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钻

剧情片美国2006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杰曼·翰苏  詹妮弗·康纳利  阿诺德·沃斯洛  大卫·哈雷伍德 /  

导演:爱德华·兹威克

 剧照

血钻 剧照 NO.1血钻 剧照 NO.2血钻 剧照 NO.3血钻 剧照 NO.4血钻 剧照 NO.5血钻 剧照 NO.6血钻 剧照 NO.13血钻 剧照 NO.14血钻 剧照 NO.15血钻 剧照 NO.16血钻 剧照 NO.17血钻 剧照 NO.18血钻 剧照 NO.19血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9

详细剧情

 九十年代非洲塞拉利昂,连连战火使这片土地饱受摧残,非法钻石贸易日益猖獗。  阿彻(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饰)是一个地道的战争贩子,靠倒卖战区钻石为生,他在监狱中无意得知渔夫所罗门手里有极品粉钻。意识到这是自己离开非洲的机会,出狱后,他找到所罗门,准备和他一起找出钻石,离开非洲。  所罗门是普通的渔民,因为内战和家人分离,被叛军强制开采钻石,他发现一颗极品粉钻,藏了起来;战乱来临,所罗门进了监狱,后被阿彻救出,并在战地记者麦迪•鲍文(珍妮弗•康纳利 饰)的帮助下,找到了失散的家人,此时,他的儿子迪亚却被叛军带走,生死未卜。  悲愤的所罗门答应和阿彻合作,在叛军的控制范围内寻找钻石,并寻找儿子。  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因为一颗血钻将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长篇影评

 1 ) 简评《血钻》

在这部电影中,提交给塞拉利昂人民(实质上也隐含着整个非洲人民)的道路,仿佛只有两条:要么跟随软弱的买办政府做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的屁民,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永远做白人的下等公民;要么跟着当地的恐怖主义性质的非政府武装一起杀人吸毒取乐——还要被当作包身工送去挖钻石矿。被这两条道路光顾过的一些民众,有机会被送到第三条道路面前——联合国难民署的帐篷里。而这些,显然都不是电影希望提交的“最为人道”的道路(否则就不用拍这个电影了,可以改拍联合国宣传片)。

电影本身想要提交的,是一条美国式政治正确的道路——通过一个美国记者和一个非洲白人的(尽管是目的不同)的帮助,一个黑人踏上了寻亲(寻钻)之路,最后家人团聚、钻石找到,这个黑人本身也由于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美国记者的帮助,肉身进入了第一世界并作为代表发言,向第一世界的大佬们讲述非洲的苦难,间接促成了大佬们对钻石贸易的更严格更规范管理,于是一切都在变好。

正如鲁迅追问,娜拉走后怎样?我们也要追问,电影结束之后怎样?这位黑人男主角,在钻石贸易被大公司完全“规范化”之后,在找到自己的妻子孩子之后,回到塞拉利昂,继续的生活是什么样呢?在“钻石走私被限制”的理想状态下,极致的情况是所有恐怖倾向的非政府武装都被剿灭(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些组织本身也有许多是美国出钱豢养的)。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二条道路被剿灭了;自然也就不需要联合国难民署的第三条道路,他们可以变身为慈善扶助,以利于第一世界的老爷们展示自己无上的仁慈——毕竟一位富商一次捐的钱,他厂里的工人一辈子都挣不到,“谁更有爱心”一目了然。于是剩下的,就只有第一条路:回到买办政府下;和第四条路:白左的政治正确。仅就肉身而言,除了少数技术精英能够移民去第一世界当下等公民之外(见《绿皮书》),绝大多数黑人还是要回到塞拉利昂、回到利比里亚,在一个必然是美国所满意的买办政府治下继续生活,做跨国资本在第三世界的廉价劳动力。

