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

剧情片加拿大2014

主演:安娜·多尔瓦尔  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  苏珊娜·克莱蒙  帕特里克·华德  

导演:泽维尔·多兰

 剧照

妈咪 剧照 NO.1妈咪 剧照 NO.2妈咪 剧照 NO.3妈咪 剧照 NO.4妈咪 剧照 NO.5妈咪 剧照 NO.6妈咪 剧照 NO.13妈咪 剧照 NO.14妈咪 剧照 NO.15妈咪 剧照 NO.16妈咪 剧照 NO.17妈咪 剧照 NO.18妈咪 剧照 NO.19妈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2

详细剧情

  单亲妈妈戴安(安妮·杜尔瓦勒 Anne Dorval 饰)大大咧咧,抽烟喝酒满口脏话,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她独自抚养患有多动症、常做出暴力行为的儿子斯蒂夫(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 Antoine-Olivier Pilon 饰),母子关系游走在爆炸的边缘。戴安担心斯蒂夫惹是生非,斯蒂夫迫切想表达对妈妈的爱。新邻居凯拉(苏珊娜·克莱蒙 Suzanne Clément 饰)适时出现,这位患有失语症的高中女教师充当了母子的缓冲阀,让三个人都开始看到平衡和希望。然而斯蒂夫以前暴力行为带来的后果正在发酵,戴安需要支付一大笔赔偿金。她决定出卖自己的幸福并且做出一个痛苦决定:将儿子送回医院接受治疗......  《妈咪》是加拿大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执导的第五部剧情长片,与多兰五年前在戛纳导演双周单元惊艳亮相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构成对照,同样讲述单亲家庭中狂躁而又深刻、依赖而又隔膜的母子关系。但不同于《我杀了我妈妈》的高度自传属性,《妈咪》更加宽厚和温暖,情绪更加饱满,几乎可以看作是多兰为自己处女作年少轻狂做出的一份愧意表达。本片入围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与《再见语言》并列评审团奖。

 长篇影评

 1 ) 是否情绪到了就合格?

其实电影还是有些粗糙的,不论是数次出现的音乐MV般的慢镜头还是无处不在的背景音乐或者是歇斯底里的要将生命都吼出来的法国人都听不懂的法语。(电影不是我专业,但是就看下来的主观感受来说Mommy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加完美。其实这部电影本身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了,更何况导演才二十五,完全可以继续摸索。)

不可否认的是电影中的那些粗糙都是杯子里的石头,将流水般的情绪挤出了电影这个容器。

就个人喜好来说我很爱这种情绪满溢的电影。
情绪满溢不一定是过多地强调情绪,告诉天地我不开心我很痛苦我要希望。我心中的情绪满溢的电影是那种即使说着简单的故事也能将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没过观众五感的。
我觉得拿着小本本对着打钩,评价这部电影是否做到这个又是否遗漏了那点是无趣的。我希望能够追着情绪走,而不是冷静地坐在一边看着一个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对其感情的故事。
对于我来说,只要电影把emotion表达出来了,就是一部好的电影了。至于要抛开叙事成就艺术什么的,那是另外一码事了。

 2 ) 《妈咪》:天才少年的蜕变

这部讲述一对纠结的母子关系的电影充满情感爆发力,是25岁的泽维尔-多兰迄今为止最成熟的作品。

  从稚嫩演员到25岁的金棕榈竞争者,魁北克青年泽维尔-多兰在过去五年中经历了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身份飞跃,前四部电影中玩出的各种花样简直就是把“创作”当成“自high”。这位颇显自恋的少年天才在银幕上尽情地挥洒表现欲,炫技意图明显、极端风格化的作品,在引起关注的同时,得到的是来自评论界的两级评价。

      然而,作为多兰的第五部作品,再次讲述母子关系的《妈咪》向前跨了一大步,在形式和内容之间达到了个人迄今为止的最佳平衡,尽管姿态依然高调,但这部影片具备了导演以往所缺乏的——深度。

  《妈咪》是多兰第四次亮相戛纳。两年前,他那部视觉华丽、风情万种的《双面劳伦斯》赢得了为同性恋题材作品专设的“酷儿棕榈奖”。据说他对那次落选主竞赛单元耿耿于怀,因此去年带着心理惊悚片《汤姆的农场旅行》转投威尼斯。

  即使传言为实,现在看来,多兰和戛纳的“过节”也已经过去了。如果说《妈咪》能够冲破如今顶尖电影节“敬老”的做派,拿到金棕榈,那多兰将会成为史上最低龄的金棕榈导演——比1989年凭借《性、谎言和录像带》石破天惊的史蒂文-索德伯格还要小一岁。

  就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小。在主题上,《妈咪》与多兰五年前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一脉相承,当年他正是凭借该片登顶导演双周单元而一鸣惊人。两部影片中的母亲大人均由安妮-杜尔瓦勒出演,只是这一次,观众的同情都偏向了影片中这个长期遭受精神折磨的母亲。《妈咪》的情节不再带有浓烈的自传性,而这个情感更为真实、宽厚的故事,几乎可以看作是多兰为自己那部任性、刻薄、自我沉迷的处女作的一种愧意表达。

  《妈咪》的故事发生在加拿大不久的将来,政府颁布了一项新的法律:所有父母必须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负责,或者把他们送进拘留中心。这一听来好像来自大卫-柯南伯格那些反乌托邦科幻惊悚片的开场白,其实是多兰为了这部家庭心理戏所设的略显笨拙的背景。

