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渔的火车

剧情片大陆2002

主演:巩俐,梁家辉,孙红雷,李志雄,师春玲,孙周,戴克,张恒

导演:孙周

播放地址

 剧照

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2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3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4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5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6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3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4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5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6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7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8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9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04:46

详细剧情

周渔(巩俐 饰)在小镇上从事陶艺工作,美丽善良的她遇上诗人陈清(梁家辉 饰)后,对他的眷恋油然而生。尽管陈清在另一镇上做图书管理员,生活清贫,爱情的力量还是让周渔甘心劳苦,来往于两地只为照顾陈清。慢慢地,她变得有点疲倦。 火车上经常有同车人张强(孙红雷 饰)。张强暗暗为周渔美丽的气质所打动,二人由起初的争拗渐变理解。张强总是在周渔失落烦恼之时为她解忧,帮她找寻陈清诗中所写的湖,感情在暗涌,周渔也在两地、两个男人之间矛盾的徘徊。在张强身上,她感受到强烈的男子气魄和欲望,然而却也离不开孱弱的陈清。 一天陈清告诉周渔,说他要去边疆支教。这一决定最终成全了周渔和张强,还是让周渔看清了该如何决断?©豆瓣

 长篇影评

 1 ) 在那遥远的地方

电影里周渔是一个不安份的女人,她总在路途中,她买车票时,她问,这最远可以坐到那儿……
于是她永远在她的途中,也许是湖水里,也许是海水里,也许的也许,她是外星人……

读西方的艺术史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它们能真正说的五花八门,绝对不会只有一种声音。贡布里希说中西的艺术差别在于,西方在于创新的革命的艺术,而东方的艺术则不追求震惊的效果,他们有很迂回的方式来追求一种雅致的效果。可是这么一个讲究革新的世界,一直习惯提出否定的意见的西方,一直在复兴,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以至于后现代主义还是有点儿复兴的意味,可是我们是在向前,而且要拖着古典向前。
也许我扯远了,扯得和这部影片有点儿离谱的远,不过我更愿意把这样的一个故事看成是哲学上的思想上的一种考量。
影片中的三个人,二个男人,一个女人,如果我们做这样的划分,一种是古典的,一种是现代的,一种是后现代的。
西方划分现代和后现代的最大分野是从鼓吹男性的理性权威现代化世界转移到了对女性感性的思维的肯定,只是尼采所号召了一种酒神的精神在后现代的初期似乎也被看成一种精神的发泄与病态,就连周渔的死也似乎被看成了某种自由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撞得头破血流,只能泯灭,但我还是相信,这之后必有出路。

在现代工业社会里,火车无疑是工业时代的强大代表,蒸汽机的发明开创了人类的新的历程。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开始缩短。
新的工业时代宣告了男权的理性时代的到来,笛卡尔以“怀疑一切的”主张组织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舞台。随后,在后现代艺术开始显露初端时,某一个女性影像被安迪.沃霍尔捕捉并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那个女性金色的头发,微张的红唇,迷朦的眼睛,她是玛丽莲.梦露,这个女人成了男人的欲望的投影,没有人关心她想什么,演技如何,她最好是大脑一片空白,只要让她丰满的双唇和乳房在影片上裸露就好了。电影机制成功地让她成为赚钱的机器。很巧的是,巩利在我看来也算是这样的一位演员,这位从来没怎么坐过冷板凳的中国美人其实并不怎么适合中国的镜头,无论何时,都能看到她在影屏上波涛汹涌,有时稍微丰满得过了,以至于她在镜头里总多少显得有点笨拙,她结婚了,离婚了,然后重回影坛,人们讨论的还是她的外貌,我看到一些很有点暴发户气质的男人去影片里,就仅仅只是为了看看巩利……巩利被挑着来演这样的片子,可真是应景。
影片的开头,孙红雷扮演的张强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理性的男权时代的代表,他说,这瓷器,你留在手上就是没有价值,卖给我,不是很有价值吗?男权的理性世界助长了商业时代,万事万物,有没有价值,只看有没有人购买。有多少的价值,也不过是准备了多少钱来进行购买。
于是周渔,摔破了瓷器,这是她女性意识站起来所做的选择,亦或是一种本能的反叛,还有没有其它的选择?有的,有的,当然有的。
张强是吃惊的,欣赏的,但是张强所能做出的解决之道是:掏出自己的钱,以此作为赔偿。万事万物皆有个理,皆有个准则,你便说出来吧,只要你说出来了,我便也做得到的!
男权社会以为男人伤害了女人,男人是应该有责任的,他们的责任往往是有框的,张强一直在做这样的理性的事情,我以为你要的就是这个,我以为你要的就是读一篇诗,最好是在湖边读着,他想,你要的就是我付出“这些”,我不是也付出了这些吗?
周渔是轻蔑的,是我自己摔碎的,不关你的事。
被一次张强的追逐,她都离开了。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类是不满足的,条条框框成了一种窒息,冷漠的,精英化的思维让生活单调,于是人追求一种诗意。
“诗”是什么,海德格尔的名句是,我们要在地球上,在我们的将来,期待着一种“诗意的居住”,这种诗意无法定义,我们只知道它的存在被哲学家描绘出来变成了一种打破理性思维的新的方式,它是模糊的,有意味的,却又是不可名状的。
那些诗意曾经出现过,就如同周渔的爱情,那是没有商业和工业入侵的时候,你看到过鲜花开放过,看过它们迎风摆动过,你一眼就识得出来它们只为你,心无旁骛。
只是“诗意”的生活被打破了。
诗意太过柔软了,文学电影中,其实有一类故事也被写过很多次,方方在某部小说的序言里曾经说过,女人一旦认真了,男人就怕了,可惜男人永远都不知道女人的认真从来和他们想像中的认真不一样。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认为,诗意是男人自己折断的,就如同女人自己摔碎瓷器所做的选择一样,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将“诗”丢弃,视之无物,以为自己得到了什么真理一样,如此这般地人类也过了几十年。直到后现代生活的来临。
这便是人的成长,我们是从来处来的,那些古典的生活是我们生长的轨迹那小的图书馆,那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诗与文学的处所……现代化快节奏生活也是我们的昨天,坐着火车,住在别处的我们……只是我们要往去处去。
后现代理论里有很多是我个人很喜欢的,我们求“1”的那个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以为这个世界不是“此”就一定是“彼”的那个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们以为有了诗就一定不能现代化,有了现代化就一定不能有诗意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们去做那一场划分已经结束了。那个男性上升就一定抑制女性的时代也结束了。
陈清说,周渔爱我,他只爱我一个人。
我觉得他不是狂,不是妄,这是清楚的,睁开双眼说的。
秀说,你是不是把我看成了周渔啊。
秀说,每个人都只是在爱情里爱上了自己,每当她说这话的时候,她的对面坐着的都是周渔。
张强说,我看到陈清了。
秀说,我看到周渔了。
张强说:我羡慕陈清。
秀说,我羡慕周渔。
其实,本来我们就从来是一体的,男人和女人,诗意和规则,我们的社会已经不需要象我们原来认定的那样在矛盾中前进和上升,它就是它。
做自己做的选择,想是自己的感受,是自己要来,是自己要走,好好活一场,其实,我从来不相信人类过得很惨,即使是死亡,从来也有幸福的死亡,即便是悲剧,从来也有幸福的悲剧。

