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桑德拉大桥

动作片英国1976

主演:索菲娅·罗兰  理查德·哈里斯  马丁·辛  O·J·辛普森  莱昂内尔·斯坦德  安·托克尔  英格丽·图林  李·斯特拉斯伯格  艾娃·加德纳  伯特·兰卡斯特  洛乌·卡斯特尔  约翰·菲利浦·劳  雷·洛夫洛克  阿莉达·瓦利  斯蒂法诺·帕特里兹  托马斯·亨特  福斯塔·阿韦利  安琪拉·古德温  约翰·P·杜拉尼  

导演:乔治·P·科斯马图斯

 剧照

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2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3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4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5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6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3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4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5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6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7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8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9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9

详细剧情

  《卡桑德拉大桥》是一部英国,意大利和西德联合拍摄的影片,该片的拍摄手法与内容成为此后灾难片的经典模式。  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的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阻击。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鼠疫细菌打碎溅到罪犯身上。一名歹徒当场感染腐烂而死,另一名 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火车上。病毒感染非常快,整个火车上许多人都给传染上了这种细菌,国际警局为这种鼠疫细菌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不许在任何车站停留,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给毁掉。女作家珍妮弗(索菲娅·罗兰 Sophia Loren 饰)和丈夫张伯伦医生(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 饰)也被卷入。医生通过实验方法使许多人解除细菌,却不被上级相信,只有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列车上的人们与防化部队发生冲突,人们纷纷拿起武器。众人的命运跟随火车一起驶向未知....

 长篇影评

 1 ) [转载]卡桑德拉大桥的尽头……

                                   卡桑德拉大桥的尽头……


                                                                                 文/北欧海盗Eric



说到以火车为主题的电影,相信不少人脑海里会浮现起一个个火车奔驰的画面,称得上经典的实在太多了,如《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东方快车》毕竟是以案件本身为主体,“火车”这一主题并不是突现得很明显。提到火车我所想到的,是另一部更有气迫的经典老片:《卡桑德拉大桥》。这部片子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剧情、音乐、气氛的营造,都叫人赞叹不已,尽管这是一部1976年的作品,但丝毫不亚于今日好莱坞华丽的快餐电影,只能说有之而过无之不及,该片引进中国内地时,经过了上译的配音,再一度很好地诠释了故事的主题。

这是一个富有涵义又充满讽刺的故事,讲述了因一个偶然事件,一辆火车上的乘客感染了病菌,对此作为政府代言人的麦肯奇上校为了“大局”着想,避免病菌扩散到外界危害更多的人,决定对“传染源”进行“销毁”,只不过,这些“病源”并非“克雅病”中的病牛、亦非“禽流感”中的鸡鸟,而是活生生的一群人——列车上的全体乘客!故事中的政府人员堂皇地打着“保护人民”的伟大旗帜,似乎为了拯救世人,他们不得不“忍痛”牺牲掉火车上受到感染的乘客们,而事实上,那些病菌来自于美国政府参与研究的化学实验,避免这些实验的资料外泄,这才是政客们眼中火车乘客“该死”的真正理由……

故事的许多主要人物让人难以客观地去作评价,像以下故事中的这些人物,绝不是可以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论定的。

