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未来

剧情片大陆2017

主演:杨子姗  尹昉  李勤勤  王婷  娜仁花  周波  陈雨锶  周云蓬  

导演:李睿珺

播放地址

 剧照

路过未来 剧照 NO.1路过未来 剧照 NO.2路过未来 剧照 NO.3路过未来 剧照 NO.4路过未来 剧照 NO.5路过未来 剧照 NO.6路过未来 剧照 NO.13路过未来 剧照 NO.14路过未来 剧照 NO.15路过未来 剧照 NO.16路过未来 剧照 NO.17路过未来 剧照 NO.18路过未来 剧照 NO.19路过未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5 04:05

详细剧情

  耀婷(杨子姗 饰)是在深圳出生长大的甘肃人,除了办理身份证外她再没去过甘肃。如今在深圳打工二十多年的父母决定返回甘肃农村老家生活,耀婷看到父母在村子里生活并不如意,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父母重新接回深圳生活。小混混新民(尹昉 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深圳女子图鉴?

素颜,抹黑粉,化雀斑,这样子的杨子姗让人耳目一新。《路过未来》是由李睿珺导演,杨子姗和尹昉主演的文艺片,讲述的是,孤独的异乡人行走在各自人生轨迹上,为了实现目标,有的辛勤付出,而有的却不择手段的故事。简介很清晰的告诉了我们这个故事的本质,换个词来说,其实这就是一部现实版的“深圳女子图鉴”。杨子姗饰演的就是这么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异乡人。本是跟随父母来到深圳的耀婷,却由于突如其来的变故不得不独自留在深圳,独自打拼。她想要在深圳扎根,想把父母接来养老,就必须要有一套房子,于是为了付首付,她拼了,不惜以身试药。就算如此,生活还是像奥特曼打小怪兽一样,摧残着她的意志力,让人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对改变现状的无力和面对生活的弱小,这样的情节经历,是多么的现实而熟悉。每一个来到异乡打拼的人,肯定有过这样的体验。而更多人肯定也有过所谓“逃离北上广”的体验。不管是留下来打拼的还是选择逃离的,都能在这部影片里感同身受。导演是有一定实力的,他似乎很喜欢把一个故事讲述的面面俱到,而生活就是这样的,我感受到了这份用心。

 2 ) 向前走已经精疲力尽,向后看故乡只剩苍凉

在中国电影谱系里,讲述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而后悻悻离开城市回农村的电影不多,李睿珺的《路过未来》可能是一个特殊的样板。一方面,导演跳出了“安全区”,将视野拓宽,从之前的故乡甘肃延伸到了外来务工人员最多的深圳特区,投资上去,题材也更大了;另一方面他关注的是“工一代”和“工二代”的务工辛酸史,故乡与城市,两头不靠,作为夹心人,他们来来回回没有落脚之地,这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道缩影。

古诗里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现代社会数以千万计的进城务工人员可能也有这样的尴尬,他们背井离乡,建设了一个接一个的现代化城市,修建了一幢幢高楼大厦,却最终没能成为城市一员,等到青春过去,气力耗尽,也不一定赚到钱,浑身伤痕累累,最后只能回到凋敝的故乡,那里早已房屋破败,田野荒芜,土地已经不再属于自己。

在这一点上《路过未来》对现实的正视是勇气可嘉的,不管成色如何,有同情心和野心,它的善意与温情显而易见。

这部社会属性极强的电影,就像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它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意义是,片子回顾了1980年代以来的打工潮的果实,历经父辈、子辈两代人的淘洗,第一批进城务工人员接近晚年,很多人还是没有着落,而“工二代”们身上依然背负的沉重生活压力,不得不面对更加残酷的生活,这群可能在宏大叙事里可能被忽略和漠视群体,终于被纪录和审视,我们会认真思考我们身边的这些人,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

天南海北的人们涌向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目的只有一个“赚钱”,但是这其间要付出的代价,可能很多人都没仔细算过的,拍片之前,李睿珺做了系统分析,调查了很多样本才开拍这部片子。老一辈人从大西北来到深圳特区打工,在这里生儿育女,以为熬过自己这一代就能扎根,这个城市却拒绝了他们,老弱病残之际回乡,故乡却不能在容纳他们。第二代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无法安居,生在这里却不是本地人,是真正的“飘一代”。

片中杨子珊饰演的女主角耀婷和尹昉饰演的新民,限于学历、技术、户籍等原因,虽然身为“工二代”,虽然已经在深圳生活了很多年,但依然只能在工厂流水线当工人,或者去工地上打打零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却买不起房子,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还经常冒着工厂停工、裁员、失业的风险。为了赚钱他们当掮客,当“试药人”,马不停蹄奔波,也没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一旦重病,未来就被击垮。

耀婷父亲、耀婷,在打工、试药过程中,身体已经衰败,尤其耀婷,年纪轻轻基本上已经掏空了身体。这其中,耀婷的工友李倩付出的代价是最大的,她每赚到一点钱,就要通过美容整形,修补自己,除了爱美,她天真善良,她想变得更加美丽,嫁一个有钱的人,结果死于整形医院的手术台,在进城务工中被物质生活异化,被金钱一点点俘虏,也是很多青年的写照,在心理上,贫瘠的故乡已经和他们绝缘,回不去,也不愿回去。

