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花开

爱情片中国大陆2002

主演:周迅  夏雨  朴树  李明  舒耀瑄  

导演:高晓松

播放地址

 剧照

那时花开 剧照 NO.1那时花开 剧照 NO.2那时花开 剧照 NO.3那时花开 剧照 NO.4那时花开 剧照 NO.5那时花开 剧照 NO.6那时花开 剧照 NO.13那时花开 剧照 NO.14那时花开 剧照 NO.15那时花开 剧照 NO.16那时花开 剧照 NO.17那时花开 剧照 NO.18那时花开 剧照 NO.19那时花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5:49

详细剧情

他们的故事发生在大学期间,最美丽的岁月和最难忘的画面,都在迅速铺开。高举(夏雨 饰)在女朋友出国后迎来了一个乐队合伙人张扬(朴树 饰)。他们生性自由散漫,一天在礼堂顶上看着刚入学的新生,遇见了欢子(周迅 饰)。欢子在人群中耀眼的美丽让他们倾心,并开始了攻势。高举出于友谊第一的考虑,同意只在周六才和欢子一起。三人之间依稀的感情始终在青葱岁月里暗暗流动,他们在青春里,或许都有自己随心所欲的率性和幻想。

 长篇影评

 1 ) 再看《那时花开》

    又看了一次电影《那时花开》,感受的不是电影里的情节,而是原先在看这部电影的场景。一切好像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几个人一起在新街口的小音像店淘碟子那阵子。原先想看的电影大多在面儿上找不到,很多获奖的作品都没有上映,正版碟子很难找到。
    那阵子我们经常到那家小店儿去,老板都混熟了。于是可以直接进后院淘,后院就是北京的老宅子,不到8平的房子,夏天倍儿潮,碟子有的都蹿了绿毛。老板说他经常到北影厂去偷“内部片儿”。那种碟子一般都用黄色的牛皮纸包着,上面还有“内部资料”的字儿。我们经常被这些字儿所吸引,后来才知道都他妈盗版商自己个儿印的。不过,那时也接触了《安阳婴儿》《小武》《西西里美丽的传说》这类在市面儿上见不到的好片儿。 当时我们还很磕,非艺术片儿不看。大片儿都是学校组织去看的什么《风语者》《珍珠港》,那时我们都说那些玩意儿就他妈一糟粕。现在想想,就是谁看过什么禁片儿谁就牛B,完全的虚荣心。
  有时看电影会有学习剧中人的欲望,记得那时一帮人聚在一起看贾宏声的《昨天》,觉得那人把帅都搁车上了,推帅了!那时几个朋友都开始飞叶子,我不敢,怕上瘾,他们就说我怂。我继续磕,磕电影,磕音乐,磕画画。后来很少跟他们在一起,有的人已经没有音讯,有的去了外国,有的和我一样上了学。
  《那时花开》也是那时买的“内部片儿”。就是因为喜欢朴树和周迅才买来看,第一次看看不懂,压根儿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只觉得那样拍片儿绝对有感觉,不知怎么着,后来自己写的那些东西里也有了这部电影的影子。当然我的那部片子因为很多原因而没有拍成,仅仅五个分镜彻底夭折了。

 2 ) 青春是个虚词

这个片子要趁年轻看。
可以想象,如果我早几年看到它,一定会三呼万岁,五星力荐。可是上研后,内忧外患之下,对“青春”这样的字眼十分过敏,审美疲劳,就好像每次治病都用青霉素,不会犯错,不会要命,但生理和心理都有微微不爽的抗药性。我已经有点烦躁,把青春当成一罐万能的理由。
所以,其实我很想装酷,甩个三星。
但是,里面很多很棒的细节,我很爱,比如开头的默片和布置在田野里的床和房间。

“青春”大抵就是一种自残自愈的病吧,年轻的时候,趋之若鹜,过了一个年纪,嗤之以鼻。小时候,天天想着从机器猫的口袋里淘宝,长大了,这些把戏都成了笑柄,还嫌不高级。
我就是不太清楚,青春它到底是真实存在的一条路,还只是一块无人接近过的路牌,那些所谓的青春的伤疤和痛楚,到底是一扇必须打破的窗子,还只是一朵遮瑕的窗花。
青春啊,它到底是个实体,还是个虚词?

