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之下

剧情片大陆2019

主演:塔娜,吉日木图,艾丽娅,涂们,哈斯其其格,契那日图,伊力奇,格日乐纳森,恒哈图乐队

导演:王瑞

 剧照

白云之下 剧照 NO.1白云之下 剧照 NO.2白云之下 剧照 NO.3白云之下 剧照 NO.4白云之下 剧照 NO.5白云之下 剧照 NO.6白云之下 剧照 NO.13白云之下 剧照 NO.14白云之下 剧照 NO.15白云之下 剧照 NO.16白云之下 剧照 NO.17白云之下 剧照 NO.18白云之下 剧照 NO.19白云之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8 04:05

详细剧情

  《白云之下》讲述了一对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夫妻因生活追求的不同而产生的某种生活困境。妻子萨如拉认为美好的生活就是和丈夫在草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丈夫朝克图厌烦了枯燥单调的牧人生活,他认为美好的生活不在草原而在远方,瞒着妻子一次次远走他乡……

 长篇影评

 1 ) 心倦方知返

关于,走出去与留守,片子夫妻代表着这两种价值观或者说选择。我们这种小地方的人总想着走出去。

可能我们并不清楚走出去能得到什么,但总会有这种冲动,凭着一腔热血。但出走也会丢失故乡,丢失对亲人的陪伴,看看古往今来多少关于归乡情结,所以像片子舅舅那样最后还是想回到草原。

男主太符号化了或者说内心描写太少了,我们像妻子一样不懂男主,他为什么要走出去他在想什么,就很难带入这个人物。

对着镜头的微妙距离感可以相互诉说平时无法表达的心意。

救妻子时左右割裂风雪夜色的手电筒。

配乐很棒。

(我还是想吐槽一下这种小地方的映后见面会,我买票的时候还以为标错了,因为这几周都是我包场,这场也是。but入场之后我的座位竟然有人而且几乎坐满了没有隔座,似乎大家都是赠票来的,就怎么说,体会到了上一次零零后的观影地狱,屏摄打电话大声交谈小孩子吵闹开外放玩王者荣耀…真的想避开这种影后见面会了,片子情节比较简单,表达的东西也很容易理解,而且主创们只言片语的交流也很片面)

 2 ) 开始以为是部学院庸片,看到结尾想起了我爸

被电影海报吸引看的电影。

有年秋天坐车去过呼伦贝尔,在车上好像船飘荡在无边的海上,好几天都走不出草的海洋。但都是停顿的景点游,我对公路边边界1米内的牧民生活都不曾了解过,除了偶尔手机上刷到草场退化,矿采等生态问题。

所以看到夏天绿色草原天边的雷暴云海报时,我顿时来了兴致,那场风暴好像召唤着我了解更多。

开头很开眼界,全是草原的大场景,看得享受。

到了中途比较平淡,我暗中下定义,这是一部摄影很棒但故事单调的电影。

到中后端讲城市化下牧民的困境时我甚至想放弃了,感觉很像那类专题风的生态纪录片,觉得有些老套,不够刺激。

但到结尾,当男人下了公路,回首汽车远去,奔向天边白云之下白雪之上那一座小小的房子时,我觉得这是部好电影。

并想起了我爸。

我爸在我记事以来,有好几次不打招呼拿走家里的钱,消失。

长的,大半年;短的,十来天。

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他也没带过什么东西。

每次出去就像上趟街一样,然后再也不来;或者某天忽然出现在院子里。

我上大学以后,想起这些,觉得他很自私,一个人把卖庄稼的钱拿走,胡花。

很讨厌他。

但看了这部电影,觉得他和我爸很像,我有些理解他们了。

他们都是被困在土地上,但想走出去看看的人。

试想想,有多少男人能忍受外面日新月异,自己还年复一年的操劳在土地上呢?

看到男主人公手里捏着那把厚厚的百元大钞,我想到我爸当年最开心的事就是揣着钱走出去吧。

不过40多岁后他再没有这样的行为了。

我也想到了家乡的很多打工人,他们晚年都会重新回老家,盖几排房子。

那座天边的房子,看起来小小的,弱弱的,孤单的立在白云之下。

但只要你回去,他就会支起你的整个生活。

 3 ) 白云之下即故乡

《白云之下》是一部让人瞬生伤感又蕴藏无限美好的影片,干净且纯粹,充满时代印记与人文精神。呼伦贝尔的美,在镜头中静静流淌,不经意间,画面里也会出现矿坑,出现网围栏,出现现代工业文明对草原的吞噬,但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瑕疵,都被不动声色地融进了贯穿影片始末的大爱之中。

从丈夫朝克图用妻子萨茹拉养肥了的一群羊,换一辆汽车离开草原,妻子找不到丈夫开始,到朝克图回到草原而萨茹拉已经进城,丈夫找不到妻子结束。影片讲述了草原上的一对普通小夫妻,他们 “因爱而妥协”的故事。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关于对错的评判,只有对风景与自然近乎于泛神论式的敬畏,只有男女之间,朋友之间,蒙古人与草原之间那种无穷无尽的爱。

萨茹拉是个勤劳的女人,她和很多蒙古族妇女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支撑一片草场。而她的丈夫朝克图却有一颗“想走”的心,总想到外面去看看。丈夫离开后,萨茹拉的等待是平静的,她修羊圈,挤牛奶,喂马。相对于这种平静,是她与丈夫朝克图在一起时那种即热气腾腾又提心吊胆的日子。她怕丈夫的手机铃声,她怕丈夫身上的汽油味,即使睡着了,她的手也是死死攥着朝克图的手,她怕一觉醒来,朝克图又不知去向。

