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莉蒂安娜

剧情片西班牙1961

主演:西尔维娅·皮纳尔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费尔南多·雷伊  何塞·卡尔沃  玛加丽塔·洛扎诺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剧照

维莉蒂安娜 剧照 NO.1维莉蒂安娜 剧照 NO.2维莉蒂安娜 剧照 NO.3维莉蒂安娜 剧照 NO.4维莉蒂安娜 剧照 NO.5维莉蒂安娜 剧照 NO.6维莉蒂安娜 剧照 NO.13维莉蒂安娜 剧照 NO.14维莉蒂安娜 剧照 NO.15维莉蒂安娜 剧照 NO.16维莉蒂安娜 剧照 NO.17维莉蒂安娜 剧照 NO.18维莉蒂安娜 剧照 NO.19维莉蒂安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9

详细剧情

  长年在修女会中修行的维莉蒂安娜(Silvia Pinal 饰)即将立誓归宗,嬷嬷建议她在仪式前探望资助人叔叔海麦,维莉蒂安娜前往叔叔在乡间的大宅,岂料海麦因她酷似自己妻子而动情,维莉蒂安娜短暂停留后即将返回修女会,在动身的前夜,海麦央求她穿上了妻子的婚纱并向维莉蒂安娜求婚,被拒后指使女仆用药麻醉了她。第二天海麦自杀身亡,维莉蒂安娜返回大宅决定留下,海麦的私生子何塞(Francisco Rabal 饰)携女友也来到大宅,马上雇人重整荒芜田地,同时维莉蒂安娜邀请一些流浪汉与病乞共享大宅,维莉蒂安娜照顾他们的生活,带领他们虔诚祷告,试图为他们提供神的帮助。何塞的女友大感失落宣布分手,趁维莉蒂安娜与何塞进城的功夫,病乞和流浪汉们登堂入室,将大宅搞得一团混乱。  本片是布努埃尔宗教三部曲的第二部,获196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长篇影评

 1 ) 如现实生活一样的颠覆

习惯了在电影中找到非黑即白人物形象的观众,在这部电影中随时有着眩晕的感觉,分不出自己对某个角色应该是爱是恨。

在女主角Viridiana住进叔叔Don Jaime的大宅后,屏幕中就透露着中年男子对少女的蠢蠢欲动。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只对着两人脚部的特写,大叔不安地踢了踢沙子。女主回到房间后脱下丝袜露出的大腿,都充满了性暗示。

大叔请求女仆帮他挽留Viridiana,并提到事成后女仆和她的女儿都会被照顾的很好。此时联想到Viridiana正是大叔以前情人的女儿,他的这番话不禁让人担心女仆是否也早已惨遭大叔的毒手,大叔是否对女仆的女儿也图谋不轨。毕竟,一个独居大宅的男人旁边有着一个年龄相近的女仆,无法不让人想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当大叔在Viridiana离开的前一晚请求她穿上婚纱的时候,他扭曲的性癖更是显露无疑。当Viridiana被下了药昏睡过去之后,大叔的淫欲终于展露无遗。观众可以放心地去憎恨这个角色了。第二天大叔拿出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的说辞想逼迫Viridiana留下。这让观众对他又有了一些恻隐之心。他的行为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想做却没有做,而为了挽留少女,又欺骗说自己夺取了她的贞洁。

在Viridiana走后,大叔拿出了纸笔。他是要写信给Viridiana吗?Viridiana在上车前似乎有些犹豫,她想要留下来吗?而警察突然地出现又增加了一些悬疑,难道大叔拿出纸笔是为了留下Viridiana而写了诬告信吗?在模糊的道德设定下,这些小线索都让观众无法直接得出结论而对角色进行批判或赞扬。

回到村庄后,Viridiana才知道大叔上吊自杀了。原来他不是一个淫棍,而是一个有灵魂的人,他存留的道德让他以死谢罪。这时观众似乎可以原谅这个有怪易性癖的大叔了,但是Viridiana并没有原谅他。Viridiana的恨可以理解,但是又让观众又有些不安,这似乎并不符合修女怜悯济世的角色设定。在后来的情节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这个修女并不是仙女,她的心中有和常人一样的恨和愤怒。当流浪汉们吵起来的时候,一个人说了脏话,修女并没有安慰他开导他,而是直接让他走人。

