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火1997

剧情片日本1997

主演:北野武,岸本加世子,大杉涟,寺岛进,渡边哲,白龙,矢岛健一,芦川诚,大家由祐子,つまみ枝豆,柳忧怜,玉袋筋太郎,北野井子,森下能幸,藤谷美纪,山本圭子,津田宽治,宫松,山上贤治,伊藤淳史

导演:北野武

播放地址

 剧照

花火1997 剧照 NO.1花火1997 剧照 NO.2花火1997 剧照 NO.3花火1997 剧照 NO.4花火1997 剧照 NO.5花火1997 剧照 NO.6花火1997 剧照 NO.13花火1997 剧照 NO.14花火1997 剧照 NO.15花火1997 剧照 NO.16花火1997 剧照 NO.17花火1997 剧照 NO.18花火1997 剧照 NO.19花火199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1

详细剧情

西佳敬(北野武饰)是一名警察,几年前女儿不幸死去,现在妻子(岸本加世子饰)患白血病已到晚期。好意让他去探望妻子的搭档堀部(大杉涟饰),则在任务中严重受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与轮椅为伴。后来西在一次逮捕行动中处理失当,又导致后辈田中(芦川诚饰)丧生。引咎辞职的他,想着供养田中的寡妻(大家由佑子饰),接近并安慰老友堀部,黑社会紧追着他索讨利息,这一切都令西感到不堪重负。他决定铤而走险,做件冒险的事情,将一切做个了结。最后,西陪妻子做一次没有归途的旅行。

 长篇影评

 1 ) 人间开始绝望,上帝才开始歌唱

《花火》里却有些最让我难忘的东西,那就是那些北野武的画作:一只白马,头是一朵金灿灿的葵花,两只蝙蝠,头是水红色的兰花,甚至猫眼,也是白色的马蹄莲花,还有绽放在黑色夜空里的,灿烂的焰火,还有反复出现的樱花主题,碧蓝的河水边的樱花,以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那张画,在粉红色的樱花深处,一个穿着灰绿色衣服的人的背影,在这个人的身边,一把短刀插在泥土里。还有,我最喜欢的那张画——它出现在末尾的字幕里:穿着花裙子的小女孩,站在开满红色和粉色花朵的墨绿色旷野里,花朵渐远渐疏,逐渐成为墨绿色背景上鲜艳的点,墨绿色像是暮色四合,而鲜花没有什么畏惧,“非常的骄傲”。不是一颗温柔敏感的心,没有耐性去画这样的一些画。这些异常美丽、脆弱的画作表达了电影没能成功表达的那一部分诗意,“现实生活是通向彼岸必经的一根独木,生命是撞向夜空的一股股瑰丽的烟火。” 最让我难忘的还有什么?还有那些反复出现的“凝视”,时不时地,北野武扮演的警察就会面对镜头,毫无表情,沉在那里,像是为了看下一个镜头里自己的背影,又好像是暂时灵魂出窍,脱离了电影里的自己和现实中自己的肉身,冷静而饶有兴味地站在远处看看这个人间的自己将怎么继续下去,又像是深深地腻了,在那里,我想起了D.H.劳伦斯的话:“但是他们的心里有一个焦灼的紧张点,眼睛里有一片黑暗,一生都显露着。”

 2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花火》看北野武电影

纵观当今日本影坛,北野武或许是在世的导演中在人气、知名度和成就这三方面综合系数最高的一个,早年传奇般的经历以及兼具编导演于一身的才华更是为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北野武执导的电影甚多,但若要举出几部代表作,那么《花火》必定榜上有名。该片曾收获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等诸多奖项,是九十年代日本电影复兴的标志性作品,并一举奠定了北野武在国际电影界的地位。

《花火》是十分典型的北野武电影,故事情节简单,但意境深远。在这部电影中,可以找到许多北野武「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电影语言,以及残酷与诙谐、暴力与温馨相交织,时而沉郁凝重、时而舒缓轻柔,既绚烂又朴素的独特美学。

本片的剧情和线索相当简明。西是个很有责任心的警官,但却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妻子身患绝症,已经到了晚期;同事堀部在执行任务时负伤,导致下半身瘫痪,并被妻儿抛弃;另一个同事田中则被罪犯打死,家里还有遗孀需要供养。为了帮助他们,西警官不惜向黑社会欠下大笔债务。当得知妻子将不久于人世后,他打劫了银行,还了高利贷,安顿好了堀部以及田中的遗孀,毅然陪妻子踏上了人生的最后一次旅行。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北野武用了一种松散的、片段式的、充斥着闪回和蒙太奇的叙事方式来加以呈现,在画面的剪辑与拼接中体现出极具个人风格的极简主义。

这种极简主义首先体现在「大音希声」上。在北野武的作品中,语言或对白从来都是稀缺物品,以至于难免会有观众觉得单调乏味。北野武曾表示过:电影最好的表现形式是默片,如果能在简单的行走、静坐中把意义表达出来,比台词、动作的效果更好。在《花火》里,主角西警官的台词加起来不满二十句,而西警官的妻子甚至更是只有一句「对不起,谢谢你」。语言上留白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其一能让观众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视觉上,通过画面来感受镜头语言的力量;其二,成为了「少而精」的点睛之笔,以西警官妻子的「对不起,谢谢你」来说,便起到了直击观众内心的作用,既表达了夫妻间的深厚感情,也暗示了之后悲剧性的结局。

幸而,在大段大段的无声画面之外,音乐成为了填补北野武电影缺乏对白的有力武器。在宫崎骏之外,北野武或许是久石让合作最多的一位导演,因而我们能在许多北野武的作品中听到大师优美的配乐。在《花火》的许多段落,不时有舒缓悠扬的音乐响起,用对比来提醒观众故事在表面的温馨美好下蕴藏着残酷的走向。片尾枪声响起,音乐戛然而止,只留下大海的潮声,予人深刻的印象。

极简主义的另一面则在于「大象无形」。如果要问最喜欢北野武电影的哪个方面,那我个人的回答便是「画面」。在他的电影中,固定镜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我们经常可以在北野武的影片中看到大量面无表情的特写,以及一个人呆呆地站着或坐着的中近景,甚至是没有人物的空镜头。而即便有运动镜头也是以缓慢的居多,很多段落仅仅运用了几个静止镜头的拼接便完成了叙事。北野武曾说:「人类的目光总是习惯跟着跳动的对象,因此跟着动作很多画面是很轻松不需费力的,看多了自然就麻痹了而不会思考。但要目光紧盯着一个不动的对象时是比较费力的,它得要集中精神才行,这样才能强迫观众去思考。」因此,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他要采用这种类似漫画般的方式来诠释电影了。

同时,复杂的色彩也一样为北野武所不喜,蓝色(被西方电影界誉为「北野蓝」)是他使用的最多的一种色彩,阴冷、压抑,却又带有平静、包容的意境。《花火》最后一幕是在海边,蔚蓝色的大海见证了西警官夫妇的最终归宿。