可这样一条道路,在影片中明明是被置之于否定地位的——恐怖组织头目所谩骂的软弱政府、全片中隐形的当地政府力量,可见这条道路事实上是失效的。而这恰恰就是第四条道路能够显灵并且必须显灵的现实基础——肉身上,你最好做买办政府代为管理的廉价劳动力;而精神认同上,你最好跨过买办政府,直接认同于宗主国爸爸的普世价值。这样,当买办政府力所不逮的时候,你们还是在精神上皈依美式生活(影片中送孩子上学,目的是当“医生”这一在欧美中产世界中的典型职业,学英语就更不必说了);同时,虽然你肉身上就是黑人廉价劳动力,但你将相信你是一个不被这一文明圈层歧视的独立的大写的平等的人。——正如那么大的一块罕见的红色钻石(blood diamond)历尽无数争夺和死亡后,最终还是回到了欧洲富商的地下保险库里;黑人男主角经历了生死的寻亲/寻钻路,终于抵达“向世界发出非洲声音”的终点后,黑人依然要将自己重新安放进(或被安放进,最好是主动的)这个世界的既定“秩序”中。

Jennifer Connelly——她真的美出天际,不过在本片中已稍显老态——在片中饰演一个极富正义感的美国记者,她认为自己的责任是记录、报道这里的一切,回去发稿让“世界”(意思是第一世界)知道。显然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办法,黑人男主角问:“然后呢?他们就会来帮助我们吗?”Jennifer只好悻悻答道:“不一定。”——导演在这里质疑的是新闻报道的效果,而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质疑,VOA、CNN式的报道,即使激起了第一世界的帮助欲望,他们又会以怎样的途径去帮助呢?恐怕还是会捐赠自己的假慷慨,力求把一切重新引回到秩序当中去。新闻记者的责任是凭着良心把看到的事情说出来,然而怎么说、为谁说、向谁说、说出来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如果被忽视,单纯的“新闻良心”,意义恐怕也就要打折扣。

刚才说到,黑人男主角在故事的最后,通过Jennifer的帮助和介绍,穿着一身西装,打好领带,在第一世界一个大佬云集的会场,作为代表发言,讲述非洲的苦难,向世界发出了非洲人民的声音。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印度学者阿吉兹·阿罕默德的嘲讽:“仿佛一个人只要不用英语说话,他就没有自己的声音似的。”电影的这种处理方式,无疑也体现了第一世界的或许是无意的傲慢:第三世界来了个代表,跟我们说了他们那儿有多惨,我们都是有教养的好人,一听确实太惨,于是决定付出一些代价帮帮他们。——以至于成了这样的逻辑——或许这也正是他们甚至不怎么隐瞒的一贯逻辑。更何况这个逻辑遮蔽了,他们为什么这么“惨”。

至于这个电影揭示的钻石秘密:碳元素通过严格控制供给和宣传真爱抬高价格。这在2019年的今天早已是老生常谈——尽管大家仍是去买。消费主义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骗你骗久了,最后告诉你是骗你的,你也说,没关系,我知道,但我觉得挺好。钻石是消费主义的奇迹,这样的奇迹还有很多,比如永远不如石英表和手机时间准但多贵都敢卖的机械表。这些东西都是明摆着告诉你,你花大价钱是买了个游戏规则里彰显等级的标签,结果大家还是愿意抢着去买。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连虚拟世界里都毫无实际用途的游戏皮肤,不还是有人成千上万地买?——而消费主义对我们的操纵,对利益的不知餍足的吮吸,也将长期滋生blood diamond这样血腥的苦难。

最后想说的一个点是,我是在爱奇艺上看的,看的时候偶尔会开弹幕。中国观众在弹幕中,对黑人充斥着蔑称和与猩猩的比附,充斥着对整个黑人智力水平的不实攻击,充斥着对黑人外貌的毫无界限的嘲笑(比如鼻孔和毛发)。我不知道这部电影何时在爱奇艺上线,但看弹幕会讨论《战狼2》,可见也主要是近几年的评论;再联系我们身边人对白人文明的态度,我们许多中国人(汉人),很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低于欧美白人而高于其他地区、其他肤色的差序格局中。这不得不让我迷惑——今天中国民众的黑人观、种族观是什么样的呢?种族主义的幽灵是否在我们周围复归呢?