其一:个性复杂的上校

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麦肯奇上校的决策主宰了整个事态的发展,列车乘客们的生命全靠他一句话说了算。故事最后,列车在上校的“安排”下驶向了宣告死亡的大桥,上千条无辜的生命一去不回,从这点上来看,正如女医师所评论的,“恶魔”这个词眼,实在不足以形容上校的心狠手辣。但其实上校也曾为救助火车上的人作出自己的努力过,当发现火车上存在病毒传染的危险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通知张伯伦医生,与其探讨解决方法,如果他真的完全不把人命当一回事的话,那时就不会作出此决定了。另一方面,上校也有自己的道德观,作为军政人物,他和许多权力份子一样,信守着“牺牲小我,顾全大我”的准则,这与他们个人品质是否高尚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涉及到一个多少年来一直饱受争议的话题:“如果牺牲100人,就能拯救百万人、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你会不会把这100人给牺牲了?”迫使上校做出故事中那些决策的并不是上校本身的道德如何,而是取决于他的身份。作为平民百姓的我们,是无法接受这样的观念的,但政治家会,在政客看来,为了顾全“大局”,总是要有小小的“付出”,也许上校心底边想着:“如果不牺牲掉列车上的几百人,那么当他们走出列车时,将会有更多的人感染到病毒,死去的人也会更多”,上校决心销毁这群“病源”的想法是十分坚定的,但知道内情的张伯伦医生并不愿坐以待毙,凭着张伯伦医生一行人的努力,终使少数人生存了下来,这些人留在了冷战时期北约的敌对势力——华沙条约成员国波兰的领土上,他们将会去揭露这场灾难的真相,而华约势力也会在此事件上大做文章,上校等人策划的这场事故的真相暴露将不可避免。我们还可以从结局看出,上校并非这场事故的最高级别的策划者,如此周密的计划并非是上校一人所能办到的,在他的上边,还有着拥有更高权力的幕后主使,上校和女医师是这场事故真相的知情者,他们成为替罪羊已经是迟早的事儿,当上校听到上司打来的电话时露出的惊诧表情、还有副官在上校背后的那句令人颤抖的话:“请放心,都派人监视着”,我们不难想象出他们未来的命运,可以说上校也只是权力机构中的一个悲剧人物……

其二:张伯伦医生的是非

张伯伦医生在片中总体上是个正面形象,不过,上校为了“大我”而把列车上这群“小我”给牺牲了,而张伯伦医生却为了能够让一节车厢通过大桥,就牺牲了其余的车厢,相对于上校,他可以说是在50步笑100步,但医生毕竟自己本人也处在危境当中,而且如果他不那么做的话,恐怕连一节车厢也无法通过去。张伯伦医生在得知政府机关决定人为制造翻车事故后,积极地组织人员起来反抗自救,与政府派来的军人展开惨烈的战斗,过程中罗比和黑人警官等人战死,眼看即将陷入绝境的时刻,年老的钟表商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引爆了一节装满氧气筒的车厢……除了对火车的处理方式,张伯伦医生与妻子还有着纠缠不清的感情,几次离婚都很难说是谁对谁错,婚姻就是一场鱼和水的关系,但很多人都以为对方是鱼自己是水……这场灾难,也让这对冤家重新审视了彼此了情感。张伯伦在剧中是位“名医”,但这位名医只能治好肉体上的疾病,不能治好人们的精神创伤,更不能治好丑恶政治的可笑嘴脸。

其三:舍己救人的犯罪份子

剧中有一个冒称是登山员名叫罗比的人,实际上是个在逃的犯罪份子,作为罪犯,干过不少可耻的事情,他是令人憎恨的。可是人就是这么的具有复杂性,他在火车窗外奋不顾身救人的场景,却又叫人又爱又恨……

其四:绝望的钟表商人

这位老人登场时是一个滑稽而又贪小便宜的形象,但在内心深处却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悲痛记忆。老人为什么要在最后一刻引爆车厢呢?我想,也许是他对那条大桥存在着莫大的恐惧吧。在那里,有着他不幸的过去、让他一辈子再也不想看到的集中营……

片子里人物虽多但各个角色都塑造得很鲜明,并没有因为人物多而凌乱,除了以上这些主要人物还有军火商的妻子、黑人警官、还有和上校交涉的女医生,这些角色的形象也把握得相当到位。饰演黑人警官的辛普森正是当年因杀妻案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橄榄球巨星,剧中正义的警官在现实中却是杀人嫌疑犯,这可以说颇为讽刺。

