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2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3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4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5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6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3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4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5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6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7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8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9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9

详细剧情

  卡罗尔(泽比纽·扎马洲斯基 Zbigniew Zamachowski饰)藏在妻子多明尼(朱丽·德尔比 Julie Delpy饰)的行李箱中,从波兰偷渡到了法国。天堂般的生活并没有如愿展开,换来的是卡罗尔心中巨大的生活压力。他甚至失去了性能力,被多明尼赶出家门。带着妻子有了外遇的惨痛心情,还有一张美发师证书。卡罗尔决心回到波兰经营事业,再卷土重来。  历尽波折的卡罗尔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土。他积极上进,忙于谋生,竟在房地产生意中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一举成为百万富翁。此时的他,以为可以让多明尼回到身边,然而妻子的拒绝却令他的自尊大为受伤。于是,卡罗尔决定用一场阴险的计谋,狠狠给妻子一个报复。然而当卡罗尔得逞后,他又能换来什么呢?

 长篇影评

 1 ) “平等”

这个故事讲述了报复与救赎,追求平等和平等的不可得,带有黑色幽默的成分。基耶斯洛夫斯基站在银幕后面提醒观众,所谓“平等”是建立在一系列基础上的,譬如夫妻间的情爱就要以财富和生理条件为前提。当卡洛放弃了祖国、失掉了谋生手段,不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他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于是也就没有资格和多米尼卡站在同一高度。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是平等吗?还是高贵者的垂怜? 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的不是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极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爱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却只不过证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

 2 ) 白:爱无能之后怎么办?

为什么说《红》《白》《蓝》是悲观三部曲呢,虽然它探讨的自由、平等、博爱,但他带给我们的思考是自由、平等、博爱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在自由主义社会中人的道德处境更为孤绝……

虽然最喜欢的是《蓝》,但给白写影评的原因是,它的普适性很强。其实身边很多人在爱情里都和我谈过他们各种各样的平等问题,但其实平等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下面插播一段 然后再开始谈

“白色在法国三色旗中象征平等。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平等大概是最具诱惑力的乌托邦观念,像一把在人类的头颅上和躯体间挥舞着的深锯齿的镰刀。《白》要问的不是平等的政治含意或经济含意,而是伦理上的性情含意。两性的婚姻瓜葛这一最私人的层面显然是体察平等的性情含意恰当的场所。    卡洛(Karol)和他的妻子好不容易从波兰移民到法国,突然变得性无能。卡洛在国内多少还算是一个有能耐的人,符合通常的男子汉标准。到了法国后,语言不通使卡洛丧失了一切生存能力,而她的妻子不仅有姿色,还会说上几句刚够情场沟通的法语。这已经足以说明卡洛突然变得性无能的原因了。    卡洛的妻子以法兰西风格提出,自己渴饮爱河而不得,痛苦不堪以致患上忧郁症,以丈夫性无能为理由上法院诉讼离婚。卡洛一再申言很爱她,她只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请出示性能。情爱是建立在性能力的平等之上的,一旦这种能力的平等不在了,两情之爱就成了撒在水泥地上的碎石子,卡洛就跪在这散乱尖硬的碎石上:卡洛给妻子打电话,妻子在电话里用与另一个男人的沉欢呻吟来回答。    性能力是随机而生的个体生理和心理基质造化的偶然结果。至今还没有一种平等理论主张个体身体论的平等,人人生而不平等(自然性的身体差异),也不可能平等。然而,政治和经济平等的意识形态影响到个人的性情,改变了个体的身体交往的伦理感觉。卡洛要重新得到妻子对自己的爱,必须证明自己的性能力。情爱成了争取平等的私人性斗争,被还原为个体之间偶然的相对平等。   卡洛在法国死皮赖脸地缠着已经诉讼离婚成功的妻子,受尽种种羞辱,只有返回波兰。回到本土,卡洛不仅发了一笔横财,性能力也意外地恢复了。本来,卡洛只是想报复自己的妻子,让她知道,自己虽然性能力不佳,发财的能力还是少有人能比。男人的自信心与性能力是勾连在一起的。卡洛恢复了言语能力、恢复了自信心,性能力自然回来了。他还爱着妻子,装死请人发讣告,唤妻子回来接收财产。她回来发现卡洛不仅没有死,还恢复了性能力,而且这能力的表达不带责备。 

