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片大陆2018

主演:邓超  孙俪  郑恺  王千源  王景春  胡军  关晓彤  吴磊  封柏  

导演:张艺谋

 剧照

影 剧照 NO.1影 剧照 NO.2影 剧照 NO.3影 剧照 NO.4影 剧照 NO.5影 剧照 NO.6影 剧照 NO.13影 剧照 NO.14影 剧照 NO.15影 剧照 NO.16影 剧照 NO.17影 剧照 NO.18影 剧照 NO.19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1-05 16:46

详细剧情

  战乱年代,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沛国安于现状,一任国主沛良(郑恺 饰)慨歌太平。要冲之地境州早年为强邻炎国借去,而今据而不还。沛国都督子虞(邓超 饰)前往讨伐,却中了对方大将杨苍(胡军 饰)的拖刀,重伤不愈。心有不甘的子虞暗中派出替身境州(邓超 饰)假扮自己,总理军政,内则使令夫人小艾(孙俪 饰)襄助。真假子虞切磋战法,寻求破解杨苍刀法的绝技。而另一方面,沛良恼怒子虞私自约战杨苍,不惜将妹妹青萍(关晓彤 饰)嫁于杨苍之子为妾媾和。淫雨霏霏,连日不开。境州上空,杀戮与机谋纠缠撕裂……  本片根据朱苏进的剧本《三国•荆州》改编。

 长篇影评

 1 ) 格局小到令人发笑

最后应该让人压抑的场景,电影院里却时不时想起笑声。

境州:大王您稍候(大意)。

旁边观众:哥们,他等不起啊。

(ಥ_ಥ)

作为普通观众的一员,我也忍不住发笑——总觉得这不是《影》,而是阿加莎奶奶的《无人生还》。本片现在评分7.8,不过估计随着普通观众的大规模上线,这个分数会往下掉。

此处有编剧嘲讽的笑

【演技篇:人物浮于经历,感觉不到任何可信性】

先说说演技。

靠前的长评里,有人说邓超的演技很好,子虞和境州能一眼分开。我觉得这话说的没错,毕竟一瘦一胖嘛。

要说敬业,邓超也挺敬业了。境州的肌肉和子虞的消瘦,都符合了人物的“形”,但“神”呢?

不知道子虞的原型是不是周瑜。但看电影的时候,我常想起周瑜。对比之下,就觉得子虞怪里怪气了。

病,是病了。但,病得教养、胸襟都没了?病成一个只能在暗室里窥探夫人与他人欢好,然后咬牙切齿的鼠辈了?病成一个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的小人了?

多年的教养在哪里?多年戎马生涯练就的坚韧在哪里?嗯,可能,病没了吧。

可惜我丰姿俊秀雪夜下丹阳的周都督。

再说,境州。

暗室长大的穷孩子,他的恐惧就在地板上那一瞬间?面对都督,他不是惧敬交杂?面对夫人,他不是欲怯交织?结果境州的气势强到晃眼,并且不只是人前装相的时候晃,只有都督、夫人和他的时候,也要晃,日常气势如万丈高楼平地起,吓人啊啊啊。

还有最后他一刀捅向都督的时候,脸上的大义凛然让我真的,无话可说,可能走错了片场,看的是战狼三。

嗯,估计境州练肌肉的时候,把神经也连坚强了吧。

还有,王。

这个王,真外放啊。槽点太多,累了,跳过。

那么多吐槽青年演员的影评,我真心觉得,比起年轻人,“老一辈”也没好到那里去嘛。至少青年人还有锐气,可爱的很。

最佳演技,颁给胡军。咳咳,毕竟大英雄专业户,真的很擅长。

【剧情篇:观众是需要逻辑的】

一问:王既然要隐忍,开头挑衅都督弹琴是为何啊?

影片说是在试探都督真假,但真的能达到这个目的么?出现怎样的结果,王可以打消自己的怀疑呢?

既然无法达成目的,那这个行为不是没事儿瞎挑衅,然后暴露自己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平庸同时又给都督敲了警钟了么?

二问:境州大战归来,既然要瞒着他人,这不是替身,那怎么不让人给境州洗洗啊?

另外,这境州离沛国国都得多近啊,带着血,伤口还裂开着,说回来就回来啦?

此处想起,乔治马丁。马丁卡文卡到世界书粉都崩溃,媒体采访其原因,马丁说,难度之一在于不知道如何把人物移动到能够推动情节的地点上去。

只不过,这对于本片编剧来说,不是很难。

三问:夫人这么能打,为啥需要影子啊?给自己媳妇儿发个年轻力壮版自己,都督你这是玩火啊。

四问:竹筒潜水氧气瓶,咋做到密封的?空气又咋压缩并打进竹筒里的(多谢豆友“大尾巴鱼”的指正)?

很多评论说,这不重要。那啥重要啊?不建立在严谨现实的基础上的架空不就是“逗你玩”么?

五问:杨大将军咋败给境州的?

就因为大旗倒了儿子不在了,大英雄心理就崩溃了,想急急下线也顾不得自己的地盘啦?不是刚刚教过儿子大丈夫以退为进、能屈能伸么。

另外,就上述五点,有人说,你是为了吐槽而吐槽,电影还会把你说的这些细节都交待了么?

