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2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3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4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5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6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3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4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5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6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7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8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9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00:50

详细剧情

  卡罗尔(泽比纽·扎马洲斯基 Zbigniew Zamachowski饰)藏在妻子多明尼(朱丽·德尔比 Julie Delpy饰)的行李箱中,从波兰偷渡到了法国。天堂般的生活并没有如愿展开,换来的是卡罗尔心中巨大的生活压力。他甚至失去了性能力,被多明尼赶出家门。带着妻子有了外遇的惨痛心情,还有一张美发师证书。卡罗尔决心回到波兰经营事业,再卷土重来。  历尽波折的卡罗尔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土。他积极上进,忙于谋生,竟在房地产生意中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一举成为百万富翁。此时的他,以为可以让多明尼回到身边,然而妻子的拒绝却令他的自尊大为受伤。于是,卡罗尔决定用一场阴险的计谋,狠狠给妻子一个报复。然而当卡罗尔得逞后,他又能换来什么呢?

 长篇影评

 1 ) 白:爱无能之后怎么办?

为什么说《红》《白》《蓝》是悲观三部曲呢,虽然它探讨的自由、平等、博爱,但他带给我们的思考是自由、平等、博爱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在自由主义社会中人的道德处境更为孤绝……

虽然最喜欢的是《蓝》,但给白写影评的原因是,它的普适性很强。其实身边很多人在爱情里都和我谈过他们各种各样的平等问题,但其实平等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下面插播一段 然后再开始谈

“白色在法国三色旗中象征平等。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平等大概是最具诱惑力的乌托邦观念,像一把在人类的头颅上和躯体间挥舞着的深锯齿的镰刀。《白》要问的不是平等的政治含意或经济含意,而是伦理上的性情含意。两性的婚姻瓜葛这一最私人的层面显然是体察平等的性情含意恰当的场所。    卡洛(Karol)和他的妻子好不容易从波兰移民到法国,突然变得性无能。卡洛在国内多少还算是一个有能耐的人,符合通常的男子汉标准。到了法国后,语言不通使卡洛丧失了一切生存能力,而她的妻子不仅有姿色,还会说上几句刚够情场沟通的法语。这已经足以说明卡洛突然变得性无能的原因了。    卡洛的妻子以法兰西风格提出,自己渴饮爱河而不得,痛苦不堪以致患上忧郁症,以丈夫性无能为理由上法院诉讼离婚。卡洛一再申言很爱她,她只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请出示性能。情爱是建立在性能力的平等之上的,一旦这种能力的平等不在了,两情之爱就成了撒在水泥地上的碎石子,卡洛就跪在这散乱尖硬的碎石上:卡洛给妻子打电话,妻子在电话里用与另一个男人的沉欢呻吟来回答。    性能力是随机而生的个体生理和心理基质造化的偶然结果。至今还没有一种平等理论主张个体身体论的平等,人人生而不平等(自然性的身体差异),也不可能平等。然而,政治和经济平等的意识形态影响到个人的性情,改变了个体的身体交往的伦理感觉。卡洛要重新得到妻子对自己的爱,必须证明自己的性能力。情爱成了争取平等的私人性斗争,被还原为个体之间偶然的相对平等。   卡洛在法国死皮赖脸地缠着已经诉讼离婚成功的妻子,受尽种种羞辱,只有返回波兰。回到本土,卡洛不仅发了一笔横财,性能力也意外地恢复了。本来,卡洛只是想报复自己的妻子,让她知道,自己虽然性能力不佳,发财的能力还是少有人能比。男人的自信心与性能力是勾连在一起的。卡洛恢复了言语能力、恢复了自信心,性能力自然回来了。他还爱着妻子,装死请人发讣告,唤妻子回来接收财产。她回来发现卡洛不仅没有死,还恢复了性能力,而且这能力的表达不带责备。 