朝克图第一次离家归来,尽管赶回来的羊群比他赶走时的羊群小很多,羊也很瘦弱,但萨茹拉的内心是喜悦的,她看着朝克图嗔怒地说“多肥的一群羊”,语气中没有怨。萨茹拉对朝克图的爱没有更多的语言表达,但我们能在她看朝克图套马时的眼神里和她独自一人的寂寥中感觉到。她怕分离,又从不对朝克图说 “你别走”,即使对着手机微信,也只是说“朝克图,那场风雪里,我就是靠着你说的那句再也不走了才活下来的”。这就是蒙古女人,她们对男人的爱,是包容,是理解,甚至是放纵。

朝克图是个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的男人,是“征服世界”和“精神游牧”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他对汽车,对天上,对未知的一切都感兴趣。他给家里安装wifi,他把手机放在信号好的地方,他想得到更多外面的消息。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对妻子却充满了依赖和迷恋。

一场暴风雪摧毁了朝克图的“汽车梦”,也造成了萨茹拉的流产。风雪中他拖着萨茹拉艰难前行,面对困境,朝克图只想留在家里,那颗想走的心,是跟着春天的草原和萨茹拉渐渐强壮的身体一起复苏的。他像一个贪玩的孩子,玩累了才会回来。影片中,他始终在试图摆脱人生的困惑和迷茫,也始终背负着来自观众的道德审判。而萨茹拉经历了流产和再孕,经历了丈夫的归来和再次离开,她选择改变。

乍看这部影片时,感觉影片的镜头语言以及服装,化妆,道具都过于简单,我不知道导演要用这些“真实”“缓慢”“凝重”来表达什么,这样的节奏让我感觉有些呼吸不畅。我需要迅速进入影片的精神内核,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我问过编剧陈枰:这种憋闷的感觉是不是因为影片进入得太慢?她说:不是节奏问题,你的这种感觉,是源于影片的男女主人公的交往方式和最后的结局跟你预期不一样。是源于电影《白云之下》的表达方式和你以往的观影习惯发生了冲突。

随着人物性格在四季更替中被渐渐深化,我的眼球被牢牢抓住。这时的四季不是镜头时间,也不是叙事本身的时间,而是凌驾于时间之上极具文化渗透的时间。我最初观影的憋闷,来源于自己忽略了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人们,他们的草原之心在这片时代更替的草原之上发生的变化。来源于我在观影过程中,用卑微的理性去勾勒影片中巨大的,关于时代变迁的思考。

歌厅里,朝克图唱着《呼伦贝尔大草原》,看着父辈的草原在大屏幕上闪过。那一刻,朝克图的焦虑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他们这代人的。朝克图问正在唱《蒙古人》的朋友“你还算蒙古人?”朋友是个脾气暴躁的年轻人,几天前,邻居家的羊钻进他家的草场吃草,被他扣下不给,这些在草原上被豁达喂养大的孩子,也在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这一问,朝克图也是在问自己。而当丈夫再次离家,萨茹拉一个人对着夜色唱起“辽阔啊……”我们在长调的褶皱间听到的思念和无奈也不是萨茹拉个人的,而是这个时代的。

2014年我去海拉尔采访,在一家理发店与一位理发师聊天,他说他来自牧区,他家有上千亩草场。我问他:你们都进城了那草场怎么办?他说:租给了别人。我问他:你想过吗,你把牧场租给了别人,就等于把这片草原的命运交到了别人的手里。他说:我没想那么多,我就是想出来看看。

“离开的想回来,留下的想离开”这个矛盾不只草原上有,似乎我们所有人都一直走在一面逃离一面回归故乡的路上。

导演王瑞说:片子主题前后经过一次改变,最初我是对“游牧”还是“定居”这个问题感兴趣,后来就成了写人“出去”还是“回家”,我个人认为这部片主要在说人生的不确定性。不管是游牧好还是定居好,不管是出去好还是回家好,我们现在都不要急于下结论。

这是导演王瑞独特的孤独与骄傲。

他在电影《白云之下》中,通过巧妙互换静与动的参照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想这就是影片斩获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的理由:视角独特,拒绝平庸。

对于朝克图来说,蒙古包和萨茹拉是家,是守候,可最后萨茹拉也会带着孩子,离家出走,进城。对于萨茹拉来说,朝克图是离开,而最后朝克图却愿意为她和孩子,停下脚步,回归。对于观影的我们,以为是自己在看电影,看世界,其实是一直在被电影看,被世界看,犹如坐在飞奔的汽车上,飞驰的不是车而是路边的一切。

这或许就是导演王瑞所要表达的“人生的不确定性”吧。

《白云之下》让我想起蒙古国著名诗人宾·岑德道最有名的那首诗《走失的骏马》。

迎着走失的骏马 故乡在奔跑

一会儿倾听,一会儿瞭望

群山在天边奔跑

越跑越远

最终故乡也走失

不知何处

骏马与自己的故乡擦肩而过

萨茹拉就是诗中那个丢失了骏马的故乡,而朝克图就是那匹丢失了故乡的骏马。故乡在奔跑,为了一匹走失的骏马。走失的骏马也在奔跑,朝着回家的方向。就如影片中的朝克图和萨茹拉,他们在互相寻找,却总是在某一个时刻某一个地点互相擦肩而过。

然,白云之下是故乡

 4 ) View 视角|《白云之下》:江山万里远,何处是归乡

温馨提示:文章涉及剧透。

作者 |咬咬小姐今天喝水了吗

何以解忧 唯有撸猫

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开幕影片,《白云之下》(2020)已经完成了其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全部放映。

《白云之下》海报


漫长的制作

十五年后终上大银幕

说起这部《白云之下》的制作,可谓是历经磨难。这部影片的剧本早在2005年就已经有了大纲。而当时中国的电影行业进入了一个可谓是“爆炸式”的发展,许多投资公司、电影制作公司,开始渐渐地将“票房”作为了衡量一部电影的唯一标准。而可以想见的是《白云之下》作为一部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酷炫的视觉特效的文艺片,在当时的市场上并不受投资公司的青睐。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白云之下》新闻发布会上,导演王瑞也曾说起这些往事,他表示当时曾有联络过不少公司寻求投资,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有那样一段时间,导演王瑞甚至都认为不会再有人投资这部电影。《白云之下》就这样被搁置了整整12年。直到2017年,这部电影的投资才终于尘埃落定,进入了筹备以及拍摄的环节。

