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里

综艺大陆2018

主演:万茜

导演:吴海鹰

播放地址

 剧照

生命里 剧照 NO.1
更新时间:2023-09-04 00:36

详细剧情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临终关怀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处在起步的探索阶段,任重而道远。纪录片《生命里》用镜头记录下了在这条路的起点上,人们尝试探索的点点滴滴。没有仅以痛苦反映死亡,而是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关怀,描述了病人们最后时光中的豁达、平和、深邃,也展现了家庭、医护人员、志愿者们的关爱之于生命尊严的重量,是一部极具震撼力、感人力量和思考性的纪录片。

 长篇影评

 1 ) 生命里,生命里!

这是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3分的纪录片。同时,这是一个关于四十多位临终病人生命消逝的故事。再或者,这是未加修饰,赤裸裸的,展现死亡的影片。 生,是希望,含着殷殷期盼;死,是绝望,和着留恋不舍。大多数的临终病人,总是怀着无助,愤恨,拼尽全力,试图将自己从此种深渊里扯出,可是徒劳。于是放弃挣扎,等待命运的安排。他们住进临终关爱病房,安宁病房,一个看似名字充满宁静祥和的地方,却是通往死亡的最后一站温暖的停留。 人们敬畏生命,亦害怕死亡。所以安宁病房正对的小区住户,家家户户窗上挂着一面亮晃晃的镜子,是在排除,是在躲避,是在将所有他们认为的晦气,全部,全部都再次反弹回病房。 病房里住的病人,没有我们想象的悲观。病房装饰的温暖,没有病人撕心裂肺的喊叫,没有想不开活不下去嚷嚷着要跳楼的某某,亦没有大哭大闹之人。相反,他们很坦然,而这种无声的接受,更让人心疼。那个李家老奶奶向病友讲述自己年轻时在新疆插队的经历,哈密瓜很甜,吃的时候,像开火车一样,呜呜呜的就吃完一块,讲到这,她笑的很好看;文工团退休的爷爷向来看望他的学生,吹起葫芦丝,声音婉转悠扬,学生们鼓掌称赞,他很知足;二号的奶奶在家人的张罗下,在病床上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她看起来好幸福。一切都这么美好,如果有人不提到必到死亡。 然而,冰冷的数字从不会因为人炽热的感情而改变,根据统计,这所医院,每年都会送走几百名病人,平均每两天,就会有一个生命消逝。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做吴留生的82岁的老人,她身患癌症,在入院生命质量测评时分数并不高,这意味着生命于她来说并不长,在生命的最后,这位说着软糯上海话的老人,思念的不是其他,而是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因为身体原因,她无法亲自去到江苏海岩,五十多岁的儿子舟车劳顿,为母亲拍下了老屋的点滴,一湖一舟,一房一瓦,拍下来将照片带回病房,老母亲忍不住留下了泪水。这是此生无憾的圆满,我泪目。 医院护士说到:“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这段时间,让患者能减轻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比较有尊严,安详地走过最后一段人生。”尊严,这个词,我觉得它的力量是举足轻重的,什么是有尊严的死去?是生命弥留之际,全身插满管子痛苦的离开?是生命最后,孤独的逝去?还是在家人儿女的苦苦挽留下,在医生的无意义的抢救下,留一口给家人看的呼吸?我不清楚,但我认为,有尊严的离开是一定要建立在患者的意愿下,让其安详地,尽量无痛苦的走。 也并不是没有例子,片中,一位重病的老人,生前是某大学的英语教授,而在他生命的最后,被送到病房时,满身都是污垢和褥疮,这对一个老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著名小说家琼瑶,为了让丈夫体面的有尊严的离开,而决定为其进行安乐死,却被继子一把拦下。并非个例,现实生活远比此更残酷。并且,这周舒缓疗护病房在全国都很少,有多少人是在生命的最后,潦草死去,痛苦且悲哀。 李银河曾说:“生命从宏观角度看,是不可能有意义的;但是从微观视角,可以自赋意义。”那么,消失之前的存在,便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我想,在我们的当前教育中,还应该出现一门“死亡教育”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珍惜生命,正视死亡。 如此只愿,生命里的你我,在任何时候,都能体面而有尊严。