高考完的暑假,我唱《那些花儿》,以为我们那群人就是歌词里的花儿,而我会变成最忧伤的歌唱者。现在,我很想变得优雅,变得深刻,同时在不出卖太多底线的条件下,变得很有钱。于是,我不能太喜欢“青春”,因为青春有瘾,青春是伤,它有最充分的解释力,也是最不必要的妄想症。所以我要学会远离它,远离它浑身沾满的疑问、疯癫和冒险,再也不起誓言。
青春应该很贪婪,但青春的人不生贪念。

 3 ) 待你千好万好,比不上他的一句问好。

如果没记错,我应该是在三年前在一个午后看过这部片子。
从阳光灿烂的下午一直看到暮色四合。
三遍。

白色的婚纱。黑色的礼服。手写的对白。

—我爱你。
—我也爱你。
—我也是。

—我没想到最后会嫁给你。
—我也没想到。

当张扬低头说对欢子说我爱你的时候 ,我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可是,当他说我也没想到时透过玻璃看到的冷漠让我在那个温暖的下午不禁打了个寒战。深情款款还是冷漠严峻,到底那个是真实的张扬?
雷雨交加的夜晚,高举和欢子在窗前拥吻,那么激烈的吻,要把对方揉进彼此的身体里。透过闪电,欢子看到了浑身湿透的张扬站在门口,表情冷到吓人。我以为张扬会去揍高举,可没想到欢子依然在和高举拥吻。
欢子笑容满面的说:“他俩是情敌,因为我。”

三人曾经的快乐而单纯的时光。我相信。
多年以前,我如欢子一样,身边两个好朋友。仅仅不同的是,和爱情无关。那时的我们根本理解不了那些风花雪夜的事情。

昨晚一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一早起来,心里多次打退堂鼓。忽然不知该以怎样的姿态去迎接和面对。
我还在四处张望寻找,你已拖着箱子出现在我面前。
四年未见,即使近在咫尺,我却不敢相认。
一定是因为还不适应高跟鞋,所以才会一个趔趄没站稳。
你拥我入怀,低声唤我宝贝。如年幼一样,你宠我如宝。
我说,你完全被西方教育给腐蚀了,越来越开放和大胆,可以公然占女孩子便宜。
你笑,便宜十几年前早都占完了,现在还有什么好占的。

十六年前。
当六岁的我,遇到十一岁的你和林。人生的第一个三角关系就开始了。
林唤我丫头,你唤我宝贝。多年未变。
我知道你们待我真心好。你们给予我那个年纪你们可以给予的一切。
六年的孩童时期,你们伴我一路走来。那个时候的你们在我眼里是那样的博学并且伟大。
林去北京读大学,你去多伦多读大学,我刚刚迈入初中生的行列,满脸写着幼稚和向往。
林即将大学毕业,你也考上了研究生,我开始了漫长的高中生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林换了新女朋友,你找了一个外国妞,我还是固执喜欢同一个人,小心翼翼又全力以赴。
那个时候,我们还可以一年至少还可以见一次。三个人的约会。
你们还是唤我丫头和宝贝,还是放我在手心,不管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多么难看,也不管别人再怎么欺负我,在你们面前我骄傲如公主。
非典来了,林死在北京。至此以后,再也没有三人约会。你也两年都没再回来。
我开始拒绝别人对我好。我觉得那不过是幻觉,不管多美好终究也会消失。即使现在,我也本能的在排斥一些对我好的人,我害怕得到后再失去。从天堂到地狱,一次足矣。
高考在即,虽然我对自己早已毫无信心,你却飞回来替我加油。你告诉我,你打算继续读书。墨尔本大学的博士,要我也努力。
我很听话,在大学混的风生水起,你也轻松的考上了博士。虽然完全不了解你的专业,那一连串的长名字我也记不清,但我真的替你高兴。你一向聪明,读书是你的专长。林考试从来没考过你,我也一样。

