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天才一族 剧照 NO.1天才一族 剧照 NO.2天才一族 剧照 NO.3天才一族 剧照 NO.4天才一族 剧照 NO.5天才一族 剧照 NO.6天才一族 剧照 NO.13天才一族 剧照 NO.14天才一族 剧照 NO.15天才一族 剧照 NO.16天才一族 剧照 NO.17天才一族 剧照 NO.18天才一族 剧照 NO.19天才一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4:31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小的时候总是最好的时光

片子的一开头伴着《Hey Jude》的纯音乐介绍了Tenenbaum家的天才少年们,大儿子Chas幼年即展现出了经商天份,小儿子Richie是天才网球手,养女Margot则擅长于写剧本。成功的教育给妈妈带来了荣誉和出书的机会,虽然老爸看上去是个没心没肺的混蛋,可是一切还不错,不是么。正如每个我们年纪尚幼时,父母健康,孩童机敏,家庭欣欣向荣,一切看上去那么有希望,好像永远不会有什么坏事发生。

"Virtually all memory of the brilliance of the young Tenenbaums had been erased by two decades of betrayal, failure, and disaster."

背叛,失败,灾难,生活的磨砺接踵而至。父母逐渐苍老,不复当年风华,孩子长大变成了一个平凡甚至平庸的人,儿时因为未来的无限可能而带来的希望和憧憬感随着现实的延展而一步步消失。

Tenenbaum家的孩子们也无一例外——Chas因为意外亡妻而变得神经质,Richie和Margot则为姐弟相恋而颓废忧郁逃避。天才少年们耀眼的光芒褪去,生活的残忍面貌展现出来。

当然,在所有的影视作品中,家庭的力量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混蛋老爹一定会回心转意弥补愧疚,儿子的仇恨和误会也一定会在血脉亲情的温暖中融解,相爱的人们会吐露心迹互相鼓励,一家人最后一定会站在一起,虽然常常是在葬礼上。最后玩世不恭的老Royal也不忘在自己的墓碑上幽上一默。

还是会害怕,害怕父母的老去,害怕生活为我们准备的背叛、失败和灾难,害怕希望的泯灭,害怕一代一代的更迭。
但怎么办呢,这就是人生。

影片最后的音乐:
"We shall walk again
All along the lane
Down the avenue
Just like we used to
With our heads so high
Smile at passersby
And we will softly sigh
Ayayayaya"

 2 ) 野人也有爱,非正常人类也有悲欢离合

是这部不期而遇的好片子。

刚开始看到这种调调还疑心和伍迪艾伦有瓜葛,后来发现原来是韦斯安德森。有童心的人骨子里都有浪漫主义情怀,我永远对略带神经质的小清新情有独钟。

野人也有爱,非正常人类也有悲欢离合。家庭题材的片子好像总是离不开合-分-合的套路——最后,理解和原谅姗姗而来,在饱和度丰满的合家团圆画面中,伴随着和谐的音乐,主题得到升华,balabala……虽然剥开层层外衣,骨架都是这么无趣,所幸总有人能够把故事讲得有趣。

无论你喜不喜欢,每个人都有社会角色要扮演,你个人可以有千百种不同的风格,可一旦被tag上“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这样的标签,可发挥的余地就很小了。比如作为父亲,在玩枪战游戏时向同一个Team的儿子打一冷枪是不够格的,不对女儿的作品大加赞赏也是不符合社会期望的。一个玩世不恭的青年,听上去还有点吸引力,一个玩世不恭的父亲能吸引来的大概只有破番茄臭鸡蛋了。天才怎能没有缺陷?这怪异的一家子,几乎人人在达到社会期望方面都有缺陷,于是没有主线矛盾,每段关系都是松散结合,同步进展。能在这种框架下找到叙事节奏,导演也算功力深厚了。
 
