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7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8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9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31 16:47

详细剧情

  安德斯(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 饰)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 人了。  时间渐渐地流逝,进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将过去。那些往昔如影随形的记忆再一次侵袭上安德斯的心头,让他既痛苦又无奈。可能,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奥斯陆的八月的结束,新的生活也会随之前来。  本片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

 长篇影评

 1 ) 觀影心得:像個局外人卻和角色一起擁抱絕望

這並不是特別好看的那種電影,但就是很平靜很舒服,像是漸漸隨著故事緩慢的沉入水中,可能會有一點窒息的感覺,但你知道你不會死去,你像個局外人卻和角色一起擁抱絕望。

幾年前看了這部電影,只覺得好寧靜,導演透過故事把我的感官也一起關閉,全程像是沉在湖底、透過藍綠色的湖水看著水面上的一切,這帶給我一種絕望之感,生命的重量竟能在一天之中就決定,想到這不免又讓心頭一緊了。

這部電影圍繞著即將戒毒期滿的Anders,在他34歲的某一天他得到了一個工作的面試機會,這一天他到了鎮上,想見的人有三個、必須見的人有一個。
Anders想試著過一個嶄新的人生,但在這之前,他必須從這四個人身上尋求活下去的理由;然而,隨著一個又一個的會面結束,卻對那些曾經辜負的人們感到更愧疚。
才34歲的年紀,Anders卻覺得自己的生命早已結束。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色調,不過與其說是“這一部”,更該說其實我喜歡的是導演Joachim Trier的風格,與《記憶乍響》相似,故事都是絕望或悲傷的,然而導演卻故意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安排耀眼的天氣,冷冽的鏡頭之下隱約又能看到暖陽。

想起自己的生活經驗,每當遇上當下覺得也許是此生最糟糕的一天時,天氣總是意外的好,與大部分的電影表現手法不同,天空其實並不會陪著我悲傷。
而在這34歲的某一天,迎接Anders滿懷愧疚情緒的是溫柔灑落奧斯陸的陽光。

Anders先是見了曾經一起鬼混的朋友Thomas,一樣正值三十而立的年紀,Thomas早已事業有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原以為能從老友身上得到一些安慰,沒想到得到的盡是自嘲。

與老友告別後,是那個安排好的工作面試,原本還相信那段吸毒的過去能隨著一切歸零,可留下的痕跡卻是怎麼樣也洗不掉,唯有正視它才能真正的讓那些成為歷史,真正的再重新開始。
然而Anders從來就不願正視自己的過去,因為他一直都還在過去。

隨著會面越接近尾聲,Anders越明白自己的過往帶給身邊的人多大的影響;姊姊不願意見他、舊情人也一直聯絡不上,全片的風格也從原先的絕望轉換成了很直接的情緒。

Anders面對酒精不再偷偷摸摸、他不再拒絕對他示好的女孩、他果斷地偷錢買毒、他不再被夜間外出的規定束縛⋯。
過往的一切、以及其所帶來的壓力卻並沒有隨著Anders的作為被釋放,反而落入更深的湖底,壓力隨著深度漸漸加大。
Anders站在回音廣場的中央含蓄的叫了幾聲,然而那些原先希望能透過喊叫釋放的壓力,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像回音一樣,再次重重的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我想結婚、生小孩/旅行世界、買個房子/有個浪漫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達到並且維持理想體重/寫一本很棒的小說/跟老友保持聯繫/我想種一棵樹/從頭開始準備一頓美味晚餐/感覺非常成功/洗冰水浴、跟海豚一起游泳/辦一個很特別的生日派對/活到一百歲/維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樣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懼/整天躺著看雲/擁有一棟裝滿小東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馬拉松/讀一本很棒的書/一輩子都記得書裡的話/畫出驚人的畫,表現出真實感受/牆壁掛滿畫和深得我心的字句/擁有我喜歡的節目的每一集/專注在某個重要議題/讓大家願意聽我說話/玩高空跳傘、裸泳、開直昇機/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個浪漫獨特的求婚/睡在廣闊的天空下/去爬巴隡巖/演出一部電影,或在國家劇院演出/中樂透彩/每天過著有用的日子/被人愛著」
一位在咖啡廳的女生興奮地說著,言詞中滿溢激動的情緒,好像說完這串話以後,這些夢想都會成真一樣。
Anders在不遠處喝著咖啡邊聽著,他沒有任何反應,只是靜靜的聽,沒有皺眉、嘴角也沒有微笑,只是摸著咖啡杯聽著這段話。