  影片的主人公是中年寡妇迪安,和她患有注意缺陷障碍的儿子史蒂夫。杜尔瓦勒的表演充满爆发力,而年轻演员安托万-奥利维耶-皮隆也令人眼前一亮,他扮演的史蒂夫充满魅力、控制欲强烈、极不稳定,又无比脆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邪恶嫩娃版的麦考利-库尔金和风骚少年版的让-保罗-贝尔蒙多的结合体。

  迪安和史蒂夫都有各自的性格缺陷,他们不是单纯的受害者或反面人物。他们的对话火药味十足,偶尔为升级为肢体接触,同时隐隐让人感觉到一种超越伦常的亲密,但剧本并未就这一点展开。影片的主人公不再是多兰以往作品中的中产阶级波西米亚嬉皮士,而是生活拮据的劳动阶层,不断挣扎却充满希望,人物身上同时爆发出的生命力和粗俗给予了影片一种自然的流露。

  《妈咪》中出现的口语单词,可能比多兰前四部好玩文字游戏的作品加起来都要多。但是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将人物庸俗化,也没有居高临下地看待这些贫困、边缘的人物。导演在发布会上是这么说的:“我觉得拍一部失败者的电影毫无意义。”

  当一个害羞、口吃的邻居凯拉进入了母子俩的生活后,《妈咪》从二元平衡变成了一个奇特的三角世界。这三个人物组成了一个家庭单位,每个人都得以从自己的个人禁锢中有所释放,至少暂时如此。凯拉有一段神秘的过去,家里有个控制欲极强的丈夫,但这两点多兰都没有详细解释。虽然有点遗憾,但是不算硬伤。

  像多兰所有的自己操刀剪辑的作品一样,片长超过两小时的《妈咪》再剪一点会更好。尽管如此,他还是让这个故事引人入胜、充满意外和情感冲击力。多兰另一个成熟的标志,是他将悲剧性的情节保留到了影片的最后几场戏:在史蒂夫做的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获得成功人生的令人心碎的白日梦后(多兰聪明地找了另一个演员来扮演这个梦中的史蒂夫),观众紧接着坠入了痛苦、凄凉的现实世界。这个悲伤的结尾与整个故事的衔接并不十分流畅,但也并未给影片之前出色的表现减分。

  多兰一向为人所称道的视觉呈现能力,在《妈咪》中也没有令人失望:从优雅的慢镜头、出彩的服装,到由鲜红色和暖金色包裹的室内布景。不过这一次,多兰和摄影师安德烈-杜尔班大胆地选择了1:1的正方形画面,刚开始这种狭隘的格局会让观众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然而之后镜头呈现的特写和几何图案。会慢慢让观众发现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的迷人之处。毫无征兆地,画面在影片中两场关于希望和乐观的戏上变宽,绝妙地隐喻了拓展有限视野的人物,这让现场掌声一片,而在戛纳,影片还未结束前得到掌声,这实属罕见。

  多兰另一个标志性的特点是对歌曲的选择,《妈咪》延续了这一“金曲拼贴”的做法,影片中出现的所有歌曲均来自史蒂夫已故父亲的一张精选CD,Lana Del Rey、Dido和Beck这些当红音乐人的作品都被收入其中。而天后席琳-迪翁(Celine Dion)的“戏份”最重,影片中迪安大喊道:“她是我们的国民歌后!”

  多兰也许读过加拿大音乐评论人卡尔-威尔逊的那本《让我们谈谈爱:品味终结之旅》,在这本书中,作者对迪翁遭到的“不够平民”的指责进行了辩护。如果他没读过这本书,那他应该拿来读读。因为《妈咪》和这本书有一个相同点:它们都是来自魁北克法语区劳动阶级的原始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一次欢呼。毫无疑问,这是多兰迄今为止最温暖、最贴近人性、自恋成分最少的一部作品。




来源/《好莱坞报道者》

 3 ) 熟悉又陌生的多兰——《妈咪》影评&观后感

多兰之前的电影包括短片我都看过,也算是个多兰粉了。本来企鹅版出来的时候我听说这个版本没有画幅改变,我想着干脆就等蓝光吧,可今天实在是忍不住就直接先一睹为快了。
首先,这部电影在某些地方还是跟范桑特太像了,美少年路人甲,流云还有深紫色调的镜头,当然这也不能说是范桑特的专利,这比《幻想之爱》里直接单拎出一段来模仿《爱达荷》要好得多。不过,多兰确实从处女作 杀妈 开始就一直有明显的其他电影的影子,虽然他本人只承认对王家卫进行过效仿。

妈咪继承了多兰电影的一个很好的优点——他的审美。这也是他之前除 杀妈 外的影片最大的看点。《幻想之爱》中的主角们色彩浓艳的服装和彰显小资气息的室内布景在为影片增色不少的同时也让蛋疼的剧情不是那么的煞风景,那部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把手小到连跟手指都伸不进去的茶杯。而在此之后的《双面劳伦斯》更是可以用风情万种来形容,至今难忘那紫色的风衣。《汤姆的农场旅行中》多兰更是在片尾演职员名单中给自己打上了"服装设计"的标签。虽然在影片冷峻的气氛和阴暗的色调使得他的个人审美收敛了不少,但从汤姆的金边拉链大衣中还是可以看到多兰自己的创意。这次《妈咪》一点也不示弱,虽然少了 劳伦斯 的贵族气息和 幻想之爱 的小资气息,影片的每一个镜头仍然美得无法挑剔,而且相对于 杀妈 的可以强调构图和 劳伦斯 中过量的特写镜头,这部电影的摄影已经显得非常自然。