在《花火》中,另一个被多次运用的手法是重复蒙太奇。在含有大量静默场景的电影中,重复蒙太奇的运用起到了串联与强化的作用。比如戴着墨镜站在车旁的西警官,比如驶出废车场的警车,再如田中被罪犯打死的情形。这些画面的反复出现对阐述西警官的内心活动和行为动机都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北野武电影还有一个标签式的特点,那便是在一部电影中可以体现出多种元素的有机糅合,暴力、喜剧、黑色幽默能够形成毫无违和感的统一,让观众得到悲中带喜、喜中带悲的感受。这与北野武早期曾做过漫才演员和喜剧演员是分不开的,对于情感的表达,他说过这样的话:「有意让观众哭,结果观众真的哭了,这样的电影,我觉得一点品位都没有。本来保持‘不行,我不想为这部电影流眼泪’的态度,但结果还是流了眼泪,如果有这样的微妙感觉,那部电影肯定是有水平的。」

这样的例子在《花火》中亦不胜枚举,影片中既有诙谐幽默的桥段(西警官踹翻洗车工、蛮横的废车场老板、西警官与妻子的猜扑克游戏等等),也有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桥段(西警官与妻子吃蛋糕玩七巧板、爷爷带着孙子看大钟、海边放风筝的少女等等),这些小插曲不仅为影片带来了温暖,冲淡了酷烈的暴力成分,同时还呈现出生活的美好,反而进一步加强了整部电影的悲剧效果。

说到这一点,不得不提一下本片中堀部警官的那些画作。堀部在花店外看花的这场戏是《花火》的经典桥段之一,导演通过类似幻灯片般反复切换实物花朵和美术作品的方式,表现出堀部对绘画的热爱乃至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事实上,这些画都是出自北野武本人之手,我们不能忘了他在「导演」的身份外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全方位的艺术才华都在他的影片中得到了展现。

日本是一个推崇克制、自省、甚至是死亡(自杀)的国家,热爱樱花便是他们潜意识中「在最美的那一刻凋零」的真实写照。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北野武,因而在他的电影中「死亡」这一元素始终占据着最高的位置。在《花火》里,「死亡」是西警官自省的结果,也是他求得救赎的手段。他把妻子的罹患绝症、同事的身亡和致残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因此,他选择了将希望留给大家,将绝望留给自己,抢了银行、安顿完朋友,带着妻子共赴黄泉。

生命便如夏花烟火,转瞬即逝。当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珍视的东西即将离去时,别的真的不再那么重要了,莫如把生的机会送给更需要的人吧。这,就是北野武和《花火》对于生命意义的反思和体悟。

 3 ) 切腹北野武

 北野武因开重型摩托车失事留下后脸部神经的后遗症让他一只眼睛的眼皮不自觉地抽搐,加上他皮肤黝黑,气质上看起来基本天生就是演黑社会或者暴力狂的痞子,根本就不用演。
《花火》里面讲述的故事大概是一个辞职的警察,将同事的死亡和残疾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加上儿子几年前死去,妻子又患绝症。人生几乎生无可恋。北野武在里面的沉默寡言已经让人感觉到这个角色是多么压抑,他好像走投无路,生无可恋。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为了和妻子度过余生去抢劫,借高利贷,杀人(黑社会)。
花火这部电影即是北野武车祸后的电影,或许他在病床上想了很多关于死亡的东西。日本文人喜欢讲哲学,特别是关于人生啊,生命啊。这是东方人的共同特征,不管中国人,印度人,还是日本人都喜欢讲人生。日本人对死有很特别的观念,那种观念在很多国家都有,但是在日本好像更明显,那就是轻视死亡。日本人日本人好像不把死当成很负面的东西,有点把死当成美学。付出生命好像是很不错的事情。最明显的是日本的武士切腹,士兵切腹。中国也有这样的事情,为了国家,跳到河里救回几根国家的木材,死了。英雄。朝鲜一个小学生家里着火,她冒火回去抢救回金日成的照片而牺牲,也英雄。
这种对生命名正言顺的轻视,这些畸形的死亡观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人们为什么会为某些信仰而去死,为什么武士会去切腹。为什么在自然界里本来求生应该是最根本的意义,会在人类这里变成自己去寻死。
或许是因为死亡被涂上了过多的意义,死亡不应该有意义,它应该只是生命的结束。我们觉得死是很重大的事情,它深不可测,它无法为人类所掌握,它似乎是我们无法知道的另一个世界那么神秘,所以死亡就被赋予了很多意义。将死涂抹成牺牲,伟大,崇高,荣誉。将死涂抹成自我解脱,将死涂抹成报复或者抗议都是对死亡的曲解等等等等。使人们对死产生曲解。让人认为对生命的牺牲是光荣的,使得人们不害怕死亡,就有后继的人去牺牲。所以有什么多人愿意轻视自己的生命去牺牲,去自杀。
我们不应该暗示或者告诉人们,牺牲生命是值得鼓励的,也不应该告诉别人自杀是解脱和抗议。起码它并不一定是那样的意义,有可能只是徒劳或者闹剧。
还有一种是人们自己本身去适应面对死亡,而把死亡轻视。可能人们在生存艰难,处境的艰难的时候。当死亡又变得很容易的时候,可能自己随时都可能死去的时候,人们就回去适应它。使它不那么可怕,就像鲁迅写的从前中国人看人杀头,看的人还会带着满足的笑。这些人生活在一个随时可能被砍头的世界里,总是会去适应它的。而它又不可否认又是件大事的时候,就回去解释它。 被虐狂,一个人在被虐的环境中久了又要生存下去就畸形自己的心理,彻底改变自己的心理,把被虐这个东西当作享受什么的。人的心理机制就是随时适应环境,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回到电影里那个北野武扮演的警察就是一个为某些自己认为是值得的东西轻视死亡选择死。把自己的死赋予了意义,为这个意义可以付出生命,像花火那样燃烧自己。像花火一样,一下子把所有的能量,筹码在瞬间花光。我不知道这种选择是对是错,只能说的是这是日本人的文化,一种如花火般为某些东西自燃的文化,它跟武士切腹本质是一样的,总结为一句话:为某些认为值得的东西选择去死。电影里的北野武是另一种形式的切腹。
北野武在电影里冷硬,笨拙,幽默。
 北野武也写意,思考。
北野武的电影很喜欢蓝色,经常是以蓝色的大海为背景。

 4 ) 北野武的浪漫

北野武在日本影坛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一来他是黑泽明钦定的接班人,黑泽明称在北野武的身上看到了日本电影的希望;二来是北野武为人之怪诞,正如他电影的风格一般,经常让人摸不准头脑。北野武本人出于自嘲,还专门拍了一部解构自己的《双面北野武》,对自身存在的多样性进行解读。这种站在以作品为中心的他者立场上建立起来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批判,实则有妙处。