这部电影改编自漠月的短篇小说《放羊的女人》。有意思的是,在这15年间对于剧本的不断地修改、调整,《白云之下》最终所呈现出来的,已经几乎无法看出原著小说的样貌,用编剧陈枰老师的话来说,“到最后我们几乎只用了原著小说中的夫妻关系”。

有意思的是,这部原著小说中的主人公原本是汉族人,在《白云之下》中,这对夫妻双双被改编成了蒙古人,但是主人公所属民族的改变丝毫不影响观众在看完影片后所产生的共鸣。

《白云之下》剧照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对生活在大草原上,再普通不过的夫妻的故事。丈夫朝克图充满魅力,妻子萨如拉美丽动人,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彼此也都深深地相爱着,可是他们对于生活的向往,却是截然不同的。朝克图早已厌倦了单调枯燥、与世隔绝的草原生活,用他的话来说,他无法容忍自己“一辈子连牲畜的操场都无法离开,去哪都是围栏”的生活。妻子萨如拉,却用自己的一生去爱着这片草原,即使自己的姐姐、丈夫,都劝说她离开草原前往城市,她依旧不愿意。对于她来说,草原才是她的家,城市只不过是一个遥远而未知的地方,她享受这样纯净、单纯的生活。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追求,使得乍一看甜蜜平静的夫妻生活,实则充满了不可言说的矛盾与纠结。而面对朝克图一次次的不告而别,又突然回归,萨如拉原本隐忍的内心也渐渐充满失望。而最终,当不告而别了三个月的朝克图回到草原时,他以为自己可以回到温暖的、一切如旧的家中,妻子会微笑着捧上自己做的羊肉、为他斟一碗奶茶。可事实却是他看到了空无一物的屋子以及空空荡荡的羊圈,他的妻子早就已经离开。

《白云之下》宣传海报


不一样的女性形象

“妥协”中的女性光辉

整部影片,虽然表面上讲述的是一对夫妻在“走与留”的问题上的矛盾,可是再往里看去,我们看到的又何尝不是每一对夫妻、每一个家庭都会经历的“妥协”的故事呢?影片中的萨如拉,一次又一次原谅了朝克图的不告而别,一次又一次的误以为朝克图再也不会离开自己,每一次她都选择了向自己的丈夫妥协。到了影片的最后,萨如拉一个人带着孩子,放弃了自己深爱的草原而搬进了城市居住,她又一次向自己的孩子与生活妥协。但是这种“妥协”,却恰恰彰显了一种女性的光辉。

《白云之下》剧照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场观众见面会上,有观众向编剧陈枰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为什么这样一个任劳任怨的’好女人’形象会出自一位女性编剧的手中?”。陈枰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回应,作为蒙古族女性的她看来,“其实这样的女性形象在草原上是非常强烈的,她们有着非常强烈的母性。“同时陈枰老师也认为,不论是生活在哪里的女人,女人往往都会有一些自己坚信的东西,例如对爱情的执着。陈枰老师坦言,“我喜欢各种各样的女人,萨如拉的形象是我创作中的一种。”

在笔者看来,影片中的萨如拉,虽然与如今新时代的城市女性非常不同,但是她身上所体现出的一个草原女性的坚忍、豁达,以及她对家园的无限爱意,都让其成为了银幕上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男主人公朝克图的形象,则更加不羁,但是有充满魅力,在影片中朝克图有这样一句台词:“拥有雄鹰双翅的力量,在有生之年激起尘埃踏遍每一片土地”,这一句台词充分彰显了蒙古男儿独有的豪情与对自由的向往。

而最终,朝克图也同样选择了一种“妥协”,当知道自己的妻子与孩子已经进了城,他也选择了进城去寻找自己的妻儿,寻求他们的原谅,但是我们都可以隐约感受到,为了妻子与孩子,朝克图从此也将“背井离乡”,在城市中生活下去,但这真的是他自己想要的吗?我们并不知道,或许朝克图自己都不知道。或许朝克图与萨如拉确实会重归于好,重新在城里开始新的生活,但是这种和解真的是令人快乐的吗?正如王瑞导演自己所说,“愤怒的妥协并不是最难过的,微笑的妥协才更令人酸楚”。

《白云之下》剧照


与众不同的视角选择

把体验留给观众

为了更好地体现影片中夫妻二人内心的煎熬,王瑞导演在影片的整体视角上也在不断地在夫妻二人之间来回转换。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新闻发布会上,陈枰老师曾被问起自己看完电影后的一些想法,陈枰老师表示,自己的剧本,包括原著的小说,其实都更偏重于女性的视角,而经过王瑞导演的调整与拍摄,“整个影片变得更为宏大”

在观众见面会上,王瑞导演也表示,之所以会选择使用夫妻二人视角的不断转化,其实也有处于剧作和故事讲述的考量,他说:“我在看剧本的时候十分理解了编剧的想法,但在实施拍摄的时候有一个困难:那就是妻子的动作很少,一直都是等待,如果说一直使用妻子的视角的话,就很容易涉及到一些画外音或者闪回的运用。当然作为一名电影学院的老师,我不认为任何技法是过时的,只是在这部影片中很难,因为画外音也好、旁白也好,就会涉及到一个导演一些很主观的因素,而我并不想在这部电影中加入很主观的东西。基于这样的原因将视角翻转了过来。我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更多的想的不是要强制让观众去想一个事情,而是尽可能去还原生活。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的体验不同,也会体验到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编剧陈枰回答现场提问

在影片中,其实并不仅仅只有夫妻二人的视角,有意思的是,比起选择直接让萨如拉将各种各样的“质问”直接说出,抛给朝克图,导演选择加入了诸如班布拉等一众朝克图的好友,并将类似于“为何抛下妻子和这个家”的质问交给他们来说出。王瑞导演在见面会上也说道,之所以这样做,同样是为了去展现一个人能否不顾他人的想法而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


