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传出去

剧情片美国2000

主演:凯文·史派西  海伦·亨特  海利·乔·奥斯蒙  杰·摩尔  吉姆·卡维泽  乔恩·邦·乔维  

导演:米密·莱德

 剧照

让爱传出去 剧照 NO.1让爱传出去 剧照 NO.2让爱传出去 剧照 NO.3让爱传出去 剧照 NO.4让爱传出去 剧照 NO.5让爱传出去 剧照 NO.6让爱传出去 剧照 NO.13让爱传出去 剧照 NO.14让爱传出去 剧照 NO.15让爱传出去 剧照 NO.16让爱传出去 剧照 NO.17让爱传出去 剧照 NO.18让爱传出去 剧照 NO.19让爱传出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9

详细剧情

  单亲妈妈阿琳·麦肯尼(海伦·亨特 Helen Hunt饰)生活拮据,为了抚养儿子特雷弗·麦肯尼(海利·乔·奥斯蒙特Haley Joel Osment饰)而拼命工作,唯有借酒消愁才能打发深深的失落与无助。相依为命的两母子,一直过着毫无希望的生活。然而这一切在有一天发生了改变。特雷弗的社会学老师尤金·赛门特(凯文·斯帕西Kevin Spacey饰)布置了一道特殊家庭作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深信善有善报的特雷弗,决心从自己做起,于是他把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请到了自己家中。  以彰显人性本善,宣传世界美好为题的社会伦理片《让爱传出去》,由美国女导演咪咪·莱德执导。咪咪为本片推出全奥斯卡阵容:曾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凯文·斯帕西担当男主角,女主角则由荣获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海伦·亨特出演,童星海利·乔·奥斯蒙特饰演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小主人公特雷弗。

 长篇影评

 1 ) 把爱传出去

把爱传出去

几年前,我看了一部电影《拉阔爱的人》,有些人也叫《把爱传出去》,英文名为(Pay It Forward)。这是一部深深打动了我的电影,重复看过多遍。

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孩子(Haley Joel Osment,希里祖奥士文演),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里,父亲经常离家出走,母亲(Helen Hunt,海伦亨特演)是一个酒鬼,而且还经常遭父亲的殴打,而母亲身兼多职照顾着个家。

有一天,学校来了一个新的老师(Kevin Spacey,凯文史贝西演),他问起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并且还命出一道改变世界的命题,他没有想到的是,小男孩竟然如此认真的看待这个功课,他想要去改变这个世界,他决定帮三个人,然后希望他能帮到的每一个人再去帮三个人,这样一来又帮了九个人,他希望这样循环下去,让更多的人受到帮助,从而去改变这个世界!

他第一个帮助的人是一个吸毒的流浪汉,他将手里的零花钱给了他,并且还偷偷的让他到家里来洗澡吃饭,希望他能解戒毒,虽然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帮助,却深深的感动了那位已经被人遗忘忽略很久的流浪汉,最终在一次又要去买毒品的过程当中放弃了吸毒而却拯救一个准备自杀的女人。

而第二个帮助的人是他的母亲,他希望母亲能戒掉酒瘾,并且放弃父亲,懂得为自己生活。

第三个是他的老师,一个小时候不断受父亲虐待最终离家出走的人,而且使他与自己的母亲开始了一段新的感情,这个过程当中,人性一再的被挑战,双双都经历了非常大的挣扎与痛苦去完结与宽恕。

而他的母亲,也接受了这个小男孩的想法,第一次,她勇敢的去面对了她与自己母亲的关系,她去到流浪者的聚居点去寻找她的母亲,并且学会了原谅与宽恕她,将爱传递开来!她的母亲也因此而选择去帮助其它人,就这样不停的循环下去,很多人都受到了帮助,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直到有一天一个记者在汽车被撞的糟糕情况下,得到了一个陌生人无条件的礼物[一辆新的高档小车],由此他不断的去寻找这一切发起的源头,他一个一个的去查询,去体验每个人的诉说,终于在自己也备受感动的情况下,找到了这个运动的发起者----那名小男孩。

而就在小男孩接受采访的当天,他在学校,终于鼓起勇气帮助一个常常受欺负的同学而被刀捅死!当晚,他的母亲和老师在家沉浸在失子的悲痛当中,门外已经来了许多前来探望的人们,他们每一个人都捧着一盏蜡烛和鲜花,探望的人排满了一条长长的街道,远处还有无数前来探望的人们,灯光一直都延续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把爱传出去,也许我们个人能帮助到的人并不多,也许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起码能改变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只要你付出了,一盏烛光就能照亮很多人的眼睛,而且这份感动也必能延续下去