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我知道,若不是你那般美,我何苦要苦苦地求你,又受着求不得之苦?只因为那里有一个最远的地方,我就是想去,就是要去……

 2 ) 我的热情如同一辆永不停息的列车...

   

  是不是有这么一种女人,她们炽热,美好。却孤独的仿佛不可碰触。

  她们总不停的寻找,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同飞蛾般盲目。

  所以,在第一束光出现的时候,她们便冲了过去,如此奋不顾身地.


  影片里有很多周渔走路或奔跑的镜头,发现这个女人的小腿长得很好看.

  梁朝伟在《重庆森林》里有句对白说:女人的小腿最性感.

  这么漂亮的一双腿,是不是注定要用来奔波 找寻

  孙红蕾扮演的张强大概是看出了这个女人的不同,我猜他一开始是打算放手的,所以周渔第一次来找他的时候,避而不见.

  可是又有谁可以拒绝这么一个美丽而不安的灵魂?所以宁愿自己跳进命运的洞穴.


  不喜欢梁家辉扮演的懦弱诗人.从未忘记,火车来了的时候,是他先甩开周渔的手.

  他的懦弱和自私,要了周渔的命.........

  几十年后,他却在西藏吼着:不可能,周渔不可能爱上别人!

  是的,他说对了,周渔没有爱上别人.飞蛾扑火,一生只一次.

P.S.其实很喜欢孙红蕾。觉得是那种拼了命让自己喜欢的女人幸福的类型。还记得在《七剑》的首映礼上他跳了段霹雳舞,让我觉得有点意外,好像发现了他另一个真实的一面。其实对他的印象完全来自他的角色,大概是不能和本人挂钩的吧。。。可是,融合真实与虚幻,才是演员最大的魅力吧。。。
http://lyne-edge.blog.sohu.com/41420465.html



 3 ) 这是北村的周渔还是孙周的?

周渔的火车居然比我想象中要强些,虽然我花了三次才不太认真地把它看完了。对电影的某些情节我们本来也不必太较真,因为它已经不是北村的那个作孽版了,虽然表面上还是。我是很烦北村的,因为他总是写些象顾城那样天真变态而自私的人。自己对自己作孽我不反对,但是不能随时随地地发癫,然后还表现的很纯洁,然后到处去扰乱治安。所以即便有好奇之心我也懒得去深究这电影的来龙去脉了。但看完后我有个感觉,那就是拍这个电影的人在谈恋爱。也许孙周和/对巩俐,也许是孙红雷和巩俐,谁知道呢?