深圳,打工之城,移民之都,不拒接任何人,也不挽留任何离开。无数人来来去去,能安顿下来的不多,不得不离开的那些人不管收获了什么,他们都早已疲惫不堪,浑身伤痕累累。耀婷、新民、王婷,是这群人里面的“失败者”,过去已经回不去,当下已经疲于应付,连好好生活都这么艰难,他们又怎么敢对未来做多大的美梦,又或者未来已经被提前透支,剩下的只是痛苦挣扎。

《路过未来》中有一个小细节,新民租住的城中村房间窗外就是深圳著名的“世界之窗”,一边是和“世界接轨”的奇观公园,一边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仅仅一墙之隔,真实生活与人造风景却毫不相干,新民的父辈修建了公园,然后在深圳去世,他用父亲残存的积蓄为他买一个公墓,父亲终于算“深圳人”了,自己还是“工二代”,在这个城市过着候鸟一般的生活,他们都是全球化时代的牺牲品,这像一个黑色童话。

李睿珺是80后导演里比较平实、朴素的一位,孜孜不倦地拍着自己想拍的片子很少喧哗,片如其人,此前的片子,《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关注的都是故乡土地上的老人与小孩,都是亲人朋友本色演出,小成本,小题材,表现自然,感情真切,带着纪录片一般的真实质感,这是他片子的特征。

《路过未来》获得了安乐影业1000余万的投资,到遥远城市关注不能落地生根的年轻人,第一次与专业演员合作,片子故事框架比较大,在叙事、剪辑等方面的取舍和驾驭上,有很多空间值得讨论,甚至部分段落拍得很笨拙,但是诚意是在的,他关心的是同一种人,他和他的主角一直在追寻一种农耕时代一样的安定稳妥的生活,这显然不存在了,电影里找不到,现实中也已消失。

 3 ) 尹昉自述: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演技

尹昉32岁了。

大部分看过他表演的观众都不相信这个数字。按照传统说法,他已过而立之年。

但这个来自长沙的大龄青年充满了少年感,双眼稚气未脱。如果你近距离见过他,还能感受到他的紧张和局促。

2010年,24岁的他被崔健选中主演《蓝色骨头》,摇滚教父评价他“潜力无限”。

这份潜力在《火锅英雄》中是劫匪“孙悟空”,在《红海行动》中是战胜自己的狙击观察员,在《路过未来》中是异乡人新民。

他在同一条道路上走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指向商业和大众,一个指向艺术和孤独。前者的成绩是2018年贺岁档票房第一,后者的成绩是2017年唯一入围戛纳的华语长片。

蛇形前进,速度沉稳,也足够成功、足够引人注目。

尹昉要成了。

即将被资本和创作者争夺的他,仍然在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

(以下为尹昉自述)

11岁:我看到他们抽烟了,觉得他们会杀了我

我小时候的概念是,抽烟的孩子肯定都是坏学生。

刚上学的时候,11岁左右,晚上去厕所,就看见有大的孩子在那抽烟,我当时就吓得……给我吓得特别大的阴影,我觉得他们看见我看见他们抽烟了,他们会杀了我,小时候胆小到这种程度。

而且他们可能除了抽烟,那种感觉也很痞,我就一直特别害怕,有时候晚上都不敢上厕所,害怕碰到他们,我觉得他们会把我谋杀,对那两个人的样子记忆特别深刻。

后来偶然的机会就跟他们聊上天了,他可能看你小孩,就逗你两句,开始也是特别害怕,后来慢慢慢慢就放下这种戒备心了,就重新去认识他们,发现他们也是很好的人。

尹昉(中)他旁边的女孩是刘诗诗,二人曾一同考进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中央芭蕾舞团代培班

可能我的这个经验比较夸张,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多这种情况。

我小时候还经常跟同学打架,不是因为我要打架,而是我觉得这个事情对,是非感和道德感特别强。包括对一些现象也好,事情也好,对人,就会觉得分得很清,好人、坏人。

但是你慢慢长大,成长之后,看到的越来越多,看书也好,去旅行也好,你会更加去理解人性的各个层面。

尤其我看一本书叫《正义之心》,对我启发挺大的,尤其是从表演上,它是给我一个思路,怎么去理解人和理解这种道德感。

我的家教也没有多严,觉得整个家族吧,氛围特别好。小时候受我外婆的影响特别大,我觉得她是特别有慈悲心的人。她有一种大爱,不是说只是对你好,或者对自己的家人好,她对每个人好。

16岁:后来学工商管理,因为它那时候最热门,是社会给的一个标准梦想

小时候稀里糊涂学了舞蹈,11岁来北京就专业学了,其实我小时候跳舞还是有一点热情的。专业学了之后,尤其学芭蕾,很压制这个东西,所有的都是非常规范的,有绝对的标准。每天的训练非常枯燥,慢慢对这个东西就没有热情了。