妈咪的故事我认为是多兰的电影中讲得最好的,并且把握住了"自由"这一主题,虽然说表达得未免也太直白了点。这次故事讲得好有一个原因就是"MV桥段"的比重降低,并且与剧情协调得很好,像结尾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像 劳伦斯 就是因为又想讲好一个格局偏大的故事又想让好音乐得以保留,再加上多兰自己并不成熟的剪辑技术,使得影片虽然在我看来依旧精彩,却早已失控。而多兰的 杀妈 作为处女作也确实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老实的,前半段几乎是在耐心讲故事,后半段才开始出现大段的"MV桥段"。当然了,杀妈从一开始就把母子关系恶化的原因道出确实也让剧情看点变低。这次剧情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苏珊娜·克莱蒙这个角色。她恰到好处的出场,不仅调和了母子二人的关系,而且也让剧情本身和杀妈的相似程度大大减小。

尽管 妈咪 在戛纳电影节收获逆天好评,但这不代表这部电影是没有缺点的。而其缺点就是我前面说的表达太过直白,并且严重缺乏镜头语言。多兰把自己想讲的一下子全让演员门用台词说出来了,让观众一点思考余地都没有。唯一能让观众通过台词外感受到的也只剩下画幅改变了,更何况我看得这个版本又不变画幅。但这也让我对多兰多了期许,因为他的进步空间还很宽敞,更重要的,他能很快意识到自己影片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在 妈咪 里我已经看不到刻意到甚至呆板的构图,过多的音乐以及神经病一样的剪辑了。

这次多兰所选的音乐可要比他的前几部作品大众化许多,像绿洲的Wonderwall以及我打雷的Born to Die。这倒是表现出多兰不装逼的特点。他确实是没有刻意地去追随内涵深度,也没有去选什么小众到大部分人听都没听过的音乐,现在的他只在乎音乐与剧情的契合度,像Wonderwall就把人物情感烘托到了喜悦的高潮,也使得之后突如其来的转折更加震撼人心。在影片接近尾声时男主角Steve伴随着Born to Die在精神病院看守的追逐下奔向自由也充满了悲壮感。不过对于结局我不得不说与《四百击》很相似,两位主角同样被母亲抛弃并被监禁起来,同样在最后享受着暂时的自由。

影片的片名也很有意思,叫"Mommy"。对 母亲 的称呼可以有很多种,而多兰却恰恰选择了这个单词作为片名。按照多兰在某访谈的解释,他说"Mommy"更像是小孩子对妈妈的称呼。而影片中的Steve也确实一直没有长大,16岁的他会在逛超市的时候旁若无人地对自己母亲撒娇,会被Kyla的暴怒吓得尿裤子,会在与家人激烈争吵后跑过去道歉。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多动症给他带来的麻烦,也许他真的会像自己妈妈想象的那样被心仪大学录取并且结婚生子吧。

综上所述,多兰的 妈咪 虽然并不能说是大师级作品,但他一直在进步,而且进步空间依旧很大。这次终于是讲好了故事,彻底没有了5年前的青涩,逐渐成熟了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说现在的多兰既熟悉又陌生。

 4 ) 生为黛安

花样美导泽维尔·多蓝的第五部电影。年轻到吹弹可破——Instagram 的画面,腥红金黄雪青靛蓝,像挑染发色一样随意;慢镜,摇荡,mv的节奏,音乐荼毒情节;话痨,从头咆哮到尾,歇斯底里;导演不知敛藏,一味使用加法,任性多才,矫情狗带,才华横溢到每一场戏都要精尽而亡。然而不要以为视觉系都只是徒有其表,母子间刻骨的深情在激烈的冲撞与奔突中被表现得鲜血淋漓,而女邻居临时搭伙而成的三口之家也让人倍感世事悲苦……片尾曲Born to die与其翻译成模棱两可的“向死而生”,不如直译成“生为黛安”,那是电影中妈妈的名字。

 5 ) 一个少年导演的母婴情怀

影片的整体感受

第一幅画面是条男孩的裤衩,第一句台词是母亲口里的“操”。虽然开篇镜头虚入的画面给人感觉很柔和,但是真正想要表达的态度却是粗暴直接,这就是哈维尔·多兰——这个被称为天才的90后导演给我的第一印象。我自然对这个比我还年轻的导演没什么了解,媒体评价说,这是多兰迄今为止最温暖、最贴近人性、自恋成分最少的一部作品。但光听他第一部长篇作品的名字——《我杀了我妈妈》这个片名就足以惊撼,而通过《妈咪》这部电影,我看到的是一个少年对母亲1:1的依恋和崇敬,完全不见那些不成熟的自恋。

这里所说的少年和母亲的关系,绝不仅仅关于电影里的母女两主角之间的关系,而是多兰对于角色母亲与原型母亲的双份感恩。

这部电影里没有贤母,也没有孝子,有的只是真实的母子感情。如果这一对在社会体系里不讨好的问题母子出现在你的现实生活中,你绝不会愿意与他们交朋友做邻居,但这不妨碍我对多兰电影里所表现的这对母子关系做分析。一方面有其作为一部温情电影本身的艺术魅力,同样也是为了给更多的母亲和孩子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分析。即便大部分关系看似和谐的家庭,其实也都存在着家庭成员沟通方面的隔阂;而即便那些看似不幸的家庭,其实也有他们之中不可言表的美好感情。


问题少年和擦屁股的妈妈,但爱,是不受影响的。


不要问我人格障碍群体为什么会做出违背社会秩序常理和道德伦理的事情。我只能说他们的生存法则比起普通人来说,更加源于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靠外部知识和规则所能约束的
,所以我们只能在他们的行为背后推测原因,最多也只能在他们的情绪产生波动时予以保护,却无法预测和控制在情感爆发后他们会突然做出的事情。