……

卡桑德拉大桥》能够引发人无数的思考,然而这个故事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它本身的精彩,如果这样的故事只类似于007那样,仅仅为剧组丰富的幻想,那倒没什么可怕的,但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却会发生,只是也许不会这么夸张、露骨,可我们依然会经常见到这类情况,像当年SRAS非典已经在开始传播时,有些国家地区为了保证旅游收入,刻意隐瞒疫情,结果纸包不住火,酿成了全球大祸。这种为了政治利益而玩弄事实的现象当然不仅仅包括疫情传染,而是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出现,例如历史问题,日本右翼就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为争取侵华士兵家属的“民心”而频频参拜靖国神社,他们的反对党,为了选举策略的需要又可以高唱反调,“大义凛然”地站出来指责日右“没有深刻地反思历史问题”,日本人真的不懂得反思吗?只不过,在政治利益的面前,任何事物都得让步,这就是邱吉尔的“利益论”。

很多时候,一件事情一旦扯上了政治和军事,就会变得异常残酷——我说的是“残酷”,而不止是“丑恶”,平日百姓脑海里觉得是正确或者错误的道德观,放在军政上却往往是另一回事,正如邱吉尔所说的:“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正确的,哪怕他的面目是多么的令人心寒。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很露骨的话来:“你认为他们是否应该被牺牲掉?觉得他们没有做错什么?是的,他们什么也没做错,但他们‘该死’,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请他们去死吧。”

《卡桑德拉大桥》的故事,可以称为人类版的“克雅病”、“非典”、“禽流感”……一旦出了事故,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把“病源”给销毁了,因而作为“传染源”的动物就会受到大量的屠宰,可是动物们又有什么错呢?很多时候会出现这现疫情,是来自于人的欲望,人的欲望不仅会暴发传染病,还会因过度破坏大自然引来灾难,可我们并不深刻地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喊着环保却不断地污染环境,喊着节能却再三地奢侈浪费,最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时,就只能让“罪魁祸首”的动物们来承担它们的“罪责”了,没办法,谁叫它们“该死”妨害了人类的利益?

……

《卡桑德拉大桥》留给我们的思考,难道仅仅只是表面上讲述的那些内容吗?卡桑德拉大桥下的亡魂,并非死于“事故”,也并非死于上校个人的独断,他们是死于当权者的“政策”和人性的自私面。作为一个普通平民百姓,我感慨、愤怒、悲伤,但又无语。政客是最喜欢说假话的,但人民很多时候需要假话,如果一个拥有1000万人口的城市3天后会发生地震,而政府只有能力及时撤离一半人的话,那么他只能说谎,要不然的话将会因恐慌秩序大乱,很难想像因此带来死伤会如何估量……任何人都不应该为了他人活得更好而被牺牲掉,除非是自愿,生命是最可贵的,如果失去了生命,生活再精彩又有什么用呢?对于这些,我们只能平静地说,但愿自己人生中的列车,不要朝卡桑德拉大桥驶去……

 2 ) 从生命底部重新绽放爱与欲

用生命对抗政治的权谋,比釜山行更引人深思。有的人为了更多人的自由和安全而牺牲自己,毒贩和警察在这场抗争中居然达成了共识。回忆集中营的岁月,心灰意冷的卡普兰灵魂充满痛苦,再往前走即使一步也与死无异,不如献出已无可恋的身躯为他人提供生还的机会。爱情永远与灾难同行,真真假假的情感终于经住了生命消逝的威胁,一段直达生命底部的爱与欲浴火重生。最讽刺的自然是结局那个画面外的电话,上校为了服从组织的命令枉送乘客性命后还能有所不忍,然后他却不知自己自从介入该事件以后就同时也进入了一个不被信任的序列,与无意识的乘客,救病治人的医生,在政治面前又是殊途同归。

 3 ) 卡桑德拉大桥

7天长假,有幸重温了一部自认为最棒的灾难片,《卡桑德拉大桥》。火车上发现了一名烈性传染病人,健康的人们阴谋让火车走上不归路----一架废弃多年的大桥,和大桥一起毁灭在无人区的深谷。。。全片的故事情节、演员表演、特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很难想象这是拍摄于1976年的影片。
    