基斯洛夫斯基提醒人们一个司空见惯的事实:情爱中的平等是由财富和生理条件构成的,而且这两项条件相互勾连。找对象,其实是在寻找一种相对的灵性和身体的平等,爱情是个体差异(这可能变成不平等的)因素偶然达成的平衡。 基斯洛夫斯基在问爱恋中的人们,难道真有纯爱?没有利害权衡? 生理的资质、智力和情趣,乃至心理素质和脾性,都是个体的人身资本,更不用说如今的国籍身份、财富能力和职业位置。然而,个体之间真的会有平等?基斯洛夫斯基质疑的不是经济平等或政治平等,而是个体性情上的平等。

【纯粹的情爱不是与人身资本不相干,而是两(性)情相悦,无论相悦是由人身资本的什么要素构成的,与平等与否不相干。寻求平等的情爱,不是纯粹的情爱。】 叙事思想家的思想逻辑是通过编构故事来推演的,叙事技巧因此不是单纯的艺术手法。用电影语言表达的叙事思想家必须自己编剧,而不是改编另一叙事(小说)。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大多由自己编剧,编构故事是他思考生活的方式。通过叙述某个偶然事件,基斯洛夫斯基或构造或置疑某个伦理观念的含意。基斯洛夫斯基编构的这个探究平等的故事带有喜剧成分:通过性能力的不平等挑明平等诉求的虚幻性,嘲笑现代意识形态中过于夸张的平等伦理。人类最好不要去充当平等的代数师,为了算出永远算不精确的平等数,用相互伤害在相互的肉体上画计算公式。”

男女在恋爱中时常提出一种问题,他爱的是我?还是只是他的欲望而已?

所以曾经有个结了三次婚的男性朋友对我感慨,他找不到他想要的那种爱情,曾经想和前妻放煤气自杀以解决这种漫长的无奈,最后关头妻子不想死了,最后来了门打了救护,两个人都得救了。他感慨中国人各种各样的自私,觉得爱很难寻找,他想追求的是一种非政治经济上等范围一种性情上的平等,可我觉得他追求平等的这种行为本来就是自私的。

引用前文一段话,【基斯洛夫斯基提醒人们一个司空见惯的事实:情爱中的平等是由财富和生理条件构成的,而且这两项条件相互勾连。找对象,其实是在寻找一种相对的灵性和身体的平等,爱情是个体差异(这可能变成不平等的)因素偶然达成的平衡。 基斯洛夫斯基在问爱恋中的人们,难道真有纯爱?没有利害权衡? 生理的资质、智力和情趣,乃至心理素质和脾性,都是个体的人身资本,更不用说如今的国籍身份、财富能力和职业位置。然而,个体之间真的会有平等?基斯洛夫斯基质疑的不是经济平等或政治平等,而是个体性情上的平等。

纯粹的情爱不是与人身资本不相干,而是两(性)情相悦,无论相悦是由人身资本的什么要素构成的,与平等与否不相干。寻求平等的情爱,不是纯粹的情爱。】

情爱的维系本身就来自于一种脆弱的平衡,你往其中追求平等,小心试探爱情,本身就说明不够两情(性)相悦,爱情的本质也许就是此时此刻的两情(性)相悦,思考平等问题只会毁掉爱情。

每个人都不可能不自私,那么爱情到底是那个人,还是我们自己的私欲,其实那个人身上的一切属性,生理的心理的,本身就是人生资本的一部分,纯粹的情爱其实无法与人身资本不相干。爱中私欲和人的本体无法分离,所以若非要去计算、去考验,去思考平等,本身就是一种爱无能。

冰冷的雕像是个带有讽刺的隐喻,丈夫的性无能本质是爱无能,性是生命力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性某些意义上是爱的代言,这个问题可以参考陈希我的《我爱我妈》。

那么,在这种不对等的处境中,妻子和丈夫计较平等,互为作用,都丧失了爱的能力。怎么办?那么只能走向爱的歧路,虐恋,恨……

其实恨一向比爱更有力,也比爱更长久,恨给了人心理上一种无需再受伤的安全感,但其实恨也是爱的变种而已……

人类无形之中都是做了平等的代数师的,但要知道爱中本身就没有绝对的无私,也没有绝对的自私,人不是机器,人的大脑是感性与理性相遇的器官,“我"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爱的自私性和无私性,把爱看做一种缘遇,一种牵绊,才能敞开身心去获得爱的能力……爱没有那么复杂只是两情(性)相悦而已,总被人搞得人类搞得艰难。