确实细节可以留白,详略不当也是大忌。但留白的基础是要把过程中重要节点的真实度做到最好,让重视逻辑的观众可以去补全细节,而不是期待所有观众都是“你说怎样我都信”的盲目追随者。

顺便说一句,好电影完全可以聪明地为细节留下空间。例如,

所以,没做好就是没做好。一个劲儿的找借口,只能说明今后也做不好。

【主旨篇:这样小家子气,真是看低了三国】

主旨,其实是我最想吐槽的。看介绍,说原来的剧本,取自三国。改了之后,感觉取自大院小孩互扔泥巴。

三国,是个什么时代?除了诡计,还有英雄。

是像权力的游戏里,独面火龙也能独骑向前的英雄气概。

然而张导手下的三国呢?沛国各个心怀诡计。都督两朝重臣,对君主的忠诚呢?收复境州的动机呢?就因为自己被砍了一刀,就念念不忘了?君国天下,臣民百姓,都督心里有么?

与炎国一战,全靠吊诡的小发明。氧气瓶和可移动上下分离式榨汁机内芯伞。这些,是冷兵器时代的魅力么?

那种刀刀见肉,生死相搏,纯靠武力的魅力咋就没了呢?还我莽莽中华的铁马金戈,豪侠之气啊。

稍微展开点说,我不知道张艺谋他们这代导演到底怎么了。老舍先生说,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作品才有生命。然而,张手下的三国,只剩诡计;陈手下的大唐,只剩情欲。可能优渥的生活与经年的赞誉让他们失去了关注普通、关心苦难的能力。所以他们的电影里,再没了扎根于现实的内核,只剩永远飘摇的形式。主题虚得,可笑可怜,可恨也可惜。

后记:

豆瓣小透明,不是影评人,也拿不到点映票、展映票,看本片是10月1日自己掏的腰包满怀期待买的票。观影过后,十分失望并无法忍受当时满屏的虚无缥缈的溢美之词,于是写了篇吐槽。从没想过,它会排到这么靠前的位置。

不为剖白,却也想说一句,内心深处我从来希望中国电影能越来越好,而我觉得走向越来越好的途径,不是各种形式,或者不只是。重要的应该是主题,主题里应该有对我们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关切。

生活在这里的人,苦。苦于何?这才是我认为的,电影永恒的主题。

用艾青那句著名的诗结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没有这个,电影就是PPT。

又记:

起初没想到会收到这么多回复。略略看下,除去一些与我意见相同的回复(谢谢),和很多根本不值一提的回复,还有一些与我看法相左的回复也很棒(同样非常感谢)。

其中一位提到,她给了本片五星,因为对她来说电影形式重于主题。但她理解我作为一个重视主题超过形式的观众给一星的理由。

谢谢这样理智的不同意见。我也同样理解重视形式的观众给本片高评分。我们只需互相尊重,无需互相说服。

 2 ) 就算是拼了命,我也要让“境州”活下来

1.

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在录制《晓说》当天,原本约好了1点钟开始的采访,张艺谋导演起了一个大早,12点不到就已经来到了节目录制现场,把还在家睡觉的高晓松同志和工作人员们打了个措手不及。

另外一个长得很像高晓松的人叫许知远,在他的节目《十三邀》里,张艺谋对他说,说他这辈子就是不停创作的动力,来源于他根本不敢不认真,害怕对不起别人,因为很多双手,都得靠他吃饭。

很多人靠他吃饭,靠他养活,所以他不敢懈怠。

他不懈怠表现在很多方面,在电影圈里流传着他的一段美谈,但凡他的电影,基本不会赔本,拍摄从不超期,预算一定不会超支,更有几次,反退给片方好几百万的预算。

影视圈不缺有钱人,但如果对应上他这个等级的影响力,张艺谋算不上富有;不投资不公司,不参与股票操作,不进入资本圈,至今只有一个工作室,在北京七环边上的深山老林,想找都难到。

低调隐忍,是刻在他身上的一个大大的标签。

和“境州”一样。

在《十三邀》的访谈上,张艺谋谈到了很多,关于他的人生他的电影他的故事,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讲述他童年经历里,因为家庭成分是国民党反动派,做什么事情都畏手畏脚的那一段。

从八岁起,就战战兢兢的活着。

在纺织厂打了几年的工,高考恢复那一年,国家给五个纺织厂分配了唯一一个北京电影学院的名额,决定名额的领导从五个纺织厂随机画了一个圈,恰好画在张艺谋所在的那个纺织厂,作为纺织厂摄影最好的工人,张艺谋被超龄破格录取,抢到了当时这个宝贵的名额。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处女作便是《红高粱》,一举拿下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华语电影头一遭。

在38岁这个不太年少的年龄,“年少”成名。

《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有话好好说》

接连五座华语导演无可超越的丰碑,仿佛将年少时候的压抑隐忍全部反向外化,表达在作品里,显示出极度躁动且旺盛的生命力,像墨分五色中的焦和浓,恣意狂放。

2.

《影》的故事,是张艺谋导演一直很感兴趣的、一直想拍的“替身”题材,这句话,我从不同的渠道,听到导演说过不下十次。

“境州”八岁那年,便被收养为权贵之人的替身,如有必要,为真身送命也未尝不可,是一个没有自我的角色。

他存在的意义,是完成其他人赋予他的使命:成就其他人。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开始遭遇了山呼海啸一般的非议,海外被盛赞为年度最佳,国内却恶评如潮,但也被公认为一个电影的符号,代表中国电影从此向商业大制作的工业体系迈进。

张艺谋从《英雄》开始,逐渐多了一个使命:

成就其他人。

无论是张伟平新画面期间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

抑或是《2008奥运会开幕式》、《G20峰会》等一系列国家任务,又或者是把张艺谋钉在“国师”耻辱柱上的《长城》。

张艺谋从辉煌耀眼,瞬间跌落千丈悬崖深渊;从水墨中的“焦浓”转至“重淡”,被民众投石,被权利机关追缴800万超生罚款,被合伙人背叛……

为成就其他人而“活着”,被外界因素捆绑挟持,左右为难,里外不是人;曾经几个孩子都不敢露面,不敢上街,不敢出门。

《影》中,“子虞”培养“境州”,自始至终只打算用作为一个工具,一个成就“子虞”收获天下,成为王的工具,所以他可以无所用其及,哪怕是拿“境州”的娘当做筹码,也在所不惜。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张伟平拿张艺谋的三个孩子当筹码的故事?