本片一直重复着人性无法救赎的主题。大叔的儿子Jorge买了一只狗,以为救了它。但是立刻就有别的马车依然在拉着狗奔跑。Viridiana带着流浪汉跪下祈祷时,画面穿插着Jorge带着工人干活的场景。导演的意图不言而喻,只是祈祷和干活两个场景的对比,就能让观众自己判断哪个才能通向真正的幸福。

当主人走后,流浪汉占领了大宅的餐桌,把房间弄得一团糟。观众此时若对可怜人还有一点怜悯之心,也立刻被导演砸到稀碎。为自己的崇高道德而感到骄傲的观众,此时不仅是憎恶这些烂泥扶不上墙的穷人,更是对自己的道德和拯救世界的伟大理想产生了怀疑。

Jorge对流浪汉的敌意以及他花花公子的作风让他一出场就有了一个反面角色的人设。但是他和女仆之间的奸情却又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充满人性。最后,Viridiana被Jorge救了之后,主动走进了Jorge的房间。她一直对Jorge排斥,而此时又对他感到亲近,都是充满充满人性自然流露的感情。但是当她看到女仆也在房间内,社会的规则又让她们对一男两女的处境感到无比尴尬。观众到此在也不知道应该要赞美,还是要唾弃。

 2 ) 人类劣根性

导演大概是个Misanthrope 哈哈哈 把人身上这点劣根性扒得好爽快!!此片极适合打道德逼的脸。

说点不怎么相关的话:

什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爱情和战争。前者是人类在追求善 后者是人类在嘚瑟恶。永远不要对人这个物种抱有超出自然界的幻想。

人首先是一种动物 他要生存 就会有竞争 掠食 欺凌 弱肉强食 适者生存。在人类社会 也如群居的动物界一样 有一个王 周围依附着俯首帖耳的兽 还会有个别身体弱的被抛弃。

永远不要忽略了人类的这个本能。生存——经济利益。因此大至治理国家 小至开办慈善机构 ,你不能指望道德治理。依靠道德治理的viridiana慈善机构破产了 依靠道德治国的大明王朝烂到了骨子里 东林党人拿着道德当武器瞎逼逼把国家弄得五内俱焚。美帝扯着道德逼逼了二十多年 马上就要把自己逼逼完蛋了——你觉得民主和自由是武器,没错,很快枪口就要朝向自己了!

什么是人类真理:笨蛋 是生存。笨蛋,是生活。笨蛋,是利益!
能生存下来,能生存得好,能享受生活。应该让利益这块胡萝卜指挥着人类跑。想吃面包,来,贡献劳动。想睡软床,来,贡献劳动。viridiana的表哥抓住了这条规律 他能把家治理的很好。

***********************************我是生产力的分割线
人类社会随着科技发展 生产力极大提升,从以前都有限产品到如今的很多产品 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讲从人群间的抢夺,分配变为每个人的自制力竞争。

不必再为一本书 一块面包去苦苦争夺。而你是看有用的书 还是荼毒心灵的书?你能控制自己只吃一块面包而不是十块吗?

当未来人类的物质极大丰富 劳动一天便收获一年的饭票。可以想见 其他的二十九天就是和自己的斗争 怎么不把自己嘚瑟死。看着吧 到时人类的战争 将不是为了抢资源 而是吃饱了撑的 因为无聊而战争。就如富二代们吃饱了去飙车一样。撞死他人,毁灭自己。

 3 ) 一种关于“高尚品德”的讽刺

从本质上来说,这部电影是在讽刺一种表面上的“高尚品德”:这种“高尚品德”往往对境遇没他们好的生物持一种「草率而自我以为正义(self-righteous)」的「同情心」、「拯救心」,而这种同情心/拯救心就是布努埃尔想要批判的。因为,大部分时候怎么真正地去帮助这些人,是一个非常大非常复杂的话题,而如果凭心情贸然插进去自以为是地帮他们,很有可能会帮倒忙。到头来,这种做法甚至可能不如就简简单单的「平视」他们。

