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

综艺大陆2006

主演:易中天

导演:未知

 剧照

易中天品三国 剧照 NO.1
更新时间:2023-09-12 16:47

详细剧情

  《易中天品三国》,央视CCTV-10历史演播类节目,《百家讲坛》系列之一。主讲人易中天,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纵论天下,闲话三分。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易中天教授将从平民角度为大家解读。

 长篇影评

 1 ) 《易中天品三国》学习笔记31-40

2021.9.16 #第三十一集 乘虚而入

赤壁之战后三家瓜分荆州,后三家均开始觊觎益州,后益州归于刘备。

1、刘备夺取益州的原因

1)孙权困难

旱路水路均不通,也不能越过刘备攻蜀

2)刘彰窝囊

刘彰欲刘备攻汉中,借此威慑本土益州集团(核心诉求),但没想到刘备不听刘彰,另外张松和法正暗中投降刘备。

P.s. 外来的东州集团(统治阶层)和土生土长的益州集团(被统治集团)矛盾深厚,益州集团意欲反叛。

3)刘备厉害

刘备“借兵助孙权抗曹”,刘彰狐疑,张松猴急被杀,刘备假以借口,反攻刘彰,后刘彰投降。

4)曹操失误

刘备夺蜀花了三年,曹操无所为。

2021.9.17 #第三十二集 蜜月阴谋

体现孙刘蜜月阴谋的三件事

1)孙权嫁妹妹

2)周瑜出狠招

3)鲁肃“借”荆州

1、孙权嫁妹妹

1)年龄问题(备49岁孙妹19岁)

2)性格问题(孙妹性格刚烈,有诸兄之风)

3)关系如何(刘备紧张)

2、周瑜出狠招

1)赤壁之后刘备去找周瑜借江陵,周瑜建议把刘备迁到吴县(苏州)软禁,找其他人指挥关张。

2)后又生一计:夺蜀,并张,联马。

3)后去世,提议鲁肃接任。

3、鲁肃“借”荆州

1)刘备借江陵/南郡

2)“借”可讨论,是否是“借”

3)原因:荆州治所在襄阳(归南郡),南郡治所在江陵,刘备领荆州牧,意欲“都督荆州”

4)孙权为什么借?“共拒曹公”

5)后刘备拿下益州,鲁肃讨还荆州

6)后曹操适时攻打张鲁、孙刘以湘水为界划分荆州南部,孙刘再次联盟。

2021.9.20 #第三十三集 白衣渡江

1、吕蒙向孙权陈述三个问题

1)对抗曹操是不是一定要靠关羽(不一定)

2)关羽是否可靠(刘巧取豪夺,反覆无常)

3)先打徐州还是先打荆州

(徐州可打,但守不住;打荆州,能守)

遂定下基本战略:攻荆州

2、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攻汉中,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同月关羽出兵襄阳樊城(襄樊战役)。关羽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后两军进入相持阶段,关羽进入两难(抽掉后方部队,则南郡空虚;不抽掉则打不下襄樊)

3、吕蒙为了忽悠关羽调兵,做了三点:

1)装友好 2)装生病 3)装无能(陆逊)

P.s.吕蒙推荐陆逊接替前线总指挥的原因

1)意思深长 2)才堪重任 3)未有远名

4、陆逊上任后给关羽写信麻痹关羽:

1)吹捧关羽 2)贬低自己

3)表示祝贺 4)假装提醒(曹操反攻)

5、后曹孙勾结,孙派吕蒙和陆逊攻南郡,曹操攻关羽(关败),关羽败走麦城。

2021.9.21 #第三十四集 败走麦城

1、为什么要发动襄樊战争

1)谁决定打襄樊(自作主张还是刘诸授意)

老师意见:默许,听之任之,刘备需要负一定责任,诸葛亮不需要(总理政事,不主管军事)

2)为什么要打襄樊

老师意见:关羽得寸进尺

3)该不该打襄樊

老师意见:时机不对,准备不足。归根结底是关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好大喜功

2、刘备为什么要留关羽都督荆州

打益州时至少当时是对的,因为:

1)衷心;2)独当一面;3)会带水军

3、关羽的性格问题:

骄傲自大,刚愎自用。集团全部都惯着关羽,关羽天真和任性。

4、刘备为什么不派兵救援

老师意见:想不到,来不及

2021.9.22 #第三十五集 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4月称弟,7月御驾亲征,攻孙权。

出师不利,将帅乏人

1、刘备攻打孙吴的原因

1)为关羽报仇(小成分)

2)曹魏不好对付,孙吴好对付

3)荆州乃战略要地,必须夺回

2、孙权为了应对刘备所做的准备

1、政治上向曹魏称臣

2、军事上迁都武昌(湖北鄂州)

3、陆逊沉得住气,两军对峙,不中刘备诱敌深入之计。后陆逊发现刘备的破绽——七百里连营,另外刘备把水军全部调上陆地。陆逊发动火攻击败刘备,刘备逃至永安白帝城。

4、陆逊赢得战争的原因:

1)高度重视,志在必得

2)知已知彼,胸有成竹

3)沉着应战,后发制人

4)忍辱负重,一心为公(最重要)

2021.9.23 #第三十六集 永安托孤

1、“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托孤”

历史上有不同的评价:

1)肯定派

陈寿予以高度肯定,认为刘诸乃君臣典范,刘备让贤实在千古难得

2)质疑派

孙盛认为刘备的话是诡伪之词,非托孤之词;张作耀认为刘备之词阴怀诡诈,其意甚明。

3)“君可自取”可讨论

方北辰先生:“取”乃选取之意,选取别人当皇帝

2、老师意见:帝王心思(必须传己后代)

P.s. 被托孤人的条件:关系好、威望高、能力强

帝王会有疑虑,担心取而代之,故而公开的把话说开,把话说透,双方都释然,帝王安心去死,大臣安心辅佐。

3、老师猜测:

诸葛亮在托孤前不完全受刘备信任,因为其二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类似于曹操和荀彧),刘备托孤时只有诸葛亮可托,但有所保留(其一是公透底,公开挑明;其二是设副,托孤前六个月疑似刻意安排)。

2021.9.27 #第三十七集 非常君臣

1、诸葛亮要处理的四大关系

1)君臣关系(本集所讲)

2)同僚关系(38集讲)

3)盟友关系

4)敌我关系

2、刘禅给诸葛亮的待遇

1)封武乡侯(崇高地位)

2)开府治事(独立相权)

3)领益州牧(全国行政权)

3、刘禅对于诸葛亮的看法:不爽,原因:

1)形同软禁 2)不免挨训

4、刘禅被人所非言的原因:

1)亲信小人(可讨论,历代皇帝身边均有小人)

2)不战而降(可讨论,例如刘彰)

3)忘恩负义(可讨论,对赵云继承父亲)

4)没有心肝(可讨论,自保措施)

5、老师的观点:刘禅可能并不弱智

6、诸葛亮为何不还政于君

老师提出猜测行意见:

1)诸葛亮想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由宰相(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即三公)管事,五日一朝,虚君实相(老师认为此制度是中国帝国时代最好的制度-可问责)

2)责任心太重

3)此时蜀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2021.9.28 #第三十八集 难容水火

李严在刘备死后八年被废

1、李严被废官方原因的可疑之处

1)犯罪动机不明

2)作案手法拙劣

3)只有一面之词(指史书)

2、刘备为什么会安排李严为副

1)益州势力情况:

益州有三股力量,及本土势力(地方豪强、本地士族-防范对象)、东州集团(外来势力一即刘焉和刘璋父子旧部-团结对象)和荆州集团(刘备亲信-政权主体)

2)直接结果:

刘备称帝,基础不牢;夷陵兵败,国本动摇

3)刘备想法:

后来居上,不能颠倒;以我为主,兼容三房方。

4)刘备执政思路:

巩固新人地位,稳定旧人情绪;

