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

恐怖片美国2018

主演:查理兹·塞隆,麦肯兹·戴维斯,马克·杜普拉斯,朗·里维斯顿,艾米丽·海内,伊兰妮·谭,克里斯塔尔·伦伯格,马塞林·休格特,科琳·惠勒,嘉蜜拉·赖特,史蒂文·罗伯斯,谢德·鲁佩

导演:贾森·雷特曼

播放地址

 剧照

塔利 剧照 NO.1塔利 剧照 NO.2塔利 剧照 NO.3塔利 剧照 NO.4塔利 剧照 NO.5塔利 剧照 NO.6塔利 剧照 NO.13塔利 剧照 NO.14塔利 剧照 NO.15塔利 剧照 NO.16塔利 剧照 NO.17塔利 剧照 NO.18塔利 剧照 NO.19塔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4 00:49

详细剧情

马洛(查理兹·塞隆 Charlize Theron 饰)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这三个孩子中还有一个是刚刚出生没多久,嗷嗷待哺的婴儿。生活被家务和照料孩子完全填满的马洛感到非常的窒息,在这个节骨眼上,她又接到了学校的电话,通知她她的大儿子不能够继续就读普通学校了,需要转到特殊教育学校上学。   在弟弟格雷格(马克·杜普拉斯 Mark Duplass 饰)的建议之下,濒临崩溃的马洛请了一位名叫塔利(麦肯兹·戴维斯 Mackenzie Davis 饰)的夜班保姆来帮忙,刚开始,马洛并不信任这个看上去没多大岁数的女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塔利所展现出的能力和体贴俘获了马洛的心。马洛的人生,因为塔利的出现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篇影评

 1 ) 藤壶和鲸鱼or船?

第一次看到把亲子关系比作藤壶和鲸鱼,或者藤壶和船。前者没有害处,后者船却会被毁灭。在人类伦常中,没有人敢比作后者,想都不敢想。这真是石破惊天。

另外,大家都觉得片子看了可怕,看了恐婚恐育了,我倒不这么想。倒不是说不可怕,而是说,剧里已经在尽力美化她的结局了。

最后随着Tully轻飘飘走了,女主的精神分裂自动好了,儿子变正常了,老公开始帮忙了……现实中,一旦被逼到精神分裂,基本就是不可逆的了好吗?孩子并不会轻而易举地变好,老公也不会脱胎换骨地成长,一地的烂摊子仍然没有人去收拾。真正的现实中,后面的结局只会万劫不复地更惨。

联想到现在上海经常出现一个流浪女带着幼儿,六月的天还给孩子穿着棉衣,妈妈自己明显精神有问题了,可还是本能地带着孩子。看到的人有指责妈妈的,更多的是心痛和叹息,却又无能为力。

所以妈妈们,你们不是超人,也不要那么轻易地被道德绑架。理论上每个人都有资格追求生活质量,但是现实却是有人锦衣玉食活得轻松,就像剧中的弟弟一家。有人却要拼尽力气负重前行,就像女主一样。生活已经够难了,社会对女性无形的枷锁已经够重了,在最后那根皮筋崩断之前,早点学会自救吧!

ps:粗略翻了一下影评,发现有些质疑女主的生活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她“太要强,要做个完美妈妈”的声音。——这个就是典型的“何不食肉糜”了。有这样想法的女性朋友,你要么是要太年轻没经历过,要么就还是很幸运的,不需要遭受那么多生活的捶打,真心恭喜你。

 2 ) 塔莉:一部具有避孕效果的电影

导演贾森·雷特曼和编剧Diablo Cody这对组合果然没让我失望,再次通过冷幽默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讲述普通人生活中极具共鸣性的经历。对于身为人母后女人做出的牺牲与选择有着现实又准确的刻画。每句台词,每个情节都能感同身受。这片,母亲看完抱头痛哭;未婚女性看完日常恐婚;平时不注意避孕的,本片具有避孕效果,保证你看完后不再随随便便;当然本片最适合的,则是那些想生一个以上孩子的夫妻们,你真的想好了吗?

我是贾森·雷特曼的粉丝,喜欢《Thank you for smoking》,及他和Diablo Cody首次合作的《Juno》。Diablo Cody用她独特的幽默感写出了很多优秀女性为主角的故事,特别着重于女性成长与选择,从青春期到结婚到生孩子,可以说每部都蕴含她个人对成长的感悟。而贾森·雷特曼对节奏和音乐的掌控又与Diablo的剧本很搭,特别是这次少了呱噪,但依然不缺少睿智、讽刺性十足的对白,保证你会像看Juno一样又哭又笑。而且,这次观众可能会对女主角有更多共鸣,毕竟,相比于怀孕的未成年少女,塞隆诠释的女主角可是千千万万母亲的代表。

