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某时

剧情片法国2005

主演:伊德里斯·艾尔巴  Carole Karemera  Pamela Nomvete  奥里斯·厄休罗  弗雷泽·杰姆斯  Abby Mukiibi Nkaaga  Cleophas Kabasita  诺亚·艾默里奇  德博拉·温格  Peninah Abatoni  Ashani Alles  Hope Azeda  Théogène Barasa  Dan Barlow  Johannes Bausch  

导演:哈乌·佩克

 剧照

四月某时 剧照 NO.1四月某时 剧照 NO.2四月某时 剧照 NO.3四月某时 剧照 NO.4四月某时 剧照 NO.5四月某时 剧照 NO.6四月某时 剧照 NO.13四月某时 剧照 NO.14四月某时 剧照 NO.15四月某时 剧照 NO.16四月某时 剧照 NO.17四月某时 剧照 NO.18四月某时 剧照 NO.19四月某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16:46

详细剧情

  《四月的某时》(Sometimes in April)——描写西方世界没有参与调停的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悲惨影片,加入了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是为期11天的电影节中两部关于此暴行的影片之一。与特里乔治的《卢旺达饭店》关注的是同一背景和题材,拉乌尔佩克却以不同的途径展示了内战的创伤。这两部影片和《卡雅利沙的卡门》可看出南非电影的升温。 浓笔重彩描绘出大屠杀血腥场面的《四月的某时》,比起同一题材的展映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具有绝对的震慑力。    这部由美国和卢旺达联合制作的影片,是第一部关于大约80万图西人和胡图族人遭到种族灭绝的主要影片,在卢旺达当地拍摄,并动用了大批当地居民作为临时演员。    出生在海地的导演和人权积极分子拉乌尔-佩克(Raoul Peck)说,启用仍然对那场灾难记忆犹新的卢旺达人当临时演员,可能有助于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他们内心的恐惧。佩克强忍住泪说:“影片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我认为难得有机会发生这种情况,各种族人们间的关系和冲突顷刻间全部爆发,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成为了现实。”    电影讲述了1994年4月,一名胡图族士兵在最初大屠杀的混乱里与图西族妻子和两个儿子失散的故事,10后当他与遇见他的兄弟泽维尔时,才获悉他们的命运。而身为记者的泽维尔正在坦桑尼亚Arusha的卢旺达国际法庭受审,罪名是通过电台广播煽动流血事件。影片中也提到了作为美国国务院官员的德博拉-温格(Debra Winger),努力说服当时的总统比尔-克林顿采取行动。    另一部在本周初上映的同样题材的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参加了柏林电影节的非竞赛单元。佩克说他有意识地决定,要比《卢旺达酒店》描绘更多栩栩如生的暴力场面。他说:“我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把影片拍得尽可能真实残酷,又不会让观众掉头而去。我需要观众,我需要他们看完整部电影,走完这次恐怖之旅。这场有计划的种族屠杀发生的时候周围没有摄影机。”    佩克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在卢旺达和坦桑尼亚进行调查,影片剧本中的部分内容来自审理团听证会的副本。他说,一些出演影片的卢旺达人声称他们不能演凶手,只能演受害者,因为10年前的悲剧仍然深入人心,椎心刺骨。佩克说,拍摄期间由5位专家组成的心理学家小组一天24小时都要驻守在片场。    在片中扮演一名图西族受害者的比利时女演员卡罗尔-卡雷梅拉(Carole Karemera)说,电影的制作过程对许多身受其害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治疗。她说:“经受了痛苦,你才会有羞耻心,才会安静下来。现在我们试着谈论这件事,也开始再次相信其余的人类。”

 长篇影评

 1 ) 《四月某时》——最直接展现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

直接反映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并不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卢旺达饭店》,但这部影片是站在白人的角度来描述这场大屠杀的。而这次所看的美国与卢旺达合拍的影片《四月某时》(2005)则完全是以黑人为视角来讲述这场大屠杀。相比于《卢旺达饭店》,这部片对大屠杀展现得更直接,其残酷性更加震撼人心

影片中的主角奥古斯坦是一名在军队中任职的胡图族低级军官,其妻子则是图西族的。家中还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女儿在一所寄宿的教会学校中上学,两个儿子则在家中。奥古斯坦还有一个弟弟泽维尔,泽维尔是一名记者,整天在电台时鼓动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仇恨。1994年4月,卢旺达总统的班机被炸,总统死亡,引发了胡图族对图西族的大屠杀。

