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杀手不太冷

动作片法国1994

主演:让·雷诺  娜塔莉·波特曼  加里·奥德曼  丹尼·爱罗  

导演:吕克·贝松

 剧照

这个杀手不太冷 剧照 NO.1这个杀手不太冷 剧照 NO.2这个杀手不太冷 剧照 NO.3这个杀手不太冷 剧照 NO.4这个杀手不太冷 剧照 NO.5这个杀手不太冷 剧照 NO.6这个杀手不太冷 剧照 NO.13这个杀手不太冷 剧照 NO.14这个杀手不太冷 剧照 NO.15这个杀手不太冷 剧照 NO.16这个杀手不太冷 剧照 NO.17这个杀手不太冷 剧照 NO.18这个杀手不太冷 剧照 NO.19这个杀手不太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8

详细剧情

里昂(让·雷诺饰)是名孤独的职业杀手,受人雇佣。一天,邻居家小姑娘马蒂尔达(纳塔丽·波特曼饰)敲开他的房门,要求在他那里暂避杀身之祸。原来邻居家的主人是警方缉毒组的眼线,只因贪污了一小包毒品而遭恶警(加里·奥德曼饰)杀害全家的惩罚。马蒂尔达得到里昂的留救,幸免于难,并留在里昂那里。里昂教小女孩使枪,她教里昂法文,两人关系日趋亲密,相处融洽。 女孩想着去报仇,反倒被抓,里昂及时赶到,将女孩救回。混杂着哀怨情仇的正邪之战渐次升级,更大的冲突在所难免……©豆瓣

 长篇影评

 1 ) 小萝莉与怪蜀黍阳光灿烂的日子

没人再有耐心读文字的时代

我想在每个周二晚十点,讲一个荒唐的故事,欢迎关注

---------广告结束,我让路----------- 1994年,娜塔莉波曼刚满13岁。这个双子座的活泼小萝莉在街上闲逛时,偶然被星探发现,继而被介绍给了吕克贝松。既然说是小萝莉,那么吕克贝松自然也不敢轻易下手。当时他正为《Leon》选角。与女主角搭档的是怪叔叔让雷诺。虽然挑选的过程比不上超级女声那么声势浩大,但用一波三折形容到底也不过分。总之这个满身灵气的女孩子俘虏了吕克贝松的心,事后证明也俘虏了一代又一代萝莉控们的心。 以美女作为开头,当然是为了吸引众多的眼球。话说回到本片,《Leon》,吕克贝松是奇才。无论是诸如《圣女贞德》之类的史诗巨片,还是《的士速递》这样的喜剧片,又或是众所周之的《第五元素》及《碧海蓝天》,吕克贝松永远都能够以他极具魅力的个人风格准确的把握叙事过程。对于枪战或是打斗,十分想要推荐的是另一部《暴力街区》,开头一系列的追逐场面让我顿时想要去学习攀岩。 话又扯远了。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一个小萝莉,一个怪叔叔,还有我们从中作梗的小天狼星(片中的Stan后来出演《哈利波特》中的小天狼星布莱克,他总是适合这种疯疯癫癫的角色)。 Leon可谓是史上最为可爱以及百变的杀手。如果你想找个杀手做男朋友,并且带有那么一丁点儿“叔叔控”,那么Leon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熨烫衣服,只喝牛奶,洗拭叶子,每天让他的万年青在阳台上接受阳光雨露,自己独自去电影院傻乎乎笑嘻嘻的看《雨中曲》。这个男人在平日里看起来的确是呆头呆脑的,甚至大字不识几个。可是他的确够体贴够温柔也足够聪明。更重要的是,磁性的嗓音和性感的胡须实在是足够浪漫。 于是,我们的小萝莉爱上了他。 所谓人生之事不如意十有八九。玛蒂尔达从小摊上了那么一家子的确也算是上辈子的冤孽。急需安全感的她在危机关头终于碰到了真命天子。Leon换上圆形墨镜,戴好瓜皮小帽之后,虽然穿着一身让人汗颜的不太得体的大风衣,不过的确是酷毙了。一个是不杀女人不碰小孩儿的怪叔叔,一个是决心复仇太过早熟的小萝莉,天造地设的一对。 怪叔叔是罗曼蒂克的,即便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过口味也是足够重的,撞上这么一个不好对付的小女孩儿。 所以千万别惹身边的小萝莉,她们随时可能拿把枪出来把你给毙了,要么就是轻易俘获你的怦怦直跳的心。 片子拍的不错。理所应当给五颗星,强大的导演,强大的演员,强大的制作团队。靠,居然连配乐也那么牛逼。比约克的《维纳斯般的男孩》或是结尾鼎鼎有名的斯汀为本片量身制作的《心之形》,无疑让吕克贝松彻底成功的从艺术影片向商业影片成功过渡。 众人齐心,合力断金。一个留芳百世的浪漫爱情故事应运而生。 那么,就从明天起,做一个会熨衣服的男人,为了健康不抽烟少喝酒养点花花草草,坐在椅子上睡觉就算了,但是诸如《雨中曲》这样的老电影是一定要看的。你很呆么?或者你并不怎么会穿衣打扮?没关系,只要热爱生活,懂得浪漫,那么小萝莉一定不会对你视而不见。 结局并不美好? 扯淡吧,只要安分守己,别老想着掐断别人家的门锁,结局注定是幸福的永远生活在一起。 今天是七夕,就祝愿这阴阳两隔的一对壁人来世可以相拥而坐,依偎在沙发上吃薯片看TVB吧。