 2 )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对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我们都会觉得欣喜。可是到了生命的尽头时,又会有不同的看法。

有生就会有“死”,当我们面对死亡时,更多的是恐惧。

有人说:“如果把每一天都看成生命的最后一天,你就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到那一刻,没有太多的遗憾,便是完美的人生。

《生命里》,无论是否到生命尽头,都要尊重生命。

尊重它,才能体会生命的意义。每个人对于“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3 ) 生命的意义

我是被朋友强烈推荐才看的,趁着周末的时间,连看三集哈,好久没有看过这样吸引人的剧了,洗的衣服都忘记晒了,哈哈,真心点赞👍🏻👍🏻👍🏻不得不说,看过以后,你会不自觉的叩问自己,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今,娱乐至上的影视剧资源到处都是,但是像这种灵魂叩问的题材太少了,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这类东东

 4 ) 生命里

谈到死亡,是每个人都不愿面对的话题。今天在课上讨论起死亡,老师讲到自己自杀的经历时哭了,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亲密关系是你面对死亡的屏障。”

我特别赞同这句话。因为仔细回想,青春期的时候自己也曾无数次想过自杀,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那时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我不可以这样做,我有最最最疼爱我的妈妈,她需要我。每次一想到这里,我也就渐渐放弃了自杀的想法。 现代人都想着怎么优生优育,却很少有人考虑怎么优死,死亡是人生必须面临的一件事情,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不应排斥和恐惧,而是坦然面对和接受。 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仔细考虑的问题。 “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 “活着就是一种美。” “懂得了遗憾,才懂得了人生。遗憾的人生,可能才是真正的人生。” “临终,是件让人悲伤和恐惧的事情,如何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是在悲伤、恐惧、孤独中离世,还是在尊严、平静和友爱中远行,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5 ) 我为什么对“死”感兴趣

今天在实验室看了《生命里》纪录片,之前也看过《我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人间世》类似的关于死亡的题材。 首先先说电影,我最大的感想是,当我们提到生命,我们可能会想到的是,婴儿的啼哭,万物的复苏,我们小时候在阳光下奔跑的画面,至少在我以前的脑海里,生命一度是这样子的光鲜亮丽,勃勃生机。但是,看电影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生命不是只有绽放的时刻,不是只有万马奔腾的时刻,不是这样子的。这些只是生命一个最光彩夺目的画面,那些身患重病,在病房等死的老人,他们也是生命,生命不是只有绽放,衰败也是生命,死也是很重要的生命。 对很多人来说死这个话题可能有些忌讳,中国人不愿意提死这个字,“不知生,焉知死”,你连生都不知道,哪里会知道死呢?但是我却不知怎么对死亡有一些兴趣。我必须说我很热爱生命,我也很怕死,但我又明确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 我先申明一下我的宗教观,我不信有神论,但是党员同志们绝对的无神论呢,可能又太偏激。所以我算是怀疑论,怀疑有神,也怀疑无神,但是这两者之间我又比较倾向于无神。 既然我倾向于无神,那么我基本相信死后是一片虚无,死了就是没了,就是永远沉睡了,连梦都没有。好,我怕死但我又一定会死,我想这就是发生冲突的地方了。 所以一个可能,我的兴趣可能来源于我的恐惧,我害怕它,但我想了解他,我希望我没那么怕它。我希望我可能熟悉它,当然这是很难的。可能会说,既然无法逃避死,何必去谈它呢,忘了它不好吗。但是逃避终归不是一个理性的做法,我们永远不可能真的完全忘记掉死亡,它永远在我们最深刻的脑底,提醒着你,你是一条生命,是生命就注定会死。 所以我给出一个想要了解死亡的理由。我希望我可以通过了解它,熟悉它,从而没那么害怕死亡。有个成语叫蹈死不顾,我要去死了我连头都不回,我想这是很舒服的心态。我还想过另外一种更有意思的场景,当我身染重病弥留之际,可能被推出手术室,护士小姐问我怎么样,我可以说护士小姐你真好看,这是什么意思,面对自己的死亡,如果能这样的举重若轻,这样的从容,幽默到死,对于一个脆弱的生命,是多么的有魅力多么的有腔调。

这是我的理想死亡,我希望我可以举重若轻,但是我天生胆子小,我可能会被吓得发抖,冷汗从胳肢窝流到肚皮上,我很有可能会这样。但是我必须说,蹈死不顾,举重若轻,真的是我的人生理想,追求的目标。如果我的那一天可以做到这样,那我虽说不叫战神了死亡,好歹能算打个平手吧!

