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2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3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4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5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6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3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4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5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6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7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8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9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5 00:49

详细剧情

  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市面上一片荒芜。家庭主妇Cecilia(米亚·法罗 Mia Farrow 饰)白天应对沉闷的服务生工作(由于经济崩溃 ,很快也失去这份工作),晚上面对毫无情趣的丈夫。身为狂热影迷的她日日走进影院观看一部叫《开罗紫罗兰》的电影,熟习到连台词表情都能记住,电影里没有经济萧条,电影里是上流社会的宴席与取乐。这日奇怪的事发生了,戏里面的男主角Tom(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 饰)从荧幕上走了下来!直接走到Cecilia面前,和她私奔。而电影里的人物也跟着议论纷纷,剧情不按剧情走,而变成了讨论会。  Cecilia与Tom去游乐园,互诉衷情,虽然一开始很浪漫,但后来发现这并不能填饱肚子,男主角Tom在现实中的扮演者Gil(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 饰)也出现了 ,同样为了夺得Cecilia芳心与Tom展开比拼决斗。这个荒谬的闹剧将会如何结束?走进戏院观看电影的确会让人暂时忘怀现实世界的不快。

 长篇影评

 1 ) 《开罗的紫玫瑰》——欲望在期待中黯然神伤

     在谈电影之前,我先说一个弗洛伊德的故事,弗洛伊德曾在一个友人家观察他们的孩子数天,期间他对孩子的一个行为非常感兴趣,他发现,孩子自己发明了一个游戏,游戏的内容非常简单,孩子手中有一个线轴,他一只手拉着线,另一只手把线轴丢出去,丢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然后,他慢慢的拉线,最终找到了线轴,同样的动作,被孩子再三重复。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呢?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机械的重复就是人类生存的意义。欲望似乎在被人类通过某种复杂的逻辑满足着,而这种满足,是永远重复的,也就是说人们永远也无法填满欲望,并且要通过一系列痛苦的经历来实现欲望的一丝满足感,简单的失而复得表现出人类欲望满足的曲折过程,失去的痛苦是铺陈得到后的欣喜,而在享受过欣喜之后,我们便会再次投入到这种刺激循环中。
     伍迪艾伦《开罗的紫玫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著名的大萧条时期,街上充满了失业者,以及找工作的人,女主角西西利亚是个十足的影迷,她勤劳、善良,单纯、美丽,她忍受着丈夫的游手好闲,以及家庭暴力,心甘情愿的付出一切,对她来说,每天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结束了在餐馆繁重的服务生工作后,独自一人到剧院看《开罗紫玫瑰》,她迷醉在电影奢华的场景与理想的故事中,幻想美好,电影就好像她现实人生的临时出口,每天带她出走现实,而某一天,离奇的故事发生了,因为电影中的男主角也为她出走了。。。。。。

西西利亚开始和从电影中出走的男主角谈恋爱,这种剧情简直是当代影迷意淫的最高境界了,但是故事接下来的走向却着实不一般,因为现实中扮演男主角的演员同样爱上了西西利亚,两个人,一个来自电影中的迷幻世界,一个来自现实中的好莱坞,当两人同时邀请西西利亚永远和自己生活在他们各自世界的时候,如果是你,你该如何选择呢?
    一面是电影里走出来的梦幻情人,一面是和自己有着同样世界观的演员,看似西西利亚有所犹豫,但是我们都知道,如果换成自己,我们的选择和她也是一样的。最终,选择演员的西西利亚满怀期望的憧憬着未来,她终于鼓起勇气对丈夫说了不,向着爱,向着梦想中的好莱坞。




     我们要明白,西西利亚最终没有选择电影的迷幻世界,证明了欲望并不能被彻底的满足,人类对极度美好东西的态度正如西西利亚对电影中那些极度美好事物的态度——在期待中黯然神伤,继而最终回到现实的痛苦,并且机械重复,为下一次期待做准备,这便是欲望的意义——驱使人类曲折的接近它,而不是满足它,这是无解的难题,都说飞蛾扑火,飞蛾何尝不是期待火带来的极度美好?而结果呢?飞蛾死了,人却活着。
     欲望的驱使致使我们错过极度的美好,这便是残缺之美,遗憾之美,这种美与人的感知建立在于错过,错过让人不甘心,于是,在黯然神伤过后,欲望驱使我们重新启程,而目的只不过是寻找下一个错过。这就是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铺陈的机械重复,人类在不断错过中讨好欲望,欲望则准备好失望,让人一遍一遍的燃起希望。
    当我们最终回头寻找遗失的美好,只能说明那些美好已经变成了回忆,而你也已经风烛残年,当你无法制造新的美错,你只能凭借回忆过活了,不过,你可以学习西西利亚,在每天晚上,孤独的看着《开罗的紫玫瑰》,电影,其实是每个人的临时出口,它支起人造的美好,把你唤入其中,不同的是这些美好只要你不想错过,便永远可以回看,如果你觉得腻了,便换一部电影吧,它同样能让你在期待中黯然神伤。
    而西西利亚呢?就好像所有人一样,现实总是让人心碎,现实总是如此无奈,当西西利亚拖着行李回到电影院时,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当西西利亚再次迷醉在新的电影中,我们能感觉到什么呢?影片结尾,西西利亚被欲望带进了新的期待之中,她颤抖的嘴唇、殷切的眼神,仿佛与电影中绚烂的迷幻容为一体,她的期待,重新幻化出热切的生命力。

    萧条的时代,失魂的人群,现实的压抑,迷幻的癫狂,底层的民众在那个时代唯一能选择的便是如西西利亚一般迷醉在电影中,因为现实是在太过萧条,太过了无生气,欲望的审美只能在电影中继续,而失魂的人群,却要独自面对黯然神伤的现实,明天繁重的工作只是夜晚电影迷幻剂式的铺陈,如此循环,剖析了的不只是时代的无奈,而是面对时代,人群无奈的自我放逐、黯然神伤之旅。
    电影从未给过我们真实,我们只是从电影中汲取希望,不过转而就把这种希望投射到现实中,得到的结果往往令人唏嘘,《开罗的紫玫瑰》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爱情,它更深层次的挖掘了人们面对欲望驱使的无奈,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在自家墙上写着“生而为人,对不起。”体现出的就是这种欲望循环带来的无奈,人为何而生?我们并不想这样走进生命意义的死胡同,只是面对现实,我们永远显得如此心有不甘,面对虚幻,我们又如此容易寻得希望。
    
