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功案件

剧情片大陆2014

主演:成泰燊  王凯  毛孩  黄海冰  杨佳音  马薇薇  戴江  章劼  蔡宜达  

导演:王放放

播放地址

 剧照

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2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3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4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5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6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3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4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5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6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7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8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9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9

详细剧情

  1937年10月,在全面抗战之际,延安发生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王凯 饰)因逼婚而枪杀女青年案件。凶手黄克功是红军团长战斗功臣,被害者是由太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16岁女青年刘茜(马薇薇 饰)。如何审判黄克功?成立才两个月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不在,重任落到审判长雷经天(成泰燊 饰)身上。雷经天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与黄克功一同走过长征路。红军法官要审判红军将领,简陋的边区法院从未经历如此大案。毛泽东(黄海冰 饰)、贺子珍(戴江 饰)、张闻天(章劼 饰)、胡耀邦(毛孩 饰)都不可回避地参与此案。面对国内外的舆论,面对愤怒的学生百姓,面对老红军的请求,雷经天承受各方压力,采用公开审理,民主判决的方法审判此案。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二千多人参加,胡耀邦作为代表公诉人发言,有12位群众代表发言,黄克功当庭辩论,最后审判庭五人展开了激烈争辩……黄克功一直在期待毛主席的特赦令,终于毛泽东的复信来了,在大会上宣读,他赞成处黄克功以极刑,没有赦免他。

 长篇影评

 1 )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从《黄克功案件》说开去

        战马嘶鸣,人寂无声,匆匆流水畔,一声枪响,二十六岁的红军战士倒下了。他就是黄克功,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他曾屡建功勋,却一朝沦为阶下囚,皆源于他因逼婚不成而枪杀了进步女青年刘茜。这一当时轰动一时的案件,如今被改编成电影,并被搬上了大荧幕。
单单是看到这种题材,其主旋律色彩便一目了然。但是,《黄克功案件》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在抽丝剥茧地还原女青年被杀一案真相的过程中,也在拷问着参与此案的各方人士的心灵,审视着他们的选择。一场情与法的较量,人性与规则的博弈,就此展开。从感性的角度出发,黄克功作为一名战斗功臣,在抗战时期要求上阵杀敌戴罪立功也是情有可原。但杀人偿命的朴素理念与依法治党的严明要求又怎能被置若罔闻?正因为有了这场情与理的冲突,影片也充满了内在的情感张力,带给观众深深的思考。
        然而,如果一味板起脸说教,指责黄克功的行为,刻画雷经天等人的铁面无私,并以此树立法律的权威,那么这部片子就会流于一般了。但在主创人员的匠心独运下,人性的复杂在双方情与法的冲击和对撞中得以描摹,法制的观念渗透其中。例如,审判大会时,无论是勤务兵恋恋不舍却又斩钉截铁的陈述,还是老大爷声泪俱下却无法实现的愿望,无不激荡着情与法的纠葛,扣问着每个人的心灵。还有雷经天对那片姜念念不忘,后来用姜汤为黄克功擦背,这些温柔的细节都闪耀着脉脉的温情。但同时,情感并不能取代理性的判断,雷经天心痛战友的错误,扼腕他的结局,却依旧选择坚持自己的判断。他将黄克功的申诉信交给毛主席,也并非是碍于私情,而且站在公平的立场上,给予他申辩的权利。在最剑拔弩张的五人小组裁决时,他对法律公正的维护,坚持红军不搞特殊化以正风纪的态度,更是让人信服。依法行事,是这部电影传达给观众的理念。更可贵的是,它同时探讨了人性在情与法的纠结中的种种问题,发人深省。
        身为女性观众,黄克功的逼婚行为实在是令人愤慨。“我这么爱你,你怎么能不爱我”的思维,无异于绑架女性的恋爱与婚姻自由。在这个问题上,韩翠翠的协议离婚案可谓是神来之笔。她从一开始控诉丈夫移情别恋,到不愿委曲求全而选择协议离婚,并被判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无不体现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平等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在杀人案公开审理时,她朴实无华的发言掷地有声,要求法律为女性“撑腰”、保护女性权益的诉求,让人看到了延安的新风尚,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同时,这起事件也引发了我们对婚恋关系的思考,对当今社会依旧有启迪作用。
          接下来浅谈一下黄克功的悲剧。身为一名志在疆场的战士,不能马革裹尸确实令人心有不甘。但这不能掩饰黄克功的性格缺陷,也不能粉饰他犯下的罪行。这个案子,看似是一桩激情杀人事件,却反应出黄克功偏执的心理状态。正像导演所说,历史上的黄克功不擅长与女性交流,有“异性交流障碍”,刘茜这样的进步女青年的所思所想,他并不能真正了解。爱情是平等基础上的两情相悦这种道理,他也无法参透。(当然,这也有时代的因素)在他的意识里,刘茜对他的拒绝就是对他卓越军功与英雄气概的否定。对于一个“好面子” 的男人而言,这是难以接受的。可是,从在他带着满腔怒火举枪杀人的那一刻,他就成了冷酷杀人犯,这份罪责,不可饶恕。从导演刚刚放出的删减片段可以看出,最后一刻他以两枪抵两枪的要求,以及眼角那滴未及坠下的泪,便是悔悟的体现。他开枪杀死了刘茜,也杀死了内心坦荡的自己。
       此外,想简单谈谈王凯的表演带给我的感受。我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他的迷妹,言语之间或多或少会流露出爱护之意。但站在观众的角度,我认为他对黄克功的演绎是真诚的,不过分渲染人物的悲情,也不掩盖角色的傲气。有几位网友珠玉在前,我一个门外汉就不多言了。只聊一下令我久久不能忘怀的那一滴泪吧。当毛主席的信在最后一刻被当众宣读,死刑判决下达时,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眼眶红了。他抽抽嘴角,把泛出的那一滴眼泪轻轻拭去,眼神里满是不甘。而他又是倔强的,挺直腰板,坦然接受最终的判决。这一幕演员没有一句台词,仅凭眼神和动作,勾勒了一个虽不能完全接受法律的铁面无私却选择镇定地面对公正裁决的战士形象,令人在叹息其性格悲剧的同时也不免深思人性的复杂。作为一个被阿诚哥圈粉进而跟进了靖王、李警官戏份的迷妹,我不得不被他驾驭角色的能力所折服。在观影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不同于阿诚哥八面玲珑、机智骁勇,区别于靖王刚正不阿、赤胆忠心,王凯饰演的黄克功,举手投足间流露出那种红军战士久经战阵的英气和一名青年将领的傲气。从导演的访谈和微博也能看出王凯在拍戏时的敬业和努力,也感激导演对他表演的肯定。我相信,随着时间的积淀和戏路的拓宽,他定能展示给我们很多惊艳的角色和传神的表演。
        优秀的影片,离不开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也感谢你们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这部独树一帜的影片,启迪我们以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 ) 人性的弱点,主旋律电影的明天