协调新旧关系,消除新旧界限。

5)李严为东州集团中和荆州集团关系最好的,能力又强,故而被托孤。

3、李严为什么被废

1)自视甚高,难与共事

2)效法苏张,朝秦暮楚

3)拥兵自重,分庭抗礼

4)诸葛亮要依法治蜀(唯一团结内部方法)-老师意见

2021.9.29 #第三十九集 痛失臂膀

1、马谡结局在三国志中记录混乱

2、四个基本问题:

1)马谡该不该杀

老师意见:可杀可不杀(处置方式多样)

2)诸葛亮想不想杀

老师意见:不想(流泪)

a.马谡是亲信

b.马谡是人才

c.马谡有威望

3)诸葛亮为什么要杀

依法治蜀(诸葛亮治理蜀国的重要核心思想)

4)诸葛亮杀马谡时为什么要流泪

a.陈迩东先生看法:

惜马谡、悼将士、恨自己、思先帝(刘备生前认为马谡不可用)

b.老师意见:

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蜀汉建国后政权不稳,中下层反动势力蠢蠢欲动,诸葛亮代行军权众人不服。诸葛亮只能严格采取依法治国的策略以服众人。对于马谡之事只能从快从重,壮士断腕。异常痛心。

2021.9.30 #第四十集 祸起萧墙

1、魏延谋反案

老师意见:

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合逻辑

大概率可能是魏延和杨仪的内部矛盾

2、杨仪和魏延为什么不合

魏延狂妄,杨仪自负,谁也不服谁

3、此事谁的责任

历史学家大部分认为是杨仪负主要责任

1)以私愤杀大将

2)魏延功不可没,量刑太重,诛灭三族

3)事后谋求奖励,后诽谤朝廷,被罢官

4、为什么诸葛亮要给杨仪发命令:若延拒不从命,君便自发

意见颇多,无法下结论;老师意见:蜀汉转移矛盾的主要方式:以攻为守。

2021.10.1 #第四十一集 以攻为守

 2 ) 浩瀚三国娓娓述

我的历史成绩素来惨不忍睹,尤其痛恨死记硬背那些条历史事件及年代。直到远离考试后,才惊觉原来,我对历史还有兴趣,原来,我喜欢了解先祖的事迹,原来,我所痛恨的不是历史,而且填鸭般的历史课。

三国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历史,从小接触三国演义,却不认同作者的观点,作者对曹刘的描述,屡屡让我吐槽,却介于年幼不敢大肆宣扬,而后看到三国也并非忠于史实,更是想要真切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年代。奈何三国志看起来太费脑细胞,遗憾作罢。

一向对最近塞满荧屏的脱口秀持保留态度,易老师的这个节目,也是早早听说,却直到最近才抽空看,这一看,就被易老师圈粉了。

那段纷杂动荡的年代,那些层出不穷的英雄枭雄狗熊,在易老师口中娓娓道来,引经据典而不咬文嚼字,从各个方面分析而不东拉西扯,表述层次分明而不繁杂臃肿,易老师把这段历史生动地再现到眼前。

原来,历史可以这样有趣。强烈推荐。

 3 ) 历史的插曲,士族的胜利

对易中天品三国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小学刚接触,迷得不得了,那个时候还喜欢玩Koei的三国志11,把每个武将的技能、属性、生平历史,每个城市的名字、特点背的清清楚楚,再结合易中天先生的故事一品味,实在是小学时候的一件乐事。后来自己渐渐长大,外加百家讲坛又被袁腾飞、于丹之流拉下神坛。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似乎又成了一种过于“通俗”的东西,倒有觉得有几分不屑。最近在准备法考,娱乐之一便是闭目养神之余听听,才惊觉不是内容太浅,而是自己见识浅薄。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是绝对的精品。

三国之历史,正史戏说,耳熟能详。在大多数人眼里,熟悉的是其中精彩的故事,是各色英雄。但真正要给这段历史一个概括,易中天先生给的是最恰当的,三国的历史是插曲中的插曲。

