。”⑥

而这也是阿莫多瓦所展示的“再生”,罗莎的儿子从诞生,到濒死,再到重生,再生的意义也就是回归了原始之地。

而在阿莫多瓦之前的一部作品《活色生香》中,也隐晦的提到了这个命题。在某种程度上,维克多是曼纽拉的原型,维克多在监狱里面写信,里面谈到了圣经。而在他的解读中,他的身份突然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成了一个预言家,同时他也是里面的主人公,他创造了整个规则。

至此,一切的条件都水到渠成,伊莲娜的消失造就了逆境,代替成了目标,而唯一欠缺的,就是他对于伊莲娜的旧情。

维克多与曼纽拉最大的不同,在于曼纽拉的再生是为他人所用,而维克多的再生,只是为了他本人。他们最初的目的都是通过某种方法去改变世界,然后用意识里的新世界去取代它。可因他们的初衷是绝望的,那结果必定也会带着某种绝望。而维克多最终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放下,他最终学会了不去强求外部,只有当两者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关系时,和解才能达成。

在《神经濒临崩溃的女人》一片中,开场便有女主角的一段独白:

“几个月以前,我和伊万搬到了这座大楼,住在这个漂亮的鸽子笼里。一切都在我身边崩溃,可是我原想拯救自己,拯救这个世界。我把自己当做诺亚方舟,在楼台上搭了个饲养场,想把每一对动物一公一母养在这里,然而唯一能够肯定的是,我没能拯救我最在乎的这一对:我和伊万。”⑦

这与维克多的再生比起来,虽然内容相同,但本质却千差万别。维克多的方式是强硬去面对现实中最坚固的部分,从而感知真实,去投入真实的世界。佩芭却逃离了真实的世界,将自己围在了一个充满着幻想的牢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再生也并不都是完美的意义。佩芭的再生是与时代脱节的,然而,在影片的结尾,佩芭终于找到了如何与这世界和解的方式。

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曼纽拉把儿子的照片赠送给了罗拉,而在结尾处,那张照片又几经辗转出现在了huma的桌子上,而huma正是曼纽拉儿子的死亡之源。这种表达方式使得相片摆脱了作为物件的无生命属性,直接进入了人物的情感机体。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曼纽拉转交的,是自己的儿子。正是因为她的放下,使得儿子获得了永生。

在所有的阿莫多瓦的电影中,人物都是带着各式各样的阴影,但你深入下去的时候,你会感到一种确信。那是人物本身所逐渐散发出来的感觉,那些灾难和阴影因着这些确认而变得浅薄了许多,他们总会顺着这些雾霾,慢慢摸索着前行,重新开始。而这些电影中的最初形象,则逐渐的远离了作品,开始了某种蔓延和生长。

阿莫多瓦的电影世界,是一个经常无法区分表象与实质的世界,是一个充斥着罪孽与情欲额世界,是一个先死后生的世界。他所有的女主角,都多多少少带有些被绑住自由的理想关系。他的故事,总是从一种关怀,转向另一种关怀。从对生命的享受,转向对生命的思考。他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家庭与情感的关系,新的爱情与欲望的关系,新的选择与道德的关系。虽然阿莫多瓦都是自己亲自编剧,但他与这些故事之中,又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独立和自由感,而这也造就了他与观众之间独特的联系。



注释:

① 1975年11月,因弗朗哥死亡,西班牙结束了40年的独裁统治。史称:西班牙大决裂
② 巴尔登:西班牙著名导演
③ 此处出自艾玛努埃记录《从开始到现在的西班牙电影》
④ 出自《捆着我,绑着我》,阿莫多瓦摄于1989年
⑤ 中译名:《彗星美人》,约瑟夫•曼凯维奇摄于1950年
⑥ 让马克:《新世界》,第535期
⑦ 《神经濒于崩溃的女人》,阿莫多瓦摄于1987年

 短评

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6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我怎么没看出什么好来?是我没认真看?

11分钟前
  • mon babe
  • 还行

B+ / 二刷观感略降, 尤其后1/3的节奏实在有点紧绷。初看对性别这一面没有特别深的感触;二刷倒是感觉阿莫多瓦的美学与其“女性”概念其实是高度相互内嵌的关系:人物情节色彩剪辑各方面浓烈饱和,整体又永远克制于沸点之下。因而能在营造具体“生活”同时完成“女性”的抽象、延展与开放。《崩溃边缘的女人》似乎是同样的道理,他拍的从来就不是狭窄的“女人”,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女性”的概念空间。/ 细腻真挚,狗血故事变得柔婉如波。女性与母性不再依附于性别而纯粹依附于情感,不带一丝宣教意味。相形之下《新女友》就比较像女性与LGBTQ命题作文。很难想象这么多艳丽的色彩铺满屏幕竟然完全不扎眼,配乐里深流的是西班牙的热烈情愫。戏中戏依然是亮点,爱也依然是戏里戏外涌动的唯一。

1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影片并不是从主流的母亲视角去表现母爱,而是通过大众眼中比较另类的人群来表现女性的宽容、乐观与善良。