 

 2 ) 从《开罗的紫玫瑰》看好莱坞电影里的幻梦效应

文转自:从《开罗的紫玫瑰》看好莱坞电影里的幻梦效应--电影文学--梁建华 侵删

在电影《开罗的紫玫瑰》里导演伍迪,艾伦以他一贯的幽默讽刺的手法向兜售梦幻的好莱坞电影提出了质疑。电影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大萧条时代的美国。女主角塞西莉亚是一名性格柔弱的女招待,由于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和无法忍受丈夫的赌博和对她的打骂,她一有空就独自去电影院消磨时光。她迷上了一部和影片同名的探险片,并爱上了电影里英俊的男主角汤姆。正当塞西莉亚第5遍的时候,汤姆从电影的银幕里走了出来并向塞西莉亚表达了他的爱慕之情。于是两人手拉着手逃出了电影院,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男主角的出走引起了好莱坞的轩然大波。为了平息观众的怒火,制片人和饰演汤姆的男演员吉尔一起来到新泽西州四处寻找逃走的汤姆。为了使汤姆回到他的电影世界里,与汤姆长得一模一样的吉尔哄骗了塞西莉亚的感情。处在汤姆和吉尔俩人当中的塞西莉亚出于实际的考虑选择了后者。故事的结局汤姆回到荧幕,吉尔也悄然离开。失落的塞西莉亚只能回到她的丈夫身边,像故事的开始那样在电影院里打发日子。

这部影片透过荒诞的艺术手法和辛酸的讽刺向观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虚假,哪一样是我们需要的?好莱坞这个梦工场所生产的幻梦到底是甜品还是毒药?雄霸全球市场的好莱坞电影里的幻梦效应激起了学者和评论家的反思与争议。一些捍卫精英文化的学者对这种廉价的、媚俗的电影嗤之以鼻,认为即使把好莱坞电影全部销毁了“也不会打击国民的士气。”"但也有评论家对这种商业电影给予了肯定,认为它们可以“启发人们的生活,开阔人们的视野以及鼓舞国民的士气。”"导演伍迪,艾伦一直以他独特的电影题材和拍摄手法表达他对好莱坞的戏谑与质疑。本文将以伍迪●艾伦的早期代表作《开罗的紫玫瑰》为文本,借助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关于大众媒体的批评、后现代哲学家鲍德里亚的“仿真”理论以及尼采对于日神艺术的观点来分析好莱坞电影里的幻梦效应。

一、好莱坞电影里的幻梦效应对现实的侵蚀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思想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他们的代表作《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里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好莱坞电影里的幻梦效应,他认为电影里编织的幻梦对我们是有害的。这位忧心忡忡的后现代思想家早就敏锐地察觉到电影已经威胁到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它(好莱坞电影)复制经验性事物的技术越完美无瑕,那使外部世界看起来俨然是屏幕世界延伸的幻象在今天就越盛行。

法国后现代思想家鲍德里亚用“仿真现象(simulation)一词来揭露了电视、电影、广告和各种网络媒体以对现实的虚拟来替代真实的现实,“仿真” 摇身变成了现实。它是“没有原本的摹本,超真实的领域”。在这场数字技术和互联网革命里,任何代码都可以被无限制地复制。在符号系统里,所指和被指涉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能指的相互指涉。在《开罗的紫玫瑰》里当戏中戏里的男主角汤姆走出荧幕来到了塞西莉亚的现实世界后,电影这个虚拟空间就和现实空间发生了正面的遭遇。塞西利亚的生活随着汤姆这个虚构人物的出现从灰暗转向丰富多彩,但是汤姆却无法适应电影外的现实世界。导演伍迪●艾伦通过汤姆在现实世界的遭遇来讽刺好菜坞商业电影里的那美丽的幻梦,如汤姆在餐厅付钱时发现他在电影里用的钱居然是假钱,又如当他在公园里亲吻塞西利亚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没有通常情况下电影里会出现的淡出镜头。

《开罗的紫玫瑰》向我们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好莱坞电影里,“ 超现实”(the hyperheal) 与现实是脱离的,超现实”代替了现实。在电影和电视表象这个符号系统里,所指与能指彻底地分裂了,能指不再指向外部的真实世界,而是符号系统内的其他能指。就像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断言的“ 我们似乎生活在双引号里,生活在一部电影里。”电影电视里的幻梦效果使虚拟的现实比现实更真实,电影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现实,如何去看现实。

二、幻梦引发的麻醉效应

德国当代文化理论家瓦特. 本雅明预言一场无产阶级的革命将会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性把传统的艺术精英主义变为平民主义,因为艺术的受众群体在不断地扩大,可以说真正地实现了以往所无法实现的“ 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本雅明认为电影是最能实现艺术平民化的媒体。"电影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为了满足大众观赏和了解世界的欲望的,电影把以往只有特权和精英阶层才有机会接触或看懂的艰涩的作品简化为大众所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作品。因此电影可以起到服务于政治宣传和教育大众的作用。然而事实上本雅明的预言至今仍没有实现。而好莱坞商业电影可以说征服了全球,把所有电影存在的地方都纳入了它的文化殖民版图。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毫不留情地批判以电影和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他们指出,好菜坞商业电影正是凭着它的麻醉效应和幻梦效应捍卫了意识形态和主流的价值观,使其不被颠覆。这种效应表现在类型化的好莱坞商业电影、程式化的电影情节和人物对话、逼真的视觉效果和不着痕迹的拍摄手法。这一切的目的并不在于启发观众对社会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批判,而是进一步肯定了既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于阿多诺来说好莱坞电影的危害之处,也就是它的魔力所在,就是要从电影观赏中获得快感,观,众就很难不使自己的现实存在淹没在光影的流动中,并随着电影镜头的操纵被动地认同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不是对之进行冷静地思考或质疑。电影使观众把目光投向似真还假的内部世界,而不是外部的客观现实。布莱希特所提倡的“疏离感”正是好莱坞商业电影所极力避免的,因为它揭开了好菜坞神秘浪漫的面纱,使幻梦感荡然无存。