一是没有人会比自己更加清楚自己(当然这也会有例外,毕竟每个人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也会不同),但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在对自己的一生追根溯源时,总能比局外人看到更加清晰的局部和残余,毕竟只有我们才能洞悉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细节,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成为你人生转向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些元素大多带有私人性,外人很难知晓。创作者在这点上有着我们常人没有的幸运,他们在作品中倾入自己的感情,做为和解又做为补偿。

二是众所周知北野武狂放不羁的地图炮特性,自己拍出一个解构自己的作品予以自嘲,相当于对他人宣称:其实我知道自己什么样?我眼中的自己比你们眼中的我还要糟糕复杂。将自己置于一个较低的位置,从而取得道德点上的胜利,嘲己也是嘲人,类似于王朔的《我看王朔》。

北野武这种在他人看来变幻莫测和难以揣摩的性格,反倒是影迷们喜爱他的原因。这种多变性也体现在北野武导演的作品之中,必须承认北野武确实是日本新浪潮之后,最让人惊喜的日本导演之一,也无外乎黑泽明会将其视作日本电影的希望。因为在北野武身上,既潜藏着传统基因,又存在着独属于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又有着多样性,使得北野武的作品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细看北野武的创作生涯,几乎没有什么主题是他掌握不了的:黑帮、暴力、温情、浪漫、爱情、残酷、童趣、幻想、恶趣味。北野武的作品无所不包,有时甚至会在一部作品中容纳在观众的常规思维里看来不可能兼容的多种主题。作为一个电影界的杂食者,北野武以其高度自觉的作者意识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框架,拓宽了电影类型的边界和创作的可能,这恰好也是日本新浪潮及其之后的导演所努力追求的,北野武和岩井俊二等也因此被称为日本新电影运动的旗手。

传统的叙事手法和类型套路早在战后一代便被穷尽。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等对于古典叙事已然登峰造极,这样一来便让后世的日本导演处于一个无话可讲的困境,于是只能转头探索新的电影语言,即是探索新的可能,也是对已成定式甚至日渐腐朽的传统电影的反叛。

北野武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从他的导演处女作《凶暴的男人》开始,他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生活的诗意。这种诗意是突发的、随性的、偶然的、散漫的、无序的。不注重完整的戏剧效果和观众所希望看到的故事流畅度,而是让人物的情绪与动作、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物与事件的关系成为电影的重点。《花火》便是北野武这一美学追求的成熟之作。

《花火》中北野武饰演的主人公,可以看作是《凶暴的男人》的延续,二者皆是被孤立边缘化的警察。但这种孤立与边缘化又不只存在于这两部作品之中,可以说,在北野武早年的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上都带着这一层流放性和孤立性。

《奏鸣曲》中在海滩上玩耍的黑帮成员,逃离了残酷严苛的丛林法则的他们,在被流放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他们孩子气的一面,但在后来的剧情中我们也得知,他们只是被牺牲的一盘棋子;《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男女主人公存在的先天缺陷,在一开始就将他们从所处环境中孤立了出来,剩下二人彼此的宽慰与陪伴,冲浪更像是一种对抗被孤立,妄图超脱自身缺陷的象征;《菊次郎的夏天》更加直接,全片故事讲的就是一个老顽童和一个小孩被流放的公路历程。

这种流放性和孤立性弱化了角色自身所带的社会性,让他们游荡于现代工业体系外的边缘环境,北野武似乎很享受这种剥离了现代化体制束缚下的自然。可能他认为只有将人真正视为单体的个人,而不是工业体系下的统一符号,我们才有讨论这个人的余地(《坏孩子的天空》则相反,它讲的是将两个富有活力的少年丢进体系之中进而变质的过程,但北野武在片尾又让他俩返璞归真)。

北野武这种去社会性的身份设计有别于大岛渚、今村昌平等创作者。后者着重于刻画人物在社会权力和伦理下被压制得扭曲变形的撕裂感,这种撕裂感最终导致了人物走向极端化的悲剧。而北野武并没有去渲染和解释,他只是捕捉,捕捉影片中行动的人物,捕捉生活中的平淡。北野武的电影不存在极端化的戏剧高潮,他的电影节奏如同他所钟爱的蓝调,是舒缓的平静的。

北野武电影中的角色,也没有以往黑道人物的威风八面,嚣张跋扈,或是豪气冲天。北野武从寻常人的角度出发,去还原去除了身份地位包裹之下的人的自然情感。同时,他们所携带的身份地位又在拉扯着人物的行为思绪和处世准则,形成一种不可控的割裂,一种不可解的介质,强化了人物命运的未知和迷茫。

北野武电影中的黑道人物,谈判如同开会,杀人如同例行公事,公事处理完之后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没有丝毫的传奇性,平凡如你我身边的街坊。北野武将角色身上的社会属性压缩至最小,着重表现人物作为普通人的困境,额外身份的加持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任何问题,相反,他们的身份成为他们烦恼和困境最大的加害者。

《花火》中的主人公虽是警察,但这无法摆脱同事残废和殉职的事实,也无法拯救自己已经病入膏肓的妻子,一系列的负担反而让自己落下了一屁股债。在影片的后半段,北野武开着改装的警车抢劫了银行,并将得来的钱寄给殉职同事的遗孀,偿还了自己欠下的债款,协同妻子去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北野武解决原先困境的方式,竟是以抢劫这种反自我社会身份的行为去完成的,这样的行为安排显然是北野武最大的黑色幽默以及对冰冷工业体系的最佳讽刺。

这种散漫诗意化的生活节奏,反戏剧高潮的处理方式同样延续到北野武对于暴力场面的调度上,影片中没有为了调动观众的观影情绪而刻意剪辑出血脉膨胀的快感。北野武虽被冠以暴力美学大师,但他所擅长的却是隐藏暴力和捕捉瞬间的暴力,而不是表现和突出暴力。在这里,我们不妨用《奏鸣曲》的两处情节作为对北野武暴力手法的一种补充。

《奏鸣曲》结尾,北野武饰演的黑帮大佬,为了替兄弟报仇和为自己讨一个公道,手持步枪,单刀赴会,与别墅中的两大黑帮集团展开厮杀。如果换成吴宇森来拍这段戏,必定会大肆渲染主人公的侠义行径,以一挡百的英雄气魄,反派枪手们接连倒地的慢镜头画面,可能还会适时飞出几只白鸽。

但北野武并没有落入常规套路的泥潭,当音乐响起,枪声随之回荡在黑夜之中,此时的观众却只能在别墅外看到屋内子弹射出的花火带来的闪光,镜头偶尔剪辑到室内,看到的也只是漆黑一片中人物手持枪械站立着的开枪姿势,花火带来的瞬间光亮映射着主人公冰冷的面孔和对立集团的狰狞,没有任何站位和跳跃,只有机械式的重复性开枪射击,人物看上去像是一具具冰冷的杀戮机器。