我很欣赏本片中处理矛盾的方法:避重就轻,而不是大多数片子里硬碰硬的“通过理解而释怀”。因为始终认为,人和人之间达成的相互理解其实都是相互妥协,内心深处依旧会藏有不屑。不可否认,我有很多渴望被人理解的时刻,比如独自待在出租屋里盯着天花板的水渍痕迹绝望感冉冉升起而别人却撇撇嘴说“一个人待着多惬意”的时候。但这是希望别人通过感同身受在feeling这个层面达到的共鸣,而不是类似于“我很了解你这个人”,所以“我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你会这样觉得”式的理解。说回片子,各得其所式的结局倒是有点不像结局,既然已经鲜有人相信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干脆就更有喜感一点,七十岁的老头子有一个黑色幽默的墓志铭,其他活着的人就任他们去折腾吧。

 3 ) 我真心的笑了出来

1.感觉
挺趣怪的一部电影。刚开始看,weirdo这个词就蹦进了我脑海,用粤语说,我想栈鬼挺适合的。

2. 画面
大部分室内时间,背景色总是深深浅浅的黄光撒在一片桃红或者深褐的墙上。室外我只记得老Royal和老Paogoda一起提着皮质行李箱子离开的深灰下雪天。

美术指导真是好符合最近淘宝上关于复古的审美,vintage,浓烈的颜色,桃红,黄,深褐,米绿……这是2001年的电影了。

3.情节,老royal,真欢乐
我最喜欢老royal带那一双鬈鬈头兄弟出去耍乐的一段(do some reckless stuff)。他妈的,真是好欢乐。冲入游泳池用三张叠起来的类似箱子的桌子还是椅子跳水,去商店老royal放风,鬈鬈头兄弟偷牛奶,老royal竟然还能顺手牵羊一包类似咪咪包装的零食,疯狂地冲过刚转成红灯的马路(哎,这是我见过最勇敢的行为,我一直认为马路是虎口),在桥下边(?)用玩具电动车飙车,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爷孙三人一起拉着那架类似垃圾车(?)的把手站在车外边一起飞驰而过……啊!~

当然,中年royal老实对童年margot的首部戏剧发表评论的那一段也很有喜感。11岁的margot一边听,一边淡定地黑下脸来,我简直感受到她脸上那一层层灰度渐变的黑,最后她淡定听完中royal那句:its just a man's opinion blablabla时,几乎静止的嘴唇中吐出一句:good night everyone。又冷静地收起礼物,独独剩出中royal那份还给他,再边走边不时回头,流露出不可思议+不可置信+些许鄙夷的眼神,消失在楼梯处。这是最迷人的11岁女生。

4。配乐
开头那段最好听,是beatles的哪一首?但是我只记得eva也有一首旋律相同的德语插曲,叫做来吧,甜蜜的死亡。还是根本这才是原曲?这片子的OST对于indie pop的饭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4 ) 糖纸包裹的破碎人生

0 Let's Shag Ass

1 导演

韦斯·安德森,想必对摄影抑或是美术感兴趣的影迷都对他并不陌生。前后获得过共计七次奥斯卡提名奖,其中《布达佩斯大酒店》更是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导演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提名收入囊中。韦斯的电影个人风格以其画面上明亮的色彩与对称的构图、叙事上多与童稚和离经叛道相关的情节、重复出现的演职人员和不时出现的男声旁白、出色的配乐而强烈又气质独特,只要看完任意一部,再看其他韦氏的电影,都能很清晰地从他的个人风格辨认出他的作品。

没错 就是这个发型飘逸的男人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用颜色传达心情时,无非是以冷调表现悲伤、忧郁的情绪,抑或者认为橙色、黄色本身就象征着明快与愉悦,但韦斯却利用颜色原本带给人的印象,传递着与其截然不同的情绪。