你说,成熟了好多,高跟鞋都穿上了,不愧是上海的小白领。
你说,比上次见你胖了,看来对自己不错。要忌口减肥,不然穿不上好看的婚纱。
你说,是长大了,心思都多了很多,开始有秘密。
怎么可以不成熟,经历了事事非非,我岂能还如幼童一样天真烂漫。
不努力对自己好,怎有勇气独自面对一切。
不学会心底藏秘密,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
多年前的那个小女孩已经不复存在。
你不也一样。
当初晕车晕船晕机的你,现在足迹遍布大大小小的国家。
当初那个经常会脸红的腼腆男生,已经长成干净利落处事不惊的西方绅士。
当初的蒋乐,即将变成蒋博士。
当初的徽州男人,即将变成澳籍华人。

你暖着我的手说,还是老样子,一到冬天手凉的好像死人手,也不记得带手套。
鼻子发酸。可能是感冒了。当初是谁惯出我这恶习?看来大家都忘记了。
你问我,我们现在看起来像不像情侣。我笑,我和很多男人看起来都像情侣。
像并不代表是。我可以扮演别人需要的任何角色,但那不是我。
即使双手紧握,即使相拥在怀,即使亲密无间,我们也还是感觉到彼此的陌生。
有些事情就算都刻意闭口不提,但它还是硬生生的存在,存在我们的心里,无法回避。
三个人的三角关系,少了一个,注定不再牢固。
再厚重的感情也敌不过时间。
一辈子的记忆都可以被时间消磨殆尽,更何况我们单薄无力的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将来。
我借口说,我爸让我去送一个人到车站。
这是实话。我爸安排的变相相亲,他知根知底的同学的孩子。家境良好,学业有成。
但事实是。那个男生昨天已经离开上海,麻烦我姐姐去送的行,我没见。
看吧。在很多时候,实话和事实并不是一样的。
所以。我相信你的实话,但我不相信它是事实。

你说。待你千好万好,比不上他的一句问好。
我说。有时间去看你,一定带我去黄金海岸。

电影的最后,我相信那喜庆的镜头是一场梦境或者幻觉。
谁死了?谁活着?一切早都不重要。
他们有共同的回忆。他们有各自的未来。
谁也不必责怪谁,青春作伴,老来各散。

《月光倾城》
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灯下的人在等
人群里的风风里的歌里的岁月声
谁不知不觉叹息叹那不知不觉年纪
谁还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早晨你来过留下过弥漫过樱花香
窗被打开过门开过人问我怎么说
你曾唱一样月光
曾陪我为落叶悲伤
曾在落满雪的窗前画我的模样
那些飘满雪的冬天
那个不带伞的少年
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
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

 4 ) 关于青春的混乱表达

我到底是多懒才能拖了三个月才把这篇文章发出来。此文首发在微信公共号【小众电影咖】(minimovies)上。

写文的那一天,朴树出新歌,周迅着婚裙,突然就觉得是时候重看《那时花开》的时候了。

-----

“说好了啊,我们以后每年都得拍一次,这样等我老了也好看看自己年轻时候什么样儿。”
“那咱绝对是一块老泪纵横。”

这是十五年前的电影《那时花开》里的一段对话,出现了两次。电影的主演是周迅、朴树、夏雨,导演是高晓松,大概可以算作中国校园电影的鼻祖。在今天这样一个日子,似乎到了重看的最好时刻。


故事情节很简单,本来是一个剧中剧。朴树饰演的张扬与周迅饰演的欢子离婚以后,开始写小说。小说从夏雨饰演的高举视角出发,回忆了张扬、高举、欢子之间的过去,也展望了高举与欢子的未来。

若从线性叙事的角度来说,可能更容易一点。在高举大三那年,张扬从西安退学回到北京,两个人组建了一个乐队,住起了上下铺。在迎新的时候,遇见了欢子。欢子和张扬在一起了,却约定她只在星期一到星期五属于张扬,星期六她属于高举,而星期天她谁都不属于。三人一起愉快地度过了欢子的大学生活,约定从此以后互相不认识,如果谁违背了誓言,就要去死。(但是毕业以后,张扬还是和欢子结婚了,之后又离了婚。)高举重新以高乐的身份追求欢子,就在两人即将结婚的时候,欢子发现自己怀孕了。高举为了逼问孩子究竟是谁的,终于承认自己违背了誓言。于是欢子和高举决定一同赴死。临死时,他们再约定,如果第二天醒来发现两人没有死,就结婚。然后他们就结婚了。