以前看预告时觉得象拍MTV,真正看的时候又感觉情调有点象欧洲片。最神奇的是,它居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做-作!巩俐这时其实发胖了,没有以前的清亮,可是孙周还是把她拍的很美,这个美仿佛是与情节无关的,而是单纯的,对于女人的赞美罢了。其实巩俐一点也不象个超现实的癫狂女人。梁家辉念诗也是很可笑的,不过看到最后我也不笑话他了,因为他尽力了,他始终还算个好演员。最出彩的是孙红雷,以前有点嫌他,因为实在觉得他太象旧社会码头上的打手,虽然他以野路子演戏每演每出彩。这次是真的好,连念诗都很自然的流露,我对他的偏见一下子没了。虽然还是觉得他是野路子,但总比电影学院里出来的呆头鹅强啊。

总的来说,电影是导演在抒情,借别人的故事抒自己的情。孙红雷和巩俐在床上那段看得有些感动,爱人的时候人总会变得不一样,不设防。虽然这爱未必和情节紧密相关,扑朔迷离哦。

 4 ) 由《周渔的火车》说开来

《周渔的火车》真是美的。摄影简直费劲了心机,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那湖面,那些落日的余晖,那些帘子的影影幢幢。 每一个镜头都是流动的,能让人强烈感受到人物间能量的流动。 巩俐飘逸的裙摆,低角度跟着;陈清家里那两联垂下来的纱帘,巩俐轻轻的倚着;湖面上的波纹荡漾着......是能量,是情绪,是情欲,看似平淡,实则湖面下面暗潮汹涌。 《周渔的火车》真是讲爱情。我们跟着周瑜的情欲,跟着她的处境一起做决定。 “爱人是一面镜子,在对方那里能看到自己。” 在周渔身上,即有陈清的浪漫诗意,又有张强的现实与自信,两面镜子在周渔的身上缠绕、摇摆。是现实与理想,实在与幻觉,最终还是追逐那浪漫去了。 爱情让人更加看清自己。 不是去爱别人,而是重新爱上自己。 《周渔的火车》说到底真是太文学了,那种表达的内核呈现出来就是个文学作品。它的那种人物的状态和情感,如果没有办法放在当下的现实环境,或者去抓住[爱情]的某一点本质同时完全表达的话,最终就好似是那个年代的文艺圈里的小众情爱,满足一个文学诗人自己的爱情想象。 但影片很多地方还是很有意思的,除了摄影的唯美之外,这个时候的巩俐是我见过最美的,梁家辉一个香港人却把一个中国大陆农村里的一个文学诗人的胆小怯懦表达的真实自然。 [每个女人都是美的。]其实这话不假。其实巩俐的面貌没有传统审美上的标致,但是你看她往那儿一站,身段婀娜;你看她走路,她的眼神,她说话的语气,尤其是在陈清的衬托下,她是那么自信,内心住着一个男人,那种洒脱劲儿,那种能量很吸引人。看到她,就觉得我们北方的女人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几日看二十年前的电影,看到各种不同的之前荧幕上的美女,真真的和当今的审美不同。现在观众的审美都被韩国整容医生带走了。 比如林青霞,脸盘很大的,浓眉大眼,嘴巴也宽,合在一起真是美,是不分性别的美,是可男可女的美,东方女性的那种儒雅中含着几分英气。 昨日看《极道追踪》,我瞅着钟楚红的脸,真是觉得不能算美女,但我知道她的魅力。在《纵横四海》里面,她的娇媚是绽放的,那一瞥的斜媚勾人心魄。 人的美本质上是能量的流动。我越来越赞同。不是五官或者身材一定要怎样,而是大胆又自然的呈现出自身的魅力、个性,才是真的美。 周渔一路都在追寻,她从追到重阳出发,一路追逐着,最终死在了路上。她说“她就喜欢跑,路上总会发生点儿什么”。火车是个意向,反复出现,就是表现周渔的人生。 你看着这个女人,觉得很不实在,好像这样的中国女性只会存在于书里,因为她那么反传统。中国女性应该是向往家庭的,向往着安稳,应该被关在屋子里,因为她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可是周渔,她不在乎去哪儿,她就一直搭上一班又一班车,好像风一样,随心而去。

 5 ) 真实和幻象的交叠

2002年,周渔的火车上映,我还在上初中。我的好朋友跟她爸妈去影院看了这部片子,回来跟我说,没看懂,挺色的。于是我是抱着一种看晦涩情色片的心情来看的。但是实际上,它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天马行空不知所云,也没有过多香艳的镜头。但是如果是十年前观看,我可能会有跟我好朋友得出一样的结论。谁能要求初中生对故事和对情色尺度的有多高的理解呢?

言归正传,影片的人物设定十分巧妙,两男两女(巩俐演的算两个角色),周渔和张强生活在三明,陈清和阿秀生活在重阳,而四个人的联系是通过往返于这两地的周渔的火车。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三角恋或者四角恋的故事。两个男人通过周渔这个女性角色产生了间接的联系,而两个女人则是通过陈清这个男性角色产生间接联系。互为间接关系的两对角色之间未曾谋面(暂不提阿秀对陈清声称她见过周渔)。这就非常有意思了。张强对陈清的认识是通过周渔的描述,而阿秀对周渔的认识是通过陈清写的诗。而陈清和周渔,一个是诗人,一个是画家,从事这两种极富浪漫气质和想象力的职业的人,你怎么会知道他们对一个故事的描述有几分真实的成分,又或许根本就是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故事?