而且觉得特别煎熬,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那个艺校学员班还有5年,看不到头。

我就不想学了嘛,大学我就考了北师大,也是因为是个综合性大学,可以修双学位,就学了工商管理,下定决心要改行。

其实对未来特别没有一个真正的想法,当时工商管理真的是最热门的专业,就觉得应该去抓住最好的,从商,能挣着钱。

梦想就是考哈佛商学院,那是最标榜企业家的一个时期,好多成功学的书籍,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是那个样子的,有一些企业家横空出世,像联想的柳传志。

因为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会觉得那是社会给的一个标准的梦想。

考哈佛商学院其实特别遥远,我连英语都没有准备,但它一般都需要几年的工作经验,那就先累积,顺便在这个过程中学英语。

18岁的尹昉

06年大学毕业,我去了一次招聘会,投了5、6份简历,只被一家公司通知面试了。一个演艺公司,叫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面试第二天就上班了,工资1500,后来涨到2000-2500。

毕了业,我就没有再想过还会再去跳舞,问我学什么的,就说学工商管理的。当时想把跳舞这些事情忘掉,有时挺决裂的。

工作后,生活也很难,觉得离我哈佛商学院的目标很远很远,特别的沮丧,特别的迷茫。

一年半就辞职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知道当下并不是我想要的,那段时间是最痛苦的。

21岁:我很想再跳舞,我心里还是有感受的

其实离开舞蹈之后,我还是很愿意去看舞蹈演出,2007年看了皮娜·鲍什(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的《穆勒咖啡馆》。

我之前没有正儿八经看过这样的现代舞,尤其是国外的。看了之后很震撼,我想那样去跳舞,它勾起了我一种想跳舞的愿望,但只是埋在心里,因为我觉得已经不可能了。

辞了职之后我就去上上课、练练功,当时也不是想把舞蹈捡回来,就是想动一动,也不知道要干嘛,时间怎么去打发。

后来就也是接触到一个在美国跳舞的华人,我觉得他的那种状态特别好,就是特别的真实和纯粹。

我觉得,哦,这是一个舞者的状态!

然后就让我很想,很想再跳舞。也是偶然的机会,2008年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建团招新演员,我一个同学他非得拉着我陪他去,我就也递了一个简历,他们就安排了面试,需要展示肢体,我都扔了好久,虽然慢慢捡回了一点,但做一个职业舞者还有很大距离。

其实我心里还是有感受的,提前一天给自己编了3分钟的舞蹈,然后就考上了,进了一个职业舞团。

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跟别人差距挺大的,因为我考试的时候没有去呈现基本功,呈现的也是我比较擅长的,就把最好的、最有感受的呈现了。团长真的觉得特别好,眼前一亮,但一上班发现我练成这个德行,然后就慢慢练。

24岁:我没有演技,我只是把角色背后的故事建构出来

舞蹈和电影表演都有各自的限制吧,有互相补充的。

舞蹈的表达会更抽象,而且我很喜欢、很追求抽象的东西。

但是舞蹈又需要很具体的东西去支撑,而且它很少有具体的叙事和具体的人所面临的选择。更多地从自我对身体的探索,我跳舞这几年就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远离生活。

电影表演是要去接触到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处境。

演《蓝色骨头》的时候全凭本能,也不知道该怎么样的去准备角色,就是拿到词知道这个戏凭着感觉演,慢慢地有了一些经验。

《蓝色骨头》

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演技,没有表演技巧,但是我会找到一些方式和途径让我能顺利地进入角色,先把角色背后的故事构建出来,让我能在拍摄的时候,很顺畅地去经历角色所经历的事情。

接了《路过未来》,我当时也是跟李睿珺导演聊完了之后说,有没有体验生活的方式。当时更想在职业这块了解,他是不是认识试药的这类人(尹昉在《路过未来》中饰演一个找人试药的中间人),如果有这样的渠道或关系的话,我可以去跟他们接触接触。

后来他就约了我,2016年,在北京夏天最热的一天,早上8点在十里堡地铁站,他说是人最多的一站,我们等了40分钟都上不去,差不多早高峰都过去了才挤上去,但也是人贴着人。

其实我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有这样的经验,然后坐了一个多小时到了西苑,北京西北边,北大那块儿。因为导演在那生活了11年,包括他前面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都是在那完成的,他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剪片,特别小的一个房间。然后他告诉我这边人的一些故事,他看到的,他自己怎么生活的。

那天特别累,一直出汗,一直走。

其实这一天能给这个角色多大帮助?没有那么明显、那么直接的一个作用。但我看到导演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个剧本,他关心的人是什么,他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去讲这样的一个人的故事。

从这里面你更加去理解导演,看到导演的视角,那我后面再做的工作是基于这个前提的,也会去用这样的方式。

32岁:我享受关注,但不会去迎合粉丝的声音

我觉得我这个人还是挺没有目标的,我没有那种想要去达到的一种结果或者是很具体的梦想。

拿影帝的想法其实也会有,但不足以成为我做事情的动力,而且我觉得这种事情我实现了也不过如此,一步一步走来也有这种感觉。

有时候会反思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什么东西都去做,真正愿意去付出我所有精力、所有时间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我一直怀疑,想做有兴趣做的。我本身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人,我觉得我做事情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好奇心和探索欲。