34歲的Anders,他的生命早已結束。
他的感官、他的生命、他的心,早就已經沉在不知道多深的湖底,湖水藍藍的,好像有什麼在動,所以湖底的淤泥也活躍了起來⋯。
你有看見Anders嗎?
我不確定我是不是真的見到了他。

 2 ) 《奥斯陆,8月31日》

不同人物的画外音配以虚实相交的画面还是很有感觉的,虽然不是北欧电影一贯的季节性背景,但街道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还是赋予了很强的地域感。

其实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和角色定位,剧本已经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主人公与周遭各个类型人物的接触都充分展现了丰富的人情,同时结尾也给予了某种社会反思。

 3 ) He lost it, and he knew it.

One day out of rehab - 31 Aug. Just like any other given day, plain and subtle.

Maybe there's supposed to be a new level of revelation - or the time froze inside, and all the butterflies in the stomach started flying again.

However in reality, life goes on. People walking past, without taking a second look. Friends got married, buried in diapers and gave up on libido. Platonic relationship might not be the worst thing, if either is philosopher. The number you dialled is still in use, still by the same person but never is to be picked up again. Life can be a roaring river but most of the times, it's frankly just tap water.

Scandinavians have their unique taste in film languages. Lines are never heavy but camera will speak for itself. The glimmer of sunrise, the unnoticeable smile when he stares at the girl, the look she gave at the swimming pool, enough said.

The story doesn’t really have much twist and the pace is far from exciting. It takes viewer quite some patience to follow, but gradually you will go with the flow and get drowned into the hero’s eyes. Deeply absorbed into his micro expressions. His smile is like the brisk of wind, that comes light and fades quickly afterwards.

Has he dived into the pool like the rest? Maybe he should've, at least the invite comes from youth and beauty. But clearly that's not yet enough to fill the void underneath this charming flesh.

He crawled back to drugs. Humanity succumbed to the lust, especially if you have nothing and no one by the side, but only endless frustration.

He lost her, he knew. He lost control, he knew.

He lost everything, and he knew it all, by the date 31 Aug.

Note: A beautiful coincidence as I'm writing from Shanghai on 31 Aug.

 4 ) 再次向法国新浪潮致敬的心理分析剧

在处女作《重奏》大获成功的五年后,约阿希姆·提尔创作出第二部作品,从狂放不羁的青春骚动突然转到绝望感伤的氛围,同样是描写挪威年青人的故事,这部作品显然要比处女作更易让人共情,既要归功于男主角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的出色演绎,也要多得这个经典的改编剧本《奥斯陆,八月未央》改编自法国作家皮埃尔·德里厄·拉罗谢勒的小说《内心之火》,60年代曾被新浪潮导演路易·马勒拍成著名代表作《鬼火》。提尔对法国电影的倾慕从处女作便开始流露,《重奏》悲喜交杂的爱情令人想起特吕弗的《祖与占》,各种大胆恣意的剪辑手法无疑在向戈达尔致敬。这部不仅直接取材于新浪潮导演的剧本,而且主人公在 24 小时内寻找生命意义的情节遥相呼应新浪潮祖母瓦尔达的《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更不用说片名灵感来自法国导演阿萨亚斯的《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原名:八月末,九月初),8 月最后一天象征着夏天的终结,这个故事也象征着一段生命的终结。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饰演瘾君子