北野武在这场戏中,彻底颠覆以往对于枪战场面的认知,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隐藏暴力。他给你听声音,给你看黑暗中的瞬间,但他并不想给你看一出完整的动作,因为这对于北野武来说毫无意义。暴力,本就不是应该渲染的东西,你只需要知道它所带来的结果是如何的残酷。

《奏鸣曲》的另一处暴力情节,是电梯内的对峙。在这场戏中,镜头机位以静态固定的方式呈现,从每个人物的面部特写到三人站立的关系,再到最后电梯内的整体环境,紧张的氛围在一步步上升,直到北野武一伙所等待的目标出现,氛围凝固到最高点,继而暴力在瞬间发生。

如果说在《奏鸣曲》中,北野武还有为了戏剧张力而事先营造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到了《花火》中则彻底将这种戏剧铺垫抛弃,只留下必要的逻辑顺序场景和瞬间出现的不可提前预知的血腥和残酷。诸如筷子插人眼,以及雪地豪车内的枪杀。北野武电影世界中暴力的发生是如此的干脆利落,不带任何一句废话。

北野武注重暴力的突发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为生活中的一切本就是不可知的,谁也不能料到下一秒在街头拐角处会发生什么。电影语言的使用,不仅体现了导演的才华高低和创作习惯,还体现了导演的人生观和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导演观察生活的方式就是他用来展现电影事件的方式。北野武无疑注意到了生命的无常和暴力的不可控,一切都是随机的。北野武像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突发的暴力在警示着银幕前的观众:不要妄图揣测我电影中的戏剧规律,就如同不要妄图揣测生活。人的力量如此渺小,人的存在如此微不足道,你永远不知道暴力和灾祸何时到来。

人物的去社会性、暴力的突发性让北野武的电影像是一个处在叛逆期的小孩。他充满天真的浪漫和肆无忌惮的幻想,但他又是那么捉摸不透。我们观察一个人,有时非常费解,我们不明白他的行为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转折与变化,与我们先前所认识的大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不是他,我们不熟悉他完整的成长境况,只能通过看到的局部来串联起他的形象,但这个形象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片面的,我们每个人对他人的看法其实都存在留白和跳跃。

北野武的电影就是如此,文本的留白和事件之间的跳跃让我们对把握北野武电影的主题时常难以下一个具体结论。如果说省去中间过程的情节轨道仍存在着事先事后可以察觉的逻辑,那么不兼容事件间的串联则更像是对生活散漫无序的诠释。

《奏鸣曲》中间的三十分钟,都在讲述黑帮成员在海滩上的玩耍与嬉闹,与戏剧主线毫无关联,像是生活碎片的拼贴;《花火》后半部分北野武带着妻子旅行的段落,也是这种处理方法。这些看似与主线毫不相干的生活碎片,我想才是北野武想表现的重点,起码是塑造人物和突出主题必不可少的一环。

如果说之前人们常规思维中的电影是戏剧是小说,那么北野武的电影则更像是诗,他不叙事,他捕捉生活,他描绘意象。影像在拍摄出来之后已是实的确有存在的,我们不可能改变它所带着的内涵,但我们可以赋予它新的内涵。如同古典诗句,一座山,一片湖,一艘船,一个人,他们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但基于某种主题或氛围将之串联起来,便有了新的涵义,形成一个新的生命体,也就是我们读到的诗。

《花火》中的北野武在解决生活带给他的困境之后,带着妻子远行,旅途中我们看到了影片前半段不曾看到的东西:北野武及其妻子的笑容,一个野兽刑警孩童的一面。这些事件与先前的情节毫无关系但又互为补充,补充的不是具体情节,而是人物的内在心境。这些碎片化的情节完善了角色,与前半段形成对比的同时使得人物更加立体,更为真实。北野武电影中的情绪张力永远是向内积聚而不是向外抒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平淡之下涌动着的感伤,妻子即将离去,他只能通过这种微不足道的方式来弥补自己先前因社会身份而迷失了的家庭身份。

我们可以说北野武的电影像拼凑吗?这个论调显然不成立,但我们也要警惕部分创作者因才华有限而落入北野武式的圈套,北野武的生活碎片可不仅仅是拼凑那么简单,这个取舍与选择的过程也是创作中的关键。生活如同一件满溢着食材的储物间,食材不分高低应有尽有,导演像是一个厨子,在挑选食材之前应该先明白自己的菜要以什么标准作为定义,是甜是咸是辣是酸,而不是慌了神见到还行的便抓,最后炖出来的只会是一锅味不可评的杂烩。这是近年来内地某些所谓文艺电影显露出的毛病,呈现生活不等同于复制生活,它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电影语言和电影主题之上的。

北野武的事件虽然跳跃,但他注重整体的连续和内在的饱满。如果没有事先各种困境对主人公造成的束缚,后半部分夫妻旅行的悲情程度尤其是结尾海滩上的那两声枪响的力度明显会削弱不少。北野武抛弃戏剧张力,但他在不知不觉间通过生活化的事件积聚起影片的情绪张力,北野武的叙事不是水平的引导而是垂直的填满,直到影片结尾积聚到一定程度,便通过适时的想象力调动让观众的观影情绪满溢出来,而这种事件填充所带来的情绪溢满,观众也只有在看完全片后才能知晓。这是一种对生活高度细腻的感受力才能带来的创作水准。

回到《花火》这部电影本身,北野武的这部风格成熟之作,将其之前作品中的元素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且统一到了一个完整的容器之内。血腥的浪漫,残酷的柔情,现实与童真的碰撞,命运的不可控,这些元素在其之后的作品中亦反复出现,但在之后却未能再次达到《花火》的高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花火》的主题和形式的高度吻合,以及北野武在人生命运转折之后的心境变化。

《花火》既是北野武风格的定型,也是他面对新一次生命历程的宣言。电影中的主人公对生命的态度是向死而生,是一种自毁式的尊重,是一种传统武士道式的殉道精神。北野武带着妻子漫游,享受着生活本应拥有的恬静与美好。但这美好是如此短暂,如同升上空中绽放片刻光彩便消失的烟火。我想,片名《花火》的含义应该在此,在影片的后半段,在这短暂而绚丽的旅途之中。

电影的结尾,那个象征着夫妻二人早逝女儿的小女孩在海滩上愉快的玩耍着,扯着飞不起来的风筝,夫妻二人互相依偎着,妻子说着:谢谢你,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北野武并不答话,如同往常一样,摆着一张冷酷的脸,由于他戴着墨镜,我们也无法推测此时他内心的波动。镜头转至全景,移动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海浪涌动着起伏着,突然间两声枪响打破了此刻的平静,打破了观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美好思绪,镜头定格在小女孩错愕的神情上,电影也到此结束。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处留白,又是北野武惯用的隐藏死亡。不同的是,原先的隐藏是为了淡化暴力,如今是为了不破坏美好的梦境。这是一出悲剧吗?北野武将这对夫妻杀害是出于刻意吗?是为了诱骗观众的眼泪吗?我想他只是因为不忍心,他只是希望帮他们早点解脱。他们的命运是那么的不幸,生活已让他们透不出气,影片后半部分的旅行大概是他们一生中少有的温暖。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有限时间内所获得的意义,他们二人在穷途末路之中探寻到了光芒,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吗?北野武适时的让他们终止于这幸福的时刻,就像天空中瞬间绽放又瞬间熄灭的烟火,虽然短暂但起码存在过精彩过燃烧过。这是北野武的浪漫,残酷而柔情。