 2 ) 充满了人文关怀

这是一部反映真实非洲社会的冒险剧情片。结尾小李子的人性反转和美式英雄主义让人印象深刻。看完会对非洲社会增加了解吧。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其实钻石供应量没这么稀缺,也就是不用这么贵,主要是英国人控制了全球钻石市场供应量啊,俗称“囤货”。

每一颗钻石上都有数不清的鲜血,人们的虚荣谋害这苦难的非洲人民,理性购买钻石,杜绝冲突钻石,也算的上是部公益性质作品。最后索罗门翻看杂志镜头,让人伤感,生命很脆弱同时也很坚强。

 3 ) 秩序

我看过后想到的是秩序。生活的规则。我每天7点30起床,等待5天一次的不用装孙子的休息;拿工资,买一天比一天贵的房子;看报纸,每份报纸要付2元,每个周四才有;在路上靠右边走,碰见警察叔叔批评要接受。记得一次关于信用的讲座说,人们之所以讲信用因为守信是一个重复博弈的最终结果,也是人对持续交易的理性选择。这就是秩序和规则。其实这些应该都不是我要遵守的。其实目标就是活下去,然后活得舒适一点,这里的舒适包括自由。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并不是只有那些生活的规则,甚至手段里没有那些生活的规则。
我小学的时候还可以在别人面前哭出来,初中还敢和老师对峙。这些都是秩序之外的东西。
其实这些秩序都是假象。货币不过是消费的走狗,时间不过是一个刻度,私有不过是被暴力保护的贪婪和软弱,法律是集体暴力,集体是为了分赃均匀。每当可以远离这些时,就像觉得一下子甩掉了这个肥大的肚子,回到70公斤的体重。

 4 ) 历史上的真实:卢旺达大屠杀 “非洲人的命不值钱”

  看完《血钻》,里面的屠杀和暴力镜头,让我对非洲大陆充满同情。非洲的历史,很少人关注,近代的卢旺达大屠杀,知道的人也很少。搜索了一则2004年《环球时报》有关卢旺达大屠杀的回顾文章。希望血斑斑的历史不再重演。


  4月7日是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非洲中部内陆“千丘之国”卢旺达在首都基加利隆重集会,纪念这一特殊日子。卢旺达国家体育场内,“永远再不发生”的横幅标语格外醒目,6.5万名各界来宾心情沉重,悼念无辜亡灵的歌声低回,许多民众泪流满面低泣。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当天发表声明说:“无论是联合国安理会,还是各会员国,当时都没能对越来越多的灾难迹象给予足够的重视。”联合国大会还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以追思过去,警示未来。

  大屠杀现场惨不忍睹

  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大屠杀纪念中心刚刚落成。此前,卢旺达在全国设立了7个大屠杀纪念馆。记者专程走访了位于基加利东南的埃皮马凯和尼塔拉马两个纪念馆。

  埃皮马凯纪念馆原是一个教堂,位于尼亚马塔镇,两边是学校和医院。当记者刚走到纪念馆门口时,讲解员就指着铁门上的缺口说,那是被枪打开的。当时3000名图西族人为躲避胡图族极端分子的追杀,一起拥进这个教堂并把自己反锁在里面,未料锁门的铁链被枪打开,暴徒们破门而入,将里面的3000名群众全部杀害。走进教堂,顿感一股阴森之气。迎面的讲坛上盖着一块血迹斑斑的白布,密集的枪洞布满四壁。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教堂后面,这里修建的3个巨大的地下室里面分隔成一个个方格,堆满了大屠杀遇难者的累累白骨。据介绍,大屠杀期间,这一带竟有2万人被残酷杀害,不少人是先被赶到山里后又被杀害的,暴徒们用枪支、砍刀、长矛甚至棍棒见人就打,将其活活杀死。

  穿过成片的香蕉林,记者来到尼塔拉马教堂纪念馆。这里的两个小教堂比较简陋,四周皆用红砖砌成。1994年大屠杀期间,附近的群众为躲避杀身之祸来到这里祈祷,也被活活杀害。一排排低矮的水泥长凳周围是一件件血迹模糊的衣服,入口处不时可看到横七竖八的尸骨,苍蝇在不停地飞舞。当时,里面的群众也是把教堂的所有门窗都封死了,可杀红了眼的暴徒们还是打开了门窗,杀了所有的人。