这部影片虚实交错互为映射的手法并不是我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体会出来的,而是从影片一开始就被点明了。影片有三个时间轴,一个是当下陈清和阿秀故事的时间轴,一个是过去周渔和陈清故事的时间轴,还有一个是过去周渔和张强故事的时间轴。这两个过去的时间轴在后面交叠在一起不容易分辨,但是在最开始切入故事的时候是明显的两个时间点。

影片第一个镜头给阿秀手里拿着陈清的诗集,第二个镜头阿秀躲在暗处窥探周渔的背影,然后阿秀跟过去喊了一声周渔,周渔回头。随着陈清念诗的声音响起,周渔曼妙的身影出现了。影片从阿秀的视角切入以后,并没有急着描写周渔和陈清的故事,而是转而又从张强的视角切入故事。张强第一次对周渔有印象是周渔在火车上借烟,他开始留意这个女人。紧接着切入周渔视角,她第一次对张强有印象是在上火车的时候,这个鲁莽的男人不小心磕坏了她的瓷碗。在真实时间上对于周渔和张强的彼此“发现”,周渔的切入点要略早于张强的切入点,但是影片里却把它安排在张强视角之后,这样时空错乱的表现使观影者自身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这就有了不同的主客虚实的体验。这之后甚至又切入了一个列车员的视角,看到周渔在火车上抽烟。然后是张强和周渔第一次的一个长接触,张强想买她的瓶子,她不肯卖,一怒之下把瓶子砸了。观众一头雾水,正如一头雾水的张强。这时候观众是站在张强的视角上看神秘女人周渔。(后面再交代周渔的生气是因为陈清叫她以后不要两边跑,就存在于周渔的叙事视角了。)然后另起一条线,交代周渔死后,阿秀跟成名后的陈清认识的过程,接着由阿秀的口开始叙述陈清和周渔认识的过程。这就又回到了过去。陈清第一次遇到周渔,是被周渔的舞姿迷倒。他写了一首诗,“我在梦中看见你,犹如一团流动的水气,你不经意的舞蹈。。。”。这里很难让人分辨这究竟是两人现实的相遇,还是陈清梦里的相遇,又或者是阿秀在读诗的时候想象出来的二人相遇。即便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故事,影片的叙事手法也不是简单的倒叙,因为在以阿秀的口吻(也可以理解是陈清的口吻)倒叙周渔和陈清的故事之前,就先后有张强和周渔两个口吻来给周渔和张强的故事起头,而张强和周渔的故事从时间上开始于周渔和陈清故事之后,这样一来,先写讲张强和周渔再讲陈清和周渔又是某种意义上的倒叙。如果分析地更细致,最开始阿秀已经处在寻找周渔的旅途,后面再介绍她与陈清的相识,也是倒叙。这几段倒叙夹杂在一起,同样让人产生虚实主客互换交错的观影体验。

电影里两句关键台词。“爱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她会让你更加清楚地看清自己。”“心里有就是有,心里没有就没有。”这两句台词更进一步点明了影片里虚实交错又互为一体的表现手法。

这故事最让人着迷的是可以把其中几个人当做真实存在,而另一部分人当成是真实人想象出的幻象(在镜子里),无论你把真实安排在谁的身上都是一个很棒的故事。

从张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他和周渔之间的故事看成真实,而陈清和周渔的故事是他的想象。他想象中的陈清是一副躲在图书馆里的穷酸书生样,不能接纳现实,只会消极逃避。而被张强做了镜像的周渔则有张强身上敢于担当敢于直面现实解决问题的性格,而这个性格必定会与陈清产生矛盾。

从阿秀的角度分析,她对周渔这个死掉的女人则有更夸张的想象。在她想象的世界里,周渔背着陈清有了别的男人,而且那个男人俗不可耐,就像并不清高的周渔一样。情敌之间又怎能有什么美好的想象呢?

从陈清的角度分析,周渔死后,回忆里的周渔美得不像话,为了寻找心灵的寄托,他找了一个长得跟周渔一模一样的女人谈恋爱。而这个女人却无中生有地污蔑周渔,居然还说见到了她,陈清一定认为这个女人疯了。

从周渔的角度分析,两个男人是她的两面镜子。对诗人陈清的迷恋让她可以做一些像诗人一般浪漫得过分的事情。周渔的火车象征着周渔对诗人爱情的追逐,她不能满足于跟她同住三明的张强给她现世的安稳,她的爱情是在别处的,她执着地每周两次坐火车去重阳,连列车员都说这怎么受得了,她为他画瓶子画碗,甚至当他躲去了西藏她也要坐车去看他。而在兽医张强那里,她却能像一个普通村妇一样给他的朋友烧一大桌子菜,但是她绝对不能接受张强跟她玩浪漫。张强像个傻子一样想讨好她,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她是喜欢浪漫,她喜欢的是陈清的浪漫,不是张强的,她想借助张强去拥抱一种真实的世俗的生活。周渔是矛盾的,她既有浪漫的气质,又有世俗的观念。当她的世俗观念在浪漫的陈清那里受到打击的时候,她要在世俗的张强那里寻找安慰。而张强又满足不了她对浪漫的想象,所以她又一遍一遍地坐车去找陈清。这样被两种生活撕扯着,最终她也顺理成章地毁灭了。

四个人可以是四面镜子,究竟哪些人是真实存在的,哪些人是镜子里的虚像,取决于镜子摆放的位置。可以确定的是,这电影的画面和镜头下的巩俐真是美到超脱于真实了。

 6 ) 藏在夸张与意识流里你我的爱情

2002年,偶然在杂志上看到这部电影上映前的宣传页时,记不清是被剧照还是文案打动,年少的我便生出了向往之心,觉得这是个值得去聆听的故事。

17年后的今天终于想起这个故事,以三十几岁的心智回顾了少年时的向往。

时间轴 & 多视角

想看懂《周渔的火车》,先得理顺时间轴和各个视角。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弹幕一直没有关,虽然很影响观影体验和自己的判断,但时间有限又想知道别人的观点。

从始至终“看不懂”、“什么乱七八糟的”之类的评论就没有断过。

这部片子最独特的点在于时空交错里晦涩难懂的多角度呈现:以阿秀的视角为主,穿插张强的视角、周渔的视角、陈清的视角、列车员的视角、周渔闺蜜的视角;没有主时间轴,随着不同的视角随意切换,想起一出是一出——传说中的意识流?