当然,并非所有的母亲都像这位女主角那样,选择生三个孩子,还坚持不请保姆,一个人被生活的压力完全压垮。她前半场时的样子就是所有女生最怕成为的样子:黄脸婆加大肚婆,做不完的家务,不听话的熊孩子,让她失去了美貌、智慧、理想、追求和自由。与在地狱里的牢犯没有区别,只能用惨不忍睹形容。而她的丈夫?完全没有分担。她却任劳任怨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的,甚至觉得孩子是“上天所赐",不希望外人帮忙,直到她真的崩溃掉。

多少女人因为舆论的压力,觉得孩子一定要自己喂,自己养,一定要母乳,一定要生两个(甚至更多)? 像这样细致展示一个家庭妇女日常的电影之前几乎没有过。因为这样的电影在多年前肯定都找不到投资,没人愿意从家里出来到电影院看到的还是家里的黄脸婆。。。但正是这些女人,撑起了一个个看似完美的家。如今女性电影的崛起让探讨“母亲的日常”的本片成为可能,是时候该关注一下这些平凡女性的内心了。

塞隆真有为本片增重,其外形转变的恐怖程度不亚于她之前获得奥斯卡的Monster,所做出的牺牲真心令人佩服。但成就本片的依然是剧本,就算是繁琐的生活依然充满转折和惊喜。

唯一我觉得缺陷是,影片展示了作母亲不易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涨奶和堵奶带来的伤痛,但偏偏没敢点名这一切背后的根源性问题:为何要生三个孩子?连女主角都说:“你年轻时学的知识在生完三个孩子后都白费(忘记)了。” 这样的生育和家里”囚禁“方式几乎是每个现代女性恐惧的,但却又天天都在发生。为什么?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我们并不都是维克多利亚贝克汉姆,如果并不富有、没人帮忙,女人为何要为难自己,承受如此多痛苦?

不点明这些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海外,生孩子是自由,甚至宗教和传统的原因,计划生育和流产都是不被广为接受。家里有三个孩子是“正常”的,反而独生子女是“不正常”的。在这种价值观下,本片就无法给出我一直等待的答案:救赎母亲的只有女人自己。虽然我们无法控制衰老,但我们可以控制生几个孩子。根据自己情况和意愿有计划的生产才是拯救自己的唯一出路。

在我看本片具有冲奥实力,但这时上映主要是母亲节即将到来。十分值得一看!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女孩,千万别觉得这个讲述母亲心酸的电影与你无关,除非你一辈子不生孩子,但衰老也还是会找上门。本片中对个人选择的讨论值得每个人关注。

 3 ) 谢谢你,再见

这个电影收藏了很久,迟迟没看。怕太有共鸣而忍不住吐槽,显得自己很琐碎格局很小。查理兹塞隆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增重45斤,满身赘肉,虎背熊腰,拖沓的步态充满了说服力。

马洛年近四十,带着两个孩子,第三个孩子即将出生。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得过一次产后抑郁,现在大儿子因情绪问题被幼儿园劝退,马洛每天满脸的疲惫仿佛每一秒都走在情绪的最边缘,随时准备崩溃。或者她已经没有力气崩溃了。破水、打催产素,生产,一切就像走流程一样熟悉,没有疼痛的矫情也没有迎接新生的喜悦,第三个孩子出生了。哥哥担心妹妹的状态,为她请了一个夜间保姆,希望马洛夜里可以到休息。马洛不适应由外人照顾孩子,依旧勉强坚持。但餐桌上渐渐只有速食应付每一顿,孩子边吃饭边看手机也没有力气去管。换尿布、喂奶、吸奶、哄睡,满身奶渍粪污,永远凌乱的头发,瘫坐沙发对着电视的片刻休息。马洛像一个忙碌的幽灵,在家里在孩子之间飘来荡去。幽灵没有情绪,幽灵不用休息。

这个世界用“母亲”一词代替伟大,从而将母亲们捆绑在家里,捆绑在孩子身边,捆绑在无尽的琐事里,然后一点点吞噬掉“自我”。《小好、小麻、佐和子》里小麻为有了小孩后将要丢失自我而失落惶恐,然而放在马洛面前,实在太小清新。

马洛终于决定请夜间保姆来帮忙,于是年轻苗条善解人意的保姆塔利像天使一样降临在马洛的生活里。塔利不仅在夜里帮忙带孩子还帮忙做家务做烘焙,不仅照顾着米娅还给予了马洛精神上的支持,白天的马洛因为充足的睡眠而重新恢复了耐心和友好,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另外两个孩子,她越来越依赖塔利,她们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直到塔利连夫妻生活都要帮助马洛时,才感到一丝怪异。很快塔利说服马洛去酒吧喝一杯犒劳自己,她们抛下熟睡的婴儿驾车前往马洛年轻时待过的布鲁克林。但在酒吧,塔利突然提出准备离开了,不能再继续帮助马洛了。马洛感到崩溃,在回家的途中因为醉驾发生车祸。