 2 ) pay it forward

一个初一的小男生,因为社会课老师说的一段话:你们终有一天会自由,没有作业,不用学习,摆脱父母老师的啰嗦。可是,如果到那天,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发现这个世界就是一坨屎(shit),你会怎么办?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努力把它变得好一点。小男孩于是想出一个主意:他帮助三个人,然后每个受到帮助的人再接着去帮助三个人,依次传下去。
我们都会觉得小男孩的想法是乌托邦,太过理想。事实上,电影中,小男孩帮助的三个对象,也只有一个成功,另一个算半成功,最后一个的帮助也让小男孩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是,就因为付出了行动,小男孩的爱确实传递出去了,跨越了整个美国东西岸。最后,伴着”make the angel out“的乐声,人们点亮蜡烛来送别小男孩。蜡烛的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当晚的空,照亮了我感动的泪。
似乎这个环境,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有太多我们想吐槽,想抱怨的。北京的霾从去年开始,逐渐占领了这里的天空;《北爱》里人们的浮躁,贪图物欲的享受,企盼快速卷钱,压迫得男男女女丧失了纯粹的爱情;社会财富的不公,使得有志青年难以展开拳脚;一次次失却道德的社会事件报道在新闻里,让我们几近心灰……
然而,我们的心理,终究住着一个天使。
我们期待着过年。其实年味儿越来越淡,大家真正期盼的是一家团聚的温馨。站台口,一个女孩儿抱着一个中年妇女等待行李,不时,还往中年妇女的脸上蹭一蹭。她们相视而笑,兴奋地聊着;电影院,看完《北爱》,一对情侣并不像其他人立马站起离开,而是显得很欣慰,温暖地亲吻彼此;健身房里,妈妈带着女儿来跑步,女儿疲惫地说”太累了“,妈妈摸摸女儿的头”陪妈妈跑完,好不?“于是,女儿又乖乖地走上跑步机……
赵薇的一句歌词”我们不习惯和陌生人说话“,然而,我感受到了太多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从恩施转车回家,不知道怎么坐车,于是去问一位大叔,结果旁边的大哥大姐都热心地过来跟我讲解怎么坐车;而路上的偶遇,倾心的交谈,更让我结识了同兴趣的忘年交;还有那么多萍水相逢,而我知道他们在努力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坚持美好的人……
自然,不能否认那些不好的存在。可是,我很同意杨澜说过的一句:这个世界存在着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但比较好的是,我们有选择往那边走的权利和自由。
是的,我们可以选择。
只要我们不像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我们可以活得很自在,很快乐。杰克是一个建筑工人。由于外面的饭太贵,杰克和他的工友每天都自己带饭。每到午饭时间,工友们都会听到杰克抱怨:我真是不喜欢三明治,太难吃了。每天如此。终于有一天,工友们受不了了,问:杰克,如果你那么不喜欢三明治。为什么不让你的妻子给你换一种食物呢? 杰克回答:你说什么?我没有妻子。从来都是我自己做的三明治。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故事里的杰克。抱怨着工作不如意,生活不如意;其实,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如果实在不喜欢,我们可以改变。所谓的抱怨,没有任何意义。它只会让你陷入灰色的生活不能自拔。
但谈到改变,谈到行动。又让我想到了《私人定制》的结尾。葛优饰演的角色接受记者采访,被问到:如果有多少多少东西,会不会捐?葛优都义正言辞的说:捐!可是,当问到,眼前的车会不会捐,他依然义正言辞地说:不捐。因为,他确实拥有这量车。不要把责任义务都推给别人,我们应该承担起应尽之责。从对自己负责开始。
回到电影,小男孩的母亲和老师在寻求幸福途中也不是一帆风顺。小男孩的母亲是一个酒鬼,有一个同样好酒的暴力老公。这位母亲曾多次向男孩保证要戒酒。可是,都没有实践。直到他们一次激烈争吵,母亲甚至出手挂了孩子一耳光。此时的她疯狂地在屋里找酒,在她搜遍了各个曾经藏酒的地方,最后在厨房的吊灯找到一瓶。她贪婪地喝了一口。幸运的是,她马上吐了出去。她找到儿子说:我知道,我保证了很多次。你没有必要再相信我。但是,我现在只想告诉你事实。我有问题。我希望你能支持我,帮助我一起克服这个困难。母亲和儿子相拥而泣。后来,母亲慢慢地戒掉了酒。
要改变原有习惯,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可是,母亲为了孩子,坚定了戒酒的心。勇敢并不是没有畏惧,而是在心存畏惧时意识到有更重要的坚守而努力前行。在承认“我有问题”时,这位母亲已经成功了一半。当然,要走的路远不是这么容易。这只是喝酒的问题,还有一个酒鬼的暴力老公,如何摆脱他;如何和同样有童年阴影,却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走到一起获得幸福,还有太多的故事要书写。而小男孩自身的传爱计划,最终,也使自己失去了生命。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令人伤心的结尾。然而,它却是一个写实的结尾。行动、改变,着实不易;一路上,磕磕绊绊;但只要我们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我们走上了这条路,我们就会不断向前,即便曲折。
老祖宗老早就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种点滴积累的态度应该推崇。我们不需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在日常平凡细琐的小事中留心,心中的蜡烛就会点亮。
Make the angel out! Pay it forward!

