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综艺大陆2018

主演:李立宏

导演:刘鸿彦,沙洛,骆永红,黄鹤,张木,陈硕仪,王申

播放地址

 剧照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2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4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5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6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4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5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6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7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8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9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0 16:05

详细剧情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让中国饮食依时而变,智慧灵动,中医营养摄生学说创造了食材运用的新天地,儒家人伦道德则把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我们的餐桌。淘洗历史,糅合时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天地间升起烟火,用至精至诚的心意烹制食物,一餐一食之间,中国人展示个性,确认归属,构建文明,理解和把握着世界的奥妙。中国饮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宽广的时空中,以感恩之心去领悟食物给予我们珍贵的滋养,《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继续近观饮食之美,远眺中华文化的魂魄。

 长篇影评

 1 ) 本来想写短评,结果太长了

失望。

《舌尖上的中国》之《器》没审准题,偏了。

很多人说落脚点是“中国”。是没错,是要讲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文化。但是中国之大,从何讲起?所以这里的定语“舌尖上的”很重要。舌尖舌尖,就是食物,就是美食,就是用嘴巴收货,升华一点,就是讲川粤鲁淮阳闽浙湘本帮,就是讲中华饮食文化。

而很多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锅碗瓢盆刀法火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说锅碗瓢盆的制造工艺,就连锅碗瓢盆本身,连刀法火候本身,都属于食物的附属品。没有了食物,它们的存在毫无意义。

所以这一集,讲得太偏了,甚至有点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意味。

不过还是有点希望的,希望第二集《香》,能带给我惊喜。加油!

希望季末时候我能很愉快地调回五星。 2.20更新

舌尖回来啦!!《香》有原来的感觉!!

(但是它咋香了呢?)

除了汕头那里神转折,其他的都还好还好

加油加油!!!!

2.21更新

承蒙厚爱,各位看官慢走,让这篇小字沉底吧。

《舌尖》3已经很一言难尽,不知如何评价了。

可惜可惜。

但还是要心存希望。

2.22更新

不如改名叫《中药上的中国》吧。

2.23更新

…………………………

哎呀真的忍不住吐槽,真的阵阵恶心。

被那个美食博主恶心到了。

为啥她一家就可以代表整个天津?你到底想说什么?甘?天津?妈妈?亲情?美食博客?人生?这里跟“食”,跟“舌尖上的中国”有啥关系?!

然后镜头就突然变成了“妈妈爱你么么哒”“我有一种治不好的病”

好吧好吧,就算你卖惨吧,哦不,真惨。那你有会弹钢琴的美丽女儿、有房子院子车子和狗,外加每年出去旅游……

我一个连去旅游的机票钱都买不起的穷鬼表示很心塞啊!!

嗯对对对,我就这股看着人“何不食肉糜”的穷酸劲儿。我知道富有富过穷有穷过的道理,但你是个家境优渥能环游世界的主儿,却在镜头面前掉眼泪,说生活多艰难、人生多苦辛,真的让我觉得……哎呀你这富人在我面前卖惨,你拿我开心?

这个,好吧,我真的觉得很恶心。

在这一集的衬托下,貌似第一集《器》很精彩的哎( ̄∇ ̄)

 2 ) 腐朽价值观体系下的三流之作

第三集《宴》,倒尽了我的胃口,怒改一星;看了第四集,出离愤怒,只叹豆瓣何无负分。这个导演组价值观陈腐落后,时至今日,仍在鼓吹手工制作、中医神药、自然经济、荒诞礼仪,观其剧拍摄质量,已是问题多多、不忍卒睹;察其剧思想内涵,则是极度空虚,无一足以支撑,完全逆现代社会进步精神而动,真是下作之极!

 3 ) 看了《舌尖3》,我十分想念陈晓卿!!!

三张图看懂舌尖的进化


正月初四,恭迎灶神的日子,央视隆重端出了观众期盼3年多时间的《舌尖3》。

与《舌尖1》开播时打枪的不要、放炮的不要、悄悄的干活不同,《舌尖3》开播前这宣传声势,我的个乖乖,又是新闻发布会、又是开播仪式、又是倒计时,一看就是正宫娘娘生的,都快赶上《月子》出版时的壮观场面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此处宜配宋丹丹老师的纯正东北腔)

虽然知道陈晓卿去年10月已经离开央视,《舌尖3》跟他毫无关系。但心理上多少还是有点预期,毕竟正宗央视血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新台长刚上任,纪录片频道总要献礼嘛!万一拍好了呢?