马洛在医院醒来后,谜底开始揭晓了,那些让人感到有些怪异的对话,早已埋下了伏笔。塔利对马洛的了解甚于知己,她们喜欢同样的东西,住过同样的地方。驾车去布鲁克林的路上,塔利对马洛说“我也把我的命交给你了,你本来可以杀了我的,承认吧,你有过这个念头。”那个年轻漂亮,小腹平坦,精力旺盛,知识储备如百科全书般的塔利不过是马洛分裂出来的人格而已。是马洛无比怀念的年轻时的自己。这是一场《搏击俱乐部》式的育儿自救。 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马洛不仅夜里仍在持续照顾米娅,还要超额完成家务与烘焙,白天加倍的打起精神呈现出睡饱觉的状态。自始至终,都只有马洛一个人。她的身体完全被分裂的精神拖着,完成了不可思议的透支。母爱是一种荷尔蒙,是激素分泌,是本能。父亲对孩子的照顾是责任,是通过理智来控制的,但母亲不需要,母亲与孩子的连接是生物的自然的,即使没有了思考的能力,没有了感知的力气,母亲依旧可以像个机器一样持续运转,照顾孩子,直到肌体崩溃。

和《82年的金智英》相比,马洛比金智英要坚强的多。也许是因为,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尚有精力去感受痛苦,而有了三个孩子以后,剩下的只有无休止的忙碌与麻木了吧。

马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裂的,我认为是从她提出要请夜间保姆时,丈夫说虽然是她的哥哥付钱,但不希望日后因为此事被指手画脚。在马洛已经崩溃的那一刻,丈夫仍然想的是自己可怜的自尊心。但马洛还是顺从了丈夫的意思。

马洛的丈夫是个不负责任的坏人吗?也不是。他和金智英的丈夫差不多,爱妻子爱孩子爱家庭,陪孩子写作业,吻孩子的额头。只是他们不知道,一个母亲究竟在经历什么。

马洛觉得丈夫工作已经很辛苦需要休息,或者觉得带孩子本来就是自己份内的事。总之她没有开口,所以丈夫不知道。他每天晚上打游戏,拥有最深的睡眠,早晨送上告别吻后匆匆出门。无辜得像是第四个孩子。当他得知妻子原来经历了如此不可思议的辛苦,他也心疼愧疚,并愿意与马洛分担这一切。这就是大部分丈夫的真实写照了。电影里没有做道德评判的导向,只是把大部分家庭的情况拍出来,而已。

有评论说这是一部具有避孕效果的电影,对于本就恐育的年轻人来说更是打击沉重。明明已经无力负荷,为什么要生这么多小孩?为什么不请个保姆分担?为什么不嫁个有钱的老公?为什么不喊丈夫帮忙?这些在电影里都有答案,都有合理的理由。关键在于,生活不会总在理想的设定线路上。电影里特意用马洛哥哥一家富裕的经济状况来比对马洛一家的窘迫。其实也可以反过来看,有人总是看起来活得轻松自在,正是因为观看者身在泥潭。

我看了几篇网友的影评,由于这部电影对母亲育儿的辛苦状态描绘的过于真实,很多细节是母亲们自己也没有注意到的状态,女性看这个电影非常容易陷入私人情绪,将自己带入到马洛的角色中。要么感同身受,要么坚定不育的信念,而男性倒是更能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电影的深层主题。也许这更能说明男性与女性在育儿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也许我们可以讨论一下,繁衍生育到底是不是女性的职责所在。如果对于种群而言繁衍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那么对个体而言,是否有这个义务为整个种群的延续而付出。

母亲们相互歌颂与鼓励也许效果不大,因为如同马洛最后还是不得不与塔利告别,也如同那个总是出现在马洛梦里的美人鱼一直试图救出落水窒息的她,这终究是每个母亲的一场自救。而母亲在育儿中的角色,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在心理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的不同立场上都是无解的矛盾。

 4 ) 成为“母亲”,就不再是“女人”?