 5 ) 关于 花 火 的几个角度

《花火》是1997年的作品。

关 于 导 演

北野武是日本漫才演员出身的、被黑泽明托付了日本电影的未来的、长着一张黑帮大佬的脸、御用久石让山本耀司的导演。

我人为的把他的导演作品以1995年为界画一条线。

1995年他经历了一场“傻到一定境界”¹的车祸。在拔除从右脸横穿左脸的器械时,他“完全理解了关东煮的心情。”(<( ̄︶ ̄)>好笑)

而在该时期之前他曾数次陶醉在“自杀”的甜美想法里,似乎自以为克服了死亡的恐惧。

罗兰·巴特²在把存在于“不间断的运动”中的一个电影影像作为结构性的对象加以分析时,将决定电影内容的“有意单位”定义为被设定在电影时间中的“动作”,而非“故事内容与事物”。他举“视线”为一个动作的例子,动作的持续即为“视线”的变化。根据男女视线交会时间的“长”与“短”,从中读取该动作的含义。我们将电影中多次重复的动作进行比较,读取其“在对立中产生的意义”的所指。

在北野武初期的作品中,“死”,尤其是自身的“死”被反复拍摄,却并不指向悲伤,这种“反复”与对“生”的焦躁感相连,趋向于“死”的快乐。这些蓝色基调的影像,冷静而暴力。

1989年 凶暴的男人 剧照

但从车祸死里逃生以后,他从此“对活着失去了兴趣”,并非感到生命无趣,准确的说,他更加珍视生命了,“只是产生了随便什么时候死都可以的那种淡然的心情”¹。

这场摩托车事故对他的生死观产生的影响体现在了之后影片中(也或许是我捕风捉影)。1996年的复出之作《坏孩子的天空》末尾,小马与新志的对话。

1996年 坏孩子的天空 剧照

《花火》里崛部对生的渴求的画。

1997年 花火 剧照

是他摆脱反复“自杀”的萌芽吗?

关 于 标 题

花火(はなび))是日语hanabi,但海报上写的是HANA-BI

hana是日语里的花,bi是日语里的火,而hanabi是烟花。花为生,火为死。但无论花、火、“花火”,或生或死,皆短暂。

影片里与之呼应出现的意象,白雪易融、樱花易落、萤火虫易逝、风筝易断,友人的生命……

1997年 花火 正式版海报

同时,花是温柔,火是暴力。亦呼应了主角西佳敬的性格特征。

关 于 枪 声

对于影片末尾的枪声我有很多想说的。不知道它们是否也引起了你的注意。

这是一个导演带着引诱和调戏观众的情绪,却实际上不知所云的结局。我这么想的原因有两点。

1)我前面提到,黑泽明曾盛赞北野武为日本电影的未来,说他的电影“没有多余的说明”,称赞其将叙述性台词和影像削减至最低限度,以此批评此前的日本电影“说明过多”。

同时黑泽明先生也认为,《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最后的场面(贵子处理冲浪板及茂夏天的回忆)是“多余的”。

1991年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剧照

(不得不说,大岛弘子完完全全长在了我的审美上,这位姐我可以夸100年)

尽管北野武补充这是“赠送的场面”,因为对自己省略心理说明的电影感到担心(众所周知这位直男导演对自己的抒情戏很不自信),才促使他做出谋求观众理解的调整。

但大师的话对他往后的创作颇有影响,所以他在《花火》里,不再做出观众期待的调整,而是用两声枪响结束影片。至于谁开的枪、打死了谁、为什么是两声、死了两个人吗、甚至,真的是影片里的人开的枪吗?

就留给观众想象吧。毕竟托马斯·福斯特³也说过,观众的“想象力可以提供任何需要的画面...我们观众擅长于此”。

2)第二点与音乐有关。在我和大多数观众一样,以为西佳敬一枪毙了老婆另一枪毙了自己,而沉浸于悲伤生命沉重的悲伤中,点开网易云想要回味一下久石让为其所作的影视原声时,我真想问北野:“你是在逗我吗?”

米歇尔·希翁将电影中的声音大致分为三种⁴,首先,影像附带的声音有“画内/画外”之分,电影画面内发生在同一个空间中的声音为“画内音”;即使不出现在影响内部,但声音在同一个空间中发声的情况视为“画外音”。而影像中的空间与声音分别属于不同空间的情况则为“非叙境”。

事实上,这两声枪响便可归到非叙境声音的行列,因为它根本不是在影片内的空间中发出的!它来自于久石让Thank You,...For Everything的背景音乐里。

1997年 花火 剧照

(看这贱贱的笑)

影片和音乐在两声枪响之后结束了,所以枪声不一定意味着主角的死亡,可能是导演“枪毙了”演奏音乐的人。

眼见不一定为实,何况是眼不见呢?(有人见他举枪对着谁了吗?没有)

关 于 暴 力

“暴力美学”是谈到北野武电影不可回避的词。但是我太啰嗦了,所以我想少说点。

《花火》的观影体验并不是非常流畅,而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矛盾感违和感。例如影片中崛部的画(那些都是北野武先生自己的画作),用花朵取代人和动物的面孔,想象力无边但却充斥着对生命的辩解与扭曲,对真实的怀疑,对美好的解构,由此而显得故意且突兀。北野武认为主人公的内心无法通过语言和运动等电影性元素来实现,他的影片有着戏剧性元素的同时,在影像上又充满了拒绝内心刻画的二律背反。

他继承了小津安二郎的定镜镜头,用了大量的人物位于画面正中间的中近景构图,这种稳定、均衡的构图方式和镜头选择,却与影片角色的生命起伏有着强烈的对比。

花火里大多暴力都是通过多而短促的镜头拼接形成的冲击感带来的,而在西佳敬回忆里的暴力却反反复复地以升格镜头出现。血浆安静的重复的缓慢的喷射,友人在西佳敬的记忆里死、伤了无数次。

主人公警察的职位和抢劫银行的设定是矛盾感的另一来源。对身份的解构和毁灭,是他在卸载生命中多余的负担。

1997年 花火 剧照

更妙的是他抢劫银行的目的是为了带患绝症的妻子去度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暴力硬汉的温情柔情怎能不感人?可直男的抒情却全靠BGM。

1997年 花火 剧照

(可以合照,但不能牵牵手)