电影《开罗的紫玫瑰》里导演别有用心地把故事放置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在一家餐厅里当服务员的塞西利亚不幸丢掉了工作,偏又嫁给了一个好赌并经常对她动粗的丈夫。对于像她这样几乎没有求生技能的弱女子来说,惟一让她得到欢乐的地方只有她家附近的电影院,正巧当时电影院正在.上映一出名叫《开罗的紫玫瑰》的非洲探险爱情片。塞西利亚在熄了灯的投影厅里一边捧着爆米花,一边盯着屏幕里的画面。从电影镜头对她面部呆滞的表情和睁大的双眼的特写就能看出她已完全沉醉在屏幕上那些刺激的探险、浪漫的爱情、奢华的舞会、美轮美奂的晚礼服和醉人的香槟里,尽管这部片子她看了一遍又一遍,连台词都能脱口而出了。

好莱坞电影的麻醉效应还体现在观众的电影审美上。在电影《开罗的紫玫瑰》里,观众无法接受电影里突然没有了男主角,无法接受一个荒诞的、不完满的结局。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一个浪漫的、皆大欢喜的结局,虽然这种结局在好莱坞商业电影里是千篇一律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观众的审美其实是被电影百分之百地预设和操纵着的,文化产业的多样性下掩盖的却是服务于商业利益的垄断性。它是“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胜利。”因此他们疾呼大众合力抵制传媒的精神麻痹:“即使把大部分的电台和电影院都关闭消费者也不会蒙受多大的损失。

.三、日神艺术下的美丽幻梦

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鲍德里亚等人的看法相反,尼采认为,早在电影出现以前,我们的生活就已经离不开幻梦和想象了。他在名为《论悲剧的诞生》里把古希腊术的繁荣归功于日神和酒神这两股艺术冲动和状态。日神阿波罗象征着幻梦,而酒神狄奥尼索斯则代表着一种痛苦与喜悦共同交织的状态。两种状态都反映了我们本能的需要。光明之神阿波罗“掌管着我们幻想世界的美丽幻梦,”"因此从日神的艺术里我们体验到的是梦和幻梦。尼采向世人指出正是在梦境里神才第一次在人们的脑海里显现。在日神艺术的作用下,丑陋的现实被装点成美丽的幻梦和梦境,人们也因此从这两者中感受到快乐和希望。

日神的状态同样可以在观赏电影时达到。做梦和看电影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在没有理性的严格监控下和不对他人和现实构成威胁的前提下满足了那些压抑已久、无法实现的欲望。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就好比集体做梦。在那里每一位观众都忘记了此在的真实自我,并把自我代入故事的人物里,和他们一道经历喜与悲。如同欣赏一出悲剧,观看一部电影也能得到亚里士多德所称的心灵的“宣泄”,重新获得生活的力量。当塞西莉亚心醉神迷地看着与影片同名的电影《开罗的紫玫瑰》时,她便进入了日神的状态。坐在电影院里的塞西利亚不再是那个遭老板解雇、捱丈夫拳脚的不幸者,她成了电影里衣着华丽、享受着上流社会的宴席和被浪漫爱情所包围的女主角。电影里的曼哈顿也不是大萧条时期的曼哈顿。

四、结语

在电影的结尾,被抛弃的塞西莉亚只能选择回到对更加苛刻的丈夫身边。她的生活又像从前的那样丝毫没有任何改变,还是回到了电影院里消磨时光,只是上演的已不再是《开罗的紫玫瑰》了,而是换成了一部歌舞片。当欢歌曼舞响起的时候,塞西莉亚的脸上又露出她往日的微笑。影片道出了一个无奈的事实:“电影 依旧美好,现实依旧残酷”。与其让塞西利亚这样一个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从美好的幻梦中醒来,还不如让她在电影里得到仅有的慰藉,在电影中打发人生。

 3 ) 花开不败


    在开罗有一个传说,埃及法老坟墓中有紫色玫瑰朵朵盛开。五月,又到了玫瑰花开的季节,这不禁让我又想起了那部Woody Allen的电影:《开罗紫玫瑰》。

    影片中的女主角Cecilia不幸地生活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丈夫的工作也受到了不景气经济的影响,工厂倒闭之后无所事事的他每天除了赌博、喝酒便不再对其他的事情感兴趣,心情烦躁时还会拿妻子出气。物质的贫乏使丈夫整天空虚度日,他酗酒、赌博,还把号称在杂技团工作的女“同事”带回家。Cecilia看到听到的,只是衣衫不整的丈夫和一通逻辑混乱的解释。心情沮丧的Cecilia只好每天下班后跑到电影院,窝在黑暗的角落观看一部叫做《开罗紫玫瑰》的电影,来逃避现实窘迫的处境。屏幕上浪漫又温暖的梦幻世界和她钟爱的男主角Tom成了她全部的精神寄托,以致还因此丢掉了饭碗。可怜的Cecilia就这样一次次依靠闪烁的银幕忘记生活的苦痛,而奇迹就在最平凡的日子里突然地发生了。在看第5遍的时候,男主角Tom竟被这真挚所打动。他从电影银幕上跳出,走到Cecilia身边,问道:很好看吗?你怎么天天看?在剧院观众混乱的尖叫声中,他们拉着手飞奔出了剧院。