影片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想法来构建的故事。很多片段其实都是在体现这个意思,而这些片段(尤其是买狗片段和《最后的晚餐》的片段)视听设计和调度上水平都非常高:

——维莉蒂安娜(Viridiana)想安慰海麦于是打扮成了亡妻的样子,结果勾起了海麦的渴望,他亲了她,他想和她上床,他要娶她,Viridiana吓得赶紧拒绝,结果海麦上吊了。如果维莉蒂安娜一开始就拒绝打扮成亡妻,海麦也许就不会上吊。

——还有买狗的那个片段。何塞看到农夫的马车拴着狗,觉得狗很可怜,于是买下来。这时另一辆农夫的马车从另一边走过,也是拴着狗,但是何塞已经带着那条买来的狗走开了。何塞的同情心,反而造成了一种「不公平」。

——还有Viridiana带着劳动着的众乞丐休息祷告接其他正式工人继续工作的对比蒙太奇。在这里,维莉蒂安娜的善心,也造成了一种「不公平」。

——戏仿《最后的晚餐》的那整个片段。这13个流浪汉被Viridiana接到大房子里接济,结果当她和房子主人的其他亲戚都不在时,这13个流浪汉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晚餐(举行的过程中导演还在中间调皮的弄了个《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把房子搞得天翻地覆(感叹一下,这么多角色调度起来居然一点都不乱,真牛逼)。后来被发现后,这13个流浪汉怕担事悄悄溜走了。有趣的是,他们这相当于是逃离了Viridiana眼中的「庇护所」。很有意思的主题性呼应。

 4 ) 布努埃尔作品《维莉蒂安娜》观后座谈会纪要

布努埃尔作品《维莉蒂安娜》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2年12月8日(星期六)上午10:50—11:15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布努埃尔作品《维莉蒂安娜》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金爱武、赵彦、牛玉竹、何吉、马以乐、蔡玲、陈杏生、庞健、范大茵(观影者:余涵、姬伯庆、王烽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蔡玲

对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不同方面的揭示是影片思想力量之所在
范达明:今天这部影片的中文名,豆瓣如今改为了《维莉蒂安娜》,我们也跟着改一下,原来汉译为《比丽迪亚娜》。Viridiana,按照英文读法,写成“维莉蒂安娜”一点没错;问题是,这其实是应该按照西班牙语的发音来读的,如果是这样,可能还是写“比丽迪亚娜”更接近西语的语音。不过,这个可以不去说它。女主人公维莉蒂安娜为了去看望叔叔而离开了修道院或修女会,接着发生了一连串突发事故,她也就再没有回到修道院归宗修女会了。一些评论把这个说成是导演布努埃尔的反宗教倾向,确实也可以从这里找到很多这方面的理由。但其实,女主人公留在了自杀了的叔叔的宅院里,她后来的所作所为,恰恰是按照她自己在修女会修行中所接受了的很多做人的原则在行事,当然她把这些原则想当然地放在她所收留的那些乞丐、流浪者身上,被事实证明完全行不通,尽管这如果放在修道院里应该是行得通的。那么,女主人公自己是否就因此放弃了自己原先所确立了的做人的原则了呢?我觉得也未必。影片通过女主人公与叔叔来往以及她所遭遇的种种事变,把对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不同方面——通过叔叔宅院里的小社会,无情地毫无顾忌地揭示了出来,我想这应该是本片最强有力的思想力量之所在。
金爱武:这部影片对人物的表现刻画真实,人物形象饱满。女主人公善意的举动,没有带来好的结果,这就使人深思。