《天才一族》中,Tenenbaum一家都或多或少拥有怪诞的性格和精神创伤或疾病,但整部电影的色调却一如情景式家庭喜剧版明亮而温馨,很容易让观众在一开始忽略其主角们的心理问题。恰巧是这种感官情绪的反差感,将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用一层鲜艳的膜包裹住,戳破之后,里面流淌出来的皆是在一个糖果般的童话世界里拿着自己的黑色幽默与或是童年创伤、或是战争、或是死亡作斗争的角色们。

《布达佩斯大饭店》

他们如《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古斯塔夫先生,在严肃的时刻冷不丁冒出一句脏话,与平日里温文尔雅措辞讲究的形象大相径庭;

《天才一族》

又如Margot Tenenbaum,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看似单调的生活里,藏进浴缸小小一隅,在内心世界里翻滚着叛逆自由的欲望;

《青春年少》

抑或是《青春年少》中早熟的挂科少年麦克斯·菲舍尔在约会上破口大骂。

韦氏电影的内核,是在荒诞的世界里,戏谑而活。

2 叙事

无疑,《天才一族》讲述的还是韦氏熟悉的家庭情节,一个被人津津乐道的天才家庭,三个孩子各有所长:大儿子Chas擅长金融财政,二女儿Margot自幼成为著名剧作家,而小儿子Richie则是网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十七岁时改行成为赛车手也能连续三年夺冠。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教子有方、儿女年少有为的家庭中,实际上存在着不小的根结和隐患。

主要问题出在一家之主,本片的主角Royal Tenenbaum身上。

他玩世不恭,在四十五岁时突然宣布与妻子分居而住进酒店,影片中却并没有解释他这样做的缘由。他的妻子Etheline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在他们身上倾注的太多关心,也使得三个孩子的性格逐渐变得幼稚、孤僻或敏感。

《天才一族》序章

在用短短十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在开头交代完所有的故事背景、用几个镜头塑造出完整鲜活的人物形象且演职人员都交代得一干二净后,立刻出现在屏幕上的“Chapter 1”,直接给出观众信息:故事进入正片,好戏刚刚开场。

以Royal为了重新感受家庭的温暖,假装得了胃癌而要求重回旧宅与家人们居住作为触发点,一系列重逢、矛盾、争吵与和解应声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在Royal这一经历岁月洗礼而成为“外人”的角色的干预中,如同一潭死水终于有了浮沫上搅动的一根树枝,重又焕发出家的生机。

一个理想的家庭不会全是完满的团聚与幸福,那些掩藏在渐渐滋生的隔阂下方的、自不知多久前就早已悄然埋下了的悸动、遗憾与执念,在自杀未遂后儿时的帐篷里睡袋旁,在一次意外的并未造成太大死伤的车祸中,被一一重新唤起。以一个童话般的结局收束全片,Royal是触发器,最终也通过一场葬礼,让整个家庭重又聚在一起。

《天才一族》剧照

叙事上,导演选择了时间顺序+插叙这种常见的叙事手法。但插叙也并非中规中矩,其中在讲述Margot的过往时,导演采用了Margot的配偶寻找到了侦探,他翻开调查报告而向观众娓娓道来的表现手法,像是嵌套在小说中的又一个微缩版小说故事。辅以不时出现的男声旁白,看韦氏的电影,常能感觉到他叙事,尤其是插叙的动人感。

韦氏在电影中一些叙事的小细节也值得注意。在《天才一族》和《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都有出现类似这样的“章节”们。

《天才一族》剧照,韦氏独特的过场方式

在过场后的下一秒种,就是这里描述的Royal进入酒店大堂,询问百科全书在哪里的镜头。

这种分章节叙事,类似于将剧本嵌入电影中的格式,使得电影更有逻辑,观众看起来也会更加明晰。也是自认为韦氏电影中很可爱的小亮点。

3 角色

韦斯安德森电影中有太多角色有着或严重或轻微的心理问题,且大多与童年经历挂钩。童年,不太圆满幸福、过于早熟的童年,在所有人身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拿Chas举例,由于妻子在事故中丧生,也由于父亲在童年游戏时的一粒子弹,Chas的心智实则始终停留在了孩提时代。他选择不去面对长大成人后的世界,对于自己两个孩子也是严苛训练,其实是将父亲原本施给他的大条关心,原封不动又以一种更加神经质的方式施予他的孩子们。