  人间惨剧为什么发生

  卢旺达大屠杀的直接导火索是总统专机失事。1994年4月6日晚,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在赴坦桑尼亚首都出席关于地区和平的首脑会议后,同机返回卢首都基加利,未料飞机在机场降落时坠毁,两位总统和机上随行人员全部遇难。事发后,关于谁是凶手传说不一,两大部族之间互相猜疑,基加利的局势迅速恶化。次日,由胡图族组成的总统卫队绑架并杀害了图西族总理乌维兰吉伊马纳女士和3名部长,同时组建了临时政府;8日,图西族反政府武装“爱国阵线”拒绝承认将其排除在外的临时政府,宣布向首都进军。至此,卢旺达内战再度爆发,伴随着两派武装在前线的激烈厮杀,胡图族极端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残杀图西族和胡图族温和派,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甚至相当偏远的山区也发生了部族屠杀,一卡车一卡车逃难的妇女、儿童被杀死,路边沟旁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短短百日之内,近百万无辜者被残酷杀害,200多万难民逃亡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大屠杀是长期殖民统治种下的一个恶果。胡图族和图西族是卢旺达的两大部族,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85%和14%。在欧洲人来到卢旺达之前,胡图、图西两个部族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殖民主义者在卢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在两大部族之间轮番制造矛盾,从而埋下两者不和的种子。20世纪60年代以前,图西族占据统治地位,拥有绝大部分土地。1959年,胡图族掌了权,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许多图西族贵族只好逃往邻国。1962年卢旺达独立,独立前后就发生过多次部族仇杀,造成大批难民外逃,部族矛盾进一步加深。

  1990年10月,侨居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与胡图族政府军又爆发长达3年的内战,双方虽于1993年8月签署了和平协定,终因积怨太甚而未能得到正实施,进而在1994年总统遇难时再度爆发全面内战。

  西方的干预哪里去了

  4月6日,在卢旺达举行的种族灭绝国际研讨会上,曾领导联合国驻卢旺达援助团的加拿大退役将军达莱尔指出,卢旺达大屠杀本可避免,只是因为国际社会近在咫尺而没有采取行动制止。

  卢旺达大屠杀在发生前曾有明显迹象。1994年1月11日,大屠杀发生前3个月,达莱尔就对可能发生的大屠杀有了预感,曾向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发出电报,报告卢旺达胡图族武装正在囤积武器,准备对图西族大开杀戒,图西族处于危险之中。然而,联合国维和行动部以“超越权限”为由,拒绝了达莱尔的请求。接着,达莱尔奉命向比利时、法国和美国驻卢旺达大使通报了胡图族正在加紧备战的情报,但仍未引起注意。4月7日,卢旺达女总理在途中惨遭杀害,胡图族军人还打死了奉命护送她的10名比利时维和军人。比利时于是决定撤回全部维和部队。比利时部队在驻卢旺达维和部队中装备最好,其撤出不但使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陷入困境,而且助长了胡图族民兵的嚣张气焰。

  大屠杀开始后,联合国安理会曾试图采取行动,由于美英两国的漠视和不介入政策,始终未能采取有效行动。美国几个月前曾在索马里受挫,美驻联合国大使奥尔布赖特建议,仅在基加利保留“最小限度”的存在以显示联合国的“决心”。

  达莱尔将军认为,在局势迅速恶化的情况下,许多图西族人没有选择逃离而留了下来,正是出于他们对维和部队的信任,未料却遭到了背弃。他说,制止这次大屠杀,其实只需要5000名装备精良、授权明确的联合国部队就行了。

  “非洲人的命不值钱”

  卢旺达大屠杀是全世界的大悲剧。西方大国有能力制止而一直没有行动,更是难辞其咎。人们不禁要问:充当“世界警察”的超级大国哪里去了?说到底,这与西方的价值观和利益观紧紧联系在一起。美国政府高官曾表示:“我们并不在乎卢旺达或布隆迪发生了什么,美国的利益不在那里,不能把这些无聊的人道主义问题和诸如中东、北朝鲜等重要问题混为一谈。”卢旺达的一些官员曾私下抱怨西方推行民主化导致卢当年的大屠杀,他们说:“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主,首先就是生存权,当前中心问题是发展经济。人都死光了,还搞什么民主!”