 2 ) 坚忍的魂与隐秘的梦

喝了些酒,光线很暗。最喜欢趁着这时候写东西,畅快淋漓。放着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想起那个变态恶人说的:“贝多芬的开场很好,让我感觉非常爽,但是到后来,它就开始他妈的无聊。——知道我现在还不杀你的原因了么?”话说完,一阵乱扫之后,硕大的身躯倒地。一次屠杀完成。 《Leon》的每一个角色都出乎意料的精彩出色。它没有很多高深的思索,却又太能让人琢磨。做为职业杀手的Leon,他的生活是单纯的——单纯的甚至像旧时代的手艺人,早出晚归,为生计而奔波,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完成任务,因为危险的职业他连睡觉也要坐着,面对爱情和可能的闲适生活,也要保持克制提醒自己。他与其说是一个杀手,莫不如说已成了一种生活本身——他代表着男人最极端的一面——对待强大残暴的敌手冷酷无情,对待温顺的女人和娇弱的儿童时却必须保持规则——不伤害他们,甚至妥协,而温情甚至是他们的阿迦琉斯之踵,最后以生命为代价去报答。“一行有一行的规则。不杀女人,不杀小孩。”这个规则和禁忌的背后,印照的是他渴望又欲求不得的爱情和亲情。麻痹很多年后一个小女孩的意外闯入又令他把这些遗忘给想起,就像想起他儿时的故事。老头子说:“你刚来这个国家的时候,乱七八糟,被女人弄的一塌糊涂。现在,却是一个优秀的杀手。”人的强大和冷酷,是在痛苦和摧毁的土壤上生出的根,却注定成了杀手手中精心照料却开不出花结不出果的植物。玛婷达的出现成了他一生的光亮,也成了她的自己的毁灭和新生和救赎。就像他在面对她家人被血洗之后惊慌无措时刻的那一瞬的开门,光亮照亮了她的脸也照亮的自己的人生。他被她改变,而他,成了她的热爱和新生。痛苦人生的一切至此完成颠覆。 我一直为结尾的情节猜测不已。大多数人认为,杀手走向门的时候,是向往着新的生活——那个生活里,屠杀和警惕将不复存在,有的只有他的玛婷达,和那株不开花不结果的他的心爱。他脸上希冀的眼神和迷茫又向往的表情出卖了他的情感,却令他丧失了杀手的本能——一只手枪跟在后面,他竟然全无察觉,最后,枪响,杀手死在了暗黑的走廊尽头,离光亮的门口只差一步。但我却隐隐倾向于认为,杀手知道后面的手枪,他在寻找他遍寻不得的梦,那个梦连着长廊与出口,也连接着现世的痛苦与来生的梦幻——它是死亡。他一人斗百人,最后已经没有手枪,无法为玛婷达报仇,唯一和希望,是和那个变态同归于尽。更重要的是,他出去了,又能怎样呢?有他的玛婷达,更好还是更坏?依然和他在一起,小女孩的生活恐怕还是在仇恨中度过,没有新生,一切重新归回到旧的轨道——练习,杀人,执行任务,生活像尖利的刀寒光闪闪。他选择了死亡,倒下后的最后一刻,将炸弹拉环送到变态恶人的手中,几乎深情款款,柔和的仿佛是临终的嘱托:“这是——来自——玛婷达——”炸弹引爆,报仇完成,杀手已死。 “这是,来自,玛婷达——”一种意义上,显然,这是他为玛婷达报了仇。但更根本的,是他代她完成了他不要她此生完成的使命。报仇的使命完成了,玛婷达作为杀手的使命完成了,两个杀手痛苦的生命同时结束——一个得到永恒的休息,另一个终于解脱。不开花不结果的植物最终被种进了草地,它可以生长因为它从来没有这样靠近过自然。他从来都是被扭曲被节制的,直到有一天疯狂执拗又天真的玛婷达拯救了他,最后他用他的全部力量作为对她长久以来热情的报答,杀人者终于完成了拯救。偶遇照亮了他,就像最后榴弹爆发出最猛烈的光——“人生是一直这么痛苦,还是只有是小孩子的时候才这样?”杀手沉默了一会,喃喃地说:“一直如此。”一直如此,但现在可以不要这样了,她也可以不要这样了,生活和爱情把他逼上了这条道路,但最后又把拿走的东西还给他。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心甘情愿,也为自己不开花不结果的植物找到了主人——她终于把它根植于土壤。 变态恶人喜欢贝多芬,理解莫扎特,推荐自己的猎物尝试勃拉姆斯,却疯狂残忍冷漠之极;杀手不识字,不懂得经典电影,不认识梦露和卓别林,却在冷酷的一生中找到了归依,打开了心灵的窗和门。原来艺术能够陶冶性情,却不能改变灵魂——什么东西都不可能改变灵魂,因为灵魂根深蒂固,它就是人们自己——就像杀手的职业让他性情冷酷,但磨不掉他心中原本温情脉脉的灵魂——那个灵魂引而不发,坚忍地埋伏,终于在积聚了太久之后,把他交还给自己。它就像那株植物和牛奶,来自自然,容不得半点污染,却找不到自己的土地。但它最后还是回家了。是绿色,它就属于土壤。是天真的女儿,她就必将属于另一个世界,只是那是他有生之年所不能给予的、渴望而不可及的,过去的时光。原来我们每一个人寻找的,不是成熟的个性,也不单是幸福,而是被自己丢失已久的灵魂,它属于昨夜的领地和昔日的城堡。它起源于我们童年时候的梦幻。它长着一张孩子般的天真的脸。孩子可以爱,可以幻想,可以单单凭着自己的生存本能打碎成人世界的游戏。而人的成长和岁月的磨砺,不过是在动荡中把它抛弃,在爱情中被它迷乱,在严酷的生存法则中把它压抑,但它依然坚强隐忍,藏的隐秘。看不见它的,它也一直在那里;看见它了,它为我们把全部秘密揭示。它会一直引领我们,如迷藏般不断的隐埋又不断的揭露,直到死亡把这场诡异眩丽的梦幻从我们身上抛开。 Mercurio 微信公众号:dong_chenyao 微博:董董Mercurio (小号:mercuriodong)

 3 ) 故事来源于吕克贝松的真实经历

Léon: The Professional,情节设定上,是一个disturbingly creepy的恋童癖故事,细节表现上,又没有性暗示或洛丽塔的隐喻。这种精分的设置到底何故?想必许多人和我一样久久困惑。许多年前看的了,直到今天无意间才浏览到相关信息。