 3 ) 有爱的评论,如果再接近另一缕光

有爱的评论者们,请再接近另一缕光,
看完电影,把您们的感触携爱挥霍,
这里欢迎你们的暖热的脚步:

NPO洒光。青年携手 NPO无域界
    
     无分大小的传扬。这些,你们,都是光。
    请把足迹留下,支持 洒光。
     摄影,有爱
    这里,要光影的辉动。
    
    [请支持大学生的热情,这里有不断新添的爱心信息收藏,
    http://www.douban.com/people/3502426/ http://douban.com/group/164095/ 爱心电影、书籍、摄影,活动推荐、公告、交流,]
     由你策动|因你而改变
    
    > 这里要像小树一样成长,
    需要你在旁鼓励着蜗牛们往上爬
    您只需悄悄地为这里 留下一点 光。 ]

 4 ) 妈妈,我找你好久了------( 特殊的寻母之路)

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个9岁的孤儿德比为了寻找母亲,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他每帮助一个人,就请求他去帮助另外10个人。他想以这种爱心传递的方式,总有一天自己的母亲也会成为被帮助的对象。他对母亲的这份深沉的爱感动了整个德国,人们掀起了“十件好事”的行动,德比成了德国的小名人。然而不幸的是,德比却遇刺身亡。在他弥留之际,无数的德国母亲假扮德比的母亲来陪伴他。爱如潮水,涌动在每一个人的心房……
    
    
    1994年2月,德国北部城市科部仑兹还是一片冰天雪地。伊特洛孤儿院就坐落在这莱茵河畔,高大的院落肃立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寂静。这天早晨,孤儿院50岁的特丽娅修女外出办事,走到大门口时突然隐约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她循声找去,在门口的树丛中找到了一个有着金色头发的男婴。修女将他留下了,并给他取名德比。
      转眼7年过去,德比在孤儿院里健康长大,他心地善良,但性格却有些忧郁。天气晴朗的时候,修女们带着孩子们,穿过树林,到河边的青草地上散步。树林边镇子里的人们指着他们对自己孩子说:“这些孩子都是被父母抛弃的,如果你不听话。也把你送进孤儿院!”
      听了这些话,德比非常伤心,他忍不住问修女:“嬷嬷,我的父母为什么不要我。他们是不是不爱我?”德比的声音里充满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迷惘。修女吃惊地问:“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大家都这么说,我们都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德比答道。修女安慰他:“虽然我没有见过你的妈妈,但我相信她一定是爱你的,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当年你母亲之所以抛弃你,一定是很无奈的。”德比没有说话,但是从此他仿佛突然长大了许多,经常独自站在孤儿院的窗口眺望,窗外是莱茵河,静静流淌的河水带走了德比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003年母亲节,节日的温馨气氛再次燃起了德比对母亲的强烈渴望。那天每个电视台都在热播庆贺母亲节的节目,他们拍摄了孩子们在母亲节里为妈妈奉献爱心的镜头。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汗流浃背地帮父母修剪草坪,他的母亲在一旁看着儿子,激动得热泪盈眶。德比对修女说:“我也想帮我父母干活!你知道他们在哪里吗?”
      修女沉默了,几年来,没有任何关于德比父母的消息。德比伤心地跑到街上,街上有那么多母亲,可没有一个母亲是他的。望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德比哭了。几个月后,9岁的德比离开孤儿院,到附近一所小学读书。一次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古时有个皇帝,爱上围棋游戏,决定嘉奖游戏的发明者。结果发明者的愿望是让皇帝赏他几粒米,在棋盘上的第一格放上一粒米,在第二格上放上两粒米,在第三格上加倍至四粒……依此类推,直到放满棋盘。结果最后是1800亿万粒米。总数相当于全世界的米粒总数的10倍。”
      这个故事让德比的眼睛顿时亮了,他想如果他帮助一个人,然后请他帮助另外10个人,以这样递加的方式传递爱心,也许终有一天受帮助的那个人就是自己的妈妈。这个念头令德比兴奋异常,此后他每帮别人做一件好事,别人感谢他时,他总说:“请帮助另外10个人吧,那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那些受到德比帮助的人对这个善良的孩子充满感激,更对德比这种特殊的传递爱心的方式感到震撼。他们像实现自己的诺言似的,帮助另外10个人,同时也告诉那些受到帮助的人去帮助10个人。一个爱心的无形之网就这样在该市的市民中悄悄地展开了……
    