 6 ) 遗憾的不是离开的人 而是还在等待的自己

早上从朋友圈看到的这部纪录片,然后就找来看了,三集一气呵成。

心里想的一直是17年去世的一位亲人。平时身体挺结实的样子,还养了很多羊。听家里人说,下午他还在和朋友聊天,吃过晚饭觉得不舒服,去医院的路上就去世了。

而我因为人在千里之外,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在那前几天,打去的一通电话里,没能和他通话,我说改天再打过来。然后拖了几天,没有打,结果他再也不会接听了。

这大概是我最大的遗憾。

当时朋友安慰说,走得没有痛苦也是一种福报。我只当安慰的话,其实根本听不进去。

但是现在想想,这条必然之路的最后,到底是以怎样的方式结束,留下遗憾和悲伤的,可能真的不是离去的人。只是留下的人,自己心里过不去的坎儿。

我不能知道的是他当时是否痛苦,是否心存遗憾。其实只要他当时不痛苦,没有遗憾,就好了。

其他的,我能自己消解。

后来我想起来前两年自己大学时候买了一台单反,临过年的时候,老人家在家自己做豆腐,我就拍了一些画面,和其他一些准备年货的内容,剪了一个短片。

当我找出来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他的画面,突然对自己涌起一阵感激。

但当时太注重于拍内容,反而忽略掉了人物,所以带人的画面并不多。我又去找原始素材,幸亏,向来难以取舍,拍的东西都不忍轻易删除,在原始素材里还有一些画面,他在里面。

这竟是他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影像。

他离开的前一年过年的时候,我带了单反去,想要所有人一起拍个全家福。但他是那种直肠子,不善表达的人,他当时拒绝了,我也没勉强,就没拍。因为总觉得时间还很多,从没想过,死亡,那么遥远的事情,会瞬间来到面前。

所以,真的,不要等。什么事情都不要等。

自从他离开,我在离家这么远的地方,心里总是时时不安。

他是我经历的第一位离开的最亲近的隔辈老人。从那开始我知道,八零九零后,处在所谓奋斗的大好年华的我们,正在失去隔代。

我也明白了影像对我的意义。

所以我决定,递上辞呈,回去老家。

陪陪那些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同时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没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已经让我浪费了很多时间。大道理我也听了很多。

比如,你年轻,不挣钱就是犯罪。

什么逃离北上广,就是自己怕了。

我承认,离开这里,过一段没有收入的生活,心里会很忐忑。但也确实需要时间考虑清楚。

但不是逃跑,而是知道我选择了更重要的事情。不想自己再留下遗憾。

有什么计划能赶上生命的变化?

说到底,并不是他们此刻多需要我们的陪伴,而是自己,心理上情感上多么需要他们在身边。

选择哪有对错,每种选择都会导致一种结果,最后那个必然的结果来临之前,何不顺从内心的声音?

谁知道后不后悔呢?失去了发展的好机会可能会后悔,但我相信,陪伴,总不会后悔的。

您还好吗?念安。

挺喜欢万茜的,刚刚看完三集,听这个旁白的时候觉得感情似乎不太够,就是感觉她好像没有看片子,只是读稿子。

但是,看完后我觉得这个旁白很好!

本身片子就不是要渲染情感,是在关注对临终病人的关怀。就像护士会拿小乌龟的独眼和病人开玩笑,死亡在这里不是一件需要极度悲伤或者无法释怀的事情。

也就不需要像“感动xx”之类那种震撼心灵的声音。

反而正是相对平淡的语调,加上画面里真实的情感,才让我们有了空间自己去感受。

就像打开心灵的钥匙,钥匙转动了,门开不开,更多源于自己的心吧。

 短评

死亡,哪有那么容易,遗憾的种种还没来得及啊,但这就是人生啊!