何塞的做法表明他对社会的了解更全面,他是一道希望的阳光
赵彦:我欣赏叔叔儿子何塞的做法,譬如他对狗被绳子牵引着让车子拖着走觉得不妥,让狗松开绳子自己行走,显示了他的爱心。相比他的叔叔以及女主人公维莉蒂安娜,他对社会的了解就更全面。他就认为维莉蒂安娜做的事,不解决什么问题。
何吉:在社会的综合体里,修女是一个失败者。无论宗教还是教育,都存在一个信仰问题。拯救社会需要人的自觉,它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叔叔的儿子何塞显然代表了新一代的自觉,是一道希望的阳光。

普遍的社会认识水准上不去,个别人的善举仍然是徒劳的
范达明:导演使影片处处有讽刺的力度,就在叔叔儿子解放了一条狗之后,很快,我们又看到有其他的狗仍然是被车子牵引着在走。这里,其实也表现出来了如同何塞批评维莉蒂安娜做善事不会解决什么问题,是一样的。如果普遍的社会认识水准上不去,个别人的善举仍然是徒劳的。
牛玉竹:做好事是否就一定有好报,不一定。你看教堂、寺庙周围的乞丐离天主、离佛那么近,但他不一定就对天主对佛更虔诚,只是因为这里施舍的人更多,便于他乞讨罢了。你只有对一个知道要好的好人做善举,才是会有好结果的。人都是需要自救的。但不同的人的自救的方式是不同的。
范达明:影片中出现的乞丐、叫花子们模仿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画面进行所谓“拍照”的一段,显然是对于宗教的亵渎,但这一亵渎的主体就是这样一群穷开心的无赖群氓,这是在表现他们的所作所为,未必就是代表了导演对于宗教的亵渎。这部影片的另一个成就是对于海麦叔叔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悲剧性人物:海麦叔叔形象的意义
蔡玲:海麦叔叔的形象有什么意义?
范达明:海麦对于亡妻的怀念,有点像中国曹禺名剧《雷雨》中的周朴园。他其实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怀念亡妻不过是一种名义,喜欢上了美丽的侄女维莉蒂安娜才是真心,所以他才会此前给她送资助款,才会托嬷嬷让她去看他,才会让她穿上当年新婚妻子的婚纱扮演妻子的模样,才会以此为理由(仿佛她就是亡妻的再生)来向她求婚(由女仆的口说出),才会大孽不道地指示女仆给她下迷昏药并企图强奸她。而他想推使求婚成功所施行的最后一招,就是欺骗她说在她昏迷时已经得到了她——如果她因此而就范了(多半女子确实会因此而就范),那么他此前所动用的种种卑鄙手段就都可以一笔勾销,他也就心安理得而不受良心谴责了。未料,维莉蒂安娜已经在修女会修行得了正果,决不吃他这一套,仍然不同意这样的婚事,哪怕不结婚而继续留居其宅也不干,这样一来,他的道德的心灵防线就一下子崩溃了,他再也没有脸面存在于世人面前了。海麦的上吊自杀,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个结果是符合于海麦这个表面上德高望重、内心有强烈欲望又诡计多端的人物的性格的。刚才大家的发言中没有注意海麦叔叔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应该是布氏电影中很重要的收获之一,当然,他无疑是个悲剧性人物,是他自己虚伪道德的牺牲品。影片通过这个人物表达了对于虚伪道德的批判。

在教育的问题上,应该提倡一种适合普罗大众的普适价值观
蔡玲:这个世界上一直存在三种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呈橄榄型的,即中间人群数量的庞大,下等人中那些浑浑噩噩、不思进取、未受教化的底层愚民是容易被人利用的,是一群极易点燃的危险物。成龙的一句“中国人是需要教育的”招来了网民的愤怒,其实他的意思是中国的大多数底层人是需要教化的,否则的话,打砸抢就会应运而生,世界上的人又何尝不是。
对于下等人,高高在上的上等人和感觉良好的中等人施与过分的善意和过分的虐待都不足取,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底层未受教化的愚民人数成反比,说到底,这还是教育的问题,应该提倡一种适合普罗大众的普适价值观。