时代的变迁

源于生活的艺术体悟

影片的结尾,朝克图一个人走在高速公路上,他眺望远方,以为会看到漫无边际的草原被白雪覆盖,可他看到的是城市,是逐渐被工业化的“草原”。这无疑,也给观众带来了另一重关于时代变迁的思考。而这种时代的变迁在影片的许多元素中都被体现了出来。

《白云之下》剧照

影片中有一场戏是朝克图卖掉了一只羊来安装无限网络,还有一场戏是朝克图拨通了萨如拉的微信,两个人进行视频聊天。这种场景,可能与许多城市人幻想的草原生活格格不入,但这恰恰也在彰显一种时代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在无形之中已经彻底推翻了我们原有的生活。在见面会上,有人问起为什么要选择用“微信视频的形式来让两个人说出这么重要的心里话”时,王瑞导演表示,这其实也是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在他看来,如今的人们似乎通过微信视频,或者语音的方式,才能更轻松自然地说出一些平时无法说出口的话。在影片中,夫妻二人也达到了这样一种阶段,即两个人又一肚子话想说,但是却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说,又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在这个时候,手机成为了一个突破口。

导演王瑞回答现场提问

这又一次从侧面展现了科技对我们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影响,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并不仅仅发生在城市之中、在草原上、在许多城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里。人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去阻挡的。而当我们看到草原深处的那片城市时,这种感叹被进一步法放大了。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草原似乎在渐渐走向“消亡”,随之而来的,并不仅仅是土地的变更,更是草原的历史与古老文明的逐渐消亡,草原上的人民逐渐融入了城市的生活,可最终要去面对的,依旧是“乡愁”。

《白云之下》剧照


结语

当被问起“如何看待这夫妻两个人物”时,男主演吉日木图,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表示自己读完剧本后,对朝克图这个角色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因为他自己曾经也是如此,向往看看外面的世界,因此,吉日木图选择了去法国留学,学习表演专业。而在学成归来后,《白云之下》也就成为了他自己主演的第一部长片电影作品。对于这部电影的表演,他也表示与自己在法国学到的一些经验有很类似之处,“法国强调的就是越自然越好,这和王瑞导演的要求很像”

男主演吉日木图回答现场提问

对于女主演塔娜来说,这更是她第一作为演员来接触大屏幕,之前的她是长调专业出身的歌手,更是乌兰牧骑的一员(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虽然面对媒体,她表示自己出演时非常的紧张,压力很大,但是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萨如拉是那样的自然、豁达、飒中又透露出一些小女人的感觉,而当自己怀孕,丈夫又一次不告而别时,她端着酸菜一个人坐在草原上,望着远方,轻轻地唱起草原的歌曲时,她又是那样的动人,令人无法错开视线。

女主演塔娜回答现场提问

可以看出,《白云之下》这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任何一个创作者的努力。特邀出演的涂们老师在见面会上表示,《白云之下》这个剧组的工作人们,在拍摄现场营造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作为演员也可以非常容易就入戏,而这种创作的氛围,就已经非常的迷人。

《白云之下》虽然已经结束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但是从7月31日起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截止目前,或许是受到了许多进行经典重映的电影的排片影响,这部电影的排片率已经不高,在这里,笔者还是希望有机会的观众朋友们走进电影院,去支持这样一部作品。

*本文原创首发于cinewoo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5 ) 大把青春砸进梦想就为听个响,可惜多数人哑火了

对于《白云之下》真的是打心眼儿里喜欢,看完挺久了现在还沉浸在回味中难以自拔。上次对一部国产电影有这种感觉,还是十年前看钢的琴的时候。倒不是说这部电影的故事上有多惊艳,艺术上有多成功,但就觉得拍的每一帧每一格都惹人疼惹人爱。

一对生活在内蒙草原以放牧为生的小夫妻,丈夫厌倦草原单调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妻子对牧马放羊的生活充满依赖和眷恋。丈夫对妻子说我带你去城市里生活吧干点啥都能养活你;妻子对丈夫说我喜欢这里,打死我也不去。

电影没啥曲折离奇的故事,就是淡淡的讲了两口的生活故事。几段两个人的亲密桥段让人印象深刻,拍的既浪漫又真实。

丈夫瞒着妻子外出打工几个月后突然回来,带着小别生新婚的急切,没进毡房就把妻子搂在了怀里,妻子既气愤又兴奋,惩罚式的跑开了,两个人开始在自家的草场上追逐。

吃着妻子端来的手把肉,喝下一口白酒,丈夫兴奋的讲着城市里的事儿,说城里的桥是一圈一圈盘着的,丈夫突然想起给妻子买了裙子,饭没吃完就让妻子试穿,妻子没有穿上又被丈夫扑倒在床上。

丈夫是套马高手,在一次聚会上丈夫大显身手,引来众人喝彩,妻子看的忘了手里的活儿,其他女人笑她说眼珠子都掉地上了吧,妻子说可不是嘛。晚上两个人在炕上亲热,毡房外面直升机飞过,丈夫匆忙穿上衣服夸张摩托追了出去。

夫妻俩晚上躺在炕上面面相觑,毫无睡意,妻子突然握住丈夫的手,丈夫想要挣扎,妻子越握越紧,两个人开始角力式的打闹,然后这场欢爱前的前戏演变成一场夫妻之间的斗跤,妻子充分展现了蒙古女人的坚韧和毅力,丈夫在这场角斗中连连求饶,妻子却不依不饶的把丈夫逼到墙角,两个人精疲力尽用最后一点力气相互拥抱。

草原的生活单调乏味,彼此之间的欢爱可能是唯一的快乐源泉。想象一下自己孤独的时候,可能就会明白这种陪伴和彼此给予的快乐对于生活是有多么的重要。我挺向往这种关系的,但仔细审视一下自我,可能不配。对于恋人和恋己,我更擅长后者。