人格障碍的人,自体范围都很小,有时甚至连自己的体会和感觉也理不顺,所以才会寻求逃避,甚至爆发。比如电影里的史蒂夫的设定是多动症,伴有易暴怒、强烈自我中心等不良症状。他当然不是精神病人,只是他的这些人格缺陷让他无法适应社会,无法与陌生人正常沟通并建立关系。

孩子的人格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天生的大脑问题或染色体遗传,这个属于神经生理方面造成的先天性的发展障碍,是医学范畴;另一方面是后天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孩子在幼小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怀或教导而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行为模式,或者在看待事物和感受能力上缺乏全面性,这是心理学范畴。

影片里没有提过史蒂夫有何先天性的疾患,所以我们推测他的人格缺陷完全受成长经历所影响。回过头分析,母亲当着孩子面抽烟喝酒,对孩子的态度在宠爱与谩骂的矛盾中挣扎,自然会造成孩子暴躁且易激惹的性格。

虽然这些性格上的缺陷让其他普通人反感,但史蒂夫对于母亲狄安娜和“老师”凯拉的感情却是纯真朴实的。可以通过影片看出史蒂夫对于母亲的依恋是偏执的,甚至是极致的。前文说到了原型母亲与角色母亲,狄安娜自然是原型母亲,而凯拉扮演的就是史蒂夫心中的角色母亲。

角色母亲不同于原型母亲的就是她需要满足孩子的一切幻想,作为一个孩子来充分接受母亲这一角色所无所不能的应该付出的一切东西,比如养护、教育,甚至还是最初的性幻想对象。凯拉能够以“第三者”身份走进这个家庭就是因为她满足了狄安娜在史蒂夫心中不能扮演的角色母亲的角色,为他提供了足够的鼓励教育,填补了狄安娜所欠缺的爱的能力。

观众可以看到,在凯拉进入到这个家庭中后,之前的母子冲突矛盾明显减弱,史蒂夫虽然仍旧任性多动,但也能静下心来投入学习,狄安娜也能安稳于家政工作,为儿子提供稳定物质保障,甚至一度在电影里出现她幻想儿子顺利毕业并结婚的幸福场景······

但真实情况是,除了母亲,孩子无法与其他人正常交流,孩子在原型母亲和角色母亲的过份保护下持续着婴儿状态。他忍受不了母亲被其他男人占据和欺骗,即便最后自己被母亲欺骗到治疗中心。在失去冷静的一顿谩骂之后,他还是想要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此他也应该懂得了成长的重要性,他看到的不是黑暗,而是奔向墙外的光明,结尾这场戏的镜头意义再明显不过了。

影片从头到尾看来,狄安娜作为妈妈终究是不及格的。这怪不得谁,这就是生活,因为自己的生活与境遇,加上自身成长的问题矛盾。一开始就没有好牌(健康的家庭的资源与环境),也没有好的牌技(受教育水平和教育水平),所以牌越打越乱,养大的儿子出现了许多的人格问题。可即便儿子缺陷再多,自己的能力再怎么有限,她也做到了对儿子的付出,对于她来说,没有什么是比爱自己孩子还擅长的了,这种爱的能量不需要转换和学习,是作为母亲的本能——是原型母亲必备的能量。可惜的是狄安娜没有表达爱的能力,一个自身私生活泛滥、工作不稳定的单身母亲——这也是她的原型形象。即她拥有足够爱的能量却没有转换成最好的爱的形式以呈现。

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当,当影片开始时,史蒂夫就已经犯下罪行了。一路的逃避并不能掩盖过去的错误,而因为自己儿子的错误所造成的他人损失,她也必须承受。而影片,也就是从这段时间的经历来刻画母亲的成长。

其实这部电影的精髓也就在于一个母亲为补救儿子所进行的自我成长。孩子的问题都来自于父母,这种说法可能太绝对,但孩子的人格养成却绝对受到原生家庭的极大影响,所以狄安娜自己都不相信史蒂夫能够买回一条金项链。人格雏形本来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趋于稳定了,之后的个人成长更多是一种自我补充或修复。

电影里,史蒂夫已经十几岁了,过去的这么多年,母亲没有教育好孩子是因为什么,也已经没有再去过多追究的必要,关键要看当下如何应对以弥补过失。一开始,狄安娜带着史蒂夫到处躲避,以为回避就能摆脱事实上的官司,就像以为逃避人群就能避免史蒂夫再次在人群中失控而痛苦一样。

她深爱着儿子的同时也饱受儿子随时会爆发的暴力袭击,她不是那种强大的女人,能够承受起一切不幸,还能凭一己之力将一个问题少年抚养成为一世精英。她,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下层,没有良好生活习惯,没有健全生活保障的庸俗妇人,她身上唯一可敬可爱的地方也许只有直率和简单,而这样的角色设定,也许更加贴合真实生活和观众的真实心态。

如同一切的的美好源于生机的人性,一切的不幸也都源于该死的人性。狄安娜的人性本能,散发得尤为原始,所以儿子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是肆无忌惮。也正是这些原始的欲望让这对母子难以分离。

当她以为找到了凯拉这样的帮手也许能够让自己今后的生活变得顺利时,其实结果是谁也不能帮助她。凯拉不能,律师酒鬼不能,当然,那个一直没有足够成长成熟的孩子更加不能带给她稳定的生活。

至少,母亲最后没有逃避问题,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凯拉最后说她不想放弃自己的家庭,其实狄安娜又何曾放弃过史蒂夫?她一直抱有希望。

接受分离与接受帮助一样,都要从互相尊重开始,要通过承受拒绝和分离所带来的痛苦来学习。孩子要学会尊重母亲的割离,凯拉要学会尊重真实母子间的关系,母亲也要学会尊重社会对于犯罪的惩罚和对人格障碍患者的医治。