(文/杨时旸)

如果说《使女的故事》是针对女性被物化为生育机器后一种抽象的、象征的、未来化的恐怖图景,那么《塔利》或许就是更真实的、可切实感知的、每个母亲都感同身受的实际困境。它讲述了一位三个孩子的妈妈被生活压垮的故事,所以,很多观众——尤其女性观众,把这个故事当做了一种醒世恒言,但这个故事绝不是单纯的展露生育与养育之苦,不是贩卖女性悲戚,更无意于批评其中作为男性代表的父亲的责任感缺失,如果只这样去理解,那就实在太过流于表浅。《塔利》中的故事并没有男女对立,不存在口号和拳头式的表演性女权,也根本没有令人反感的大男子主义,它更多的只是在真实展现家庭生活的真相,一种繁杂的、琐碎的、甜蜜与窒息交替上演的真实图景。生活走到这一步并不是谁痴傻,谁算错,谁懦弱,只是生活本身有时像甜蜜陷阱,让人就想纵身一跃,却发现糖浆之下满是泥淖,而泥淖中又潜藏宝藏。

《塔利》的主角是两个女人,即便再加上这故事里的丈夫,以及三个孩子,但它仍然算是独角戏,其他那些角色不过都是陪衬,都是道具,都用来增添麻烦,制造障碍,而更重要的是,那个夜间保姆塔利更是个幻影。很多人会觉得这故事到结尾处算是一重反转,揭开真相,但实际上对于熟悉这类套路的影迷而言,故事发展到一半——母亲马洛和塔利在后院喝酒畅谈的时候、一起去往酒吧的时候,一切就都已经昭然若揭,因为她们互相聊天的内容、方式、来言去语都明确无误地显示出,这就是自我的独白与剖析,而之后那些两个人愈发契合的知心话与爱好,那些明确透露着“我当年就是你的模样”的言辞,简直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确了一切。塔利是马洛的分身、本我、曾经的自己和幻想中应有的样子,在被现实重压之后,挤压出的一个斑斓的泡泡,放置于自己的旁边,以便能够对话、能够解惑、能够屏蔽现实,能够当做借口,能够增加勇气,能够让自己重整旗鼓。马洛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中呢?两个年幼的孩子,其中一个有些心理问题,第三个孩子又刚刚降生,丈夫忙于工作养家,闲暇时只依靠打游戏解压,马洛不得不困于琐碎,送孩子上学,给婴儿喂奶,独自面对走形的身体、渐渐流失的自信,所有惶惑无人可诉,但生活依旧步步紧逼。

《塔利》并没有批判一方,而歌颂另一方,丈夫在床上戴着耳机打游戏,并不是要用凌厉的眼光去审视他的不负责任,而描述母亲马洛的操劳也不是赞扬母性光辉,生活就是如此,总莫名其妙地就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格局,生活无法像公益广告里呈现的那样,父母两人终日挂着微笑,不知疲倦地与孩子们嬉闹,第二天还精神抖擞地对着朝阳问好,去往公司运筹帷幄,烦恼似乎永不存在。《塔利》中安排了一个这样的对照体系,马洛弟弟一家,有保姆操持一切,夫妻俩只负责表演生活品质,但看起来,那一切更像是嘲讽,那注定不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所以那些情境被展现得造作又扭捏,而一旦转换回马洛与丈夫房子,一切就事无巨细地真切起来。

《塔利》之中有一个有趣的暗示,关于性别,“母亲”这个角色被塑造成一个超越性别而存在的客体,一旦一个人成为母亲,她就已经不被当做一个“女性”,而只是一个“母亲”,女性所有的特征、欲望、需求都被母亲的身份所遮蔽和覆盖,进而,甚至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权利也被下意识地缩小和隐藏,“母亲”像一个硕大无朋的概念,无限延展,吞噬一切。从这个意义出发,《塔利》的核心则是一个人与这种观念的抗争,以及更重要的——作为母亲的“我”与作为自我的“我”之间的抗争。个人身份与母亲身份之间会形成奇妙的张力,文化惯性、家庭现实与自我意识之间彼此拉锯撕扯,故事中的马洛则代言着文化惯性的一端,而她臆想出的保姆塔利则是内心和本能的一端,她们彼此试探、交锋的回合,就是一个真实的陷于生活的母亲的内心自我缠斗。

游弋的美人鱼是自我的出窍,最终拯救自己,给孩子的心理治疗最终变成了拥抱,幻想的塔利消失无踪,现实的马洛最终还魂,她是否可以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应对生活,应对母亲的身份与自我的索求?所以,这故事无关女权抑或男权,更关乎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救赎。

 5 ) 《塔利》有哪些精彩看点?

一个发生在美国的丧偶式婚姻的故事。看来丧偶式婚姻并非只有中国才有,很多国家对男女在家庭中的定位都有类似的看法。

丈夫德鲁并非不爱家庭,只是更习惯于顾自工作,更习惯于闲暇时打游戏,更习惯于较少介入孩子养育\教育;更习惯于当一个啦啦队员,回家说hello,问妻子感觉怎样累不累,但并未有任何实际行动。

行为来源于认知,如果丈夫从心理就认为自己是个啦啦队员,怎么能在家庭育儿的赛场中上场去打比赛呢?