奥古斯坦作为图西族的同情者也被列入了黑名单。奥古斯坦不得不求助于自己的弟弟泽维尔,让他把自己图西族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转移到联合国部队的驻地,以保安全。在转移的路途中,泽维尔凭着自己的名声,顺利通了好几道关卡,但在通过一道军队设置的关卡时,车子却被拦了下来。把守关卡的士兵并不买泽维尔的人情,拿枪扫射汽车。奥古斯坦的两个儿子和一名邻居的妻子当场被打死。泽维尔则趁着混乱的场面,偷偷将受伤的嫂子救出,送到一家教堂门口。在教堂里,奥古斯坦的妻子暂时得到安身,但胡图族的士兵并没有放过这神圣之地,不时进来搜查。最终奥古斯坦的妻子被胡图族士兵发现,被带走沦为了胡图族士兵的性奴。在一次胡图族的兽性发泄时,奥古斯坦的妻子抢过手榴弹,并引爆而身亡。而胡图族的士兵也没有放过学校,一群胡图族士兵炸开学校大门,对女学生们进行屠杀,除了学校的一名女教师和一名学生外,包括奥古斯坦的女儿,全部死于屠杀者的枪下。

奥古斯坦被列入黑名单后,也不得不踏上逃亡之路途。他和一名邻居一起,开着被砸烂的汽车,接连闯过好些关卡,终于来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驻地,同其他众多的图西逃亡者一起,希望能得到维和部队的保护。但维和部队此时正在撤离卢旺达,拒绝给他们保护。维和部队刚一走,胡图族的士兵就围了上来,与奥古斯坦一同逃亡的邻居被杀。奥古斯坦因胡图族身份,侥幸逃得一命,继续踏上逃亡之路。

两个月之后,当屠杀渐渐过去,奥古斯坦返回家乡,去学校寻找女儿,看见那位幸存的女教师和那名学生正在清理早已腐烂发臭的尸体,才知道女儿被屠杀的消息。又过了10年。奥古斯坦的逃亡到欧洲的弟弟泽维尔被抓捕,送上了国际法庭,奥古斯坦才从弟弟口中得知自己妻子和两个儿子的最终消息。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肯定许多观众都会注意到——就是屠杀者所使用的武器,有“阿尔巴尼亚产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色列的散弹枪,捷克产的手榴弹,美国的M-16来复枪,埃及运来的弹药,中国产的弯刀。”真没想到我们也在为这场屠杀间接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1994年4月,我又在做什么呢?我正在读高三,正在全力备战高考,对世界的另一边所发生的这场屠杀一无所知。当7月初高考结束时,这场大屠杀也结束了。在我读完大学,毕业工作了许多年后,才从《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中知道了这场大屠杀。看来,在地球的这一边,并没有多少人关心发生在人间的这场罪恶,为此我感到惭愧。

 2 ) the earth is burning

人,无处逃循
人,莫名昭罪
无辜无奈无助的,人
砍刀接着阳光的狂热/
在人间挥舞它的恣肆/
无色的血染浸透/
这片土地的伤口/
天不落一丝雨/
地球在愤怒中燃烧,
四月的某时

 3 ) 最终我们会淡忘敌人的言行,但不会忘记朋友间的冷漠

最终
我们会淡忘敌人的言行,
但不会忘记朋友间的冷漠
——记录卢旺达战争本质的电影《四月的某时》

  电影以胡图族士兵奥古斯坦与其弟欧纳在卢旺达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战争观点折射出这场战争的本质,不过是一场兄弟与兄弟之间的矛盾。10年后当他们再次相聚坦桑尼亚Arusha的卢旺达国际法庭时,战争让哥哥一无所有,弟弟也因为通过电台广播煽动流血事件不得不面对国际法庭的审判。

“每年在四月,雨季开始了……”兄弟两的谈话结束于一场大雨之中,也预示这国际社会的调节不过是一场政治秀而已,而战争的本身却是自己人在伤害自己人。影片也利用各种元素来强调这一观点。