基斯洛夫斯基提醒人们一个司空见惯的事实:情爱中的平等是由财富和生理条件构成的,而且这两项条件相互勾连。找对象,其实是在寻找一种相对的灵性和身体的平等,爱情是个体差异(这可能变成不平等的)因素偶然达成的平衡。 基斯洛夫斯基在问爱恋中的人们,难道真有纯爱?没有利害权衡? 生理的资质、智力和情趣,乃至心理素质和脾性,都是个体的人身资本,更不用说如今的国籍身份、财富能力和职业位置。然而,个体之间真的会有平等?基斯洛夫斯基质疑的不是经济平等或政治平等,而是个体性情上的平等。

【纯粹的情爱不是与人身资本不相干,而是两(性)情相悦,无论相悦是由人身资本的什么要素构成的,与平等与否不相干。寻求平等的情爱,不是纯粹的情爱。】 叙事思想家的思想逻辑是通过编构故事来推演的,叙事技巧因此不是单纯的艺术手法。用电影语言表达的叙事思想家必须自己编剧,而不是改编另一叙事(小说)。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大多由自己编剧,编构故事是他思考生活的方式。通过叙述某个偶然事件,基斯洛夫斯基或构造或置疑某个伦理观念的含意。基斯洛夫斯基编构的这个探究平等的故事带有喜剧成分:通过性能力的不平等挑明平等诉求的虚幻性,嘲笑现代意识形态中过于夸张的平等伦理。人类最好不要去充当平等的代数师,为了算出永远算不精确的平等数,用相互伤害在相互的肉体上画计算公式。”

男女在恋爱中时常提出一种问题,他爱的是我?还是只是他的欲望而已?

所以曾经有个结了三次婚的男性朋友对我感慨,他找不到他想要的那种爱情,曾经想和前妻放煤气自杀以解决这种漫长的无奈,最后关头妻子不想死了,最后来了门打了救护,两个人都得救了。他感慨中国人各种各样的自私,觉得爱很难寻找,他想追求的是一种非政治经济上等范围一种性情上的平等,可我觉得他追求平等的这种行为本来就是自私的。

引用前文一段话,【基斯洛夫斯基提醒人们一个司空见惯的事实:情爱中的平等是由财富和生理条件构成的,而且这两项条件相互勾连。找对象,其实是在寻找一种相对的灵性和身体的平等,爱情是个体差异(这可能变成不平等的)因素偶然达成的平衡。 基斯洛夫斯基在问爱恋中的人们,难道真有纯爱?没有利害权衡? 生理的资质、智力和情趣,乃至心理素质和脾性,都是个体的人身资本,更不用说如今的国籍身份、财富能力和职业位置。然而,个体之间真的会有平等?基斯洛夫斯基质疑的不是经济平等或政治平等,而是个体性情上的平等。

纯粹的情爱不是与人身资本不相干,而是两(性)情相悦,无论相悦是由人身资本的什么要素构成的,与平等与否不相干。寻求平等的情爱,不是纯粹的情爱。】

情爱的维系本身就来自于一种脆弱的平衡,你往其中追求平等,小心试探爱情,本身就说明不够两情(性)相悦,爱情的本质也许就是此时此刻的两情(性)相悦,思考平等问题只会毁掉爱情。

每个人都不可能不自私,那么爱情到底是那个人,还是我们自己的私欲,其实那个人身上的一切属性,生理的心理的,本身就是人生资本的一部分,纯粹的情爱其实无法与人身资本不相干。爱中私欲和人的本体无法分离,所以若非要去计算、去考验,去思考平等,本身就是一种爱无能。

冰冷的雕像是个带有讽刺的隐喻,丈夫的性无能本质是爱无能,性是生命力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性某些意义上是爱的代言,这个问题可以参考陈希我的《我爱我妈》。

那么,在这种不对等的处境中,妻子和丈夫计较平等,互为作用,都丧失了爱的能力。怎么办?那么只能走向爱的歧路,虐恋,恨……

其实恨一向比爱更有力,也比爱更长久,恨给了人心理上一种无需再受伤的安全感,但其实恨也是爱的变种而已……

人类无形之中都是做了平等的代数师的,但要知道爱中本身就没有绝对的无私,也没有绝对的自私,人不是机器,人的大脑是感性与理性相遇的器官,“我"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爱的自私性和无私性,把爱看做一种缘遇,一种牵绊,才能敞开身心去获得爱的能力……爱没有那么复杂只是两情(性)相悦而已,总被人搞得人类搞得艰难。