    Tom说,同一部戏要演2000回,我受不了了,我需要自由的生活。但是自由的生活也有无奈。毕竟两世殊途。走出虚幻银幕的他却遇到了想象不到的困难。
    兜里只有电影里做道具用的钱,于是去高级餐厅用餐之后,只能因无法付帐而落荒而逃。
    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必须勇敢地接受其他男人的挑战,被打翻在地的他才第一次了解到,在剧本中他无往不胜的自己,在现实中却没办法轻松。
    在公园里,他不明白,当他吻她时,为什么周围没有变颜色?为什么没有玫瑰盛开?又为什么没有音乐?什么时候开始用淡出?他还弄不明白现实世界和银幕世界是多么多么的不同。他也没想到当自己选择现实的同时,现实也会选择赋予你感受真实的权利——残酷,卑微,贫穷,迷惑…

    虽然两人面临着重重困窘,但Tom很勇敢地接受着一切挑战,,别忘了,他在银幕世界里是一个探险家。他不断地说:人生需要冒险。于是他选择一夜之间从法老的坟墓来到曼哈顿的派对。也可以选择在瞬间走出银幕,放弃这个被自己演绎了2000多回的上等生活。他自己当然明白,在电影那个世界里,人际和谐,相处容易,但是现实却充斥着失业和战争,萧条的经济和吃不饱饭的人民。相隔遥远的爱情,在勇敢的梦想者眼里仿佛唾手可得。最后,Tom将Cecilia带回了他的银幕世界,对于一个热爱电影的女人来说,梦幻的不只是在黑暗中抬头仰视闪亮的银幕,更是亲自体验了银幕生活的美妙多滋。但是,当Tom恳求她同他一起留下时,她却轻轻摇了头。一直爱做梦的Cecilia最终背叛了自己的梦,连她自己也并不坚信那虚幻的世界。“灰姑娘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结尾经不起现实的选择。

    就像Cecilia的丈夫说的,生活不是电影,生活不那么美好。但现实毕竟可触可得。在我们任何人看来,Tom的完美都是一种诱惑,因为他是电影角色,是虚幻的人物,所以他打架之后的发型可以一丝不乱,所以他能够说优雅浪漫的情话,所以他有一流的接吻技巧,所以他不会受伤,不会变心,也不会伤害。他的世界很单纯,可那只是在电影里,80到120分钟的欢愉联结不成美满的一生,而他们的生活也不可能永远依靠"淡出"(FADE OUT)的技术来瞬间完成美好与不美好的时空转换。

    有人说爱做梦的人都热爱电影,所以大多数爱看电影的是女人。电影作为一种现代技术,的确满足着我们不同程度的愿望和理想。不需要个人任何知识、技术、想象力。只要你愿意支付一张电影票的价钱,就能在电影院里得到这一切。

    上帝曾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艾米尔。雷诺说要让光动起来,于是光便动了起来。也就奠定了电影的艺术性而不只是其机械性。1985年12月28日这个夜晚,是电影白昼时代的开端。电影大师卢米埃尔和梅里爱在大咖啡馆里端坐,并不宽敞的大厅、简单的装置、挂在墙上的银幕,仅仅30多个人见证了这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放映过程。坍塌的墙、喝汤的婴儿、还有走出大门的工人,令所有在场的人为这项新技术的出现眩晕不已。但令人失望的是,梅里爱想到的只是这神秘机器带来的庞大金钱收益,说他是电影工业的始作俑者并非臆造,Vicent Pinel曾评价说,他为电影标了第一次价。电影一出现便被放置在拜金的标志之下,通读电影史的人会赞同,这项真实性并不像电影本身需要虚构而来。

    电影里的Tom也明了电影工业的好处,他说:I don't get hurt or bleed, hair doesn't muss; it's 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imaginary.(我不需要受伤流血,毫发无损。这就是发挥想象的好处。)这也是光影世界的好处。因为无论狂喜还是悲伤,都会在3分钟之内过去,只要起身离开了电影院的座位,或者关闭了面前的电脑。有多少人还会继续讨论这些所谓的意义,人们愿意在浅薄的在笑声中把恼人的现实连同深刻的意义付之一炬。

    有人说,如果你终日沉溺在电影中,那么你就会失去自我,所以你还是醒醒吧!赶快把饭碗洗好,工作挣钱,伺候好丈夫,养育好孩子…但是导演却让角色自由在“电影世界”和“真实世界”之中串门。作为Woody Allen自己最喜欢的一部自己的电影,那丰富的幻想力、流畅的叙事手法,还有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那样的弥足珍贵。我们也愿意在真实和电影之间掌控自己心情的符码。就在电影预演之后,有人说伍迪要是把大结局改动一下,他就会大获成功。但他并未动心,认为这个结局正是他创作这部电影的一个动机。

    记得在《天堂电影院》的最后,主人公为逝去的岁月以泪洗面,而在《开罗紫玫瑰》中,导演却让玫瑰馥郁绽放,Cecilia再次坐在电影院里,露出了动人的笑容。那是所有爱看电影的人对大银幕的一种难舍的情感,即使它所创造的幻想之城与现实世界永远保持着冷酷的平行,我们也愿意一次次等待那80到120分钟的惊喜。

    等待惊喜的人会相信,有一个有一个叫Cecilia,会为梦想中的男人,准备好接受没有芬芳的紫色玫瑰,跟随他一同在生活中淡入或是淡出;也总会有一个叫Tom的男人,会因为看到了心灵相通的那个女人,便决定为她走出阔绰的银幕,勇敢地奔向一切未知的现实。当梦想的光芒照进现实,我们便可以看到花开不败。




1. 关于电影的电影,想到几部片子:
电影放映员的《天堂电影院》(进步总是来得太迟)
国产电影《王长喜来了》(我这一辈子)
电影制作过程《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讲述了摄影机如何纪录生活、摄影师如何进行拍摄和剪辑)
电影院领位员的《花眼》(被阳光晒伤的眼)

2. 对《开罗紫玫瑰》里女演员很刻薄的话印象深刻,
“我对那些贱女人有优越感”