一大帮吃货早早守在荧屏前,自备纸巾、手帕,等着看美食、流哈喇子。没想到哈喇子没流出来,反倒被种草到淘宝上去买章丘铁锅、银杏砧板、淮阳菜刀……

看了第一集《器》,我想说:《舌尖3》和《舌尖1》之间,差了100个《二更》……

但是……等等……且慢定论,后面还有7集,万一有改观呢?

看了第二集《香》,我想说:陈晓卿转身之后,《舌尖3》跳崖式滑坡……

算了……等等……万一峰回路转了呢?

看了第三集《宴》,我开始爆粗口了:这特么拍的什么玩意儿啊???陈晓卿老司机辛苦养大的孩子,被你们糟蹋成这模样,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看了第四集《养》,我哭了:这帮人心里有数,《舌尖3》明明就是按照质量从高到低播出的,起点本来就矮,后面几集你更不可能指望了。

豆瓣对《舌尖3》的评分从最初的8.0,下降到目前的6.0。估计到8集播完,能保住5.0就算谢天谢地谢陈晓卿了。

央视有个辞职的记者张景,自己找了2个外行摄像师、录音师,拍了部《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都是8.8。

最冤大头的应该是花1.18亿重金冠名《舌尖3》的所谓正宗法兰西血统某阁葡萄酒了。2014年就拍下冠名权,一切宣传营销行动暂缓,期待《舌尖3》问世,然后一夜之间引爆中国餐桌。

正常情况,《舌尖》系列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偏偏《舌尖3》是哪吒转世,殷夫人怀孕三年多,最终生下一个肉球。

更滑稽的是,孩子问世后,意料中国人品着红酒吃美食的场面没有出现,大家都去淘宝抢3万6千锤的章丘铁锅,就没有几个关心葡萄酒的。

当然,大家彼此彼此,山寨货牵手李鬼哥。你以为是唐伯虎笑点秋香姐,盖头一掀开,其实是对穿肠扑倒石榴姐。

让我以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身份,来浅度分析一下,《舌尖3》是如何走向末路的:

从《舌尖3》各集的取名就可以看出,总导演心中一直没有清晰而明白的主线,最初宣传出来8集片名为《器具》、《小吃》、《宴席》、《食养》、《厨人》、《点心》、《时节》、《融合》,确实又土又直白。临到播出了,突然又改成《器》、《香》、《宴》、《养》……少个字就能显出雅吗?一个“香”来概括“小吃”,长脑壳没有?四川泡菜、河南胡辣汤,如何可以用香来形容?推而广之,长沙臭豆腐怎么办?是不是要被你们从小吃界开除。

《香》中的西安水盆羊肉,是被网友诟病最多的一道美食,主创团队的各种不专业、不敬业,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陕西最正宗的水盆羊肉,非片中的做法。地道的水盆羊肉需配两饼,讲究一盆两吃;一碗羊肉也并非仅仅三片,而是随客人的喜好多多益善;吃时还要搭配小菜、生蒜、油泼辣子等,回味无穷。片中的水盆羊肉店,在西安人看来,不过是忽悠外地人的游客店,只是不知为何把央视专业美食导演忽悠过去了。

其次,片中说西安回坊于唐朝时成形,是重大的史实错误。唐朝时回族尚未成形,何来的回族聚居区?

最后,大合影中居然出现了极端宗教服饰。这难道不是国家级电视台应该回避的低级错误吗?

类似的专业常识错误比比皆是。李立宏老师说麻辣烫的时候,镜头给的是钵钵鸡。外地人弄不懂火锅、串串、麻辣烫、钵钵鸡、冒菜倒也罢了,你是美食专业纪录片,你都弄错了,今后谁来还我大四川麻辣烫业界千古不白之冤?

李立宏老师说河南胡辣汤的时候,画面出现的是四川乐山嘉阳转圈圈的蒸汽小火车,观众今后岂不是到了嘉阳,要问农家乐老板来两碗胡辣汤?