影片讲述一名瘾君子戒毒后重投社会的一天里发生的故事。从开头男主角自杀未遂场景已烙下绝望悲伤的基调,不过导演提尔利用各种情节转折和人物关系描写来制造错觉,抛出乐观的希望。因此,这并不像是那种一沉到底、格调沉郁的阴暗作品。主人公准备好展开新生,却发现家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都变了,他发现自己无法像过去那样轻松自信应对,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者质疑就伤到他的自尊心,不得不选择嘲讽和蔑视的方式予以还击,甚至重蹈覆辙染上毒瘾。 这表面上看来是一部私人化的人物心理分析剧,情节完全依赖男主角的内心情绪演变展开,其核心却同时具有尖锐的现实意味:曾经的失足青年应该如何调整心态重投社会?社会对洗心革面的瘾君子又该如何接纳?这都是相当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发生在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意识相当包容的挪威,这种刻画无异于撕破了这个北欧国家刻板完美的银幕形象。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演技出色

男主角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的表情、动作和内心戏都相当出彩,轻易让人代入其身份的困境,埋怨、自我质疑、心存希望、脆弱和愤怒等情绪表现都在他与家人朋友交谈,或者在城市默默闲逛的情节之中。导演提尔标签式的剪辑手法再次发挥用场,旁白与情节错位的剪辑,镜头偶尔瞄准了路上的陌生人,用优美的蒙太奇极速展示他/她的生活片段;甚至是在男主角陷入回忆沉思时,将他的身份代入到某个路人身上。 这种变换视点观察的叙事在《重奏》里有趣地将小说家笔下的虚构角色与现实生活里的随机路人结合,使两个层面迭合起来;而在这部作品里,这种手法凸显出主人公尝试摆脱/跳出自己的身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与重建人生,由此,他变成了自己生活的旁观者,而不是主角。这种论述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身上再次出现,她向男友提出分手时讲出类似的话,直接道出自己陷入了危机。

▲男主角陷入身份困境的危机

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具有存在主义的思考,契合着这个三部曲中关于身份主题的阐述:踌躇于成名和爱情之间的天才作家,改邪归正的瘾君子,以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年轻女子,导演的三部曲都围绕着年轻人的身份危机展开耐人寻味的故事。 这部作品还有意识花笔墨去描绘这座城市,从一开头老旧的影像记录足以看出导演的野心,旁白配上不同人对奥斯陆的印象和话语,而在群众凝望中轰然倒下的大楼则勾起了伤感的昔日回忆,又巧妙地搭上了三部曲里“回忆”的话题。主人公从戒毒所出来重新接触家人朋友的过程中,往事的回忆不断涌现。

这段情节与《重奏》中安德森饰演的男主角从医院出来后与伙伴相聚的情节有所相似,不过却不再依赖蒙太奇的画面叠合,而是采用空镜头的城市景观:高速公路、电车、游泳池、马路、公园。这些主人公曾经去过或见证过的公共场所本身就是回忆的一部分,诗意地使之与这座城市联系起来。 由于叙事只发生在一天一夜之内,提尔减少使用打断时空线性的手段,相比起《重奏》里大量的朋克摇滚乐,这回更倾向于氛围乐电子乐,这种配乐风格配合上叙事的舒缓节奏,提尔准确地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展现观众眼前,在没有对白的空镜头里留下耐人寻味的印象。

 5 ) 世上的另一种人

《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是一部独特的电影。它勾画出,世上的另一种人。

奥斯陆最美好的八月,阳光驱散极夜。没有冰雪,没有冷雨,这是奥斯陆人一年中最渴盼的季节。

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戒毒者安德斯在这一天里,将离开戒毒所探望老友、面试工作。

老友托马斯早已开始“所有人希望你过上”的那种生活。餐桌上不易察觉的波澜,山丘绿地上推心置腹的交谈,一切都看似很好。但托马斯已经不再是“兄弟”,他成了“朋友”。安德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肯定不会是同情、鼓励和劝勉。

佛里欧报社的那场面试,安德斯亲自搞砸了。他的履历、他的判断力,甚至“在纽约的女友”和人脉,差点成为报社打开英文市场的钥匙。但坦陈2005年之后的不堪经历,又把他拖回现实。他成了一名“非歧视原则”下的特殊被照顾者,他不需要这样的待遇。