小姑娘丽塔的视角与贯穿片中的道具——绳子
何吉:影片中还采用了女仆女儿——那个小姑娘丽塔的视角来观察海麦家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个处理非常独特与巧妙,只是到了影片后面没有继续利用这个女孩的视角了。还有那根女孩跳绳的绳子,后来还成为海麦上吊的绳索,这个道具一直贯穿在影片中。
范达明:绳子后来曾成为一个乞丐的腰带,还成为捆绑叔叔儿子何塞的工具。这个带把手的绳子,就是海麦买了送给小女孩丽塔的,因为海麦喜欢这个女仆的女儿(某问:她是否是海麦与女仆所生的?)这个影片没有说,可以不管。不过,海麦叔叔等于自己买了绳子自己用它上吊而死,这很有哲理含义,他就是咎由自取。

2012年12月14日整理,15日补充(个别发言记录不全)

 5 ) 看完寄生虫来致敬

17年上影节的开幕片,看完寄生虫,又想到了她。

17年上影节的开幕片,看完寄生虫,又想到了她。

17年上影节的开幕片,看完寄生虫,又想到了她。

17年上影节的开幕片,看完寄生虫,又想到了她。

17年上影节的开幕片,看完寄生虫,又想到了她。

17年上影节的开幕片,看完寄生虫,又想到了她。

17年上影节的开幕片,看完寄生虫,又想到了她。

17年上影节的开幕片,看完寄生虫,又想到了她。

 6 ) 2019西班牙电影展-策展人映后谈记录整理

禁播与反天主教

导演并没有想要做关于反对天主教的电影。

尽管他长大后不信教,但因为在天主教家庭长大,从小上天主教学校,成长过程里都受到天主教相关的教育,经历、周围氛围都是宗教,所以所有电影都与宗教相关,但他从小对天主教有自己的看法,这部正是让他想表达的看法。

他想做幽默感的电影。

超现实主义

导演曾在法国,画家达利是他的好友,受到超现实主义影响。

超现实主义和天主教信仰所推崇的精神恰恰相反——天主教要求大家遵守宗教规则,抑制欲望;而超现实主义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的欲望,让欲望不要受到限制。

本片则体现了宗教和超现实主义的冲突。

女主维因为是天主教的修女,所以对欲望极端克制,但她又要面对现实的来自其他人物的欲望。但他们也是现实的受害者,任由欲望控制自己。

维的叔叔,有独特的性癖好,他想要重现和妻子新婚的场景,这一点在当时也受到了广泛抨击。

(当时超现实主义有一股性癖好的流行风潮,类似奸尸,就是与躺在床上不动的,昏睡或死去的人发生性行为,我们看见维的叔叔给维吃安眠药。)

维叔叔的儿子,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代表,他希望可以获得周围所有女性的喜爱,想征服身边所有女性。

结尾处维所救赎的穷人,却想「推翻」维,他们想要得到自己某种意义上的自由。

导演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纯粹的仁慈,纯粹的好人吗?——导演一生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没有完美。这也是我们通过这个电影想向大家表达的这个世界缺失的部分。

影评人觉得导演是悲观的人,电影充满黑色、黑暗。

“这些白痴说我这个电影是黑色电影,他们难道没有觉得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真正的坏人吗?”

是这个社会就这样,本片知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状。

审批与修改

西班牙当时的电影也是要审批,所以电影的结尾有所改动。

导演最初的剧本是维最后去表哥的房间,自己睡在了床上,与表哥发生了性行为。

导演说非常感谢评审,因为当时审查觉得不合适,所以改成了现在三个人在一起打牌的情景,最后呈现了一个三角恋,也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

名画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穷人们在餐桌上合影,这个桥段是当时天主教非常不喜欢的部分,他们认为亵渎了宗教。

《晚钟》米勒——原画是两个人在田间工作完之后祈祷,片中变成了所有人跪在田间与维一起祈祷,在影片中,祈祷时剪切进了修房屋的工作噪音和画面,它们打破了祈祷的画面,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这样的现状:宗教的声音并没有完全传播到人们的耳朵里,它们通常在到达的过程中被分散了。

音乐

影片中的两首曲子:1,叔叔企图强奸时;2,聚餐跳舞时。

这些在当时对天主教来说也是一种亵渎,成为了禁映的原因之一。

观众提问

Q-小女孩反复提到梦见的黑牛代表什么?