用8分30秒的超长篇幅来讲诉煎饼果子的故事,讲清楚了的是一个下岗再就业的励志故事,没有讲清楚的却是美食煎饼果子,摊煎饼的镜头不超过10个,天津人都看不下去了。红姐成名之后,天津城管、工商、食药监、税务的问题来了,你说这样的路边游摊是取缔还是不取缔呢?

镜头、画面、剪辑大失水准。虽说聘请的荷兰摄像大师,但画面却并不高明。用光质感差,暗处噪点高,老是弄掉帧的慢动作,素材重复率高,剪辑超级乱各种跳……后期调色严重偏差,以至于包子褶都看不到,你究竟拍的是包子还是元宵?总之,教影视拍摄、剪辑的专业老师,可以从中挑一大堆镜头,用于教学中的错误范例。

炫技、摆拍、装逼现象在《舌尖3》中犹为严重。《器》中的“瓷器大师”,从装扮到谈吐,浑身透露出一股子“XX大师紫砂壶”电视导购的铜臭;玩花打四门的大厨,炫技炫得太过,剧组特效经费估计都花在那个画面上了,结果端出来一碗莫名其妙、味道都不知道的炒白菜;《宴》中玩文化宴的那帮子所谓文人,隔着屏幕都能闻出一股子酸味、腐味、馊味。

《香》中,学医学、拿手术刀的女婿,入赘至乐山干起了麻辣烫炒料手艺,镜头中满满的都是他不乐意、不愉快的郁闷表情。导演们千挑万选,就选出了这么一个麻辣烫文化的传承者?你确定不是来黑我们大四川的吧?另外,那个叫黄鹤的导演,你必须给我们解释清楚,什么叫无色无味的竹签?透明的,还是闪亮的?……你确定不是那个江南皮革厂倒闭后,带着小姨子跑了的黄鹤吧?

《宴》中,一个大人骑摩托,带两个孩子在农村山路的镜头,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央视播出,该段落还美其名曰教孩子们学习传统中华饮食文化美德。最基本的交规都没有学好,谈何美德?你确定交警蜀黍没有意见吗?

质量下去了,广告倒还上来了,短短40多分钟的纪录片,硬生生插进来四段广告。怪不得电视台现在重视拍纪录片了,电视剧中不准插广告,纪录片中无所谓。

《舌尖3》总体来说,形式大于内容,包装强于美食,乏味多于真情。想学陈晓卿老师,借美食而煽情,可惜煽得不真挚、煽得不专业,未煽动他人,自己反倒被骟。

没有一颗热爱美食的心,没有对中华美食文化的深度研究,没有追求极致尽善尽美的专业精神,再多的努力都是白搭。一群不热爱、不钻研、不品味、不传承美食文化的导演们,哪怕绞尽乳汁,又如何能够将观众的味觉和食欲真正撩拨起来呢?

《舌尖1、2》系列美食纪录片,多年来在观众心目中积攒下来的金字招牌,靠的不是炒作包装、不是买热搜、不是请水军、不是刷豆瓣,靠的是真诚热爱,靠的是业界良心,靠的是工匠精神,靠的是一腔热血。

陈晓卿团队也许不是中国拍纪录片最好的团队,但是拍美食文化,他们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就这样一个打着陈晓卿深刻烙印的纪录片,一旦离开了陈晓卿,无论谁来接盘,《舌尖》又如何拍得出那散发着浓郁乡愁、饱含着亲情温暖、浸润着传统习俗、滋养着厚重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味道呢?