所以我就放弃目的性,纯粹去享受体验的过程。

但也不是说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慢慢我觉得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可能慢慢这个东西就清晰了。

《红海行动》之后很多人关注到了我,有了很多女粉丝,你要说完全不享受,也不可能。人还是有虚荣心的,尤其是被关注、瞩目的这种虚荣心。

小时候我喜欢的女生,我都追不到手,她们都不喜欢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我很小,会被女生,尤其是大姐姐宠一些。

慢慢的慢慢的我觉得自己有吸引力、有异性魅力的时候,应该是我做艺术的时候,我觉得是因为找到自己了,人的那种状态会更强大更自信了。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面,你感受到了虚荣心的时候,会再去审视自己,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旁观,在看,就好像这是别人一样。

我很难给自己规划一条路出来,我肯定不会去迎合粉丝的声音,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是属于有自己判断和自己轨迹的人,如果我离开那个轨迹,我可能就没了,我就找不到自己所有的这些东西了。

首先我觉得还是考虑作品本身的品质,不管它是商业片也好,艺术片也好。如果有的选的话,我肯定选我最喜欢的导演,然后是剧本和角色。

站在最高处的肯定就是那几位,侯孝贤,然后王家卫,李安。贾樟柯也……喜欢,但我一直没有想过我去演他电影的状态,因为他前期都是用的他那个范畴的演员,我看的时候没法想象我演这样的角色会是怎么样的。

但是包括现在很优秀的类型片导演,我觉得也是我在一个阶段特别愿意去尝试的,杜琪峰我也很喜欢。

后记:

尹昉仍然不适应“明星”这个身份。

他是舞者、是演员,但他没有办法在我们面前扮演一个“明星”。

接受采访时他偶尔会陷入表达困境,但绝不会将回答引向某个固定答案,也不会泛泛而谈,这本是很多受访者的惯用招式,但尹昉很有可能在一次采访中经历一段坎坷的自我剖析。

记者们日常见到的“艺人包袱”与他几乎没有交集。他甚至不太习惯摆拍,你能在几张“失败”的成片中看到他努力隐藏自己的无措。

少年感,因为他还是一块璞玉。

这个认知让人在一瞬间的喜悦后,迅速陷入担忧。

娱乐圈为所有即将成名的人,准备好的了诱惑和压力。当你成为演员、当你签约公司、当你拥有名气,你的自由度、选择权和心境都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大部分时候,这种的变化往往自己都无法察觉。

少年感或许终会消失,但愿棱角会成长为锋芒。

采访:法兰西胶片

整理/撰文:空山

摄影:血与冰激凌

本文首发于毒舌电影APP

后后记:真的是非常喜欢尹昉了,可惜当时的专访和看片时间冲突,没有面对面地见到他。后来他在上影节有一个论坛,我竟然也没有参加到,遗憾……

当时看完采访实录,整颗心脏变得很柔软,有一种想要谈恋爱的感觉(特别帮他P了几张照片,遮住后面的杂物)。

基于这种情感,第一次用了“自述”的写作方法,因为采访中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时间线,他自己的表达既真诚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

在杂志上见过几次这样的操作,似乎很简单,但其实有一种微妙的难度。原始素材决定你是否能用这种方法,文字剪辑决定最终的效果,要忍住修改采访者措辞的冲动,又要让文字流畅有起伏。

第一次操作,只能说效果平平吧。

对了,因为写这篇文章,还知道了“中年”的年龄定义。一直以为过了30岁就是中年,当时把尹昉写成“中年人”,不少粉丝都来纠正来着,感谢(囧)

 4 ) 戛纳华语独苗《路过未来》:深漂打工族的白描画像

李睿珺的《路过未来》是戛纳电影节70大寿这一届的华语独苗,入围的是以发掘潜力导演闻名的官方单元“一种关注”,日前该片在戛纳举行了媒体首映。

之前李睿珺一直在拍人类生命跨度的“两头”,也就是老人和孩子的故事:讲治理沙漠的孤独老汉的《老驴头》,讲行将就木的老木匠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讲穿越千里荒漠的两个小男孩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还有展现两个小男孩友情的短片《礼物》。这一回,他的新片《路过未来》终于以年轻人为主角,片中他们的生存状况是一幅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时代下的缩影,他们的焦虑也是全新的。

这些题材选择使得他的电影自动远离了商业范畴。其实在上一部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拍摄期间,已经有明星可以加盟,但李睿珺拒绝了,因为他无法接受让一个艺人贴着假胡子骑在骆驼上,强扭着学说甘肃方言。这次的《路过未来》是李睿珺第一次起用明星主演——杨子姗和尹昉,他们甚至也是李睿珺合作过的第一批职业演员。

和以往作品相比不变的是,作为甘肃人的李睿珺依旧执着地将镜头对准家乡那片贫瘠的土地,展现生于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种种焦虑。即便这部新片《路过未来》面子上讲述的情节是“离开”,但在里子里,它表现的恰恰是“离不开”。城市化、移民潮是每个国家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的问题,这部关照宏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的电影,相信可以无障碍抵达不同国家观众的心灵。

就在《路过未来》首映当天,法国著名电影公司MK2便迅速出手买下该片。到底它为何会受到戛纳电影节和外国电影公司的青睐呢?