  南非《商业日报》在4月5日的评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西方大国的眼里,“非洲人的命不值钱”。达莱尔将军强调,西方强国对大屠杀负有责任,他批评美国等西方国家“只关心对自己有价值的国家”,卢旺达的前宗主国比利时在大屠杀时甚至“抛弃”了卢旺达。达莱尔最后建议:“联合国应该在防止西方大国将人类推向不安全的状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曼塔·帕沃尔在《地狱难题———美国和灭族时代》一书里说,这一切都是美国人导演的。帕沃尔甚至毫不留情地说:“美国的习惯思维是利益,这利益体现在石油和选票上。”

  2003年10月,达莱尔出版了专著《与魔鬼握手》。他认为这是一本关于“失败”的书:失败属于驻卢旺达维和部队,因为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胡图族极端分子残酷地杀害了近百万无辜者;失败属于几个西方大国,因为它们有能力却没有及时制止大屠杀;失败属于联合国,它未能给身处困境的少量援助部队以支持。他在深刻的自责中认为,自己身为指挥官,是这失败集体中的一员。

 5 ) 请不要送我钻戒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阿彻尔的梦是发财走出非洲大地;麦迪的梦是找到真实的故事和确切的证据揭露肮脏的交易;所罗门的梦是儿子做医生全家团圆;叛军的梦是掌握政权;走私商的梦是偷到更多的钻石发更大的财;而大多数非洲人的梦不过就是和平。

  原本纯真的孩子,拿起枪杆用鲜血结束童年,眼睛里更多的是迷茫和恐惧,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生命为何物。好心的黑人男子说,他们是童子军,不过就是孩子,可却在孩子的枪下流血。资源丰富对于一个国家究竟是幸事?抑或灾难?象牙、石油、黄金、钻石,可以让整个国家的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可却恰恰相反,这个国家里所有的人都没有家。

  是什么让同胞互相残杀?是什么让善良的人们举起枪杆生起仇恨?是什么让我们满眼充满疑惑和不信任?他们可以为了一颗晶莹剔透的钻石发动一场空袭,可以为了钱财和权利砍断无数人的臂膀。如果说人之生本善,那是什么让善变成了恶?最后,会不会有回归于善?看完了电影,我还只是在思考,没有答案。多希望那些枪林弹雨、流离失所、鲜血淋漓的画面,仅仅只是电影。我们在遥远的这里,永远也想象不到非洲大地的人们,过着怎样一种生活。他们想要的,仅仅是原本属于他们的生命。

  影片的最后,阿彻尔将钻石交还所罗门,笑着对他说:“带你的儿子回家。”电话给纽约的麦迪:“帮助所罗门,带他的儿子远离这一切,不要让他再卷入进来。”“我看到的,是一幅最美的图画,真希望你也在这里。”我分明看不到那个冷酷的军火、钻石走私犯,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人。

   莱奥纳多,彻底摆脱了曾经铁达尼里那个白脸大男孩的形象,从最初的《铁达尼号》、《罗密欧与朱丽叶》、《铁面王子》,到后来的《猫鼠游戏》、《纽约黑帮》、《飞行家》,再到这部《血钻》,看到了他的蜕变,表演越发纯熟,具有感染力,很开心。

   只想说,将来的男朋友,求婚时请不要送我钻戒,因为我分辨不出那个代表永恒的闪亮光圈,哪一颗上凝结着纯良人们的血泪。

 6 ) 不是那么回事

作为一个钻石从业人员,一直没机会或者回避看这部电影.
但是这次还是看了,总体还不错.
很多人因为这个电影震撼了,我......
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血腥钻石是存在的,
但是其真正被禁止的原因并非由于人道主义等原因.
而是因为其触动了DTC的利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储备和毛坯中心,
DTC曾经控制着全球高达68%的毛坯矿产,当然最近已经下降到40%了.
于是全世界各地的印度人\以色列人和比利时人
(因为他们控制着钻石的加工)都纷纷追随着DTC成为他们旗下的看货商.
但是有一天DTC发现,这些拿毛坯的数量怎么少了呢?
于是上网查了查,哦,原来是非洲那有几个国家的矿产流失了,
不在自己手中控制了,而这些就是通过非法渠道进入市场流通的.
这可咋办啊?对,必须发明个证书,证明钻石毛坯非血腥钻石.
也就是说必须是从DTC矿里出来的.
于是经过长期交涉和交易,达到了这个目的.