A-并没有刻意想要象征什么,超现实主义希望放任自己的思想、欲望、梦等…给大家想象空间。

另外提到黑牛的时候是维的叔叔要强奸和要自杀,所以也可以代表性和死亡的暗示。

黑牛也有可能是别的,比如在导演其他影片中出现的熊。

导演创作时是很自由的方式,有时候他会拿一张纸,把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里的画面记下来,那就是作品里有可能出现的内容,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象征,

 短评

第一,剧本很好,但在开头的大部分感到导演的白键太多,使得镜语过于死板,不流畅。第二,弱者并不是没有欲望与仇恨,只是他们没能力实现。所以卡夫卡说 :“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善是一种罪恶”而这部片无疑是个完美的注释。第三,看到后半部突然明白为什么导演这样控制节奏了,因为他是布努艾尔,不是伯格曼。第四 “所有的猫在夜里都是黑色的,所有的罪在白天都是光明的。”第五 我太受刺激了!!!!!

8分钟前
  • 4-ever
  • 力荐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女主最终放弃了,加入了斗地主牌局=_=. 最后的晚餐是绝对亮点没错(竟然flash这种梗都有。。。)。布努埃尔太厉害啦,他的每部电影感觉都非常聪明,讽刺又不过分,幽默,还伴随略微的变态?😳

1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9/9/2007 4:30pm HKFA

15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最虔诚的教徒才能最深刻地体会宗教的虚伪与世俗的鄙陋,大量肢部特写及其后续的过渡、所有出现的细节和事物都在最后成为了巨大爆发的一份助力,不做无用之功。

1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好像没有多么超现实?从天主教徒到无神论者的击碎重建,信仰一次次崩塌,被宗教视为“亵渎”的,都是相当幽默的讽刺(最后的晚餐最高(瞎眼的耶稣))。那一场餐桌恣意的狂欢看到咋舌,没有十全的好人也没有十恶坏人,不过是不再压抑欲望的世界和人性的真实样貌,而宗教直面真实后不攻自破,有多虚假旁观者清。田间祈祷与劳作的蒙太奇戳破所有的泡泡。结尾因审查而作的改动反而比原版本更有味道和空间了。//第一部布努埃尔 https://cinephilia.net/47104/

21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人穷志短,贫穷乃是万恶的本源~

26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布努埃尔并没有把枪口对准资产阶级,他持着怀疑的态度让特莉蒂安娜摸索圣像。可那些被帮助的无产阶级更加卑劣,他们说谎、贪婪、堕落,甚至用《最后的晚餐》来戏谑上帝。当那些丑陋的人试图强奸她时,那座摇摇晃晃的圣像在刹那间崩塌。最后三人打着充满性暗示(3P)的扑克牌,荆棘冠已被烧成灰烬。

31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布努埃尔总像是在肆意毁坏他自己也心痛、心爱的东西,最后留下一个冷冷的、极其物质主义的残骸,那不像是嘲讽,而是精疲力尽后堕入平庸。

33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1.乞丐最后的晚餐—疯狂盛宴,乌托邦的幻灭,信仰的倒塌,维莉迪安娜也只能屈服于现实;2.生活与信仰,工作与祷告的平行剪辑让人印象深刻;3.物质的贫带来更可怕的思想行为品质上的贫,无可救药,自甘堕落,但这才是最佳现实,你不能奢求一时改变长长一生所持有的惯性;4.叔叔的死和小女孩的跳绳很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班牙影史十五佳NO.08

3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Buñuel最顯著的風範,看來在於一貫形式上的簡潔凝練(或許有時精致過頭),包括所有不着痕跡的腳部特寫,對任一檔曖昧關係的淺嘗輒止,甚至Viridiana削蘋果的小場面也決不肯浪費筆墨...看Buñuel的電影總能夠感覺到受尊重,因爲他從不把觀衆當成傻瓜..