3. 提倡看译制片(尤其是早期的)时选择原音收听,中文观看。原因是当你看到诸如hollywood被翻译成了河里活之类的现象时,不会憋气晕厥造成人身伤亡。

 4 ) 不凋谢的开罗紫玫瑰

查找《开罗的紫玫瑰》的影评时,看到有人用科勒律之花来描述电影: “如果有人梦中曾去过天堂,并且得到一枝花作为曾到过天堂的见证。而当他醒来时,发现这枝花就在他的手中……那么,将会是什么情景?” 然而在电影的世界,当头顶的灯光亮起,你恋恋不舍的从红天鹅绒的椅子上站起,手中却永远留不下那一枝柯勒律之花。银幕隔开了两个没有交集的世界。 不过这一次,坐在“珠宝”电影院里的Cecilia,得到了远比一朵开罗紫玫瑰有力得多的、穿越了虚假与真实的证据——一个活生生的人从银幕后走出来,带着她走了一段无比美好却一去不返的旅程。 提起《开罗的紫玫瑰》,大家都对Tom跨出银幕的开创性举措津津乐道。这虽非首创,但由于作品自身魅力,也还是引来了不少戏仿与致敬。而且其中在我看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逃离“自由”电影院》。这部电影的风格和主题都和《开罗的紫玫瑰》截然不同。它讨论意识形态、自由以及政治,带有沉重的波兰味道。然而导演还是直截了当的表达了对伍迪•艾伦的崇拜:他让放映员将《日出》和《开罗的紫玫瑰》叠放,让Tom从银幕中跨出,却并非到Cecilia身边,而是和《日出》里的角色们展开了一场权利、权力、自由、思想解放的讨论。这样充满了想象的伟大创意,应该是最能令伍迪•艾伦这样的怪才大师高兴的致敬方式吧。 伍迪•艾伦是一个让人无法定性的人。他拍思辨电影,也拍笑闹的喜剧,他的故事里总是充满了辛辣尖酸的讽刺,可是总在大气球填不满的小角落里留下了一丝丝开怀的幻想,温暖的柔情。有人讲故事的时候,拼命地说明自己的意思;有的人讲故事,自然就能让人明白自己的意思;还有的人讲的故事,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懂得了不同的东西,却又不敢说懂了,忍不住想揪住讲述人的脖领子狠狠的晃一晃。伍迪•艾伦就属于最后这种人。这个美国的犹太人艺术大师身上拥有一种深藏在调皮、刻薄、玩世不恭后面的悲剧气质,他的作品让人在大笑之后,悄悄转脸默默叹息。 Cecilia是一个生活在大萧条时代的可怜美国女人。她是个无聊的女招待——那个年代有个饭碗就是幸运了,老板对她毫无同情。丈夫对她则是打一下揉三揉,每一句话都潦草而漠不关心。甚至他的情人都是个肥胖的毫无吸引力的女人,就连他们的偷情都不带有“偷”的兴奋。当被Cecilia撞破,丈夫的解释荒谬得不带丝毫的逻辑。看得出,丈夫对她就和对这个大萧条一样漠然,无论说话还是走路都带着一种懒洋洋的腔调。 只有电影的黑白能让Cecilia感到兴奋,感到心中的激情。这个苍白纤细的女人在盯着银幕时,眼睛和脸庞都是发亮的——就连她买电影票和买爆米花的时候,她的身心都具有这样的光彩。镜头总是从微微仰视的角度拍Cecilia微微仰视的被银幕的光打亮的脸,她的眼睛随着银幕上的活动影响而闪闪发光。只有电影里面漂亮的人,机智的语句,奢华的生活,幸福的情节和结局才能让这些挣扎在大萧条中的人们暂时忘记现实的苦涩。Cecilia说到电影的事情的时候声调总是上扬的,看得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她可以钟情的事物,才能让她还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情感。 大萧条时代正是电影有声化的时期,有声片这个新玩艺儿和大萧条一起在1929年来到美国,观众——也包括了Cecilia,都蜂拥到电影院观看有声电影。经济衰退,有声片却令电影成本提高,小的影片公司和影院陆续倒闭,大影业公司也要依赖财团才能生存。然而美国影业用“便士影院”和“B级片”得以求生,并且为千千万万个Cecilia在整个30年代提供了逃避和解脱。 当一个人只有一块面包时,命运往往就要连这一口粮食也要抢去。丈夫的背叛和虐待升级,老板炒了她的鱿鱼。这种时候,恐怕电影也做不了她的救命稻草了。但是她能做的还是只有到电影院去,看着《开罗的紫玫瑰》发呆。直到Tom从银幕另一端好奇地来到她身边。这个英俊可爱的年轻人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本来,这就是一个新奇的世界,再者,他的角色就是一个探险者嘛。可以说,当这个角色被演活,在伍迪•艾伦的世界里,他就应该离开银幕。因为他是探险家,他富有更强的好奇心,更勇敢——“这些性格都已经写在剧本上了”。 当他待在银幕上的时候,大家都只是单调的描述着上流社会的生活,说着浪漫“高级”却毫无意义的傻话。可是当他离开银幕,银幕内外的言语都妙趣横生起来,伍迪•艾伦甚至开始控制不了自己的野心,纵容他们讨论起人类、哲学、宗教、终极意义之类的事情来。 Tom和Cecilia开始了浪漫非凡却又奇特得令人哭笑不得的约会。他对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毫无概念,充满了新奇的好感。这个令Cecilia厌烦,“对每一个人都分外艰难”的世界,对于这个新生的探险家是一个乐园。他的无邪、善良、勇敢,和一切一切已经写入他性格的优秀品质,为他赢得了Cecilia的爱情,赢得了一群饱经风霜阅尽冷暖的风尘女子的好感,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电影院和制作方都乱作一团,而银幕另一端突然打断了的故事里的人们,也越来越没有耐心,开始发出各种各样的呼喊,其中的共产主义分子腔调令制作方和影院老板,甚至他们自己都大为恐慌和不满。