    十件好事的魔力
    
      德比绝对想不到,自己竟然帮助了德国著名的节目主持人瑞克,并成了德国的名人。
      瑞克是德国电视台的资深脱口秀主持人,虽然50岁了,但稳健的台风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使他成为德国人爱戴的主持人。他的节目通常会对所谓名人进行毫不留情一针见血的揭露,并让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私底下品质败坏的名人身败名裂。也许是看到太多的社会黑暗面,也许是电视台激烈的竞争和工作的压力,2003年瑞克患上了忧郁症,几乎到了无法继续工作的地步。lO月。瑞克向电视台请了一年的长假,希望能在旅游中放松身心,恢复健康。不久,瑞克旅游到了德比所在的城市,他被莱茵河的美丽深深吸引,傍晚时分他独自沿着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心脏病发作,还没来得及把药从口袋里拿出来就昏倒在地上。多亏在河边钓鱼的德比及时发现了昏倒的瑞克,他给医院打了急救电话,把瑞克送到医院急救。
      瑞克经抢救终于苏醒了,当他得知是德比救了他时,他握着德比的手,万分感激地说:“孩子,我该怎么感谢你,如果你需要钱,我可以给你很多钱。”德比摇摇头说:“如果你能帮助10个需要帮助的人,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瑞克不解地问:“可是你真的什么都不要吗?”德比笑着摇头拒绝了。
      瑞克被这个奇特的少年吸引了,他留下了与德比的联系方式,并开车把他送到了学校。瑞克临走的时候。德比再次叮嘱:“请一定做lO件力所能及的好事!”瑞克低头望着这个目光灼灼的少年,心头一热,认真地点了点头。
      瑞克在这一瞬间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德比让他感觉到生活的美好。此后他认真履行诺言,帮助了10个人。每次帮助别人,他都觉得心里非常快乐,尤其是当别人对他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时,他觉得自己的生命特别有价值。他结束了本来还有大半年的假期,提前回到了工作岗位。所有的同事都惊讶地发现瑞克变了,他变得乐观豁达,乐于助人了。
      10件好事产生的魔力,改变了瑞克,他的忧郁症就这样奇迹般地好了。   2003年12月1日,是瑞克脱口秀节目重新开播的第一个晚上,精神矍铄的瑞克站在谈播厅中央,对全国千百万观众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以前我说了那么多别人的故事,今天我要说说自己的故事……”他含着热泪,用了整整半个小时讲完了10件好事的魔力。最后他哽咽道:“也许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当我付出爱的时候,那种快乐真是让我热血沸腾。请你也去帮助lO个人,你的生命将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
      通过电波,瑞克的节目传遍了德国的千家万户。人们都被这个故事深深触动,很多人当即给瑞克打去电话,表示他们非常愿意做lO件好事。还有更多的观众强烈要求把德比请到演播室,他们想认识这位富有爱心的男孩。
      2004年1月,德比被请到了演播室。有现场观众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德比的脸红了,他有些犹豫地咬了咬下唇,然后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没人能料到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爱竟然如此深沉,而很多成年人整天忙碌在名利场,早就忘了自己的母亲。德比的话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最人性的一部分,很多现场观众都热泪盈眶。
      瑞克紧紧抱住了德比瘦弱的身体,说:“你的母亲一定会非常爱你,你一定会找到她的!”
    