在整个线性的故事当中,只有括号里的部分最模糊,因为我们只能通过零散的镜头语言来判断这一事实。电影采用了黑白默片的形式,连两人的对话,都是以全屏字幕的方式出现,以此区别于其他彩色的部分。然而,却只有这一段是真实的,其他的所有,都仅存在于离婚后的张扬所写的那个叫做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的小说中。

这在片中有许多证据,比如当高举以高乐的身份出现时,两人的对话被完整地记录在了张扬的word文档上;再比如高举终于与欢子确立恋爱关系的那天,他在海里游泳,海水的边缘却是张扬的鱼缸;再再比如高举和欢子每次看电影,电影院上排的那个放映员永远都是张扬。张扬在二人的故事中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存在。高举与欢子是张扬的剧中剧。


可我在开篇便说,这“本来”是一个剧中剧。是的,倘若影片就此展开并结束,它本来是一个剧中剧。但是在最后,我们却发现,欢子的视角也被插入了进来。影片开头划起的那根火柴,到最后被欢子用来焚毁象征她内心世界的山脚小屋。而在火焰中,她与高举与张扬的两次婚礼,分别以彩色和黑白的形式交替出现,让人仿佛以为这一切的一切只是欢子一个人的回忆(甚至幻想)。那么故事就具备了另一种叙述的可能性——

是欢子虚构了这一切吗?就像大雨之夜,欢子与高举拥吻,被闯入的张扬看到,那时身为张扬女朋友的欢子仍未停止,只是一边与张扬对视,一边继续拥吻。张扬在整个故事中,也只是个观看的角色吗?



然而就如影片所说,“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成长是忘了提问的回答。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

张扬和欢子在长城郊游时与高举走失了三天,高举却以为是整整一年。他在这悠长等待的过程中,实验着自己的毕业课题,可结果却是时间并未流逝。对于毕业课题长达一年的访谈讨论,与张扬欢子口中言之凿凿的三天,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

连叙述者自己,都忘了去找寻答案。


可仍然有些小细节,无论回忆也好幻想也好,在不真实的叙事中昭显角色的可靠。比如关于诺言。

三人的第一个诺言,是欢子的归属问题。欢子星期一至五归张扬,星期六归高举,星期天归自己。但是他们都违背了这个诺言。张扬是一个简单粗暴的人,他在星期天闯入时,欢子问为什么,他说,“星期天我也要你”。
而高举却只能迂回的方式假装偶遇。他说,“咱们并没有说过星期天不许到一个美丽的山脚下来放风筝啊”。

这大概也就预示着他们对最后一个诺言的态度。他们的最后一个诺言是假装从此以后互不认识。可是张扬与欢子在影片一开始便突兀成婚,完全不需要理由;高举却通过了种种方式,改变姓名,以此逃避对违背诺言的自责。

是细节赋予了故事的可靠性,而绝非叙述本身。或许是因为记忆本来就该是失真的、细碎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往往愿意无数次回想过去的点滴,却很少有人愿意真正回到过去再重新经历一遍。倘若失去了无限种叙述的可能性,那么记忆便不再是记忆了。


多年前我第一次看这个片子,写过这么一段话,“它只能用来感觉,好像天空落下沙砾似的雪,噼里啪啦全部打在心上;一下子很疼,然后很冷,然后过了很久很久,暖成水,又哗哗地流掉。”

现在读来,有些年轻时候的矫情。可是正是这种矫情,比记忆更可靠地提示了曾经的观影体验。并且我可耻地发现,多年过去了,我的观影体验并没有新的改变。


“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
“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
“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关于《那时花开》,我想写很多东西,比如有求必应卡,比如塑料模特的意旨,比如长城走失的不同解读,比如小站的假面舞会,比如高举的长衫,比如张扬的玩具手枪,比如片中向无数经典电影的致敬。

可是这一切,都如我多年前所写的那样,更适合用来感觉。就像上文那罗列的三段歌词/台词,需要我们用自身的回忆和幻想去填满。若导演本不想叙述一个老实完整的故事,那么我的解读其实并无意义。

所以不如就此停笔。


会在十五年后看这个片子的人,大概都是为了某种情怀。而情怀是不必说的,说来也就四个字:
“老泪纵横”。

 5 ) 光影魔术手

这款软件是很多人气之星的制胜法宝。
岁月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可以把一切ps的朦胧美好宛若幻境。