Royal带两只双胞胎在超市里小偷小摸(

颇为有趣的的一点是,寄予厚望的两个孩子最后反倒是与他们被老爸痛恨的玩世不恭的祖父玩到了一起。

Royal带着孩子们扒车
最后Ches也加入爷孙三人XD

Ches小时候养的达尔马提亚小鼠,贯穿整部电影始终。或许它象征着Ches孩提时代的天才一面,但这也成为了他的桎梏。当Royal回到家中,Ches与他关系僵硬闹别扭的时候,他的小鼠却常常徘徊在Royal的病榻前,暗示着Ches其实还是渴望着童年那点稀缺的父爱。

而最后,在哽咽着和父亲说出那句“I’ve had a rough year, Dad”的时候,想必他也是在看到父亲为了补偿他、补偿一家人而作出的努力后,受到触动而最终接受了抒发情绪、学会长大这一事实吧。

4 美术设计

既然说到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一定要提一提他电影中的美术设计。

《天才一族》的Production Design,David Wasco,曾经负责过《低俗小说》《爱乐之城》《杀死比尔》和《落水狗》等电影的美术设计,凭《爱乐之城》拿下了第八十九届奥斯卡的最佳美术指导。场景设计则出自Sandy Reynolds-Wasco之手。

《爱乐之城》中间色(黄色与紫色)的使用

随着拍摄的电影数量的增多,韦氏也逐渐建立了一种高饱和度(Saturation)、多用原色(色相 Hue)且明亮(亮度 Brightness)的美学风格,而他的电影中如果出现了低明度的场景,则能使得观众很明显感觉到压抑的环境带来的情绪的转变。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高饱和度的红色和紫色的电梯场景

《天才一族》Rickie 冷色调 蓝+红

《天才一族》

《布达佩斯大饭店》

用明快的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据导演风格和情节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天才一族》中,我们能看到色彩选择和场景设计上的独特之处,通过一个人的房间来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

Tenenbaums一家示意图

首先是Ches的房间,采用了红+白+灰白方格砖这一色彩搭配,有种稳重、典雅的味道。

门上挂着的牌子和票夹已经有社畜即视感了orz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十二岁小孩的房间

为了满足Ches工作的需求,房间正中央靠窗的地方摆了一张上有咖啡机、电脑、台灯和电话的工作台,灰色与Ches身上的西装相呼应。

小小年纪摄入咖啡因的小ches

以及靠墙的四层看上去比小Ches还高的资料架。这一系列家具装潢风格,本不应该出现在孩提时代中,却在Ches的房间里变得随处可见,彰显Ches作为孩童早熟的一面。

接下来是女儿Margot的房间。Margot个性孤僻且古怪,门上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的古代人头为后来她和弟弟去博物馆露营作了个小小的铺垫。三处写着“不要打扰”“保持房门关闭”和“请勿入内”的标签以及门上无数锁孔和一把红色的锁,象征着Margot内心的封闭,也不难解释为何她后来会把自己成天锁在浴室里抽烟看电视。

家具的选择和室内装潢同样非常复古,在对称构图中背景里左右墙饰不同、左侧台灯比右侧蜡烛和收音机要大,在秩序感中增加了一份动感。黑胶机就放在床边,Margot平日里应该常会听歌来找寻写作灵感、释放内心情绪。