而至于“境州”自己的命运?棋子不重要,在天下家国利益面前,棋子谈何命运?

3.

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影》是一部讲述二元哲学的电影,而站在《影》对立面的,是《红高粱》和《英雄》

《红高粱》里“九儿”的九月九,还有她的高粱酒,高粱地外的抬轿,高粱地里的野合,大开大合狂放恣意,与《影》中“小艾”的隐忍妥协克制无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不止是剧情人物角色关系极度克制,色彩亦然。

《英雄》里高饱和度的色彩构成,浓墨重彩的画面表学,将中国电影的形式美,放大到一个迄今为止难以难以超越的顶点。

《影》,一下子全打破了,只用黑白灰三种层次,转眼之间,化作一幅“水墨丹青”的山河画卷。

千里江山,雾隐朦胧,层林尽染,水墨翩翩;威尼斯电影节展映上,一个外国人看完电影之后,立马换了《影》的剧照做壁纸,帧帧美如水墨画。

用衣服的浓淡,来表现角色性格的变化;用阴雨的密度,来营造不同段落的氛围;全程使用用“琴萧瑟”三种古典民乐,挑拨人物、挑拨剧情、暗示未来剧情的走向;点到即止又极度克制,和《红高粱》中的唢呐形成剧烈反差。

教科书一般,洗净铅华,清逸俊朗。

卸下包袱,拍了一部自己想拍的故事的张艺谋导演,反而将中国电影的形式美,再创了一座新的巅峰。

独有一种出尘的韵味。

4.

《影》的美,不止在画面,如果只看到画面的水墨就赞誉鼓掌,就略显浅薄了。

暗含在《影》中,最迷人、叫人抽不开身的,恰恰是剧情中恰到好处的博弈和转换,由白转灰由灰转黑,抑或是由黑转灰由灰转黑,人性的灰度区间。

《影》,更像是一部关于传统中国人,在为人处事、在政为商方面的生存寓言。

【以下涉及剧透,谨慎阅读】

且不说“境州”最后惊掉下巴的逆天翻盘,是否意味着其由“影子”向“真身”的过度;仅仅是一个死士的妖娆步伐,也有以阴克阳的传统哲学思想嵌入其中,而影片中类似的段落不枚胜举。

文臣与武将权力关系的现实政治局面影射,替身和影子对于阶级跃迁的深层次探讨,独裁统治中的权力交接体系,个体的革命意识觉醒?算了,更细的,就不方便再公开讨论了。

张艺谋曾在一次访谈中回应过《英雄》的争议:

三人就是天下,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被扭曲成对权力阶级的洗白与辩驳,在这个时代看自然是匪夷所思,但在16年前,张艺谋却因此平白无故遭到了无数的唾骂与口水,堪比秦桧。

《影》的结局,与《英雄》一体两面,秦王为天下选择了藐视个人,“境州”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为了成为有主体意识的个人,天下亦可除之。

又想到老谋子曾在《十三邀》中,所讲述的自己:

全部工人都在听课,自己却因为身份问题灰溜溜的从门口夹着尾巴逃走,80年代的画面,却拼成了大大的两个字:

“活着”

人最底层的需求,撑死也不过活着。

5.

“在《影》中,境州”的结局,看似光明的,实际却未知,而这种未知,悲观远远大于乐观。

从他决定拔剑的那一刻起,便决定了他本人的生,同时也宣告了旧“子虞”的死亡。

但此时旧“子虞”的身份,早已经由之前的真身,变成了一个无名的刺客,旧“子虞”死了,大都督却还活着,“境州”终其一生,都要活在大都督的阴影里,充当一个已经死去的都督替身,成为新“子虞”。

而活下来的影子“境州”,母亲已故去,自己也成为了最爱之人的“杀夫仇人”,像被母体切断了脐带后被抛弃,化成一座孤岛,孤苦无依。

值得庆幸的是,褪下了他人的挟持后,“境州”的真身,还“活着”。

“境州”的真身,最后的命运会是如何?是成为“子虞”,或者成为“境州”?

答案恐怕也只有张艺谋导演自己知道了。

6.

不过我们唯一能知道的是,从《影》过后,68岁的张艺谋,都只会为自己活着了。

 3 ) 每个人都有局限,张艺谋也不例外

中国电影的“第五代”在上世纪末已经寿终正寝,《英雄》是最后的回光返照,拍出过《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活着》等作品的张艺谋在世纪初已经完成历史使命。近二十年过去,大家仍旧抓住张艺谋这根“救命稻草”不放,原因并非在于顶替他的人还未羽翼丰满。

接任者并不是没有。至少就现今的情况来看,贾樟柯是最佳(唯一)的人选——中国电影权力版图的更迭,大家其实很清楚。但无论张艺谋的新电影糟糕到何种地步(比如《长城》),他在中国影坛和观众心中仍然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原因无非有两点,其一是中国电影独特的发展历程。“第五代”导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登上影坛,面对的是几乎是被“革命年代”摧毁的空白。因此当时的任何创造都会被当作“创举”来对待,并镌刻进中国(大陆)电影史。这是“第五代”导演得天独厚的优势,决定了其代表和领头人物张艺谋成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一面旗帜。