这种独特给观影人造成了极大的理解障碍——在这一点上,作为文艺片非常合格。

在仔细捋顺每一个视角的时间轴后,会发现这个视角中存在与其他视角完全冲突的内容。

比如阿秀在开篇一直追踪的周渔,在陈清的视角里早就死了。比如张强临时决定跟着周渔的火车去重庆,回来时跟周渔说自己看到陈清了,而这个时候陈清在周渔的视角里应该已经到了西藏。

视角中真实内容的呈现与想象、梦境相穿插。

孰真孰假,亦真亦假,谁活在谁的想象里,谁是谁的执拗,分不清、说不清,没有答案。

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

两男一女,火车,奔波,长久以来我一直以为这不过是韩剧般女主在男一男二间摇摆不定的套路。

全错。

甚至两男一女都是错的。

除了一点点替身以外,巩俐一人分饰两角:长发的周渔热情奔放风情万种,短发的阿秀看似时尚却差了一点味道,巩皇毫不费力让观众看出两个角色的性格迥异。

阿秀

完全没有交代,影片一开始是从阿秀的视角切入,如果不看剧透,很多人都以为阿秀是遭遇重大变故之后性格突变的周渔。

阿秀遇到陈清的时候,陈清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诗人,签售会已经开始排起长长队伍。

阿秀因为与周渔同样的面孔而受到陈清的关注,两个人开始交往。

和全世界的女人一样,阿秀也想从前女友的身上了解陈清的过去。

所以这个故事中大部分关于周渔的故事呈现都是从阿秀的视角切入的。

女朋友是最好的侦探,周渔生前的经历被拼凑的愈渐完整,阿秀的失落就更多一分:有羡慕也有妒忌,有欣赏也有鄙夷。

她越了解周渔,就越明白自己除了面孔以外,不会有任何一点可以代替周渔。

陈清看着自己的脸,想起的永远是再也回不来的周渔。

明明自己与陈清住在一条街上,却因为陈清偶然的一次出差先与远在三明的周渔认识。

“周渔有别的男人”——这恨恨地戳穿,是为了破坏陈清心里周渔红玫瑰的形象,更是为了对陈清的报复。

周渔

影片给了周渔很多小碎花裙子在小腿边翩翩起舞的跃动镜头,是天然去雕饰的美好。

周渔艺术家的人设能很好解释2002年并不开放的大环境下周渔的热情奔放和主动。

为了爱情倾尽所有。

陈清的诗给了周渔关于爱情中自己最好的想象,燃起了她的奋不顾身。

相处久了,陈清的浪漫与诗情画意是她想要的,陈清旧时书生般的酸腐懦弱她就没有看在眼里么。

只有陈清能给她关于爱情以及爱情中自己最好的憧憬,她的爱情源于陈清,却也与陈清无关。

她努力爱,用尽热情对陈清好,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陈清,却全然不顾对方是否心甘情愿全盘接受。

关于火车,关于奔波。

从三明到重庆,一周两次,似乎只有这样不停地靠火车频繁地奔波才能诠释自己爱情的热烈。

所以即便后来陈清已经离开重庆去援藏,周渔还是雷打不动地一周两次火车去重庆,这是仪式,更是她完整爱情的一部分:义无反顾地奔向爱人。

在爱情里,她对陈强追求的回应甚至主动从来不是因为摇摆不定,而是早已明白陈清不是一个完美的爱情载体,对自己的执着越来越迷茫。

她努力尝试,希望陈强是爱情的救世主,让她的奋不顾身有新的出口——陈清的怯懦更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她的爱情有去无回、自说自话。

周渔不爱陈强,在陈强给她的爱情里找不到燃烧的自己。

她的第二次主动被陈强拒绝更像是关上了她的最后一扇(备胎)门,她的爱情不可能换个宿主,只好继续她对爱情(而非陈清)的义无反顾。

陈清

给女神塞情书,不敢等对方做出反应就跑没影了,连自己随身的破书包都没来得及拿走。从最初的相遇,陈清这个角色胆小懦弱没担当的人物特色就交代的非常清楚。

“周渔,你别再逼我了好吗?”女人不惜一切代价帮男人成功,如果这个男人没有对成功的向往,你做再多也都只是给他的压力。

陈清的未来没有周渔,他也没有设想过什么未来,所有的一切保持现状就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偶尔发表在报纸上豆腐块的诗文,以及主动找上门来用尽全力爱着自己的周渔——都刚刚好,活在当下。

除了不知道谁视角里和周渔火车的擦身错过,陈清基本没去找过周渔,包括周渔生病了也没有去看她,只是打了个电话告诉周渔“没什么事儿不用两边跑了,我工作也挺忙的”。

为爱奔波的只有周渔。

为了逃避周渔帮他走向成功的压力,选择去援藏只给周渔发了“我要走了”四个字,周渔追来他也只是说“我只是去两年”,连逃避都要逃避。

在阿秀告诉陈清周渔还有另一个男人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恼羞成怒:“这不可能!她的心里只爱我一个!”然后走开了。

被动-逃避-被动-逃避,如果当初看到周渔跳舞没有那史无前例的主动写诗,一切会更好么?