【无根的一代:“农二代”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回到未来》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片中杨子姗扮演的耀婷是农二代身份,二十多年前,父母跟随外出打工潮从甘肃来到遥远的深圳,在深圳养育大两个孩子。他们一家四口挤住在火车铁轨旁一间不大的出租屋里,姐姐长大后成为电子元件厂流水线上的一名女工,妹妹还在上学。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加工制造业逐渐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工厂纷纷裁员,已经快步入退休年纪的耀婷父母便成了毫无保障的下岗群体。疾病缠身的他们不得不选择回到成本低廉的老家甘肃生活,大女儿耀婷则依旧执拗地选择留在深圳独自打拼。

尹昉饰演的新民也是一位跟随父母来到深圳的农二代。多年前父亲在山里花钱买来一个媳妇,媳妇在生下新民的四年后跑到了深圳,于是父亲便带着新民来到了深圳,边打工边寻找妻子的下落。新民靠拉人“试药”赚钱,饥一顿饱一顿,而父亲早已亡故,他把准备买房的钱都用来为父亲买了墓地,这样,买不起房子的父亲终于“也算成了深圳人”。

两个人有着共同迷茫的困境:他们从小在深圳长大,家乡甘肃只是身份证上一个含义模糊的词汇,他们对那里全无印象,也毫无感情。回到家乡之后,他们连收割玉米的活计都干不了,也听不懂七大姑八大姨的家乡话。二十多年前父母离乡时仗义送给邻里的土地,也因政策改革被正式划归他人所有,再也索要不回来。父母只能去附近城乡结合的镇子里,继续做着建筑民工的苦累活。

耀婷拼命赚钱,不料身体却亮起了红灯。万般绝望之下,她和新民再次坐上了回甘肃的火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苍茫黄土,镜头在两人之间一点一点地推到窗外的魔幻画面里去,最后又一点一点地拉回无声的现实中来。出来还是回去,他们都是如浮萍般漂泊无根的一代人,没有家乡可以收留他们。

之前杨子姗在《致青春》《重返20岁》里皆是活泼奔放形象,这次在《路过未来》里,她瘦削,素颜,面色苍白,少言寡语,几乎剥离了全部表演痕迹。为了更贴近角色的身体状况,她主动减肥近20斤,敬业精神可嘉。而曾被崔健亲自挑中主演《蓝色骨头》的新人尹昉,也再次肩负了男一号重任,在《路过未来》里呈现出可圈可点的表演。

【吃人的社会: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疲惫喘息】

发一天传单可以赚80块,做一晚药性测试可以赚4000块,一家四口在深圳打拼二十年,攒下的17万并不足以支付一套小户型的首付。父亲有腰椎顽疾,妹妹要考大学。这些数字是耀婷脑袋里时刻紧绷着的一条弦,是她想在这座城市继续留下去盘算的生意账。

《路过未来》无关于上世纪向国际电影节冲刺常见的老少边穷题材,但暴露了相当多当下社会的问题——全片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医院挂号队伍的长镜头,黄牛用“专家号,专家号”的诱惑呼喊动摇着每个站得腰酸背痛的排队者的意志。耀婷的父亲被查出严重的腰椎劳损,但昂贵的生活成本使得他们无法在深圳得到适当的治疗。打一天零工赚的钱还不够买一瓶面霜,在收支如此不对等的情况下,诞生出“试药”这一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巨额财富的途径。人人都缺钱,人人都疯狂赚钱,将一切风险都抛在脑后。耀婷是为尽快凑齐首付,而耀婷的室友只是为了不断修正自己垫高了的鼻子。精神世界匮乏的他们,只能通过在碎片时间里与陌生人聊天来倾诉心中的彷徨苦闷。生活在底层的百姓以透支生命为赌注四处打拼,他们的拼搏不计成本,一旦身体出了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赌资来弥补。

好在,片中的小人物虽个个生活艰苦,但人间尚且有真情在:拮据的时候互相救急,有了来钱路共同分享,平日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下了班一起去搓大排档,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姐妹就如同亲人。耀婷身体状况告急时,萍水相逢的新民甚至愿意为这个女孩捐出自己的一部分肝脏。在影片后半段,航拍镜头掠过新民家窗外挨在一起的破败楼群和远方未经开发的大片荒地,这是城市中的废墟和森林。

纵观全片,《路过未来》依然是李睿珺作品一向的风格,节奏迟缓,叙事沉稳,没有演员激烈情绪的表情特写,大多数时候,就只是把摄影机架在远处冷冷地围观。电影没有贩卖苦难,没有施加同情,也没指明结局和出路,它只是为外来打工者提供了一个平静注视的视角。而对这样的视角保持关注,正是独立影像和国际电影节的存在意义之一。

 5 ) 确认过眼神,同是异乡人

1

身在他乡,你在哪一个瞬间最想家?