其二与传统紧密相联,我觉得背后有一种“尊师重道”的思想作祟。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守旧传统,即便“青出于蓝”,“蓝”因为年纪和资历还是远在“青”之上。这部分解释了为何贾樟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实际上已经超过张艺谋,却仍然无法取代他的原因。

在中国人看来,贾樟柯还太年轻。能被尊崇、被供奉的只有那些年高望重的长者才能胜任。需要时间的作用,来将这种根深蒂固的守旧思想淡化。贾樟柯取代张艺谋成为大陆电影的新旗帜,只是时间问题。也许要等到张艺谋正式息影?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现在的贾樟柯还不够有资格。

因此,摆在张艺谋身上的问题根本不是水平不够,而是他的“名不副实”。或者说,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仍在原地踏步的困境。张艺谋早早获得了“国师”的称号,这个名头在“《英雄》年代”也许是成立的,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也当之无愧——他确实曾经一度代表中国电影走在国际舞台。

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电影的形态和功用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张艺谋还在用老一套模式继续拍摄他受限的题材和内容时,他没有想到他其实已经远远落在了后头。中国的电影观众在不断成长,尤其是年代的一代接受过崭新的东西,可我们的老导演“固步自封”,没能向前迈出哪怕象征性的一步。

矛盾就发生在赋予的名声具有的永久属性和观众以名声承载的责任要求创作者不断创新之间,我们会发现后者随着时间发现着变化。因此,张艺谋最终发现自己处在这样的尴尬境地:自己所能做到的极限是回归原初的水平,而观众则随着时代的迈进不断更新着衡量他作品的标准。

对于张艺谋来说,《影》恐怕已经达致他个人才能的极限;甚至于说,在《英雄》后这一长段差强人意的起伏期,他对自身局限有了一定突破。观众对此显然并不买账,那些仍然为此贬低张艺谋的人并不比觉得他有所回升的观众更少。观众是在自我经验更新的基础上对张艺谋的《影》提出批评的,他们评判的依据是当下世界范围内电影普遍的水准,而不是张艺谋过往作品所勾勒的发展脉络。

张艺谋本人对此无疑会感觉冤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艺谋向来都是中国影坛最认真、最用心的电影人之一。他不仅以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模式拍摄电影,看过《张艺谋和他的“影”》的观众都会为此感到惊讶,而且身体力行地在前期筹备现场和片场深入每一个细节,他身上散发着过于常人的旺盛精力。

但张艺谋毕竟不是天才,有他自身的局限性。他唯一超出常人的天赋或许在画面的营构上(色彩、构图…),同时脑子里满是各种小点子,但这些点子却没有真正的涵养和美学观念作为依托。结果就是《影》中花哨的兵器:的确有趣巧妙,却透着一股浓浓的土气。还有刻意的水墨和阴阳,只建立在对传统文化非常粗浅的理解上。

这是张艺谋无法达到侯孝贤那般高度的原因。张艺谋会像侯孝贤那样为了拍摄作品(《聂颖娘》)去阅读《资治通鉴》吗?我想是不可能的。侯孝贤虽然看起来“贼眉鼠目”,像地痞流氓(抱歉,用了贬义词来形容侯导),但却在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和阅读兴趣上甚少有导演能匹敌,这决定他的电影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

张艺谋相信的是“勤能补拙”,他用勤奋来弥补个人局限。但他原地踏步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不去接受新的东西,来滋养他的创作。我不知道张艺谋平时读不读书,看不看新电影,如果他以像纪录片中所展现的那样全身心投入于工作,我想他是没什么时间来补充养分的。或许是这层原因,决定了他的电影所能达到的天花板早在20年多前已经被触碰。

但无论如何,张艺谋的《影》都在自身局限内达到一定限度。那些仍然叫嚷着“这对于张艺谋来说就是不够好”,都在无视历史的真相。从“革命年代”成长起来的张艺谋身上携带的历史局限性有多强势,他自身就在多努力打破这股潜在的力量。我相信,张艺谋一直在努力突破自我。但很可惜,没有外来的滋养,仅仅依靠内在的努力,局限是无法破除的。

这也许就是“第五代”导演集体的宿命。他们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我们其实可以暂且忘掉他们,将视线转移到年轻导演们身上。如果“食古不化”在说他们,那么这同样也是警醒我们,不要拿新的标准来要求从过去来的人。每个人都携带着自己的历史和局限,重要的是如何在局限中达到极致,甚至突破它。我相信,张艺谋一直都在努力。

 4 ) 还好,我们还有张艺谋

在看完《影》后,想了很久该用什么词最直观能描述自己的第一感受,最后我选择了两个字:震撼。

对于我的鼎力推荐,身边很多朋友却是半信半疑:《影》真的好看吗?我并不意外,这也是观众对张艺谋长久的态度:既满怀期待,又不敢期待。

作为曾带领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领军人,他拍出过《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留名影史的经典,也有过《三枪》《长城》这样令人难堪的作品。网络上关于张艺谋的评论,永远充满质疑,许多人声称他早已江郎才尽,拍不出好作品。

而《影》的出现,总算证明了一件事实:他依然是当下最值得我们自豪的电影大师之一。

很难想象,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与《英雄》两座高峰后,张艺谋依然能在年近古稀时拍出《影》这样在形式上极致突破的作品,用影像呈现出中式的写意与留白。