夫妻两个人的床笫之欢的变化映射这两个人心理变化,丈夫心猿意马,妻子在努力抓住缰绳。

丈夫的哥们儿骂他,你是不是有病,有一个这么好的老婆,没事儿放放羊,给景区当当马官儿,不好么。丈夫说,我也不知道为啥,呆不住,心里总是长草。

出去,可能是多数在禁锢环境中成长的人心中永恒主题。但是大多数这样人的命运,总是从一种孤独跳入另一种孤独。

贾樟柯一部禁片儿《天注定》里有个桥段,王宝强演的一个持枪杀人抢劫犯,东躲西藏伺机作案,抢到钱就寄给老家的老婆孩子,自己老鼠一般四处飘荡的过生活,一次回家,老婆劝他留在村儿里种地带娃,他说没意思 ,老婆问他啥有意思,他回答枪一响就有意思。

不同的故事,相似的表达,很多想要和已经“出去的人”,大把青春投进来,可能都是就想听个响吧。遗憾的是,哑火儿的是大多数。

白云之下的故事里,丈夫不知道妻子怀孕,又一次瞒着妻子出走了,再次回来时背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回到草原,毡房空了,妻子已经被迫搬到城里与姐姐一起生活,丈夫背着行李徒步去城里找妻子,画面里道路蜿蜒链接着城市,城市里有冒着灰烟的烟筒,很难区分,这个时候城市跟草原哪个更荒凉。

 6 ) 大地上的人们——是草原上的故事,却也不是草原

在疫情后电影院重新开放不久,我就在电影院看了这部自己2020年第一部院线电影。实际上早在看它之前就听到很多北影的朋友夸奖和透露电影的幕后,例如纯蒙古语、演员都是当地演员、在东京获奖云云。虽然对这些东西打心底不太感兴趣,但也在潜意识里拔高了我对白云之下的期待。当时看了首映,也得到了直面导演和演员的机会。如今也算过去快两个月了,既然看完了,而且又缓了一阵子,就让我本着这个喷子(划掉),我是说,本着有批评才有进步的原则,好好说说我自己的想法。

1.仓促还是傲慢?

虽然电影讲述了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生活的一对年轻牧民夫妇的生活情况,而且似乎因为纯蒙语和对牧民生活的展现颇受好评,但是对我这种当地人而言电影的元素拼凑感实在是太强了。虽然是在呼伦贝尔,但是主演和配角们的蒙语口音五花八门,偏就是没有呼盟的口音。如此的问题不光在蒙语中存在,也延伸到了汉语的戏份当中,为什么呼伦贝尔的乡镇会有一口西部此地话/山西话口音的医生呢?它不是不能存在,但是我看着就是觉得奇怪。

若是换个场景,拍非常传统的河南农村的故事,但农民群众们广东湖南福建口音的齐全就是没有说河南话的,那估计背景就没发成立了——我看着就有这样的感觉。

电影中对于牧民生活的理解似乎也仅限于很浅薄的层次。角色们的渲染并不像是牧民该有的样子,无论是女主那个长发及腰还是几个男角色的文青发型和胡子,与其说是放牧的倒不如说更像是刚从艺校或者艺术团里出来不久,或许制作者觉得不化妆就是牧民了?我倒是不太懂这个思路。近几年同样是拍牧民是同样是蒙语的,无论是电视剧《在草原上》还是电影《片警宝音》,至少角色形象没让我第一眼就出戏。至于片中对牧民生活的刻画与角色形象的刻画相比强不了太多,他们的生产就是修修羊圈卖了羊买二手车、平时娱乐就是吃吃肉喝喝酒,了不起了进城唱个K,也就没别的事了。就很多情节里牧区与社会脱节的程度而言似乎是嘎查、苏木和旗县都不存在了一样,蒙古族牧民津津乐道的那达慕也没有一丁点刻画,那可是蒙古族绝对离不开的娱乐形式,没有说必须拍出来的道理,但是牧区里连个影都看不见,提都没人提一句那就真的过分了。蒙古汉子们口嗨通常相比你的羊进了我的栏里这种话题外,聊哪个盟市哪个旗的摔跤手在哪儿的那达慕表现的如何绝对是不缺席的话题。

连那达慕都不见了,如此一来文化生活就变得贫乏不堪,小夫妻俩的闲暇娱乐也就剩下白天喝酒,晚上上床了(而且频率是真的高)。牧区的生活真的是如此吗?我并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样奇怪的牧民,所以,和那些将未知的生活当做一种对已知现实的逃逸以及当做猎奇的一些观众和制作者一样,我看这电影也有一种逃逸现实的虚幻感,毕竟它不现实。看这部电影当中类似的情节时我总是时不时想起当初陈凯歌大导演拍的白昼流星,同样是对内蒙古的一种过度艺术加工,把丹霞地貌搬到四子王旗和把呼伦贝尔变成与世界脱节的宇宙边缘,在我看来性质实际上没什么区别。

如果说类似的情节只是因为拍摄仓促导演没有时间去考证或是对演员做调教——至少首映后导演自己是这么说的——的话,那么另外一些情节就是更加主动的自作聪明了。片中有一段套马的戏,可以称之为是一场相当具有观赏性的动作戏。但是其中一位牧马人,居然,没有,系腰带!我当时在电影院里简直不敢相信那么优秀的视听体验里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个令人大掉眼镜的画面。就这样一位没有腰带的牧马人居然还被拍了很多特写,那没有腰带的袍子就像相声演员的大褂一样随着骏马的疾驰飞舞。不夸张的说,那些特写让我产生了一瞬的不适,甚至之后好几天做噩梦都梦到那个场景。事后在问答环节我也忍住了没有问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导演可能并不会理解这为什么会是个问题,所以我也选择了闭嘴。

看到那个画面时我甚至想起了亮剑里楚云飞骂自己被卸下武装的士兵:“看你们一个个的,像被人褪了毛的猪”,在蒙古族的文化当中腰带对于骑马的人意味着什么呢?首先系紧了腰带可以避免肚子内脏被颠的难受,其次那也是尊严的一种象征。在古代,蒙古族的将领选择降服或是向君主行李,都会解下自己的腰带。即便是在如今的牧区,牧马人骑马时就算不穿袍子也会找个腰带系在腰上。可能导演觉得没有了腰带的束缚,长袍子随风乱舞的画面非常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我只能说那个画面只会令我觉得反感。

一想到类似的画面后面可能还有导演或者其他人自作聪明的样子,我感觉就更不好了。就像某个科幻小说里对无知和傲慢的那句经典台词一样,因为仓促和无知拍出失真的情节我觉得可以理解,但因为不屑去做考证、不屑去学习的傲慢而自作聪明,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2.留白还是没有?