这些都是矛盾感的来源。暴力和美,本身就是矛盾。即便是犯罪的胡渣青年举枪袭警都要有花团锦簇的陪衬。

1997年 花火 剧照

懂的太少,写的又长又泛。

感谢你读完。

如果你也对北野武感兴趣的话,和我聊一聊呀。

参考书

[1]北野武.姜向明译《北野武的小酒馆》.新星出版社,2017年

[2]罗兰·巴特.《显义与晦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3]米歇尔·希翁.《视听·幻觉的构建》.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年

啊啊“ありがとう...ごめんね”

—はなび✨

 6 ) 流氓会武术

---看北野武出刀


作为导演的北野武其实是个杂食动物,动作片、黑帮片、青春片、时代剧、温情片、搞笑喜剧等等都能拿得起耍得开,但他身上最醒目的标签还是暴力。热衷暴力题材的导演可谓多矣,何以北野武能够独得暴力宗师的美誉,自然是他对暴力的呈现别具审美意味,让同辈望尘莫及。暴力的主体,北野武影像世界里的那些流氓,个个会武术,谁也挡不住,是北野武奉献的暴力飨宴里的主题大菜。要看清北野武怎样出刀,得从这些流氓身上着手。


一、流氓的天涯孤旅
    
北野武暴力片中的主角都是一些社会的边缘人,孤独者,他们或者被放逐,或者自我放逐,他们脱离团体,脱离体制,越过了社会为顺民圈出的安全界限,主流社会把他们称之为:流氓。

《凶暴的男人》中的我妻谅介和《花火》中的西佳敬都是警局的精英,却都离职了,他们放弃警察的身份后我行我素、大开杀戒,完成了从警察到流氓的身份蜕变;《菊次郎的夏天》中那位中年大叔直接就是一个吊儿郎当、无所事事的流氓;《大佬》中的山本和《奏鸣曲》中的村川是黑帮重要头目,组织里的悍将,无法无天的大流氓;《座头市》中的盲剑客虽然一身侠骨,但其实也有流氓习气,好赌嗜杀,比流氓还凶暴,比流氓还狠毒。这些流氓在丧失或抛弃了自己的社会身份之后,失去庇护,孤旅天涯,我妻谅介走上了寻仇之旅,山本远走美国避难,西佳敬和妻子踏上了不归的旅程,座头市漫游全国,村川被组织抛弃,成了无根飘萍。在旅途中,这些人独自和整个世界对抗。为了在这个不太友好的世界立足,他们往往不按牌理出牌,打破规范,心狠手辣,任性妄为。

挣脱了束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些流氓尽享他们孤独的自由,不过,自由也是有代价的,他们的旅程是危险动荡、危机四伏的,一切痛苦和绝望都要自己一个人扛。亚里士多德说:孤独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显然这些悍不畏死的流氓是一些随时会暴起伤人的野兽。张楚唱的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到了北野武这里则是孤独的人是可怕的。这些放逐中的人,遗世独立,孤独而坚韧,面对生活的痛击,不是默默吞忍、逆来顺受,而是以生命做赌注放手一搏。这些流氓身上有一种雄性的、凄厉的美,令人折服。


二、流氓的六脉神剑

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行走江湖,没有一点硬底子功夫是吃不开、玩不转的。昆丁•塔伦蒂洛在他的电影《低俗小说》里以一个环形结构暗喻暴力的无休无止,而北野武则以突然性指出暴力的随时随地。既然暴力如影随形,那么必须得实力坚强才能在刀光剑影里游刃有余,谈笑退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定风波,任逍遥。北野武暴力片中的流氓们正是拥有这种素质的人。他们修炼的是一套名为六脉神剑的秘技。以下的六招,正是他们无敌的法宝。

第一招,少商剑,又名胆气。这是一种光棍的态度,无论你是多强大的敌人,他们都能从容的迎面向你走来,不动如山的站在你面前,不怵你、不鸟你,与你对峙。在极力淡化暴力画面的《菊次郎的夏天》里,菊次郎和货车司机单挑,一次次被打倒,还是不管不顾,爬起来再干,一定要打到赢为止,功夫虽然次了一点,胆气倒是十足。《花火》里西佳敬面对高利贷集团打手顶在他脑门上的手枪,不动声色,不惊不惧,面无表情,弄得要折他威风的打手颜面扫地。座头市和剑道高手相遇,一触即发,无畏的亮剑,和高手贴身抗衡,在强强对话中既不输人也不输阵。炼成了这一招,可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气势上就先胜了一筹,为接下来的胜利奠定基础。

第二招,商阳剑,又名先发制人。既然免不了一战,就废话少说,直奔主题,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不搞什么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乱动,在阵容悬殊的情况下,后发往往制不了人。北野武的流氓们深谙此道,他们不善言辞,不逞口舌之利,不像《低俗小说》里那位信教的黑人一样在杀人之前要背一段圣经。《花火》里西佳敬趁那些来追债的人还在唧唧歪歪的陈述并打算实施威胁的时候就率先开动,抢占先机,一举摆平三人。《大佬》里的山本更是在那个打劫他的黑人索要钱财之前就把酒瓶插到了对方的眼睛上。这种先声夺人的手段,往往让对手乱了阵脚,从不可一世沦落到任人宰割。

第三招,中冲剑,又名一击必杀。日本电影里的暴力,很少缠斗,往往一合定胜负。连日本剑道的最著名的招式都十分简洁直接,是迎风一刀斩,而不是独孤九剑。黑泽明《椿三十郎》里两大高手静默对峙,突然拔刀,一人狂飚鲜血仆地,生死立判,这是日本式暴力的经典场面。北野武的暴力片也继承了这种传统。座头市的快刀无人能挡,他的刀到了哪里哪里就鲜血飞溅,和剑道高手决斗的时候,也不过是以轻伤为代价一招把对方干掉了。在冷兵器时代是如此,到了现代也不例外。《大佬》里山本练得一手快枪,冲到墨西哥帮派的老巢, 瞬间秒杀四人,然后把那个先前被他打成猪头的老板一枪爆头。《花火》《奏鸣曲》《凶暴的男人》里也充斥着这种高效率的杀戮。这一招讲究猝然发难,从沉静到暴烈,无需缓冲,一步到位,在以寡敌众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消灭掉敌人的有生力量,并能取得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慑效果,挫败敌人的气焰,从而掌控整个战局,独享胜利果实。

第四招,关冲剑,又名摘叶飞花。据说,武术练到了一定的境界,不需要特定的武器,摘叶飞花都可以伤人,也就是可以把世间万物都拿来做武器。北野武的流氓们在这一招上也颇有心得,能够即兴的、很富创意的化日常用具为凶器,让暴力来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一招在《花火》里得到了比较集中的运用。西佳敬用筷子当剑,刺瞎了来逼债的高利贷集团的流氓;在海边,用毛巾包石头制造出类似流星锤的功效,把苍蝇一样紧盯不放的高利贷集团流氓打趴下了,开始旅途之前还用外套包在手上当盾牌狠揍手持匕首的流氓。座头市的手杖里藏着利剑,类似周星驰《食神》里的折凳,可以藏于民居,并拄着隐藏杀机。《大佬》里山本手下用折断的筷子插人鼻孔,逼供黑手党派来的杀手,比起皮鞭等刑具,这支普通的筷子更让人不寒而栗,视觉冲击力强烈得多。练成了这一招的流氓,基本上在暴力生涯里已经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达到了登堂入室的大乘境界。