最显眼的自然是摄影,视角端正的画卷式构图,在大殿与子虞家中,内景摆设呈现着线条与秩序,而在两军交战的外景中,远处则浮现着氤氲叆叇的层层山峦。景物,摆件都是高对比低饱和的暗青色,只有人的出现,会带着鲜明的肉色或血红。《影》延续了张艺谋形式化的独特美感,每个镜头,都精致如同水墨丹青的国画画卷。

除了画面,电影在声音上也精心设计,张艺谋在片中大量利用了古琴弹奏音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决战段落,竟州与杨平准备一决高下,与此同时,小艾提出要与夫君合奏。电影以平行剪辑的方式来回于“三合”和“合奏”之间,琴声从平淡到猛烈,气氛也愈来愈不安。

然而与华丽视听相对的,观众再一次质疑起张艺谋的故事,会不会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剧情?放心,并没有。

的确,《影》对剧本信息量的展示十分“吝啬”,一开场便切入到角色的矛盾之间,没有引入,没有铺陈。迅速将观众拉入高戏剧化的冲突当中。乍一看《影》,你会觉得人物似乎都很“单薄”,好似每个人都只有些脸谱化的性格,但事实上,只是张艺谋把他们浑厚的过去,给藏了起来,并交由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细心发掘。

王和青萍兄妹二人,是怎样在残酷的王权争斗中活下来的? 子虞之前是怎样的英雄人物?小艾和子虞曾经的关系又是如何?和竟州又是怎样从主仆化为相惜?导演对此都只含蓄模糊的阐述个两三句,透露些许信息,却导致更多悬念,也成为了我所说的,剧作中的留白。它给予故事一种含蓄而磅礴的美,也为观众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这也是为何《影》的故事虽然严肃,却紧紧抓着人眼球,它的人物关系盘根错节,竟州,子虞,王,小艾,公主及一干配角,每一次对峙,都在表面的平静下压抑着强烈的情绪。

这种留白,与无话可讲的“大而空”并不相同,《影》的故事,是如同让人俯视一片湖,眼前只是块薄薄的截面,背后却是深不见底的迷。张艺谋一方面刻意限制了观众对故事的了解,一方面又展露了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验伤后的竟州走出殿堂,王景春饰演的鲁严不住的眨巴眼;子虞反复讪笑问小艾:“他是不是真的和我很像?”;竟州成为宫殿唯一的胜者后,小艾却恐惧的后退……

对于这些情节,我想不同观众会有不同理解,就如同《影》的主题,也包含着多重意义,它是一个权谋斗争的故事,也是一位替身追寻自我存在的过程,但在我看来,它还有个更为宏大的表达:每个人,其实都是“影”。

子虞把控着竟州的人生,他的存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主人,竟州没有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利,所以只是依附于他人的影子。

可其他人呢,他们又掌控了命运吗?

青萍与小艾自不必说,在这个故事中,女性皆为男人的附属,小艾被来回安排于两个男人之间,青萍贵为公主,却还是注定为政治牺牲。而王和子虞呢?他们都曾手握无上的权利,最后也皆因权利惨死。

事实上,当你回过头看所有人,无论大小角色都在被命运玩弄,他们为了野心,为了爱情,为了自我拼死一搏,最后就像大雨中被冲刷掉的沙粒,掉入汹涌的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

也许《影》称不上经典神作,但能在影院,欣赏到这么一部带有强烈作者气质与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在当今青年导演几乎都在模仿西方,那个曾经拥有《卧虎藏龙》《霸王别姬》的华语电影却逐渐消散了特质的时代,我只想由衷庆幸的感叹一句:还好,我们还有张艺谋。

 5 ) 缺乏令人信服的表演

一个电影角色的生命,不是始于大银幕亮起的那一刻,而是跟每个人都一样,始于这个角色出生的那一刻。于是,一个演员在银幕上塑造出的那个角色,无论他采用的是何种表演流派、方法或技巧,在观众眼里需要看到的,是一个包含了该角色从出生到现在而积淀出的一个完整的人。演员塑造的不止是一个角色的一阵子,更包含了这个角色的一辈子。

对于《影》这样一部格局很小、故事简单、时间跨度非常之短(于是每个角色都不太可能在短时间里发生性格上的“突变”)的作品来说,演员的表演可以说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只有通过角色的丰满,才能填补故事的朴素。不幸的是,我认为片中大多数演员都没能撑起自己的角色,这其中固然有编导方面的不足,但演员本身的素质无疑占了主因。

比如郑恺所饰演的主公一角。看完全片之后给这个角色写个人物小传的话,他无疑是一个颇有城府的权谋家,又因为年轻而不可避免地有些幼稚。面对长期以来内忧(嘟嘟)外患(敌国)的巨大压力,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略显疯癫的样子,暗中则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里,首先的一个问题是,为了能够麻痹对手,他必然是在故事发生之前就已经长期保持疯癫状态,那么,无论是对于片中的其他人还是从观众视角看来,他应该表现出一种非常自然和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疯癫状态,内化成他性格及行为方式的一部分。

简单地说,就是他应该装傻到显得真傻的程度,但是,郑恺浮夸和流于表面的表演,给到我的信息是,不知道这个角色究竟是“真傻还是装傻”。这其中,比如要求嘟嘟琴瑟和鸣、给假嘟嘟上药两场戏,好的表演应该体现出他在装傻的大背景下却怀有心机和试探这样一种微妙的层次感,让观众事后回顾这段表演时能从他的表情举止中“有迹可寻”。可是,由于他连“傻”都没演好,就更别说在此处表现心机了,无迹可寻,歪打正着。