Gel•Sheperd也游荡在这个“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新泽西,寻找这个给他惹了大麻烦的角色,于是就顺理成章地碰到了Cecilia。有趣的是,他居然也爱上了这个苍白纤细的女孩子。他和Tom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却没有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 这个时候伍迪•艾伦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把一个电影人物放到现实世界里,他干脆直接让Cecilia走进了电影。这个世界果然如同梦境一样迷幻而美好,这个段落充满了我们熟悉的老电影的拍摄方法:叠画,多棱镜镜头,布景慢慢的经过男女主人公的背后,场景跳跃。Tom的概括很到位:你的梦境就是我的生活。这句话颇有深意。把它翻过来,再改掉一个字,就是“我的生活只是你的梦境”。就仿佛美丽的黑衣歌手刚刚碰到真实的Cecilia,就尖叫一声昏倒。她和Tom所代表的电影梦境,在真实面前也是一样的不堪一击。“我的生活”对于Tom是全部,然而对于Cecilia,却只能是一个迷蒙的幻境罢了。 终于,到了选择的时刻。在真实和完美面前,Cecilia选择了真实——至少,她自己认为她选择了真实。兴奋而又幸福的她冲回家里收拾箱子。愤怒的丈夫规劝她的话仍然是毫无体贴、毫无柔情又毫无逻辑。但是有一句话他说对了:你坚持不下去的。 当Cecilia拎着行李,奔向影院,奔向幸福的生活。她糟糕的衣着和毫无优雅可言的步态其实一直在提醒:一个好莱坞生物,无论他是一个大腕,还是一个小明星,都怎会钟情于这样一个女人。此处和影片的开头,是一样的场景:一样的电影换档,一样的摘下影片名称的字母。连摄影机摆放的位置都差不多,只是稍稍拉近了一点:一切其实都没有改变。只是观众的心和Cecilia近了。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等待Cecilia的是什么——Gel已经离开,心灰意冷的Tom的那一部《开罗的紫玫瑰》已经下档。而她的一切梦想和希望都已经被击碎,只剩下残破晦暗的未来生活。 可怜的Cecilia这个时候做的,仍然还只能是走进“珠宝”电影院。这次正在上演歌舞之王Fred Astaire和Ginger Rogers演出的《礼帽》(Top Hat)。耳边响起Fred唱出的Cheek to Cheek的旋律时,我们又在银幕熟悉的位置看到了我们熟悉的神情,那双发亮的眼睛和散发光彩的脸。只是这一次那双眼睛含着泪水,只是似乎这一次那其中的内容要复杂一些。 想起影片开场她凝望着电影院窗口,那般迷醉也是这样的神情。装卸的字母忽然掉到地上,惊醒了她游离在天外的神志——其实和Tom、Gel二人的相遇,也早晚会被一个掉到地上的字母惊醒的。只是当时,无论是她还是善心投入的观众,都不会知道罢。 如果说Gel是真实,Tom是虚幻,那么Cecilia究竟向往的是什么呢。她热爱电影,或者不如说她那么热爱幻象带来的释痛,那么她为什么又回过头选择了Gel呢。 但其实Gel才是最大的白日梦。如果说一个心地单纯,英俊可人的角色从银幕里走出来,拉起一个长相平平贫困瘦弱的妇人,对他表白爱情,愿意和她共度一生是不可能的;那么奢望一个正希望着自己事业冉冉上升的好莱坞小明星能够接受并带这样一个女人去洛杉矶,就已经不是白日做梦,而是分明根本的失去了理智。 Tom当然是一个谎言——即便他的心地再真诚,愿望再强烈,即便在游乐园他的吻可以那么温柔和完美,也改变不了他是一个虚构的形象的这个事实。完美本身也是欺骗。然而不完美的Gel同样是欺骗,无论是引证他最后一个遗憾而复杂抱歉的眼神,去说明他也许爱过Cecilia;还是用他在事情解决之后急不可耐的离开,证明他从一开始只是利用这个可怜女子,他的欺骗和虚伪都已经是既成的事实了。一个角色是虚假的,而塑造他的演员因他的真实而只能停留在虚假的层面。伍迪•艾伦用这个有趣的隐喻,在电影当中来讨论电影,清楚地勾勒了“电影”,这一个帷幕后面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你却永远休想把握的世界的全部面目。 其实看看Cecilia的微笑,回想一下她的经历,我们应该为她高兴。我们知道这个女人会认真地好好活着,她的生命,在面目可憎的丈夫、贫困、失业之外,还有过游乐园夜晚的吻,乐器店里的欢歌,教堂里的打斗,餐馆的仓皇逃窜——精彩,温情,就像电影,何必在意真实呢。不妨开怀,不妨回到影院里。如果生活那么悲戚惨痛,再因为担心沉沦而拒绝短暂美好的幻想,岂不是悲哀之上又多加了一层悲哀。 这是一个虚幻美妙的令人怎么也不能相信的梦;却又是一个苦涩现实不能不让人一直回想的故事;最重要的——这是一出让人悲喜交集心弦起伏的好戏码。声音柔软纤细的Cecilia和英俊天真的Tom为这个荒谬的天马行空的故事更平添了几分难得的温情。让我看到这个尖酸的老头心里柔软的地方。诚然,《开罗的紫玫瑰》也充满了嘲笑、酸涩的生活、无奈的命运,充满了残酷的、可笑的、愚蠢的、软弱的人,然而我却从Cecilia微笑的泪水和银屏上的Tom默默地注视中,看到了一种虽然虚幻,但是却无限温柔的可能。当你想愤怒的拉住吉米,问问他为什么要欺骗Cecilia,当你想质问Tom,为什么离开银幕,打扰一个不幸女人的生活,当你想责骂Cecilia,为什么那么愚蠢……终于你结住了口舌,思绪乱作一团,不知该从何说起。 当影片快要落幕,Cecilia滚动着晶莹的,包含了太多内容的眼泪,意味深长的微笑时,你的所有问题都升腾成了一股雾絮一样的叹息与感慨,梗塞在你咽喉,盘旋在你脑海,傻傻的你会按住胸口,唏嘘不已。