大师远去,请勿画蛇添足;观众明白,切莫狗尾续貂。

但愿今后不要再有《舌尖4》了。

 4 ) 外行人拍的美食纪录片

作为美食纪录片,舌尖3显然是不合格的,拍的美食画面不好看,看了没有食欲,美食故事铺垫太多,却忽略了主题是展示令人垂涎的顶尖中国美食,第一集的地院灶台虽然做法很新鲜,但菜品很一般,就是大锅菜,拍出的效果没有任何让人想吃的冲动,蒸笼篇更是败笔,剪了几组不同地方的包子镜头,完全浪费时间,仅仅为了筹凑够蒸笼这个‘’器‘’,第二集更加让人失望,选择乐山串串很好,但是选拍的对象有问题,而且有模仿第二季重庆火锅的痕迹,选择一家号称乐山第一家串串店,结果掌勺的是学医的女婿,故事有戏剧性,但过程很平淡,这家店做串串的神奇在哪里看不出来 从锅底调配到食材的准备再到油碟的制作,延续的是第二季的拍法,四川哪家串串店不是这样做?凭什么让人认为一个学医的女婿继承的店铺可以代表四川最顶尖的串串,还有煎饼果子,选择了一个小区做早餐的小铺,虽然拍得很煽情用心,但凭什么让人相信一个丈夫兼职帮忙,食材还需要客人自己提供的小铺有能力专研出中国最好吃的煎饼果子,最多只能填饱肚子了。还有河南人在杭州开的胡辣汤,说是让杭州的河南人找到家的温暖,这样的店也许可以让人感动,但是却不会勾起广大吃货的食欲,胡辣汤本来就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小吃,如果没有拍出它的精髓和由来,仅仅靠一个出租车司机的乡愁显然无法说服广大吃货为之垂涎,还有最后一段西安的羊肉汤,我只看的拍出的画面是肥腻的羊肉、混浊的羊汤以及老人脸上特写是老人斑。总而言之,两集下来,从总导演到分集拍摄团队都太业余,没有拍出中国顶尖食物的精髓,故事也不能打动人,所谓的从海量拍摄素材浓缩成的几集成品精美食物的画面和展示所占比例更是凤毛麟角,更多是无谓的与美食无关的讲诉。陈晓卿随便拍的另外一部寻味顺德里面故事和美食的结合都比它耐人寻味很多。可惜舌尖这个品牌在第三季就被砸了,连解说都听起来心不在焉,也许其他大品牌看过片子后早都敬而远之了,所以才有了那个山寨法国红酒的独家冠名广告。

 5 ) 看了第一集

说实话,舌尖是我看到最好拍的纪录片。只要孜孜不倦的去寻求美食,拍好美食就能收获亿万吃货的心。

不过大概是因为第一季带来的广告效应让制作组有些无所适从,执意脱离尘世去寻求更高的价值,更新奇的故事,使得最应该五味杂陈,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纪录片活生生拍成了一个个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的海市蜃楼。

于是,带着这个矛盾的目的,舌尖变成了我见过最难拍的纪录片。从第二季开始,几乎都能看到每个分集导演内心的《易燃易爆炸》:想我冷艳又想我轻挑又下贱。于是有人为了追求猎奇噱头,把爬两米高的树拍成每天上下迪拜塔一般的生死高度,有人为了接地气去拍家眷或是路人家中的拿手菜。更可怕的是同样的过度加工,每顿饭每道菜不是要包装安贫乐道就是要掺入家国情怀,要么就是大力夯实古老智慧和文化底蕴。不过,本着互相理解前提,站在央视角度,弘扬正能量,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确义不容辞。而作为观众,我只希望看到好吃的,无他。于是,第三季第一集开播,略带期待而不假思索的就来看了。

失望。

全季头一炮,最会上价值的央视直接就是一串例子,闷声罗列了传统手艺如何百废待兴,我恍惚间以为自己在看《寻找手艺》艺术生加工剪切版。然后上价值,然后又围绕刀工,火工做文章,《中华一番》?最后上俩价值落到了餐具?emmmmmmmm~

整个一集下来,好吃的没见几样,重笔墨的四川泡菜在第一季就讲过了。其他杂七杂八的虽然不乏七孔冲天灶这种很难寻觅的亮点技法却因为盲目堆砌素材缺少衔接语录而显得格外杂乱无章。比如说到蒸,一语带过,汽锅鸡呢?比如在每个上价值的画面出现的涮肉火锅,一句话没有。

当然我深知这些不能全怨制作组,把一个“器”从美食中分割出来就足以让人摸不着头脑,又要站在这个角度讲美食,实在是难上加难。只是这不完整的剪辑很难让人信服这是个完整的故事,这么割裂的一集作为第一集让人既失望又担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制作组摇摆于赚噱头和上价值之间时,作为普通吃货只想用当年第一季的感动提个醒,一切美食最初的目的是好吃。