    千万母亲的爱
    
      整个德国掀起了一股“做十件好事”热潮,昔日冷漠的人们变得有人情味了,人们都盼望着自己所帮助的那个人正是德比的母亲。
      德比的形象与声音出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同时,电视台加紧了对德比母亲的寻找,然而德比的妈妈却迟迟没有出现。
      2004年2月,一件更为不幸的事发生在这个善良的少年身上。德比所在的学校,学生多是生活在贫民窟的孩子,有些孩子很小就加入了黑社会。德比成名后。就被那些坏孩子盯上了,他们认为成名的德比一定有很多钱。2004年2月16日夜晚,德比回学校的路上,被一群小流氓围住。然而他们在德比的身上没有找到钱,恼羞成怒的流氓用匕首将德比刺伤。
      德比的腹部以及肝脏被刺破,伤势严重,倒在血泊中,直到两个小时后才被巡逻的警察发现送到医院。在医院里,昏迷中的德比一直在喃喃呼唤:“妈妈,妈妈……”
      电视台24小时直播德比的病情,所有关心德比的人都在祈祷他能苏醒。德国的几十个大学生来到亚历山大广场,手挽手连成一颗心形,他们大声呼唤:“妈妈。妈妈!”这呼喊声感动了路人,他们红着眼睛也加入到这颗“心”中,随着人数的增加,这颗心越来越大。
      更为动人的是,自德比被刺后两小时内电视台接到几百个女人的电话,纷纷表示她们愿意当德比的妈妈。丽达是慕尼黑大学的教授,她哽咽着说:“像德比这样的好孩子,做他的妈妈我感到自豪。”35岁的塔丽娜多次打进电话说:“我从小没有母亲,我也非常渴望有母亲,我非常能理解德比的心情。”还有一个电话是来自科部仑兹市的名叫朱迪的女人打来的,她的孩子几年前失踪了,一直在寻找孩子的她动情地说:“如果我的孩子像德比那样思念着我,我觉得太幸福了。我希望我能成为德比的母亲,用一颗母亲的心真诚地爱他!”成千上万的电话涌向电视台,成千上万个母亲表达了她们最诚挚最迫切的心声:让我做德比的妈妈吧!   可是德比只能有一个母亲,电视台只能选择一个人作为德比的母亲去照顾他。时间紧迫,经过大家的激烈讨论,一致同意让朱迪做德比的母亲,因为她就住在德比所在的城市,而且口音和德比相同,会更有亲切感。
      2004年2月17日早晨,昏迷多时的德比睁开了眼睛,朱迪捧着一束美丽的百合花出现在德比的床边,握着他的小手说:“亲爱的德比,我就是你的母亲。”德比仿佛看到了太阳一般,他的眼睛突然亮了,他惊讶地说:“你真的是我的母亲吗?”朱迪含着泪用力地点点头,在场所有的人也都朝德比微笑着点头。两行热泪从德比的眼睛里滚落:“妈妈,我找了你好久啊!请你再也不要离开我,好吗?”
      朱迪点点头,哽咽道:“放心吧,妈妈再也不会离开了。”德比苍白的小脸露出了笑容。他还想说更多的话,可是已经没有力气。这是德比在人间停留的最后一天,他的手一直握着朱迪的手,不肯松开,他也不愿闭上眼睛,他要多看一眼母亲,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的眼泪就没有干过。
      2004年2月18日凌晨2时,德比闭上了眼睛,永远离开了人间,他那只握着母亲的手一直没有松开。

 5 ) 让爱传出去

(上)

      情人节的晚上,待着无事,看了一部关于爱的影片。这个片子是从一个朋友处知道的,她的网上签名是pay it forward。我英语不灵光,就虚心求教。她告诉我说是让爱传出去,我听得一愣一愣的,怎么怎么就把爱传出去了,这英语够玄妙的。后来才知道是一部影片的名字,我的困惑才告结束。
 