还有一些他不需要,却既成事实的“待遇”:为了他,父母卖房还债;为了他,姐姐妮娜放弃房屋份额;为了他,妮娜希望同性恋女友“护送”弟弟回家。每个亲人都宽恕他,每个亲人都不见他,每个亲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这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家庭,崇尚理智、热爱艺术、鼓励多元、注重公德、关心人类、注重隐私。这个家庭完美到不可触摸,遥远到形同陌路。

卡勒和米丽安的生日宴温暖熟悉。这里有啤酒有香槟,有点到为止的狂欢,有不越分寸的调笑,朋友的微笑与接纳一如既往。连安德斯与米丽安偷偷的亲吻也一如既往。幸福的家庭就是“所有人希望的样子”:生下许多孩子,创造许多话题;定期聚会,分享快乐;保守各自秘密,然后若无其事。无聊又幸福,安德斯从来就不想融入,如今更无可能。

唯一的可能就是在药头手里买下一克海洛因,在罗比内特酒吧把酒言欢。他等不到前女友伊瑟琳的电话了,但已经没关系了。一个医学院女孩用亲吻告诉他,他没有失去吸引女人的力量。这个女孩有蓬勃的热情,微微翘起的嘴唇。他们在凌晨的街头飞翔,在清晨的泳池遨游。只要他伸出手,爱神依然眷顾。

安德斯还是放弃了。

琴声如同告别的咏叹。熹微穿过窗帘,安德斯选择漂浮在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的早晨。

有一些人,是黑色世界的猪狗,是红色世界的蝼蚁,是蓝色世界的小丑,是拜金主义的牺牲品,是精英主义的多余人。这些人是文艺作品中的常客,是知识分子重点关注的案例,是获奖作品或者一线期刊描绘与研究的对象。

安德斯不属于他们,他是白色世界的另一种人。他找不到可以抗击的不公,找不到可以呐喊的不幸,找不到可以躲避的不安。甚至找不到可以嫌恶的不美。奥斯陆就像一台运转良好的钟表,在壮阔的山海之间,昼夜流转,人间太平。就在这样的奥斯陆,痛苦、悲伤、愤怒变得如此多余。

当有一天,世界进化到高度文明。自由主义让野蛮和压迫成为过去,人文主义让歧视和偏见失去土壤。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的痛苦和愤怒会减少吗?我们的忧愁和孤独将以何种形式呈现?我们的疏离感、虚无感、无力感是否无法在人群的感知范围内获得普遍关注?

迷幻剂和自杀从来不只属于奥斯陆以外的世界。它们安慰着每一个失去重量的灵魂。

影片结尾:清晨,阳光投影在霍尔门科伦山别墅的玻璃幕墙。电车叮咚驶过,人行灯亮起绿色。阿彭特烘焙屋升起户外遮阳伞,咖啡师拧开蒸汽喷头。自动门打开,迎来穿着晨跑服的第一位顾客。

只是安德斯再也不会坐在这里,听着人们谈论婚姻、孩子、音乐和梦想。他是另一种人,一种痛苦不被认可的人。

所幸,本片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

 6 ) 简  介

安德斯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人了。

  安德斯今年只有34岁,是一个仪表堂堂,头脑聪慧的家伙。家庭条件不错的他有点纨绔的公子范儿,浪费了大把的机会,错过了大量的机遇。最后,是他自己堕落到了今天这般田地。

  时间渐渐地流逝,进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将过去。那些往昔如影随形的记忆再一次侵袭上安德斯的心头,让他既痛苦又无奈。可能,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奥斯陆的八月的结束,新的生活也会随之前来。

一句话评论

  这部影片的拍摄非常细致入微,所有的细节都展示出了奥斯陆这座城市的特色和性格。真希望能在银幕上多看到些这么有个性的,和一般欧洲电影不同的影片。 ——好莱坞报道者

  虽然也是讲述一夜间的故事,虽然也是话唠级的电影,但是这部影片和《日出之前》还是很不一样的。从质感和主题上来说,它更接近于法国电影。 ——indiewire.com.