读演义小说,甚至读陈寿三国志,都难以感觉到三国的历史的暗线其实是士族的崛起。东汉末,天下是三大力量相互制衡,外戚、宦官和士族,后来宦官和外戚内斗,大将军何进被杀,外戚倒了,宦官伤了。董卓如今后又杀绝“十常侍”,这也为什么看演义小说中,少见宦官的戏份,也就在蜀汉末期,才有“黄昏二神”登场…两大支柱一倒,占有绝对力量的便是士族。但蹊跷的是,最后形成的三国,魏蜀吴,都非士族政权。

魏国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是宦官之后,是士族最看不起的,魏国内部最大的矛盾,是分不清哪些人姓魏,哪些人姓汉。吴国是外来政权,孙坚、孙策打的江山,基本上把与士族的矛盾解决的七七八八,孙权深谙制衡之术,倒也把江东安稳下来。蜀国是三国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一个国家,鼎盛时期割据荆州益州两大宝地,转瞬间又痛失荆州且痛失诸多良将。蜀国亡的最早,矛盾也最深。益州原本的诸侯刘璋是外来政权,刘备是第二个外来政权,外加原本土生土长的士族,共有三种力量交杂在其中,让诸葛亮丞相操碎了心。

所以归晋一事,本身并不突然。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和士族做成了政治交易,士族的力量也达到了顶峰,司马家族的兴起,也就是士族的兴起。三国间与士族的矛盾,也终于爆发,天下一统。这段历史的插曲,也终归以士族的胜利收尾。

 4 ) 一个有卖点但乱改历史的赚钱节目

看了七八集

看不下去了

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

但这品三国舔曹骂刘

看到说曹操没称帝,就是忠臣?多好多好

无语

他是没称,那是他快死了,而且死前把称帝的一切都准备好了

而且百姓见到曹操来就跑,为什么?

这屌毛不是屠城就是迁移(古代远程迁移就是随机枪毙)

对曹操,你可以认可他的成就和不择手段,但不可能推崇,除了脑残和别有用心之人

而且品三国为什么用看正史的眼光去品三国演义呢?为什么不直接去品三国志

就是想有卖点,多赚点钱

 5 ) 易中天品三国01-04

特别节目1.易中天对话王立群

将相帝王史,充满了权术、血腥、勾心斗角的宫闱之争,似乎觉得我们的祖宗、历史就是这么灰色的、不光彩的,正视这段历史,是需要勇气的,你必须承认、面对它。

正视事实、评价历史、讲述历史都需要勇气。勇气来自于:道义、群众的支持、学术的良心与良知、责任感。

历史的真实问题?

我们现在讲史,是根据24史来讲。但是历史的记载是否真实,是同样有疑问的。所以真正的历史的真实在学术界,叫第一历史,这个第一历史,是无法还原的。现在学术记载的历史,叫第二历史,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解读的。我们的任务,只能根据第二历史,区别真伪。一个方法就是史料之间的互证。讲好历史的关键,是找到穿越古今的人性。

世界上有五种人:一种是琢磨事儿(就是干事业),一种是琢磨人(要做官的),第三是琢磨钱(要发财的),第四种是即琢磨人又琢磨事儿(这就不得了了),第五种是人事钱全琢磨(这就更不得了了)。

《史记》中间就讲了两个文学家的传记,一个是《屈原贾生列传》,一个是《司马相如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写得非常简约,就《司马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间写得最长的一篇,这样一个写法表示出作者对司马相如的偏爱,所以他就对司马相如的劫财劫色加以隐蔽。但是司马迁到底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他在写这个的过程中间没有写他劫财劫色,但是他在字里行间还是透露了一点信息。与《汉书·司马相如传》一比较,班固在写的时候,他又加上了一个“为”,为不欲往。司马相如是完全设了一个骗局,他伪装,然后让县长做他的婚托,把这个卓文君用了一个直钩给勾上来了,这是事实,《史记》和《汉书》都把它写得非常隐蔽。但是我在讲的时候,我觉得要把这个真相讲出来,所以最后我说了一句话,我说,我爱美丽,因为司马相如被封为情圣。我们所有的主讲人都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哪怕这种真相的还原是非常残酷的,也需要把真相告诉给观众。