第一集两星。

 6 )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没有了家常就没有了魂

徒有其形而无其神的拙劣之作。

舌尖上的中国,是说“我58啦,我要好好干”的做黄馍馍的大爷,是落日下伴着虾膏虾酱的郭奶奶,是和母亲学做泡菜的北京上班族姑娘,是被咸鸭蛋难倒的国际名厨,是自创一道新“妈妈菜”的李婆婆。正如我妈妈看到老黄的时候说的那句话:“以前你外公就是这样去卖东西的,勤劳又正直”;我爸爸看到向导的姨妈拿泡菜做饭给他吃,忍不住去家里的坛子里找了一点酸豆角出来吃,这才是舌尖上的中国

而不是炫技般翻动铁锅的鲁菜大师,不是说着爱是最好调料这样的鸡汤的川菜大厨,也不是千里迢迢带豆参去德国的陶器设计师。就算是拍大厨,真正动人的也不是大厨菜,而是大厨身上的人情味。国际大厨也会做不好朋友聚会餐桌上的咸鸭蛋,阿哲跟着爸爸跑红白喜宴好不容易得到掌勺机会,或是双胞胎刀工和火候的合作。

家常,才珍贵,是最朴素的东西塑造了中国人的味觉记忆,完满了家和故乡的形象。舌尖上的中国,“舌尖”意味着家常和身边,中国意味着美食中渗透的人与人间的关系与情感,以及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

从第一集的两星调高到三星

新的一集开始有了点人间烟火气,做稀豆粉的爷爷笑着对玩闹地孙子孙女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不也是磨这个磨磨”,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和外公,勤劳又慈祥。红姐儿子建个卖煎饼果子的群,跟大学里大家各种水果群,奶茶群,不正一样吗?河南司机去喝一碗胡辣汤,和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长住,都想找一碗正宗的米粉来嗦也没什么差别。

我这样的俗人,看舌尖最大的乐趣,一是看“熟”,二是看“生”。“熟”就是自己吃过的,尤其是爱吃的,一看到马蹄糕(熟梨糕),我会大喊“最好吃的是小学门口那个奶奶做的!”,看到海蛎煎,我会想到和闺蜜因为太大份两个人分着吃的情景。“生”是没吃过的,看着让我有“这个真好吃,我要去吃”的冲动的美食。

虽然比第一集进步了,可还是跑题严重,与其叫“香”,不如叫“传承的香味”,大部分故事是讲一个小店,一门手艺在一个家族中的传承。看完才知道,制作组的“香”主要是香料,中国人的厨房里香的可不止是香料啊!文案,构图,配乐,编排等等,还是7分左右的水平,希望下一集还能继续提高!

白爷爷说“真香”的时候可真可爱,陕西方言说一遍,普通话再说一遍。

——————————

下调至两星。

第三集莫名地没有感觉了,有种无话可说的无力感,总是隐隐有一种炒旧饭的重复感;菜还是新鲜的,但画面总让我觉得不是特别漂亮(非专业人士,个人感性认知,也许不对);李老师的配音是熟悉的,但我总觉得语速变快了(希望是错觉),没有那种悠然感了;人与美食的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但总觉得有点像爱国宣传片。

叔叔侄子,师兄师弟,两个小孩太可爱了!《民间应酬汇编》,一家人都笑了!

——————————

不打算升星,甚至非常想减星。

这一集其实非常“中国”,食疗,食养都是中国很独特的东西。爸爸有痛风,所以煲汤要想办法降低嘌呤这一点,一下子就触动了我。我爸爸也是同样的情况。所以我要任性地夸夸这一点,每个家里有“三高父母”的人应该都能理解家里餐桌对吃得健康的不懈追求。

中国人吃得养,可拍的东西太多了,举个例子,我家特别喜欢吃黄焖鸭,夏天喜欢苦瓜焖鸭,因为清热解毒;冬天喜欢子姜焖鸭,因为吃了暖胃。说到“养”,很多人都能说出一星半点,但是像这集的一样,过多夸大食养的效果,实在是令人发笑。第一集还是大厨出场,只是丢失了舌尖系列接地气的特点,这一集就是直接丢失美食纪录片的基本要求了。