7分钟前
  • 非人类shang
  • 推荐

虽然煽情过度,但是由于题材,还是从头到尾泣不成声。但是我知道,中国不允许安乐死,很多人也没有成熟面对死亡的素养,,他们往往尊严扫地痛苦不堪地死去。

8分钟前
  • 人间至味是热水
  • 还行

可以建个“删除配乐旁白出佳作”的纪录片豆列。

11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生门》讲述的是起点,本片记录的则是终点。人世间,除了生与死,其它都是小事。

15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推荐

临终关怀题材好,但和近年同类纪录片的出色和深刻比,这部就显得平庸了。万茜的旁白听不下去。

17分钟前
  • 地球最後的雨
  • 还行

不如《人间世》,剪辑比较乱,没有能很好表现主题。但是这种题材每一次看都感叹:最后有尊严的走就行

19分钟前
  • ななღ.
  • 还行

题材极好,但实在可以有更深刻感人的表达。

21分钟前
  • FEI
  • 还行

我爸肺部鳞状细胞癌晚期,七十多了,老了特别固执,开始不去看病,自己看中医的书,还煎中药,化疗也不搞,嫌弃医生年纪轻。他武汉大学毕业的,中国第一代高级工程师,获得国家地区科技一等奖。书都读到屁眼里去了。另一个亲戚肺癌,没啥文化,查出来后直接化疗,现在都三年了。他这才半年,就只能在床上等死了,你他妈又不是学医的,看了一大堆中医书,还要跟医生讨论处方,要自己增减药材。。。靠。。。西医的医院医生都看着他烦了。。。

23分钟前
  • Lonely
  • 力荐

临终关怀,看着心疼。

25分钟前
  • 老泰瑞
  • 还行

临终关怀这个题材的纪录片真的不多。

28分钟前
  • 弦知
  • 推荐

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所有人在这里都变成了生命的忠实信徒。敬畏生命——在任何时候。

30分钟前
  • 游园惊梦
  • 力荐

1:九分左右:武汉的黑子叔。第5200部标记看过

35分钟前
  • 2006-03-19加入
  • 还行

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机场见证到比婚礼上更多真挚的亲吻。

38分钟前
  • 王大虾
  • 推荐

题材很好,但拍得太不克制了,不喜欢,没有《人间世》临终关怀那集好。不过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多关注医疗思考死亡。18年的春节我正是在医院度过了。手术前后,把死亡这件事翻来覆去地想了千万次,到现在终于可以不畏惧它了。现在方知老人言之正确“老了幸福才算幸福,年轻幸福不算幸福”,特别是看到教授屎尿拉了一身真的很心疼,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真希望同龄人们都能明白,不要随意糟践自己的身体的福气,不然迟早会深刻地体会这些道理,哎。

40分钟前
  • 蛀牙
  • 还行

这个选题不错。不过这只是上海,多少人得不到这些关怀照顾尊严。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和母亲断绝关系10多年的女儿,母亲临死也没能找到她,带着遗憾离世。母亲嘴里说“很宝贝的”,除了小时候放外婆家也不知道自己还做错了什么导致这样,猜还是儿子女儿不平等对待吧,要不女儿也不会如此绝情。

41分钟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推荐

死生亦大矣。万茜的旁白是治愈的,是一丝暖意。

45分钟前
  • 哆啦咪不听音乐
  • 力荐

题材加分。中国版“入殓师”。护理临死之人,让他们有尊严地、祥和地离开这个世界,既帮助他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给生活着的人带来了抚慰,并促使人树立更加理性而温情的生死观。

50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中国文化自古忌讳死亡,我们一直回避相关的话题。前段时间看《最好的告别》,深感于国外临终关怀已达到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阶段,我们在这方面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人,需要有尊严的活着,更要有尊严的死去。

54分钟前
  • 小宇宙
  • 推荐

经济发达决定了你有选择死得有尊严的权利,而中国乃至很世界绝大多数地方人没有这样的选择,关注死亡是一大进步,但现阶段也仅仅是发达地区文青的自我感伤,中国的临终关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6分钟前
  • 庆丰十五年
  • 推荐

我们都在关注出生,其实死亡也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

57分钟前
  • 花开有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