司马迁给我印象最深的、也令我最感动的,就是他的自强不息。


特别节目2. 易中天与小崔说事

易中天:我的历史观是琢磨出来的,你说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那么些事情,为什么又产生那样的结果。我在70时代读了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像路易波拿巴这样一个平庸的角色,他政变的时刻,整个欧洲都震惊了。这样一些历史事件的形成,是当时的局势和形势造成的,就是中国人说的,时势造英雄。

老子:大用无用。

一个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是洞悉人性、洞察人心。因为不管什么制度、机器,人是最宝贵的。

规则、方法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技术不可没有,但不能全是技术,但是如果你真的是雄心勃勃要做跨国公司总裁,那你必须悟道,道在哪里,道就在我们的经典文化里。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多方面的满足社会需求。事不同而理同。

为人生而学术的学者自己必须要有有人生,而人生是什么呢?是体验。

王志问:易老师害怕过这种结果吗?担心过吗?或者说这种结果就是你所期待的?

易中天答:即非我所期待,也非我所担心。我不过顺其自然而已。我不过是做了我想做、该做、能做的事情而已。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01. 大江东去

三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苦难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

有很多人为了国家的重新统一,付出了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比方说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风流潇洒的周瑜,坚韧不拔的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就说周瑜吧,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周瑜是一个气量狭窄的人,我们记得的“既生瑜,何生亮”,这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口头禅,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周瑜是非常忠诚,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开始建功立业。而且也就是在这一年,和他同龄的孙策,和他一起迎娶了当时有名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可以说,周瑜这个人,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他人长得漂亮,事情做得也漂亮。周瑜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总指挥,具有军事才能与指挥才能。

历史,尤其是三种这段历史,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是史书上,主要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是我们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第二种就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形象,比方说《三国演义》;第三种就是民间传说、民间信仰,甚至是个人心目中的历史人物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实际上,热爱历史、关注历史的人,他都会在自己心目中对这个历史人物塑造一个形象。而且这个形象一旦定型了以后,他往往无法接受别的形象。

诸葛亮最杰出的政治贡献:

-为刘备集团制定了战略发展规划

-促成了刘备集团孙权集团的联盟

-治理蜀国

他治国的才能是非常突出的,但是相比较而言,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如他的治国才能的。

空城计:不欺售欺

历史也有三种意见:历史意见、时代意见、个人意见。


02. 真假曹操

曹操在错杀吕伯奢一家后,凄怅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是走投无路时,的自我排解的语气。

打仗,除了拼勇敢、拼武器、拼实力以外,很重要的就是拼粮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瞒传》,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

曹操在遗嘱中,对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到的非常少:"吾在军中执法 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之后就唠唠叨叨地讲家务。让家人把熏香、香料分掉;歌女、小老婆,不要赶走她们,让她们继续住在铜雀台,可以让她们学习编草鞋,万一曹家以后破产了,她们还可以拿草鞋卖钱。——“平生奸伪,死见真性”。


03. 奸雄之谜

奸雄包括两个概念,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叫做奸雄。

《三国志》: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我可以让一些虚的东西出去,实的东西我可是不让的。


04. 能臣之路

实际上年轻的曹操不懂一个道理,做能臣是要有条件的。做能臣的第一个条件,要看时世,只有在治世,才能做能臣,如果在乱世,那只能像诸葛亮《出师表》中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第二个条件,看政局,如果政局乱的话,是做不成能臣的,连孔子都说,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第三个条件,看人主,如果是昏君,也做不成人臣;而,即使是治世、是明君,那也要看皇帝的兴趣和爱好(汉文帝、文景之治、贾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曹操出仕的时候,是乱世的前夜。

 6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2集花了四天时间看完。由于时间有限,不得已便是开了倍速快进。