我知道我是个阴谋论者,但从我的行业来看.
好象就是这么回事.

 短评

对于这样的现实题材电影,真的是不好评价。明明是略显文艺的剧情片,却拍的和爆米花电影一样,就像机器加工出来的,煽情部分和动作场面被安排得严丝合缝,刚煽完情就打架,打架打累了再煽情。但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值得关注的,钻石行业的内幕以及非洲社会的军事安全,让人触目惊心。

7分钟前
  • 银河漫游记
  • 还行

小李一直在努力,非常非常努力,虽然冲奥之路很坎坷,但是这些历练一定不会白费。期待你的《胡佛》《了不起的盖茨比》

11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影片并非毫无瑕疵,也确实不够深刻,但在同类题材中已是翘楚。非洲的种种深重苦难、内战和血钻的残酷来历都令人震撼,片中还借女记者之口自讽我们都在消费别人的痛苦,一语中的。剪辑和摄影都可圈可点,小李子演技好到让我第一次真正喜欢上他了。故事本身十分沉重悲怆,詹妮弗康纳利太养眼。(8.8/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好题材,好风景,好音乐,好演员,普通片……

18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很久不见,莱奥纳多已由偶像派转为实力派了。与非洲有关的电影,看得多了,总觉得都是一个套路了,战争、孩子、人性、爱情,有点免疫了~~

22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在去南非的飞机上看的。本来觉得就不买钻石了,最后居然还是忍不住买了一颗。

25分钟前
  • 似零
  • 力荐

抵制血钻~~~BS为了小破石头的虚荣而不惜以采钻者血的代价来实现的女人们~~~要是我吗,冰糖也能当钻戒

26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力荐

如果早拍10年并换个更有质感的女主,比如年轻时的梅里尔斯特里普,这部片应该能成为另一个走出非洲。除了探讨血钻主题,事实上影片也探讨了很多其他的宏大命题如战争、儿童兵、不绝对的正义与邪恶、生命的意义等。且并不显得突兀,很好的融合在剧情里。剧本有张力,Leo表演很赞。后半程配乐不错。

31分钟前
  • 🐷🐷
  • 力荐

钻石固然有着自已的美丽,但它的背后侵染着多少血色,电影《血钻》中不仅有着亲情与爱情的奠基,更揭露着非洲动荡的原罪,长达两个多小波澜壮阔的非洲史诗,当璀璨的光芒湮没了非洲这块失落大陆最后的光明,虽然人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但人性的光芒亦然永痕。

34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力荐

但愿看过这片子的人以后都不再向往钻石

37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几内亚,100万人的非洲第二大难民营,但在电视上,最多只能播1分钟新闻,在体育和气象之间。”

39分钟前
  • 白一刀
  • 推荐

本质还是老美那套人道主义的主旋律,切入点不错,男女主角也没搞那些缠绵悱恻无病呻吟的东西,剪辑很好;但男主角的情感转变未免太快了些,有些地方也煽情过重了,结果看起来还是理想主义了点,毕竟非洲战乱这种事情不是几个人就可以改变的。

4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又是一个Leonardo适合的角色,彪悍的小混混。“几内亚,100万人的非洲第二大难民营,但在电视上,最多只能播1分钟新闻,在体育和气象之间。”

46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这样的非洲是我不曾了解的!

47分钟前
  • 六月安生
  • 力荐

每个国家都曾经是非洲

51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套着uncle sam一贯的假惺惺救世主外衣,其实就是纯popcorn片,看着挺娱乐的。

55分钟前
  • dormant
  • 还行

本质上还是白人上帝拯救水深火热的黑人家庭,并公布真相与维持正义的西方世界中心与价值观,当时处于巅峰的迪卡普里奥还背负着「奥斯卡魔咒」也是让本片虚高的重要原因。

60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基于背景值得一看;丹尼最后的选择有点突兀

1小时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电影里有一句貌似“一个年轻人花三个月的薪水为爱人买钻戒,可谁知道背后间接的为苦难带来更多利益”其实钻石常常都不代表幸福。

1小时前
  • 鱼婆婆
  • 力荐

这部片子让我记住了leo的演技。

1小时前
  • 范小奚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