#黄克功案件##主旋律电影#此片胜在立意新颖,角度另辟蹊径。从反面人物的事例去警示世人,而不像那些通篇“红本本”一样描写伟人的角度来歌功颂德。可见创作者们的态度从最初就是相当用心的,真诚的作品自有他的可爱。
我上一次看这类非大制作主旋律片还要追溯到初中——那时候看#离开雷锋的日子[电影]#,哭了。离开雷锋的日子,也是另辟蹊径的片子,从雷锋牺牲后,他的战友用一生缅怀他,贯彻他助人为乐的精神,完成自我救赎的角度来写的故事。
主旋律电影最怕的就是 假大空 ,小人物出彩就贵在真实。
戏剧艺术需要的是矛盾来制造故事,在错位中营造气氛。
雷锋是,这部也是。#黄克功案件#是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少年英雄”沦为“杀人凶手”的可悲故事。#真人真事#就是创作的基础。
这里的红军英雄不再都是完人,不再都是高大上的存在,他们也会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思想斗争。他们一样会怕死,会哭,会偏袒,会痛苦,会犹豫……像普通的师友,普通的同僚朋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多元素地加入“人性”的真实正是主旋律在慢慢贴近生活的力证。
演员的多元化也丰富者作品的风格气质。
#王凯#的黄克功是惊艳的!因为他长得太正,太不像一个杀人犯了!但是正是这个眼睛里闪烁着战狼一般桀骜不逊光芒的“少年英雄”干了最残忍最让人不齿的事——这让人错愕,让人看着他突然流泪突然服软时会忍不住想放过他……但是法不容情!如果杀人不偿命,那么死者何安?!
所以,摆在审判长面前的一切观众似乎都能感同身受了。
这部的里最重的戏份落在了审判长的演员身上,而那位老师也成功地演出了那份矛盾深刻和不舍决绝。四两拨千斤——如果王凯演黄克功是铆足了劲拌狠,那么杨老师就是体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浩然感。
劲瘦的两个人在一起,一张一弛,构成了片子最美好也最残忍的画面。
总之就是大家都知道结局的故事,看故事,看演员表演。
值得一试。#好电影看完要安利##好电影推荐##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好电影#[/cp]