-----

Maïwenn,在她12岁的时候和吕克贝松相识(他29岁),15岁开始约会,16岁诞下一女(他33岁),之后被抛弃。

Maïwenn是在Leon和第五元素都有演出(蓝色外星歌唱家)。拍摄第五元素时,吕克贝松转而对主角着迷而离开了Maïwenn和他们年幼的女儿。

她后来成为编剧,最著名的是一部抓捕恋童癖的:

“Leon:the professional 显然受到了我们真实经历的启发”,Maïwenn声称,“但没有媒体将二者联系起来”。

-------

这部电影没有变成一段猥琐恋童癖故事,要归功于两位演员。

原脚本有更强烈的性暗示,譬如里昂无意间闯入浴室,而Mathilda正在全裸沐浴。小演员Natalie Portman的父母对这些情节表示拒绝,并在合同中做出了明确标注。

里昂的扮演者Reno,则压根不愿意扮演一个变态的恋童癖。他有意识地特意处理了角色,使其成为一个感情迟钝的人,“使观众明确地知道Leon对Mathilda完全没有性欲”。相信大家看电影也确实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对于Reno的处理,就像有评论说的那样:“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哪怕展示出一丁点的人性与高贵,也是英雄。”

----

据说原剧本甚至有两人性交的情节。公放版也比反响有异的导演剪辑版做了更多删减。

感谢负责的Natalie父母,和英雄的Reno,让导演试图表现其恋童癖隐秘欲望的目标未有达成。表演与情节的显著差异,反而大大增了影片的张力和神秘感,让一部洛丽塔仿作变成独一无二的佳作。毕竟,文明世界里还是正常人居多。

很遗憾也毫不意外,豆瓣无人提到以上。

 4 ) 为生活开另一扇门

        第一次看《这个杀手不太冷》是在6、7年前,时间太长,以至于最近看了导演剪辑版后,也不能搞清这版本多了哪些镜头。同样的电影,不同阶段看,可能感受也不同,几年前看电影时,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学生,关注的是奥德曼如何坏的令人崇拜,主角莱昂何其生猛,一人敌过数十人,感觉他遇上小姑娘马蒂尔达倒更像是一场劫数。

        再看《这个杀手不太冷》感觉有些不一样,两次观影之间,看过了梅尔维尔导演,阿兰•德龙主演的《独行杀手》,感觉到了吕克•贝松对这部影片的致敬,和两片气质上的一些想通之处。阿兰•德龙扮演的杀手孤独中带着一丝忧郁的气质,与他作伴的是鸟笼中的一只鸟,恰如莱昂那时刻带在身边的一盆植物。莱昂显得更粗犷一些,络腮胡,杀人动作犀利,感情上更外露,虽然是个大叔但是性格上更多大男孩气质,也让他的形象显得更有亲和力,让他的悲剧对观众也更有感染力。在遇到马蒂尔达之前,莱昂的生活显得很酷,吕克•贝松在这片中,几个人物的开场都拍的非常漂亮,都让你很快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比如莱昂,开场他教训黑道分子,让观众很快认识到这个人:本事很大可以以一当十;留有原则并不嗜杀嗜血;行事谨慎有勇有谋,再紧接着后面他买牛奶,照顾植物,让他的孤独和感情细腻的一面呈现出来,一下子这个人物就饱满了。看上去,他过的是一种简单、刺激、自我的生活,很酷很精彩。而马蒂尔达的生活境遇很糟糕,却有着很酷的作风,早熟敏感,小小年纪抽着烟,以很成年人的表情说着很成年人的话,也是一个街头酷少女的感觉。似乎,这两个人都已经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规矩,有痛苦,也有了既定模式。

        但是,现实却是,酷个屁。莱昂在最后决战中,对马蒂尔达的一句话导出了本质,“你让我尝到了生活的滋味。我想要快乐。睡在床上,有自己的根。你永远不会再孤独了,马蒂尔达。”。无论莱昂和马蒂尔达,他们过的都是被迫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适应能力,努力在既定轨道前行,却并不排斥在下一个十字路口转弯的可能。如果以“活下去就是最好的”生存功利主义观点看,两人的相遇或许是一种劫数,强大的莱昂本可以接些可控危险的活儿,继续安然的做个杀手。可是,即使如此,也可以想见,他不过是在命运不定的死亡之路上,可能走得更长些而已,而精神上的孤独和其中带来的潜在的伤害更延长一些。而对于马蒂尔达,只能渐渐走向歧路,或许如她所说,真的有一天亲手杀了父母。很多时候,生活的痛苦常常就是一种机会成本的隐形痛苦,你可以延续现在的生活,可能孤独、乏味,但是又因为不变让你麻痹于安全感中,却也在时光流逝中,因为你未去选择另一种活法,而损失生活的质量与厚度。最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损失是不知觉的流逝的,就如你青春时代未觉一个美丽少女一旁对你爱恋的目光,还习惯性的延续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到了成年得知真相,才为自己错过一段青春爱情经历而感到遗憾。对于莱昂,对于马蒂尔达来说,幸运的是,他们相遇了,他们开始了另一种活法;不幸的是,他们相遇了,造成了一个人的死亡;而最终,幸运的是,死去的人死而无憾,活着的人回归生活阳光的一面。