影片充满令人窒息的气氛和矛盾:究竟是舍弃一千多个无辜生命还是让病毒四处扩散;究竟是听从上级的命令还是眼看看自己走向绝路,这一连串的客观矛盾和心理矛盾让人惶恐中力求片刻的清醒和理智,剧情的深入直接抓住了观众最脆弱的那根神经,它对病态的发作和死亡的展现十分写实,展现了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无知的斗争,——病毒还没杀人,人却相互残杀了!层层欺骗造就了一车无辜的人们,而人类自我的毁灭的确比什么都可悲。
    
在现实的无奈中,他们都共同接受了悲惨的、极不人道的结果——大桥下漂浮了太多的冤魂,但都无发说清谁对谁错。
    
在2003年,在我们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SARS之后,这种惊人的相似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究竟是戏剧来源于生活,还是生活拷贝了戏剧呢?

 4 ) 回味经典

 我想一部电影能被称之为经典,就是它能够长映不衰。我在观赏完这部拍摄于七十年代的“老”电影后,排除道具特技等因素,在如今仍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故事不算复杂,但在情节设置上却扣人心弦。讲的是两名恐怖分子潜入日内瓦国际卫生组织,准备炸毁大楼,可是被警卫发现,在枪战中,一名恐怖分子被打碎的实验病毒感染,随后逃到了一辆开往斯德哥尔摩的跨国火车上。乘客们陆续被感染上这种叫做“肺鼠疫”的病毒,并且发病,有的甚至死亡。国际警局为了不让病毒传染他人,将火车封闭起来,即使后来在已经找到治疗方法的情况下,政府也命其开往卡桑德拉这座已经失修废弃的大桥,最后过车驶入卡桑德拉大桥时脱轨,无数乘客丧命,只有少数乘客幸免遇难。
  影片里面交叉蒙太奇的纯熟运用是影片更有节奏感,平行蒙太奇手法也是一大特色。还有如摇、仰、俯、移等镜头的使用都趋近完美。但最吸引我的是电影对每个人物极其真实的刻画。
  那对在社交圈都鼎鼎大名的“前”夫妻,虽然离过两次婚,但彼此却深爱着对方,阻碍两人在一起的是犹如蛇足一般的骄傲和虚荣。当病毒开始在车里扩撒的时候,他们俩的手却牢牢地牵在了一起,在灾难面前两颗孤傲的心交融在了一起,不管两人的性格有怎样的冲突,但在生存这两个字面前,他们让命运之神拜倒在脚下。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总是拿表说事儿,散发着一股幽默味儿的犹太老人,但这个善良温顺的老人在得知火车将开往卡桑德拉时,开始惊恐和焦急起来,他跳车未遂直到后来的引火自焚,这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卡桑德拉对于这个老者来说就如同梦魇一样,一听见这个词我从他慌张的眼神里看到了他对过去那段集中营岁月的恐惧和对妻儿的想念。也许燃烧对他也是一种解脱,在他面无表情的点燃打火机的刹那,苍白的脸上倒映出来的其实是释然。
      那位行为有些古怪的神父警察和那个贩毒的登山队员,前者为救那个在烟幕中走失的女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后者虽然持枪要挟让其下车,但最后被医生的无畏所感化,勇敢的爬到列车上,阻止火车的前进,最后也献出了生命,这无不是人性在闪耀的光彩如果警长被称为“英雄”是当之无愧,那么登上队员的脖颈上挂着这两个沉甸甸的字也是无可厚非。
  整部影片都有一种强烈的典型欧洲的人文情绪,这种人文情绪就表现在它所散发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部影片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我在初次观影时却没有注意到,只是背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所吸引。当我了解了当时的世界局势和背景时,才了解了它其中诸多巧妙的暗喻。但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形式,过于纠缠于其中的隐喻或深沉含义会使观影这种应该用享受的态度来完成的过程变的乏味、功利。
  也许要观赏一部电影,需要的只是在看见那个被监视的上校的孤独背影在走廊慢慢消失的那一瞬的感悟。