幕后制作

  挪威导演Joachim Trier的第二部作品《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在他的处女作《重奏》中,开篇是两位好友分别把自己的作品投进邮筒,其中一人被接收了——接下来两人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该片获得了06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多伦多电影节发现奖,入选《综艺》杂志十大新人导演,08年在北美上映后登上知名影评人的年度佳片榜单。至此,Joachim Trier(1974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他是拉斯·冯·提尔的一位远亲)的新作备受期待。事实上,《奥斯陆,八月未央》的故事就是《重奏》中安德斯·丹尼尔森·李扮演的那位年轻作家在24个小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改编自法国作家Pierre Drieu La Rochelle的小说《内心之火》,之前曾被路易·马勒拍成1963年的影片《鬼火》。在得知入围戛纳时,Joachim Trier开心地表示自己的外祖父Erik Lochen 1959年执导的《骑手》也曾入围过戛纳电影节。

  本片的主角叫做安德斯,这个角色和导演处女作《重奏》中的安德斯是同一个人。只不过换了环境、换了年龄而已。约阿希姆·提尔说:“安德斯这个角色又年长了两岁,在这部电影中,他是一个提问的人,追问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因为34岁再期待有什么辉煌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他开始经历幻灭和痛苦。就我个人来说,要去对比这两部电影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两部电影都来自于我个人对生活的体验,而且影片的主角和我本人又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只能说这是我的两部不同时期的影片。有人告诉我挪威现在的生活很好。然后他们就会说,好的生活就意味着缺少好的生活经历和好的故事。我感觉到很无奈,因为没有了外界的烦心事,更可以在人们的内心发觉到冲突。即使是挪威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也一点都不平静。”

  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带有一种浓厚的法国味,如果对白语言不是挪威语,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影片主要以台词穿缀,情节并不是影片的主要内容。对于这种风格,导演约阿希姆·提尔说:“我从小就受法国电影的影响,从雷诺阿的诗电影到新浪潮的戈达尔,我都是他们的狂热的粉丝。这部电影主要提台词为主,但是在主角的游历中,我又想展示奥斯陆这个城市的性格。所以,侯麦早期在法国巴黎街头拍摄的那些电影成为了我的参考。而且,新浪潮对我的影响巨大,所以我会喜欢让演员来表演符合他们自身性格的角色,并且在不同的电影中持续地展示同一个角色的变化和不同的生存状态。”

 短评

真悲剧青年的一生,今天在学校旁边的电影院看的,学生票4镑7,挪威语,英文字幕,觉得这孩子悲催到极限了,再看看自己又算了什么

9分钟前
  • 大赤赤赤赤赤兔
  • 推荐

长时间的戒毒后准备重新过回正常人的生活,才恍然发现周围的世界都变了,自己已经毁了本该大好的青春。导演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很重,尤其侯麦,一个大龄青年在24小时之内寻找生命的意义,影片以台词为主,剧情很弱,心理描写异常细腻,了解奥斯陆的人应该更有感触。★★★★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从过往中寻找喜悦,可惜这一切都失败了。故事的格局很好,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将主人公的过往描述得清晰而生动。一个个人物从另一个侧面凸显男主角的身世行为心路。情绪在渐渐推进的剧情里越发饱满,只是节奏用力很平均,最后的爆发点哑了。

1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战胜不了的始终是心魔,不仅仅对毒品。男主骨子里透着强烈的孤独感

17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我今年看过最爱的外语片. Cinéma vérité的终结者. 我看着电影, 感觉自己就跟着安德斯一起不停地游走奥斯陆. 最后跪坐在他床前看他结束8月31号这天. 太深刻的真实了. 太真挚的拍摄.这是我一直以来认为好电影的模板. 小故事, 大感悟.