17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肚里多了一颗胚胎,似乎穿过山洞的未来就不会孤独。胸前多了两块硅胶,仿佛镁光灯下的人生就不再艰难。三个埃斯特班的血液流经血管,女人就是有如病毒消失一样的奇迹。多羡慕只记得爱犬的老人,便不必日日被往事折磨。所有合照都缺了一块,每段记忆都丢了大半,可我还能背下整段台词,讲出多彩的一生。

2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阿莫多瓦的布景实在是我的死穴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一场充满温情的悲剧,也算是我看过Almodovar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照例是惊世骇俗的情节主线,但看来一点儿也不觉得变态。摄影和演出都非常精彩,各种线索也够复杂,里面的人物感情比后来的Talk to Her更真实。这部电影也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女性片儿,剧中四位男性角色,一位刚出场没多久就死去了,另一位牵引所有剧中人的命运,却只在结束时出现了一下,一位是个女装的异性人,还有一位痴呆多年,连自己的女儿也认不出。女主角们坚强,善良,美丽,宽容,所有优点都占全了!哎,不过最后一小段尾声似乎有点儿多余。

26分钟前
  • dotann
  • 推荐

变性题材真的只有在阿莫多瓦的手里才会散发出这样动人的戏剧光辉啊!斑驳大块的艳丽色彩与细致入微的悲悯情怀相映成趣,光影浮凸出女性之美。——电影中惊鸿一瞥的美少年又要让人惆怅好久了...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摄影和配乐景对女性的全方位解构都很出彩,善良优雅,风趣幽默,都是母亲的形象。

30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阿莫多瓦如此迷恋人类的身体,他总是编出各种离奇剧情,想要究竟这一具皮囊与灵魂能够发生的最离奇关系的全部可能性。他让那些相爱的人们移植器官,变性,整容,在最妖艳的背景中上演最冰冷的剧情。在身体的切割与嫁接中,他是她还是你还是我?其实在人类共通的痛苦中,我们早已无法分离。

34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重看#4.5;献给所有母亲的赞歌,美好的女性群像(几组母亲形象的对照,戏中戏映射的现实),在大块炽热红色中燃烧着向生、向善的勇气。阿莫多瓦以幽默、温厚、悲悯和最大的爱将各种奇观痕迹抹去,所有与人世落落寡合的抗争,所有疏离于主流社会标准的爱欲,在三个埃斯特万的生命延续与精神传承中,一切都消弭于无形,在往返的隧道穿梭(时间流逝)中,因人类软弱和欲望犯下的错得到宽宥。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导演用缓慢流畅的镜头语言表现出了女性细腻的感情和无坚不摧的坚强

43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几乎片中的每一位女性包括半女性都有那么一刹那闪光到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女人的力量,到底可以被拉扯到什么样的程度仍可以保持着坚定不移的爱和包容。

45分钟前
  • o”mygod101
  • 力荐

阿莫多瓦说:影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鲜艳浓烈的色彩下是不可撤销的死亡和苦难,妓女变性人同性恋艾滋病吸毒等元素齐集,组成对宽容,豁达,坚强的母性的礼赞。《彗星美人》《欲望号街车》作为精彩的戏中戏。忘不了那笔记本视角和车祸时的濒死视角,忘不了那“时光隧道”和五彩伞。(8.8/10)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重看阿莫多瓦,深深感到世界范围内,若论拍狗血剧情,拍得最好的还得属他。首先他故事的确很狗血,其次又能在狗血中看到人性、女性的力量,再次还能拥有独特的美学,而美学,又必得搭配如此之狗血情绪,才能发挥其作用,可谓浑然天成。《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面那么多杂草般生存的女性,其实国内这样的丰富的女性形象也比比皆是,为啥在银幕上展现出来的维度就这么少呢,动不动就是贤妻良母温良恭俭要不就是泼辣干练勾心斗角。

50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我以为你会在大雨里目送等了很久的那个人乘车离开。犹豫了瞬间还是追了出去。母亲站在巨型人脸海报前张望的样子太美。即使你已经离开,也要再看看带着你那颗心脏的人继续顽强生活,美满恩爱,情人终成眷属。老阿镜头下的女人们总是那么坦然自若,善良坚韧和无限包容。那么生活就不能再伤害你分毫。

55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推荐

最最感人的一部阿莫多瓦电影

6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既是时间线上的真实,又是一连串事件压缩的舞台剧,也有戏中戏的可能,文本的可疑始终存在,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乐趣。皆因男人而起(儿子的死、父亲的病、男友的逃),却只与女人有关,身份在女儿、情人/妻子、母亲中嬗变,又实际上都是“姐妹”。对红色的设计,像鲜花次第盛开。

1小时前
  • Superhat
  • 推荐

2009年的第一天,报社,空荡荡。一天看了两部电影,这是第二部,最好的一部。比起不痛不痒的爱情、战争,这部电影要好看得多。阿莫多瓦,嗯,09年看完他以前所有的电影好了。喂!你,就你,新年快乐。

1小时前
  • 苏更生
  • 力荐

没看进去…不如其他阿莫多瓦大胆和惊艳。

1小时前
  • 影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