还有主公对于妹妹的情感,也是可以设计出很好的层次感从而出彩的。他见妹妹的最后一幕,此时大患已除,妹妹却意外地成为了牺牲品,此处郑恺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来表现对妹妹的爱以及意外失去妹妹的痛,而且,此处是他性格由伪装到展露的一个转折点。但我看到的,却是一个仍然带着疯癫感的主公在大雨里踉跄,也感受不到他跟妹妹的情感。再往前推,既然同意妹妹和亲只是一个虚拟的计谋,那么他在当着鲁大人和妹妹的面讲这个事情时跟他私下单独跟妹妹讲这个事情时,态度上是要有区分的(即便他对妹妹隐瞒了计谋),后者应该体现出他对妹妹的怜爱,但我没有看到这样的层次感。

主公这样一个具有复杂度和层次感的角色,在郑恺的演绎之下,显得非常扁平,性格转变也来得很突兀,观众完全体会不到他的心理世界。邓超分饰两角的表演存在同样的问题。作为影子,他对自己、对嘟嘟、对夫人、对主公、对母亲分别有着怎样不同的内心戏,我没有看到;作为嘟嘟,他对影子、对夫人、对主公、对敌手、对下属又应该有着怎样不同的内心戏,我也没有看到;两个角色对于权力和欲望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我更没有看到。我仅仅看到了两个性格很单一的角色,一个是隐忍的影子,一个是神经质的嘟嘟,从两个人的眼神里再也看不到更丰富的心理世界。我不知道这样仅仅表现出两面性格的表演有什么可吹的。

须知,这样单薄的角色构建,是完全不足以支撑最后的高潮捅来捅去的行为逻辑和心理动机的。总之,这个故事看上去像是导演与创作团队攒出来的,立意不错,却在叙事逻辑上存在各种缺失并欠打磨,只能靠加强形式感来弥补,而演员们则成了导演的棋子,除了机械地完成规定的表演之外,没起到任何雪中送炭之功。如果选择更好的演员来诠释,本片或可上一个台阶。

PS:看到胡总又站出来批评本片很阴暗。多说一句,以我对张导演的认识,他不会选择讲一个弑君谋反成功的故事。很多人关心孙俪最后透过门缝看到了什么,对于这样一个开放式结局,很有可能的一种解读是,她看到了主公的真身出现,杀掉了嘟嘟的影子。如此,则完成了孙俪一头一尾的循环,太极黑与白的交替,真身与影子的易位,权力关系的往复……

 6 ) 田战与沛王当朝翻脸那一刻,子虞败局已定,绝无翻身可能

1. 攻破境州后,由于青萍参与了攻城行动,沛王第一时间冒雨赶到现场。田战跪在青萍尸体旁向沛王报告军情。君臣默契十足,说明二人之前朝堂上的翻脸是假的,是做给外人看的一出苦肉计。这个外人是谁?杨苍,还有子虞。

2. 后面三名杀手轻车熟路去密室斩杀子虞。而这段时间,除子虞、小艾、境州外,只有田战来过密室。这里暗示田战向沛王投诚,出卖了子虞。再次佐证,沛王与田战那是出苦肉计。一来可以迷惑杨苍,让境州疏于防护,为攻破境州做准备。二来这是为子虞设的圈套,以成功打入子虞内部。不这么干,以子虞谨慎的性格(影子的事连自己的亲信田战都不知道),沛王很难安排自己的人接近子虞。

3. 田战为什么会选择向沛王投诚?三年前,子虞在境州之役中败于杨苍。之后伤势更是复发。三年来,子虞一方面要养伤,另一方面致力于如何破解杨苍的刀法,对自己部下的关怀自然越来越少。何况最近一年,旧伤复发,病入膏肓,都是境州替他上朝。为了保密起见,不被识破,境州与都督部属见面的次数自然是越少越好。长此以往,子虞与部下的感情也会渐趋疏远。这给沛王将自己的势力向军中渗透提供了绝佳机会。所以,田战被境州带去密室见子虞时,内心戏应该是这样的:果然如沛王所说,你这个骗子。口口声声说我是你的亲信,这样的事我居然到现在才知道。一直防着我,这个时候却想到我,我在你这里果然只是枚棋子而已,亲信个屁啊。

4. 之前沛王朝堂验伤其实是做给田战看的。境州慷慨激昂解释新伤口的时候,作为军人及下属的田战的表情不是激动,热血,而是皱了下眉头。这明显是某种说法得到了验证。那么,现在摆在田战面前的选择是:一方是三年前败于杨苍,身负重伤,病入膏肓,时日无多,军中威望处于低点,且有把柄被抓在沛王手中的都督;另一方是极善隐忍、精于算计、年轻有为、谋划有度的一国之主。何况,干掉子虞,他就是都督。田战也有足够的动力扳倒子虞。所以,于情、于理、于势、于利,田战都没有理由不向沛王投诚