妻子马洛是一个怀有第三胎,马上就要生产的妈妈。她有一个开始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上小学的女儿,一个略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害怕刺激和对规则秩序有强烈诉求的上幼儿园的儿子。

马洛的压力源:

生产前,她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儿子。

1)对儿子自身额外的照顾。

由于儿子有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因此马洛需要每天帮儿子用毛刷刷一遍身体,来帮助儿子进行感统训练,让儿子更容易适应外界的刺激。因为没有太多的钱去进行系统的训练,于是她从youtube上学到这个方法,并每天都刷,希望儿子尽快好起来。

儿子对秩序和规则有强烈的敏感,比如上学停车,如果没有停原来的位置,儿子就会发脾气。

马洛做的一个梦也是儿子不断的发脾气,在她开车时踢她的椅子,接着突然在副驾又出现了一个儿子。这让她感到很焦虑和无所适从。

2)儿子校长强烈建议儿子转学。

由于儿子的特殊情况,校长觉得可能会影响其他小朋友,觉得儿子不适合公共的教育,需要一对一的看护。但是校长说的很委婉,说他儿子quirk,而不是有问题。尽管这样,这也让马洛很难接受。她拒绝接受校长说儿子需要特殊看护的问题,她不想面对这个现实。

3)家里经济状况一般。

马洛是公司的hr,丈夫是公职,并没有太丰厚的收入。于是不管是儿子的系统训练和还是要给儿子请一对一的看护马洛都会感到很大的经济压力。

尤其当哥哥说要送她夜间看护时丈夫的反应,除了觉得不适应外人来自己家照顾,觉得更有经济因素的影响。

4)曾经的好友变路人。

马洛偶遇了曾经的好朋友,但是因为曾经的误会和之后长久失联,两个人再见面除了尴尬无语逃跑,再无任何可轻易唤起的连接。现在马洛的世界里,被她的family填得满满的。

生产后,她的压力源又增加了。

5)照顾新生儿。

除了生产时丈夫在场,婴儿刚出生丈夫就一直处于消失或昏睡或带防噪音耳机游戏中的状态。

美国不像中国,有父母和月嫂,尤其是生第三胎了,因此所有的照顾新生儿的事情,从不可替代的喂奶,到可替代的哄睡、换尿布、打扫卫生,送小孩上学,被校长约谈,都得由马洛一个人来做。

还好,马洛没有事业上受到影响的心理压力。不过也许,这在她生第一个、第二个孩子时已经遭遇过了,于是在生第三个时,她已经没有了事业上的追求。

压力下马洛的选择

人们在面临压力时会怎么办呢?Fight or flight?要么迎战要么逃避。

马洛选择了什么呢?

要战便战!

马洛是怎么迎战压力的呢?

她在巨大压力下重整士气,在各种神转折的剧情里变成完美主妇了吗?这并不是一个三胎家庭励志的故事。

她给她哥哥留给她的夜间看护保姆打电话了吗?理论上讲大家都这么理解的,包括他的丈夫,但其实并没有?

她幻化出了一个26岁曾经的自己塔利,那个充满爱心,理智聪明,有着小蛮腰的,充满精力的年轻的自己。

于是每当夜晚来临,塔利如约而至,帮助马洛照顾婴儿,打扫卫生,给儿子做纸杯蛋糕,跟丈夫制服诱惑。

所有马洛失去的、所不能的,塔利都帮她做好。于是看起来,马洛变得气色变好,精力充沛,开始了跑步,儿子的新学校的老师也是友善亲切,境由心生,一切的一切仿佛都超好的方向在发展中。

如果不看后面,这简直是一部好得不真实的美国好保姆广告,雇佣了夜间保姆就能给你不一样的人生。

然而并不是。

人的内心能量是有限的,幻化出的分裂的自我会有巨大心理消耗。于是,便来到了塔利要走的那天。这时马洛选择了逃避压力的应对策略。于是丢下婴儿,逃离家庭,去downtown喝酒,喝醉,去找曾经的好友,醉驾,撞车掉入海里。

谁能解救她呢?唯有塔利变成的美人鱼,那个一直在梦境中出现的美人鱼。美人鱼是现实重压下马洛对曾拥有的自由与美好的期待。每个女生都曾经有20岁,26岁,有魅力与自由,但是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那些时光,却永远不会重来。

苏醒后的马洛

重新苏醒后的马洛会重生吗?

1)与塔利告别重新接纳自己

幻化出来26岁的自己,其实是因为马洛对自己现状的不接受。于是马洛需要与塔利告别,尽管很不舍,但是只有告别塔利,马洛才能去学着接纳现实中的自己。感谢那个曾经26岁的自己,也要感谢现在的自己,在当下存在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2)丈夫会一夜长大吗?

丈夫进入病房很愧疚。马洛说“你不用抱歉,你什么也没做”。丈夫说“他知道,这就是问题”。

丈夫直到马洛车祸,才知道其实家里并没有请夜间保姆,那个保姆是马洛想象出来的,那么多个夜晚,丈夫都是在戴耳机的游戏中度过的,并不关心是否真的有人在帮助妻子。

尤其在马洛第二次生产时就得了产后抑郁症的情况下还如此心大的丈夫!