      片子的演员都很有名气。不过我感兴趣的不在这里,而是片子的主题。情节是这样的,一个老师给一帮初中孩子讲社会学,谈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布置了一个作业:做一件事看能否改变世界。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比如有个方案比较搞笑,让中国的孩子们一齐起跳,目的是为了落地时引起的震动可以改变地球运行轨道。这算不算改变世界?哈哈,当然算。但我们主人公的方案则很别致,他的方案是每个人帮助另外三个人做一件好事,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这三个人再分别传给其他三个人,于是一传三,三传九,依次类推,这样世界将变得越来越美好。然后,这个小孩子就开始了他改变世界的行动,先是一个流浪汉,然后是他的老师,最后是他的同学。不过令他悲哀的是,他的行动似乎都失败了,流浪汉没有改变吸毒的行为,他的老师不能原谅这孩子的母亲,用爱将她从酗酒中拯救出来,那个同学呢,当他被几个坏小子欺负的时候,小主人公退缩了,没有挺身而出。不过还好,影片同时进展着两条线索。当小主人公垂头丧气之际,一个远在洛杉矶的受爱心传递之益的记者开始了他追本溯源的行动。爱心的传递或许没有像小主人公预想的路线行进,但爱本身自有渠道闪烁光亮,即使与那黑暗之处相隔遥远,也能让人感受到爱的温暖。在影片中,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相逆而行,最终碰撞出炫目的火花,这个孩子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可是,只能说可是了。正当我以为一切皆大欢喜的时候,因为孩子的老师都被孩子的话打动,终于勇敢地去爱孩子的母亲,激情的亲吻好像昭示着大功告成,但就在此时,喜悦的河流出现了漩涡。小主人公在他的同学又一次受欺负的时候,勇敢地选择了出手相助,却不幸被误杀。这个结局有些让人意外,母亲和老师无比悲哀,但当他们望向窗外,发现也许有些事情足以告慰。满怀爱意的人群集聚在外面,手捧蜡烛,献上鲜花,而更远处,在无边的夜色中爱的车流向这里涌来,这世界或许真的改变了。
 
      影片情节设计的挺有新意,演员也很有表现力,不过由于这主题太重大了,我虽然看电影爱掉眼泪,不过毕竟过了容易受忽悠的年龄,所以想打动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确,这个孩子的方案刚一提出,他的同学们就纷纷表示不可行。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因为很显然,如那个老师所说,这个方案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和对此假设的充分信心上。大人们鼓励但不会认可,连孩子们也都从自己的直接经验出发不予认同。作为观众,我们也不妨作同样思考,我猜想大多数人恐怕会有和主人公外那些人同样的反应。
 
      不过我们不能忽略这么一点,那老师在布置作业前曾说过:possible。可能性。我猜想那个孩子就是为这句话打动的。如果不行动会怎样?行动也许失败,但不行动连可能性都没有了。这正是理想主义的心理基础。而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不也正总被嘲笑为幼稚吗?因此,可能只有孩子才会想如此改变世界吧,换个成人,恐怕会演变成传销。
 
      小主人公曾自以为方案失败了,挫折能引发思考,所以最后在采访他时他才能说出那样成熟的话。他意识到了爱心传递的困难,他说(大意):
 
      1、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如果不能坚持下去,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失败者(潜台词是谁也不能永远付出而不能有回报);
 
      2、许多人都安于现状,不愿意付诸行动去改变,即使现状很糟糕;
 
      3、要帮助别人,就要仔细观察,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因为许多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老实讲,看到这里我对这个孩子真是很佩服,能说出这些话来,他已经强于许多成人。尤其是那个老师,作为社会学老师,他应该有愧于自身的角色,当观念与行动不能统一的时候,其语言迹近于欺骗,其内心迹近于伪善,其人格迹近于怯懦。还好,在影片中,那个老师醒悟了。而作为观众,恐怕要长久引起警惕。因为,这是多数人的常态。
 
      影片保持了必要的分寸,这点让我欣赏。这编剧真是聪明,用孩子的死亡来表达影片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不至于虚幻。最终他表明,爱心传递或许能改变一些事情,但能否改变世界没有答案。如那个孩子所说,许愿的时候蜡烛已经吹熄了。众人点起蜡烛的时候,是编导让我们在残酷世界中燃亮的希望,当信念之光真实的闪亮,那么遥未可知的未来或许也就有迹可寻。

(下)

      我看电影主要看两个东西,一个是影片的内在逻辑是否合理,一个是演员是否能够诠释到位。如果两者都符合预期,我就觉得这影片不错,倘若超越了自身的经验和想象范围,那只好用震撼来形容了。从这个角度说,象前些日子的大片《无极》就是典型的骗钱的片子,80大洋至今让我耿耿,我总想不通导演混到陈凯歌这份上,怎么可以无耻至此。若不是人格的问题,那就不得不将之归入到江郎才尽乃至低能的圈子里。当然也不能过分苛求,拍一部好电影很难很难,所以不必要求片子处处精彩,某些东西如果能打动人,那么也可以接受。譬如某些武打片,情节可能是幼稚的,人物可能是简单的,但只要武打有创意,看了依然是种享受。那些印度歌舞片也不妨这样来看。
 