陈强

第一次对孙红雷有改观。

陈强这个角色太讨喜,接地气儿,专情,又拎得清。

男二光环,但陈强比韩剧中的男二好找多了。

土大款一样给周渔现实中死水池一般平平无奇的仙湖整成人造仙境,只为圆了周渔心中的诗意,这段情节真给我气笑了,这人工水平也太low了。

他能在俩人已经发生实质关系之后明白周渔的主动与爱无关,一次次送周渔去已经没有陈清的重庆完成她心里关于爱情的仪式。

他能在周渔第二次主动时候不再趁人之危,他也不想做周渔无处安放的爱情中的救命稻草。

每次都是明白清楚主动的示好,最后的挽留也是希望周渔能放弃与怎么也想不明白的爱情之间的纠葛。

03

因为真实 所以满分

电影可能太过文艺太过意识流,但我愿意给满分。

抛去表现手法不谈,满世界都是周渔、阿秀、陈清,冷不丁碰上个陈强的概率也不小。

所有的夸张都那么自然,太真实。

世界上的女人爱上的都只是爱情,最终能不能获得幸福,要看自己什么时候能清醒、愿意去接这个地气儿,在一次次浪漫与世俗的冲突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

愿所有人都不要一条道儿跑到黑,也不要矫枉过正。

 7 ) 《周渔的火车》触不到的真实——真或假真得有那么重要么?

       我昨晚看完了,睡前又想了一下,想到了一个词“四度空间”。我觉得这部片子描写了四个时空,第一个时空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周渔和陈清以及和张强的故事;第二个时空是陈清诗集里所描绘的他对周渔的情感;第三个时空是读者秀通过诗集感知到的周渔的形象;第四个时空是秀想象当中周渔的形象和周渔的感情经历。这四个时空交错层叠地展现,如梦如影,亦真亦幻,有如开篇的仙湖一般可以想象得到但却触摸不到,导致观者分不哪些镜头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哪些又是片中角色主观意识中的想象。张强跟周渔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么?陈清知道么?他在诗集里隐晦地表现出来了?秀通过诗集触到了这段故事?或者诗集里没写,秀通过旁人的讲述得知的,比如阿香,比如列车长?又或者周渔跟张强这一段完全是秀自己想象出来的?她想象着如果自己是周渔的话那么就会遇上张强这一样一个男人展开这样一段故事?周渔最后真的死了?还是陈清为了获得自己心灵上的解脱而把她“写死”了?秀其实就是劫后余生的周渔么?导演是从读者秀的视角,带领我们去触摸周渔的故事的,秀是通过陈清的诗集来感知周渔的形象的,那如果周渔本就不存在呢?就象陈清写的那首关于仙湖的诗一样,仙湖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呢?用这样子的思路来解读的话,就颇有梦中梦,戏中戏的味道了。张强这个糙人时不时地蹦出一两句禅语式的台词很有意思:千万别当真啊……心里有就有,心里没有就真得没有。那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呢?张强说,我看见陈清了。秀说,我看见周渔了。也许,正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陈清和张强是同一个男人,而周渔和秀也是同一个女人。真或假真得那么重要么?其实导演在飘渺朦胧的镜头下,要表达的是对爱情的追问, 对男女关系的探讨,如果我们观者对此有所感悟,也就是触到了电影的意图吧,我想。顺便说一下,看豆瓣上的剧照截图,发现有不少镜头被删掉了?我一直觉得巩利的五官比张曼玉好看多了,在孙周导演镜头下展现出各式各样的美,这种美感迥异于之前老谋子镜头下所展现过的,她的确是个可塑性很强的演员,在孙导的影片里开掘出她以前不为观众熟悉的另一面,令人耳目一新。

 8 ) 爱,用一生往返

光影在房间内荡漾,是暗涌的情绪,是女人的呓语。

上火车时,张强的一个退让,周渔的一个闪躲,她手中的瓷碗在车厢上磕了一下,打开包瓷碗的报纸,一对白色瓷碗的其中一个,碗口上硕大的缺口,周渔看了,内心为之一颤,这是给陈清的,是不是暗示着什么。

“那次见面后,我每天给你写一首诗。”在蜿蜒的铁轨上,他们漫不经心地走着,陈清怯怯地递给周渔一沓诗稿。周渔看了,天真地笑了,陈清却像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害羞地在前面跑着。周渔喜欢陈清诗中的自己,陈清喜欢梦中的周渔。他们的交集是诗歌,是梦境,是虚幻,却不是现实中的彼此。

周渔一次次拼命地追赶着火车,其实在追逐另一个自己。陈清在站台上一次次等候,等候诗中的女神降临。在堆满书籍的图书馆内,书页、纸片在风中散落,那正在进行一场情欲的搏杀。在图书馆的老墙上,绿色的植物恣意的向上攀附着。火车翻山越岭,铁轨在撞击中发出轰隆的声响。这一切交织成最初的憧憬与冲动。他们彼此将梦想嫁接于对方。