······

影片最天才的一场设计来自儿子对母亲的激吻,这一幕瞬间达到点燃观众情绪高潮的目的。而反过来,无论多害怕分离,孩子始终要经历与母亲的第二次分离。分离,不代表不爱了。

能拍出这样一部佳作,也正是多兰用他自己的成长来表达生活中每一个孩子对于母亲艰辛哺育我们的感恩之情。

情感驱动着成长,而成长,就是对于关心你的人最好的回报。所以,想要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父母,你们自己的成长也不能停止脚步。而作为孩子,能够顺利告别母婴情怀(或恋父情节),才是让父母感到最放心的生活状态。

 

 6 ) 哈维尔·多兰访谈:我向每一个镜头发问

文/[法]菲利普·鲁耶 杨·多潘

译/ 赛珞璐

您在五年内拍摄了五部长片。您是怎么做到的?您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吗?

是的。比如在拍《汤姆的农场旅行》时,我还有其他两个已经完备的剧本,但《汤姆的农场旅行》最适合我当时的条件,它是一部能够在短时间内拍完的影片(仅仅用了17天),用手持摄影机和有限的资金,就像对我的第一部长片《我杀了我妈妈》的回顾。

那么《妈咪》也是在那时候写的吗?

不是。我是在完成《汤姆的农场旅行》之后开始创作《妈咪》的,因为在《汤姆的农场旅行》参加威尼斯电影节之前我有一点时间。我们没有为戛纳做准备是因为我想要推迟后期制作,以便在一部魁北克电影,丹尼尔·格(Daniel Grou) 的《奇迹》(Miraculum)中饰演一个角色。我在其中扮演一位耶和华见证人(Jéhovah)教徒,他非常固执和虔诚,宁愿死去也不愿接受能治愈他癌症的输血疗法。他不是主角,但这个人物让我很感兴趣。我从四岁开始就做了演员,我也从未真正停下来过。在电影中,演员的工作是我最热衷的。我喜欢扮演我自己,我也喜欢引导演员,帮助他们去诠释自己的角色,让他们的表演有所进步。

指导演员这项工作会在拍摄之前完成吗?

当然,对于《妈咪》我们经过了反复排练,大家聚在桌前读了三次剧本,然后在有布景的情况下,对个别较为复杂的场景进行排练,但没有重复很多遍。况且苏珊娜·克莱蒙(Suzanne Clément)不是一位能让我们和她一起重复排练多次的女演员,但是我们可以讨论。剧本上的对话允许重新编写。在片场,我们没有太多即兴发挥,最多也就是在某处加一点个人色彩,尽管我的演员们都非常有创造力。另一方面,必须完全适应我的这两位女演员,苏珊娜·克莱蒙饰演的邻居凯拉是富有直觉且盲目的,而安妮·杜尔瓦勒(Anne Dorval)饰演的妈妈则是有理由的且能被理解的。

对于苏珊娜,您让她饰演困难重重的结巴……

这个人物我在剧本中写得很少,是在片场的时候,我们俩才找到了真正的凯拉。相比之下,安妮和安托万仅仅是在“念”他们的对话。

为了使凯拉这个人物的结构清晰,您有试着按故事的顺序进行拍摄吗?

从来没有过。我们必须得适应季节,拍摄场景以及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刚开始,我对次要人物的设置过于或者不够重要感到困扰,最后我们找到了平衡,当我们不再认为凯拉是一个次要人物时,她成为和其他两位演员同样重要的人物。

演员在出场时的站位都很精确,您做了分镜头稿本吗?

我没有做分镜头稿本,但有些场景我画了机位和布光的草图。我从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就思考着这些,因为我在写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剪辑。之后,我们去看了拍摄场景,发现构思好的一切完全没有可操作性,因此必须得随机应变。演员们带来了一个我们愿意采纳的提议,我们的剧组在早晨一起排练,这让我们发现过于勉强的创意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再改动。

在拍摄了Indochine乐队的mv《学院男孩》(College Boy)还有《汤姆的农场旅行》后,这已经是您和摄影师安德烈·杜邦(André Turpin)的第三次合作了,您是怎么找到他的呢?

我以前很想跟他一起工作,我觉得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我欣赏他的才华,我觉得他简单、随和。那是一次至关重要的相遇。

跟他一起工作您感觉怎么样?

我们一起取舍。在美国,除了那些大制作的影片,主摄影师也是会负责取景的,而安德烈却很谦虚地把这个位置让给了一位斯坦尼康操作员,由他完成了整部电影的取景。在片场,我和安德鲁说个不停,我俩都会把拍摄中的问题重新提出来和对方讨论。他真是了不起。我喜欢被这样的一群人包围,通过分享我的想法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

关于灯光,哪些部分来源于您的想法呢?