舌头,或许是人体中最容易想家的器官。它牢记着家乡的味道,再怎么相似的口感,都糊弄不了它;再多的山珍海味,都没办法冲淡家乡路边摊上一碗小吃的滋味。

不合口味的饭菜,是异乡人共同的烦恼,其实算不上多大的麻烦,却渗透进一日三餐,提醒着我们,这里终究不是家。而饮食上的差异,还仅仅是“异乡综合症”中,最微不足道的“病症”。

那就回家吧。可当初离开时温情满满、亲密指数五颗星的家乡,现在还回得去吗?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波打工潮。背井离乡的年轻人,把绿皮小火车挤得满满当当。他们来到蓬勃发展的陌生城市,为了一个美好的明天打拼。

深圳,就是这样一个打工重镇。

电影《路过未来》就把镜头对准了这座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和在这里讨生活的打工者。

《路过未来》是80后导演李睿珺第五部作品,入围了2017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这也是2017年唯一一部入围戛纳的华语长片。

其实,这不是李睿珺导演第一次与世界级电影节交手了,他的五部作品几乎弹无虚发。处女作《夏至》就入围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第二部作品《老驴头》也获得了鹿特丹剧本发展基金和后期基金支持,并入围釜山电影节。

两年后,李睿珺带着磨练得更为成熟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改编自苏童同名小说),来到了欧洲三大电影节之旅的第一站——威尼斯电影节;而后又凭借《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来到第二站柏林电影节,获得“水晶熊奖”提名;而今天要说的《路过未来》,则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了第三站戛纳。

一本正经的李睿珺导演

2

名声越传越远,口碑越来越高,但李睿珺的电影并非曲高和寡。事实上,他讲述的故事,离我们越来越近。

这一次,李睿珺的镜头暂别了家乡甘肃的马背与驼铃,转向了人潮拥挤的大城市深圳。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城市,因此片中的语言,也不再是地域性极强的方言,变成了走遍中国都不怕的普通话。

而在演员的选择上,影片也启用了颇有观众缘的青年一代演技派——杨子姗

她在片中饰演打工妹耀婷。在拍摄中,为了更贴近角色,她秀出了暴瘦20斤,苍老10岁的职业技能。

心疼流失的胶原蛋白

而担任本片男主角的,是在《红海行动》中让人记忆深刻的兵哥哥尹昉。

但在《路过未来》中他脱掉了一身正气,穿上了花衬衫,带着小喽啰,摇身一变成了油嘴滑舌的市井滑头新民。

可正可痞的尹老师

《路过未来》的主角,都是当初跟着爸妈一路南下,在深圳这座他乡成长起来的“二代移民”。他们的父辈当年赶上了20年前的打工潮,也将经历20年后因为产业转型造成的失业冲击。

耀婷的父母就在这个阶段先后失业,妹妹尚在读书,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只剩下大女儿耀婷。然而耀婷所在的工厂也不景气,动不动就毫无预兆的停薪休假。

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用,让一家人不得不退回老家。

但城市不是说待就能待,老家也不是说回就能回。当年破败的房屋,早已成了羊圈;赖以为生的一亩三分地,也因为常年无人管理被转让。

自己没地,那就去农场打工。但离开土地那么多年,种地收割的技能早就生疏了。

这下好了,在城里当不成工人,回老家做不成农民,到哪都是异乡人。

尴尬的处境,让耀婷不得不担起所有的压力,既然家乡回不去了,她只能重返深圳。

她要将这块他乡的地踩实了,稳稳的、真正的在这里留下来——她要在深圳买房!

而另一边,看似在城市生活中探索出了一条“不正经”的生存之道的新民,其实也是孤魂野鬼一个。

他一个人蜗居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母亲早就没了音讯,父亲也去世了。父子两代人在这座城市奋斗二十多年所有的积蓄,最后只换来父亲的一块墓碑。

耀婷拼命赚钱买房,新民倾家荡产买坟。

一个为了活着可以安居,一个为了死后能够安息。

这是他们在无法掌控的时代洪流中,无法选择的个人命运里的执念。

3

其实,在《路过未来》中着重描写的这一代人背后,隐藏的是三代人的命运。

李睿珺也在对谈中提到,这部影片与前作一脉相承。在以前的作品中,他往往展现的是留守在老家农村的爷爷、孙子,这一次他的镜头追上了在外打工,一直处于缺席状态的爸爸妈妈。

李睿珺非常擅长以小家喻大家,在上一部作品《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中,一家三代,对应了裕固族的发展。

其实我们大可将李睿珺的作品看成是从三代人的视角,讲述同一个主题,而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困境与执念。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剧照

《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描写的是留守在农村的老一辈,他们被时代潮流抛弃,安土重迁是他们写进血液里的真理。