 3 ) 还算能让人思考一下的影片(有剧透,虽然觉着本片有没有剧透也差不了多少)

1.绝对不能当做悬疑剧看,感觉电影主要还是想要表达情与法的冲突。虽然最初黄克功说谎了,说是枪走火误杀,但第二枚子弹发现得非常顺其自然,并没有什么戏剧般的效果……剧情也不够跌宕起伏

2.演员的演技都还不错,至少我没有出戏的感觉,除了王凯的长相(长得那么帅,实在影响个人判断啊。而且那姑娘为啥不嫁?不科学啊)。另外黄海冰的毛主席的扮相有点奇怪。

3. 全剧最感动的竟然是那个要以自己替黄克功死刑的老大爷。一个本可以上战场杀敌报国的军人却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最终死在了刑场的枪下,让人不禁为之惋惜,恨其不争。

4.其实黄克功这个案子的判决结果更多是因为舆论压力,被竖为典型杀一儆百。在那样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一个有才能的军事将领并不容易,也许从内心出发,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死缓的结局……

 4 ) 守护国法与党纪的禁区——电影《黄克功案件》的一点启示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伴随着国企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阵痛,一系列反腐题材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应运而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生死抉择》、《大雪无痕》、《黑洞》等一度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十八大后,随着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重拳打击腐败,反腐工作进入“新常态”后,一度沉寂许久的这一题材又重新成为了主旋律影视创作关注的焦点,在2014年贺岁档上映的影片《黄克功案件》便是其中的翘楚。

1937年10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延安发生了一桩轰动全国的刑事案件。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为求婚不得,杀死了从太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16岁女青年刘茜。一面是在长征中立下赫赫战功,有着无限光明前景的青年干部,一面是原本对革命充满向往,却意外身故的花季少女。一道事关法理与人情的难题摆在了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长雷经天的面前。究竟是考虑抗日大局,念于战友情面,选择刀下留人。还是顺应边区民意,不顾旧日私情,依法依规审判。在最后时刻,毛泽东主席的一封亲笔信让雷经天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黄克功案件》的核心矛盾是伦理片与律政片中一个永不褪色的经典主题:法大于情还是情大于法?而当故事的背景被放置在抗战时期的后方边区,被审判的对象变成了一个曾经立过战功的红军干部、共产党员,这个故事便被赋予了全新的一层意味。影片的主要情节几乎都是在围绕着黄克功该不该杀这一问题的讨论中而展开的。认为不该杀者,可以拿出诸多令人信服的理由:黄克功在长征中立过战功,又与毛泽东和贺子珍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是当时共产党重点培养的青年干部,杀人是一时冲动过激所致,并无强烈的主观恶意,况且此时正值抗日战争初期,国难当头之际,从保护人才爱惜人才的角度,理应给黄一个悔过的机会,将功赎罪,抵御外敌。而跳出影片情节来看,可作为参照的另一事例是,国民党军中怒杀妻子的名将张灵甫,得到了蒋介石的特赦,得以继续在沙场上为国效力。

一个是在战场上屡立奇功的军人,一个是懵懵懂懂尚不经事的学生,天平两端的生命重量能否仅仅因为其个人贡献的大小便发生偏转?作为审判长的雷经天尽管出于个人情感,一度陷于纠结之中,但最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越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越需要法律挺身而出,用公平正义来维系人心。正因如此,黄克功没有成为共产党的张灵甫,反而却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挥泪斩马谡”。失去这样一位优秀人才对于革命事业固然是极大的损失,但倘若为了一时之利,做出有悖于法理的决断,失去了共产党多年来在人民群众当中所树立的良好口碑,这恐怕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在重压之下,雷经天并未轻易被个人私交以及边区群众中惩治凶手的声音所左右,而是从法律出发,从纪律出发,判处了自己“三个死刑”,最终对黄克功做出了公正的裁决,让广大群众通过这样一场审判充分意识到,这是一支讲原则的队伍,这是一个讲法律的政党。