 3 ) 虚构的伦理 沉重的思考

按照刘小枫的阐释,白色伦理是一种公平伦理的象征。由生理缺陷造成的身体上的不平等进而形成了一种伦理上的不平等,从而导致伦理意义上的“爱情”的破裂,而在影片最后,生理机能的恢复又使先前的伦理重新得以维系。整个影片的框架如此。似乎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地方。但看完影片后,我却陷入了另一种沉思之中,影片中,为什么伦理需要恢复而不是重建?“爱的信念”是一种偏执伦理的表述吗? 其实,支持对这部电影完整叙事的是卡洛对爱的一种偏执,或许这里用“执着”更好些,在遭受到多次“生理”上的侮辱后,卡洛对多米尼克的爱仍无法熄灭,这本身就带着“偏执叙述”的欲望,更何况在卡洛在波兰事业有成,从而恢复生理机能后,仍然有破镜重圆的念头,这让人不得不对这个伦理框架产生怀疑,爱的信念能如此执拗吗?当然,我不是对爱的持久性表示怀疑,只是对这种以爱的名义恢复伦理关系的叙事模式表示怀疑,因为形形色色的电影中想表达这样一个思想的太多了,因而产生了一种类似“反教化”般的烦感。因此,在那种情况下,新伦理关系的构建是自然而然的,是合乎伦理叙事规则的,比如说卡洛从此郁郁寡欢,一蹶不振,或事业有成后忘掉旧情,或产生报复念头等等多种伦理构建的可能,唯独电影的伦理恢复让人感到如此偏执而难以信服。 另外,退一步讲,即伦理需要恢复并能够恢复,那么伦理恢复到底需要什么呢?我们再对影片做一个回顾,开始卡洛爱多米尼→卡洛生理机能丧失→多米尼不爱卡洛→卡洛回国开公司→卡洛用大笔遗产为诱饵骗多米尼回国→做爱并达到高潮→性的暗喻并爱的恢复。或许我这么一写,这部电影剧本即成了一部蹩脚的小说。但电影的整个叙事的确如此。由此可看出,他们爱情的恢复是靠生理和财富两样东西而完成的,缺一不可。因此,这也是刘晓枫所表达的看法,即伦理的平等需要身体和物质的两重平等作为前提。可见,爱情,作为维系影片伦理叙事的信念从而显得如些苍白,根本无法承载身体和物质双重之重。 当然,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表达的只是伦理的平等所欠缺的东西,而叙事法则只是一种载体,新的叙事又产生新的伦理思考,因此,我上面的分析显然是脱离了基氏的伦理思考框架。 其实,虚构一个完整的、有深度的伦理叙事,必须以牺牲众多的伦理事实为代价,这是所有所谓的艺术电影必须取舍的,甚至可以说一种共谋性的东西。比如经常打色情擦边球的“不伦之恋”正是这样一个佐证。在生活的可能的维度上延展,任何虚构都是有意义的,而任何伦理思考都是荒诞的,即不要想,只要做,爱情亦如是。