      那么《让爱传出去》呢?我在上篇中说了,演员的表演中规中矩,情节也不错,不过我看了之后总有些不踏实,好像哪里不对头。我只好在内在逻辑上找原因。看一部作品,观众总会有代入心理,因此小主人公的爱心传递能够打动我们,通过情节的进展,满足自身的心理上的高尚追求。但有一个问题,影片刻意回避了某些人和某些问题。
 
      首先,为什么要传递爱心,因为这世界是糟糕的,有些人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帮助。但是,这个标准是什么呢?所以影片中我第一个疑问就产生了,流浪汉的境遇凄惨,这或许容易判断,自己的妈妈酗酒,生活不幸福也是可以感受到的,那么老师的境遇,小主人公如何能理解?他固执地认为老师可以拯救他的母亲,影片也很配合地做出了相应安排,但假如不呢?假如老师不会爱上孩子的妈妈怎么办?我们可以说无巧不成书嘛,但这未免脆弱,毕竟片子是按正剧拍的,不是到处是巧合的喜剧,所以我总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老师和孩子妈妈的交往,不无恶意地推想由此可能导致的情节崩溃。
 
      其次,爱心似乎是有选择的。比如恶人是不能拯救的,象孩子的父亲就是爱心不能关照的人。当孩子的妈妈说给他一个机会的时候,影片告诉我们她错了。老师声泪俱下地痛斥孩子的母亲,那一刻,我的情感被演员的表演感动到顶点,但怀疑也上升到了顶点。如果爱心是有甄别的,如果有些人被认为是不能改造的,那么怎么指望爱心传递可以改变世界?
 
      其他具体而微的问题就不必细说了,我只是明白了我的不安所在。当不把自己代入为施与者,而是接受者的时候,有些东西才能明晰。别人有什么权力判断我的处境?有什么权力为我做出安排?特别是如果当施与者认为我不能被施予爱心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认为施与者施与我的是恶?因此,当一个人以上帝心态要来拯救我的时候,我的反应必然是不寒而栗。推而广之,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当年的殖民罪恶和现今世界的霸权行径。殖民者未必个个都是青面獠牙,以攫取财富为乐事,某些霸权国家更是言必称民主自由,然而当标准和权力只掌握在某一方手里的时候,爱心也就变了味道。因此,我宁肯服膺马克思的客观分析,对爱心一类的东西敬而远之,这个真实世界需要的是更为真实的工具来剖析、理解和改造。
 
      但就个人而言,所谓的爱心或许更应该是一种分寸吧。让爱传出去,其基点似乎更应该是尽自己的本分,不做坏事比去做好事更加重要。当年我们那么大力提倡学雷锋,但社会风气和人的素质是否有根本改观恐怕不必我多言了。以为外在的所谓好事可以代替个人的自我反省批判,这就不再是理想主义,而是把人性善推到了神话的境地,倘如此,我们还何必处心积虑作好事呢?
 
      影片的逻辑矛盾不能使我信服,我若有孩子,会提醒他这世界并非如我们想象,爱是好事,但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所以,要小心。爱传出去与否还在其次,首先不妨问问自己什么是爱并先爱好自己。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片子还是不错的,可以让我想这么多,这个情人节,也因此变得有点意义,毕竟提醒孩子的话也可以提醒自己:爱,但要小心。只是这一点是否关乎爱情,我还不知道。

 6 ) 蒙上眼睛看电影

这是一部经典,随便看看评分就知道了,1454人看过, 79%好评率,10年品质保证,所以啥都不用说,看了肯定没错。
如题,因为观影方式略微独特所以特地写个评上来。北京有一个专门帮助盲人的民间NGO叫红丹丹,他们每个礼拜固定给盲人放电影,同时培训和招募志愿者给盲人解说电影里的场景。今天在UCCA以这个方式面向普通人放映这个片子,就是为了让我们尽量感同身受,多一些对盲人世界的理解。在影厅外面眼睛被黑布蒙住之后,一阵眩晕,在原本特别熟悉的环境里突然没了方位感和距离感,依赖着导盲人员的提示和双手的触摸才缓缓来到座位上。影片开始,讲解老师会在我们无从判断镜头内容时为我们介绍正在发生的故事,内时候才体会到没法看到东西的焦急和好奇,也发现自己想象力退化得飞速,愣是怎么也不能从原来印象的图象里跳出来自己攒个新的。不过也很有收获,因为注意到里面很细碎的声音片段,一阵惊喜,超喜欢原声里的Possibility和 Cereal Bum,可以找来听听。