“阿尔巴尼亚产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色列的散弹枪,捷克产的手榴弹,美国的M-16来复枪,埃及运来的弹药,中国产的弯刀。”这段话预示着一开始国际社会就在纵容这场战争。影片开始对卢旺达的历史的介绍,也在印证战争才是卢旺达存在于国际社会的价值。

当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带来普遍的舆论压力时,因为卢旺达的国际社会地位决定了发生在其内部矛盾不可能让国际社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去调节。胡图族的首领也告诉大家“卢旺达没有黄金,也没有石油,没有你们美国人需要的任何东西,卢旺达只有战争。”

所以旁观着只能感叹,“我们只是官僚主义者,不是政治领导者,是卢旺达人杀卢旺达人。”
  

就像马丁•路德•金说的一样,最终我们会淡忘敌人的言行,但不会忘记朋友间的冷漠,希望卢旺达人民承受战争的洗礼,在经受了痛苦后,能安静生活下来…………

 4 ) 中国产的弯刀都参加了大屠杀!

阿尔巴尼亚产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色列的散弹枪,捷克产的手榴弹,美国的M-16来复枪,埃及运来的弹药,中国产的弯刀都参加了卢旺达大屠杀!

 5 ) 卢旺达泪流满面

奥斯丁在天空不断流泪的四月回忆起1994年的四月,一场腥风血雨的屠杀,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1994年的四月,80万的图西人和部分胡图人丧命于胡图极端政权的屠刀之下。
奥斯丁在这场战争中是一个很特殊的角度。他是胡图军人,但是妻子却是图西人。而弟弟泽维尔却奉行极端民族主义,并因在RTLM电台里煽动战争遭国际法庭起诉。兄弟之间不同的政治立场,夫妻不同的民族身份,给这场战争带来了戏剧性的张力。从双方慢慢释出见面的讯息开始,奥斯丁回忆起大屠杀的第一天,他把妻儿托付给弟弟。可是亲人至今生死未卜。他需要许多的力量才能主动对弟弟对话,听听他不敢接受的被隐藏10年的秘密。
其实,我们也需要很多力量才能直视人性的阴暗。当统治他人,强奸他人视听的意志膨胀到极点,会有什么不理智的黑暗面暴露于世。谨记。


in the end,
we will remember
not the words of our enemies,
but the silence of our friends.

最终
我们会淡忘敌人的言行
但不会忘记朋友的冷漠
     --------Martin Luther King,Jr.
马丁.路德.金的这句话在电影片头的出现迷惑了我。这句话的解析重点应该是在后半句,朋友的冷漠。在这场战争里,谁态度冷漠。从里头穿插的美国国务院官员的对话和比尔.克林顿的发言,不难看出,Raoul Peck认为冷漠的是美国当初没有参与维和的态度,是联合国中立的态度。于是我开始期待他把镜头重心摆在美国人在这场战争里的姿态。可是,最终看到的,却是战争过程里的血腥。马丁.路德.金还说我们会淡忘敌人的言行。可是图西人就这样遗忘了1994年的那一场屠杀了吗?我想,民族的仇恨很容易深植血脉中,难以遗忘,更不敢遗忘。所以,片头引用的这句话,有点欠思考。
片头简单的用字幕交代了种族屠杀的缘由,也算是一个时代背景。Raoul Peck认为在殖民者入侵之前的卢旺达,胡图人,图西人,特瓦人和平相处。1916年比利时从德国手中接受卢旺达的控制权,建立了一个残酷的种族阶级和剥削型的霸权,图西人继而凌驾于胡图人之上,并对多数胡图人感到厌恶。1959年,统治权又移交到胡图人手上,但由于种族冲突,胡图人对图西人展开了隔绝性的空前的大屠杀,于是图西人和持中立态度的胡图人被迫流亡……从这些字里,也算是对屠杀的一个简单的分析,这种屠杀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极端呈现,可是民族主义的由来,Raoul Peck归咎于殖民者的阶级化的统治结果。在镜头里,许多毫无人性的虐杀场面,恰恰是Raoul Peck忘记的人性的黑暗。
《sometimes in April》里是不是记录了战争的本质,我觉得太过隐晦。但从片中大量的血腥场面屠杀镜头,可以知道Raoul Peck非常渴望重现一场战争的残酷和伤害。打破制式的操作方式里,战争与英雄的纠葛,在《sometimes in April》中从一开始就没有出现具体的英雄,甚至重心都没有具体的人物。这样操作的好处是,我们顺着Raoul Peck关注的焦点乖乖的聚焦在一场战争悲剧本身。在这点上,给我们的冲击算是成功了。特别是当藏身林地的图西人从泥泞里,脏污中走出来,那无声的冷暴力啊,这种桥段总是被不厌其烦的使用,而观众也百看不厌。