《老驴头》中的老汉为了防止祖坟被沙漠掩埋,73岁一个人对抗漫漫黄沙。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中的老马,为了不被火化变成一缕轻烟不留痕迹,宁愿被活埋。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落脚到了这个家庭中的最小的一代——孩子。父母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席,造成了情感上的长期缺失。而故土的文化,也早已随着老人们的离去而淡化。身份的迷失与焦虑,让他们不得不踏上艰难的寻根之路。

而《路过未来》关注的,是顺应潮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中间一代

可在打拼20多年,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住的他乡。“拼命留下来”这五个大字,没日没夜地敲打着他们的命门。

不难看出,李睿珺每一部作品的主题都不轻松,但面对如此有重量的题材,他表现出了难得的克制

在他的电影中,很难看到放大人物情绪的大特写和居高临下的上帝视角。他严谨地和拍摄对象保持距离保持平视,尽可能呈现客观的视角。

借用导演郑大圣对《路过未来》的评价:

“这个片子的讲述方式那么平和、那么面不改色,但其实他有一份难得的温暖和坚韧的力量。”

的确,李睿珺导演的克制的镜头中所呈现的,并不是冷眼旁观的“凝视感”,而是有温度的“陪伴感”。

现实残酷,正如“老驴头”终究丢了驴,“白鹤”一去无影踪,“水草丰茂”的家园不复存在,“未来”也只能是 路过。但导演终究还是饱含温情地留下一头纸糊的驴,一片仙鹤的羽毛,一段草长莺飞的回望,一次只身打马过草原的幻想。

不拔高不贬低,导演在讲述亦在倾听,忍住眼泪,用不“颤抖”的镜头倾听那些无处发声的天涯沦落人的声音。

4

在《路过未来》中,总是反复出现一个在大排档卖唱的流浪歌手。有趣的是,他唱歌基本不在调上,但有一首歌他唱的特别好——《异乡人》。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

当你迷失在路上

能够看见那灯光

不知不觉把他乡

当做了故乡

————《异乡人》

或许因为只有这一首,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声音,一个异乡人的声音。

《路过未来》本身,就是一首献给异乡人的歌。

 6 ) “精巧地”“路过未来”

片中的元素--“社会新闻”,不多不杂,但是的确略显刻意。

大城市中人与人的疏离感(短信的形式),阶层的固定,底层人民的困苦与无知,命运的公平与不公平(生来穷苦,难以翻身;新民骗人试药赚来的钱最终都给女主治病了,而女主也是因为试药而生病的),整容傍大款,发传单,热闹的东门,抢房,关外工厂因泥石流倒塌,医院挂不上号...这些社会新闻被导演拿捏得过了一点,倒在了女主一个人生活中时,现实忽然飞到了天上,现实,被架空了。

深圳

坐标深圳,电影几乎像是没有调过色一样,和“第一现场”里的采访视频色调相似,很有亲切感。五彩斑斓的深圳,深圳的高速发展的辉煌和被压榨生命的底层之间的对比和无奈。东门喧嚣慌忙的街景、白石洲暗窄脏的街道,然后,其他的印象就不深刻了。深圳的繁华(高楼、比如平安大厦,也就是中产阶级眼中的深圳)仅仅是在高楼施工现场的背景里出现过一次。这些繁华都是底层所无法触碰的,也许他们的一生都在建楼,但看到却是水泥、木板和没有希望的未来,而建成的美丽高楼根本就和他们没关系。

路过“未来”

影片聚焦在深圳一个庞大的边缘群体上,那些在关外工厂,租不起房的底层人民。其中不乏像主角这样为了买房子、付首付,而想尽各种办法赚钱,努力逃脱命运和现状的人。攒钱、买房,房子还要带“顶尖”幼儿园...看房子的时候,主角和售楼小哥站在正在施工的高楼里,看着窗外,灰蒙蒙,什么都看不清。售楼小哥朝雾霾中比划着说“你看,那里,未来会建地铁,那里,是小学,那里是.....” 这也是我全片最喜欢的一个镜头,世上人们都在为未来做着打算,当下从来都是为了未来,等真的到了未来了,未来的当下还是为了未来的未来,永无止境,甚至是贪得无厌。一直在“路过”生活,只是路过,没有心思和耐心去欣赏当下。

一些别扭的地方

杨子珊就算瘦身三十斤看起来也是一个精致的中产阶级,出演一个底层劳苦群众的一员太出戏了。而且一直都是一个表情、一个语调怕,不是学法国文艺片走火入魔了,和嘉年华中的文淇一个感觉,诶,端着端着,就是不接地气也不自然。其次,人说话和走路的声音太大了。比如,远远的一个镜头,一个人在走路,但是在电影院里却能听到“啪嗒啪嗒”的巨大脚步声;还有夜晚主角一个人忧愁地坐在医院外面的长椅上时,声音只有明显的虫子叫和远远的汽车声(这感觉就像在法国宁静的农村,悠闲等待好友登门聚餐...)