 4 ) 没有平等,消解的只是我们自己

白在"Trois Coleurs"三色系列中,应该对应着平等(Égalité)。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很容易找到平等的影子:Karol从被Dominique抛弃,到成功地实现报复,他成功地证明了他男人的尊严。从一个喝口凉水都塞牙的客居异乡的无能男人(他在各地得到的奖项,决不象征着什么能力,倒是像是一种累赘,甚至是反讽式的映出他的无能),到一个事业有成,终于将自己和妻子(奇怪的是这场离婚官司打了那么久都没结束)定位在了高墙内外,这成功的报复,应该说是再好不过地实现他的平等了吧?然而这其中有很多问题。他得到的,不是共时的平等,至多只是历时的平等。如果我们把这九十分钟的电影在时间上作个平均,也许他们的位置是大致平等的。然而我们无法抵御的时间之流,却清楚地告诉我们Karol是在逐渐登上一个世俗所谓成功者的位置,从而可以操纵自己和别人的命运,与Dominique当时需要依赖外物(离婚诉讼里的法律,驱逐Karol时的警察,接到电话时身上的男人)实现自己的目的完全不同。两个人在达到征服与反征服的目的中,女人采用了适当的力量,男人却选择了过大的力量,其结果是没有最终把两人的关系推到一个平等的稳定状态,而是呈现一种过度,最后的Dominique以一种屈服者的身份出现在窗口,我只能说他们之间将永不会再有真的平等可言。
跳出这个格局再看,却还有另一层反讽:即使历时的平等,Karol也一样没有实现。我这里讲的历时性,不是前瞻式的评价,而是在这九十分钟内已经如此。使Dominique到达华沙的,不是Karol,而是Karol之死。以自身的消解来追求自身的尊严,追求到了又是谁的?Karol在葬礼后的出现,不能说明他的存在,这时他的遗产已经全都归Dominique所有,他连自己都没有了,只剩他的所谓尊严。脱离了实体的尊严,究竟还有没有意义,或者说还是否存在?因此那激情的一夜其实彻头彻尾的将Karol符号化,意图消解这个符号而换得自身存在的完满,却将自己完全符号化,自己跳进自己设下的局,最终全情投入一场能指的狂欢。
也许我们对平等的幻想应该落幕,毕竟说穿了就只剩一些符号的碎片。在这个世界,我们只有真正无根的漂泊,才会跟每一个萍水相逢两两平等。

 5 ) “她是个可怜的工具”

说在前面,这是很私人很杂乱的感想,并不是太正常的影评,先说一句不好意思。

★首先是我刚看完的感想

皱着眉头看完了,整部片子展现出来的三观是我所不赞同的,而在我看来三观是灵魂,特别是在我挺喜欢《红》而好朋友也喜欢《蓝》的前提下,这部片就是隐隐给我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对我个人而言)。

性即权力,金钱即春药,很现实也很深刻,男主的的确确很清楚这一点。而在导演采访里说的“最后一幕让女主最后展现出来人情味”这一点就清楚,他是偏袒向哪边的。

雪地滑行那幕我确实是动容了,一些细节也确实说明男主是善良的,只是这充满了控制和癫狂的“爱”,无人消受得起。剧情bug也挺多的,还是温温吞吞的比较有意思(个人品味差),这部片差点让我对导演完全失去兴趣。

下午看完片,晚上饭前饭后仔仔细细看了基氏的纪录片和导演采访,弄明白他的背景和品味之后,也无所谓了,别的片子我挺喜欢就行。

总的来说是一次核心逻辑立不住,试图将男主行为正常化但失败了的复仇行动。或许会说xxx要自杀的动机也很奇怪,但片子里并没有交代他的背景情况,观众在了解男主的情况下只能说行为异常。

★然后是半夜睡不着的感想

我辗转反侧,终于想明白了我的不舒服之处,其实前面的五分之四都没什么问题,就是个《基督山伯爵》似的复仇记,一穷二白的男主努力打拼奋斗然后回来对伤害自己的人复仇。

但是从女主在葬礼上哭泣,以及之后表现得像只小绵羊一样,我就无法理解,这搁前边儿不是一个蛇蝎毒妇吗,女主不是机灵脑瓜满脑子想离开男主吗?

是因为那笔钱?毫无逻辑地展现男主“天生”的经营头脑。还是因为男主ed无端端治愈后在床上的勇猛表现?不可思议地展现女主在床上“表演”的高潮尖叫。

女主拿起话筒说“我爱他”的时候,我实实在在地震撼了,我明白了,这个导演其实也是在拍他想象中的女人。

包括后来被关进大牢里比的手语也是,她怎么就突然“宽容”了?在自己所处的这样艰险的环境里?怎么就突然流眼泪了?多么暴烈的“爱”啊,她怎么能“宽容”呢?