        几年后,再看《这个杀手不太冷》,它已不再仅仅是部动作电影,而是一部关于人生抉择的电影。在影片开始不久,面对马蒂尔达的问题,“人生是一直辛苦,还是长大就会好起来”,莱昂的回答是,“一直如此”,这与他在为马蒂尔达拼死一搏前,对女孩的倾诉形成了何其鲜明的对比。看上去一成不变而又稳定有安全感的生活常常不是最好的,或者说它曾经是令你感到兴奋,愉悦,充满激情,而如今变得循规蹈矩而成为一种生活惯性的。保持当前的生活状态是一种选择,哪怕它已不再让你保持之前的生活幸福度,但是它“安全”、可预期,就如莱昂习以为常的生活。然而,还是有很多人,常常在有意或无意间,遇上那个人生抉择的拐点,就如莱昂,小女孩流泪绝望的敲打他房门的一刻,是一场无意间送到他面前的人生拐点,而最终打开房门的一刻,则是他有意的选择。很喜欢莱昂打开房门那一刻导演的处理,绝望的马蒂尔达仿佛看到人生的一丝阳光,而这道光也反射到莱昂身上,照出了人生另一条路径。《这个杀手不太冷》以有些感伤的故事,讲述着其实很明亮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让这部影片除了紧凑紧张的剧情外,给人更深的回味。或许,特别对上了些岁数的人,这种感觉跟深,七年前看,坏的魅力无穷的加里•奥德曼让我崇拜,七年后看,憨的善良无穷的让•雷诺更让我尊敬,毕竟,在这样一个显得有些冷漠的社会,看到这样一位肯为绝境的女孩打开一扇门的大叔实在是感觉太温暖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9ba5f08e12451357e63d19aa

 5 ) 关于《杀手莱昂》中暴力场面处理的讨论【小Essay】

关于《杀手莱昂》中暴力场面处理的讨论
关键词:暴力电影 镜头语言 叙事学 精神暴力


■ 引言
当暴力元素几乎成为各商业大片的必不可少的元素时,它便不断地被赋予这不同的精神意义,并以纷杂的方式表达出来。 《世界暴力电影》中收录了各类经典暴力电影,也少不了《杀手莱昂》的名字。而本片暴力镜头的表达既不完全血腥,也不尽是隐讳,而是根据不同情节需要,进行了不同的风格化处理。
本片中主要的暴力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莱昂职业的完成任务,玛蒂尔德一家被残害,杀手教玛蒂尔德杀人,杀手与警察团体决斗。至于在中国城杀死的几个黑道人士,以及杀手营救玛蒂尔德的部分由于并不直接推动情节或暴力场面表现不多,不放在本文讨论之列。
根据现代暴力学术研究的前沿分析, 暴力镜头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四类:纪实客观化,写意唯美化,游戏娱乐化,变态恶心化。本片以第二种与第三种为主,并在表达上刻有吕克贝松深深的影子。

引文:
  华典艺术编辑室:《世界暴力电影》,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目录页
  汪献平:《暴力电影:表达与意义》,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P78-P93

一、 暴力写意化与叙事延时

◎在第一部分中杀手莱昂只隐约出现过一次,与观众仍有一定距离感,并且为了增加悬念,在杀手莱昂完成任务的部分中,镜头语言仍对准了那些被杀的目标,多用近景甚至特写来表达他们的惊恐与死亡。但是导演有意将死亡写意化,只展现死亡的迅速与其结果,不表现血腥的过程。如在4:30时黑帮的唐托被杀手利索的干掉时,只有一个特写晃动出血腥的手,紧接着中景展现大家惊恐的表情,然后一个升镜头拍摄背影展现了他的死。之后各个小罗罗的死也处理得十分节制(但电梯里那一个背影就以足够使我想到生化危机),我们列表加以说明——
人物 死亡时间 死亡时景别 拍摄方向 *镜头时长 积蓄情绪画面 直接出现带血镜头
1 4:27 特写;中景升镜 手;背面 0.3s ;3s 电梯等待 是
2 4:57 全景 无法判断 0.3s 无垠的楼梯透视 否
3 5:44 近景;特写 头;脚 0.3s ;1s 监视器等待 否
4(群) 6:16 全景 正面 >5s 巡查 否
5 未死 未死 未死 未死 慌张逃跑电话;刀架脖子 否
*注:镜头时长仅估算而得,并不确切
我们从最后一行就可以看出,在此段并没有病态的暴力描写,所有的屠戮镜头都被巧妙的弱化到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其中常用的手法有
1.缩小景别
2.背向拍摄
3.大景别特写局部拍摄,回避脸部或者血
4.提前透露死亡讯息(如3中天花板被拉开的镜头)
5.交待死亡讯息,但不直接拍摄(如5中千疮百孔的铁窗)
6.缩短暴力镜头时长
但弱化暴力并不意味着紧张气氛的削弱——相反本片在制造紧张气氛吸引观众方面十分出色,这与吕克•贝松式的镜头风格不无关系——不通过直接的镜头刺激进行, 而是利用长镜头或者叙事上的延时制造悬念来制造紧张气氛手法,例如电梯的等待后唐托尸体的出现,之后黑道保镖在楼梯上谨慎的俯视,小女孩练习射击运动员等等,而且似乎被摄对象越是谨慎动作越缓慢,越是意味着它死期的来临。这种缓急对比的手法运用尤其丰富,应归结于主人公的非正义性,即从道义上影片中无论主角配角正面反面看几乎都可能在下一秒遇上危险境地甚至死亡。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悬念是一种顺序的悬念。在日本影片中,我们更可以看到许多缓急对比或东京对比, 有如北野武,这个制造悬念功力也很深厚的暴力电影大师,他所经常运用的便是 信息差式的回溯式悬念,如在影片《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男主人公北大海吞噬的情景并没有完全展现,而是运用格式塔叙事原理省略不讲,让女主人公仍平静的走向大海赴约,结果只有男朋友冲浪板的随波浪平静的运动,影片积运了一个多小时的温情终于在此刻浑然爆发,并且是随着一组绵长镜头。这种拖延和吕克贝松有一曲同功之妙,不过显然,东方人的耐心要更绵亘隽永些,镜头也更长。
 另外,音响的使用在制造气氛方面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其中既包括客观音响,如3号人物死亡时绳子勒断脖子的声音;也包括主观音响,如1号死亡时飘起的诡异的电子音。匈牙利影视声音理论家 巴拉兹•贝拉认为,人对声音的具象判断要比对画面的判断困难的多,这也是为何削弱画面恐怖,保留甚至强化声音恐怖能够得到最人性的紧张气氛收效。