 J's Wood

 5 ) 卡桑德拉台词

卡桑德拉大桥 1、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不让我们进入他们的领土了,这也不能怪他们,这种病,他们本来没有的。 2、老是真真假假的,就连真的也当成假的了。 3、让成千上万个可能被感染的人,到处去乱跑吗? 4、靠什么才能不死去?靠天生免疫,命运,上帝,谁知道哪?谁也不知道。 5、老天显灵了,但愿多显点灵。 6、还是那句话,我没有权力。你又不是机器人,这事关千把人的死活,也包括你的死活。 7、不,你是让他们自生自灭。 8、你当我有意叫这些人送死?不,你是让他们自生自灭,这样更残酷。 9、哪他们(志愿者们)为了什么?(为了)好让他人活下去。 10、我在你眼里一定是个恶魔。你对自己过奖了,你不过是个唯唯诺诺承上启下的人。 11、虽然现在当军人很不光彩,既然当了就得当好。我执行上级的命令,执行命令乃军人的天职。我的双手没有血迹。 12、平静的外表下,恐怖与灾难如影形随,而最终的受伤者必定是手无寸铁的民众,越是无辜者越要流尽鲜血。最后的灾难已不是肺鼠疫菌,而是政治的阴谋。医生们能控制疾病,却不能治好政治的恶毒。 13、如同无法避免政治一样,我们也无法避免自然界的病毒。稍稍能让人心中安慰的是患难中的真情,当渺小的人们面对无法逃避的灾难时,惟一能拥抱的只有身边的亲人。 14、也许世界令人绝望,但毕竟未来可待(孩子是希望) 15、如果某天把它的秘密公布于天下,可能会让所有人发疯和绝望。在强大的疯狂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人是多么弱小与无辜。可是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除了仰望上帝没有丝毫的办法。 16、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灾难,普通民众都失去了选择权。

 6 ) 麦肯齐上校——职责与人性的冲突

这部片子,非常震撼。

一辆列车,世间百态。

离婚夫妻、流浪歌手、贵妇人和小白脸、犹太老商人、度假情侣、母女、警察……

有善良的回归、破镜重圆的爱情……

但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不是张伯伦大夫,而是麦肯齐上校。

我认为,剧中最复杂的、最有争议的人,应该是麦肯齐上校。

当知道逃跑的毒贩可能携带细菌时,他的第一反应其实和医生一样——抓到毒贩,防止细菌传播;

当知道毒贩已经混进列车,列车已经出发,他也下过命令停车,但此时列车已处于别国地域,别的国家不答应停车;

当女医生发现氧气可治愈疾病时,他其实是同意停车的,只是当时传达器已经被毒贩弄毁了。

我并不是为他洗白,只是觉得此人不能仅仅用“冷血”“残忍”来概括他的全部。

他先是政治家、军人,其次才是自己。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家,他首先必须要维稳。

虽然人类经过了亿年进化进入了文明时代,但本质还是动物。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不必要的意外。

超市里抢优惠降价纸巾都能发生踩踏事故,何况是车站发生传染病?

他能做的,只能是试图联系别国停车、联系车上医生、提供医疗设备。

同时,维稳。

有人会说,那女医生当时已经发现狗有所好转为什么不让停车?

那是因为我们是观众,我们看得到列车的情况,我们有上帝视角。

对于麦肯齐上校这边来说,这可是至今没有治疗手段的传染病啊!他真的不确定。

你以为我有意叫这些人送死?

他也默认停车,但是传达器却坏掉,与张伯伦大夫失联。

从道德上来讲,麦肯齐这么做肯定是不道德的。

结尾,他与上级通话,影片没有播出上级的话,但从剧情来看,上级应该是夸奖他,他苦笑:“过奖了。”

过奖了

挂掉电话后,他拿着电话失落。

麦肯齐上校拿着电话失落

他沉重地站起来,关掉灯,办公室一片黑暗。

下属请他喝酒,他一句话也没回,穿上大衣,拿起帽子,独自走向黑夜。

麦肯齐上校走向黑夜

这是一条不归路。

他被监视了。

就像卡桑德拉大桥一样,他的人生之桥,他的信仰之桥,都会因为这次“意外事故”崩塌,他会从高处掉下。

我相信,他曾经或许也是一位有理想的热血青年,站在军校门口自豪地抚摸身上的军装;他或许也曾站在旗帜下庄严宣誓;他或许也曾慷慨激昂地斥责过ZF的各种不作为……

只是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明白一腔热血其实起不了任何作用。他的信仰之桥渐渐失修。