第五招,少冲剑,又名应变能力。当一不小心被对手制住的时候,就是考验流氓们的应变能力的时候了。《花火》里,黑帮锲而不舍的追踪过来,那个被刺瞎了眼睛的小喽啰用一支左轮手枪胁迫西佳敬走一趟,如果顺从的跟着去了,不死也要脱层皮,面对这样不利的境况,西佳敬方寸不乱,一边假装向小喽啰道歉,引开其注意力,突然伸手把食指卡在手枪的撞针上,任小喽啰怎样扣扳机手枪都不能激发,西佳敬食指被卡出血来也不松手,把手枪抢了过来,单刀赴会,把这些破坏他和妻子二人世界的苍蝇扑杀干净。仅仅是手指卡撞针这个镜头,就能使这部电影值回票价了。《大佬》里山本被墨西哥帮派的打手劫持,三条大汉押着他,坐在汽车里,被手枪指着,如果不想办法脱身,这就是一条黄泉路。山本处变不惊,把指着他的手枪轻轻一拨,就把情势逆转,打手慌乱之下走火打死了司机,一片混乱,山本趁机反击,把三人都送上了西天。这电光火石的一幕,足见这个老流氓见多识广、应变神速,有着钢丝一样的神经,毒蛇一样的阴险。如果不想落到龙游浅水被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的悲惨境地,这一招就要练到臻于化境。北野武的流氓们是个中高手,屡屡以此脱身保命,迅速夺回主动权,发动逆袭,荡平仇寇。

第六招,少泽剑,又名冷酷到底。北野武的流氓们信奉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所以一旦发动了战争,就要把对手赶尽杀绝。《奏鸣曲》《花火》《凶暴的男人》《座头市》《大佬》里的主角都除恶务尽、斩草除根,不给对方春风吹又生的机会。西佳敬只是因为子弹打光了,才让那个瞎眼的小喽啰逃了,座头市为了让那个黑帮老大余生受尽苦楚,才没有取他的老命而只是把他刺瞎。值得玩味的是,这些流氓们对敌人绝不留情,对自己,也不留后路,对他人狠,对自己更狠。《大佬》里的剖腹、断指已经是血腥到家了,但还有更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山本的得力手下为了使另一拨日本势力臣服,居然当着那个老大的面把自己脑袋轰掉了,遇到这样的狠人任谁都得心里发毛。在黑手党的围剿中,山本本可以远走避难,但他选择留下,最后几乎是自杀式的引来了大批黑手党的枪手,迎来了自己惨烈的死亡。《奏鸣曲》里的村川、《花火》里的西佳敬夫妇最后也都自杀了。精通这一招的流氓们秉持着一种极端作风,敢于正视敌人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自身惨淡的人生,对生命抱着一种彻底的决绝的态度,蔑视死亡,从不苟且偷生,有一种慷慨悲歌的气度。

神功大成的老流氓们,在对手面前,总是底气十足,木然的脸上挂着一丝嘲弄的神情,那是大师君临菜鸟的傲慢。他们出招,下一秒就是毁灭。


三、流氓的精神分裂
    
西佳敬从高利贷集团抢钱、打劫银行,一是为了资助受伤瘫痪的老搭档绘画,二是为了给因公牺牲的同事的妻子帮助,三是为了带着身患绝症的妻子作一次人生最后的旅行。我妻谅介为了救出被毒贩控制的智障妹妹,辞职后独闯龙潭、大开杀戒。山本为了维护小弟的尊严对那个墨西哥毒贩头目大打出手。---这些流氓的暴力行动,是为了道义、为了亲情,并非师出无名,虽然不合法,但有着无可辩驳的合理性。因爱之名,杀人越货,这是北野武的流氓们精神分裂的第一个层面。

西佳敬面对歹徒的时候,他是野兽,凶猛无俦,狠下辣手,面对患绝症的妻子的时候,他是嗅蔷薇的猛虎,柔情无限,搞笑搞怪。村川和手下被伏击后,躲到海滩边,他们一起在沙滩上玩轮盘赌、打烟火战、挖陷阱、弄人偶、搞相扑、表演歌舞伎,一派童真。座头市和艺妓姐弟俩以及赌友被黑帮搜捕的时候,化妆脱逃,他眼皮上画的两只假眼睛,把房东老婆子逗得大笑,身陷窘境,不忘穷开心。山本和那个被他插伤眼睛的黑人小弟经常打赌,每次都出老千,逗他玩,黑人小弟每次发现他的伎俩后都是好气又好笑,没了脾气。菊次郎陪伴小男孩千里寻亲,更是一路耍宝,在回程的时候还组织了游戏四人组,逗得小男孩开怀欢笑,冲淡了小正男失去母爱的伤心凄凉。---这些木讷沉闷、面无表情的流氓,却有着丰富的幽默细胞、深厚的搞笑天赋。在没有敌人环伺的时候,他们身上戾气尽消,是可爱可亲的良伴,敌人一来,他们马上变得狰狞可怖。在两个极端情绪中快速切换,犹如变色龙,这是北野武的流氓们精神分裂的第二个层面。
     
流氓们的精神分裂,彰显了人性的矛盾和复杂,也构成了他们独标一格、一言难尽的怪异魅力。


四、流氓?英雄?

北野武暴力世界里的流氓们,既孤独、又无敌,且搞笑、且温情,他们不煽情、不作态,有情义、有担当,是冷面硬汉和冷面笑匠的完美结合,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这些流氓们可以说是一些另类的英雄。他们以其强悍的作风、另类的气质冲击着观众的观影积习,刷新了暴力美学的内涵和外延,奠定了北野武在暴力片领域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短评

“强烈北野武式风格的最初集大成作”,这个讲法很虚。但当他的各种元素,暴力、沉默、轻视台词、画面叙事、音乐,所有标签都要加个“北野武式”当前缀后,他的个人风格就确实明了到极难脱离画面进行描述。我不知道没有了久石让的配乐后,他的电影形式会不会还能保持这样的力度,但在这里,他运用得极好

4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总之一句话:我老婆得了绝症,所以老子可以乱来。你们必须同情我,因为有久石让。

7分钟前
  • Bejdlxl
  • 较差

能自己剪接的導演值得敬佩,敢剪善接者更是。畫與畫面在銀幕上的交錯發揮了蒙太奇,問題是:蒙太奇重建了甚麼?絕非人物內心的具現,而是重建時間本身,重建是一個人從動筆的感觸到畫畢間一路的抽象波盪,比轉瞬的心情與乍現的靈感更大也更悠長者--以蒼白生活來殺死蒼白生活(瘂弦)。