◎最后的决斗片段最富盛名,尤其是杀手莱昂在迈向光明时突然倒下的主观视角,以及被拉长变形的枪声,已被奉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暴力的浪漫化的处理,使得杀手的死变得有如壮士一般英武,又如安眠一般肃静,在强烈的声画对立的舒缓而神圣的音乐中,我们都深信,莱昂即使作为一个杀手,也能走向天堂。

二、 暴力的写实化

◎ 在第二部分玛蒂尔德全家被屠戮一场中,导演似乎更多的展示了血腥。在镜头处理上也更多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同样我们以表格形式加以分析——

人物 死亡时间 死亡时景别 拍摄方向 *镜头时长 重复出现 直接出现带血镜头
后母 23:37 全景 全俯拍 0.5s 是(近景) 是(溅上镜头)
姐姐 23:54 全景 背向 0.5s 是(近景) 是
父亲 5:44 中景 背向 0.5s 否 是
弟弟 未知 没有展现 没有展现 没有展现 没有展现 没有展现
*注:镜头时长同样估算而得,并不确切

第二部分的血腥展示有几个作用:突出变态警察的惨无人道与人格扭曲;为小女孩求援杀手莱昂以及莱昂打开门接受她做充分合理的解释;为小女孩的复仇增添合理性——言而总之,是为情节的合理展开作铺垫的。
虽然写实,导演还是将其视觉冲击控制在观众能够承受的范畴,且基本采用第一部分的方式,不过由于血腥镜头直接的出现,更多的使用了小景别以削弱效果。 “画面景别的这种距离性,使审美有一种远离效果与接近效果,从而产生一种非参与性与参与性,一种旁观效果与渗透效果……全景系列的画面景别对人的心理渗透较小……”可见这种削弱效果是很明显的,保证了观影的心理健康。侧面交代弟弟之死则更是人性化的体现。
同样音乐在屠戮中作用绝大,本段采用了声画对位的手法,运用颇有阿拉伯风格的序曲进行衬托,壮烈而悲悯。

引文:
  张会军:《电影摄影画面创作》,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P36-P37
  豆瓣网:杀手莱昂影评 作者和菜头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10612/


三、 暴力娱乐化与精神暴力

这里充斥暴力,我们却只读出温情——多数观众观后感如此。但众人不曾注意的是,本片中在杀手莱昂教授玛蒂尔德杀人技巧是镜头的展示方式,与好莱坞式纯暴力感官刺激或日本与沉静美互相对比的暴力美不同,而是更具一层戏谑与黑色幽默成分,颇有一种娱乐化意味,很少有观众不因中“弹”人慌张的神情而会心一笑。尤其在第二次射杀中,观者都认为小女孩应该换用真枪实弹了,可出乎意料的是,沾满吸毒者衣服的仍是红得发假的仿真血。 “‘手’在中文里,有某项操作员的意思。杀手于是对于终结生命有了一种操作的精确,杀人变成了一项同时具有暴力美学和黑色幽默特色的工作。”看来如此阐释,也是本片的必然——但笔者认为,当暴力被主人公玩弄,尤其是被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玩弄时,甚至产生了一种“精神”暴力,即在内心价值观上的暴力,几乎让观者爆发出窒息而哑然的尖叫,压抑至极。
影片中如此段落有三层,分别是玛蒂尔德狙击运动员,“黑白双煞”勇闯人家渐入佳境,玛蒂尔德举枪入室试练。其中第二个段落在导演剪辑版中被删节,只有加长版中予以了保留。个人认为,幸好导演将其删剪了,否则那将是影片中相当大的败笔。
当小女孩举起枪准备射杀无辜民众并时不时问着“我能用真的子弹吗”,我们就意识到一个纯洁灵魂的堕落;当玛蒂尔德说出“先生外边很黑,我很害怕……”以骗取同情使其开门时,我们则看到一种无与伦比的丑恶,狰狞着吐露出典型而腐恶以怨报怨的价值观。那些接二连三被杀的人,难道真的一无是处无可辩驳的应当遭到神的审判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仅从一点就可以看出——他们给玛蒂尔德开门了,他们在看到一个女孩的无助时打开了门,无论他们多么罪恶,心灵深处仍深藏一份对世人的同情,这是一个真正泯灭人性的杀人狂绝对做不到的。正是在此处我们经历了一场最大的精神暴力,内心价值上我们需要倾向于杀手和小女孩,但他们并不代表正义。当杀手很随意的用两枪杀死吸毒者时,他们也正一步步沦为罪人。复仇有多么充分的理由,裹上多么华丽的包裹还是复仇,与哈姆雷特的悲剧无异,可憎而心恸,只能将主人公逼上死亡的绝境。观众像是一下子没有了任何支持中心,因为一切都是荒诞而疯狂的,笔者必须完全将自己先前对主人公投入的感情完全抽离才能摆脱精神暴力的折磨,但这并不容易。影片被评为R级,大概不完全是充斥暴力的原因,更有价值观上的扭曲与强说。 “大众传播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上……个人社会化过程是内化社会规范、继承社会文化、形成和完善自我意识的过程……在生命的前20年中,社会化尤为重要。”因而笔者认为,本片部分段落的价值扭曲不能完全通过分级解决,精神暴力的影响并不能通过十七岁一个年龄界限完全分开。因此应该说,这是本作的遗憾之处。
  “暴力与喜剧糅合起来,暴力只是成了从属于喜剧,为喜剧叙事而存在的一种种元素,它让观众哈哈大笑的同时,也丧失了对暴力行为及其以后果的基本认知。”大概导演也迅速认识到暴力喜剧于此处的不合时宜,最终将其部分删节了吧。
        当然导演还是相当仁慈且及时处理了这种扭曲的。首先,小女孩虽然经常要求使用真子弹子,但始终没有使用真枪实弹射杀过一个人,所有的罪恶似乎都负担在杀手莱昂身上,他替她死,也替她担负着罪名。对于一个一身负罪的人来说多一项少一项已经没有任何影响了。其次,小女孩最终被善良的校长收留,并种下象征杀手莱昂的绿色植物,足以让人相信她将抚平伤痛,忘却欺骗,回归那份本属于她的纯真。