 2 ) 一枚硬币的尊严——《红白蓝三部曲》之白

   终于看到最后一部《白》,才发现在这个系列片中导演刻意安排的一些关联,《蓝》中的茱莉不小心闯入法庭,正是卡洛的离婚官司。这个情节在两所影片中均有表现,《红》的结尾,在海难中所有生还的幸存者,便是《红白蓝》的所有主角们。作为个体的我们,每天都在世界的角落里上演着一幕幕属于我们的故事,他们存在于同一背景下却又彼此交织。

   红白蓝是法国国旗的组成颜色,也是导演想要的表达的涵义,红——博爱,蓝——自由,白——平等。我们总是在失意的时候安慰自己说:“上帝永远是公平的。”但是人与人的生命真的都是平等的么?有人生来聪慧,漂亮,有人生来愚钝,丑陋。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不愁吃穿,有人一出生下来就被父母抛弃流离失所。我们总说:“生活中有酸有甜,靠着坚强的心智一样能够渡过难关。”人类真的具有扭转自己命运的强大力量么?当你无法主宰自己的生命而被迫选择不应承担的东西时,只剩下对自己对命运的妥协。怎么活还不是一样的活么,只要能够生活下去就好了,往往到最后,我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卡洛,一个衰到家的小人物,小理发师,性无能被妻子抛弃,银行卡吊销,连走在路上都会被鸟屎击中。忍受着巨大的屈辱躲在旅行箱里逃回波兰,一无所有的他仅剩下那一枚2法郎,在电话里听着他的妻子与另一个男人交欢而投下的硬币,那是他被践踏的尊严,也是他最后仅存的男人的尊严。这一枚尊严,途中遇到强盗的嘲笑,也曾一气之下想把它扔到湖中,却神奇的粘在手上甩也甩不掉,最终,卡洛把这枚硬币投到假冒自己死亡的棺材里,连同他的过去,一起被掩埋起来。靠着偷听到卖地皮的机密,卡洛发了一大笔横财,从此摇身一变,从一个落魄的小理发师变为财大气粗的大老板,梳起光溜溜的大背头,光鲜的西装大衣,富豪车,专属司机。导演做了一个有意思的重复对比,当他以这幅新造型在新买的公司大楼里得意洋洋的用纸巾吹响古老的波兰歌曲,说着:“看,华沙就在我们脚下。”是否还记得,上一次吹响这首曲子时的他穷困潦倒,坐在地铁站下的破皮箱里卖唱呢?人的身份霎时改变,他由一个底层阶级转变为上层阶级,从外在到实质都有些改变了。他把自己原来准备全部财产捐献教堂的遗嘱改为自己的前妻多米妮,而这一切,就是为了制造一个巨大的谎言,挽回作为一个男人最后的尊严。他真的是爱多米妮的,在死人现身并给了她一个满足的夜晚之后,卡洛消失,重燃爱火的多米妮被捕。卡洛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报复。金钱,地位,都是表象上得东西,当他被前妻抛弃的之后,他人生的所有意义便是重新拾回自己的尊严,重新找回多米妮的爱。而这一切似乎又都是自相矛盾的。买尸体的时候,司机说:“这年头金钱万能。”“你这样认为?”卡洛只是给出了一个质疑的回答。现今社会,似乎如此,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利用金钱达到目的的卡洛,内心真的平静了么?律师说:“他在隧道的尽头看见灯光。”颇有基督教的神学意味。影片总也反复出现隧道尽头的光——婚礼时教堂的出口,多米妮房间出口的灯光。光,在基督教中代表神的救赎,曾有一个镜头,卡洛镜像中的倒影与圣母像重合了,不难看出,导演隐喻的表达了神学教义中的人文关怀。