40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布努埃尔代表作,1961戛纳金棕榈。①布努埃尔的幽默讽喻与现实鞭挞,宗教幻灭与世俗丑恶;②"最后的晚餐"颠覆戏仿配上圣乐,绝赞;③祈祷与劳务的交叉剪辑及多处隐喻蒙太奇;④跳绳-上吊-裤带-强奸,贯穿始终的轮回;⑤所有的猫在夜里都是黑色的,所有的罪在白天都是光明的;⑥导演是恋足癖。(8.8/10)

4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修女被阴险的富豪、肮脏的乞丐侮辱,象征着圣母被玷污。宗教的仁慈被肆无忌惮的愚昧和私欲一层层扒干净。屋主的自杀若是一种及时的自我救赎的话,那对比之下,这群乞丐的忘恩负义会显得更加凶恶。维莉蒂安娜展示的仁慈实际上是一种普世的爱,救济穷人,却没有教会他们劳作和感恩的意识,最终只是埋下悲惨结局的种子。豪宅内的女仆也是一种劳作和牺牲的侧写,完全失去自我,把精神依靠投射到男人身上,本质上也是悲剧。

46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文明思想原为人生苦旅的自救鸦片,上升至伦理禁忌则为欲望释放的束缚,愚化至宗教教条即是蒙蔽真相的红布。人之原欲乃生命狂欢的汁液,只要不去逾越毁灭的红线,就能拥有片尾那舒弛欢乐的远景,这种状态我称之为和谐。【10】

50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8.6 最后一场戏黑色幽默荒谬感十足,信仰崩坏的天主教修女跟资产阶级风流公子以及他的农工阶级情妇伴随着流行音乐一起打牌。在意识形态上借无产阶级流氓嘴脸撕破了天主教的伪善外衣,最后一场戏则暗示出了资产阶级与天主教的媾和。

51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影片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将朴素直率与强烈的道德模糊融为一体,片中角色从未被单一设定为值得轻蔑或者崇敬。无论是女主,男主,女仆,甚至是那些乞丐。”

54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黑白的布努埃尔,充满象征和隐喻地探讨天主教。流氓无产者的人性之恶使资产阶级“救世主”般的宗教美梦破灭。布努埃尔触及了重要的宗教问题,诘问了它的组织、制度,和形式。

58分钟前
  • 沁云
  • 推荐

标准三幕剧作,布老师用镜很典雅(走位精细,推轨镜头简直典范),比墨西哥时期讲究许多。虽然没有超现实但是狠狠地讽刺了“空想社会主义”。第三幕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韩三篇什么的。亮点是对最后的晚餐的cos。

5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类似于伯格曼的古典主义宗教情节剧,但是从镜头运动、剪辑上还有玩世不恭色彩的结局却显露出了布努艾尔式嘲讽,神圣文明的不道德本质的显现与解构。十字架形状的刀,乞丐的“最后晚餐”都具有嘲讽意味。穷和富都不是罪恶的原因,只是布努艾尔认为世人都有罪。同质布莱希特《四川好人》

1小时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我不赞成主流认为这是布努艾尔最好的作品,导演放弃了惯用的超现实主义,用一个并不丰富的故事讽刺了宗教与现实的冲突。"所有的猫在晚上都是灰色的"分明在暗示宗教的虚伪外表,模仿《最后的晚餐》确乎增加了讽刺力度,或许在没有找到专业的影评之前,更多的暗喻仍有待发觉,但总觉得故事本身是弱点。

1小时前
  • 小易甫
  • 还行

哈雷路亚中狂欢起舞,乞丐浪人的最后晚餐,镜中自窥信仰崩颓。在自欺伪善与神圣表象下,定格三阶级围坐打牌之媾和。马车底下栓着小狗,十字架打开是一把刀。“所有的猫在夜里都是黑色的,所有的罪在白天都是光明的。”并未超现实,却有同样的讽刺力度,运镜走位精准无痕。宗教三部曲,61金棕榈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