虽然现在当军人很不光彩,既然当了就得当好。

影片结束后,很多同学反映看不懂结尾,认为结尾过于仓促。 我认为结尾才是真正点睛之笔。 将人性与权术平衡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事若是暴露,麦肯齐绝对自身难保,但女医生是可能活下来的。因此,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两层: 1.你是一个大夫,有些事情你别管,你也管不了,你要珍惜自己。 2.你有高明医术,你有医者仁心,请你珍惜自己的知识和初心,继续行医吧! 前者是他作为政治家的决定,后者是他为人的态度。

政治家的决定
为人的态度

镜头对准麦肯齐上校的瞳孔,这是麦肯齐对自己灵魂的拷问,也是权衡之下的无奈。

女医生走后,他无尽落寞

“我在你眼里,一定是个恶魔。”

因此,我一直觉得,结尾处麦肯齐上校独自走向黑夜的背影才是全剧中最孤独的镜头。

孤独的麦肯齐上校

后面的剧情会怎样?

幸存者向媒体讲述政客的冷漠残忍,全国上下一片哗然,麦肯齐上校被判刑,下属登上了他的位置,继续用同样的手段“保护”人民。

人人都只是棋子,最可怕的,不是你发现了黑暗,而是发现了黑暗,却无力改变,各方平衡之后,只能顺应黑暗。

 短评

在腾讯上看的译制配音版,配音和嵌入的港或台版字幕有不少出入的地方,看起来是规避了颜色笑话和一些政治暗示。本片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冷战背景下的大制作,大手笔啊,很有一些镜头设计让我吃惊,放在类型片里绝对是典范好学生。在如今这个契机下观影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丧逼感,在封闭的环境和死亡时限的紧逼下,每一个人都被未曾露面的最高权力一边监控一边放弃。如果不自救,没人能救得了自己。如果不牺牲部分人,所有人都会被牺牲。这惊天的狠招放在今日的语境里竟也毫不出格。戏剧影视文学总是提前昭彰制度丑恶,而人类总是在步步为营中堕入轮回的恶果。

3分钟前
  • 陈小睡
  • 推荐

你知道我想说什么。

8分钟前
  • JnzRr-
  • 推荐

按功利主义,当权者选择牺牲一部分人去满足所谓的多数人的利益,可惜他们往往没想到一点,那就是意料之外的失控。其实本片的病毒只是一个壳,真正心寒的是人性的自私、冷血、恐惧、相互怀疑和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医生和作家的那一吻,才显得弥足珍贵!8.2

12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情节紧张,对政治的讽刺更是自白而辛辣。

14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这部电影是看完《釜山行》之后看的。顿时觉得釜山行逊色了。一则题材上,细菌感染与传染病是日常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二则,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这部电影讽刺了官僚主义和国际政治,罔顾人命,政客为稳定为秘密,宁肯牺牲无辜者的性命。第三,电影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很真实。

19分钟前
  • 在焉
  • 力荐

冷战年代,必然有其恐怖和白色恐怖,也有不能言说和不可讲述,奔向死亡之地的列车,是铁幕后的波兰,也是当年的纳粹集中营。剧作在扭曲中传达着一些有趣的价值观(比如死板的德国人之类)。那个年代的大巨片,却又不是美国味道。其中的科学设定傻到不能忍。当然,索菲亚·罗兰真销魂

2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西方内乱所导致的致命病毒危机最后被美国军情局转向华约国家波兰境内,火车停靠被封厢的情景让集中营的幸存老者(李·斯特拉斯伯格)喃喃自语好像噩梦重现,如此犀利的批判刀锋,也难怪此片在以北美为主导imdb上不受待见,有专业评论更是不吝词汇大加挞伐,俗套泛滥,过气明星,逻辑荒谬,甚至辛普森的后发命案都成为影响此片品质的负面因素。但你也不能说豆分的相对奇高是中国影迷站在意识形态对立面所致。还是必须要考虑到经典国配怀旧情结。