回望过去,聚焦当下。《黄克功案件》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纪检监察工作从业人员要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黄克功式的难题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许多犯了错误的同志,许多被问责的同事,都曾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过骄人的业绩,对于中国银行的事业做出过各类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对他们的光荣历史,面对他们手中所掌握的资源,面对他们被问责后可能对自身职业通道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在执纪问责过程中,是否也能如雷经天一般敢于先判处自己的“死刑”,把功过可以相抵的错误观念彻底摒弃,给人民给组织一个满意的交代,这是每个纪检监察工作者都要认真反思的问题。从审判者的角度,《黄克功案件》向人们揭示了监督执纪过程中公平正义的必要性,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同样可以视为对广大共产党员的一次有力警醒,让人们对“党员”二字背后的含义有了全新的认知。正如毛泽东在片尾给黄克功及雷经天的回信中所指出的那样:“共产党与红军,对自己的党员和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求是》上撰文指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保持党的纯洁性”,共产党员的身份不是个人用来炫耀的政治资本,不是用来打着旗号为所欲为的工具,更不是可以拿来抵罪的“免死金牌”。一旦选择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意味着必须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自己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用自己的一举一动维护党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响彻在延河边,处决黄克功的枪声已经距离今天足足有八十年之久,然而那场著名审判的回响至今依然回荡在我们耳畔。十八大之后,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两大方略陆续提出。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或许无法亲身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但至少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国法与党纪的禁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公平正义。

 5 ) 短评写不下了,就在这里说完吧

本来想打4星,但总觉得剧本的人物塑造哪里不对。相对历史真实情况,无论选角还是情节,都有美化凶手,丑化被害人的倾向——不要说形象不重要,假如“凶手”和“死者”经过演员的化妆和表演,人物形象仍然让观众产生“他这么帅这么痴情,这么个女的居然会拒绝他求婚”这样的观感,整个案子还不串味?

虽然这并不影响法律的公正,似乎也能烘托法治精神的神圣不可犯,但总觉得编剧的情感有点奇怪:除一号男主和站在他背后的老毛之外,每个要求杀人偿命判死刑的人物,都被处理得像反派,甚至被害人都被塑造得像反派。

好,姑且就认可编剧这样的人物形象设计吧,我们谈故事。这本该是一个突出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矛盾,最终强调程序正义对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的故事,可全部情节的安排,恰恰绕开了这一点,跑去强调了外界关注、民心向悖对一个政党取得和捍卫执政威信的重要性,excuse me?这是舆论裹挟左右执法部门执法的节奏?说好的法治精神呢?

 6 ) 一些感想。。。

昨天在微博上看了电影截图,觉得构图什么的都还不错,大概可以一看,虽然我一直尽量避免看这种主旋律题材。

本来晚饭时候看来消遣,没有快进的看到结局,写了条短评。纠结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干,觉得还是要写个长评,才能对得起我这一个半小时。

翻看其他长评竟然都是四星,随机点了两条,大家都在评论历史事件,只说结局好,判的好,拿了张灵甫作对比,简直不能再好了。但是,你们到底看了电影没有啊。

首先,我也不是通过正经渠道看的,作为一个苦逼的在村里上学的时差党,国产电影只能不要脸的在Youtube上看。所以我看这版其实音频有好多问题,但是没法说,谁知道影院是不是这样。【应该不会是吧。

第一个奇怪的地方,是片头字幕,一般这时候都是出电影重要出品,制片,导演,领衔主演之类的。我看了两遍片头,都没有发现有导演这条,所以我是看了douban之后,才知道,原来导演是王放放,而他的名字出现在了剪辑里。这种出special cast的地方,剪辑都出了,竟然没出导演。所以导演在这个电影里是打酱油的吧。