5. 境州在林子里突然跟田战说:都督想见你。这么唐突的一句话,田战的表情却一点也不惊讶。明显,他已经知道:眼前这个人不是真都督。

6. 沛王验伤摊牌后,子虞病急乱投医,密室中轻易向田战许以都督之位,暴露了自己意图谋反篡位的野心。这是子虞本次与沛王相争失败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先分析一下子虞的战略目标。由于三年前的战败之耻,导致子虞在军中的威望大打折扣。因此,本次子虞的战略目标是,用境州作牺牲品,攻破境州,一雪前耻,用新功重新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望,进而巩固对军方的牢牢控制权,为下一步推翻沛王做军事上的准备。所以,田战原本不在他的规划当中。毕竟,影子的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可是,沛王验伤,相当于明确地告诉子虞,你有影子的事,本王是知道了,欺君之罪跑不了。子虞一看,对方打明牌了。没办法,只得快速调整既定战略目标,两步并做一步走:收复境州的同时击杀沛王。 临阵突变,必受其乱。战略目标调整,不得已,战术方法也必须调整,所以,只好寻求新的合作力量。这恰好就跳进了沛王设计好的圈套。于是,接下来,田战施苦肉计,与沛王当众闹翻,子虞拉拢田战。而击杀沛王的新目标当然得由田战这股新加入的力量来完成。那该怎么做呢?子虞的计谋是,将敢死队计划告知青萍,让青萍加入敢死队。这样,攻破境州后,沛王一定会立即赶往境州。这就是田战一举击杀沛王的最佳机会。让青萍加入敢死队这个任务非由田战执行不可。因为田战演苦肉计的时候,青萍可是不惜用生命去保护他的。所以,青萍肯定会信任他。这一步进行得非常顺利。事实上,青萍年轻气盛,受不了杨平的羞辱,所以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主动要求加入敢死队,要亲自找杨平报仇。沛王当然不同意。但是,出于全盘考虑,为了不过早地打草惊蛇,只能将计就计,让青萍加入敢死队进行训练。但是叮嘱田战,到时把错误的出发时间告诉青萍,把她落下。田战答应了。可是古怪精灵、年轻任性的青萍最终还是混进了进击的敢死队。所以,敢死队跳水的霎那,田战惊呼:“长公主,你怎么也在这里?”

7. 综合来看,在本次斗争中,由于军权掌握在都督手中而“没有做过一天安稳的王”的沛王抓住子虞三年前战败受伤的良机,运筹帷幄,用沉迷声色的假象迷惑对手,待时机成熟时主动出击,步步为营。而子虞由于重心放在破解杨苍刀法及暗中收复境州上,导致后期与沛王的交手中被动应对。对方摊牌后,子虞慌乱之中不得已动了田战这步险棋与臭棋,最终导致功亏一篑。

 短评

跑男水墨工艺品店特辑?东方美学就是流水线伪水墨长衫,就是文化馆展览式半透明屏风,就是长城剩下没用的概念 那带刺儿铁陀螺,靠从太子妃剧组借来的电风扇?另外邓超老师怎么都是在演瘪三啊,区别是翻白眼时就是都督,憋着笑时就是影子~

3分钟前
  • FSgadgGgdsglgd
  • 很差

从不太平的太平赋满纸荒唐,以毒攻毒的千蝎毒无药可医。境州是子虞的影子,也是沛国的影子。一个人有了影子,便敢在黑暗中腾挪;一个国丢了影子,不敢在天晴时起舞。求爱的匕首溅上复仇血,合奏的琴瑟谱出离心歌。父子的三合刀,夫妻的油纸伞,君臣的征伐诺,终于成全了真身的英名,成全了影子的天下。

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TIFF第一卡,名字上了片尾字幕又看了北美首映是特别奇妙的经历。邓超特别好,郑恺也不错,关晓彤这么看是可爱的。孙俪对于电影来说头还是太大了,吴磊的台词还是练练吧,真不行,和胡军一比太出戏了。

9分钟前
  • 奈奈酱
  • 还行

张艺谋用了4种颜色(黑、白、肤、血)的过渡,就讲完了两方主权的大斗争、主与影的内斗争两条主线故事。看到一半认为是《英雄》plus版,但看完觉得能使更少的颜色来讲更复杂的故事,国师内功深厚。《影》更像是武侠美术片。

14分钟前
  • soamelie
  • 推荐

1. 国师已经68岁了 2. 邓超拍摄全程没有用“替身” 3.国师解释水墨画渲染之后渐变的“灰”的层次正是人性中亦正亦邪的部分 4. 之所以没有长时间的大场面是故意克制希望战争仅为故事服务 5.演员先定的邓超后来选不到女演员就干脆选了孙俪 6. 选吴磊关晓彤这些小鲜肉和小花是想给年轻演员机会 7.之所以想拍文艺片是和投资人商量的结果 8. 郑恺记者会唯一一个用英语作答的,表演也有惊喜。

1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雨一直下,剧情不算融洽。这么多年过去了,国师还跟拍“英雄”时一样,喜欢用绝美的画风讲述破绽百出的故事。水墨写意画有种气韵流动之美。跟通篇的阴柔诡谲相比,更喜欢两个年轻人坦荡荡的赴死,霸气的长公主与青涩的少将军好嗑...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完影,第一时间朋友问我如何?我说,一脸懵逼。又问,为何?我说,很难说。如果说电影好,我却一时不能道出好在哪里?如果说电影不好,我怎么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24分钟前
  • 倔强的拾哥
  • 力荐