想让一个巨婴长大的方法必须是让他经历点什么吗?这个代价好大。而且似乎只能一时有效。

尽管影片结尾时两个人一起听音乐切黄瓜的镜头看起来很温馨。

3)无条件接纳儿子

伤后的马洛照常来给儿子刷身体,儿子问她这管用吗?马洛说她也不知道。问儿子喜欢刷吗?儿子说也许不需要刷。儿子以前那么久之所以一直配合妈妈刷,是因为他喜欢坐在妈妈身边的感觉,他喜欢妈妈。

小孩对妈妈的爱很单纯是无条件的,妈妈也需要无条件的爱和陪伴儿子,即使儿子可能有一些问题,最好的良药也许正是无条件的爱与陪伴。

 6 ) 嫁人不要选又穷又懒的。

理解马洛每天的辛苦,和对老公的无奈。嫁了个又穷又懒的,除了工作和辅导下女儿的功课就是玩游戏睡觉,还出一张嘴问老婆你还好吗?不好又能怎么样?这么明显看不到吗?不是没有看到,不是不知道,是装不知道。

有人会说马洛不应该大包大揽,可以雇保姆,可以让老公做家务。马洛知道他老公经济能力不行又不想承担接受资助后的责任,去维持他的自尊,所以她没有接受哥哥的资助。马洛没有跟老公抱怨别玩游戏了,照顾下孩子,收拾收拾房间,因为说了也许就是一场吵架而告终,因为老公会说我平时上班很辛苦,就想玩游戏放松下,而马洛呢?她没有放松的出口,也可以说她没找到放松的出口,儿子也受到焦虑的影响,最后就是精神分裂。

好在电影的结局是好的,老公终于开始照顾孩子,一起做饭,马洛休息好了心情也好了,连儿子也不焦虑了。这个老公是最广大老公的缩影,嫁了就嫁了,不然要离婚吗?不现实。有钱又勤快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年轻的女孩,如果爱人是普通人,就要看他是不是能够勤快做家务,如果不做家务,那就要有经济能力去雇人解决这些问题,否则真的要做好辛苦一生的准备,连抱怨都不要有,改变一个人很难的,你不一定会比马洛幸运。

有人会说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赚钱养家雇保姆。且不说保姆质量参差不齐,遇到合适的保姆得多感谢上天。如果不是在轻松的国企工作,怀孕的女人在职场有多难,怀孕带来的生理上的不舒服,孕吐,没胃口,晕眩,失眠,健忘等等,领导同事会有多嫌弃?然后还不只生一个,这个女人要有多不可替代的能力才可以保住工作,薪水才不会下降?

怀孕之后看我愿意给五星,虽然爸爸们都不看这样类型的电影,我还是想推荐它。

等宝宝生下来,希望我不会后悔嫁给我老公。

 7 ) 全世界都欠产后妈妈一个善意的安慰

作为两年前的产后妈妈,看《塔利》预告片时,最吸引我的是它所营造的“真实”:疲惫而身材走样的马洛,一方面要应付繁重的家务,一方面要忍受巨婴般的老公,一方面还在悲叹自己人生价值的没落,更不用说有两个各有问题的大孩子得管。塞隆女神自毁形象,变胖变丑不是第一次,却是我最感同身受的一次。

我觉得最真实的地方是,马洛深夜一脸生无可恋地吸奶(她还用的双边吸奶器)。凌晨四五点被奶胀痛,你得拖着疲惫的身子,拿出吸奶器,打开灯,听着吸奶器呜呜地鸣响,看着瓶子里慢慢积满奶液,然后拿出储奶袋,写好时间和容量,将瓶子里的奶倒进去,将储奶袋封好放进冰箱冷冻室,再洗好吸奶器上床睡觉(此时困意已然全无)。

这片(含预告)给了产后妈妈们一个多么美好的幻想啊:当你为带孩子疲累不堪时,从天而降一个又暖又甜的妹子,能带娃又能做家务,最重要的是还特别关心你,和你仿佛有天然的默契。没有狗血的婆媳带娃矛盾,没有巨婴一样只会打死人(僵尸游戏)不懂照顾活人的老公的干扰,只有这个清风一样的妹子照顾着你、安慰着你、懂你的一切难处。片中有一小段是老公出差,塔利和马洛一起带娃做家务的场景让我幻想了一小会儿。

预告片里暗示的女女暧昧并不是噱头,马洛确实对塔利有着未曾明言的欲望。只能看深夜牛郎真人秀获得些许安慰的马洛,看到无意中脱下外套小腹平坦的塔利,那种不自觉的清新和性感啊,感觉像一阵和风吹拂般愉悦,马洛说塔利像某个说日语的牛郎一样,塔利笑着回了句日语。塔利让马洛和宝宝晚安吻,顺便说了句“我们也一样”时,这种有意无意地挑逗更让马洛心神荡漾。更不用说马洛在酒吧直接向塔利坦陈了(虽然只有一句)年轻时候唉过一个女子的往事。