大红色的床单、橙黄色的台灯和Margot蓝色的条纹连衣裙,三原色集齐,可以召唤什么呢?
一台打字机,生产力拉满

图书馆的装潢也相当好看。三分法构图,Margot在最左侧,右边两格都是书。

Margot手上拿着的一本书名为《急冻奇侠》,讲述了一群白日梦想家依赖不可能实现的梦生活的故事,颇与Margot有些悲剧色彩的人生呼应

最后来到Richie的房间。相较哥哥姐姐,Richie的房间用色更加明快大胆,撞色使用的频率更高,主要涉及到棕色、青蓝、靛蓝和抹茶绿等颜色——Richie也是三人中自幼被Royal关爱最多的一位,在三个孩子中最像一个普通儿童在这个年龄段该表现出的样子。

Richie的房门挂着昆虫标本

墙上有着Richie的灵魂画作,和父亲还有奖杯的合影,也暗示了父子的关系相较其余二人融洽许多。壁柜上玲珑满目的奖杯,除了好几只上面的小人都一样,其他没有一尊是重复的。

Rickie灵魂画手

地上双色的圆形网球使得整幅画面活泼了起来。

地毯花纹采用了非常大胆的蓝绿撞色,弯折的纹路使得整个房间从头到脚都充满了童趣。

舞厅的墙上挂满了Rickie画的姐姐,两人的情感关系在影片开场五分钟已不言而喻。

除了布景和颜色,角色的服装也能很好反映出他们的性格差异。

依旧是影片开头,三小只在与父亲对峙时分别穿了条纹Polo衫、西装和棒球服,对应三人剧作家、金融家和球手的身份。而这样的穿衣风格在长大后则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尤为明显的是大哥Ches,长大后的饰演者Ben Stiller全片就两件运动服,款式完全一致,除了在父亲葬礼上穿了黑色,其余时间都是一身红,随着年纪增长,反而穿得越来越孩子气了。

后面的烛台也是三支

本片服化主要分别出自Karen Patch和Naomi Donne二位之手。服装设计秉持了韦氏全身上下统一颜色的风格,如全身红色、黄色或是紫色。在《水中生活》中船员戴的红色圆帽,《穿越大吉岭》中的红色车辆,《青春年少》里Max的红色帽子以及Ches始终如一的红色运动服和卷毛,以及他卧室中非常孩子气的装潢和墙上的贴纸,这些角色的衣着配饰都带有红色这一元素,也都是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停滞原地、需要解决成长中不同问题的象征。

而Margot长大后的朋克穿衣风格——一身长款皮草大衣,爱马仕的Birkin包,内搭蓝色连衣裙,齐肩短发配大红发卡,再加上一下子增加了她身上不羁感的烟熏妆,漂亮地衬托出她孤僻古怪的气质,也俨然成为了时尚圈近些年来不少品牌竞相模仿的穿搭范本。

5 配乐

韦斯安德森的配乐选择其实很old school,有许多来自六十年代的音乐作品。而《天才一族》中则出现了《Hey Jude》,《These Days》这样的为故事情节作渲染的画龙点睛之笔。

经典升格镜头,Margot从公车上走下来,走向Richie

These days I sit on corner stones
And count the time in quarter tones to ten
Please don't confront me with my failures
I had not forgotten them

在Nico的歌声中,阔别许久的年少时的心上人从不远处走来,微风拂过,发丝飘动,这种恰到好处的情感,被配乐烘托出了微妙而又浓稠的氛围。

韦斯安德森在《天才一族》中也使用过古典音乐,比如在Eli和Richie见面时,他们谈话时的背景音乐就是萨蒂的《Gymnopedie Nr.1》,用在此处,有种古典音乐独有的秩序感,与Eli其人吸毒、开车撞人等一系列行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和戏剧张力。

Eli家 后面的墙画很有意思 Eli最后就是抹着这样的颜料撞向了婚礼现场

当然,也有不失活泼雀跃的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班卓琴的使用使得本就鲜艳的画面变得更加清新而愉悦。