这一集看着看着渐渐有玄学的感觉,像在看一个中国中医药宣传片,还是出去旅游被“骗去”购物点会播放的那种。大学同学在一起煮饭菜的感觉怎么这么假,这么像摆拍呢?一个美食节目,说“做菜是为了拍照”的自媒体和中药口红,是不是太跑偏了。

食之无味,弃之也快要不可惜了。

——————————

降为一星半

这个分标题真的起得随意至极,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东西什么不是“食”?舌尖系列哪怕被人诟病煽情,鸡汤,强行拔高,可是无法否认的是,这种升华确实让人体味到了日常生活的诗意。“食”?导演组到底是多自暴自弃才会用这个名字。

苏帮菜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如同白什盘一般苍白,饭桌上有商业互吹的尴尬感(甚至与还原古籍中的食物那个故事观感极其相似)。工程师故事中,大部分美食都如同播放ppt一样的一闪而过,最后给孩子们的松鼠鳜鱼,视觉上非常像旅游团餐。

摔面看起来很美味,可是就如同面煮久了就会失了筋骨变软一样,一个人的故事讲了太久就会没了味道变无趣。纳西菜完全没有体现特点,沦为无色无香无味的庸常,江边辣在我们街头叫做炒牛杂,10元一碗。那位母亲每天变花样做菜上传,真的没有比充斥网络的美食博主高明多少,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位母亲不幸患病就拥有了登上舌尖的理由?

家常不是在家做饭,而是人情味,能把人际情感讲得这么令人看不下去,让人扼腕叹息这个大IP的陨落。坐着采访的镜头的加入真的是一大败笔,彻底沦为无营养的故事片。

——————————

第六集有所提高,升为两星半。

食物的镜头终于增加了,拍食物的方法角度终于多了些(虽然还是以黑布景为主,但是拍荷花酥在油锅里开花的思路,有点前两季的影子了),也终于让人升腾起了食欲,不再如前几集一样,一味的鸡汤煽情,变成中国故事纪录片。

标题为酥,讲得却大部分是面点,还有一些糕,实在是文不对题,直接叫点心比较好。陈勋爷爷一身皮衣,特别帅,爆口的叉烧包真的太诱人了。说到点心,广式早茶真的是点心的集大成者,南北融合,东西合璧,色香味形俱全。就是这一集讲广式点心的比例实在有点低。

但是这一集的配乐的缺点比较明显,尤其是做瓜子酥和蘑菇包的时候,喧宾夺主,没有前两季神融合的感觉。

“把世间万物浓缩成点心,用小小点心承载心意。”这句话可真好。

——————————

降为一星。

又开始用个例的故事消耗时间了!又开始不拍食物了!西双版纳六姐妹,我都没太看清楚食物的模样就切了,这样对得起舌尖二字吗?文题中所说的“家常”,并不是疯狂利用家庭亲情卖惨打广告,也不是在家炒一些看起来就不好吃的东西!摄制组哪怕多看了几遍前两季,多揣摩一下,都不至于拍出这种片子!

那个农场,是明晃晃的反农业科技啊!讲了大半集的农场清炒青菜,一点都不诱人一点都不美味。如果萝卜真的好,不需要放那么多老抽去炒,酱油会盖过萝卜原本的清甜。还有“书是精神食粮,大米是物质食粮”这里,简直摆拍到令人尴尬!二十四节气,说不完就精选一些来说,把一些节气打出来,就提一嘴,什么美食都没展现有什么意义呢?

有两句话恕我不太理解,一是“酸汤虽然酸,但是富含碱性物质”,二是“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时期”,浓浓的民科味,看了只剩尴尬和无奈。

这集的题目“生”,不代表“生生不息”,而是令人“生气不止”。

——————————

一烂到底。

正是因为这集有一些文案水平有所回升,结了个好尾,才更加体现出这一季大量植入广告,摆拍演戏,文不对题,贩卖鸡汤的差劲。大篇幅的酸菜广告,类似“油辣椒专治水土不服”这样糟糕的文案,有演戏嫌疑的子女不回家吃饭情节,改编历史地理事实(我说的就是甘蔗),连个结尾都没有的老兄弟创新辣的故事,直到最后才切题讲到真正的“合”菜……失望到底,不觉讶异。