多年后重新翻出这部片子来看,在图书馆满座的时候,我看电影,遭人白目无数。

终于看懂了,我想是的。

幻境和现实能否并存,毕业那天他们一起失恋失业,约定永不相见。
可是,如今已经被证明的六度原理,我们之间不用几层就可以兜兜转转再相见。
在这年年扩张的北五环六环或者会七环到河北的城市里,我们,终究还是难逃命运。

欢子的大学只有他们俩,其余的人都是一概忽略的塑料模特,那年的周迅和朴树恋爱,一个在北师大退学的满脸痘痘的男人,和一个靠自己出位的江浙女孩,以及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夏雨。

高乐,高举,有什么分别,能够呼吸的就不能够放在身旁。

与其说他们因为毕业而分别,不如说,是迟早会来的现实压力,他们开始要生活,要琐碎。


欢子一直试图找回的,是那种失去不再来的青春,差两个月才十九岁的欢子。

而高举高乐不过是她的时间机,带她回到过去。

这部电影是爱情还是友情,是生活还是梦境,它只是一种青春的表达。

青春难以抓住,难以具象的表达,如同这部片子。

十年后的朴树在名声大振和刘璇对唱,他的妻子来现场,主持人试图制造气氛,让朴树说些肉麻的话,朴树这些年真的变了很多,从当年的愤青到如今的已经可以商业化,只是他低头不语,好不买账,只说,我们好好过,云云,看缘分了。
不会多爱,也会珍惜。
她的妻子,看着台词唱着野花
于是那些朴树生命中的野花们纵然曾经灿烂美好,也只是过去。

十年后的夏雨和袁泉两个人分分合合,高圆圆介入其中,多角恋情扑朔迷离。
看到刘星,仿佛昨日夏雨。

十年后的周迅,一连多部电影卖座,被人说脾气臭,和男模好过,和李亚鹏好了分了,有了李大齐,有了事业。

他们都好吗

他们在哪里啊,幸运的是我,曾陪他们开放。

只是偶尔念及,生活仍然要继续

到底欢子和高举死了没有呢,高晓松不是冯小刚,不懂得黑色幽默的来个买到假的毒药。
或者他也不是李碧华,写一个如烟多年后寻找十二少的传说。

喜庆的乡下,娇羞的欢子和傻气的高举,那是梦还是现实呢


那是青春的故事,青春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情,他会慢慢流逝。

鲁豫有约里面,高晓松,叶蓓说起大学生活。

有句话在我的签名档里很久很久
我觉得足够表达我所有的情愫

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当它已倾斜得颓然倒下时,那些失去了目光的夜晚该用怎样的声音去抚慰。那是一个白衣胜雪的年代,四周充满了才思和风情、骠悍和温暖。你们让我快乐,也让我难过,让我放歌,也让我沉默,别怪我。