   其实三部影片中都出现了教堂,法庭。《红》中瓦伦蒂娜的狗指引她跑进教堂,代表了善的她在耶稣基督面前无助且慌乱的寻找着,新老两代法官对于人生的迷惑;《蓝》中茱莉的丈夫送给她与情人代表爱的十字架,年轻律师情人肚子里的遗腹子;《白》中卡洛与多米妮教堂里举行的白色梦幻婚礼,法庭上无情的宣判,律师口中一语道破的真理。教堂代表了道德,人性,法庭代表了标准,审判。即使这一切都是那样的暧昧不清,复杂多变。导演安排的一个相同的情节也都出现在三部影片中——颤颤巍巍的驼背老婆婆费力的朝垃圾桶扔瓶子,这是面对弱者时的态度,而三个不同的主角也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红里面的瓦伦蒂娜毫不犹豫上前去帮老婆婆把瓶子塞进去;封闭自己与外界沟通的茱莉闭上眼睛不管不顾;可恨又可怜的卡洛却视而不见,还在一边幸灾乐祸的笑着。换成是你,又会怎样去面对这样一个扔瓶子的老人呢?

 3 ) 身处劣势,如何不工心计

这部片子老叫我想起金基德的坏小子,卡罗尔和坏小子两位同学追求自己爱情的方式本质上如出一辙:如果不能和你抵达同样的高度,那就和我坠落到同样的深处。
  
他们要的是平等。
  
爱里面什么是平等呢,身高长相收入智商情商性能力?不,这些只是爱的前提,当你爱上一个人,这些都不再是问题。然而爱可以不要回报但不能不要回应,一个爱上你的人,必然要求你以爱回应。
  
这里面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谁爱谁比较多,二是对爱与被爱者的体谅。
  
计较谁爱谁比较多,那是小孩子的游戏,暂且不提,说第二个好了。
  
何谓体谅。这是一种感同身受,你完全体悟对方的痛苦和快乐,并因这痛苦而痛苦,因那快乐而快乐,昆德拉说,同理心是人类最为高级的感情形式之一。没错,感同身受,通常是爱情的开始。
  
卡罗尔显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从以前一文不名落魄寒酸的阳痿男人变成意气风发的有钱人之后,做的第一件时就是让多明妮戈身处和他当年同样的窘境。他安排假葬礼说她是他的唯一财产继承人,然后突然出现跟她春宵一刻,再人间蒸发,拿走她的钱和护照,让她身陷异地百口莫辩。
  
这是报复吗?觉得没那么简单。不然,卡罗尔最后为什么要去救她,多明妮戈比着手势说“我爱你”的时候,他为什么哭?
  
爱情真残酷。是残酷。当看完白色,你或者可以理解何以这样。“身处劣势,如何不工心计,流露敬畏试探你的法规。”歌中早有答案。
  
   

 4 ) 波兰草

重温《白》,觉得比第一次看时更喜欢了。

影片第一个镜头:一个大大的行李箱在传输带上缓缓移动,富含寓意的一个场景,一下就抓住了我。(箱子的色泽以及拴在一边便笺纸之类的小细节也是喜欢Kieslowski的一个原因)接着是主人公的脚,步履匆忙而犹豫。然后镜头上摇,出现了一张不那么英俊的脸。法庭这场戏在法语和波兰语的切换中进行。导演Kieslowski借男主人公之口申诉:“难道就因为语言,我被拒绝了吗?”(虽然和法国演员合作成功,Kieslowski在自传中说一直觉得语言是个障碍。)当法官问Dominique是否还爱丈夫时,她回答:“Avant oui;maintenant, non plus.”从丈夫的眼神中,除了绝望,我读出一种决心,求证爱的决心。