6 镜头

Margot出镜时正朝着镜头这边走来,将手上的烟头往画面右侧一掷,摄影机便跟着也摇了过去。

Eli从右边走来,入画后朝左看像Margot。二人走到拐角处,站定,在画面中左右对称。

而在Eli开始讲话时,摄影机逐渐朝Margot身后移去,越肩拍摄Eli说话的近景:

当Margot说话时,镜头转向Margot;Eli开始讲话时,相机又转回到Eli身上。

这个镜头,摆脱了一般对话拍摄的中景+两方特写这一固定程式,通过同一机位的摇移,使得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只要镜头在运动,观众便能很好地跟随镜头的提示,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去聆听双方的对话,逐渐推进的镜头,也让画面更有趣味性,是在剧本以外的韦式幽默。

同样的镜头表现形式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也能找到。在洗澡的镜头里,同一个机位也进行了大幅度的移动,从这头的房客到那头的酒店主人,让观众能感受到更强的对话感。

《布达佩斯大饭店》

而Rickie在浴室里刮胡子一段镜头运用了跳切的剪辑手法,以在短时间内表现出做一件事情经过了较长时间,既表现出Richie焦躁不安的情绪,也使得叙事更加紧凑。

结语 价值观

《天才一族》传达出的核心思想一反它明丽的色调,其实是较为压抑和悲伤的。其中令人印象极深的一个情节,即Richie在得知暗恋多年的姐姐Margot情史相当丰富而内心崩溃、在浴室剃掉胡须割腕自杀时,看到冷色调的洗手台上,两只平摊的双手上几淙红色逐渐蔓延,呼吸在那一刹那一滞。韦氏试图通过高饱和度与明度的色调、秩序的构图以及严肃场合的戏谑言语传递给观众一个信息,便是在赤裸的人生真相面前,即使Margot和Richie最终还是无法明面上在一起,即使Royal死亡时只有Chas陪在身旁——即使我们无法改变许多既定事实,但至少生活留给我们了一尊鲜艳明媚的外壳,留给我们插科打诨的余地,留给我们一首在Margot走向Richie时的《These Days》。象征童年辉煌的Modecai在被尚年轻的Rickie放飞后,重又落回他的肩头。我想,这或许也预示了The Tenenbaums一家有所转机的关系吧。

是的,生活还会继续,生活常常乱作一团,但表面工夫还是得做——至少,从调高底色的饱和度与明度,将一团乱麻裹入缤纷而斑斓的糖纸,让它表面上看上去不那么糟糕开始

Modecai

-全文完-

 5 ) 关于原谅

看到父亲在多年不称职无责任感没有付出后年老时希望获得家人原谅,我特别气愤。并且觉得他最自私,他做这一切都无非是为了自己。

年轻时放纵不羁,没有责任感,对孩子对家庭对一切都是无所谓的态度,跟漠不关心一样罪大恶极的就是毫不在乎。人老了破产了没住的地了老婆被抢了自尊受到打击了,他想起家庭了,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希望获得原谅,希望融入家庭,希望自己幸福,他做这一切也还是为了自己。

经常有年轻时很混账的人年老时反倒很和蔼,他们对自己年轻时做过的事情忏悔,对自己的家庭感到抱歉,对自己的子女妻子请求原谅。因为年老时比年轻时更需要爱。

凭什么在孩子小时候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身边,现在你老了需要孩子的时候子女就要在你身边?!你哭诉着忏悔者就表示应该被接受,你怎么不见孩子的哭泣和没有体贴的孤独。为什么你没给我的爱要我给你?