虽然易中天先生没有完全详细地把三国人物都评论完,包括像吕布等等一类的,说得比较少,魏蜀吴三国之中等等还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对我一个对三国一知半解的人来说已经是十分宝贵的知识宝库。易中天老师讲解了很多三国人物,一步一步分析三国,细品三国,品读出很多宝贵的干货,有营养的知识。其中各国的发展到灭亡的启事,三国英雄的种种处事作风,为人性格的命运与从高处与深处看三国的眼光,都十分值得借鉴与思考。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三国距离当今虽然遥远,但是其中的人性却是人类所不变的,所以在品读三国的时候,为历史人物哀叹的时候也是在从他们身上择优弃劣。另一边,也解析出了许多三国迷题的可能,后人对待三国的矛盾,如诸葛多智而近妖,面对总总矛盾问题,易先生使用了正确的历史眼光对待,真如一次精神洗礼,让人受益匪浅。

 短评

n年前百家讲坛看过这个节目,真看不下去,最近在喜马拉雅听了一遍,感觉奇好,这个就得听,不能看,是个耳朵节目

3分钟前
  • 钱多多
  • 力荐

感觉是中国电视史上影响巨大的一个系列节目。

5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当年上学时拷在MP3里听的,说什么也要给豆瓣填进去。

9分钟前
  • owen
  • 力荐

在百家讲坛里算是讲得非常好的了……

11分钟前
  • #良民#鱼某
  • 推荐

操哥去世之后的三国令人食之无味。

13分钟前
  • 狗打墙
  • 力荐

易中天品三国。

16分钟前
  • 小张
  • 力荐

回想起《百家讲坛》,脑海中就浮现起《易中天品三国》的画面…… -12721

1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央视捡到宝了,你懂我意思吧?

22分钟前
  • ༺ༀགྷཱྀ 魏武™ གྷ
  • 力荐

当年每天盯着央视10套听讲看易中天讲三国。学生时代竟然买过唯二的两正版书籍,下册后面还附有一张CD。认认真真写了好多心得。

2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小时候在央视看的,三国入门,浅显易懂,诙谐有趣

26分钟前
  • 猫二
  • 推荐

听易老师讲三国,听的是英雄豪杰,听浪花之下的潜流暗涌,听大势所趋,看云扬风起,如英雄乘势挥洒,安一颗国士之心,填一双苍然深眸。

29分钟前
  • Alex
  • 力荐

他品我听

30分钟前
  • Michele
  • 推荐

不去讲评书、单口相声、脱口秀等白瞎了,至今还记得那句“可爱的奸雄”

32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从去年看到今年,经典确实是经典啊,放个十几年再看,还是觉得好。最后五集升华了,与后来的中华史的史观一脉相承。看到很多人批易老师贬刘贬亮,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咋看的,易老师口中的诸葛亮明明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鞠躬尽瘁的相材,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圣人,比演义里多智近妖故弄玄虚的诸葛亮可敬可爱多了。另外我也终于明白早年间看的三国脆皮鸭同人为什么都是东吴背景了,实在是,东吴美男子天团太!好!嗑!了!绝对的官逼同死,动不动登堂拜母,动不动互赠信物,动不动赤裸 play,而且还都是英雄出少年,不写对不起陈寿,不嗑对不起真人。

35分钟前
  • 雲水
  • 推荐

当时是真火,现在看名副其实,易中天的确做到了深入浅出,大师之风

39分钟前
  • 北落師門
  • 力荐

易中天教授太幽默太会讲了,看了根本停不下来。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把政治、历史、文学,结合当下各种比喻和解释,生动形象,精彩无比。

41分钟前
  • 蓝色波丽露
  • 力荐

易中天的品三国,有个优点,就是有理有据,每个观点都引经据典而不是靠脑补

44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力荐

奥斯卡欠先生一座影帝

45分钟前
  • easyfresh
  • 力荐

—— 三國迷擴展包

48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易教授在表演了44集脱口秀后,终于在最后几集拿出了些干货。

52分钟前
  • sal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