如果搁在15年前,这会是另一部《英雄》那样的电影,是一部关于影子和真身的正剧,会很大。只是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中国的导演们开始对好莱坞类型片那套叙事方法感兴趣了。编剧在保证类型片叙事的写作技巧和套路的同时,导演再加入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反着类型来,做减法,把格局做小,做以往没有尝试过的东西。不再玩人海战术,这次用大历史充当背景板,讲史料中不会有记载的小人物。美学上不再是大红大绿的绚丽色彩,而是选择了淡雅的水墨灰,将这种传统东方之美做到了极致,还能有对立意象的传统元素融入场景,故事和冲突。对于这种小格局的商业类型片,片子的完成度非常不错,用纯好莱坞的方法拍东方气韵,骨子里还有几分莎士比亚的古典悲剧,顺便致敬了一下黑泽明,如果拿真去申奥的话,可能真会有戏。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张艺谋依旧是当代大陆导演中最值得尊敬的那位。莎氏悲剧式的故事+大世界观下的小格局,表演形式也更偏向话剧,有点《黄金甲》的感觉(真的没有在黑!)。主要的问题是头尾文戏实在拍得太端了,端到让人想起《王的盛宴》。水墨画的美学体系非常统一,形式感也与影片的气质没有违和。高潮段的锦州防卫战好看到像狂欢(虽然雨伞战车和用伞前先要扭来扭去的设计有点值得吐槽),可惜实在太短,后段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延伸,可能是吃了片长的亏。关晓彤不论是角色本身还是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在有依然青涩的三石弟弟的比较下显得更加出彩(三石弟弟还得努力啊!)。【10.1重看,观感略下降。估计是为了保全女主形象和开头引入角色,留下了不少废戏和交代性台词。假如多一些有趣味性的枝节例如保留竹林死士段或者交代一下沛伞的设计,可能会更好】

27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五零后直男接受的教育是被打上革命烙印的,为什么热衷集体,追逐权力,迷恋复仇,女性观念单薄。被形式架空既是个人局限,也是特殊时代铸错。相信张艺谋放弃朱苏进老师的「三国」历史解构,表露枯木逢春的渴望更符合暮年心境,比「英雄」时期更扭曲狰狞。

2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7,邓超为影片的付出和努力,成为本片一大亮点,尤其是两个角色第一次同框,这种更真实的震撼,确实是远大于特效的。实际上,在张艺谋作品序列里,这是一部格局很小的片子,导演最擅长的影像风格,被进一步放大和强化,水墨画风确实很独特。叙事本身有意增加了些舞台感,权谋与人心的恶。若说遗憾,就是剧情还是没那么顺吧。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王千源领舞领得不错

33分钟前
  • Meng
  • 还行

坐我旁边的意大利帅哥看得腰杆直挺张口结舌被震得一愣一愣的太萌了,结束后还使劲鼓掌♥

3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有点失望,低于预期。视觉效果是没得说,大家已说尽不必重复了。但本质上此片还是一部重文本的电影。所以此片只能叫视觉好,不能叫影像好!影像仿佛只是为了表现一些概念,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并没有深入故事的肌理。这个故事,看简介觉得可以有很深的人性表达,但遗憾的是张导只把它拍成了一个“阴阳”概念化的权谋故事,而对故事里的人性却根本没有通过影像作深入挖掘。更要命的是张导依然不懂得如何留白,生怕观众看不懂,导致对话太多太实,很多能用影像表达的非要说出来,很多一目了然的非要说出来,很多情节分析非要说出来。这样一个概念化故事,如果真能极简一点,甚至古拙一点,少些废话、少些情节的连续性,想必更能与水墨画的意境相符合,既能增强文本的多意性,又能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可惜张导办不到。还是觉得英雄更好点。

38分钟前
  • 微分流形
  • 还行

国师在他的螺蛳壳里做了个新道场,给3星小小鼓励一下。吐槽开始:1,豆腐脑加猪腰子的视觉灾难。以前端一盆油泼辣子你们嫌腻,现在改成一盆醋,欢呼声一片——那不还是满满一盆吗?2,一把大关刀领着一队大关刀,凭三招镇守一座城,还单打独斗定胜负……说评书哪?3,“沛伞”加猫步,满地陀螺兵简直丑到极点,正在认真考虑今年的金隼奖增设一个“最蹩脚动作场面”奖项。4,建筑、服饰、兵器、人名地名没一样经得起推敲的,张艺谋关于各种“传统”的理解,都是广场舞级别的,视觉上的油腻感与此直接相关。5,国师关于人性、命运、政治的理解都直白到乏善可陈,拿着一大笔钱,随便挑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场战役来还原,都比这种伪大片有意义得多。6,最后,恭喜国师的“偷汉子宇宙”再添新篇章,求你从此绝口不提“武侠”二字。

42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1.震惊!孙俪竟然眼睁睁看着邓超自己打自己却不阻拦。2.邓超不仅自己打自己,还自己把自己绿了。3.鹿晗对吴磊表示强烈谴责。4.鹿晗在《长城》里和敌人同归于尽,关晓彤在《影》里和敌人同归于尽,求他们的心理阴影面积。5.郑恺在《长城》里做皇帝的部下,在《影》里升官做了皇帝,下次可能是做地球球长,再下次就是做宇宙宙长了。

4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谁能想到,演得最好的竟然是郑恺…

52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2.5星。我们成长了,国师还是那个国师,阴阳水墨写意竹林伞战团体操的国师。另外就是演员还是不要太多参与综艺的好,爱护自己的荧幕形象。电影里邓超一痛苦就觉得和他踩了指压板的表情也没什么区别。

57分钟前
  • suya
  • 较差

2008年林妙可和杨沛宜、2018年子虞和境州,国师张艺谋这个关于“替身”的故事(《影》),除了黑泽明《影武者》以外,不知道还是否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获得了灵感。

59分钟前
  • 霾桑 等108个人
  • 还行

张艺谋用这个片子满足了自己的造型欲,美术欲,氛围欲,声效欲……故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铺垫以及结尾几次接连的反转都是标准制式的做法。怎么说呢?嗯,从情节上看,这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但从氛围和节奏上又不太适合一边看一边抖着腿吃爆米花。不知道大家能不能get到点。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