随后是银行卡被冻结,此时我们才知道主人公的全名:Karol Karol。当时一下就想到Lolita里的Humbert Humbert。名和姓是同一个词,在西方作品中无一例外地象征了一种身世不明、无根的状态,(no issue, no continuity)。去Dominique的美容院,失败而落魄逃走。晚上打电话到她的住处,听到的却是她与别人交欢的呻吟,每一声都叫得Karol心寒、窒息。无能的Karol不知道怎么办,只好说了一句:“Dominique, je t’aime!”挂断了(这也许是他唯一说得溜的一句法语)那一刻的痛苦,以及语言的束缚所带来的尴尬与无望,和性无能之间有着某种相似。Karol爱着Dominique,但他无法用语言、用身体表达自己。

Karol在地铁站认识了同是波兰人的Mikolaj,求他把自己装在箱子内运回华沙。Karol真是倒霉透顶,呆在箱子里竟然还遭劫。那帮匪徒撬开箱子,自然免不了痛打他一顿。同情Karol之余,那个场景想来就让我哭笑不得:165镑重的大皮箱里,不幸的Karol憨憨地抱着一尊象征Dominique的极易破碎的半身石膏像。举目四望,白色的雪地、白色的飞鸟,anyway回家了!(钢琴键入,苍劲有力但又抚慰人心。之前一直以为和Karol在地铁吹的哀伤的歌一样是波兰的曲子,后来才知道是探戈。)

回到自己的理发店,Karol重振旗鼓。(那个兄弟出来我才想起,男主角和他联袂演过Decalogue中的第十诫,话说那是我觉得十诫中最有意思的一个故事了,那个片里两人也是演兄弟。)

新生活的转折点是Karol“射杀”了好友Mikolaj。(Tirer à blanc,呵呵。)自此,Karol的生活蒸蒸日上,他和好友一同去滑冰,两人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一样。那段探戈的旋律再次出现,欢快而清冷。(觉得Mikolaj这个人物也挺有意思,有爱他的妻儿,有体面的生活,在别人看来真没什么好抱怨的了,可就是他不想活了。也许他的内心有我们不知的巨大悲痛或绝望吧。他的职业是打桥牌,bridge,桥梁,暗示了一种联系,至少是他筹办了葬礼,促成了Dominique到华沙同Karol重逢。但正如他说的,好记性是打桥牌的首要本领。我牵强附会的解读是“不会遗忘,生活没法继续”)

片中还有一个Karol学法语的细节,Kieslowski对语言真是敏感啊,特意挑选了dormir(睡觉), plaire(取悦,使愉悦), partir(离开)这几个词的动词变位,竟然还是虚拟式,意味深长阿,佩服佩服!

一年时间内,Karol已摇身变成了体面人。是时候策划葬礼了。感觉Karol的策划(虚假的葬礼、旅店的激情、悄然离去)对Dominique来说更像是一种惩罚。(因为我自始认为Karol并没有要复仇才诈死的,他是深爱着妻子的,那个石膏像就是佐证。)但至少,当Dominique打电话给Micolaj说“Je l’aime”时,Karol的求证成功了——Dominique还是爱他的。Dominique在旅店被警方盘问时,波兰语同法语切换的场景正好与影片开头巴黎法庭那场戏相呼应,所不同的是这次,Dominique处于下手。

印象中上一次看,之后电影闪回到结婚的白色场景就结束了,多少有些残酷,但想来符合斯拉夫人的品味。可这次看不知怎么多出来一个监狱片断的结尾,莫名阿。。。

 5 ) 纯白如鸽

       《公民凯恩》上映后,威尔斯到欧洲。一片盛誉之下,说:“还是有遗憾的,我以玫瑰花蕊做戏剧动因,太匠气了,真想把它剪掉。” 多年后,特吕弗婉转的对他说:“还是保留好,有东西在。”
      威尔斯要剪掉,是出于创作者对作品本身完美性的自我要求;特吕弗要留下,更多的出于观众对影片的“第一记忆”。
      何谓“第一记忆”?
      当我们闭上眼去回想某一部看过许久的电影时,第一时间浮现于脑海的镜头,即为“第一记忆”。如《虎豹小霸王》末尾,神枪手和智多星相视而笑后冲出小屋;再如《西部往事》末尾建设中的小镇和行驶中的火车;又如《2001太空漫游》中,那只即将触摸“黑石”的手。也如《公民凯恩》中那朵被焚烧的“玫瑰花蕊”。
        这一个镜头不仅仅是观众与创作者产生共鸣的至高点,同时也往往在内容上概括全片,是一切情节的标杆。甚至在某种层面直接决定着影片的层次。