 6 ) 四月某时:卢旺达的救赎之路

每年的四月,雨季就开始了。淅淅沥沥的雨依然下在四月的某时,胡图族士兵奥古斯坦许多萦绕心头的往事也总是在雨季涌动。

2004年四月,一年的雨季如约而至,奥古斯坦带着深深的创伤和疑问来到坦桑尼亚的卢旺达国际法庭见弟弟泽维尔。

奥古斯坦和泽维尔的谈话在一场大雨中结束,10年后的现在,战争让哥哥一无所有,弟弟也因为通过电台广播煽动流血事件不得不面对国际法庭的审判。奥古斯坦和弟弟泽维尔在卢旺达屠杀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战争观点,表现了当时卢旺达人民复杂的民族情感。

《四月某时》是所有反映卢旺达屠杀事件中刻画最为深入的一部电影,给人带来的心灵震撼是《卢旺达饭店》、《杀戮禁区》等电影不可比拟的。电影讲述了1994年4月,一名叫奥古斯坦的胡图族士兵在最初大屠杀的混乱里与图西族妻子和儿女失散的故事,10年后当他遇见弟弟泽维尔时,才获悉他们都在那场屠杀中不幸殒命。电影将镜头对准奥古斯坦一家人的经历,写实、全景式地重现了当时卢旺达的残酷画面,同时着重刻画了卢旺达人民在灾难后的心理轨迹。而弟弟泽维尔的负疚感以认罪姿态呈现,则深刻折射出这场战争的本质:战争过后,一个国家都将深陷在伤痛的泥沼中苦苦挣扎!

看完电影,相信很多人都不会留意到影片中的一个很不起眼的镜头:一位胡图族青年在家里被一声从树林里传来的哨声召唤后,拿起门口的一个木榔头。其中出现一个小细节:胡图族青年手伸到弯刀上后,犹豫了一下,转而操起弯刀旁边的木榔头,走进森林。正是这不经意的犹豫,让人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灵光。

在那场骇人听闻的种族屠杀中,这种极具个体独立思考精神的犹豫性的胡图族人,相信存在非常多一部分,在被屠杀的民众中不但有图西族,更有类似这种犹豫性招致杀身之祸的胡图族。电影《四月某时》深刻之处,便是以大屠杀为叙述背景,将镜头对准一个种族、职业等多种身份并存的家庭,以主人公倒叙的叙述视角贯穿起大屠杀的前世今生,缓缓道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这种生存状态下人们的心理梦魇:对于昨天的自我救赎,只是为了明天更平静的活着!

种族屠杀是文明的耻辱!但,文明是什么?西方势力入侵非洲大陆,似乎将文明带给了这赤身裸体的民族,同时又用尺子把他们分成了各种族群。战争,由此开始一幕幕上演,而西方又拂袖而去,集体围观这场极度血腥的杀戮。也许,卢旺达人民最终会淡忘敌人的言行,但不会忘记朋友间的冷漠。绝望与死亡、希望与重生,当弯刀被丢弃,鲜血被洗刷,无论图西族抑或胡图族人民,都将在经历战争洗礼后经受心灵的阵痛,一个国家走上了反省与自我救赎之路!

 短评

这部完全是西方视角的卢旺达内战,比同类型的《卢旺达饭店》境界差多了。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根源之一是欧洲(卢旺达是比利时)殖民非洲时的分化策略。冷战之后的西方重返非洲是带着有条件的西方价值观而来的,中国如今在非洲拥有巨大利益,如何扩大和保存自己的影响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分钟前
  • 仰望星空
  • 还行

所谓的“法不责众”,真是多么恐怖。

5分钟前
  • MilkC★WOO
  • 力荐

大屠杀开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没有政治理由去干涉为由选择沉默和逃避,胡图族极端军领袖有恃无恐一语道破天机“我们这里没有黄金没有石油,也没有钻石,没有你们美国人需要的任何东西,这是我们的战争。”——这场大屠杀是整个世界的耻辱,也是当今国际维和组织所能起到的效果最黑色的讽刺。