我想要一部明亮的、阳光的电影,尤其不要那种阴沉的、抑郁的风格,我们总是把这种调子和这样的人物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这不仅是品味的问题,更是对这种人物的不尊重,就如同一位在底层人民的生活中“探索”的电影创作者。这两年我看过太多深思熟虑的电影,自以为这样做对弱势群体是公正的。对我来说,我想要摄影机平拍这些人物,我们可以和他们对视。

这样的话,您就完全和《汤姆的农场旅行》的那种视觉风格告别了……

《汤姆的农场旅行》是关于无的审美,没有解释什么。在格外令人厌恶的背景当中,我们利用景深来避免它显得过于黏稠。接近结尾的部分,我们本来拍了一个主角破碎眼镜的很棒的镜头,这副眼镜是他用来观察被那位母亲放在他床下鞋盒里的东西的,我们都对这个镜头感到很满意,但在样片中看到这个镜头时,我们觉得不能保留它了,它已经让人联想到佩金帕(Peckinpah)那部《稻草狗》(StrawDogs)的海报了,而且它太不自然了,完全不能留在电影中。

为了获得《妈咪》中这种阳光的影像,布景师哥伦布·瑞比(Colombe Raby)的工作应该是很重要的吧,她是您从《双面劳伦斯》开始的合作者……

当然,把布景从它本来的状态重新布置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我想要一个很昏暗,但又有很多光的客厅,因此我们就用了彩色墙纸,它是以前住户留下的痕迹,就像两位主人公回到了其他人的世界。母亲在开头就明确指出:她接管了一位老妇人的公寓,她还没有重新装修它,在我们看来,这正是一种不用把彩色墙纸弄得太具有美感的方法。同样,对于服装必须考虑得周到,我为斯蒂夫选择了一些反时尚(normcore)的服装,这是一种反文化的服装风格,它是对嬉皮士的颠覆。比如说,我们没有选择Lacoste或者Ralph Lauren品牌的polo衫,我们选择了一个更便宜和不怎么知名的品牌,我会让这些服装看起来像2000年初时那样,这对人物来说更加真实。

母亲戴安的衣服显然都不贵,但更加精心修饰过……

她穿得像一个十六岁的青春期少女,有一套自己固定的讲究,即使显得品味很奇怪。她想要显得性感但还是停留在了穿着舒适的阶段,因为她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我让她穿那种九十年代末至两千年初的牛仔裤,我们得重做这样的裤子,因为现在已经找不到那样的牛仔裤了,但我还是坚持要做。对她来说,这个阶段正是她的黄金年龄,她的妆容并不过时。可能之后她也没有再买衣服。

在片头字幕中,您作为服装师被提到,您为演员们选了服装吗?

服装的选择常常是跟演员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我挑选了他们的全部服装,然后他们来试,接受或拒绝这件或那件衣服。对我来说,给他们挑选服装这项工作和跟他们对台词是差不多的。

这是一种大家一起确定人物的方法。

是的,这时候演员会跟我说他对于角色的想法,他总会为人物构思出其过往经历,我们一起讨论,这比一件服装对他演技的影响更重要。我记得有一个晚上,我们必须完成一个镜头以结束当天漫长的拍摄日程,这个镜头是要苏珊娜脱掉那双已经把她的脚磨出水泡的鞋。但她跟我说她更想要穿着它们,因为她饰演的人物凯拉穿着过于小的鞋子感到如此不适,以致于脱掉它们会有影响她演技的风险。同时,必须注意不能总想要去调整一切不利于视觉协调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会在回到餐桌前打电话咨询自己该选哪件衣服的问题,但在我的电影中会这样。我必须听取演员对于角色服装的所有想法,考虑如何为其他角色设计服装。

对于整体的美学,对您指导摄影起到参考作用的是电影,绘画还是摄影呢

不是电影!人们认为我参考大量电影,但没有想想我还很年轻,在我的迷影文化当中还有很大的空白。我最强烈的灵感是那些没有被人觉察到的事物,就像谣言,它从那边的终点开始,传到这儿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其他的东西。对我来说,这就是影响和灵感的不同,影响是种致敬。

我们已经在您的前两部电影中发现了这些影响。

是的,那些和《花样年华》中使用相同音乐的慢镜头……其实,对于《幻想之爱》,人们没有提到伍迪·艾伦《贤伉俪》中那些有说服力的人物,正是这些人物给我片中那些面对摄影机的采访提供了参考。人们引用了很多阿莫多瓦,因为他拍高跟鞋,而且他是gay,像我一样,但相似之处也仅此而已。

但在电影之外,您会从摄影和绘画当中获得一些灵感吗?

当然。最简单就是给您看我的look book。(采访中断,因为他去宾馆房间拿他的look book)这是一份能让我回忆起所有圈内大师和演员的档案,我将它装订好然后选择纸张,此外,我非常喜欢制作这些东西。我按主题制作了词条,比如,所有关系到人物死亡的图片。这是朱丽娅·罗伯茨在《永不妥协》中发型的照片,这不是我们决定采用的发型,但这也许能带给我们些灵感。还有这些纹身,我们已经模仿了这头狮子的纹身。可能还有星座符号,指甲或者鞋子……

这些照片是哪儿来的?您从网上找到它们吗?

不是,我买了好几吨的摄影画册还有一些杂志。我把我感兴趣的人物,布景,和所有电影相关领域的部份都剪下来,尤其是那些背景。

比如说?

这张南·高登(Nan Goldin)的照片《剃须的托马斯》(Thomas Shaving)正是凯拉教史蒂夫自己刮胡子那个场景的灵感源泉。看那个,我模仿它做了浴帘。这儿,一张格斯·范·桑特《心灵捕手》中的照片,镜头中他在黑暗中给他的妈妈打电话。还有那儿,我们在室内重新发现的橙色的光,还有最后一组镜头中带点蓝色的光。

我们有印象,您在那些最痛苦的瞬间保留了这些带点蓝色的光,比如唱卡拉ok还有最后在停车场……

是这样,但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意识的。停车场那场戏是在白天,天一直阴着。我们在那儿拍摄了两天,第一天,天气晴朗还有朵朵白云,但我们知道第二天要下一整天雨。当史蒂夫坐在汽车里看到雨快来的时候,我开始在汽车上方制造雨滴,我们衔接了这一瞬间,然后就真的开始下雨了。可以确定的是,对于这个场景,我想要一种光的断裂。必须是一种中断,我们在别处。

我们觉得您在每个镜头的场面调度中都有不同的构思……

对我来说,《妈咪》在美学上是具有统一性的,即使每个镜头都各有特点。比如说,在拍第一次晚餐时我用了正反打镜头作为画面的开端,在开始介绍这些人物之前先使他们相互孤立,这样做是为了加强私密的感觉。我们在他们背后拍的时候,他们会更专注地听别人在说什么。这都是一些常用的经典拍摄方式,但很有效。

当我们一直在装饰相同的室内时,构图的多变也是一种防止观众疲劳厌倦的考虑吗?