吃了吗,确实是中国人见面最重要的问候语之一。与历史上长期的饥荒、迁徙、分离的有关,这点确实很戳人,中国人几乎人人能吃饱,确实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相比悠久的历史,实在短暂。“舌尖,连着血脉,再遥远的距离都可以用一念相连。” “无论走得多远,食物总是和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人的饮食,是为了活下去,也是为了活得更好,这才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意义。

可惜完全没有拍出来。

 7 ) 非常失望

心心念念的舌尖来到了第三季。大年初四晚八点,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了十五分钟,有点坐不住了;半小时处,开始吃东西喝水上厕所刷手机;及至结束,舒了口气,却又堵了口气。
找不出更多的词来形容观后感,只有四个字——“非常失望”。
围绕食物,讲饮食文化甚至中国文化都没问题,问题在于你要认认真真去讲。但是看过了第一集,除了七孔灶和石板能让人略提起些兴味外,其余的都是匆匆带过、流于形式了。铁锅和刀的部分,明明可以更深入的去挖掘,中国厨房里用了千年的东西,不可能就这么几下敲敲打打吧?
......
另外技术上的东西:摄影方面与前两季相比有了明显的差距,器材应该差不到哪去,差的是构图,差的是光线,差的是拍摄思路——有很多采访镜头,被访者的头被卡在了非常难受的位置(当然,也很有可能是后期重新构图,但目的不明);有不少慢速镜头是后期剪辑时没办法了故意放慢的,造成了难看的拖影,这些镜头本该前期就拍成高速的;有不少航拍镜头是为航拍而航拍,所以并未给影片整体起到加分作用;四川泡菜部分,在厨房做酸菜鱼的那段意境倒是不错,很有几分《饮食男女》的开场,只可惜感情太生硬了;片中还有大量的高速镜头,只是许多高速镜头并未发挥它们应有的说明作用,只剩下“炫技”的存在......
“一个品牌的维护比创造更难”,这真是句应景的话。希望后面的七集会出现让我大呼:“哎呀之前是我眼瞎没想到这么好看。”的起死回生。

 8 ) 不合格的拙劣制作

仅从对水盆羊肉、西安回坊等不实的史实的呈现就可恶至极了!传播了极端思想与错误的价值观,第2、3集里出现的乡贤、宗族、人身依附、极端宗教服饰等等,能不令人心寒?

拿奢侈豪华的文人宴席的复原能和第二季的《三餐》、《家常》、《心传》比吗?缺乏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反而主线散乱,令人觉得很是莫名其妙的。

 短评

预告片里解说配音是老狼就是唱同桌的你的老狼不是林更新不是潘粤明看过正片之后发现还是李老师一头雾水......

8分钟前
  • 知不足斋
  • 较差

真的难看 ,花打四门讲的这么牛逼,结果就是个炒白菜?陶瓷讲了半天,一点吃的都没有?要不叫舌尖上的炊具?就是难看,你讲烹具也要有个度啊,讲完连吃的也不放一点?还有,淘宝已经出现官方卖锅的了。你要说没利益我是不信的动不动就是大师大师的,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看不懂了

13分钟前
  • 嫌疑犯K的献身
  • 很差

并不难看啊,不懂在骂什么。本来器皿就是饮食的一部分,拿一集来讲有什么问题?有时候真是觉得人们太容易热爱,也太容易厌倦和失望了。另外可能还有品味的攀比吧,只要有几个人开始吐槽某作品不好,立刻跟风者众,生怕欣赏了别人看不上的东西,就显得自己low了,真正客观不带情绪的评论者太稀有。

15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太不严谨了!各种张冠李戴错误百出!昨晚的第二集把钵钵鸡和麻辣烫混为一谈不说,还把双河井凉糕说成乐山的;西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形成的回民坊一杆子戳到唐朝就有了,这是篡改历史啊亲!明明起源于渭南的水盆羊肉也成了白帽子的。做纪录片是靠百度的嘛!这样的严谨度还敢做美食人文的纪录片!