PS.第一次注意到绿茶还挺好闻的,忘了看瓶盖上有没有写‘再来一瓶’了。。。

 短评

结尾确实太突兀了,不过片子还是很不错,这事儿要是真的就好了。。。史派西太适合演老师了啊!!!!!!!!!!!

3分钟前
  • Greenfall
  • 力荐

男主角居然死了!!只桶了那么一小刀啊!!!because the world is a shit

8分钟前
  • 艾茉李
  • 推荐

cried & cried~

12分钟前
  • ling
  • 力荐

电影和现实对我来说都是同一天看到的,结局如此相似,让爱传出去,让蜡烛寄托哀思,爱能改变世界,改变需要勇气。http://news.sina.com.cn/s/2010-01-02/181819387073.shtml近万人自发悼念杭州见义勇为牺牲大学生

17分钟前
  • L.L
  • 力荐

3星半。。。通俗点说,这就是所谓的传销吧。。。同时,传销最终都是没啥好结局的。。。当然,要是真的pay it forward的话,还是有可能change the world的。。。

22分钟前
  • 一贫
  • 推荐

当年在胡志辉的思修课上看的,怀念那课,怀念一哥们儿在课上说的“年轻人一定要看搏击会”

25分钟前
  • 范比尼希
  • 推荐

三星半。给haley joel osmen和kevin spacey。故事本身不怎样。结局有点像是三流小说家不知道怎么收场比较震撼所以干脆就让主角死掉一样。

28分钟前
  • 许次
  • 还行

满满的正能量,赫赫的主旋律,一部以博爱拯救世界的温情片,一部精心编撰的八股电影。虽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不可否认,这部影片是同类影片中比较出色的一部,特别是和我朝的同类作品比,该片高出N个段位。童星海利·乔·奥斯蒙还曾出演《第六感》、《人工智能》等,可惜的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32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CHANGE THE WORLD

36分钟前
  • FlowerShirt
  • 力荐

最爱的大叔和最萌的童星,师生搭配,我却不纯洁的幻想出另外的剧情,其实故事是很温情的。

37分钟前
  • 麦弧
  • 推荐

多年过去了,还是喜欢它的生活倡议,正在执行中。。。2000年于美国,第一次看哭的异乡电影

40分钟前
  • k-pax
  • 推荐

听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可偏偏就是做不到。Trevor已经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做第二个呢?Just pay it forward, please.

43分钟前
  • 小玄
  • 力荐

喜欢这个剧情。

48分钟前
  • Jennifer
  • 力荐

那么多年了,因为害怕看最终的结局,所以一直没有勇气看这部感人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导演要选择这么残忍的结局,为什么?

52分钟前
  • wgoenitz
  • 推荐

喜欢Haley Joel Osment!#1 It has to be something that really helps people. #2 Something they can't do by themselves. #3 I do it for them, they do it for three other people. These are the rules when you pay it forward on October 20th. 最简单的数学公式,最单纯善良的童

53分钟前
  • 素*
  • 推荐

2014.2.6.687 JC在里面又打酱油.1.最讨厌不符合小孩子年龄的台词和戏份,编剧写故事写台词完全没有想到小孩子该怎么想怎么做,完全去年龄化地一通乱写.2.这种台词演员自己说了都不相信吧.这么美好理想化的想法和社会,完全另一个世界.3.感动一回事,人们就麻醉在自己相信的谎言中吧.还不如做好自己

57分钟前
  • xixi嘻嘻
  • 推荐

虎头蛇尾,细节多处不合理。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

全篇都很感人,结尾太悲伤。这个运动有没有可能在我们身边发起?PS孩子和MOM都演的很好。

1小时前
  • 心有猛虎
  • 推荐

假如那时我的社会学老师也能给我们留这样一个作业,该是个多么美妙的开始。"Think of an idea to change our world--and put ti into ACTION!” 小男孩用“传销的手段”把爱传出去从而改变这个世界的想法很有趣。

1小时前
  • 花多有时
  • 还行

change is hard,but is possible

1小时前
  • 木末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