“这首诗是我男朋友写给我的,他把我比作仙湖。”周渔在一个陌生的叫做仙湖的车站寻找陈清诗中的仙湖,寻找另一个自己。“你心里有就有,你心里没有就没有。”张强劝慰周渔。也许,我们一生都在找寻另一个自己,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遭遇合适的人,你一定会看到另一个自己,你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陈清的诗歌朗诵会只有陈清与周渔两个人,洁白的诗稿从码头的空中(我感觉那是重庆的朝天门码头)缓缓地飘落,无力苍白得有点宿命,好似周渔与陈清的爱。

陈清离开了,好像是难以承受爱情之重。周渔爱得太隆重,太投入,他迟早要辜负,不如早点退出。在陈清走后,周渔依然一周两次往返。那一次,周渔犹豫了,没有上车,而每次送她去车站的张强却上了车。张强重温了周渔曾经描述过的前往陈清家的那条路,他翻阅了周渔内心的书页,不知读懂了多少。

周渔爱陈清吗?与其说,她爱的是陈清,还不如说她爱的是陈清的诗,她爱的是陈清诗中的周渔。仙湖、青瓷,那些暗含着某种梦境的周渔才是她的最爱。她追逐着火车,追逐着另一个周渔,那个被陈清的爱火点燃的周渔,那个在爱中幸福的义无反顾的周渔。铁轨、火车、缆车、河流、石阶,诗稿,那些是陈清赋予的记忆,是承载情感的记忆,即使陈清不在了,周渔也能凭着记忆与幻想自燃。在女人的爱情中,一切皆是载体,包括男人,最终她爱的是自己,爱的是被爱的种种感受。她如同精神自虐一般的付出,因为她爱的是那一刻的自己。电影中那疾驰的火车成了主角,火车经过什么站台已并不重要,只要它在前行。在女人的生命中,经历怎样的男人也不太重要,只要被爱,可以铭记的不是某个男人,而是那些个自己。


人的一生都在寻觅,是归宿,是自己。也许女人的智商真的很低,她必须通过爱人的描述或暗示才能看清自己。周渔披着雨衣在水汽氤氲的山中寻找仙湖,她坚信那个自己一定存在。片尾,火车的车厢内遗落了一块瓷片,它被小心地捡起,夹进了陈清的诗集中,它是周渔吗?它还将继续陪伴陈清。

“爱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他会让你更加清楚地看见自己。”

陈清,怯懦、脆弱,并不完美,但是一种理想,他成全了一个女人的幻想。对于周渔,她不愿醒来,她愿意永远一周两次的往返,有什么比化身为仙湖、青瓷更美妙呢。张强是一种现实,他有强健的体魄,有乐观的生活,也有追逐女人的小伎俩,他更像一个正常的男人,他提醒一个女人快回到现实的躯壳中。“也许根本没有陈清”周渔奔波得筋疲力尽,终于倒下了。陈清不堪重负,终于退出了。周渔的火车,难道这只是空间上的往返吗?表面上,她在两个男人间往返,在理想与现实间往返,而实际上,它在女人心灵的旷野上往返,在两个自我间往返。当女人竭力接近另一个自我时,她也无法否定原本的那个我。她只能拼命地跑,从一个我到另一个我。

或许仙湖只是一滴水,青瓷只是一掬土。女人在爱与被爱中虚幻地升华了,在给予与收获中得到了暂时的精神救赎,在自虐自怜中解脱圆满。如果一旦不能爱与被爱,她会因为不能面对自己而痛苦。

《周渔的火车》,多年前首映时,我就看过,似懂非懂。那天,我收到一条短信,我想起了周渔,我重温了电影。也许是阅历,也许是心境,我写下了此文。如果要用一生的往返去寻找,这或许只是一篇序。

 短评

喜欢巩神穿裙子时,裙摆拍打小腿的画面……

7分钟前
  • 露娜peace
  • 还行

耽于唯美,这样没出路的啊。把一个逼仄的爱情故事用一种自怜自爱的方式来表达,视听很美,但也很造作。

8分钟前
  • 鬼腳七
  • 较差

巩俐:坐火车上瘾,徘徊在两男之间,抽烟,做爱,迷茫,追求幸福又一无所获,这就是那在瓷器上作画小资得不行的周渔。

11分钟前
  • atmosphere
  • 还行

巩俐在这部戏里散发出柔软的光芒,豆瓣评价不高,我却很喜欢这部电影,那种火车声贯穿全剧的氛围,被感情溢满之时,痛苦却无法分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东西,绵绵柔情真的就是你想要的吗?生活里爱情是次等的,即使开局的时候无限的甜蜜与美好,磨合之后的粉尘也会让你灰头土脸,一切要看你怎么收拾

12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再次承认我不适合看文艺片,除了色彩流动的小镇,几乎什么都没记住。小镇故事多,仅仅一个暖黄调的镜头就可以衍生出许多情节和遐想来。瓷器,清画,红色旋转的裙摆,火车,这些元素糅杂得太乱。片中写诗的男人太虚,不如给猪配种的男人来得有味儿。影片的每一段都太突兀,像一个来不及收场的成人游戏。