■ 小结
吕克•贝松终究还是亲重人情的导演,从本作到《第五元素》再到《圣女贞德》,这位人本主义的导演在暴力题材中示众展示着节制的暴力视觉冲击,并在精神紧张气氛的营造上超越了很多同类电影。影片结尾暴力的浪漫化处理更是将千古传颂。
本片在暴力所承载的道德价值观上,导演拿捏基本到位,个别无意产生的精神暴力也是情节所迫。成功的代名词几乎就是争议,提供高质量正反两面的借鉴也是一部精华影片价值所在。
        总之《杀手莱昂》无愧于主流影片的上乘之作,其中的暴力场面处理也将为后世电影学界长期研究,称颂。

 [参考书目]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毛过:《北野武完全手册》朝华出版社,2004
  华莱士•马丁[美]:《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李南:《影视声音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巴拉兹•贝拉[匈]:《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6 ) 孤独是人类最大的杀手

    观众们在看过无数部商业片后,总是会在影片刚放了开头的时候就精明地猜出结局。这就是商业片,一个按类型已经固定下来的内容模式。《LEON》作为一部商业片,自然也必须具备枪战片中的英雄和歹徒、正义和非正义的殊死搏斗,最后还必须是正义得以伸张。当然其中更不能缺少的是爱情,这往往是枪战片中让英雄生死无悔的动力。商业片吸引观众的早已不再是结局如何,而是出其不意、花样翻新的细节和过程。所幸《LEON》不但有美国式的精彩情节,更有法国式的浪漫情趣,二者连手,使《LEON》更具独特魅力。
     《LEON》在上映时以其精彩内容和动人的爱情曾在欧美造成极大的影响,其中尚 •雷诺(JEAN RENO)和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的表演一直让影迷们津津乐道。LEON的掉腿裤、黑风衣的造型更一度成为时尚,看来真情永远是电影院中最大的吸引力。

后工业社会,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习惯的冲击。人们在快得无法适应的变化中有了变异,也由此产生了各种顽症。而《LEON》将这种对后工业社会的揭示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开头,航拍从丛林到高楼林立的都市,这是从传统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两种世界的转化。交代故事发生的大厦林立的城市环境。影片结尾镜头升起,再次是丛林和远方城市的镜头,交代玛蒂达现在所处的安全的社会环境。首尾形成了完整的封闭式结构,将两种环境形成强烈、鲜明对比,意味着两种世界的不可调和性。在这座城市中,到处是高大的建筑、冷漠坚硬的街道,加上片中宁静甚至无奈的音乐,营造了一种冷漠压抑的氛围。
    而在这部影片中,仅仅出现过很少几次的街景,在画面构图上,始终是突出高大的建筑与微小的人物之间的强烈不协调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压抑感。
一、 关于社会
创作者表现了怎样一个世界?所有主要人物都是背离常理的坏人——杀手、毒品贩子、影片中的警察更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大魔头。连小小年纪的的女主角玛蒂达也是问题少年……令人同情的主角,一个是以杀人为业,另一个以报仇为目标,在这样的世界中,一切价值标准似乎都是变了形的。
 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影片在LEON和玛蒂达在楼顶练习射击一场戏中有了一个极具讽刺性的答案。两个人无意中瞄准了地面的一个人做了靶子,而那个人恰巧又是前呼后拥,时刻受到保护的。这只是戏里的一个小噱头,也许并不引人注意,但在轻描淡写中,告诉了观众,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都随时准备杀人或随时等着被人杀。每个人都活在准星的两端,谁又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呢?玛蒂达的一颗假子弹射了出去,这就仅仅是一场游戏。但如果枪里是一颗真子弹呢(或许就在玛蒂达以后真的成了职业杀手的时候),这就将永远成为一个暴力、血腥的游戏了。是游戏或是死亡,似乎都无所谓。这里没有人在苦苦追问生命的意义,死神并不让他们更恐惧,死亡和衣食起居一样司空见惯。命运就好象只是一个随意而简单的玩笑而已。

在这部电影中,到处是冷漠、罪恶。LEON因为杀手的职业和文化的不融合而游离于主流文化和群落生活之外。该片通过故事情节的塑造以及细节的精雕细刻,向观众展现了LEON细腻而孤独的内心世界。
第一场戏,观众还没看清我们的男主角长得什么样子,就在一场激烈的枪战中为他神出鬼没、身手敏捷的形象所倾倒。而当LEON第一次正面出现在观众眼前时,气氛突转。单簧管奏出凄凉的音乐,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无力疲倦地洗澡、独坐桌边喝着牛奶、精心的熨烫衣服、擦拭花叶,最后守着手枪独自坐在黑暗的角落中睡去。这整个过程随着音乐节奏缓慢而平静地进行着,立刻将LEON的孤独凸现出来。而他与一盆无根植物之间的一种难以割舍的关系一再出现在银幕上,甚至在面临死亡时他先要保护的是花而不是他自己,这就在杀手的冷漠中透出一丝温情,这似乎也注定了这一点点温情将成为他毁灭的根源。
    LEON是一个偷渡来美国的意大利人,不懂英语又不识字,被逼无奈只能靠作杀手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种血腥的谋生状态与他独自一人在影院中看老电影《雨中曲》时露出的善良、憨厚的笑容形成了冲击性的对比。与我们在大多数影片中所建立的冷峻、狡黠、残忍的杀手形象大相径庭,LEON在生活中几近笨拙的步态、说话时游移的目光和与玛蒂达形成鲜明对比的不善言辞、笨嘴拙舌……这些都一步步在观众心目里塑造了一个最终为正义而战的、与观众有接近性的悲剧英雄。
    LEON是注定孤独的,他用冷漠对待这个世界的冷漠,用残酷反击这个世界的残酷,但内心所隐藏的善良、温柔成了他的致命伤。他唯一信任的汤尼最终背叛了他,而玛蒂达正是他惹上杀身之祸的根源,在这个世界里,友情和爱情反而成了毁灭性因素。