如果问我为什么对电影中的一些失误和不怎么优秀的片段意见那么大的话,首先是因为我的期待程度比较高,其次就是因为电影浪费了很多好的条件了。不只是优秀的视听之类的技术性的层面,在内容上也是如此。

为电影撰写剧本的陈编剧本身就是内蒙人,所以她——我觉得多半就是她——为电影添加了很多近些年来在内蒙出现的很多社会现象的情节。像是呼伦贝尔草原上坑坑洼洼的开矿痕迹、吉普车追逐碾压马匹的视频、卖掉牧场进城当暴发户的牧民,以及他们进城后开始有意识的放弃说蒙语等等现象。这些事成为内蒙甚至全国的舆论热点时、或是除了当地人以外都没人知道默默无闻的发生时,我也都经历过、目睹过,所以电影中这些情节出现也让我也难得的感受到了与片中角色的共情甚至有一些些感动。于是问题随之而来了——它们至始至终只是一段情节,之后便没有再被提及,甚至存在过的痕迹也见不到了。电影并没有打算在这些令我以及不只是我的观众感到了共情的那些值得深刻思考和探讨的话题与内容上做任何的思考和探讨,它似乎只是被当成了展现“这电影发生在内蒙”这一点证明自己足够内蒙而搜罗堆砌进来的元素而已。如果它只是一堆滥堆的元素也就罢了,但这些都是好东西,好东西被当成烂砖头用实在是浪费到不像话。

也是因为能够把我带入电影的元素仅仅止步于元素,我看电影就有一种进进出出不知所措,没人请我坐下也没人赶我出去的尴尬。像是男主开头在矿坑旁时候非常牛逼的拉远航拍,男主后来不止一次表达过对卖了牧场遗弃放牧生活人的不屑,至此还算说得通。但男主自己又非常想“走出牧区”出去看看,他对于自己的土地又是什么态度,想卖了还是想如何,出去看看是仅仅看看玩玩还是进城谋城里人的生路,瞒着老婆是不想要老婆了还是只是玩玩所以瞒着老婆,说到底你们除了老婆有个没登场的亲戚还有没有其他亲戚,你们的长辈都跑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乡土生活的牧民在自己的故乡一个亲戚都看不到?男女主连立交桥是什么都不知道,到底上没上过学?是不是因为没有父母所以没上过学?如果是那样家产和土地还有牲畜又是哪里来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感觉无时无刻都在提醒我“这电影说不通啊”电影开场没多久,它还没讲什么呢,就已经说不通了。以上的问题一般来说应该是留白,但这个留白实在是没法合理想象,反而有种细思恐极的感觉。难道他们都是2077年大公司在电脑里面模拟的社会脱节草原地带的人类生活状态模拟器里面的NPC,所以才和2020年的内蒙古格格不入,所以男主才一直想着逃出这个模拟器吗?

男女主上没上过学的问题倒是其次,毕竟真没上过学那是人生的遗憾,不能怪人家。但没有常识就是另一回事了。男女主之间的床戏的频率是我看过电影里少有的很高的一类,不管是床上,还是不在床上、或者是门边、蒙古包里、平房里,男主就和自己那个没怎么操劳过的文青造型相当契合的总是充满精力的突然精虫上脑,然后就在哪儿算哪儿开始打炮。在这之后也是在那个很老土的电视剧一样的吵架和推倒结果老婆有身孕然后流产的几乎称得上烂俗的情节时,我先是疑惑难道男主不知道老婆怀孕了?到后来男主被怀着和我同样想法就像是从观众席穿越到了电影里一样的医生(可能真的是如此,毕竟她说着一口不合时宜的山西话) 骂了一顿后我转而开始怀疑,难道男主不知道打炮会怀孕?之后觉得可能真的是如此,毕竟也是在这个情节开始后不久,男主居然做出了企图在白毛风的夜里抱着失去意识的老婆要徒步穿越雪没到肚子的大雪原,这种匪夷所思比自杀还像自杀的行为来。如果仔细思考这个行为的话,要么是导演不知道呼伦贝尔的暴风雪多危险,要么是男主不知道所以他不知道最起码的性知识也变得合理了,要么是男主是真的想抱着老婆在雪地一起自杀。反正其中一个跑不掉。

电影的主题实际上很清晰,也一直紧扣着这个主题。但在它议论主题之外的时间,那些情节真的让人难以去仔细欣赏,仔细一看编撰痕迹重到不忍直视。那些缺失的、没有被好好解释和展现的部分,到底是不太成功的留白,还是根本就没有——创作者没有想过相关的问题,只是为了主题与情节设定了一堆漏洞百出的工具人和工具背景,我就不知道了,我也不想知道。

3.工具背景?