27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像这种经典电影,老妈很早就买回来屯着,什么魂断蓝桥、遥远的桥、保镖、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东方快车谋杀案、卡萨布兰卡...都是在我高中时看的。

31分钟前
  • 楚楚不动人
  • 力荐

今天中央六再次播出,不愧经典电影,尤其是译制片里的经典之作。即使以今日眼光来看,剧情设定依然是很出色的,影片节奏非常紧凑。作为灾难片,最大的灾难不是瘟疫,而是黑暗的政治之心。最后那句“他刚走,女的也走了,我会派人监视”令人不寒而栗。另外,本片里的恐怖分子还可以是欧洲人(瑞典人),而之后的欧美商业片里恐怖分子设定基本都是…

32分钟前
  • 说的对啊
  • 力荐

比病毒更可怕的往往是人类本身,因为后者会为了掩盖事实去舍弃无辜者的性命,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只是尽职的表现。

35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太牛了,如今重看仍然津津有味,神采奕奕的配音,无以伦比的剧情,每一秒都充满紧张感。其实想起来,这部电影小时候也就看了一遍,记忆却如此清晰,爱理查德哈里斯,爱年轻的索菲亚罗兰,当年的片子有如此多的性暗示,一路的欢声笑语和最后的血流成河,堪称一切灾难片的鼻祖。2012年3月7日。d5译制经典

38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有条热赞真是阴阳怪气,被害妄想吗?众所周知非典并非爆发于06年,再说整个车厢能有几个人看过这部电影,乘客们能由高铁无故停车立时联想到卡桑德拉大桥?有被笑到。不知从哪听来的给最高领导让道,这样毫无根据漏洞百出的发言这么多赞?屁股够歪的。

39分钟前
  • 拿一个大满贯
  • 推荐

这部片子令我想起了三鹿毒奶粉的知情不报。

44分钟前
  • 考拉
  • 还行

我觉得剧情简介都比电影紧张刺激,拍得平庸了...

45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小时候看的 印象深刻

48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灾难片,动作片,更是政治片。

49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看过许多遍,一直都很喜欢的上世纪70年代灾难大片。这是一部有先见之明的传染病电影,拥有那个年代一流的明星阵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军事的,另一种是医疗的。经验主义的科学方反对军事解决方案,两种方法是相悖的,都忽略了乘客的建议。影片拥有令人惊叹的航拍镜头,瞠目结舌的残酷高潮,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灾难片。当然,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它的效果难免陈旧,但讲故事的方式十分沉稳,我发现这是当今许多大型灾难片所缺乏的。

5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小时候都被里面的病毒吓着了。。多年后回味此片,原来恐怖的不是病毒,而是政治阴谋!!

54分钟前
  • EVA_征服天堂
  • 力荐

将火车封死,禁止乘客下车,甚至连空气都流不出去。这就够震撼了。让火车经过卡桑德拉大桥更是凶残狠毒,既能杀死所有人,又像是意外。既能控制疫情,又可以甩锅。即便后来人们发现高浓度氧气可以杀死病毒,被感染者有可能被治愈,上校还是坚持原计划,一定要弄死所有人。不仅要杀死乘客,连士兵也不留活口。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心狠手辣,惨无人道。把所有人杀死,疫情就控制住了,真是逻辑鬼才。他以为他已经把所有知情人都杀死了,殊不知自己也是知情人。他只知道上司派他来负责这件事,殊不知上司还派了其它人盯着他,说不定下一步就是除掉他,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以为他已经够黑了,殊不知他还是嫩了点。

5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所有的故事都是预言故事,最厉害的不是电影,是如今看电影的人依旧有不少在说:我觉得让火车坠桥也没错啊,牺牲1000人,拯救全世界不好吗?不好,因为我们都在火车上

1小时前
  • 黄青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