    女主角玛蒂达是这个畸形世界的产物。她生长在一个关系复杂没有温情的家庭中,父亲是毒贩子,继母和同父异母姐姐与玛蒂达可以说没什么感情可言,除了也是同父异母的四岁的小弟弟,这个家实在没什么可留恋的。这种家庭环境造成了她叛逆的性格,成为了一名问题儿童,逃学、吸烟、过于早熟……
     在玛蒂达眼中,杀人并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杀手也是一个很“酷”的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正常。她不为自己的父亲、继母和姐姐的死而感到悲痛,因为他们就象这个社会中的一切人渣一样没有价值,不值得同情。但年幼无辜的弟弟被杀却是难以容忍的,就象玛蒂达说的:“他只有四岁,他犯过什么错?”因此其他人该死,她的弟弟却不该死,而玛蒂达认为继续用杀人的办法复仇是天经地义的,她并不认为用杀人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什么不对。在影片中,玛蒂达试图以“雌雄大盗”、“末路狂花”这些电影形象作为依据来说服LEON——杀手不都是独自工作的,从中可见这个社会给孩子的正义标准已经完全模糊、变形了。而这也体现出创作者对于现实社会中媒体对于青少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作出的反思。
这个世界对于玛蒂达似乎过于残酷,她这样的年龄正是应该享受家庭温暖,体会世界上所有美好的时候,她还不该懂得什么是丑陋和罪恶,但在这里,她见到的到处是冷漠、痛苦甚至死亡。当她流着血问LEON:“人生一辈子都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这么苦?”的时候,她得到的答案是“人生就是如此”。这个无奈但坦诚的答案可以说是LEON对于这个世界的最深的痛,同时也打破了玛蒂达那颗稚嫩脆弱的心对于世界的最后一点美好的憧憬。
    玛蒂达是后工业社会的弃儿,遇到LEON彻底地改变了她的世界。LEON三次救了她的命,一个专门杀人的人这时候却成了玛蒂达的救世主,她得到了从未有过的真诚、爱护和温情,也渐渐从冷漠中逃离了出来。积压在心中的冷漠和麻木被真情所融化,玛蒂达在她的生命中体会到从未有过的交流,而这份相依为命的感情也动摇了LEON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基础(也就是他的冷漠)。面对爱情,LEON出门后会无力地靠在墙上,这个无敌杀手在杀人时才会受伤。影片中这种违反伦理的爱情撼动了冷漠旁观的观众。这种相依为命的感情成了LEON和玛蒂达的二人世界中最宝贵的东西,可就是这种为社会所不容的感情被焕发至极致时,才造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悲剧性。
   在玛蒂达向旅馆管理员表露她对LEON的感情之后,出现了人们意料之中的结局——两人被赶了出去。表面上,这是成人与孩子之间怪诞的恋情不容于世,但我认为这更重要的是真情在这个社会中被无情地放逐。
  当影片中LEON和史丹同归于尽后,汤尼对玛蒂达说GAME OVER,无情的说出了观众不愿看到的事实——这种善良在这里是不容存在的。这个世界中的照顾也只能是汤尼对玛蒂达每月一次的现金支付了。
    结尾玛蒂达离开了那座城市,来到了建筑与环境都与那座城市全然不同的地方,而只有这种逃离,才能给自己最后的一丝生机。这种无奈的结局给影片静静地打下了一行省略号。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展现和追求,电影中有他们看到的世界和梦想中的世界。在《LEON》这部影片中,创作者极力表现一个罪恶的世界,同时又不遗余力的塑造着LEON和玛蒂达之间爱情的美好和温馨。两相对照,影片给观众情感上的震撼是巨大的。

二、 关于文化冲击
LEON作为一个偷渡来美国的意大利人,本身就有后工业社会的明显标识色彩。
    托夫勒曾经说过:“让一个人离开本土文化,突然投入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行动的准则——时间、空间、工作、爱情、宗教、性事等概念全不相同,这时他因为迷失方向而遭受的痛苦自将加倍剧烈。如果这种陌生文化本身又一直处于动乱之中,或者更严重的是其是非观念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迷失感将会更加剧烈。”LEON正是处于这种情况的外来人,也就是异类。这种强烈的文化冲突在片中比比皆是。因此也造成了他无法摆脱的孤独。
    LEON认字不多,说话艰难。这是地域文化不能融合的结果。就象他自己说的“这花就象我,到处漂泊、永远没有根。”花,是这部片中贯穿始终的一个象征物,LEON是一个漂泊不定的人,但无论是搬家或面临死亡,LEON的身边都会出现花,在他的眼中,花的安全甚至高于自己。甚至在LEON 死了以后,花延续了他的命运,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这种文化的冲突还表现在LEON和玛蒂达作模仿明星的游戏一场戏中。两个人互相都猜不出对方的角色,正是LEON的外来文化与玛蒂达的本土文化之间不共融的表现(当然,两个人的年龄差距也是造成这种文化不共融的重要原因)。影片以这样两个微小的生活细节作为表现文化冲突的切入点,可见用心良苦。
     LEON摆脱不了本体文化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又无法融入异域文化体系中,因此一种文化上的、性格上的矛盾造成了LEON无法避免的悲剧结局,使得影片中的矛盾冲突愈发尖锐激烈。也只有在LEON死后,这种矛盾冲突才会终止,就象影片结尾中表现的那样,花作为LEON形象的一种隐性延续,只有在玛蒂达带着它逃离这个城市、逃离这种矛盾后,才能在传统和宁静的庇护下重新生根,不再漂泊。