13分钟前
  • 苢蘩
  • 较差

巩俐太太太太太太美了!!!!!!这俩男人谁都配不上她!!!诗人只爱自己 医生爱她但是又hold不住她 拍得气氛很好 湿润朦胧 但是后半段太散了 节奏不好 看着闷又没闷到位。。导演火候还不够啊 但是演员都很棒~还有那首什么仙湖的诗 其实写得很俗啊。。没觉得哪儿好

18分钟前
  • 小M
  • 还行

忘记了结尾,最后巩俐有没有跟了梁家辉?印象最深的是巩俐去看望梁家辉,带着吃的。梁在家穿着松垮的背心,用手提着两大摞书,巩俐被他狼狈的模样逗笑,问他这是要干嘛,梁说,要锻炼身体。

21分钟前
  • 有些话不必问。
  • 推荐

它溢出了我的仙湖, 由你完全充满, 完全充满。

23分钟前
  • 西决
  • 还行

有时候女人为了让自己信以为真,便故作姿态的做些特别情绪化的事情,这种偏执的追逐被扣上了文艺的帽子后,所有的不切实际都变得容易理解。女人最后只剩下映照在脸上明媚却冰冷的阳光,清脆又单薄的虫鸣。电影的结局是死,生活的结局是认命罢了。电影里环境氛围烘托的很好,但过于文艺,有点做作了。

25分钟前
  • MUSHROoM
  • 还行

这些诗是大面积抄袭聂鲁达的吧

27分钟前
  • watly
  • 还行

在一个小城市,总有一些向往温情向往文艺的青年,一个图书馆管理员,另一个是瓷器厂的画工,都是和文艺搭边的工种,碰巧一个人会写诗,另一个人还画的不错,这样的两个人只要看上一看,就会象磁石一样互相吸引

28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力荐

不是跟诗人有关的电影就一定非得文艺至上,素材被胡乱的剪辑,看着令人思绪凌乱,感到莫名其妙。为你写诗却又不给你承诺的男人,大多就是渣男,写诗的真不如养猪的。以及,巩俐真的不适合周渔这个角色。

3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绿皮火车是一种很魔幻的存在,它用最廉价的方式打破了不同时空的壁垒,一个个站台之间,时间仍在,而你我不停飞逝

35分钟前
  • 尘埃眠于光年
  • 还行

在从爱丁堡到诺丁汉的火车上看的 身临其境地听着那一串串迷人的轰隆隆 就忽然特别能体会这片子想要表达的流动意象 女人像是火车一样 永远在开往不同的站点 不停歇。周渔不爱陈清 爱的是她作为一个女人诗意的转变 因为爱人有时候真的像是一面镜子。

39分钟前
  • 四月姑娘
  • 力荐

把巩俐阿姨拍得这么美绝对是比老谋子还成功的!+1星。

41分钟前
  • M.
  • 推荐

我的仙湖 用尽世界所有语言,也不够弥补我们分离的忧伤。 把泪水留给自己,如果我消失,你也将寂静无声音可听。 为了让你听见我的话,有时候变的纤细,微风吹起鳝鱼的冰裂, 仙湖,陶醉的青瓷,在我手中柔软得如同你的皮肤。

44分钟前
  • 海 盗 砰 恰 恰
  • 推荐

张元的《绿茶》,徐静蕾的《陌生女人的来信》,娄烨的《苏州河》,孙周的《周渔的火车》,大陆华语文青必点之四大。这样的低角度中近景、暖色调、微醺晃动感,张淑平拍情色片会有多好。6.5

46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要我就选孙红雷。跟文艺青年除了自虐找抽添堵之外还能干啥。找个土鳖多欢乐啊。

51分钟前
  • 黑色七月半
  • 还行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昏瘦。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周渔的火车》上,真是乱成了一团麻。我们随着这台时光机边走边看,最终看到的是一个沉醉在昔日世界里,不愿前行的男人。大概是受了王家卫的影响,从当下穿回过去,飞蛾扑火般的「周渔」似乎又走到了《漂亮妈妈》的反面。你喜欢我的诗,还是我的人?周渔答得完美而认真。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位诗人,犹如那件刚烈而又柔软的青瓷,亦如画在泥坯上经由炽热的爱情淬炼而溢出的仙湖。然而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青性格也着实将自己推向了历史的潮水当中。这是一个被过去填满内心的男人,他的世界再也容不下将来。幸好,周渔不是「周渔」的替身,倘若这辆小火车呆腻了,那就搬进豪华的《2046》去住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53分钟前
  • Muto
  • 推荐

铁轨是来来回回的眼泪,纵横交错,编织着你我之间不可言说的梦。你给我沾满露水的鲜花,给我纯净而热烈的湖,却也给我如影相随的寂寞与不安。我是爱情里的流浪者,漂泊不定才是我的归宿,在陌生的车厢里寻找熟悉的脸,还未出发,就已经望见归途。爱人如镜,爱意如梦,恍然间看见你,原来却是自己。完全被低估的神作,看孙周审美水准这一部就够了。房屋里错落的光影,一如漂泊无依的心,周渔之所以往返于三明和重阳,是因为诗意是流动的,绝非一潭死水,她的救赎起源于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流浪意识,这种不确定的求索,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淹没属性,足以击溃(干扰)任何一种生活状态。无论张强或陈清,在周渔面前都有点怯,火车在此处象征一种永不休止的汹涌爱意,二人互为终点和起点,如此反复。剪辑上故意做的杂乱,如同交错的轨道,绝美的超时空质感。

56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