这样一个混蛋值不值得原谅?他没有做什么牺牲,也没有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像以前他不负责的养孩子,现在他也一样不怎么负责的把他们追回来。

为什么对父母从来都那么宽容,为什么子女从来都那么被动,就算被抛弃掉,父母只要忏悔着希望他们回来,就能轻而易举的把他们哄回来,依旧像小孩子一样。

因为,孩子比父母更需要爱。

最后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他们可以原谅父亲,因为我们都宁可父爱晚来了20年30年,而不愿一辈子都不曾体会父爱。

 6 ) 电影研究之后的反思

(先推荐一本很好的讲Wes Anderson电影的研究性影评:The Films of Wes Anderson: Critical Essays on an Indiewood Icon by P. C. Kunz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另有一篇专门讲《天才一族》,文章写的很好,但对于Wes形式主义的批判有点过头:Turner, Danial. C. 2008. “The American Family (Film) in Retro: Nostalgia as Mode in Wes Anderson’s The Royal Tenenbaums,” in Violating Time: History, Memory, and Nostalgia in Cinema by C. Lee, pp159-174. New York: Bloomsbury.)

距初次观影两年半后再来讲一讲这部电影。

最近翻来覆去地看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遍。某些片段甚至反复观看十多遍。

感受很不一样。从前因为Wes浪漫地挪用童话的元素而感动。现在知道了那是经过夸大的虚构,还知道虚构里有反讽,还知道反讽里也有一点希望的微光,不只是灰烬。

如果现在让我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反复念叨“后来他们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种陈词滥调的话,大概率我自己也会被糊里糊涂地感动。

知道了大部分情节的原型来自何处。总体故事结构借用《鬼火》(The Fire Within)和《伟大的安巴逊》(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里奇和玛格出逃的“童话”参照E. L. Konigsburg1967年的小说From the Mixed-Up Files of Mrs. Basil E. Frankweiler,以及Jean Craighead George1959年所创作的My Side of the Mountain,时代背景大部分设置在1970年代初和80年代末(这也是为啥罗伊老头子破产了)……

知道了为什么里奇自己要死,为什么维斯要安排他死,为什么他一直用剃刀沿着自己的静脉割下去,也知道了他为什么后来又决定活着。

知道了为什么玛格要在无数的性爱中不断尝试构建自我叙事,但还是仅仅收获了一堆碎片。

知道了为什么会计师是黑人,艾瑟琳是考古学家,嗑药的伊莱叫做cash,罗伊要用复古的装腔作势表白真情。

现代性,反思的自我,新自由主义,文化阶层化,私领域的民主。

解构,戏仿,表意实践。

但我并不认为这些解读方式全都很重要。虽然越是看下去,越觉得人类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操纵的。然而也记得人类的情感即使是被操纵,也可以是十万分发自内心的。

——The point is that much of our existence is expressed between quotation marks; the film shows us how our memories are often already clichéd.

(除天才一族也做了布达佩斯大饭店,前几天还去看了法兰西特派。只能说韦式美学实在博大精深,四两拨千斤。)

 短评

以一种平淡多彩清新的影像和叙事,展现了家庭人际的多个面向,痛苦不再那样尖锐、理解成为可能、但较之一般的小清新又更深刻。这也许便是韦斯·安德森的长处吧。

6分钟前
  • xīn
  • 推荐

精心布置的场景很适合刷 ins。Chas 的孩子,Margot 的烟,Richie 的鸟,感觉有些过,好像为有趣而有趣,看久好无聊。拆开精美的包装后,发现礼物就是这个精美的包装。

11分钟前
  • Yuruky
  • 较差

这部电影让我难过了好多天。韦斯·安德森的运镜和剪辑都带着执拗,就是那种明明孤独却又不甘示弱的固执。每个人的哀伤都凝聚在眼睛周围。Margot回忆的段落惊心动魄,全都是亲吻,可就是难过得不行。生死、悲喜、智愚都不重要,他们记得的都是:我从来没有像厌恶自己一样厌恶过一个人。

13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欣赏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是一种享受,仿佛翻开一本上世纪的童话绘本,匪夷所思的角色,忍俊不禁的对白和妙趣横生的故事,在极致考究的美术风格的包装下,佐以悦耳动听的旋律,所有的不快和惨痛,都被轻松幽默地化解了。