        对于笔者而言,《白》的“第一记忆”,就是两次出现在影片中的,那一片纯白。
<图片1>

        电影不是现实的镜像化,而是内心的具象化。能将自己的内心具象为某一副画面,某一个镜头的导演可称“中”。而能将这份意象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方可称“上”。才子可做一两佳句,大师才能成三四名篇。
       基耶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拍摄于93,94年的《蓝白红三部曲》对应了法国国旗的颜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而这三部曲也分别探讨了这三个主题。
       小说中常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于影像中也是如此。镜头中人物的背景往往就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影片前段,男主在空间上经常处于两个极端之中——极端的狭窄与极端的空旷。狭窄如片头出现的行李箱(这个箱子实际上也是男主在法国的暗喻:无论怎样挣扎,终了还是要回到这个箱子里;影片后半段突然出现的女主在酒店房间的镜头,作用也是如此。),呕吐时的卫生间,给女友打电话时的电话亭(与女友的喘息声相互照应的,是镜头中男主角濒临崩溃的自我压迫,以及灯光倒映在电话亭罩子上的两道白影);空旷如法院大楼外的阶梯,独坐在行李箱时的街道。此时的镜头或压迫而侵略,或疏远而戏谑。
       但最终结束这一切的,却是一个同时具有狭窄和空旷两个属性的地方——地铁站。狭窄到不见天日,空旷到四通八达。而“奇异”的出现在地铁站,停落在男主男二之间的那只鸽子,除了与蓝色长椅,男二的红色围巾,红色箱子,构成“蓝白红”之外,也恰如一节重音,预示着角色命运的转变。
       当男主再一次经历极端的狭窄(行李箱)和肉体上的直接折磨(被殴打)之后,镜头再一次为我们呈现一种极端的空旷——白色的天空与白色的大地之间,飞翔着白色的群鸟。

       《白》实际上就是一个男人丢失平等后,寻找平等的故事。
        男主莫名的“阳痿”,使得他丢失了平等,被抛弃甚至被嘲弄。回国后,投机暴富,诈死诱妻,又莫名恢复了性能力(有钱腰杆直?),重新获得了夫妻间的平等。
        当我们弱小时,多渴望平等; 当我们强大时 则多希望超越平等。
        超越平等,就是特权。
        虽然男主在主观层面是只是在重寻平等,但实际上已经获得了特权。如可以买得文件证明自己已死,甚至可以买得尸体证明自己已死。
        那么全片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呢?
        有。
        影片后半段曾两次出现纯白:一是在男主恢复性能力后与妻子做爱达到高潮的时刻;二是在男主回想与妻子结婚时接吻的时刻。这两处画面都做了纯白处理,整个画面除白色外再无他色。新婚接吻与做爱高潮,即是两人共同参与并感到幸福的,绝对的平等时刻。
        在影片结尾,男主恢复了影片最初的着装打扮,没有大背头,没有西装衬衣,没有丢失平等时的畏缩和得到特权后的膨胀。有的只是在他遥望女主后的泪水和嘴角的一抹笑。
因为在这份爱中,他又感受到了平等。那份曾经失去,又寻回的平等。
 <图片2>

       纯白的,像滑过天地相接处的一只鸽子。

   微信公众号:I-Movie1888 电影就是电影 _(:зゝ∠)_

 6 ) 爱的平等——解读《白》

     爱的平等是什么?爱的世界里,平等真的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重要吗?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所认为的平等,我们就快乐了吗?用我们得到的平等和我们在追逐平等的过程中失去的相比,哪一个更让我们失落呢?