在首映后的问答环节,有一位现场观众问了为什么选呼伦贝尔而不是阿拉善或者别的内蒙有其他特色的地方。王导演回答,因为很早在零几年时候来呼伦贝尔感受到了美,所以一直想拍一部以这里为舞台的电影。他又说,突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好与壮丽,也更能体现男主想要抛下这么好的故乡非要进城的想法有多么矛盾和令人难以理解,如果换成比较艰苦的戈壁之类的地方会弱化这个矛盾。

这个回答合情合理,但也同样与他们对于牧民生活了解的浅薄一样的浅薄。因为甚至不需要有过牧民生活,只要简单的下过乡在牧区走过两天就可以深刻的体验到,戈壁也好、沙漠也好还是呼伦贝尔的丘陵草原也好,就“艰苦”这一点来说并不会有太多的区别可言。而生产力而言,一些比较贫瘠的地区反而会出产更有利于畜牧的牧草出来,而且一直被诟病失真的《白昼流星》中公认的优点就是丹霞地貌和荒原的景色绮丽。如果对于畜牧地区之美和好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谁绿谁漂亮谁好这个层面上的话,那只能说导演的功课还是做得太少了。

话又说回来,电影的主题实际上也是很常见的主题。急切的想要摆脱自己厌倦的生活状态是人生中常见的一种心态,不可否认也是很多人向上奋斗的动力所在。仅仅从这一点而言的话我实际上不觉得男主想要逃离牧区的想法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毕竟追求幸福是人人都应该拥有的权利,当然男主为此所做的那些破事,对家人的冷漠以及毫无信誉反复无常的行为则很低劣就是了。

但是这个主题在电影中,与呼伦贝尔的蒙古牧民这个背景与角色设置之间产生了交集吗?有很深的思考吗?那些被堆砌的元素,逐渐消亡的传统生活与文化,被放弃的草场和工业与畜牧业之间在草原上互相冲撞留下的痕迹,是这些东西影响了男主让他有了逃离的想法,还是男主或是类似男主的谁在同样心态的逃离成功之后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呢?至少就我观看的这部电影当中,并没有对这些问题有过哪怕一个字的答案。男主“走出去”的想法就像是天生就冒出来,打娘胎里出来就一直在这么想一样(不是我骂人,男主在电影里真的自己也这么说了),它因为足够生硬,所以男主对着大叔说自己也疑惑自己为什么老想着走出去时,那情节就像是机器人思考自己为什么要服从人类似的,工具人的自我怀疑。这角色的设定已经匪夷所思到有了一种科幻式的哲学思辨了,有够鬼扯的。因为这个莫名其妙的冲动,电影所有的冲突都像是大家都在好好过日子就男主天天没事找事把什么都作没了。也就不能怪大多数人都在骂男主是渣男了。在这种基础上,背景是什么与它的故事就没什么太大关系了,它改成什么都讲得通。

比如美国德州有一个叫查克的年轻牛仔整天想着去西海岸看看,她的妻子瑞秋对此很反对,然后里面再堆砌一堆大公司侵吞土地种玉米挖石油,西部文化被大城市流行文化侵蚀消亡的元素进去。或是改成澳洲、欧洲、非洲、河南农村、山东农村,它都可以讲得通,如果仅仅是以这种浅薄的方式去讲这样一个故事的话,背景如何就根本无关紧要了,毕竟根本不需要去深入学习也没想展现它本身的什么议题或者探讨什么问题,那么是哪儿的谁的故事又有什么所谓呢?

虽然是一种消极的猜测,但如果仅仅是因为“呼伦贝尔挺美所以想拍你”这种实用的原因制作了这一作品的话,那就是人家打从开始没想讲内蒙和呼伦贝尔的故事了。如果真是这样,可真就太没劲了。

4.“故事是假的,情是真的”

当男主和女主兴奋的试用视频聊天的时候,女主留在了蒙古包,男主跑到了另一间房。距离拉开了,面对面却又不是面对面,那些平时因为柴米油盐的熟悉而压抑着的情感,便神奇的可以表达了。两个人在一些地方的演技很糟糕,却在这个最重要的情节上双双上线。男主总是回来后兴奋的诉说自己的见闻,一直如同小孩子一样为自己做的梦而兴奋、而分享,女主笑着倾听,却似乎也有什么话想说,而欲言又止。她想分享自己怀孕了的消息,或是分享其他自己生活中的喜悦,最终也没有说出口,在最后,那些喜悦却都以悲剧而收场了。

两个人到底有多近呢?他们有什么喜悦,总是第一时间想要互相分享倾诉,都已经熟悉而理所应当的把对方当成生命中必然一直存在的人。正因为这一点被完美的传达了出来,男主那一推之后先关心车的举动,影片最后女主的一走了之和破败的家,才令人觉得冷彻心扉。生活的垮塌随着伤害的加深如期而至,在那之前人们便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两个人又有多远呢?男主的反复无常,要走要不走没有一个准话,抛下妻子一个人的行为都变得习以为常,嘴里没一句真话。女主想说又不想说的那些话,忍住又忍不住的愤怒与伤心。已经没法正常生活的两口子,两人的生活便是这样一步一步渐行渐远。片中,由涂门扮演的已经身患绝症所以到牧区旅游的老人,带着对于草原一无所知的汉族老伴儿,面对年轻人回想着小时候在牧区与母亲的点点滴滴。但是母亲不在了,草原也变了,就连自己也命不久矣。虽然淡定自若,却失去了过往,也即将失去如今的一个人,并没有让那些因为年轻而轻视生活,轻视人与人的关系,轻视一切的后生们惊醒和珍惜现在。悲剧的降临早有预兆,大家只是不知道,或是装不知道。

一代宗师中的叶问说过:“真正难以逾越的高山就是生活”,如果说上述的那些电影中糟糕的部分是导演与制作人员对于自己要拍的事物的无知所致的话,电影中的精华部分便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是真材实料所结下的果实吧。

就像是妖猫传中白乐天说的那句话,

“故事是假的,情是真的”。

 短评

住在大草原上的牧民总想开着车往外跑,然而到了城市却又挂念着《白云之下》的蒙古包。何以为家?这是现代人的自我认知问题,同样也是艺术家面对理想与现实分裂时矛盾而又苦闷的心理。从《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离婚二十多年的男人还一心想着与前妻复合的故事。但从导演献给已故妻子的角度来看,这部极其私人化的作品又足以令观者动容流泪。这是一个无法走出「中原正统论」阴影的游子,导演借这个不安于现状的小人物表达着自己在艺术追求上的碰壁和不如意。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扎根在边陲地区的孤独个体如何政治正确地书写自己辽阔壮丽的民族史,为此那个永远在路上的蒙族男子便可成为所有华夏儿女的缩影。王瑞这封写给已故前任的情书不仅收件人精准详细,且每一位读懂这部民族血泪史的《邮差》也都会愿意把它主动而积极地传递下去。