16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安德森脑残粉不解释。卡司真完美...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依旧满是个人风格:放逐与新生,用安德森的方式讲一个塞林格的故事;只是,格调的小既是他的长处,或许也是他的桎梏。

2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友邻道这该译作做《屌丝之家》,不过我怎么觉得更像是Anti屌丝之家哈哈。我觉着这个片头(就像大卫芬奇非死不可中多少多少年后双胞胎怎么了基友怎么样了的终了旁白只不过反过来“多少多少年以前怎么怎么样”)相当非典型,开场与闭幕就算颠倒一下,结构也完全没问题。

2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维斯安德森的片子总是充满各种迷人的细节,让人心动。这也是格温妮丝帕特洛所有片子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啦。这种怪鸡的、表达方式诡异的小感情哟~><

2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导演风格过于强烈,以至于剧情平淡无奇

32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美术还能再强点嘛?Wes Anderson是全宇宙心最细的导演

37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一贯的怪咖和赞配乐。Margot那个角色太具个性而格温妮丝帕特洛的表演却浮于表面,不够叫人信服,致使角色让人觉得很讨厌。最后那段很慌张好吗!哈哈哈~(旁白Alec Baldwin

41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C+ / 开头惊艳之后向鸡汤一路狂奔。假如没有Wes的视听美学就和迈耶罗维茨的水平差不了多少。确实能感觉到导演掌控力上相比前作的进步,但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对美式中产家庭床边故事是越来越冷漠了。

4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再高的智力、再成功的事业都无法填补精神的空洞,人类理应在宏大且变幻莫测的命运前保持谦逊。人生赢家亦会被心灵创伤与飞来横祸打倒,届时高歌猛进时的自高自大皆将化为尘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离开宗教、天伦之乐,以及成瘾物质等各种形式的心灵安慰。

47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你有多大勇气面对过去?看看这个电影 释怀其实不难

51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力荐

被韦斯安德森惹出的眼泪,全都是粉红色的。

56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前面的节奏还好,后面就坏了。到老三自杀或自杀未遂就应该停了,后面一大段有从高峰跌回平地的感觉。线索多了导演什么的也掌握不住了,有点纷乱,各条都仿佛说完了,各人又都没有进行到位。绵绵软软的片子,挠不到痒处,触不及痛处,还行。

1小时前
  • 不流ᝰ
  • 还行

我喜欢所有韦斯.安德森的怪胎电影!

1小时前
  • 荞麦
  • 推荐

确实有Glass家族的影子吧,还算让人释怀的结尾也蛮像祖伊打给弗兰妮的那通电话。。我觉得导演Wes Anderson很可爱。 另外不得不说摄影和原声都很赞。

1小时前
  • shu
  • 力荐

1.可能是韦斯·安德森作品中最漫溢着创伤的一部,三个孩子手上的各式疮疤便表征着时时刻刻如影随形的伤痛,而心灵上的创伤与情感上的匮乏、挫败更缠绕着特伦鲍姆一家的所有成员——破碎的家庭与消逝的童年始终是韦斯电影逃不开的母题。2.过于早熟的孩子们vs. 如同长不大的顽皮自私小男孩的父亲,亦彰显出韦斯作品中孩童与成人、天真与老熟的错位。3.这些痛苦、创伤与错位,又被鲜艳到炽烈的暖色(全片唯一冷色场景便是Richie在盥洗池边试图自杀)、层出不穷的怪咖冷幽默、机械而古板的旁白与小说式分章叙事所冲淡或间离。4.大部分镜头为(超)广角镜头,加上2.39:1宽银幕,扭曲畸变与疏离之感横生。5.不少老歌金曲配乐,大加分。6.父亲尴尬拙劣的绝症谎言及其作用令人想及[我的美国舅舅]。7.女儿造型与黄帐篷二人场景似[月升王国]预演。(8.3/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我已经成为韦斯安德森的FAN了,OH YEAH

1小时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