在这现实的杆秤上,我们努力去平衡

谁也不必责怪谁,青春作伴,老来各散。

 6 ) 在别人的青春里惦记自己的岁月

我们的青春,究竟可以有多少故事?如果,它是一场电影,那么在曲终人散后,我们的回忆是否会灰飞烟灭?
我一直觉得《那时花开》里的青春实在太残酷,高晓松花了近2个小时去讲述一个破碎的故事,凌乱且衰败。我是觉得他太幻想了,完全陷入了自己的世界中,以一个不真实的回忆开始,叙述了一段乌托邦式的大学生活,最后以一个不真实的期待结束,留下了两个男生孤独的脚步,和一串无法回首的想念。
影片中周迅饰演的欢子是一个彻底的叛逆者,对生活叛逆,对生命叛逆,最后对自己叛逆。她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高举,张扬。平日和你,周六和他。三个人的爱情游戏,没有角逐,因为三个人都心甘情愿。或者更确切地说,两个男人都心甘情愿,只有欢子,她想永远拥有三个人的情谊,女人,总是贪心的,所以,欢子说“蓝的是你,黄的是他,你们会长大吗,我们会一直在一起吗?”我知道,欢子内心是孤独的,如荒野上那棵孤零零的大树,黄土地上的寂寞是绝望。
“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忆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欢子说,“当我问你是不是自己改名叫高乐的时候,我就已经违背誓言了。”
 高举说,“欢子就像从我们手指间滑过的那些叫做岁月的东西一样,偶尔还会涌上心头。”
张扬呢?他只是一个沉默的孩子,他周一到周五拥有欢子。在周六失去她,在跳舞时失去她,在死亡中没有他。黑白画面中的婚姻如塑料人一样,如果谁可以信以为真。充满了年少无知的迷惘,一如青春。可是青春会消逝,连同他们的友情一起埋葬。然后各奔东西。
看了这部电影,又更加地感觉到了,原来青春它被赋予的色彩依然是那样的黯淡和颓废。如果说这部电影是高晓松的青春独白,那实在是太苍凉了。那些日子,如花绽放,开到荼靡,
再无芬芳。
青春是什么?我想起了我们老师写过的一段话,我觉得那是最有质感的一番“青春之歌”:青春在哪里?是未来的话题吗?我看到了那些青春的面孔,他们沉醉在语言和文字的快乐之中;有时我觉得青春的“愁”并不比“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更轻飘,恰恰相反,青春的“愁”才更有质量,阅尽沧桑,何谈“愁”呢?比较起来,秋天应该淡然,而只有春天的“愁”才更美。
那是怎样一幅炫美的图景呢?我们看到了青春血脉的鲜红、声音的醇美和头发的飘逸,在美妙的汉语的奏鸣中,在岭南这样一个温暖的花园中,从沁湖出发,以心为底,描摹一种生活,给现在,亦给未来。
那月光倾城,薄凉透彻,其实,我们什么都记不起了,有关的那些青春岁月。我们都只是在别人的青春了做着一名观众,散场了,我们也就什么都会忘记了。我们仍旧过着现在的生活。

 短评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小Z那年你戴着墨镜在深夜里对我说的话,在近巨鹿的那条小弄堂里,被她们揉皱了,揉皱了,随风掉进影像无底的盒子里。

8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很真的电影,没装

10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我的下铺已经很久没有人睡了。

12分钟前
  • 大飞
  • 还行

对着照片开枪,却杀不死回忆。带着面具跳舞,却找不到舞伴。遵守诺言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换个身份入局。欣赏爱情的唯一方式,是将过往录成影像留存。那些岁月已经随风而去,执着等待的只有一个天真的孩子。那些花儿已经远如隔世,留在这里的只有一双炽热的眼睛。五天用来相爱,一天用来背叛,一天等待死亡。三人行必有我失。真想不到高晓松曾经是如此先锋,如此大胆。以默片开场,无处不在的塑料模特将生活的坚硬,化为一种梦幻的柔软,于是双秀园1号便以应许之地的姿态降临,中间穿插着出租车舞台剧,以及深海与鱼缸贯穿的狂想。车站的假面舞会是全篇最棒的一段,玩具火车突然变大,恍然间同学老师跟随列车轰然远走,只留下迷茫的少年独舞,还来不及弄清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各自奔天涯。青春是一根火柴,点燃就是结束。八零后再也回不去的绝版青春。

13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2012.8.18刚上大学时候看了好多遍那时花开,总看不懂还总喜欢看,刚才顺手点进去又看了一遍,被触动了神经,才感觉到过去很多年再回头看以前时光的那种。。。。。。

15分钟前
  • Norah
  • 力荐

周迅空有一身灵气却为了各种人情债演的多是烂片,高晓松玩了一把形式主义但本质还是空洞乏力。OST还行,朴树那首片尾曲《那些花儿》不用说了比电影经典太多。浪费夏雨朴树周迅的青春怒放~~

16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看得要懂不懂 和青春一样迷茫。

19分钟前
  • 唐喜乐
  • 还行

 青春真令人讨厌

22分钟前
  • icancu
  • 推荐

曾经能背下剧本

24分钟前
  • 装饰泪
  • 力荐

无法超越的经典之一。

25分钟前
  • 杨晴砚
  • 力荐

朴树真萌

29分钟前
  • Charlie
  • 推荐

啦啦啦,開呢

30分钟前
  • 力荐

不知所云

35分钟前
  • ▲S▼
  • 较差

那些花儿。。。是注定烙印这青春的痕迹

40分钟前
  • 柯不悔KOKIKA
  • 推荐

朴树

44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做作的片子

46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还行

平凡之路

4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呃...

54分钟前
  • Ex
  • 还行

加油

57分钟前
  • 徐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