 5 ) 梦想即使破碎

伍迪·艾伦,其实有一种悲剧艺术家的气质。悲剧,是不是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摧毁了给人看,我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在艾伦的电影中,却时时让我有一种没有办法和别人分享的淡淡的忧伤,一种对逝去时间的追忆。
有看过别人对艾伦电影的评价,觉得他简直就是一个人格分裂的家伙,居然可以一手拍摄恶搞无厘头的闹剧电影,另一只手拍摄严肃认真,充满思辨精神的知识分子电影。我觉得,起码艾伦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家伙,我也算是一个敏感的人,所以在感觉上可能沟通,敏感就是一种对外部世界非常敏锐而多感的情绪,比如看见花,会想到花谢之后的凄凉,看见云,会想到和云一样不定而善变的生活,有时候,还会把本来没有多大意义的东西,和自己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艾伦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安妮·霍尔》中的艾维也是这样一个人,他喜欢絮絮叨叨地说事儿,对任何事情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其实只是为了掩盖任何事物对自己的影响罢了,可能艾维就是艺术化之后的艾伦本身。
敏感的艾伦去拍电影,于是在银幕上就多了好多平时被我们忽视却值得我们感动和怀念的细节,一如《流金岁月》里难忘的电台时光,又如《开罗紫玫瑰》里,那个爱做梦的赛西利亚。
电影本来是造梦的工具,它无限地夸大了生活中美好和所谓希望的部分,让每一个生活并不完美的人都可以借代到电影主人公的身上,实现自己渴望却不可能的梦想。灰姑娘和王子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贫儿发现自己原来是国王的孩子;旅店里的小伙计发现了一张藏宝图,并最终发现了无数的金银财宝;被坏人陷害的青年水手终于报仇雪恨;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了爱……不过,电影总是要结束的,这个是大人和充满理智的人的忠告,他们说,如果你终日沉溺在电影中,那么你就会失去自我,所以摆脱,你还是醒醒吧,赶快把晚饭后的饭碗洗好,给丈夫和孩子准备洗澡水,明天还要早起去上那份每个月不过城市最低收入的班啊!
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呢?美梦终究会结束,但是我却有拒绝醒来的权利。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非常排斥梦想剧,排斥大团圆的结局,他们也许认为,因为世界不是这样,相信这样的故事是侮辱了他们的知识或者品味。不过,我觉得就是因为世界是不美好的,所有我更加应该相信在另一个空间的同一个世界里,存在着完美,因为如果我在辛苦甚至屈辱地工作、生活(这样的选择目的竟然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可笑)之后,还要接受那些反映人性灰暗的电影的再教育的话,那么我干脆自杀好了。
《开罗紫玫瑰》里,看了无数遍电影的赛西利亚开始做梦,电影里英俊的男主角汤姆走下银幕向她求爱,两个人为了爱情,开始反抗电影中和电影外两个世界的阻挠这是多么感动而伟大的事情,即使最终梦醒来的时候,汤姆还是在银幕里,而赛西利亚只能回到丈夫身边,只能每天去电影院看相同的电影,但是她毕竟做过一场非常美好的梦。
也许,艾伦在小时候也做过同样的梦,就像《最后的超级英雄》里那个小男孩,用一张有魔力的电影票进入了动作英雄的世界里。而成年之后的艾伦成为作者,编剧,导演,还拿过奥斯卡,不晓得他的梦是实现了,还是梦醒了,但是,他终究还是通过电影,来帮助我们每个平凡的人来做梦(或者回忆梦,或者期待梦),那么就算梦醒之后,面对的又是一个现实而残酷的世界,又算什么呢。

 6 ) 闪光的生命——“自有鬼才人称颂,别有仙才人不知”

闪光的生命
——“自有鬼才人称颂,别有仙才人不知”
文/caesarphoenix

《闪光的生命》是柳文扬的一篇小说,写一个只有半小时生命的复制人如何用尽“一生”来爱自己喜欢的女孩,原版的“我”在“他”面前相形见拙。《开罗紫玫瑰》比《闪光的生命》复杂的多、也比校园气息的单纯故事深刻的多、同时它还带着某种喜剧色彩,但在最大的框架上它们讲的是同样的故事。
那个走下银幕的汤姆·巴斯特,比起扮演者吉尔·谢佛德要挚诚的多、完美的多,他全心全意的爱——他在妓院里的肺腑之言打动了那些可怜的女人,但当他知道女主角不再爱他,他便留在银幕、宁愿永久的丧失那得来不易的自由(同样的戏演了两千次、被女主角看了五遍才得到的自由)。而吉尔·谢佛德为了度过危机挽救事业,不惜表演爱情(用演技来欺骗、真心或假意)将一颗刚刚燃起希望的心再度撕碎。

当然《开罗紫玫瑰》还表达了些更深层的东西。首先故事发生在一战后的大萧条时期、人们找一份工作而不得,到处都是西西丽雅丈夫式的游手好闲的人物,他们靠妻子挣来的钱鬼混——时而哄骗时而靠武力威胁。而“白色电话”(西西丽雅说自己一直想要一部,是那个时代的文化标志)片的流行,正满足了苦痛生活中人们的渴求。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爱情、香槟、舞会、奇观,在电影里一一呈现。说电影是“造梦机器”也许还过谦,对一些人电影才是真实、给了他们在这个虚幻世界活下去的勇气(例如结尾)。
同时这也是一个套层电影,影片中还有一部正在放映的《开罗紫玫瑰》,“影片中的现实”和“影片中的影片”不但互文而且银幕内外的人物还有互动。开始部分西西丽雅多次去观看影片,内部影片的情节不断展现且不时重复、同时也展现了女主角的内心,后来汤姆走出银幕,剩下的角色在银幕里和观众、影院老板、制片方对话也都极具戏剧张力,在最后西西丽雅做抉择时他们也都有所参与。
这种对好莱坞的自省与批判,在《曼哈顿》中就展露无遗。更关键的是伍迪·艾伦一贯的对人性的怀疑和悲观,《曼哈顿》中对人没有信心的伊萨克、《安妮·霍尔》里焦虑不安的艾维、乃至《赛末点》里为了资产阶级生活而杀死情人的威尔顿。《开罗紫玫瑰》也不是全然悲观的,能拍出《性爱宝典》那样“贱”得令人发指影片的天才不会这样。所以影片的结尾,西西丽雅还是要在电影院里看着关于爱情的歌和舞,陶醉忘我乃至微笑。这个镜头并非是将电影当作麻木大众的毒品加以批判,而是在说生活总要有点乐趣和盼头、哪怕这盼头并非真实。