   
三、 关于《LEON》中视听语言的分析
1. 音乐的运用
在这部影片中,用了几支不同的优美旋律来烘托影片的氛围, 开头的小提琴曲、LEON孤独时的单簧管旋律形象等都极为鲜明。在LEON与玛蒂达的第一次见面时,先随LEON的行动奏起吉他旋律,玛蒂达出现时加入钢片琴的旋律,二者结合,体现了宁静美好的氛围。而这段音乐在坏人出现时嘎然而止,使氛围的突转自然而恰倒好处。另外本片的音乐中曾经多次运用鼓声,在第一场枪战戏LEON杀人和史丹杀人等戏中,随着气氛的不断紧张,适时加入了快速、低沉而有力的鼓声,增加了影片紧张感和穿透力。音乐对于电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在《LEON》中,这些音乐的处理为本片增色不少。
2. 精彩的剪辑。
商业片讲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快速简洁的节奏处理。《LEON》作为一部优秀的商业片更是在剪辑方面有不俗的表现。
例如,在影片第一场戏中,导演大胆的使用20个局部特写镜头开篇,虽然没有出现完整的人物,却清楚的交代了事件和人物的身份。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开头既打破了常规而又增加了神秘感,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处理更使专业人士引为经典。
3. 关于LEON的形象塑造。
     创作者避免了LEON杀人场面的直接展现。在几次凶杀场面中,死亡大多用间接的手段表现。比如第一场枪战戏中,全段气氛紧张,但只用地上喷溅出的血,悬高的双腿和门上露出的大量弹孔来表现凶杀,不但没有给观众过度血腥、恐怖的刺激,反而体现了LEON 的身手不凡。影片用这种方法逐渐形成观众对主人公LEON的亲近感,避免了凶杀暴力引起对主人公形象的损害。而最后一场枪战中又出现了大量冲击性的暴力场面,这一次着力体现了这个世界的残酷无情,同时表现了LEON 的勇敢无畏,从而达到了一种“悲壮”的境界。
4. 精致的视觉效果。
这部影片中出现过多次枪战,但每次枪战的处理都有所不同。 例如:第一场枪战——画面为强烈的阳光,暖色调,前半部分影调亮,后半部分影调暗,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其中大部分是运动镜头,而主人公LEON只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才出现。
  第二场枪战——也是暖色调,其中有运动镜头也有固定镜头,影调比较柔和。
  第三场枪战——这个段落中有晃动的手电筒的光线,这场戏为冷色调,也是运用了很多运动镜头,其中也有大量长镜头。
在这部影片中,LEON总是以少敌多,都是枪林弹雨,但是为了避免情节重复所造成的单调,《LEON》在光线、影调、镜头运用方式上都煞费苦心。
5. 特别推荐:
    《LEON》的结尾——LEON被史丹杀害的一场戏。LEON脱离重重包围,扯下面罩,向门口走去。镜头处理如下——(慢动作)LEON 向前走;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钢琴曲起)不远处的门;史丹举枪瞄准;LEON向前走;(音乐停)主观镜头摇晃倒地。这里的主观镜头的特殊使用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效果。同时,音乐与画面成功结合,虽然听不到枪声,LEON却已经倒在了血泊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将影片的氛围烘托至凄美的顶点。

 短评

Leon的门打开,一束好象来自天堂的光照在Mathilda脸上。给他快乐,从不发问。细节和大方向都很出色,一部控制得几乎完美的电影。

1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杀手又怎样?警察又如何?冷酷或者温柔,不是靠职业来评断。那个警察冷血的想让人捅死他~!而这个杀手,让人心疼的只想轻轻的温柔的抱抱他。

13分钟前
  • 伊豆
  • 力荐

我到哪里找,像你这么好。

17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我开始想要过得快乐,睡在床上,有牵挂

19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萝莉有颗御姐心,正太有个大叔身——邪恶又天真、残酷又温柔,多完美~

24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里昂只有一颗盆栽,不善言辞,爱喝牛奶。他不像,却真正是一个杀手。玛蒂达的到来,是包袱,也给里昂带来了生机。不过这种设定,注定是悲剧收场。里昂死后,玛蒂达将他盆栽的种子落地生根,里昂终于不再每日拿着手枪在椅子上不安地入睡,他落地了。娜塔莉波特曼太灵了,玛蒂达是如此特别。

28分钟前
  • 瓶子不能倒
  • 推荐

看到泪飙,世上最温情的杀手。幸运的姑娘在12岁就遇到了真正的男人。

33分钟前
  • 酚酞
  • 力荐

一半的魅力来自反派:Gary Oldman.

34分钟前
  • 能工巧匠沙门哥
  • 力荐

大叔萝莉的爱情💏,电影很好看也很经典,但我还是有点接受不了这种年龄差,这个里面还是诠释的很好,可惜大叔最后死了😭

35分钟前
  • 百骨金titi
  • 推荐

爱上了让雷诺。爱上了这个意大利杀手的温情。爱上了他脸部轮廓,和刚毅的线条。“人生诸多辛苦,是不是只有童年如此。”玛蒂尔达问。里昂说,“一直如此。”这样的话,击中了内心深处。

37分钟前
  • 。光本
  • 力荐

Here in my stomach. It's all warm. I always had a knot there, and now.. it's gone.

41分钟前
  • 小儿勾
  • 力荐

传奇,童话,传奇,童话,传奇,童话……

4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她对Leon说,自从遇见你后,我的胃,再也不痛了……

49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喜欢这个喝牛奶的男人

54分钟前
  • Cherry
  • 力荐

我没啥感觉的公认好片。

57分钟前
  • 李同学live
  • 还行

一个杀手被一个萝莉害死的故事

60分钟前
  • 左宜右有Haak
  • 力荐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Always like this.

1小时前
  • 浪味仙
  • 力荐

这个男人他是从儿时的动画片里走出来的,是邪恶和童真的混合体,这令我着迷。

1小时前
  • shu
  • 力荐

Léon: You're not going to lose me. You've given me a taste for life. I wanna be happy. Sleep in a bed, have roots. And you'll never be alone again, Mathilda. Please, go now, baby, go. Calm down, go now, go.

1小时前
  • Camellia
  • 力荐

或许是很多姑娘大叔控的根源。

1小时前
  • Nalakuvar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