按照这一路暗示,我看到马洛在酒吧里奶胀痛到不行,塔利手忙脚乱地冰敷时,心里一直在喊:快去吸呀!经验告诉我们,涨奶时候,成人有力的吸吮可以代替婴儿的吸吮,达到缓解奶结奶痛的效果,要是硬按那是超级痛的。当然啦,如果真演出这样,那可是太暧昧而情色的场景了(塔利不是还说“一整系列porn都是关于产后妈妈”么)。

可惜啊这一切只是黄粱一梦,谁让塔利是马洛臆想出的年轻版自己呢?难得出去偷闲喝个酒,因为太劳累而车祸,最后的结局居然是?车祸让丈夫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马洛回归家庭,夫妻其乐融融?

真是全世界都欠产后妈妈一个善意的安慰啊,连一丁点幻想都不肯给。塔利仅仅是马洛的幻想,之前那些完美的家务都是马洛一个人做的,马洛还得兼职穿上制服给老公性爱的新鲜感,马洛车祸之后还得继续干活,丈夫也就是顺便搭把手而已。真是,唉,真是。产后妈妈就活该这么惨、这么累吗?难以想象这是《朱诺》的班底,《塔利》竟然如此保守地回到主流。

我认为《塔利》还是不够激进、不够大胆,既然是电影,就要再往深里走一步试试看。我设想的结局是:丈夫对医生说出马洛的名字是“塔利”,马洛躺在病床上闭上眼睛,镜头切换到家里老公抱着孩子,然后是马洛背对镜头做饭的样子,塔利慢慢从后走来,环住马洛的腰身,脸温柔地靠在马洛的肩头。镜头正面,马洛闭眼轻唤“塔利”,塔利笑了:正是我啊,维奥莱特·塔利。

嗯!我觉得这才切合主题嘛,马洛因为过度的劳累和抑郁,车祸不治身亡,在幻觉中和塔利真正地在一起,其实塔利不仅是她对年轻时候自己的想象,更是对她对年轻时候恋人维奥莱特的想象啊,然后加上塔利的名字,真的就是call me by your name了!

我对编剧设定马洛的车祸只是唤起了老公的“责任感”,该干的活还得干,顺便还走了一把美式家庭温馨风格很不满意,这样看似温馨,其实更让观众绝望,让马洛去世才足以警醒,让马洛在死后的幻觉中得到女女之爱的抚慰。

还是看看塔利饰演者麦肯兹·戴维斯妹子的《黑镜》s3e4吧,虚拟现实中的女女恋情,最终在虚拟中达成永远。是《黑镜》系列难得的温柔结局。

当然啦,如果看了《塔利》感到恐婚恐育,就看看娜奥米沃茨阿姨的《吉普赛人》缓解吧。看看闹米阿姨如何完美hold住老公孩子,顺便在酒吧里撩撩小老虎,实在是人生赢家。

 短评

今日美式反婚反育广告。在电影院里一阵又一阵后脊发凉,看完出来真的特别想大哭一场。Tully是仿佛Marry Poppins一样从天而降的奇迹,最后却也证明只是黄粱一梦。即使是塞隆一样的大美人也会沦落为一个疯癫的黄脸婆,就这还是在全片完全没有涉及经济压力的情况下。怕了,不约。

5分钟前
  • AilsonAir
  • 推荐

"20 is great and then 30 is around the corner like a 5 am garbage truck in the morning"剧本牛逼台词精巧,当《青少年》成家立业。即使是塞隆,精神萎靡大腹便便也很难让人感到性感,为人父母真难。

10分钟前
  • Alaric
  • 力荐

看到豆瓣的高评分才去看的,有点失望。感觉完全没拍出来一个母亲真正的无助和艰难,反转也没什么力度。结尾是一直不管不问的丈夫经历车祸后怕失去妻子,突然就变得参与育儿担负责任了,整部片子就是拍给爸爸们看的吗?