19分钟前
  • 包子岛
  • 力荐

以一种无比温柔的方式描述生活的窒息,所有人都试图尝试理解,但最终都和你保持距离,划清界线。男主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自尊,反叛,脆弱,和疏离,当这些杂糅在一起时,很难再用具体语言描述,但它却无比贴近我们每个人在命运面前的卑微与执着。电影的“社会指向”相当明确,但它的内核是极其私人化的。与很多好莱坞电影通过个体情绪服务“中心思想”的方式不同甚至相反,本片调动起一切外部因素,初衷只是为了让我们哪怕再靠近一点人物的思绪轨迹和内心。如何让社会进步或许本是个伪命题,人文关怀才是这个冰冷的八月所最需要的。

20分钟前
  • 北回归线
  • 推荐

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当你站在奥斯陆的斜街或是弯道上瞥见「云层深处的黑暗」抑或「淹没心底的景观」时,你或许会和我一样,想到一首名叫《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歌。提尔这部讲述旧爱重逢的作品无疑是《重奏》的变奏:他之所以将「中年迷茫」与「年少轻狂」混剪到一起正是为了强调二者的同步性。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危中有机,机中有危。而「转机」正诞生于昨日与今日分手的那一刻:对明天好奇的人向前迈进,沉迷于过去的人向下滑落。男主是一个游荡在《奥斯陆,8月31日》里的浪子,当他「蓦然回首」时发现,未来已犹不可追,唯有记忆触手可及,而等待他的也必是《本命年》式的结局——在双簧戏台,疯狂的人民广场,用一张假钞,换一把假刀,保卫他的生活,直到大厦崩塌。

25分钟前
  • Muto
  • 力荐

镜头里的风光格外的漂亮寂静,男孩在人群之中寻找生活的出路。朋友,情人,家人,所有人都希望你做自己的决定过自己的生活,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是真正的绝望只有自己了解,回归毒品给予自己死的赞歌。可是影片好慢而且都是话唠,让人有点不耐烦了。

28分钟前
  • Morgan
  • 还行

受不了词语匮乏的写作。快乐的人全是智障。在嘈杂的派对里与面目模糊的人接吻,做爱,记不得任何人是谁,也无所谓是谁,只有一副空心的躯干从肉体深入世界的下水道。耳边年轻女子对生命的一切期待,与自己已无半点关系。社会应该允许一个人毁掉自己。爱你的人再也不接电话。曾经的爱人,女人,为三十岁悲伤,男人永恒地与二十出头乳头粉嫩的女孩在一起妄想永葆青春。活着,忍受世界无尽的空虚。

30分钟前
  • 0000
  • 还行

可怜的男主。。

34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生活就是这样 别人总说一切都会好起来 可是有多绝望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39分钟前
  • RITA
  • 推荐

普鲁斯特曾经说过,通过看女人的胴体来理解欲望,就像小孩通过拆解钟表来理解时间。但是,如果只是没有可供理解的欲望呢?如果没有寄托前行,在任何人眼里,你都将只是个瘾君子。你自己也只好认为自己是那样子。色调明亮鲜活的绝望中寻找希望,延续了导演处女作Reprise的风格。

4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真要講絕對的優雅,這部可以排到不知到哪裡去。

45分钟前
  • Amushi
  • 还行

空旷暗示人所处的精神状态?

50分钟前
  • [Deleted]
  • 还行

你能看到导演的用意和摄影的用心 cast也不错的 可惜剪辑也粗糙了点

53分钟前
  • Fran
  • 还行

路人女孩向朋友历数自己的愿望:结婚、生小孩、环游世界、买房子、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维持理想体重、写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络、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晚餐、洗冷水澡、跟海豚一起游泳、办特别的生日派对、活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有栋装满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全马、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记得书里的话、画表达真实感受的画、墙上挂满画和深爱的句子、拥有喜欢的节目的每一集、专注某个重要议题让大家愿意听我讲话、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期待的工作、有浪漫特别的求婚、演出一部电影、或在国家剧院演出、中乐透彩、每天都过着有意义的日子、被人爱着…我听着这些,跟男主一样难过。

57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现在社会有太多吸毒的人,只要染上毒品可以说这一生就毁了,不管之后怎樣努力振作仍是挫折,死亡不是唯一的選擇,但这样的人生,死亡卻是唯一想要的選擇。“远离毒品,珍惜生命”

60分钟前
  • 爱情海
  • 推荐

燈蛾撲火?!

1小时前
  • 北极光
  • 还行

还不如说是北欧片本身的气质吸引了我。

1小时前
  • 蜉蝣
  • 推荐

LOSER的一天

1小时前
  • 青貓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