整个观影过程,我一直在调整自己作为观众的期待角度。一开始,我是真的当做悬疑片看的,但是抓到黄克功没多久他就承认了,虽然第一次说了谎,但也算是承认人是他杀的了。这让我有些失望。于是只能寄希望于主角们的各种心理纠结。从最近的剧来看kkw的内心戏还是很有看头的。我又失望了,心理戏都很仓促。大概也是因为电影时间太短的缘故。

关于回忆片段,第一,为什么不能用三脚架,全程手持(或者是斯坦尼康?)到底是要变现什么情绪?第二,追逐戏拍的,真是像是宝莱坞的爱情戏啊,还自带了慢动作。

室外戏的灯光都有些怪,我不专业,但是是不是有些硬。还有几个骑马镜头大概是现场用了遮光片,但是后期不能调下颜色亮度之类的,起码和别的镜头色调不要差这么多吧。

最后一晚擦背的戏,也是很牵强。我能理解,是要和前面的姜片和救命之恩的回应。也想展示一下黄克功同志的战斗伤。其实完全可以换成其他方式,这些小细节可以拆开了分别放在别的片段中。

最后,五人小组(怎么又是五人。。。),雷经天的那段煽情演讲是很感人,我也愿意相信那个战友是真的被感动了,真的选择站在正义这一边。但是其他几个人真是看起来,好不专业啊,完全是随大流,peer pressure。就像公开法庭上众人一同呐喊,短短几分钟,刚才还坚持死刑的众人突然又高呼特赦,虽然造了气势,但是群众难道都是墙头草,没脑子么,发言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当然这样的人现实中是不少,可是他们在延安啊,进步青年,抗日将领,都这么不靠谱么?

剧里好多冲突点,但都被几句话解决了,让人空欢喜。

对于选角,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出了雷经天(成泰燊)之外,其他所有人都让人很出戏。那种跳脱的感觉,酸爽到无法形容。首先kkw长得太正了,而且太瘦,太嫩。虽然历史上黄克功也不大,27.8岁。但经过了长征,各种战役,起码要比同龄人沧桑些吧,所以这个时候,用些年纪大的男演员也没什么不可以。而且这样英气的脸,被拒婚,放在现在看脸的年代,根本没有说服力嘛。

毛爷爷就不说了,这个时候看到,也是出戏。张闻天,哈哈,我刚看完他一个喜剧,简直不能好了。胡耀邦这个角色,也是,你懂得。并不是说,演过喜剧的演员就不能演正剧了,但是,大概是我自己的原因,非常出戏。挑领导人的演员,我更倾向于神似,毕竟是讲故事,在形似神似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只有形似(特别是著名演员非要化到形似),容易出戏。

服装,和前一段的那个《平凡的世界》一样,大家在最艰苦的时候,都穿着带着补丁的新衣服,真是全是新衣服啊,连担架上带着的伤兵都是一身崭新。男女演员都是一张吃麦当劳长大的脸,化妆就一定要化的这么现代吗。

按说,电影看两遍以上,才能写出比较客观的评论,但是我实在不想看第二遍了。再看三观要挂了。

最近看了本书,告诫大家写影评的时候,不要有个人攻击,所以你看,没有演技评论,我坚信,不管电影怎样,好演员自然会有好演技。虽然可能会受到些限制。但终究如kkw所说的那样,成长中的每一步,都是无法替代的。

 短评

王凯演技完全可以当影帝了。有些人开玩笑说男主帅的观众三观快歪了,可电影拍得就是要让观众心疼黄克功,你越同情他越能感受到当时党的为难,也更能体会到这个死刑的意义,当时是特殊时期,有国民党先例,但是共产党不是搞特权的是在乎民众感受的,告诉百姓更是告诉党员们法律上没有功臣的概念人人平等

8分钟前
  • 实在没意思
  • 力荐

长成这样还需要逼婚这合理么

11分钟前
  • 年末
  • 还行

难道不比那些充斥电影院的一线国产大烂片好的多么?这分数不公平。

14分钟前
  • 小CC
  • 推荐

至今看过最好的一部主旋律,靠的不是大牌效应,而是故事本身,第五颗星是给主旋律的…

15分钟前
  • 哥不寂寞
  • 力荐

看到王凯的微博推荐看的,挺好看的主旋律电影呀。越来越觉得王凯的眼睛有戏。

20分钟前
  • miaC
  • 推荐

其实,法学专业的亲,会觉得这部片子可圈可点。首先,台词够猛,你会听见直男癌、女权主义等各种意见和立场的交锋;其次,刘茜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权被侵犯,正义是怎么在革命大背景下得以伸张的,这是个很奇特的事;第三,他们居然枪毙了全延安最帅的男人,这是为什么!?