13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属于那种初看平淡无奇但越品越能让人产生共情的小片,即使观看者与片中角色毫无交集,于一部分观众来讲,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种观看者与片中角色错位制造的远近适中的距离而使影片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是那种不止于视与听的美。导演还是挺见功力的,其实就单纯按照前80分钟的故事发展拍下去也行,但硬是峰回路转了一把,如果事先没了解电影的观众必定会对最后那十分钟的“揭晓”而感瞠目结舌,但仔细一想这一司空见惯的设定放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又好像极其合理。另外最惊喜的地方在于,原本会以为又是一场塞隆个人秀,结果Mackenzie Davis的表现丝毫不拖后腿,与塞隆的几场对手戏也几乎不落下风。以及,这片怎么都不该被打上“喜剧”标签啊,看完还能笑出来的得是什么心态...缺憾也有,比如最后的那场车祸戏,再想想其实是有着更好的处理方式来代替的。

18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很难不让人想到导演之前的作品,这部电影就像《朱诺》的成年版,像《青少年》的姐妹篇。可就是这样小而普通的格局,让人看到导演和编剧的有心,才更让人体会到成长的可爱与可怕。我们终有一天会长大,那个曾经抗拒年轮的我们,终将在现实的撕扯下,学会面对,莞尔对那个年轻的自己说再见。

20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有些人总说“那个年代中国的妇女怎么就没这么多事”,可不就是嘛,那个年代可没有人的概念。

23分钟前
  • 克里斯托福
  • 推荐

为了饰演产妇,查理兹·塞隆每天早晨喝两大杯奶昔,并每天设闹钟让自己半夜2点起来吃通心粉和奶酪,最终增重50磅(大约45斤),拍完电影之后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把这50磅减掉。

2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认为自己压根就不应该来到这世界上。可一看到老娘的面庞,还是会触动最脆弱的那根心弦,会给未来的时钟继续上弦。

3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总感觉这个故事最吸引人的点没有拍出来

33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我会推荐所有我认识的姑娘去看。二十岁的我们都还是小仙女,留她在心里,在我们四十岁的时候会跑来和我们一起度过生命中男人不想帮你或者也帮不了你的难关。另外就是,要有钱要有钱要有钱。

34分钟前
  • 时间的玫瑰
  • 力荐

一个只想讲道理却完全讲不到你心里去的一部电影。我和我朋友在电影院看完,同时脱口而出,什么鬼?!差点没睡着,两分已经很仁慈了……

37分钟前
  • 不会游泳的鱼儿
  • 较差

3.5 一部由细节组成的电影,剧情可以说是没有,但也完全不可透,所以还是挺巧妙。看短评说是主妇版搏击会,哈哈。其实多孩妇女的身心健康问题,确实非常值得一说,里面的各种生活方方面面的折磨,看得人心痛,并不得不陷入对未来的绝望。但电影最后还是把格局收小了,解决方法也不太有说服力

4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女主老公真是叹为观止……这跟单亲带着4个孩子有毛区别?

45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推荐

赛隆女王的搏击俱乐部式育儿法

4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分类分成“喜剧”是什么心肠?啊?根本是“恐怖/惊悚/悲剧”。看了一下,是《青少年》《朱诺》《瑞奇和闪电》的编剧,一直在坚定地表达各年龄段女性的困境纠结痛苦与快乐。美人鱼梗自然又巧妙,那曾是美人鱼的自己在水中赶来救援的一幕,落泪。真希望男人们都看看这部片子,不要辜负美艳盖世的狂怒姬塞大王增肥45斤,变成如此明晃晃一头壮硕母熊,袒露出长着货真价实赘肉的肚子手臂和腰。【最后丈夫的猛醒太轻飘飘了,还是想代表所有孤立无援的产后抑郁的妻子们揍扁他。

52分钟前
  • 张天翼
  • 推荐

看预告时一直以为是一部探讨女性母亲身份的电影,“先爱自己才能爱孩子”之类。看完才发现是又不是,如何成为好母亲只是故事的载体,导演想要探讨的大概是每个人如何与青春,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还是很动人。

55分钟前
  • 肉汤拌饭吃八碗
  • 力荐

trailer太骗人了 我一直在期待她们亲 但最后走向居然是【老婆车祸了 天天打游戏的老公才终于幡然醒悟回头是岸 】excuse me??? 又一次要等待男人来救赎女人?为了MacKenzie我怒加两星 Yorki实在太可爱了。

58分钟前
  • Jus
  • 推荐

不止婴儿,其实每个大人都会在夜晚长大那么一点点。可他们害怕跌在地上需要搀扶,害怕忘记刚学的意大利文,害怕变成凌晨五点出现的垃圾车。于是他们穿上制服伪装,长出鱼尾逃走,用毛刷安抚不安和躁动。假装坚强的大人们,藤壶对船有害,听觉细胞不会再生,换掉了所有木板,你还是那个勇敢长大的自己。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把孕后人生重重举起而又轻轻放下,依稀看到了“朱诺”和“在云端”的影子。养孩子永远比生孩子更辛苦,结尾的反转算是小惊喜。肥胖走样、一身橘皮的塞隆女王太敬业了!(“过了30岁人生就是凌晨5点的垃圾回收车”,我死了~~~~~~)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日常恐婚恐育教育片。谜底揭开的一刹那泪流满面。人生是TM一辆永不回头的列车啊

1小时前
  • Amin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