7分钟前
  • Muto
  • 推荐

#桃桃观影团8月6号#内蒙古真是太美了,风景如画,影片里也有不少体现我们熟悉的牧人生活,比如“套马的汉子。”男女主两位真是默契十足,特别有化学反应,不管是恩爱还是吵架。主题体现的不错,虽然个别桥段有点长。最喜欢视频聊天那段,距离才让两个原本亲近的人说出了实话

8分钟前
  • 逍遥侠客
  • 推荐

草原画面很美,故事比较散

9分钟前
  • 豆友1174140
  • 还行

没必要吧,虽然是导演系85班,也没必要再拍成第五代前期的迷惘还有土到掉渣和第六代前期的自我窥视和外界隔膜?实在太无趣啊十四年前的本子,还是我缺少草原插队经验所以没有视角带入?//标放

10分钟前
  • 宝莲
  • 较差

摄影挺棒的,而且很幽默。现代感强于民族感,骑马追摩托,骑摩托追飞机。本质的生活选择只是老生常谈,老生常谈的爱情却显难得一见。

13分钟前
  • 司徒雷登不要走
  • 还行

【2019年11月7日-北京电影学院-「第八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导演奖”-特别展映 导演系85班毕业生电影新作展暨导演系艺术讲座」-标准放映厅】还是逃脱不掉第五代的影响,剧本内核与80年代如出一辙。影像内容完全大于叙事效率,情绪不够配乐硬给;涂们的那场戏给剧情起了什么推动作用?直升机、军队、Gucci、WIFI、视频聊天与整个影片调性格格不入。影片中的人走向了新世界,王瑞老师却被扎根已久的惯性思维所束缚。(根本没看到成熟的导演思维,导演系、摄影系两大系主任联手并没有感到所谓的风采)(片尾字幕加一星)

17分钟前
  •  
  • 还行

有的人想永远出去,有的人想永远留下,出去的人回来了,留下的人离开了。

21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墨镜王老师在线教你写台词!最喜欢打视频电话的段落大雨的戏是赶上了临时想,抢着拍的…

23分钟前
  • 鼠炼药
  • 推荐

画质很好,演员没有问题,非常自然。没觉得男主特别渣,但他确实是个傻叉。走故事线的时候有明显小场景剧本感(类似换幕了那感受)。ps,这故事其实可以套到任何一个地方。

26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还行

明信片电影,拍了景观,谈了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冲突,但也只是表面

31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较差

几乎全程蒙语,故事跟片中草原一样平,一对夫妇一个要去大城市,一个要留在草原,这样的矛盾关系来反映工业文明进程与传统草原文明之间的冲突。大量空镜和生活琐事,让故事如此简单的电影片长来到了110分钟,实在太长太平淡了。话说回来,对牧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描写倒是非常到位。电影一个观点印象深刻,结尾妻子再度怀孕,丈夫走向远方,意在表明:无论哪种文明,都需要一个更适合孕育生命的环境才能发展下去。PS,导演王瑞是北电老师,很多第六代导演都是他学生

3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凭着情怀撑着一口气的电影,片尾献给亡妻的字幕还是很让人感叹的。景色很美,大量全景展现,但男主的往外走缺乏支撑,变成一个纯粹的符号,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包括时长,90分钟以内更佳。调色值得商榷,目前的调调感觉装饰过多。系主任王瑞等了14年才拍摄的本子。

35分钟前
  • 陈裸
  • 还行

一处夜晚的纠缠,一处声音的转场,一处眼神的躲闪,很棒

37分钟前
  • crimsoned
  • 推荐

讲了一个和“月亮与六便士”雷同的故事,身在草原,心在远方,但除了风景优美之外,故事讲的真不咋地。有人向往草原,有人向往城市,到不了的都是远方,自己脚下的土地也长满了他人的向往,生活,着实像极了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38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我说分数怎么这么低,原来又有人来打拳了,哦豁。套马杆的汉子你威武雄壮。纯正的蒙古电影,自然主义写实风格,壮美的草原风光。一个平平淡淡求安稳,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中年牧民之烦恼,城市化进程中的阵痛。

42分钟前
  • m89
  • 推荐

宣传民族文化的明信片电影。唱歌也参与草原的男性气质建构吗?需要有蒙古导演。

46分钟前
  • デブリ
  • 较差

“男人追新鲜,女人求安全,不过人性弱点”。城市寄居者谁人不仰慕草原,若不是故乡情结,谁又能忍受长期地风餐露宿喂马宰羊?

50分钟前
  • NJ安可
  • 还行

过于“慢”的剪辑运镜与过于“快”的情节发展、“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故事(导演语)与被奇观化的草原元素(美景、呼麦、套马杆几乎与叙事脱节)、刻意营造出的文化冲突(女主角无来由的抵抗和无师自通的智能手机使用技术)都是矛盾的。拍摄思维比N年前的《黑骏马》还要陈旧,不过当我了解到这是个十多年前的项目时便释然了……

55分钟前
  • 字母君
  • 较差

三星半,其实片子不错,亮点不少,表演OK,主题也蛮有解读空间。只不过有些场景似乎太长了,在好几个可以结束的地方看得我发急,如果整体减少二三十分钟会更好。内容让我想到冬牧场,还原成影像太久容易审美疲劳,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映后交流的时候明白,原来是故事放了太多年,情感和情绪多了一些。总之,还挺纯粹。

56分钟前
  • 反山
  • 还行

80分钟足够了 需要120吗?

58分钟前
  • -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