 短评

内容刻意,追求现实性而没有艺术性,无法超越审美上是阶级属性。

4分钟前
  • 猜火车司机
  • 较差

不下雪的城市竖起了铁塔,没通过的好友想回到故乡。一座城市像这个国家的浮萍,两个人和这座城市一样无根。是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工蚁,是向往美丽慕光而生的飞蝇。平地起高楼,攀到顶端却不是主人;奉献大半生,买到了墓地才算安家。造楼却住不起楼,生病且看不起病,走马过沙漠,那里没有雪只有沉默。

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深圳打工妹の焦虑日常:父母退休,妹妹上学,急需凑齐首付,身体又亮红灯…打工,发传单,有偿药性测试,温饱线打工族白描图;打工者进退两难的生存境况,医院挂号难看病贵,房价攀升,底层社会现实写照。日子虽然艰苦,人间尚有真情。不贩卖苦难,不施加同情,也不指明结局出路,只提供客观平实视角

1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看不见的未来。聚焦8090这一代的城市漂泊青年迷茫、焦虑,李睿珺这一次极度写实,因此也放弃了艺术取舍,所以影片过于冗长,观影过程很难熬。

18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就算有再生之恩,吃不起饭也要买房,卖掉健康也要买房,这种孝顺逻辑让人害怕。

20分钟前
  • Mumu
  • 还行

你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糟糕的作品 情节设置尴尬 表演牵强 甚至人物也不够可信 前段糟糕的让我坐立不安 但我还是对这部作品抱有极大的同情 李睿珺选择的是这样一个群体 一个我们随时可能因为生活无常而滑落至的群体 至少让我起了共鸣

23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推荐

李睿珺作者化的东西是甘肃,骆驼,马和沙漠,一种对家乡的追根溯源。思想内核和人为关怀有了,很遗憾影像上没有给人好感。这部其实也不错,大城市务工人员且活当下,在大气候稍一改变情况下随即便吞没的渺小感处理的很好。还有他拍出了房子、建筑工地对中国底层人的压榨,素材就很让人敬佩。[B]

25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整体感觉比较旧,支持下小众导演吧,非常勉强三星。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2.5 宛如低配版的赵德胤拍了顾长卫的《微爱》。片子假装现实主义,实则空中楼阁。其实李的前两部也生硬刻意,只是城市背景更易暴露问题。不过,如果不拿“戛纳眼界”看,倒勉强算国内华语片环境下的诚意作品。罗列社会问题虽集中且套路(医院、工厂、看房、KTV 大排挡),但比起《暴裂无声》那种还是要对路些,至少传达出了如今普通年轻人“缓慢死亡的未来”。

3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最饱满的是甘肃部分,城市空间拍的极其单薄,女性角色的动机都十分模糊。少了之前的灵气,多了三分刻意七分匠气。基本发展下去李睿珺可以去拍二线台的上星婆妈剧了

32分钟前
  • 💛
  • 较差

别人都说艺术片难拍,票房又低……等等一些问题。其实我想说的是导演有信心去现实题材,那确实不容易,加上观众对影片的见解争执不一,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也要去保障片子的质量。说实话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类似的片子,像这类似艺术就应推荐推荐,希望大家多去电影院观看。

33分钟前
  • @追风筝的人
  • 推荐

起码三次我都以为片子要结束了,结果又演了起来。

36分钟前
  • 人気小圆头🔒
  • 还行

明明是年度最佳表演+直击社会现实的唯一入选戛纳华语片(2017),在这里却跟《前任3》一个评分,也真是很迷了🤔

41分钟前
  • Riri
  • 推荐

毁在了一点都不生活上。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看这部影片有种特别的疏离感:你觉得离他们很远,但其实又很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背井离乡,在他乡又难以落脚,他们如候鸟,成为故乡和他乡的双重陌生人。当然,也有酸甜苦辣。导演用影像呈现了当下冒着气儿的现实中国:对整容的执念、农村土地流转、试药以及社会物化下的情感凉薄。3.5

49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新一代异乡人在深圳的生活。

52分钟前
  • 橘猫爱吃鱼
  • 推荐

难得在影院看到有这样贴近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所以加一星。人在困境中,绝望之水慢慢从脚淹到头,无力的挣扎到影片结束都没有解决。拍得很节制,不好融入,像是一个旁观者。KTV唱歌是一个情绪的爆发点。结尾的梦境让沉重的现实飞了起来,这点好。

57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3.5 这部片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表演僵硬、节奏拖沓、符号化严重、场面调度滞涩…不一而足。但让人意识到电影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意识到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如此令人心酸的现实。有些问题三年就能改,有些三十年也变不了,李睿君这部显然属于前者,值得鼓励。

6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李睿珺这次拍得是年轻人,其实都是时代变化下容易被忽视掉的群体的生活状态。杨子姗与尹昉,在外漂泊追寻未来的异乡人身上,制造业转移,打工族新的生存危机。房价、试药等社会话题,束手束脚的情况下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城市与故乡哪里才是“家”?窗外大大的世界,内心割不断的迷茫

1小时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导演有点想当然,很多东西都过于表面化符号化,故事和人物都缺乏打动人的地方。我不应该看完#每分钟120击#之后去看这部电影,都是写面临生活困境的年轻人,一对比真的感觉伤不起

1小时前
  • Upup haha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