       《白》讲述了一个地位卑微的理发师与妻子之间的爱恨情仇。基耶斯洛夫斯基以独特的视角,从细碎的生活中挖掘,将他对生命的感悟,通过这样一个充满黑色喜剧色彩的故事,对男女关系中的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导演没有用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教育背景是否平等等社会性评判标准来探讨平等的问题,而是从个体的性能力不平等这个角度,纯粹从个体的自我本能出发,通过探讨因本能的缺失而引发纠葛背后所隐藏的人性问题,展示了导演对爱、对平等、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片子一开始就是一个硕大的旅行箱在行李传送带上的镜头,每当主人公卡罗尔的命运发生转变,这景象就反复出现。或许,导演正是借助这一意象暗示我们,个人是如何渺小,就如这只被不断搬来搬去的行李箱一样,在被叫做命运的传送带上移来移去,无法主宰自己。

       卡罗尔藏在这只行李箱中,跟随年轻美丽的法国妻子多明尼从波兰偷渡到法国,然而等待他的却不是梦想中的天堂,语言不通加上生存的压力,卡罗尔变得萎靡不振,连基本的性能力都丧失了,妻子无情地将之扫地出门。流落街头,想念妻子,却被妻子在电话中快乐的呻吟所嘲弄。在波兰人米科拉伊的帮助下,又缩在行李箱中偷渡回波兰,没曾想这沉重的行李被盗,藏身其中的卡罗尔差点搭上自己的性命。重整旗鼓,卡罗尔奇迹般的发迹了,本以为以现在的财富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平等地与妻子对话,邀请前妻来波兰,挽回自己男人的尊严,却被前妻再次拒绝了。于是一个有预谋的报复计划酝酿而生,卡罗尔对外诈死,让前妻来波兰继承自己所有的遗产。在卡罗尔的葬礼上,卡罗尔远远地望见妻子多明尼流泪了,这让他很满足。葬礼结束的晚上,卡罗尔在多明尼的房间里等待多明尼,这一夜,他重振男人的雄风。天亮了,心满意足的多明尼却迎来了警察,并被当成谋害前夫的嫌疑犯而逮捕。关在狱中的多明尼对着窗户打着手语:等我出来,我们再来一次。看到此景,依然深爱多明尼的卡罗尔热泪满眶。。。。。。

       佛说,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的生命根本一样,以及生命的作用现象都一样。可是现实的众生相却演绎着诸多的不平等。

       丈夫性无能导致妻子对两个人感情的背叛,我们不能指责妻子的无情无义,那是个体基本的权利。依然深爱多明尼的卡罗尔,期望用财富的积累来证明自己,并借财富来填平因生理障碍造成的不平等,却依然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报复,只因为内心的深爱无处化解。所以,我们看见卡罗尔在自己的葬礼上意味深长地微笑了,在多明尼的房间里志得意满地笑了,因为他赢了,报复让他非常快慰,而且他也从中发现了前妻内心依然存留着对自己的爱。

       但是,片子的结尾,我们分明看见卡罗尔哭了,用望远镜望着铁窗里的妻子,满含热泪。此时此刻,卡罗尔的内心相当复杂,他虽然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导演了一切,用这个天衣无缝的诈死计划,惩罚了妻子,报偿了自己曾经受过的屈辱。短暂的快乐,无法冲抵内心的失落,对前妻的挚爱,让他愧疚难当。

       爱是一种过程,与结果,与道德无关。

       两个人的战争,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赢家。即使赢,也是输!