她真可怜。

可怜在于前后人物的割裂感,可怜在于她没有自我意识的工具感。完完全全为剧情服务,完完全全被背景所裹挟摆弄。她需要果断地参与法庭就果断,她需要残忍地烧房子就烧,需要她来波兰就马上到,床戏需要她的时候她就必须没有脑子,最后白白关进大牢里。

而剧情本身又不够严谨闭环,像是儿戏。

我宁愿她不善良,也不愿意看到她这样结局。

真不值。真魔幻。

 6 ) 爱的平等——解读《白》

     爱的平等是什么?爱的世界里,平等真的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重要吗?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所认为的平等,我们就快乐了吗?用我们得到的平等和我们在追逐平等的过程中失去的相比,哪一个更让我们失落呢?

       《白》讲述了一个地位卑微的理发师与妻子之间的爱恨情仇。基耶斯洛夫斯基以独特的视角,从细碎的生活中挖掘,将他对生命的感悟,通过这样一个充满黑色喜剧色彩的故事,对男女关系中的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导演没有用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教育背景是否平等等社会性评判标准来探讨平等的问题,而是从个体的性能力不平等这个角度,纯粹从个体的自我本能出发,通过探讨因本能的缺失而引发纠葛背后所隐藏的人性问题,展示了导演对爱、对平等、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片子一开始就是一个硕大的旅行箱在行李传送带上的镜头,每当主人公卡罗尔的命运发生转变,这景象就反复出现。或许,导演正是借助这一意象暗示我们,个人是如何渺小,就如这只被不断搬来搬去的行李箱一样,在被叫做命运的传送带上移来移去,无法主宰自己。

       卡罗尔藏在这只行李箱中,跟随年轻美丽的法国妻子多明尼从波兰偷渡到法国,然而等待他的却不是梦想中的天堂,语言不通加上生存的压力,卡罗尔变得萎靡不振,连基本的性能力都丧失了,妻子无情地将之扫地出门。流落街头,想念妻子,却被妻子在电话中快乐的呻吟所嘲弄。在波兰人米科拉伊的帮助下,又缩在行李箱中偷渡回波兰,没曾想这沉重的行李被盗,藏身其中的卡罗尔差点搭上自己的性命。重整旗鼓,卡罗尔奇迹般的发迹了,本以为以现在的财富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平等地与妻子对话,邀请前妻来波兰,挽回自己男人的尊严,却被前妻再次拒绝了。于是一个有预谋的报复计划酝酿而生,卡罗尔对外诈死,让前妻来波兰继承自己所有的遗产。在卡罗尔的葬礼上,卡罗尔远远地望见妻子多明尼流泪了,这让他很满足。葬礼结束的晚上,卡罗尔在多明尼的房间里等待多明尼,这一夜,他重振男人的雄风。天亮了,心满意足的多明尼却迎来了警察,并被当成谋害前夫的嫌疑犯而逮捕。关在狱中的多明尼对着窗户打着手语:等我出来,我们再来一次。看到此景,依然深爱多明尼的卡罗尔热泪满眶。。。。。。

       佛说,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的生命根本一样,以及生命的作用现象都一样。可是现实的众生相却演绎着诸多的不平等。

       丈夫性无能导致妻子对两个人感情的背叛,我们不能指责妻子的无情无义,那是个体基本的权利。依然深爱多明尼的卡罗尔,期望用财富的积累来证明自己,并借财富来填平因生理障碍造成的不平等,却依然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报复,只因为内心的深爱无处化解。所以,我们看见卡罗尔在自己的葬礼上意味深长地微笑了,在多明尼的房间里志得意满地笑了,因为他赢了,报复让他非常快慰,而且他也从中发现了前妻内心依然存留着对自己的爱。

       但是,片子的结尾,我们分明看见卡罗尔哭了,用望远镜望着铁窗里的妻子,满含热泪。此时此刻,卡罗尔的内心相当复杂,他虽然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导演了一切,用这个天衣无缝的诈死计划,惩罚了妻子,报偿了自己曾经受过的屈辱。短暂的快乐,无法冲抵内心的失落,对前妻的挚爱,让他愧疚难当。

       爱是一种过程,与结果,与道德无关。

       两个人的战争,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赢家。即使赢,也是输!

 短评

一個一無所有的中年男人的奮鬥史與復仇記。三部曲中我最不喜歡這一部,雖然我不能否認世上的確有這種男人的存在,但也不能讓我接受他那無聊的做法。因為復仇以後,結果是什麽?換來兩行熱淚?