9分钟前
  • © 自由过客
  • 力荐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卢旺达大屠杀」的知识普及与背景介绍更加客观,也更加深入不过真正的历史解读与评价是电影无法给予的,纯黑人视角的叙事也流于一种非黑即白。

11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描写1994年卢旺达发生的灭绝人性的种族大屠杀,100 天内一百多万人被屠杀,震惊之余,我们不尽要想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仇恨。愿更多的人知道真相,愿悲剧不再发生。

15分钟前
  • 乌咪
  • 力荐

大时代背景与个体命运遭际的结合,将这段耻辱血腥的历史以较为完美的姿态展现在银幕上。但整体比卢旺达饭店略差一些。

17分钟前
  • 一叶知萩
  • 推荐

比《卢旺达饭店》感觉更接近底层受害人民。毕竟,他们大部分并未如前者中的人物般衣着光鲜。记住,那是1994年,最不发达的非洲,现在都有60%的人在贫困线以下,也可能是最不发达的小国卢旺达。为死去的人默哀。

21分钟前
  • bleakwood
  • 推荐

新保守主义者对克林顿的粉丝们一针见血:“反战运动”就是“我不想知道这场战争运动”

24分钟前
  • 盛世美颜小师傅
  • 力荐

静静的述说四月的某时。平淡,真实,不失细节。没有加重笔墨宣扬种族矛盾,也没有刻意着重描写历史仇恨。就这样冷静而客观的讲述着那年那月发生的一切,让你身临其境……

27分钟前
  • L.L
  • 力荐

结尾男主被囚犯挚友质问炫耀良心的那段对话,简直就是对同题材《卢旺达饭店》的暴击。还是黑人自己最清楚那场种族屠杀发生时的情绪波动,喜欢它无蓄势无节奏彼此屠戮的拍法,残暴到假装云淡风轻。一众黎民遭殃的事,刽子手该死,XX该死,看客也该死,没有谁能够逃脱指责。

28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这是全人类的耻辱。

29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994年4月6日:卢旺达爆发大规模部族仇杀,国际社会未能及时干涉卢旺达,结果80万人被屠杀,200多万流亡海外。本片不血腥,只是静静讲述着那一场四月的屠杀,为过去的正的将要的流血提醒,提醒不要淡忘,不要因为淡忘而越来越冷漠的人性。

34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片名是讲述卢旺达大屠杀三部片子中,取得最好的,且以四月的雨为引子,首尾呼应。雨季来临,记忆湿润,十几年间,对那个问题的终极追问,始终不敢面对。一束花,一个新生命的即将诞生,是对未来和平的美好期许。

37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Basically a more sober version of Rwanda hotel. 导演说过 电影需要观众 一个屠杀的题材不能拍的太绝 我在看的时候一直:????

38分钟前
  • Hesperia
  • 推荐

片头从非洲大地图聚焦到卢旺达,一个不放大地图都看不到的小国为不看身份证都分不太清的种族认同(以前其实是阶级区别吧)血流成河亲人反目。纯黑人角度叙事比硬要让白人当主角的非洲题材片有诚意。Idris初主演,饱经磨难好男人!演妻子的演员是图西族幸存者。

43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胡图和图西,who is the good guy?这是美帝的一贯思维。

48分钟前
  • 阿斯莫代
  • 推荐

不需要渲染,没有不同。不管你是谁,不论你在哪儿。那只是四月的某一天。

53分钟前
  • 一"一
  • 还行

儿子问爸爸:您是胡图人,妈妈是图西人,那我是什么人?爸爸:依据传统你是胡图人,但我希望有一天你只说是卢旺达人......这个孩子再也没有机会自豪的说他是卢旺达人了。因为他和其他800000人一起死于1994年4月的卢旺达种族屠杀。可是人祸中间还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5分钟前
  • Mercury
  • 力荐

卢旺达控制人口有绝招!胡图族屠夫最家喻户晓的弯刀原来是Made In China,跟幸存者的梁子算结上了

60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迄今关于卢旺达的电影都不能令人满意,只有被害者视角,完全缺乏暴民视角,好像他们不是人似的,好像电台一煽动就能掀起屠杀似的,可是不弄清暴民的个体经验和组织机制,又怎么称得上反思?

1小时前
  • whig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