“自有鬼才人称颂,别有仙才人不知。”是李敖自夸的打油诗,在这里我把它献给伍迪·艾伦,虽则我只看过他的六部电影(上述五部、再加《独家新闻》)。他在幽默有趣的故事里藏着对世界的深深忧虑,小小的格局下有着最深刻的关怀。

 短评

4.5。1.角色不是演员,生活不是电影,影迷就是影迷。2.希望那个为我跑出银幕的角色,是来自伍迪·艾伦的电影。3.唯有影迷,才知道米亚·法罗最后的微笑有多美。

10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在观影过程中我想到许多,关于电影之于生活虚构与真实的存在,关于Tom仿佛伊甸园中的亚当。但最后我知道我不过同Cecilia一样,我企图从电影这场幻梦中得到生活的力量,却又在潜意识里再清楚不过这只是场幻梦。我瞧不起我爱的东西,若是背叛了自己的爱,自然也只能被爱背叛。

14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我看的第一部woody allen(即刻倾倒瓦),也是woody自己最爱的一出.如果说安妮霍尔是他写给diane keaton的情书,这部就是他写给电影也一并写给自己的那封--美艳洒脱不纠结的diane是他心中的女神,理想化的自身;mia farrow则全然是他本人,同样纤细善感神经质,同样怀一颗"费雯丽的心",女版woody

17分钟前
  • woodyallen
  • 力荐

赖声川关于暗恋桃花源最早的灵感来源

19分钟前
  • 37°2
  • 力荐

多么适合精神分析的文本啊,自我、镜像、真实与幻想、电影是什么。伍式的电影总是后半段最吸引我,当他结束铺垫、抛出干货的时候。看了真是难过,理想原来要比现实更现实。

24分钟前
  • 57
  • 力荐

三个男人,一个只想榨取她在家庭里的价值,一个只想利用她让事业回到正轨,真正爱她的那个是虚构的,最后她一无所有地坐在影院里看着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

26分钟前
  • 姜片儿
  • 力荐

女主角说话和伍迪艾伦一样一样的。我怀疑伍迪艾伦是不是觉得爱情只有一种,爱人可以有很多种?

30分钟前
  • 饥饿艺术家
  • 推荐

同样是走出屏幕,跟《午夜凶铃》不是一个档次。

32分钟前
  • 上帝在高处吸烟
  • 力荐

这不是无敌艾伦一贯的写给爱的情书,而是写给电影的情书,那是拯救我们于水火的黑暗中的舞蹈,那帷幕是隔开也是串联起现在与虚幻的天堑,一幕幕都是爱电影的人必然闪过的念头,但我们都知道终究只能选择现实。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的结尾,虽然落寞,可它依然是倦时痛时能肆意徜徉的光影世界,永远

36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电影让我们与现实世界永远保持着冷酷的平行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电影是逃离现实的出口,梦想是对抗绝望的解药。从Cecilia的脸上我看见了卡比利亚,在伍迪艾伦背后站着的是费里尼。

4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致看电影的人,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4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伍迪·艾伦太奸诈了,一边拍着电影,一边说电影全是骗人的。米亚·法罗最后沉溺于银幕内的世界时露出了满足的笑,就像我们看伍迪的电影一样。

50分钟前
  • 超cute侠
  • 力荐

看了十几部伍迪艾伦,这部的故事确实是最好的,电影里的人能走到现实里,光想想就够不可思议了吧!(我如果连续看五遍大船,小李能出来伐??)不过细节还是不如安妮霍尔那么 - 温柔,但确实是非常有意思的片子

5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银幕不是眺望世界的窗口,银幕就是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着虚幻的世界,即使幸运的发现了抵达那里的可能性,却很难与现实世界决裂”。你可以幻想,可以做白日梦,可以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但请不要为之努力。当你被现实的引力束缚摔得遍体鳞伤时,才会发现,某些东西是你永远不能企及的天堂。

58分钟前
  • coney
  • 推荐

老头这部戏灵感自然是来自基顿的[小福尔摩斯],不过在电影本体论上的意义和影史位置应当超过《安妮霍尔》吧。完全可以操练一下拉康或者齐泽克。结尾米亚法罗简直露出了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6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虚幻与现实的永恒围城+狂热影迷的痴情念想。1.深思电影的本质及演员与角色的关系,角色入侵现实,是为[福尔摩斯二世]镜像。2.头发不会乱的汤姆与做爱前的淡出。3.以废弃游乐场作为浪漫梦境的隐喻情境。4.你不能学会做真人,一如学做一个侏儒。5.半闹半讽,半悲半喜,以凝视银幕的特写作结。(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我们之间,银幕两边。

1小时前
  • Ruby超人小姐
  • 力荐

人就是美夢成真後仍不滿足 卻又能在窘境中默默知足

1小时前
  • 十個雪碧
  • 推荐

现实中的人想要过虚幻的生活,而虚幻的人却想要过现实的生活。所以汤姆·巴克斯特走出了电影,来到现实世界;而塞西莉亚进入电影,想要和汤姆在一起。失业,家暴,被吃软饭,她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于是电影和虚拟世界成为了她的精神寄托。第二层含义,则是隐喻万千影迷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和打击,只好通过电影释放压力。电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取代了生活。但电影终究只是电影,再美好也不是真实的;同样的,纵然现实是残酷的,纵然塞西莉亚再一次遭到吉尔的欺骗,但她无法逃避现实。正如《头号玩家》所说:现实才是唯一的真实。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