当然,必须得避免无聊和重复,尤其是构图,它必须为叙事服务。一种构图区别于其他构图的意义正是它的美,我可以欣赏其他的但我不想让它们出现在我的电影里。就好比黑白片。在我仅有的一次经验,拍了Indochine的MV《学院男孩》后,我很想再做黑白画面,但我必须得找到剧作上使它成立的理由。在拍《汤姆的农场旅行》时,我养成了对每一个镜头发问的习惯。我用这样的构图和色彩讲了什么故事?它会对观众产生什么效果?这一刻他会有怎样的感受?

在《汤姆的农场旅行》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种严密。这部电影不意味着您电影作品中的一个转折点吗?

从情节的角度来看《汤姆的农场旅行》已经离我很远了,但是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很多电影之外的事情,它们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因此,是的,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它让我有所提高。

在其中出演某个角色对您来说重要吗?

在观察了一年《双面劳伦斯》中的演员后,我在其中出演就是为了丰富它。在《妈咪》中,我本来想要扮演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的角色,这个人物就是我。这点也可以在我对他表演风格的指导中看出来。

您是怎么指导他的呢?

安托万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演员,他无拘无束,理解力强,早熟。因为我自己也是演员,所以我有时候会把他的戏先自己演出来,而且我也很乐意和安妮还有苏珊娜配合。无论如何,当我开始一场戏,在我思考要怎样拍摄之前我都会考虑我想要他怎样表演,然后我观察这些演员,我告诉他们如何做。为了引导他们,在拍摄过程中我会继续说下去,我说个不停。因此在后期录音时,清除我的声音就成为一项很繁重的工作!但是在表演中,这就产生了一些纯粹自发性的瞬间,演员必须放弃所有他之前已经准备好的情绪才能回应我的要求。我不太知道演员如何反应,他们在心里思量着小把戏:“我要用我的眼睛完成这个拿手好戏,我要拿我的耳环开玩笑!”不过,会突然有人跟他们说话,然后改变了他们在镜头中所有的表现。

在您的电影或者您的表演中,这是不同的。您必须指挥团队内部……

当然。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不能给出我的指示。但是在《幻想之爱》中,我想出了解决的办法来指挥主摄影师的运动,就是在画面外拉动他的羊毛衫,就像是一部纪录片。因为有些东西不总是能在片场重现:当魔力在那儿,必须要利用它。

您拍了很多镜头吗?

看情况。我与苏珊娜和安妮长期以来的默契为我们节省了时间。我保留了《妈咪》中许多第一次拍摄的镜头。但是对于那些感情丰富的场景必须得多拍几遍。

为什么选择了1:1这种奇怪的正方形画面比例?真的是正方形,画面似乎把我们拉长了?

画面的确是完美的、由电脑计算好的正方形。在我拍摄短片《学院男孩》时,我明白了它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既受限又朴实无华的画幅比例。对于人像来说,这是理想的比例,因为观众只能看到人物,画面中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

在电影中间拉开画幅的主意是从写剧本的时候就想到的吗?在《汤姆的农场旅行》中我们已经对你缩小画面的方式留下很深的印象了……

是的,在那些感到呼吸困难的时候。这次正相反,他们活得很开心,他们的视野也宽广。这次不同的是,人物直接参与进来推开了画幅的限制。是电影中的人物改变了语言,他也因此掌握了电影的命运。第二次画幅拉开也是一样,当他们出发去旅行;然后画幅缩小到画面中只有母亲,当现实再次夺走她的权利时。

为什么您觉得有必要为问题青少年群体虚构出这项法律,这是您在一开始构思阶段就想要表达的吗?

这项法律和黛安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它也是剧情当中设置的一枚定时炸弹。我们会和剧中人物一起开心欢笑,但我们知道未来的某一时刻这位母亲将会履行这条法律,而且,这项法律也为影片提供了政治背景,从而解释了剧作中那些站不住脚的部份。在现实生活中,拘留所不会将一位已经纵火的年轻人送回家。为了维护社会安全,他只是被委托给国家看管。

跟往常一样,配乐方面,您列出了一份众星云集的歌单。

这次不同的是,这些歌曲都是剧中人物当时在听的,不再是导演选择的了,这些歌曲都来自男主角父亲在死之前录的一张歌曲合集,这会让观众很感动,因为正是这些歌证明了他在故事当中的存在,推动情节的发展直到最后,当他们在搬家时听那首席琳·迪翁的歌,我们听到那饱满的嗓音……即使到最后的时刻,史蒂夫还在拍手,这段完美的音色继续着电影配乐的风格。

一般来说,您选用一些Noia的原创歌曲,他是谁呢?

一个年轻的秘鲁人,非常有才华,他给《双面劳伦斯》配乐45分钟。给《妈咪》只配了25分钟,但我们还是都买下来了。我们并不总是能感受到这些配乐,但我把这些原创音乐放在我的电影中。而《汤姆的农场旅行》,我想跳过这些配乐,用无声来为心理惊悚片伴奏会更有效,但对于剪辑,配乐的作用占90%!所以我也明白自己错在哪儿了。

那《妈咪》您剪辑了很多吗?