12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哥們兒就這麼暴力,哥們兒就這麼美學……

13分钟前
  • 趙小漁
  • 力荐

1997威尼斯金狮奖。1.生与死的蓝色奏鸣曲,暴力与温情的别样并置,契如菊与刀,花与火。2.沉静镜头,寡言语,突兀的硬切与闪回,久石让配乐。3.隐忍中的猝然暴起与折翼的风筝。4.面瘫后的北野武,抽搐的脸颊与跳动的左眼皮。5.花首动物身插画,点彩,俱难忘。6.海涛收尾,画外打斗与前景遮挡构图。(9.0/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男猪脚北野武加起来不到20句台词,女主角没有台词。久石让配乐,但有好几个地方故意用了静音,效果反而更好。北野武式的温柔和浪漫,还有一点点他惯有的小玩笑。有些血腥,姑娘们慎重。但是里边的画都好看。

19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很好。不說話就打人。

22分钟前
  • 緩慢
  • 推荐

一开始的各种闪回可能会感觉有点混乱,其实是好简单的一个故事。铁汉柔情最让人招架不住!北野武也知道自己怎样是最帅:见面不用说话(他好像在进入后半段前一共就三句台词)直接把人咣当了。

2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社会我武哥,人狠话不多!是个狼灭!这电影说话比做事要难,直到第31分钟北野武才开口正式说了第一句台词,严重怀疑北野武是不是借自导自演的便利这样就不用背台词了,哈哈。94年的车祸导致面瘫使得他只有一个眼睛会眨眼,饰演这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角色相当合适哇,赋予了角色额外的独特气质。片中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出自北野武之手,尤其是那些脑袋开花的画儿格外瞩目,曾经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看过北野武的艺术展,正是这些画,相当喜欢。揍起人来也是干脆利索,真是文体两开花。电影的转场剪辑也比较出色,使得各种意象的使用恰到好处,配合久石让的凄美音乐一起食用效果极为出色。北野武骨子里是一个极为浪漫的人,电影里那些饱含个人气质的幽默和温馨都无比触动人心,最后海滩上左右相依的画面美如画,终结于两声枪响,猛男落泪!

25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重看#冷面暴烈与抵死温柔的交汇,无望荒诞与心碎温柔的嵌合,数度泪目,又屡次忍俊不禁;人生的底色是荒凉,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最爱三幕:大杉涟以无数个点拼成无法言说的想念,突然响起的钟声在午后光线里凝结,结尾永无停息的蓝色海潮中的枪声,所有戏剧场景在喑哑中达成。

3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平成年代,基本上就是北野武的电影年代,难怪黑泽明说,以后日本电影就靠你了!要看纯爱,暴力,黑帮,亲情,友情,搞怪,冷酷、温情……你要的一切,他都能完整给你!所谓暴力美学、北野蓝调,也许是排解寂寞和焦虑的方式,这部算是一个巅峰。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38分钟前
  • BayKa兔子
  • 力荐

如果第一部北野武不是看的花火,那么花火也不过尔尔。疯癫的话,不及双面那部;残忍不及大佬和极恶非道;温情又不及菊次郎。但是,确实又各自都占了一些。画作的部分能够给人一点惊喜,自制警车的情节也漂亮,暴力的况味缺乏了些吧。当然,片子始终是名声在外,首选不会错,虽然各方面都差了那么一点点

39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缺乏睡眠果然不能看这片。太慢了,几次都要昏睡过去。

40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好电影经得起无数次复习,意味着也就无所谓剧透。在暴力的底色上书写温柔,在沉默的底色上书写酷烈。活得淡然无谓,死得无畏决然。女主只有两句台词,男主不超过20句台词,仅有的寥寥几句,也完全不承载叙事任务。画面中,主要人物的前景会被无意义的杂人大面积遮挡。这种拍法几乎是侯孝贤、是枝裕和。北野武的天然直觉是如此准确,一起手就给你做减法,比那些科班出身的导演不知道高几筹,连演技都是浑然天成,这个人身上的维度太奇妙了,横看成岭侧成峰。集中一段时间连刷几部北野武,过后再看其他电影总会嫌话多。

4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第一次看这片时候没啥感觉,重看感觉完全不一样。最后北野武老婆说谢谢对不起,还有在潮汐声中知道最后的结局,真是揪极了。再一次证明生来是电影就理当在电影院看,再一次证明在电影院看一部电影分数比电脑上看至少多一颗星,再一次证明有时对公认的好片无感,其实原因只是没在电影院看而已。

47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A+】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黑泽明曾经对北野武说“日本电影的未来就靠你了”,因为北野武真的理解什么是电影。在观影中我不止一次赞叹与北野武在电影中所营造的一种温柔又孤独的氛围,突如其来的暴力和贯穿始终的沉默,都在无形之中扩大这种穷途末路的疏离感。《白日焰火》受本片的影响实在是太深了,无论是猝不及防的枪战与死亡,还是深植内心的孤独与自责,都出奇一致。但很显然,相比较与《白日焰火》里的“纠缠”,《花火》里的北野武明显更加“淡然”一点。北野武的暴力美学在本片异常直接、简洁,而他特有的黑色幽默在片中却不止一次让我揪心。久石让的配乐简直是天作之合,搭配电影更能表达出这种残暴的“末路温柔”。当然,电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北野武的画技,也许他拍这部影片就是为了办一个“影像画展”也说不定呢。

50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你可能不信,其实我身负超凡魔力。我能猜出你手中扑克牌的花色,轻松破解七巧板的谜题。能让晚钟在亭午敲响,会让花火重新绽放。我会变形术,能把出租车变成警车。我会隐形咒,抢劫银行都畅通无阻。我掌握所有不平凡的魔力,却拯救不了平凡的你。每个人的脸都是不同的花朵,就像我们的寂寞,全不相同。

5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A / 几乎把先前所有我认为的缺陷都扭转为优点。人物看似“僵硬”却服务于某种“滑动”的主体性与悬浮的宿命感; 悲与喜、暴力与温情的杂糅通过精妙的蒙太奇嫁接出“湮灭”式生物一般的灵动起伏; 游离却别具捕捉能力的剧作将一个模板之中的自我审判故事解放,人物心理层次与时空叙事的隔阂完全打破。笨拙的人生哲理图解既视感完全消失,成为一曲《你从未在此》一般的死亡漫游。

5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作为艺术家的北野武只关注可供索引的日常语言(台词),也许是深知语言乃最不纯净、污染最严重之缘故。尽量削弱语言污染后,电影呈现出一种静默的美学:引发观众凝望,自主探寻画面意义;更加关注自然声音;淡漠简约地抗拒强烈思想的输出,使得感情如暗流般流动;创作者也因此显得高深、神秘和冷酷。

57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