3分钟前
  • StevenTong
  • 推荐

基耶的电影不要求理解,但要求接受。一个致命的逻辑是:不理解怎么接受?于是在电影放映的每一秒,我的眼睛都在规劝我的大脑。我不知道他用了什么魔法,让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在电影世界里通通自洽,通通不需要解释。当我在现实中愈发小心翼翼地给予我的爱,他让我置身爱的狂潮、爱的激流,让我目瞪口呆,让我难以自拔,让我不愿再循规蹈矩地生活下去。他还有一种能力:让自己的女主角在镜头下容光焕发。我无法不相信朱莉·德尔佩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而为了她男人可以做出任何事。

4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心里面装着一个人,人往往就有了目标。在爱情上,两个人都输了,也都赢了。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蓝》《白》相比,我更喜欢《白》的故事,当然,《蓝》的配乐比《白》更胜一筹!—— 今天才偶然发现《蓝白红三部曲》的豆瓣电影条目都是「阿北」于「2005-05-07-15点多」创建的,不过创建条目的先后顺序则是《红》《蓝》《白》。-2017.11.15

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三部曲里,我更喜欢这部

13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①探讨爱情上的地位嬗变与平等,间或有政治隐喻。②法国-失语-贫穷-阳痿-匮乏,波兰-暴富-假死-满足-复仇。③白色弥漫的婚礼闪回,雪地,头梳,鸽子,女神雕像,高潮时的纯白色尖叫。④困顿中瞅见的戈达尔[蔑视]海报。⑤听录音学法语挑的词真是绝配。⑥空枪后的膨胀时间,体验过死亡方知生的可贵。(9.0/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Julie Delpy年轻的时候真美。PS,最后的哑语是:等我出狱后,我们一起离开,或者我留下,我们结婚。

19分钟前
  • Eudemonia
  • 还行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是平等吗?还是高贵者的垂怜?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的不是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极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爱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却只不过证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

22分钟前
  • 沙砾于飞
  • 力荐

真糟糕,心都凉透了,三部曲里最不喜欢这一部,都不给一点活路走。

27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三色里最喜欢的就是白了

3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基老师的喜剧,故事很离奇(所以不奇怪后来的[天堂]),寓言性很强(还有比东欧丈夫西欧妻子这种故事更强的么,“死亡”之于冷战终结之类)。音乐很好,普莱斯纳有点模仿皮亚佐拉的调调。确实不及[蓝色]。

3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好像爱情里付出的比较多的总像是失败者。披着爱情的幌子,我们都做了太多的荒唐事。他的爱多么卑微和落魄,像乞讨一样祈求妻子的一点爱意,以至于用死亡换来一次会面。一旦伤害开始,便陷入了互相摧毁的深渊。白色的婚礼那么圣洁,可这桩婚姻却是灰色的。

39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金钱让男人坚挺,高潮唤回爱?

42分钟前
  • blur
  • 还行

比蓝有趣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记仇的小男人真可怕。

50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推荐

导演用该片表现法国国旗三种颜色中象征“平等”的白色,他的精巧构思令人感叹,片中也多次出现主人公身着白色服装出现的场景。

53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玩得挺开心,还挺好笑。地域阻隔带来人的困境和东西欧的关系寓言性强,后来的情节发展拿到今天一看还有预言性……单看爱情的话,实在有点感同身受,如果说忘掉旧爱一靠时间二靠新欢,那么证明旧爱则一靠金钱二靠死亡。以上都是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55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推荐

于是,卡罗尔决定用一场阴险的计谋,狠狠给妻子一个报复。然而当卡罗尔得逞后,他又能换来什么呢

5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虽然三部曲里面最喜欢的不是这部,但不得不说这部的剧情冲突是最强的。白色是空白,白色是圣洁,白色是平等。男主复仇一系列举动,本质还是因为爱的太卑微,爱情是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长久下去。人活着如果太卑微,就会变得狭隘自私,感觉怎么样都是为了卑微而活。

60分钟前
  • 樱花飞舞时
  • 推荐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 我看到的不是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极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爱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却只不过证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其实这也是你一直和我说的,我只是把自己觉得最好的给你,却不能给你爱,即使离开,你依旧觉得爱得卑微。我只能说抱歉,我受不了让我窒息的爱

1小时前
  • Mignon松弛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