 短评

真糟糕,心都凉透了,三部曲里最不喜欢这一部,都不给一点活路走。

3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是平等吗?还是高贵者的垂怜?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的不是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极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爱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却只不过证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

4分钟前
  • 沙砾于飞
  • 力荐

导演用该片表现法国国旗三种颜色中象征“平等”的白色,他的精巧构思令人感叹,片中也多次出现主人公身着白色服装出现的场景。

6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虽然三部曲里面最喜欢的不是这部,但不得不说这部的剧情冲突是最强的。白色是空白,白色是圣洁,白色是平等。男主复仇一系列举动,本质还是因为爱的太卑微,爱情是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长久下去。人活着如果太卑微,就会变得狭隘自私,感觉怎么样都是为了卑微而活。

9分钟前
  • 樱花飞舞时
  • 推荐

好像爱情里付出的比较多的总像是失败者。披着爱情的幌子,我们都做了太多的荒唐事。他的爱多么卑微和落魄,像乞讨一样祈求妻子的一点爱意,以至于用死亡换来一次会面。一旦伤害开始,便陷入了互相摧毁的深渊。白色的婚礼那么圣洁,可这桩婚姻却是灰色的。

12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①探讨爱情上的地位嬗变与平等,间或有政治隐喻。②法国-失语-贫穷-阳痿-匮乏,波兰-暴富-假死-满足-复仇。③白色弥漫的婚礼闪回,雪地,头梳,鸽子,女神雕像,高潮时的纯白色尖叫。④困顿中瞅见的戈达尔[蔑视]海报。⑤听录音学法语挑的词真是绝配。⑥空枪后的膨胀时间,体验过死亡方知生的可贵。(9.0/10)

1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 我看到的不是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极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爱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却只不过证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其实这也是你一直和我说的,我只是把自己觉得最好的给你,却不能给你爱,即使离开,你依旧觉得爱得卑微。我只能说抱歉,我受不了让我窒息的爱

14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力荐

三色里最喜欢的就是白了

1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玩得挺开心,还挺好笑。地域阻隔带来人的困境和东西欧的关系寓言性强,后来的情节发展拿到今天一看还有预言性……单看爱情的话,实在有点感同身受,如果说忘掉旧爱一靠时间二靠新欢,那么证明旧爱则一靠金钱二靠死亡。以上都是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22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推荐

金钱让男人坚挺,高潮唤回爱?

25分钟前
  • blur
  • 还行

三部曲里,我更喜欢这部

27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Julie Delpy年轻的时候真美。PS,最后的哑语是:等我出狱后,我们一起离开,或者我留下,我们结婚。

29分钟前
  • Eudemonia
  • 还行

比蓝有趣

3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蓝》《白》相比,我更喜欢《白》的故事,当然,《蓝》的配乐比《白》更胜一筹!—— 今天才偶然发现《蓝白红三部曲》的豆瓣电影条目都是「阿北」于「2005-05-07-15点多」创建的,不过创建条目的先后顺序则是《红》《蓝》《白》。-2017.11.15

3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基老师的喜剧,故事很离奇(所以不奇怪后来的[天堂]),寓言性很强(还有比东欧丈夫西欧妻子这种故事更强的么,“死亡”之于冷战终结之类)。音乐很好,普莱斯纳有点模仿皮亚佐拉的调调。确实不及[蓝色]。

4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记仇的小男人真可怕。

46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推荐

一個一無所有的中年男人的奮鬥史與復仇記。三部曲中我最不喜歡這一部,雖然我不能否認世上的確有這種男人的存在,但也不能讓我接受他那無聊的做法。因為復仇以後,結果是什麽?換來兩行熱淚?

51分钟前
  • StevenTong
  • 推荐

心里面装着一个人,人往往就有了目标。在爱情上,两个人都输了,也都赢了。

5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于是,卡罗尔决定用一场阴险的计谋,狠狠给妻子一个报复。然而当卡罗尔得逞后,他又能换来什么呢

59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基耶的电影不要求理解,但要求接受。一个致命的逻辑是:不理解怎么接受?于是在电影放映的每一秒,我的眼睛都在规劝我的大脑。我不知道他用了什么魔法,让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在电影世界里通通自洽,通通不需要解释。当我在现实中愈发小心翼翼地给予我的爱,他让我置身爱的狂潮、爱的激流,让我目瞪口呆,让我难以自拔,让我不愿再循规蹈矩地生活下去。他还有一种能力:让自己的女主角在镜头下容光焕发。我无法不相信朱莉·德尔佩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而为了她男人可以做出任何事。

1小时前
  • 晚不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