第一次剪辑完是2小时35分钟,本来还要多二十来分钟,在我看来,这太长了,我本来想要剪掉更多,但那样的话,电影就变样了。绝不应该强迫影片维持下去,否则影片就会受到严重损害。一个过于快的场景,有时会让它变得过于长。

您剪掉了一些完整的场景还是一些小的片段?

我去掉了很多场景当中幽默但有点跑题的部份,还去掉了那些啰嗦重复的部份!尤其是一个在史蒂夫刚被关进拘留中心后,两位女士在咖啡馆的场景。对演员来说,这个场景是令人十分满意的,对人物结构绝对是有帮助的,但是它削减了我更喜欢的一个镜头的力量,就是最后凯拉和戴安摊牌:这个场景很长,我也很喜欢它;感受到它的不易就好。

让电影即有英语字幕又有法语字幕,这真的是您自己想出来的吗?

是的,为了让观众能更好的理解影片,这是很有必要的,依然是我决定要这么做的。《汤姆的农场旅行》中有些场景我没有加字幕,但《妈咪》全部都有字幕。必须要说,在这部电影中,我的这些人物都说若阿尔语(le joual),就像英语中的俚语或者法语中的方言。这是一种有些魁北克人也同样理解不了的语言!

 短评

多兰的一个自我突破,超越之前的所有电影。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多兰氏的火爆嘶吼和温情的MV仍存,但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

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1比1的画幅强迫观众把注意力锁在角色的眼睛上去感受他们;由窄变宽的画幅则是情感的彻底绽放,触摸从未存在过的未来,是神来之笔。五部电影,这是最成熟最饱满的多兰,但也同时保留了他摄剪音上一贯的炫目以及自豪。为多兰的成长感到骄傲。母亲会越来越爱她的儿子,但儿子对母亲的爱只会越来越少…吗?

8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多兰的优点和缺点都这么的明显,电影除了沉浸在音乐中和马景涛似的对话外就寥寥无几,不过这两点他做得还可以.

11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这导演真的是天才吧!

14分钟前
  • 最美的时光
  • 推荐

导演长成这样,谁还能客观的看电影?

15分钟前
  • 海洋之 婧
  • 力荐

温馨感人

19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画幅参与叙事,一比一与特写造成强烈的压迫感。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文青们看到1:1的画幅是不是就已经高潮了。

24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虽然很作,一群bitches的MV狂欢片,但是应该是多兰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安妮·杜尔瓦勒延续了一贯出色的表演。略有超现实的色彩和基于土了吧唧的魁北克口音“改良”的怪味法语口音共同塑造了近未来世界的感觉。

26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影片里设计了一个不太切合实际的未来。

31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今年似乎流行技巧流啊,鸟人和这部都在玩镜头,虽然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开屏的想象力还是很惊艳

33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第一次看这九零后天才的电影,很是惊讶,尤其在大银幕上,看着主人公在Oasis的wonderwall中,将1:1的画幅扯开成4:3,非常爽。

36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多兰这次走出了LGBT题材,却没能在情感上有突破,人物的关系仍旧是神经质的单线条,MV风、通俗音乐、咆哮,其实这些都还行,但问题是,太直白了。情绪还在酝酿的时候,他已等不及把人脸、画面撕开给你看;演员都还不错,作为马景涛的传人,他们演技更上一层楼…

3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伟大的妈妈 母子之间的情感爆发强烈 但影片有点压抑 扣一分

44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SIFF 其实分还可以高一点,但我实在看不惯多兰无处不在的优越感和一分钟都停不下来的炫技。毕竟他叙事和人物刻画还相对弱,主题也很单一,到底年轻经历不够脚底不扎实分分钟要飞起来。撕开画幅不太酷,但画幅缩回来超酷。音乐用得太过了非常烦。无意义的逆光慢镜都省省吧大家都不是三岁小孩了。

45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歇斯底里的主角,活力叛逆的行为,传记色彩的故事,还有各种廉价的MV作风,艳丽高饱和的色彩,正方形的画面比例更是将观众的注意力死死的抓到表演上,不管你喜不喜欢泽维尔·多兰的这些辨识度很高的手法,你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不过靠配乐和表演狂煽是不是有点犯规?★★★★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比他之前的电影都要好,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激情大胆活力十足的自由创作,在绿洲经典Wonderwall的音乐中扒开银幕改变画幅惊艳整个戛纳,两个女主的表演非常棒。实在太喜欢母亲的想像段落了,第二次打开画幅犹如一个情绪炸弹在眼前爆炸。

5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比前作明显成熟 可圈可点 尤其想给邻居女人额头上爆青筋的演技和Mum喇叭裤上闪瞎双眼的土豪金片大加分 只是一些噪点无法直视 不得不吐槽 慢镜头配Billboard排行榜金曲串烧 仰天凝望对齐45度角 还有把飙脏字当笑料等等 且恕我对不看电影就给5星的Dolan脑残粉们亦理解不能

51分钟前
  • ダイナマイト
  • 还行

这部电影的成功是花了不够成功的前四部作代价的。终于明白多兰的too much风格不是有错,而是以他的年龄阅历只有“笨鸟先飞”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平衡点。瞬间黑转粉。最喜欢母亲背对镜头那段爆发。结尾Born to die出来真的触到我的点了。(求资源的请冷静好吗戛纳刚世界首映怎么可能有下载。。)

54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虽然母子部分跟处女作如出一辙,但已经很刻意压低了配乐和慢镜比重了(好吧,还是有若干段MV……)。“扒开银幕”的点实在太燃了,现场媒体先是集体一愣,继而玩命鼓掌。

55分钟前
  • K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