24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我凯眼里都是戏。以及深刻理解导演觉得我凯太帅硬加一道疤上去的无奈……然而更加分了=-=

25分钟前
  • 梵。
  • 力荐

打一星的是被洗脑了吗?最看不惯这些逢共必反的人了。(PS.本片最大的bug是男主角长的这么帅还需要逼婚?)

28分钟前
  • Sherlock0u0
  • 力荐

我说演黄克功这个演员这么眼熟,原来是方孟伟啊,小伙确实帅

31分钟前
  • GrindUrSoul
  • 还行

我觉得蛮好看的啊。。。豆瓣评分也太偏颇了。。。深刻反映了我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公正、公平、公开的执法方针。戏剧冲突强烈,节奏紧凑起伏有序,男主颜值太高了。。。。。。

33分钟前
  • 撒木
  • 推荐

对,我就是来拉分的,看到一些脑残因为某些原因就黑一部电影真是呵呵了。如果你在“里面‘’身居要职拿着高薪你还会这样说吗?你们所气愤的不是社会不公,而是社会对你不公!!!

35分钟前
  • 腹肌少女野崎君
  • 力荐

三星全给kkw ,看完我的三观全丧失了,刘倩绝对的眼癌晚期

36分钟前
  • 吃瓜群众🍉
  • 还行

短评里很多都是:“要真是王凯就从了”之类的。我觉得“要真是”三个字都可以去掉。百度百科的照片,看着像翻拍博物馆里的资料,应该不存在张冠李戴之嫌:男方黄克功,白净斯文,没有凸颧骨大板牙,简直可以称为帅,年方28;女方刘茜,只能呵呵了,小新眉,旧社会常见的女性长相,嘴略凸,铁姑娘风格,

40分钟前
  • Dew
  • 还行

黄克功这个人物内心戏十分复杂,但王凯都表现得及其到位。作为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功臣,却因为感情纠葛杀死恋人终遭枪决,令人惋惜。直到公审的最后一刻,他还寄希望于毛主席的特赦,然而他终究没能如愿战死沙场。不过我最想说的是,要是我就嫁了。

42分钟前
  • 李松石Linden
  • 还行

免费被安排看了这样一场电影,男主蛮帅,虽是抗战功臣,情商几乎为负,在感情问题上幼稚到极点,因爱生恨,杀了陕北公学的女学生。审判结果不偏不倚,毛主席的决策还是很正确的。共产党员不能有更高的特权,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如果今天也是这样,那真是极好。

44分钟前
  • ava
  • 推荐

一个电影怎么可以拍得跟电视剧一样……调色很好,片尾字幕一看,韩国人,一笑而过。关键是……黄克功要是真长王凯这样我就不信那个女的不嫁= =

48分钟前
  • SASO
  • 较差

心情复杂 什么都不说了…谨以此片 纪念我远在天国的三观。因为我竟然觉得黄克功很可怜…TAT 北平时期的王凯真是好看。导演以后这种片子不要找这么好看的男演员 三观回不来了

49分钟前
  • 外貌协会会长
  • 还行

不说意识形态的东西了,就说电影本体:1色彩一塌糊涂2服化道加录音特效剪辑全都不合格,贺子珍涂着闪亮的唇彩、主席一口港台腔、后期配音太明显环境声根本接不上、唯一的两个特效镜头依稀可见扣像边缘,一到关键台词就是人物正面对着镜头的大特写噼里啪啦一顿说不带停的。糟蹋这么好的题材呀。

51分钟前
  • Piu
  • 很差

长这样还需要逼婚吗拜托 真的明白了王凯说的什么叫加了道疤更帅了 她不嫁我嫁啊啊啊啊 无条件给五星

55分钟前
  • 吉赛尔邦辰
  • 力荐

一段旧事

60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