16分钟前
  • anlygissing
  • 很差

第一集看完了,文案水平忽高忽低;第一集主题是“器”,偏题严重,吃已经沦为配角;最重要的舌尖标签性bgm居然被舍弃了。不知道这期质量水平是这一季的平均水平还是最低水平,亦或是最好水平?四集弃。本以为看在这个ip的份上舌尖3还能守住最后的底线,那我还何必勉强给及格分呢

18分钟前
  • uhioubj
  • 很差

靠,开场几分钟就想哭,刚吃完饭又饿了麻辣烫 石花膏 水盆羊肉 我的口水!!!看了后面几集真得来改下分数了但画面之精美,色泽之诱人,是没法儿回避的,所以都客观点下分数,好吗

20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严重怀疑是“8848钛合金手机”、“小罐茶”的导演拍的

23分钟前
  • 很差

不好意思,不及格,乱,没重点,没审美,没灵魂

26分钟前
  • 林中散步
  • 较差

网友:希望《舌尖上的中国》明白一件事: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既跟血浓于水的亲情没啥关系,也跟五千年来老百姓的勤劳勇敢没啥关系,真正的驱动力只是我们中国人管不住嘴,爱吃而已!不要上纲上线乱套故事了,请诚实一点,我们只是爱吃。

27分钟前
  • valian
  • 很差

千年回坊?没有回坊的西安是没有灵魂的?汉唐两千年文化、黄土五千年生息没有回回就没有灵魂了?广告不要太多,主题不要偏移,趣味不要太低阿!5.5

32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啥也别说了,你说导演是毕志飞我都信。

36分钟前
  • 蔡小马
  • 很差

大失水准,灵性全无。。文案节奏摄像,个个一塌糊涂。。充斥着广告植入和隐性营销。用爱调味的“大师”,泡菜撕下一块又扔回坛子;一块红烧肉配上高逼格盘子的可能菜价。还有电商的昂贵手工铁锅。。篡改历史,杜撰饮食文化,全株有毒的南天竹大量误导性镜头,给痛风患者饮用高嘌呤的肉汤,三无口红etc

38分钟前
  • 乌龙茶
  • 很差

盼了好久,终于在狗年春节大年初四迎来了舌尖三。看了第一集,满满的失望。前半段想拍出匠人精神,拍得那叫一个糙,没出效果。后半段终于回到菜上,却没有了以往的娓娓道来,清晰的主题和以食物带世情的动人,剪辑、配乐和文案也远不如前两季。满屏的着急,或许此次兵分太多路取材,反而弄杂了。哎……

40分钟前
  • 浇花滴银
  • 很差

啥玩意儿?还没花生油广告好看

41分钟前
  • 许之行
  • 较差

第三集恶心到我了?那种破菜需要什么礼仪?奉行程朱理学是不是还要裹小脚啊!我呵呵!

45分钟前
  • 萱然半夏
  • 很差

哈哈,居然有我家的美食,这种节目把各地美食介绍给全国观众,很有意义!

49分钟前
  • Bless_U
  • 推荐

水盆羊肉成回坊的了?唐朝居然就形成回坊了,还建在了城中心?纪录片这么不考实还叫什么纪录片,好歹是讲美食的,制作纪录片的人真的实地考察美食了吗?随便百度一下都能知道渭南水盆羊肉吧……对于第二集中的内容感到失望。

53分钟前
  • 请叫我小仙女
  • 很差

长安长回区,清真宴…广告私货,钵钵鸡串串麻辣烫不分,陕西的起源安去西安…北京“名吃”长这么大没听说过,哪个版本里都没听过,然后炒肝一个个尼玛全举着个勺儿…第三集您找一炒出来长得跟泔水可以论亲戚的茄鲞说好…穷奢极欲的大户原来好“色香味”里的这色…纪录片要写【实】,已经犯了大讳了

55分钟前
  • 哓迟
  • 很差

照这样子就不要叫“舌尖上的中国”了,叫“锅子上的中国”好了

58分钟前
  • 列克星敦的亡灵
  • 较差

最大的问题在于想要在一集中塞太多东西,以致于什么都讲得浅,有点流水账;中国厨师菜刀这一部分第一季就有,第二季变成大刀小刀,现在又变回一把菜刀,来回炒冷饭就是没好好拍点人文气息的东西。想念第一季的开头,新雨过后的云南,李立宏清新不造作的温柔口白下,藏族女孩真挚又诚实的面孔。

60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